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國人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國人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28 11:42:45

❶ 第一部中國電影大片是什麼電影

中國內地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200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映了一部電影,可能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被永久地載入電影史冊。

《英雄》做到了中國電影的數項第一。它是第一部在中國本土打敗進口片的國產電影,也是第一部打破以前計劃經濟遺留下來不合理的票房分配製度的國產電影,同時更是第一部在北美市場打敗好萊塢電影的中國電影。

本來以為是美好的開始,沒想到這居然就是巔峰,至今《英雄》仍然是海外票房最高的內地電影。

❷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哪部

國電影史上的N個第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放電影:1895年12月28日,電影在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重鎮法國問世。第二年,這一西方最新的技術成果就傳入了中國。中國人自己放電影是1903年在北京。 中國的第一批電影院 中國第一家專業電影院為1908年西班牙商人馬雷斯所建。 第一部中國電影的問世 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 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作公司是1909年由外國人創辦的。這一年,來自美國的商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資創辦了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這也成為建立在中國的第一家電影攝制公司。 第一部國產短故事片 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出品了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劇情的短故事片。 中國第一位女演員 《莊子試妻》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閻瑞生》一片問世,由王彩雲扮演了妓女王蓮英一角,中國電影才首次出現由女性擔任女主角,而這位王彩雲,早年也曾是青樓女子。 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中國第一首電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中國「第一」電影插曲 有聲電影在中國問世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1934年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先後上映,兩部電影的插曲《催眠歌》和《漁光曲》迅速流行,並反過來帶動電影市場,特別是《漁光曲》的成功促使電影製作商把目光投向了電影歌曲,《大路歌》(影片《大路》插曲)、《畢業歌》(影片《桃李劫》插曲)、《夜半歌聲》(影片《夜半歌聲》插曲)„„一大批電影歌曲和電影一起流行,在早期電影娛樂元素比較簡單的情況下,電影歌曲不但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成為電影吸引大眾的一種有效手段。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 來自上海明星公司的胡蝶 。

❸ 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是1905年的什麼

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定軍山》。

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的歷史。所以《定軍山》被公認為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定軍山》是依據《三國演義》第70回「……老黃忠計奪天盪山」和第71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敘述蜀老將黃忠,當曹操攻打西蜀重鎮葭萌關時,發揮老當益壯精神。

(3)國人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故事的情節:

三國時魏蜀交戰,曹操派大將張郃攻打葭萌關,被蜀漢老將軍黃忠、嚴顏打敗。張郃逃到定軍山,投奔夏侯淵,准備共同對抗蜀軍。諸葛亮為增加黃忠取勝的信心,假意說黃忠年紀太大,打不過夏侯淵,准備換人出戰。

黃忠聽了很是生氣,稱自己年齡雖大但力氣不減當年,並立下軍令狀,發誓十日內攻下定軍山。諸葛亮見激將法成功,便欣然同意黃忠出戰。兩軍交戰中,夏侯淵把黃忠的部將陳式擒去,而黃忠也生擒了夏侯淵的侄子夏侯尚。

於是雙方商定,在兩軍陣前互換人質。可當夏侯淵放回陳式後,黃忠卻將夏侯尚射死,激得夏侯淵出陣較量。黃忠又施展拖刀計,斬殺夏侯淵,奪取了定軍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定軍山(京劇定軍山)

❹ 中國第一部電影叫什麼怎樣誕生的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1905年
第一部中國電影誕生。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它標志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影片記錄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表演的京劇《定軍山》中「舞刀」等幾個片段,由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字景豐)為實際上的導演,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譚鑫培也成為第一位中國電影的演員。

❺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當時人們把電影稱什麼

電影在中國落地之初,由於發光體、被照物、白幕布三者之間的關系與皮影的演出原理看似無異,便也被稱做「影戲」。電影和影戲之間的不同之處更多,例如電影通過鏡頭變焦放大圖像的過程已經放大圖像所必須的距離,便為影戲所無,而且影戲一經放大就會模糊不清;再者電影的觀眾置身於幕布與放映設備、人員之間,而影戲則是以幕布把觀眾和操作者隔開;電影是以膠片作為介質記錄影像,而皮影的介質屬於道具范疇……不一而足。

電影在中國的第一個稱謂

最先稱電影為「影戲」的城市是上海。當地1934年出版的小32開通俗讀物《電影》第14頁引用的一段清末報摘稱:「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七《申報》載有『觀影戲記』一文,其中提到國人顏永京,從外國攜歸『畫面百餘幅,皆圖繪各國之風俗人情,禮樂刑政及舟車屋宇,城郭冠裳,山水花鳥,絕妙寫生,罔不曲肖。暇時置機器上,以輕養汽燈映之,五色相宣、歷歷如繪,俗謂之影戲』雲雲。」然而此「影戲」並非該文作者鍾敬之先生所認定的「中國最早的電影」,因為其事發生的年代尚在世界電影誕生之前。據筆者解讀,報摘中提到的「影戲」當屬幻燈片一類。不過此後,已知的上海報章中有關電影活動的記錄,均以「影戲」稱之,例如: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1919年);上海影戲公司(1920年);中國影戲公司(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部(1921年)等。1921年上海創辦《商報》登有新愛倫影戲院,對公映影片也稱影戲。由於上海《申報》創辦最早,發行面廣,影響遠達南北各地,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仍然未改。而這時,京、津及北方大部分地區早已普及了「電影」這一稱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近年刊印的某部北京市重要史志書籍中,記載了當年最早出現的三家電影放映場所,平安(1906年)、真光(1921年)和中央(1926年),分別被強加以「影戲院」稱之;事實上,在當年的北京地區,「影戲」只是電影的若干稱謂之一,而地處東長安街的平安電影,早在1906年就已經自稱「電影公司」,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報紙都登載過「平安電影公司」的廣告,稱謂始終未變,卻從未以「影戲院」名之。

電影的數種代稱

清末的北京,電影與皮影並存於市,且同被稱之「影戲」,依據觀演的方式不同,稱前者為「看影戲」,後者為「唱影戲」。盡管使用看、唱二字以示區分,卻仍然難免混淆。鑒於那時的片源多由西方國家傳入,放映者也是洋人,所演內容多是洋事,因此電影的全稱為「西洋影戲」,簡稱洋影戲;以後又進一步略稱為洋影。以上這三種叫法都流行於清末的北京。引自《那桐日記》。

例1,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十月二十七日「看佛六洋影戲。」

例2,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看任景豐洋影。」

例3,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九日「繼旭生來約看洋影。」

例4,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三日「帶寶兒、五妞看洋影。」

盡管在北京把早期傳入我國的電影也叫過影戲,但也在發生著變化。從例1中得知,前面多個「洋」字。在「電」能源尚未普及的時代,「電影」這個名稱並沒有廣為流傳。

❻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電影是什麼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正劇《孤兒救祖記》,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王漢倫、鄭小秋等主演。影片描寫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余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余璞挺身相救,於是*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

編劇鄭正秋是我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其電影觀念也秉承著中國文藝觀的傳統,認為電影應擔負起改良社會,教化民風這一重要使命,因而他編劇的電影強調道德教化,關注現實問題,注重社會的內涵,被稱為「社會片」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這部影片是鄭正秋電影觀念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他創作的第一部「社會片」。影片的主題是「教孝」、「懲惡」、「勸學」、「揚善」和宣傳社會改良;片中的人物也被歸結為善與惡的代表,尤其兒媳余蔚如的「賢妻良母」形象是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理念的標志。

在《孤兒救祖記》問世之前,已誕生十幾年的中國電影正陷於低谷之中。這部影片除了在故事內容上擺脫了早期電影對西方電影例如滑稽片等的因襲摹仿,包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民族觀念外,藝術上也擺脫了文明戲式的舞台化表演風格,力求形象、情景的生活化和真實性,同時注重故事性和情節的引人入勝,這使得影片在當時的確不同凡響,非常契合觀眾的口味。

影片於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據記載,它成為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國產片,其在當時的聲譽和影響超過了所有的外國片。影片公映之後,「未二日,聲譽已傳遍海上,莫不以一睹為快」。以後又在上海、南京、漢口、天津等地連映六七個月,「營業之盛,首屈一指;輿論之佳,亦一時無兩。」《孤兒救祖記》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獲得了生機,並在此後成為二三十年代中國最重要的製片機構之一,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此後數年間,國產製片業迅速崛起,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自然導致了電影產量激增,國產電影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國電影藉此開始走出低谷,進入自己的第一個空前繁榮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余蔚如的扮演者王漢倫(1903-1978)。她是中國第一代女影星之一,當時為一外資企業的英文打字員。影片在開拍之前四處尋找女演員無著,經同事中一位明星公司的股東介紹,王漢倫前往應試,頗得張石川的滿意,從此進入影壇。影片的成功不但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女演員,也成為享譽一時的中國第一位悲劇明星。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火燒紅蓮寺》取材於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鄭小秋、夏佩珍等主演。影片表現在湖南鄉村械鬥復仇的背景中,瀏陽縣把頭陸風陽之子陸小青學得高超武藝,返鄉中誤入妖魔潛伏的紅蓮古寺,後在眾多武林高手及官兵的救助下,方得沖出魔窟,救出被囚禁的總督及被殘害的良家婦女,並將紅蓮寺一把火燒掉。

這部影片是在20年代後半期商業電影開始在中國興盛的背景下問世的。其時,古裝片和武俠片成為商業電影的主要潮流。《火燒紅蓮寺》在武俠電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異技」鬥法及半人半魔的神怪內容,成為「武俠神怪片」的開創者。例如影片的核心為「昆侖派」和「崆峒派」之間的法術爭斗,這使影片從以往武俠片拍攝武打場面轉向了注重以大量的特技鏡頭和機關布景來表現武林高手們的「飛劍白光」、「遁地逃走」等仙門妖術,同時並穿插有半裸的女人,半人半神的怪物,動作性強,又很熱鬧。

《火燒紅蓮寺》的成功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及神怪片熱,許多公司紛紛效仿,其中以「火燒」為題材的影片就層出不窮,如《火燒平陽城》、《火燒七星樓》、《火燒青龍寺》等。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

《火燒紅蓮寺》是中國大型系列電影的開山之作。這種依託於商業電影的系列片也在當時成為一種熱潮。稍後於這部影片問世的系列片還有《乾隆游江南》(9集),《荒江女俠》(13集)。

❼ 1949年北電攝制的第一部電影是

橋。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由北影廠製作的電影1949年的《橋》。該片講述了東北某鐵路工廠的工人們克服一系列困難完成搶修松花江鐵橋任務的故事。
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拍攝了人民電影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它是新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不尋常的位置,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❽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電影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用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14卷膠片,拍攝了京劇著名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面。

早期在中國放映的電影都是由外國人拍攝的。1905年,由開設在北京的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片斷紀錄片《定軍山》,是由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電影。 這一年也因此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誕生日。

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者任慶泰(字景豐)。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出生於遼寧法庫縣四檯子村,家境較為富有,學過照相技術,後來到北京發展。1892年,他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今宣武區實驗幼兒園,原址已不存在)開設了中國最早的照相館,從其字和名中各取一字,名為「豐泰」。
後來他又開設和經營中西葯房和汽水廠等生意,在前門外大柵欄開設了大觀樓戲院,並在其中放映電影。由於外國電影的片源不足,任慶泰從德國商人在東郊民巷經營的祁羅孚洋行購買了一架法國造手搖攝影機和14卷電影膠片,開始了中國人拍電影的嘗試。

1905年(具體時間一說為夏季,一說為秋天),為給京劇藝術大師、「譚派」藝術的創始人譚鑫培祝壽,由任慶泰主持,將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幾個做功強的片段如「請纓」、「舞刀」和「交鋒」拍攝下來,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影片是在豐泰照相館院中的露天廣場上拍攝的。攝影機架在那裡一動不動,任由演員在鏡頭前表演動作,光線也是利用的自然日光。擔任攝影的是任慶泰最親近的攝影師任仲倫。任慶泰的角色則相當於今天的導演。
這部影片的拍攝一共花了3天時間,完成片長度為3本,約600英尺。按照當時的放映速度大約能放映10分鍾左右。 因此,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實際上是一部戲曲短紀錄片。
以後的幾年中,豐泰照相館在任慶泰的主持下,陸續拍攝了一些其他京劇影片,如俞菊笙、朱文英的《青石山》,許德義的《收關勝》、俞振廷的《白水灘》、《金錢豹》等戲曲的片段。
這些戲曲片段絕大多數是一些武功戲,主演也多是精擅武生行當的京劇演員,這較為符合無聲電影的特點。 任慶泰的電影攝制工作前後持續了4年,共攝成戲曲短片8部。直至1909年因照相館遭遇了一場火災,才停止了拍攝活動,他所拍的這些影片也沒能保存下來。

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攝制完成。

1949年在迎接勝利的隆隆炮聲中,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了故事片《橋》,從此中國的電影事業掀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