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這是哪部電影的海報!
澳洲亂世情 Australia (2008)
英文名:Australia
中文名:澳洲亂世情/澳大利亞(港台)
導 演:巴茲·魯赫曼 Baz Luhrmann
主 演:Shea Adams | 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 | 雷伊·巴雷特 Ray Barrett |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 布賴恩·布朗 Bryan Brown | Tony Barry
上 映:2008年11月26日 美國
地 區:澳大利亞 美國
對 白:英語
評 分:7.0/10 ( 23020票 )
顏 色:彩色
聲 音:數字化影院系統(DTS) 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Digital) SDDS
時 長:USA:165 分
類 型:冒險 劇情 戰爭 西部
分 級:澳大利亞:M 韓國:12 美國:PG-13 新加坡:PG
鏈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455824/
劇 情:
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前夕的澳洲,優雅的英國貴族莎拉,為了保護她所繼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來到地球另一端的蠻荒之地——澳洲。當她抵達這片一望無際的土地時,她發現除了必須克服陌生環境所帶來的重重挑戰外,還必須和當地粗野不羈的放牧人共同合作,一起橫越北澳洲大陸。
在這趟艱辛的路程中,他們二人一路扶攜相隨,穿越了大半個澳大利亞,領略了迥然不同的壯麗景觀,結識了眾多豪放熱情的居民和當地土著人。同時,他們也開始感受到彼此內心沖突的轉變,一股莫名的奇妙感覺不住湧上心頭。正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打算開始一番轟轟烈烈的新生活時,戰爭卻轟然而至。1942年,日軍轟炸澳大利亞達爾文港,莎拉的豪宅被火光吞噬,他們該如何面對接二連三的艱險考驗與戰爭的威脅?這場可歌可泣的愛情與家園保護之旅能否繼續下去呢?
一名英國女貴族,千里跋涉到遙遠的國度,遇到粗獷不羈的當地放牧人,她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同意與他協力拯救她所繼承的土地。他們一同展開這場讓他們脫胎換骨的旅程,橫越數百英里這世上最壯麗卻也最驚心動魄的窮山惡水,並被迫面對日軍無情轟炸……
幕後製作
歷經磨難的史詩巨作
在這部影片開機前的幾個月就已經盛傳巴茲·魯爾曼將有大手筆,然而在好幾個月以後巴茲才第一次向傳媒回應他的最新力作,他說:「這一部電影將會如《亂世佳人》、《走出非洲》、《巨人傳》般宏大,富有史詩般的敘事性。為了拍成這部電影我醞釀了十年,我認為它應該具有歷史素材和史料記載的那種神秘感。」
史詩般的宏大敘事不僅體現在超長的拍攝時間和壯麗的「歷史畫卷」中,也體現在演職人員的信心裡。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發行公司澳大利亞分公司的常務董事馬科斯·奧利維拉在接受《悉尼先驅晨報》的采訪時表示,他相信有巴茲·魯爾曼的悉心執導,休·傑克曼和妮可·基德曼的出色表現,《澳大利亞》將會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一部電影。休·傑克曼在澳大利亞國際電影協會上也聲稱,他在本片中出演的角色將會是他從影以來最為難忘的角色,也是他在生命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正所謂好事多磨,這樣一部史詩般的巨作在拍攝過程中遭遇了不少的磨難,而這對於巴茲·魯爾曼而言可謂是難忘的記憶,「其間發生了太多的意外,先是談妥的男一號羅素·克勞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劇組,接下來是演職人員的傷病、食物中毒事件、馬群受流行性感冒感染……最離奇的是我們在拍攝橫穿沙漠的場景時遭遇了一場大雨,而這是百多年來這個地區的第一場雨。」盡管發生了如此之多令人抓腮撓頭的事,這位出色的導演卻拿出了足夠的勇氣和毅力來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在困難面前他表現得相當鎮定和專業,但謙遜地將功勞讓給了其他人,「我一個人是不可能順利度過這么多關口的,是大家的力量化解了危機。妮可在這些異常情況下表現得相當沉著,應該說表現得非常出色,我想這是她作為一個優秀演員的本能表現;誰會想到休·傑克曼會在灌木叢里度宿?但為了掌握角色的心理,體會那種感覺,他就是做到了!」
兩位主演的付出與收獲
當休·傑克曼決定成為片中男一號時,就註定要面臨很多挑戰。由於她扮演的角色是放牧人——從早到晚趕著牲畜上路、隔三個小時就要進餐,這樣的角色需要休有副硬朗且彪悍的身板,他也決定為此重塑體形。「我開列了『澳大利亞美男』的體形標准所需要的食物和運動項目清單,並照此標准執行。每天凌晨4點起床進食蛋白,而後上床睡覺至6點,再進行體能訓練。」通常這種有規律的「進補」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才會習慣,但休·傑克曼非常嚴格地要求自己在短期內適應。「堅持下來我發現這是一種很受用的補充能量的進補方法,我現在的體能已經達到了自身身體素質的極限。」
妮可對休的奉獻精神深感佩服,尤其是對他的騎術贊不絕口。「他的進步令人吃驚,剛開始他對騎術可以說一無所知,但因為他的苦練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到最後儼然已經是一名傑出的牧人了,他是澳大利亞牧人的驕傲。」
在拍攝過程中最令休·傑克曼難忘的莫過於馬群的狂奔。經歷了8個月的強化訓練,他能自如地駕馭一匹馬並能很帥氣地在馬鞍上發號施令,但仍無法鎮定地面對狂奔的馬群。「第一匹馬沖出馬廄時我並未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當它的蹄後揚塵落定之後,我才看清楚畜欄內的馬匹都開始蠢蠢欲動,瞬間也與它們的同伴一樣沖了出來。當時我就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我想起了訓練師對我說過的話,在這個時候沒有什麼能使它們停下來,想辦法逃命才是正確的選擇。在我躲避瘋跑的馬群時,搞錄音的那群傢伙記錄下了我的恐懼。當時我帶著麥克風,那盤錄音帶後來被我們笑成為『驚悚電影』的現場錄音版。如果有興趣去聽,裡面有我不住地發誓和在面對恐懼時最真實的表現。」
與休·傑克曼的恐懼比起來,妮可從片中獲得的啟發就更為具體。拍完該片後,妮可在澳大利亞買下了一個畜牧場。「通過出演片中的薩拉,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出色的女牛仔,現在電影拍完了,但我卻愛上了這種生活方式,我也基本具備了一個牧人的素質和放牧技巧。一旦掌握了這些技巧就會覺得很有樂趣,現在我不單能夠坐在馬背上把馬鞭抽得噼啪作響,我還可以教訓那些離群的牲畜。這真是太難以令人置信了,之前我可是想都沒想過。除了畜牧場我還在悉尼之外買下了個公司來專門打理這個場子,如今他們正在進行育草的基礎工作。」
絢爛異常的服裝服飾
《澳大利亞》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得以一覽澳洲美景,這自然成為天然的帷幕。但電影畢竟是人工雕琢之產物,究竟這扇窗戶擦得有多亮堂,關鍵在於美工設計。在導演妻子、美術指導凱瑟琳·馬丁一手設計的「紅幕布三部曲」中,服裝與布景如絢爛的萬花筒折射在鮮艷的畫面上。《澳大利亞》延續著凱瑟琳對居室設計的濃烈著色,製造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服裝發布會,更是憑借澳洲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構建了本片廣袤的幕布。無需人工的刻意雕琢,便營造出寫實卻華麗的電影氛圍。
2001年,凱瑟琳為《紅磨坊》五十年代的浮華巴黎縮影設計製作了480套服裝。七年之後,當故事從巴黎搬到遼闊的澳洲平原,投資不僅翻了一番,服裝數目更是漲了四倍——她硬是將自己練就十六年的手藝,遍布在了約2000件服裝中。讓性格像衣服一樣穿在抉擇身上,而非皇帝的新裝,是凱瑟琳的設計原則。「在大多數電影中要表達現實,首先帶觀眾通過視覺得到第一信息,然後才輪到語言來強調信息。」當影片擁有了2000套服裝,也就擁有了更為細膩的語言。
妮可爾扮演的角色來自保守的英國,初來澳洲的她提著prada旅行箱、穿著Ferragamo鞋,依然保持著歐洲的端莊和正式。直到在愛情的催化下,她的服裝終於在階層之間進行了交接,變得更為寬松和樸素。從最初的英國華貴到流落澳洲的遺孀,從雍容華貴的打獵裝到戰爭時期的平民裝,就必須體現由繁復到簡潔、由華麗到素雅的全過程。再加上休·傑克曼那看似一樣,實則變化無窮的牛仔裝,2000套對於一部歷史巨制而言,理所應當。其中,妮可爾的中式服裝亮相相當搶眼。故事發生的30年代,正值亞洲風尚吹遍澳洲。凱瑟琳借用中國元素,包括剪裁、顏色、布料,設計中西合璧的服裝。片中的妮可爾身穿紅色旗袍,頭戴白梔子花,引來居民的駐足,更是讓粗漢傑克曼傾心不已。
除服裝外,凱瑟琳的美學觀點還遍布影片中的場景、居室設計,甚至小飾物等等細節。「鮑恩鎮會成為理想的取景地,是因為我們在濱海區的碼頭旁發現兩塊廣大的空地,宛如命運女神眷顧,達爾文碼頭與鮑恩碼頭面對同一方向,所以我們在兩個場地的採光能夠配合。」凱瑟琳說道。
這座五英畝大小的場景,費時十周搭建,包括一間兩層樓酒吧、一座中國城、泥土路、仿古的電線桿與街燈,還將現存建築重新裝修,讓它們融入虛構的場景。「剛開始我們認為達爾文位於陡坡,而我們這城鎮卻在平地,這一點很具挑戰性,」凱瑟琳說道,「然而,這卻能讓我們將所有達爾文元素濃縮在一個較小的地理區域里,依舊能傳達出規模感、深度與氛圍,讓這座城鎮活過來。」
同樣,影片中莎拉卧室同樣夢幻,但置身於澳洲這個還未完全被工業染指的地方,凱瑟琳採用了更自然和諧的裝飾藝術。她一直著迷於植物學和動物學,因此,卧室充滿了迷人的自然氣息。室內擺放著鳥類標本、土著文物等各種收藏,床頭以花束點綴,地面鋪著植物圖案的地毯,都體現了優美的澳大利亞生態。
花絮
·羅素·克勞曾是影片男主角的人選,但由於20世紀福克斯打算削減其片酬以減少影片預算迫使羅素·克勞最後離開了片組。
·超過1500匹野馬被用於該片的拍攝。
·本片大部分的主要拍攝鏡頭歷時9個月。
·由於本片拍攝時間過長,在拍攝期間劇組誕生了不少於15個新生兒,包括女主角妮可·基德曼的女兒。
·本片是導演巴茲·魯爾曼繼2001年執導音樂劇《紅磨坊》之後的第一部故事長片。
·本片的演職人員大多數都是澳大利亞人。
·導演巴茲·魯爾曼預測本片中僅12歲的澳大利亞童星布蘭登·沃特斯將是好萊塢的明日之星。
·據傳,由於電影拍攝時間過長影響整個製作進度使導演巴茲·魯爾曼如坐針氈。
·影片以30年代的澳洲達爾文港為背景,當時亞洲人約占當地人口的30%,燈籠、中文字並不罕見,妮可爾的戲服中不乏旗袍,呈現移民社會風情。
·妮可詮釋的是貴族,戲中更換多套服裝,包括馬裝、旗袍、獵裝等十餘套,配件也是經典名牌,足下穿的是Salvatore Ferragamo為她量身訂制的皮鞋,手上則拎著Prada皮箱和化妝箱。
·休·傑克曼為扮演牛仔天天健身,每隔3小時進食,半夜還得起床補充蛋白質,原本高瘦的身形鍛煉成勇猛肌肉。
演員表:
Shea Adams ....Carney#3
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 ....Drover
雷伊·巴雷特 Ray Barrett ....Bull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Lady Sarah Ashley
布賴恩·布朗 Bryan Brown ....King Carney
Tony Barry ....Sergeant Callahan
Jamal Bednarz-Metallah ....Mission Boy
Damian Bradford ....Constable #1
Nathin Butler ....Carney#1
Tara Carpenter ....Essential Services Woman
Rebecca Chatfield ....Magarri's Niece
Lillian Crombie ....Bandy Legs
Max Cullen ....Old Drunk
Essie Davis ....Cath Carney
Arthur Dignam ....Father Benedict
Michelle Dyzla ....Hairdresser
Haidee Gaudry ....Essential Services Woman
Sandy Gore ....Gloria Carney
Terence Gregory ....Mission Boy
大衛·蓋爾菲利 David Gulpilil ....King George
外文別名:
Untitled Baz Luhrmann Project (Australia) (working title)
MPAA:
Rated PG-13 for some violence, a scene of sensuality, and brief strong language.
*******************************************************************
Australia (2008)
*******************************************************************
[RELEASE INFORMATION]
SOURCE ******* : Blue_Ray
RIPPER ******* : Team_WAF
REL DATE ***** : 2009.04.04
VIDEO INFO *** : X264-r1114 @ 1,608 Kbps Avg
AUDIO INFO *** : DTS 5.1 CH @ 768 Kbps
FRAME RATE *** : 23.976 fps
RESOLUTION *** : 1024 x 434 (2.36 : 1)
RUNTIME ****** : 02:45:28
LANGUAGE ***** : English
SUBTITLE ***** : English
REL FILES **** : Australia.2008.x264.DTS-WAF.mkv (2.73 GB)
*******************************************************************
[MOVIE INFORMATION]
http://movie.naver.com/movie/bi/mi/basic.nhn?code=65724
http://www.imdb.com/title/tt0455824/
*******************************************************************
[RELEASE NOTE]
N/A
*******************************************************************
⑵ 電影《戰馬》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我覺得是一部關於馬和人之間和諧相處感人至深的故事,農場主在家境窮困的窘況下,賭氣在馬匹競拍會上以很高的價格競拍成交,其兒子對馬伊克關愛有加訓練它做各種技能。戰爭爆發馬兒伊克被徵用幾經艱險有倖存活,兩軍交戰隔著數百米的戰壕竟自發舉白旗去解救戰場中央被鐵絲纏繞的馬兒。繼而找到自己的最初的主人。戰爭結束農場主兒子騎著戰馬回了家。
大抵《戰馬》就是在幾幅PPT中來表達主題,分割出來也不是未可。德文郡男孩、英國騎兵、小姑娘、德國兩兄弟、給德國佬拉大炮幾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與戰爭緊密相連,要麼表現戰爭嗜血的一面,要麼表現戰爭泯滅人性的一面,不一而足,其實任何選取其中一個側面來深入刻畫,也不失一個好本子。
⑶ 戰馬電影觀後感
因朋友邀請,我和先生有幸在第一時間觀看了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他曾導演《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等)的新作《戰馬》。
《戰馬》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背景設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戰馬為線索,著重將筆墨揮灑在戰馬的幾任主人身上,通過他們經受的戰爭傷痛,來展現烽火交織的無情,體現反戰的主題,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特殊感情以及人類寬容、向善的共性。影片感人的故事、精心的製作、大氣的攝影、澎湃的音樂都獲得世界各國觀眾一致好評,而其對戰火殘酷的反思;對希望與勇氣的歌頌,更是引發世界各國觀眾的共鳴。
影片從1914年德文郡小鎮講起:男孩艾爾伯特(傑瑞米•艾文 Jeremy Irvine 飾)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這匹神馬長得特別與眾不同:不僅有著挺拔的站姿,金褐色的鬃毛,而四個蹄子是由白色的鬃毛覆蓋,彷彿穿上了四個白色的襪子;馬頭中央有一個長菱形的白色區域,脾氣桀驁不馴,處處洋溢著皇者風范。
但喬伊有著坎坷的經歷。當喬伊首次出現在集市上就被頻繁砍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飾)因與地主的較勁而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當泰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喬伊牽回家時,妻子十分生氣,因為她知道他們貧寒的家庭無力償還30基尼。兒子艾爾伯特與媽媽完全不同,他與喬伊一見如故,鍾愛有加,這匹神馬似乎也認識艾爾伯特,並能聽得懂他對它的所言,看得懂他的所行,他還可以用特殊的哨音喚回喬伊。不久,他們成了朋友,形影不離。
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討債,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能為此賭上了全部家當。為了還債,必須讓喬伊學會犁地。那是一方從未開墾的處女地,到處是雜草、頑固的堅石,艾爾伯特逼迫無奈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甚至還使用了皮鞭,但卻不能讓喬伊屈服就範。最後,艾爾伯特用語言與喬伊溝通,並身體力行,與馬共同努力,終於在大雨中犁地獲得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也換來了收成。同時,神馬犁地的事情驚動了遠近鄉里鄉親,也毀滅了地主搶奪泰德財產的夢想!
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喬伊變賣給了騎兵軍,換來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與喬伊的感情,但因為戰爭也只好含淚送別喬伊,這匹神馬由此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戰爭中,喬伊的主人不停更變,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經受了千般戰火,萬般折磨,它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和洗禮,最後沖破層層藩籬,回到了故地,並為等待艾爾伯特尋覓到了良機。
一戰即將結束前夕,艾爾伯特參加戰爭並因眼睛受傷住進了戰地醫院。這天,喬伊也被好心的戰士牽進了醫院求治,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它的傷情十分嚴重,又考慮到葯品緊張,有許多傷員需要救治,所以建議槍斃喬伊,免得它遭受更大、更多的痛苦。就在千鈞一發之時,雙眼蒙著紗布的艾爾伯特似乎冥冥之中感覺到了喬伊的氣息,他躺在病床上用特有的哨音喚醒了喬伊,艾爾伯特和喬伊沖破人群相向而行,終於激情相遇。艾爾伯特告訴大家這匹馬是他們家的,乞求大家留下它!為了證明這是事實,他告訴大家喬伊的特徵,當人們將信將疑用濕布擦去四條馬腿和馬頭中央的泥水露出它特有的印記時,大家都被這「人馬情」所感動,醫生深情地告訴艾爾伯特:我會將它治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當艾爾伯特牽著這匹神馬沐浴在晚霞下歸家時,爸爸、媽媽、艾爾伯特和喬伊激動相擁,那親人團聚的一刻,每一個觀者的心靈得到了震撼!
影片《戰馬》也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混音、最佳音效編輯,雖然最終在頒獎典禮上鎩羽而歸,不過一部影片能獲得奧斯卡6項提名已是莫大的榮譽,更印證了《紐約時報》、《時代雜志》、《滾石雜志》、《芝加哥太陽報》等權威媒體「年度最佳影片之一」的贊譽。
⑷ 戰爭片一個小孩和一匹馬是啥電影
斯皮爾伯格的《戰馬》
,樓主滿意採納下哈!
影片《戰馬》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說,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視角展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火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但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⑸ 《戰馬》這部電影在斯皮爾格伯的作品中地位如何
水準之作——《戰馬》
84屆奧斯卡頒獎禮,《戰馬》六項提名全部落空,直播秀中出現斯皮爾伯格的鏡頭不多。畫面上偶爾驚鴻一瞥,老斯臉上一副千年不變的優雅從容。以今時今日的地位,獎項於老斯,不過是浮雲而已。但作為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領獎台上沒有自己的身影,老斯當真心中沒有一絲絲的落寞?
公允地說,不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一個獎項未得,《戰馬》仍不失為一部好片。
盡管是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但老斯的童心和人文關懷舉世皆知。《戰馬》以動物為題材,以一戰為背景,融合了《ET》的童心和《拯救大兵雷恩》的反戰,標準的斯氏製作。片長接近兩個小時,溫情流溢,感人至深,適合所有年齡段人士觀看。
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復雜,大致可分為戰前與戰爭兩部分,以戰馬喬伊為線串起全片。
戰爭來臨前,小馬駒出生,與鄉村少年艾爾伯特相遇,並獲得了一個名字:喬伊。小馬與少年的相處,溫馨而有童趣。喬伊在接受艾爾伯特的訓練中,展現出令人贊嘆的靈性與非同一般的健壯。開戰前的英國鄉村,一派靜謐怡人的田園風光,日子雖然拮據,生活自有樂趣,如一隻強悍的鵝就不時為大家搞點笑料。
一戰爆發,喬伊被軍隊徵用,遠離平靜鄉村,在戰場上輾轉易主。它曾在交戰雙方軍隊中效過力,也曾與鄉間小女孩邂逅。以戰爭為主的下半部分影片,鏡頭下的歐洲風情仍然美倫美奐,但戰火紛飛,滿目瘡痍,已迥異於前半部分安詳平和的田園生活。
影片有明顯的反戰主題,不同於《拯救大兵雷恩》的是,並沒有呈現血腥殘酷的畫面;更多的是以戰前戰時的對比、人物的台詞還有動物受的苦難來譴責戰爭的暴行。
相當一部分人不滿意影片的節奏,認為用一匹馬串聯全片,顯得鬆散拖沓,情節推進太慢。其實論故事安排,電影並非全無亮點,戲劇沖突處處皆是,節奏的點也踩得精準。戰馬喬伊當是電影最大的主角,表現也實屬難得。
影片開局,佃農泰德與僱主針鋒相對,用30泰尼的「天價」拍下一匹不能耕田的小馬駒,是為第一個戲劇性小高潮。他的魯莽賭氣,遇上妻子的憤怒質疑,一下子吊起了觀眾的好奇心,這匹小馬將會怎麼處置?艾爾伯特與喬伊有趣的互動,讓觀眾誤以為漸入佳境,情緒漸漸放鬆。沒想到僱主催租,泰德氣急之下要槍殺不會耕作的小馬,再次令觀影的情緒緊張起來。而最後男孩和喬伊在雨中完成不可能任務,情感得到宣洩,無疑是電影前半部分的高潮。
到了戰爭戲部分,喬伊每換一個主人,都伴隨有一個戲劇性小高潮:英國上
⑹ 《戰馬》電影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不妨看看《戰馬》電影觀後感。
【篇一:《戰馬》電影觀後感】
上星期我看了一部十分好看的大片,名字叫《戰馬》。
《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1914年,在德文郡小鎮,男孩艾爾伯特目睹了幼駒喬伊的誕生。在集市上,它被頻繁叫價,最終被艾爾伯特的父親泰德用30基尼的天價收入囊中,跛腳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艾爾伯特與喬伊盡情嬉戲,與朋友分享。然而,好景不長,地主登門拜訪,稱如果喬伊不能犁地將立刻將其帶走,泰德只好賭上了全部家當。於是,艾爾伯特在逼迫之下,為喬伊套上了鞍蹬,強迫它犁地。最終靈性的喬伊真的領會了艾爾伯特的苦衷並將一片遍地石塊的荒地翻耕了出來,第一次表現出其出人意料的潛力。
為了還債,泰德辛苦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辛苦換來了收成,但是一場大雨毀了一切。德軍來襲,父親被迫將馬變賣給騎兵軍,換了30基尼。艾爾伯特雖然難以割捨也只能含淚送別喬伊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戰場。
參軍了的喬伊因為體格強健,溫順聽話,很快就成為了上尉的座騎。然而戰爭慘烈,喬伊開始不由自主的更換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與孫女,到德國騎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了他們的人生起伏,悲歡離合,更看盡了人間冷暖與戰爭帶來的苦痛創傷。而對喬伊難以忘懷的艾伯特,也參軍來尋找它。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
《戰馬》這部電影不僅好看,還十分的感人,男孩與戰馬的感情、軍官的壯烈犧牲、二兄弟對戰爭的厭惡而被槍斃、老爺爺對自己孫女的愛護、戰友對戰馬的友好,但整部影片最令我認為有教育意義的情節的是英軍士兵與德軍士兵放下仇恨,放下敵對的關系一起營救戰馬。當他們救下戰馬而不知道這匹馬屬於誰時一士兵提議打一架誰贏了就歸誰,但另一名戰士說還是投硬幣來決定吧,不然又會引發一場戰爭的。從這可以看出士兵也十分厭惡戰爭,也看得出戰爭的殘酷。
從《戰馬》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也可以看出人類對動物的友誼。讓我們祈禱這世界一直持續和平吧!
【篇二:《戰馬》觀後感】
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電影《戰馬》。
這是一部帶有文藝史詩風格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一匹神奇的戰馬傳奇的經歷。電影以戰爭為背景,表現了作品的反戰主題。
影片從童話般的田園景緻,色彩飽滿的青山綠草、紅瓦磚牆美景中展開。在那青山,平原,藍天,綠樹,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平原上,小馬駒喬伊安靜詳和地出生了。剛一出生,人們就驚嘆於它的美麗。棕色的皮毛,四隻腳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隻白色的襪子,額頭上還有一個白色的胎記。稍稍長大的它,就被迫離開了母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賣。終於,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騎兵以30幣買下。接下來,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場景為我們了展現了這匹英勇神奇的戰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傳奇故事。
場景一:雨中犁地。為了買下這匹健美的小馬駒,艾伯特一家已經傾家盪產,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輕不堪重負的喬伊不得不在滿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經過了一次次失敗和受傷之後,喬伊和它的主人始終不放棄,不退縮,堅定著信念,終於在一場來之兇狠的大暴雨中,喬伊和主人犁開了地,大地裂開了口子,像快樂的開出了花兒一樣。喬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們紛紛來向他們祝賀。喬伊和艾伯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氣,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農場。使他們一家得以繼續生存在這個美麗的平原上。
場景二:生離死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痛苦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人與動物之間也不例外。小馬駒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戰爭來臨了。艾伯特的父親迫於生計不得已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巔沛流離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動物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憤怒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無奈戰爭殘酷地奪去著人們喜愛的一切。
場景三:戰火狂奔。在戰爭中喬伊先後換了多個主人。在巔沛流離中飽經磨難。先是買走它的英國軍官,後來是逃跑的德國小兵,再後來是美麗的法國小女孩,後來又是德國士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戰爭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們都極愛沒有反抗能力的戰馬喬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碩的黑馬。但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喬伊真正的主人是撫養它長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終於在一次逃身的機會中,喬伊瘋了一般狂奔而去。在兩軍戰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鐵絲網,威武的頭顱高高昂起,美麗的鬃毛隨風飛揚,健碩的馬蹄奮力抬起,彷彿神附於了它無窮的力量,簡直成了一匹所向無敵的神馬。因為在它的心裡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邊。但最終還是被一道道堅硬的鐵絲網絆住了身體無法動彈。至此,讓人不能不唏噓於戰爭的殘酷,戰爭帶給人們以及動物們的無邊痛苦。
場景四:雪中相認。被鐵絲網束縛住的喬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國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國士兵相救。是的,在戰爭中,因為一匹戰馬,敵人成了朋友。可見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人喜歡戰爭,他們本可以作朋友,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喬伊獲救,被帶回艾伯特所在的軍營。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已經參軍。此時的艾伯特在戰火中已被毒氣傷了眼睛,雙目失明。所幸喬伊獲救,被帶到了艾伯特所在的軍宮。在醫療條件緊缺的情況下,軍醫決定處死喬伊。正在這時,艾伯特吹出了一聲口哨。那是艾伯特從前訓練喬伊時吹的口哨,喬伊再熟悉不過了。那聲口哨在無情的戰地軍宮里顯得那樣動聽。雪紛紛揚揚,喬伊抬起了頭,凝神細聽。彷彿失散多年的孩子聽到了母親的呼喚。人們都停止了動作,讓開了一條路,艾伯特從人群中走出,喬伊聽到了主人的呼喚,向主人奔去。
場景五:完美團聚。喬伊找到了主人。但因為當時英國軍隊規定,艾伯特的戰馬得拍賣。影片的.最後,仍是以拍賣結束,與開頭呼應。在祥和的夕陽里,遠遠一個黑點,那是艾伯特和喬伊回歸的身影。家中的父母翹首盼望,發絲在夕陽中飛舞,目光中星光點點。最終一家人擁抱在一起。故事結尾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
走出影院的我,心情仍不能平靜。老公取笑我,咦!你的眼睛怎麼了?
我說兩個字:感動。
【篇三:《戰馬》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以上世紀一戰為背景的戰爭電影,用一匹馬的視角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喬伊是英國農場少年阿爾伯特養大的一匹馬。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阿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的生計,無奈將馬賣給軍隊。馬兒在戰場顛沛流離,受盡艱辛。阿爾伯特為了尋找自己心愛的馬,也上了戰場。最後終於在戰爭結束前夕再重逢……
盡管身在戰場,喬伊表現出的勇氣卻鼓舞了見到它的每一個人。因為她總是能看到光明和希望。內心卻一直惦念著自己的小主人。
這樣的馬,如此堅強。讓我感動,讓我流淚。以致於在逆境中總是不放棄,不氣餒的精神讓我汗顏。馬兒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戰爭是殘酷且不幸的,德軍的殘暴就如同生命的磨難。我們無法迴避,只有敢於面對才能正視自己,打敗對手。就算我們遇到像電影中巨炮那樣沉重的負擔。只要我們堅持,最終也能克服。
戰爭就像魔鬼。可以毀掉城池,卻不能消滅希望。就算我們的果實都被他所掠奪。我們還是要播種的。播種就是我們的希望。
苦難一定會過去。戰爭也有結束的一天。戰爭結束了。但是迎接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生活。還有破敗的廢墟。喬伊作為戰馬要被拍賣。這一刻我的心在滴血。還有什麼比我們做不了自己的主更讓人沮喪的呢?阿爾伯特看到自己的心愛的馬要被拍賣。內心充滿了痛苦。如果說戰爭是魔鬼的暴怒。那生活就是上帝的玩笑!現實生活的不合理永遠不會消失。
但——阿爾伯特開門的那一刻。所有的戰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盡管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沒有多少財富。但隊友的鼓勵讓阿爾伯特又看到了希望。37英鎊。足夠買很多馬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生活有很多意料之中的苦難。但也有始料未及的幸運。命運金幣不可能只有一面!
這部電影讓我流淚。想起幾年前看的那部靈犬萊西。動物的靈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的朋友,夥伴。也讓我們看到許多人所不具有的光輝。這些光輝一直閃耀在我們身邊。鼓舞我們讓我們行得更遠,飛得更高!
【篇四:電影《戰馬》觀後感】
走出影院,我還沉浸在電影《戰馬》的劇情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戰馬。它只是英格蘭德文郡一戶農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馬,有矯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爾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不久,戰爭爆發了,戰火逐漸波及這個小鎮,它應征入伍,從此流轉戰場,成為一匹戰馬。第一場戰役,它的軍官不幸陣亡,它淪落到德軍手裡。在那裡它和一匹大黑馬成為了好朋友。它們曾暫時遠離戰火,住進一個小女孩家裡,得到悉心照顧。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軍營,去拉輜重,在險惡的戰火中顛沛流離。大黑馬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戰馬痛苦欲絕,在戰火中不停地狂奔沖突,最終被防線鐵絲緊緊纏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煙漸散,戰場難得片刻寧靜,兩邊的士兵都發現了它。他們放下了槍,試探著向對方領地接近,最後通力合作,解救了戰馬。不是通過武力而是拋硬幣決定,戰馬歸屬了英軍。戰爭最終結束了,奇跡發生,它竟然與參了軍的阿爾伯特重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戰馬身陷鐵絲網的一幕令我難以忘懷。馬本是力量、自由與美的化身,然而戰爭卻一點點地將它拖入泥潭幾乎毀滅,實在令人痛心!馬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農場的生活盡管貧窮,但和平寧靜,無論是人是馬還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個生命的生長。然而戰火卻無情地剝奪了生命的權利,眼看戰馬難逃厄運,幸而交戰的雙方同時作出了停火的決定。當兩邊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戰馬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硝煙散去,霧靄如紗輕柔地覆蓋在受傷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聽從內心的召喚,愛惜生命。既然馬的生命能喚醒良知,那麼人呢?
影片中戰馬與阿爾伯特之間的情誼帶給我們無限的溫馨!他們是同伴,他們更是親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沒有因為戰爭讓彼此分開而淡忘。他們最終能重逢,一定是承諾給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曾約定要回到農場。這種超越尋常的情誼,讓我想起課文《老人與海鷗》,更讓我堅信人與動物之間那份心靈的默契,因為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戰馬》,它帶給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動!讓我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篇五:《戰馬》觀後感】
《戰馬》是一部描寫感情的影片,裡面主要講述了人與馬的感情、馬與馬的感情和人與人的感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伯特和喬伊一起耕田時的情景。看得出來,艾伯特很不捨得抽打喬伊,但是實在沒有辦法,所以才抽打喬伊的。讓一個還沒有成年的小馬駒耕那麼硬的田,真是迫不得已呀!喬伊好像能聽懂人話,為了跟小主人一起生活,使出了吃奶的勁兒,最後,終於讓困難迎刃而解。導演用這時喬伊耕田和後來喬伊拉重炮做了一個呼應,讓這部影片更生動、更具體。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痛苦的就是生離死別。人與馬也不例外。喬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養大,好像「兄弟」。但可怕的戰爭來了。艾伯特的父親因生活拮據,將喬伊賣給了英國軍官作為戰馬。從此喬伊離開了主人開始了在戰爭中痛苦的生活。在離開主人艾伯特的時候,馬和人表現了同樣的情感。喬伊氣憤地踢開了牽走它的士兵,飛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戰爭真是殘忍呀!
喬伊和那匹黑馬的感情也令我深刻不已。當那匹黑馬要拉重炮的時候喬伊挺身而出,一步一步的把重炮拉上山坡。
黑馬和喬伊是可以相互感應的。法國小女孩騎著喬伊在玩,碰巧遇到了軍隊,要把喬伊帶走,黑馬感應到了,急忙奔過去,但是也被抓走了。
這部影片很令我感動,你也看看吧!
【篇六:《戰馬》觀後感】
今天,我去看了一本電影,它的名字叫《戰馬》!
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的展開,1914年,一戰爆發,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無奈之下將喬伊賣給軍隊,為前線運送軍huo物資。艾伯特和他心愛的馬不得不分離。盡管身處在這凄涼的戰壕,喬伊的勇氣感動了它身邊的士兵和人們,它能夠尋找到溫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內心卻惦記著它的小主人阿爾伯特,最終他們再次相逢!
看完之後,使我深受感觸!戰爭是多麼殘酷!原本,喬伊可以和艾伯特一起幸福的生活,可因為戰爭,使他們必須分開。德軍對馬十分殘暴,讓他們運送大炮,許多馬都被累死了,在這戰爭中,死了多少無辜的人和馬,其實那些士兵也不想打仗的。喬伊十分忠心,為了找到艾伯特,遇到什麼危險它都挺過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再次與主人重逢。所以,正是喬伊對主人忠心的決心,最後,他們終於重逢了!如果,喬伊沒有這樣的決心,說不定就因為沒有挺危險而死,但它為了這個願望,奇跡的活了下來。
看了這本電影使我明白了兩點:戰爭十分殘酷,誰都控制不了。
只要有決心,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⑺ 怎麼評價電影《戰馬》
影片《戰馬》改編自英國桂冠作家麥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說,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傑瑞米·艾文、彼得·穆蘭、艾米麗·沃森等聯袂主演。影片於2011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匹叫喬伊的馬,它是被一個叫艾伯特的男孩訓練大的,不過是艾伯特的爸爸堅持,才能買回來的,這還險些讓艾伯特一家傾家盪產,不過事情總會變好,艾伯特成功的訓練出了這匹馬,可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困難,被賣給了英國軍隊的一個上尉,就這樣艾伯特和喬伊分開了,不過故事的結局總是好的,艾伯特還是找到了喬伊並帶它回家了。這個故事最大的亮點不是劇情,不是演員,而是這匹馬,它牽引著整個故事,也牽引了觀影者的心情。我覺得喬伊的表現會讓人覺得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而故事的開頭,就是喬伊的出生和與艾伯特的相遇。喬伊在電影中的真情流露會讓人感覺它不是一匹馬,而是一個真正的人,它與艾伯特的友情,是跨越了戰爭的阻礙,正是他們的這份友情,感動了大家。
⑻ 關於馬的電影 推薦幾部關於馬的電影
1、黑神駒(1979年)
《黑神駒》以戲劇化的抒情風格描述一名男孩在船難中跟黑神駒同時漂流到荒島上,人與馬建立了兩位一體的非凡感情。後來他們獲救重回人類社會,巧遇老牌馬術教練,乃被訓練成出色的賽馬和小小年紀的騎師,在一次比賽中獲得冠軍。全片的攝影極為優美動人,尤其當時的童星凱利·里諾在沙灘上跟黑神駒玩耍的場面,在視聽效果上呈現出大自然之美的極至。米基·魯尼飾演的馴馬師在片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一老一少和馬之間的三角互動關系爆發出感人的火花,堪稱同類影片中的一流代表作。
2、《戰馬》
簡介:《戰馬》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匹馬之間非同尋常的友誼,他們被分離的命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又重新交織在一起,通過一匹戰馬的遭遇與經歷,譜寫出一段大氣磅礴的勇氣傳奇。
點評: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傑作,史詩級的電影,經典中的經典!通過一匹馬的命運,展現了人馬情誼,戰爭的反思,人性的回歸等眾多宏大主題。作為一個愛馬人,談及這部電影,不會有人問你看過沒?只會有人問你看過多少遍!
3、《奔騰年代》
簡介:電影《奔騰年代》講述了三個窘迫男人的命運因為一匹名叫「海餅干」的老賽馬而出現轉機。該片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系列,名列AFI百年百大勵志電影的第50名。
點評: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大蕭條時期傳奇賽馬「海餅干」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美中不足的是,美式主旋律風味太重,決定看之前,還可以搜索由1賽馬網出品的電視節目環球賽馬中有有關海餅乾的故事視頻。
4、《一代驕馬》
簡介:《一代驕馬》是一部標準的迪士尼製作造夢電影,電影以美國著名賽馬「秘書處」的三冠王征程為主線,相比起《奔騰年代》,本片更注重賽事本身的講述,因此,也是愛馬人從側面了解美國賽馬業的一部好片。
點評:本片的賽馬鏡頭都是真實拍攝,鏡頭綁在馬蹄和馬頭上,畫面十分震撼。有趣的是,為了真實還原「秘書處」,劇組使用了兩匹賽馬分別扮演2歲和年長時的它,甚至還在馬匹身上使用化妝技術,這就是傳說中的特型演員吧!
5、《馬語者》
簡介:電影《馬語者》通過撫慰挽救一隻極賦靈性的動物——馬,逐漸揭露人類的矛盾,人性的弱點;影片詮釋出一種哲理:不僅是馬需要馬語者,或許我們人類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更需要「人語者」。
點評:騎騎馬,敘敘舊,談談情,一個溫暖的治癒電影。RR叔天生就是牛仔,他的片子總是那麼大氣平靜而韻味十足;而14歲的小斯嘉麗天生麗質,女神原來從小就這么美!
6、《小馬王》
簡介:崇尚自由的人和男人必須看這部片子。我曾經認為獅子王是最好的動畫片,但看了小馬王之後才知道沒有什麼能與它媲美。
⑼ 戰馬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小說以一匹名叫喬伊的農場馬為視角,講述了一個英國農場少年艾伯特在一戰中的尋馬之旅。一戰爆發後,艾伯特的父親為了維持農場經營,無奈之下把喬伊賣做軍馬。戰火紛飛,喬伊被用來向前線運輸軍火物資。
喬伊雖然躲過了重重危險,最終還是不幸落入德軍之手,幸好得到一個法國小女孩艾米莉與祖父的悉心照顧才倖免於難。冥冥之中,喬伊回到了英軍戰壕,與小主人艾伯特短暫相聚,可惜好景不長,夥伴再次分離。
而另一邊,小艾米莉將不久於人世,臨死前祖父答應她一定會為她找到心愛的戰馬喬伊。不過,當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艾伯特對喬伊付之生命的愛時,他願意以區區一便士把喬伊賣給艾伯特。
(9)第一匹馬電影擴展閱讀:
《戰馬》是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該小說發表於1982年,曾獲得當年惠特布萊德獎(即現在的柯斯達文學獎)亞軍,此後多次改編為舞台劇和廣播劇,在英國可謂風靡一時。同時小說《戰馬》受夢工廠工作室青睞,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同名電影《戰馬》於2011年12月25日上映。
《戰馬》是英國桂冠作家莫波格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以「一戰」為題材,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關於勇氣、忠誠、和平與愛的非凡故事。
前額上有著白色十字花紋的喬伊原本是一匹在鄉間幹活的小馬,但是命運卻安排它走上了戰場,故事通過喬伊的視角全方位展示了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該書初版於1982年,曾獲得當年的惠特布萊德獎亞軍,之後多次被改編為舞台劇和廣播劇,風靡英國。
邁克爾·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英國兒童文學作家。1943年出生於英國的赫特福德郡,曾在倫敦、蘇塞克斯和坎特伯雷等地求學,隨後進入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學習英語和法語。畢業後,他進入一所位於肯特郡的小學擔任教師,在每天為孩子們講故事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文學創作的天賦。
迄今為止,莫波格已創作了百餘部兒童文學作品,獲獎無數,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和歌劇。1999年,他與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s)一起創辦了每兩年評選一次的「兒童桂冠作家」計劃,並成為此稱號的第三位獲得者。2006年,他憑借在文學領域的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軍官勛章。
如果這位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出生在古代,他肯定是位廣受歡迎的說書人,因為他超過一百本的作品,最適合大聲朗讀,而且從小在演員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他簡直是位天生的表演家!聽過他現場說故事的人都會同意,莫波格入木三分的演技和精準的用字,把每個故事都「說活了起來」。
莫波格出生於一九四三年,他所寫的小說得獎無數,曾經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甚至歌劇,二○○三年更獲得兩年一度的英國「童書桂冠作家」榮譽。
由於他深知歷史傳承的可貴,因此常將現代的元素融入故事情節中,「用一個『現在』來牽穩讀者的手,帶領他們走入過去。」
然而,莫波格除了在他最喜愛的歷史間穿梭,他還是一位「入世的說書人」,他和妻子克萊兒從一九七六年開始,即著手為都市孩子設立慈善農場(Farms for City Children),他們現在已有三座農場,每年陪伴超過兩百位孩子,在這里一同體驗農場生活,並從動物和大自然中學習包容和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