A. 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有什麼作用
第一人稱的作用:
1、容易拉近與讀者距離,使讀者進入『我』這個角色。
2、便於抒發情感,進行詳細心理描寫
3、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動形象,使讀者能更具體地體會作者心情
4、通過對「我」的詳細描寫,來喚醒讀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節敘述雜而不亂,情感更加動人。
第二人稱的作用:
1、更直接、更自然、更親切、更生動。
2、便於對話,便於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強感染力;用於物,有擬人化效果。
3、能夠使讀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調動起來並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稱的作用:
1、運用第三人稱即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2、以第三人稱敘述可以更加突顯文章的中心,使讀者產生共鳴。
(1)電影中第一人稱敘事的作用擴展閱讀:
其中第三人稱敘述屬於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而作者本身的能力根本無法做到全知全能,所以作品裡面的硬傷和常識性錯誤很難避免。
但第三人稱無障礙的敘述視野,會讓作品陷入事件的泥沼。假若作者沒有找到一條輕巧的暗線去串聯,那肯定是結構鬆散,龐雜累贅,流於一堆生活片段的堆砌。
雖然世界上沒有一種盡善盡美的敘述視角,但是在寫作時可以揚長避短,優化組合,充分利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各自的優點,進行敘述視角的轉換。敘述視角的轉換,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1、第三人稱之間的轉換。比如王奎山的《大火》,分別記敘了賴孩、天星和長順各自在火災中的活動軌跡。這種敘述視角的轉換,去繁存簡,避免了結構鬆散,有抽絲剝繭的藝術魅力。
2、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之間的轉換。比如陳毓的《伊人寂寞》,後半部分因為 「我」的加盟,使作品有了新的走向。敘述視角一轉換,便釋放出作者的寫作情感。又比如蘇童的《老愛情》,也是因為「我」在開篇和結尾的介入,讓整個事件變得真實可信起來。
敘述視角的轉換,還可以讓作品變得搖曳多姿,意蘊豐富,內涵深刻,彌補了小小說敘述手法單一、故事情節單薄的先天不足。
B. 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好處是什麼
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的好處是:1、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讀起來更有興趣,縮短了讀者與作者間的距離;2、文章口語化,行文通順,娓娓道來,讀者有親切、可讀的感覺;3、容易使讀者進入主角人物地位,給作者帶來成就感。
第一人稱,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
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第一人稱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發生種種關系,並對人物或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這種敘述方式常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但筆觸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芸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
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以前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
由於採用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親切的,因而也為作者直接表達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C. 使用第一人稱有哪些好處
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寫文章各有什麼好處?
敘述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也就是故事是由誰講的,故事裡發生的事是誰親眼看到的,或者是誰想的。根據作者與所敘述對象的關系,敘述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也有第二人稱。在小說中,作者還可以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眼睛和心理來敘述事件,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敘述公司秘書主任到格里高爾家,作者就是從格里高爾的心理角度敘述的。這樣寫,避免了小說寫作上的單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為真切。
下面著重說說三種敘述人稱的表達作用。每一種敘述人稱都有其局限性,下面所談主要是其優點。
第一人稱敘述,即敘述者以當事人口吻來進行敘述。敘述者敘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閱讀時要注意,「我」並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小說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有時指作者自己,如《故都的秋》中的「我」就是郁達夫本人;有時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魯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車夫;有時指所敘述事件的見證人、次要人物,如魯迅的《孔已己》的「我」——酒店裡的小學徒;有時指全文的線索人物,如《祝福》中的「我」,祥林嫂的故事通過「我」貫穿起來。第一人稱敘述的優點是,便於作者抒發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懷,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如《孔乙己》通過小學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的命運和其他人物的嘴臉,從而展現孔乙己命運的可悲和世態的炎涼。以「我」為見證人,就比用第三人稱敘述更為真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遭際和命運。
第三人稱敘述,即敘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把「他」或「他們」的經歷或事件的發展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採用這種人稱敘述,敘述者無所不知,事件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內心秘密等等,敘述者都了如指掌。《阿Q正傳》《邊城》採用了這種角度。它的優點是,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時空的限制,敘述者如冷眼旁觀,反映的生活面極為寬廣。
因為這兩種敘述方法各有長短,為了發揮各自的優勢,文章常常交叉採用兩種不同的敘述人稱。使用第一人稱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稱的轉述,以進一步擴大表現的時空領域;使用第三人稱的,則常常夾雜進人物的獨白、對話等,從而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人稱交叉敘述的方法,可以揚長補短,使敘述的對象得到全方位、立體化的表現。
第二人稱敘述,即作品通篇只以「你」為視角敘述。但這種視角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一個人稱而不是敘述人稱。這里必須區分一下人稱與敘述人稱。兩者並不是一回事。人稱指人物的一般代稱,如你、我、他;而敘述人稱指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從敘述者、讀者和被敘述者三者間的關系分析,作家很難站在「你」或「你們」的角度進行敘述,絕大多數文章中的「你」或「你們」常常是指文章的讀者或被敘述對象,也就是人稱稱謂。如2006年廣州一模卷所選的安勇的《煙囪里的兄弟》的第二人稱,就是稱謂被敘述對象——小說中的麻雀——的。第二人稱敘述的優點是,縮短作者和讀者,或者「我」與被敘述者之間的距離,有如促膝談心,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從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再說說敘述人稱或者人物稱謂的變換。敘述人稱可以在第一和第三人稱之間互相變換,也可以在敘述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間互相變換,其好處已在前文說過,不再贅述。人物稱謂的變換也就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之間互相變換,例子見文章開頭2000年高考全國卷考題的第二問。對人稱變換原因的分析要視具體的語境而定,對變換人稱好處的分析則可以參考敘述視角的相關說明。
D.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作用`好處是什麼
第一人稱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第三人稱是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第一人稱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第一人稱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
第三人稱在言語活動中﹐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不出現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運用第三人稱即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第一人稱使用范圍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發生種種關系,並對人物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這種敘述方式常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但筆觸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芸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
《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
由於採用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親切的,因而也為作者直接表達(或宣洩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E. 第一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作用: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感,還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親切感,而且第一人稱以「我」的敘述視角來看,使文章情節雜而不亂,很好地把故事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結合起來,給讀者營造了濃烈的閱讀氛圍。
第一人稱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F. 文章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這樣寫有何好處
第一人稱方便主觀心理描寫,替代感強,易抒情。從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來看,我眼睛和腦子里寫的東西可以充分展現我的內心世界,更加真實。在閱讀的時候,似乎不僅作者是「我」,讀者也成為了小說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稱的優勢在於,小說的語境更真實,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更小。
大多數人讀小說是為了消遣。他們可以從小說中找到自己的慾望和幻想。通過這種方式,第一人稱讀者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6)電影中第一人稱敘事的作用擴展閱讀:
1、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即便作者不是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讓作者感覺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
2、第二人稱基本指向性很強,閱讀時會讓讀者倍感親切。一般說來,第二人稱受敘述角度,敘述人的口氣以及聽話人的范圍的局限,一般人極難駕馭所以並不不常用。
3、第三人稱使文章讀起來更像是讀故事,時刻充滿懸念,讓讀者更想讀完文章。
G. 城南舊事第一人稱的好處
《城南舊事》用第一人稱敘述,會讓觀眾讀來十分親切。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城南舊事》 均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即以「我(小英子)」的眼 睛來看待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 界。在小說敘述中,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具有極 深的意味。
因為,在「在第一人稱敘述中,第一人稱『我』既涉及進行故事講述的敘述者,即敘述自 我,同時也涉及作為故事中人物的自我,即經驗 自我。就聚焦而言,第一人稱敘述既可以作為敘 述自我事後所認識與理解的講述出來,也可以通 過經驗自我在經歷中的更為有限的眼光敘述出來。」
兒童的視角:
《城南舊事》以一個小姑娘的眼睛看社會,獲得十分獨特的、富有詩意的審美效果。如果視角換為一個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種。
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編類的創新式記敘文,「我」也是文章運思成篇的線索人物,成為文章切入與構思的主要視角或唯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