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給我介紹一些德國所拍攝的優秀電影吧
《再見列寧》吐血推薦~!!!!!!!!!
片名:Good bye, Lenin!
譯名:再見列寧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uehl
凱薩琳·薩斯Kathrin Sass
片長:118分鍾
類型:喜劇
上映日期:2003年2月9日(柏林電影節)
官方網站:www.good-bye-lenin.de
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
簡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後,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並嚴格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撫養教育他們。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昏迷過去。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里,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克里斯蒂娜蘇醒後,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德共下台,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還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里,阿歷克斯盡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盡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裡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⑵ 德國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14 部值得推薦德國經典電影 1.《羅拉快跑》 LoLa rennt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主要獲獎情況:歐洲電影獎1998最佳電影提名,威尼斯電影節1998金獅獎提名,英國學院獎2000最佳外語片提名等影片簡介:據我觀察,這部電影正在越來越多地走入電影教學的課堂生命的偶然性與荒誕性在勞拉一次次的奔跑中顯現得淋漓盡致; 柏林,夏季某日,羅拉和曼尼是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個天大的麻煩,竟然把走私得來的10萬馬克贓款弄丟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鍾之後就要來拿回這筆錢。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羅拉求救,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就只有二十分鍾,錢到底在哪裡,如何救命?羅拉開始快跑!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2.《英俊少年》 Heintje,einmal wird die Sonne wieder scheinen導演:漢斯·海因里希 Hans· Heinrich影片簡介:德國電影《英俊少年》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但直到80年代初才在我國上映,但立刻在中國引起了轟動,特別是主人公唱的那首「小小少年沒有煩惱」。英俊少年海因切(Heintje)自幼喪母,與父親卡爾相濡以沫,生活平靜而幸福。海因切的外公實業家貝特霍德因反對卡爾與女兒的婚約而與其父子一刀兩斷。銀行行長的兒子為敲詐貝特霍德,偷走銀行的十二萬元,栽贓到卡爾頭上,而貝特霍德對此不聞不問,卡爾因此被捕入獄。海因切在律師的幫助下,寄養在外公家中。貝特霍德漸漸喜歡上了聰明的海因切,一曲《最後的玫瑰》使他在女兒和外甥間找到了重合的焦點,海因切給陰郁古怪的貝特霍德冰冷的生活帶來了一抹陽光。一次偶然的機會海因切得知事情的真相,在艾倫和警察幫助下,追拿到罪犯。真相大白,海因切甜美的歌聲在五光十色的游樂場上空回盪…… 3.《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導演: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獲獎情況:2003年第53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歐洲影片藍天使獎影片簡介:母親是堅定的東德共產黨員,偶然因為心臟病發作而昏迷。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德國已經是天翻地覆:柏林牆倒了,她所摯愛的民主德國也解體了。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兒子費盡心思製造了一個一切如舊的假象……影片在喜劇的氛圍下,流淌著淡淡的傷感和濃濃的親情。 4《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Der Untergang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獲獎情況:第7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簡介:影片把鏡頭對准希特勒人生中最後的12天,再現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與新婚妻子埃娃·布勞恩自殺等歷史事件 5.《茜茜公主》三部曲:《茜茜公主》(Sissi )《茜茜公主2:年輕的皇後》(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和《茜茜公主3:皇後的命運》(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導演:恩斯特"馬利斯卡影片簡介:有誰會不羨慕茜茜公主和弗蘭茨國王的浪漫愛情?《茜茜公主》講的是美麗活潑的巴伐利亞伊麗莎白公主茜茜,在奧地利度假時邂逅年輕英俊的奧地利國王弗蘭茨"約瑟夫,兩人一見鍾情,而此時國王已經與茜茜的姐姐海倫定下婚約,海倫是專制的皇太後蘇菲指定的皇後人選,但國王已經無可救葯的愛上了天真的茜茜,並最終違背母親的旨意,在生日晚宴上宣布茜茜為自己未來的皇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隆重的國家婚禮。《年輕的皇後》講述了茜茜開始了她的皇後生活,倔強的茜茜和專制的皇太後蘇菲之間的矛盾,在茜茜的女兒出生後到達了頂點。蘇菲援引皇家的傳統不讓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而弗蘭茨卻順從了母親的旨意,茜茜一氣之下回到了娘家巴伐利亞,弗蘭茨也追隨而至,他們和好如初。回到奧地利以後發現蘇菲也改變了主意,同意茜茜撫養自己的女兒,之後,年輕的國王夫婦訪問了匈牙利,他們在匈牙利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為了奧匈帝國的國王與皇後。《皇後的命運》講述的是茜茜證明了自己不僅能出色的處理國家大事,也能妥善處理與婆婆的關系。但是,當她和安德森伯爵前往匈牙利安撫不原俯首稱臣的貴族時,蘇菲卻在散布茜茜與伯爵關系不尋常的謠言。茜茜出遊時染上了嚴重的肺病。在母親的幫助下茜茜才得以康復,病癒後,她陪同弗蘭茨訪問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盡管那裡的人民強烈的反對奧地利的統治,茜茜還是贏得了那裡人民的心。 6.《索菲—紹爾: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導演:馬克·羅斯曼 Marc Rothemund獲獎情況: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影片簡介: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1943年慕尼黑的「白玫瑰」組織成員正進行著秘密的反希特勒活動。女大學生索菲・紹爾同哥哥漢斯因散發傳單而被捕處死。索菲在法庭上的義正詞嚴的雄辯,甚至連出庭的納粹軍官也為之折服。 7.《極地重生》As Far As Feet Will Carry Me(英)So weit die Füße tragen(德)導 演:夏迪"馬田斯Hardy Martins影片簡介:本片改編自JOSEF MARTIN-BAUER暢銷傳記小說。德國軍人基文斯在二次大戰期間淪為戰俘,被放逐在嚴寒的西伯利亞東部接收改造25年,經過5年的非人生活,他矢志逃離這個人間地獄,孤然一身展開了一萬四千公里的「極地逃亡」。影片情節上雖略有瑕疵,但是主人公那超人的毅力還是感動了所有人,當他歷盡磨難,走回德國的家門口,雪花靜靜飄落到他的發梢、衣領,雖然沒有話語,可是我們一樣能感受到他復雜、澎湃的心情 8.《何處為家》(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導演:卡羅林-林克Caroline Link獲獎情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影片簡介:愛情 國家 個人命運 主人公會怎樣處理呢二次大戰一個跨越兩大洲的愛情故事,近年德國最大製作的電影。本片講述了一段戰時納粹陰影下的生活、一個跨越兩大洲的愛情故事。壯闊的場面、精緻的技術、中規中矩的敘事,從一個通俗劇題材轉變為指揮高度,堪稱是近年德國最大製作的電影。女導演卡羅琳娜?林克聰明地避開了陷入對戰爭思考的麻煩,而在尋訪世外桃源的過程中將漂亮的非洲大陸以及異域文化特色烘托出來。該片是東西德合並後德國第四次獲得奧斯卡提名。1938年,一個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逃亡到肯亞的一個偏遠農場,剛開始,妻子潔蒂很不適應肯亞落後的生活,時時刻刻想返回故國;丈夫華特雖然對德國死心,但是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一切。只有他們的小女兒芮吉娜對當地的生活處處存著新鮮、好奇,尤其與他家的長工安烏無話不談,相處十分融洽。由於對新生活認知的差距,夫妻間的間隙也逐漸擴在,在此其間潔蒂認識了另一個同胞蘇賓,微妙的感情也就此滋生。二次大戰結束,華特得到了祖國律師的職位,正當他欣喜欲狂地急著返回德國之時,卻發現潔蒂和芮吉娜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她倆會舍棄這里的一切隨他返回德國嗎?潔蒂和蘇賓的關系又將如何? 9.《伯爾尼的奇跡》Das Wunder Von Bern導演:溫克"沃特曼影片簡介:一部感人的運動題材電影,德國足球的勝利,震撼著戰後德國每一位百姓的心。是希望通過德國足球的奇跡,來展示戰後德國的經濟同樣開始創造著奇跡,以及德國人在戰爭中受到重創的心正在慢慢得以平復。它見證了德國戰後重建的歷史。正是這部影片,讓德國總理施羅德在熱淚滿眶的同時又會心一笑。 10.《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德) the Tin Drum(英)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獲獎情況:1979年聯邦德國金碗獎,1980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和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影片簡介:歷史題材影片, 根據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同名小說改編; 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小奧斯卡三歲時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惡,決心拒絕長大,他反抗他的父母、納粹、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內心式的,於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著一架鐵皮鼓,整日梆梆的敲著。他不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長的能力,還可以用他的叫聲擊碎玻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要取下他的鐵皮鼓,他尖叫著,家中的鍾表破碎了。這種能力開始成為他自我... 11.《西柏林戀曲》Herr Lehmann導演:勒安德.豪斯曼 Leander Haussmann獲獎情況:德國最佳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影片簡介:1989年,動盪的風把柏林牆吹得搖搖欲墜,劇變的風也吹入了大牆西邊的紅燈區,也繚亂著不務正業的混混頭目萊曼先生。萊曼先生本名弗蘭克,正所謂三十而立,到這種時候,他是否還要繼續過著充斥著:吸毒、酗酒、同性戀、另類文藝的生活呢?真是多事之秋,百姓亦然:老父老母來訪了,他只能借用死黨卡爾的餐廳裝扮經理,以讓父母對自己的「事業有成」感到欣慰。桃花運開,愛情運來,在他的如花季節又與廚娘卡特琳撞出了愛情的火花。甚至…甚至…就連狗也要招惹他,「粘乎」他。後來奉母之命,回鄉接濟親友,真是叫苦不迭。好不容易回到柏林,本以為有所解脫,沒想到回到柏林一切都開始改變:柏林圍牆下聚滿示威者,死黨卡爾快要開展覽需要他急切幫忙,最慘是卡特琳在同一時間竟然愛上另一個! 12.《走出寂靜》Jenseits der Stille導演: 卡洛玲.林克 Caroline Link獲獎情況: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和德國電影金帶獎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等影片簡介:拉拉住在德國南部小城,自小由聾啞雙親撫養長大。由於拉拉是家中唯一能聽能說的人,八歲時已經是父母與外界的橋梁,處理銀行事務、接聽電話,甚至翻譯教師評語和電視劇給父母聽,處理家中所有的對外聯系工作。一次聖誕節家庭聚會中,拉拉遇見了姑姑克拉麗莎。克拉麗莎美麗熱情,擅長爵士黑管,拉拉非常喜愛這位獨特的姑姑,因而開始學習黑管。父親馬丁眼見妹妹與自己的女兒情誼漸深,心中卻充滿疑慮。因馬丁自小與克拉麗莎不合,她總讓馬丁覺得自卑。但拉拉喜愛她音樂,感受到當中的熱情,堅持不放棄音樂。十年後,拉拉已長成婷婷少女,優異的表現讓教師建議拉拉接受專業音樂教育。克拉麗莎希望拉拉搬到柏林同住,也為拉拉在當地音樂學校注冊。拉拉瞞著父母,但在家族聚會中卻引發一場風暴。馬丁悵然若失,因為拉拉的這個決定等於放棄馬丁而選擇了克拉麗莎。拉拉搬到柏林和姑姑與姑父葛瑞格同住,同時准備音樂學校的入學考試。拉拉遇見湯姆後,了解自己不必生活在陰影中,過去只是一段不尋常的童年。拉拉因母喪回家後,體認到自己對父親的責任,卻也因而倍感沮喪。一場激烈爭吵後,拉拉決定永遠離開這個家,回到柏林。在拉拉入學考試當天,父親出其不意地出現,看著女兒第一次登台。「『聽』和『了解』是不同的。」他用手語告訴拉拉。拉拉和父親終於尋得彼此世界的交集。 13.《竊聽風暴》()Die Leben der Anderen導演:弗洛蘭·漢克爾·唐納斯馬克 Florian Henckel-Donners獲獎情況:歐洲電影獎的最佳影片,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製作、男主角、男配角、劇本、攝影七項大獎影片簡介:令人震撼的影片,又譯《他人的生活》、《別樣人生》等,舉重若輕地將民主德國情報局令人發指而不為人知的大規模竊聽行徑對無辜人士的迫害公布於眾。但作品讓深不可測的黑暗迎來一縷人性的曙光,顛覆了蓋世太保、克格勃橫行的「冷血特務濫殺無辜」俗套--不經意間愛上竊聽對象的男主人公,在明白自己截獲的所謂情報不過是一段真摯愛情時,開始反思該行為是否正義,並最終參與到這對無辜鴛鴦的生活中,為保護他們而不吝冒險。 14.《偽鈔製造者》 die Fälscher導演 斯戴芬·盧佐維茨基 Stefan Ruzowitzky獲獎情況2007 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觀眾大獎2007 德國電影獎: 7項提名; Devid Striesow 最佳男配角2007 瓦拉杜利德國際電影周年日:Kahl Markovics 最佳男主角2007 比利時根特國際電影節:大獎賽陪審團最佳電影2008 第80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影片簡介《偽幣製造者》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36年納粹分子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外國貨幣,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的經濟。薩利(卡爾·馬克維斯飾)就是參與這起行動的人。納粹期間,他先是柏林過著聲色犬馬的日子,金錢、女人和酒宴。警察督察長Friedrich Herzog(大衛·史崔梭德飾)將他逮捕之後,他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很快就被送到了毛特豪森集中營,薩利在那裡顯示出特殊的才能於是又被轉到了柏林北部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在他來到這個地方的同時,他又再次與Herzog面對面,此人來這兒是為了執行一項秘密任務的。在所謂的「伯恩哈德行動」(Operation Bernhard)計劃下,精心挑選出他的獨特才能,薩利和一組專家被迫製造外國流通紙幣。在這組人員之中,包括了囚犯阿道夫·博格(奧古斯特·迪赫飾),作為補償安排他們住在高級的兵營里。但是當薩利試圖削弱德軍同盟的反對國家的經濟時,阿道夫則拒絕利用自己的才能為納粹利益效勞,而且為了化解戰爭還想在阻止伯恩哈德行動中做出一些努力。面對道德意義上的進退兩難,薩利必須決定是否要開始這項拖延戰爭的行動,或者是冒著生命危險和同在獄中的其他人並肩作戰,這或許是最正確的選擇。
⑶ 09年德國電影票房冠軍作品是什麼
《維京小海盜》
⑷ 20部德國二戰電影
關於德國二戰的電影很多都非常好看,喜歡戰爭題材電影的基本都願意看跟德國有關的,下面就推薦20部有關德國的二戰電影。電影如下:《無恥渾蛋》、《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布達佩斯之戀》、《無主之作》、《冒牌上尉》、《氣球》、《鐵皮鼓》、《血戰鋼鋸嶺》、《希特勒的男孩》
以上都是比較經典的,還有一些一般的:《隆美爾元帥》、《白色虎式》、《坦克大決戰》、《狂怒》、《戰略大作戰》、《最長的一天》、《列寧格勒》、《玩具國王》、《最後一艘潛艇》、《玻璃房》。
以上都是關於二戰德國的電影,有好看的,有一般的,不過對於喜歡二戰題材電影的朋友,當然每一步都可以看一看,畢竟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都是精心製作的。
⑸ 有哪些不得不看的評價高分的德國電影
在我長期的印象中,德國人總是給人以嚴謹、深沉,認真的他們彷彿會一直板著臉,不苟言笑。然而,這部喜劇電影將會打破他們以往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讓我們見識到德國人的「耍寶」,領略到他們的熱情奔放以及「德式幽默」。這部由沃爾夫岡·彼得森執導的《奪金四賤客》,將於12月1日在中國上映。作為德國2016年的賀歲喜劇票房冠軍,可是肩負著讓中國人發現德國人幽默的使命,能不能打破我們以往的「偏見」,這次的意義可謂是重大。
⑹ 德國最好的電影有哪些
德國電影:年輕的托雷斯(1966年):在戰前的奧匈帝國的一所寄宿學校里,兩名學生虐待他們的同班同學巴西尼(Basini),後者因偷其中一名學生的錢而被捕。
《大混亂》,1971:2034年的外太空是由貪婪的公司在一個破舊的官僚機構中運作的。兩名不太聰明的宇航員通過非法交易、走私和破壞宇宙飛船謀生。
阿吉雷,《上帝之怒》,1972年:在16世紀,冷酷而瘋狂的唐·洛普·德·阿吉雷率領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去尋找黃金國。
《風平浪靜》,2011年:二戰期間,一名青少年加入了納粹佔領的法國抵抗組織。芭芭拉(2012年):上世紀80年代,一名在東德工作的醫生發現自己被放逐到一家小型鄉村醫院。
鳳凰城,2014:一名毀損的大屠殺倖存者開始決定她愛的男人是否背叛了她的信任。托妮·厄德曼(2016):一位愛開玩笑的父親為了和努力工作的女兒重新建立聯系,創造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另一個自我,並冒充她CEO的生活教練。
2018年,過境:故事發生在當代,一個受迫害的少數民族男子試圖逃離法西斯統治的法國到美國,卻愛上了一位已故作家的妻子,他假扮了這位作家的身份。
勞拉,2019:今天是勞拉的60歲生日,就在今晚,她的兒子將舉辦他的首場鋼琴音樂會。勞拉規劃了他的音樂生涯。2019年,Systemsprenger: 9歲的Benni瘋狂地尋找愛,她不受控制的能量讓周圍的人絕望。
⑺ 請介紹一部最經典的德國電影。
《羅拉快跑》:一部以「跑」為主題的影片。羅拉在德國已經變成一種現象、一個奇跡,它是德國98年最賣座的電影!!許多德國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蘿拉染了一頭紅發。德國市長更誇張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羅拉快跑》的海報上製成廣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輕的形象,可見此片受歡迎的程度!
《伯爾尼奇跡》:1954年7月4日,世界盃決賽,西德3比2匈牙利,首次贏得了世界盃冠軍。本片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從側面回顧了這次世界盃,內容有些超現實,但同樣也令人反思。
《鋼琴家》:反映猶太人遭受迫害的經典影片。
《帝國的毀滅》(2004):與《希特勒的男孩》(2004)、《希望與反抗》(2005)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的希特勒二戰傳記片。
奧立弗·海施貝格代表作。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回憶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當柏林已經變成戰爭前線,當狂人已經變成精神病人……帝國的黑夜也就無可挽回地降臨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忽喇喇、昏慘慘,蘊涵德國人最深沉的痛苦與反思。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偽鈔製造者》:此片是本次柏林電影節2部德國本土電影之一,德國導演Stefan Ruzowitzky的這部影片講述了納粹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英磅,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經濟的故事。
⑻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
⑼ 最經典的德國二戰電影
大家精選了10部二戰題材的德語電影,以及5部其他語種經典電影!其中幾部電影獲得了包括奧斯卡獎在內的國際獎項,可謂部部驚心、發人深省。
10部德國電影
1. 偽鈔製造者 Die Fälscher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國家 德國,奧地利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語言 德語
Erscheinungsjahr 2007
年份 2007
Länge 95 Minuten
時長 95分鍾
Regie Stefan Ruzowitzky
導演 斯戴芬·盧佐維茨基
電影記錄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936年。納粹分子命令集中營中的犯人大量偽造外國貨幣,妄圖以此來破壞英國的經濟。曾是歐洲最老奸巨猾的「偽造商」薩利在戰前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但是進入集中營後,死亡威脅卻激發起他強烈的求生意志。他以自己的特殊技藝做籌碼,三番五次跟德國軍官「談條件」,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
2. 浪潮 Die Welle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國家 德國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語言 德語
Erscheinungsjahr 2008
年份 2008
Länge 107 Minuten
時長 107分鍾
Regie Dennis Gansel
導演 丹尼斯·甘塞爾
中學教師文格爾在「獨裁政治」課上突發靈感,與學生做起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將這次活動命名為「浪潮」。在短短的幾天里,浪潮組織不斷壯大,一發不可收拾。終於,文格爾驚覺場面已經失控,召集所有學生,宣布課程就此結束。然而游戲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僅僅是震驚,還有不寒而慄的恐懼……
3. 鐵十字勛章 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Jugoslawien
國家 西德,南斯拉夫
Originalsprache Englisch
語言 英語
Erscheinungsjahr 1977
年份 1977
Länge 132 Minuten
時長 132分鍾
Regie Sam Peckinpah
導演 山姆·佩金法
該片從德軍的角度回顧了在1943年東部戰場的一段血腥經歷,圍繞著一個厭戰老兵和一個以謀取鐵十字勛章作為人生目標的貴族軍官展開。兩人的幾番較量,代表了當時德軍中的兩種心態,同時也揭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
4. 布達佩斯之戀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Proktionsland Deutschland
國家 德國
Originalsprache Deutsch
語言 德語
Erscheinungsjahr 1999
年份 1999
Länge 108 Minuten
時長 108分鍾
Regie Rolf Schübel
導演 諾夫·舒貝爾
布達佩斯一個善良的猶太裔酒館經理和他聘請的憂郁青年作曲家共同愛著餐廳女助手,三人美好的生活在匈牙利淪陷後被外來的第四者——戰前的德國商人朋友、戰時的德國納粹軍官——所摧毀。穿插整個影片的著名的鋼琴曲《黑色星期天》,叩響復雜的人性和一個烏雲密布的時代
⑽ 推薦些好看的德國電影
魔戒2:雙塔奇兵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
導 演: 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主 演: 麗芙·泰勒 肖恩·奧斯汀 肖恩·賓 布拉德·道里夫
魔戒3:王者歸來/指環王Ⅲ:王者無敵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導 演: 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主 演: 麗芙·泰勒 肖恩·奧斯汀 肖恩·賓 布拉德·道里夫
嫌疑慣犯/刺激驚爆點/非常嫌疑犯 Usual Suspects, The (1995)
導 演: 布萊恩·辛格 Bryan Singer
主 演: 凱文·斯帕西 斯蒂芬·鮑爾文 加布里埃爾·拜恩 丹·哈達婭
格鬥俱樂部/斗陣俱樂部/搏擊會/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1999)
導 演: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主 演: 布拉德·皮特 海倫娜·邦漢·卡特 傑瑞德·萊托 密特·勞弗
天使愛美麗/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阿梅麗的奇妙命運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 (2001)
導 演: 讓-皮埃爾·熱內 Jean-Pierre Jeunet
主 演: 切基·卡尤 Marc Amyot Thierry Arfeuillères Armelle
M M (1931)
導 演: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主 演: 彼得·洛 Theo Lingen Gerhard Bienert Rudolf Blümner
從海底出擊 Boot, Das (1981)
導 演: 沃夫岡·彼得森 Wolfgang Petersen
主 演: 喬根·普羅斯諾 Roger Barth Konrad Becker Christian Bendomir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導 演: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主 演: 艾爾弗雷德·埃布爾 弗里茨·拉斯普 Fritz Alberti Grete B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