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D 電影為何會遭到部分觀眾的抵制
我以前認為3D電影是潮流,所以越來越多的3D電影,雖然3D製作與電影效果的差異大部分都嚴重影響了觀看體驗,睏倦,眼神疲憊。 直到我出國才了解,所有原創的3D電影都是2D版的影院,都是3D和2D排錯開的,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外觀,不會有所謂的3D特別版。 抵制3D不是抵制3D電影,而是抵制我們被剝奪的選擇。
很明顯,長時間看不到,長時間看到電子屏幕的高亮度,對人眼所造成的傷害更大。 無數病人因長期觀察電子屏幕引起的近視眼病已證明,醫生的建議是有道理的。 所以有一天,3D可以裸露,不會讓我變成6隻眼睛,也不會讓我的鼻子超負荷。 不會引起3D頭暈,惡心和頭暈視力障礙,不會誘發眼底病變的高度近視。 然後我每天都看3D。
B. 為什麼現在中國影院的電影普遍都是3D的
其實很簡單,因為所有電影的參與者都想賺更多的錢。
同樣的電影,3D的電影票價一般要比2D的貴3~5元,在同樣的場次下,更高的票價就意味著更多的票房,也就意味著從製片方、發行方、到院線、影院的整個電影產業上中下游都能賺到更多的錢。在中國的電影市場里,3D電影場次也已經超過2D,人次更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3d製作
與此同時,對片方來說,轉制3D的成本卻又非常低廉。因為現階段在國內上映的電影中,多數的3D版均為2D轉制的,一位從事相關工作的業內人士向壹娛觀察透露,盡管《泰坦尼克號》在轉制的過程中花了1800萬美元,但大多數片方並不願意如此下功夫,如今國內轉制一部電影,500萬人民幣的預算已經算不低的了。因而現如今對於絕大部分片方來說,只需花上不多的錢,就能在市場上獲得數倍於此的受益。
C. 談一談為什麼電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 3D 的
3D 電影看著又暈又暗,帶眼鏡還不舒服。但是,還是有很多觀眾喜歡這種體驗。一般的普通觀眾也多不知道什麼是轉制 3D ,中國特供 3D 版又是怎麼回事。
D. 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要做成3D的,真的有必要嗎
就商業電影來說大多數還是有必要的。大多數大家能接觸到的電影是商業電影,影院大規模排片也是以盈利為目的,比如動作片和動畫片視覺效果更好的3d電影更符合人們的需求,沖擊力更加強更能吸引人注意力。讓人不至於昏昏入睡,從而可以提高其口碑,還是有必要做成3d的。當然還有一部分電影粗製濫造靠3d噱頭來吸引觀眾進電影院觀看另說。
小眾電影大多是劇情片比較多,對劇情重點刻畫不要求畫面的沖擊力,投資比較小,就目前技術來說拍3d不劃算,而且不一定能大規模排片所以比較少用3d,大家接觸的也比較少。
當然,本人還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劇情上能更加合理豐富而不是一味注重視覺效果的精品電影能更多出現的。
E. 為什麼中國電影院喜歡放3D(尤其是轉制3D)電影
這個問題跟經濟利益是密切相關的。
電影院喜歡放3D電影,是因為3D電影票價要比2D高,給影院帶來的收益也高,為了多賺錢影院也願意放3D電影。
F. 什麼思維導致了有些不是3D2D的電影院倒閉
摘要 近日據@中國電影報道官方微博報道,近日,好萊塢兩部大片《007:無暇赴死》《沙丘》均已在國內上映,在斬獲大量票房的同時,其糟糕的3D轉制以及大量的3D排片引起了國內觀眾的不滿,一起開始抵制好萊塢的劣質3D轉制。
G. 為什麼電影院里很多大片都是3D的呢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一系列引進的3D大片掀起了3D熱潮,國內眾多院線紛紛擴建、更新放映設備,力推3D電影。20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還只有86塊,一部《地心歷險記》6700萬的票房極大的刺激了各院線老闆的胃口,紛紛上馬升級3D銀幕和設備,到暑期《冰河世紀3》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經迅速發展到350塊。《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將突破600塊,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3D電影市場。
H. 為什麼我在電影院看3D類型的電影,立體效果都是入屏的居多
入屏效果的都是假3D,即平轉立,拍攝時採用2D拍攝,後期製作時,製作成3D效果的。
真正的3D,都是有出屏效果的。
到網路文庫搜索「真假3D電影名單「,可以參考。
I.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3D電影很多了,但是真正的3D效果卻不強烈!幾乎清一色的3D電影的片頭效果都特別
一般都要開頭吸引人一點啊,震得住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