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虻》的內容簡介是什麼
《牛虻》 【愛爾蘭】 伏尼契
英國青年亞瑟就讀於一所義大利大學,他父母雙亡,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掌握了家產,對他冷淡排斥,大嫂裘麗婭更是視他為眼中釘。惟一能給他以關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女伴瓊瑪和愛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義大利比薩神學院院長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亞瑟家的舊交,學識淵博,品行高尚,亞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個悶熱的夏夜,亞瑟和蒙太里尼談心時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參加大學里為反抗奧地利統治、解放義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團體「青年義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險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擔心,勸說亞瑟和自己一起去阿爾卑斯山採集標本,好找機會說服亞瑟改變計劃。然而,雖然他們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會任命為阿平寧山區的主教,這意味著他將離開亞瑟,而新來的接替他的卡爾狄神父又讓人難以信任。由於擔心亞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願離開,他希望亞瑟挽留自己,但亞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勸他上任,他只好憂心忡忡的離開。
瓊瑪與亞瑟在同一所大學讀書,她也是「青年義大利」的積極擁護者,因此與這一團體的領導人之一波拉交往逐漸頻繁。這使亞瑟心生妒忌,單純的他在懺悔時受卡爾狄神父的欺騙,講出了青年義大利黨的一些活動情況,還說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奧地利軍警逮捕。在獄中,亞瑟經受住了種種折磨,拒不招供,最後在哥哥的干預下被釋放出獄。當他在獄吏口中得知是卡爾狄出賣了他時,心靈受到極大的刺激,對偽善的宗教產生了懷疑。前來迎接他出獄的瓊瑪誤以為是亞瑟出賣了同志,打了他一個耳光後憤然離去。
傷心絕望的亞瑟剛回到家裡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擊,企圖將他趕出家門的嫂子告訴他一個隱藏已久的秘密:亞瑟是她母親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擊碎了亞瑟對人世、對宗教的所有美好回憶,他砸碎了家裡的耶穌神像,留下了一份遺書,最後藏身到一艘開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後,新即位的教皇為了收買人心,對政治犯頒布了大赦令,自由主義熱潮席捲了義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數年的亞瑟歷盡磨難,在形體、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變化,唯有思想深處解放義大利、反對教會的信念沒有改變。他在旅居法國期間化名為列瓦雷士,以「牛虻」為筆名,以筆墨為武器繼續著與反動勢力的斗爭。這時他應幾位義大利名流的邀請回到義大利,為他們寫作諷刺時政的文章。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瓊瑪見到了他,他的心情難以平靜。因為從他身上,她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愛人亞瑟的影子。
瓊瑪當年在看到亞瑟遺書時深受打擊,認為是自己害了亞瑟,久久不能原諒自己。現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亞瑟,並一次次的進行試探,但牛虻感於過去的痛苦,一直不願開口承認。
牛虻的諷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對敵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紅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謙和的風度和無可非議的德行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無情的攻擊他,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願只是做紙上談兵的斗爭,他一邊寫作,一邊組織起義。喂准備起義,他到阿平寧山區去偷運軍火,被密探發現。槍戰中他本可以逃掉,卻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現而在一時猶豫中被捕。牛虻在獄中見到了蒙太里尼,與之相認,要求他做出選擇:要麼脫離教會,與自己共同戰斗,要麼繼續做教會忠實的奴僕,看著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勸服不了牛虻,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牛虻堅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獄吏,他們自願帶信給瓊瑪。在信中牛虻終於原諒了瓊瑪,承認自己就是亞瑟,並向他她表達了始終不渝的愛情。牛虻英勇赴死後,喪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毀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復活節作完瘋狂的演講之後,黯然辭別人世。
⑵ 《牛虻》有電影版的嗎誰拍的最精彩
外文名稱 The Gadfly 更多外文片名: Ovod Овод.....(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導演: Aleksandr Fajntsimmer Iosif Shapiro ....2 (co-director) 編劇: Viktor Shklovsky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Ethel Lilian Voynich ....novel 主演: Oleg Strizhenov ....Arthur Marina Strizhenova ....Gemma Nikolai Simonov ....Cardinal Montanelli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歷史 國家/地區: 蘇聯 上映 1955年 對白語言: 俄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單聲道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Lenfilm Studio 發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國] (1956) (USA) (subtitled) 劇情 影片主人公牛虻(即亞瑟),開始由於他的幼稚、無知,受了教會的欺騙,連自己的情人瓊瑪也因出於誤會而和他決絕。後來,他逐漸成熟,成為一個革命者。當瓊瑪於十三年後重會牛虻時,依稀認出他就是當年的亞瑟。他倆並肩戰斗,牛虻不幸被捕犧牲。 幕後花絮 片名「牛虻」取材於古希臘神話,也有認為是取材於英國詩人布萊克的詩歌,意思是指那些敢於飛蛾撲火、針砭時弊、為革命理念和社會變革而自我犧牲的先驅者。故事有通俗劇的框架,也有煽情的處理,過於片面地將牛虻的形象高大化和理想化,喪失了應有的藝術深度。1980年版由邦達爾丘克領銜主演,但評價不如舊版,1928年蘇聯也曾拍過一部《牛虻》的電影。 外文名稱 Meksikanets 上映日期: 1957年3月2日 美國 更多外文片名: Мексиканец.....(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The Mexica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informal title) 導演: Vladimir Kaplunovsky 主演: Daniil Sagal ....Areliano (as D. Sagal) 鮑里斯·安德列耶夫 Andreyev Boris ....Paulino Vera Mikhail Astangov Vladimir Dorofeyev ....Diego Nadezhda Rumyantseva ....May 塔吉婭娜·薩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 ....Maria Oleg Strizhenov ....Felix Rivera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家/地區: 蘇聯 對白語言: 俄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單聲道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製作公司 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蘇聯] 發行公司:Artkino Pictures Inc. [美國] (1957) (USA) (subtitled) 其他公司:Kinostudiya "Mosfilm" proction unit 同名電視劇 根據英國作家伏尼契同名名著改編。 中國人重新演繹,影響幾代中國人的經典名著,傳遞著「生命、愛情、人性」的永恆主題,一部貴族戲、愛情戲、革命戲、生死戲、人性戲…… 中國名導吳天明執導中國版《牛虻》,重新全釋影響幾代中國人的經典名著。導演吳天明說,受《牛虻》影響最深的是現今社會各個層面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成長時期深受《牛虻》的影響,有一批人以主人公亞瑟為自己的偶像。所以,重拍《牛虻》將讓這部分觀眾重溫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也可以讓新一代年輕人更多地了解那個年代崇尚美好、堅持信仰的英雄人物。 該劇是先由烏克蘭著名劇作家阿歷克將原著改編成劇本,再由國內專家完成最後稿。劇中所有角色,全部起用烏克蘭演員。 全劇結合了革命與戰爭、人權與神權、愛情與背叛等各種元素,,傳遞著「生命、愛情、人性」的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