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大製片廠制度是好萊塢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製片廠制度是好萊塢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8-18 09:30:56

『壹』 關於好萊塢

以下就是相關資料了:
好萊塢
美國有一個同巨大的財富和夢幻聯系在一起的地方,這就是好萊塢(Hollywood)。
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西北部,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的中心。
好萊塢最初只是一片村莊,20世紀初,美國電影製作中心由紐約逐漸移向陽光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爾在好萊塢大規模的拍攝活動和派拉蒙公司建成 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攝影棚,標志著電影城好萊塢的誕生。隨後,好萊塢迅速成長為 美國和世界電影製片業的中心,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成為美國電影工業體系的代名詞。這一工業體系的發展是建立在大製片廠制和明星制基礎上的。大製片廠製作為好萊塢電影獨特的製作方式,其特點是:發展大而全的壟斷性企業,例如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等八大公司就大多是集製片、發行和放映 於一體的大型壟斷企業;製片廠內部分工精細,強調集體合作,消解個人作用;實
行製片人專權制;突出演員作用,這便形成了所謂的明星制。明星制是製片廠為保證高額票房收入而創制的,對明星而言則意味著名利雙收和長期被固定於某一類型的角色中。
直到40年代好萊塢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大的電影夢幻基地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好萊塢開始衰落,電視的興起和反壟斷法的實施導致了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好萊塢在衰退中,順應時代潮流發展了電視製作。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萊塢電影業開始復興。從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國電影業又以其巨額的投資和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好萊塢重又恢了世界影業霸主的地位。
影片有;
科幻片
科幻片起源於法國,革新於德國,全盛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科幻片的興旺發達時期,在這一時期,科幻片的特點全面形成。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科幻片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標志是:題材廣泛,貼近現實;人類與外星人的關系由緊張漸趨緩和,由對抗變成對話;特技手法躍入數控時代。1977年,《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執導)和《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執導)問世,形成了美國影壇「科幻三傑」的格局,把科幻片的創作再次推向波峰。
音樂片
美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樂片是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此片一出,各大公司紛紛仿效,相繼推出各自的音樂片。
西部片
西部片作為好萊塢電影特殊的類型片,具有深層的符號和象徵意義:它是關於美國人開發西部的史詩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於西部文學和民間傳說,並將文學語言的想像的幅度與電影畫面的幻覺幅度結合起來。
就這么多了。資料更多的自己再去找找看,不難找也挺多的。

『貳』 1930-1940美國好萊塢製片廠體系是什麼

摘要 資本家們看到了電影市場的巨大利益,於是在20世紀初電影公司之間兼並、收購並形成壟斷,形成一股兼並浪潮,到了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電影製片廠。這些製片廠為了尋求更多的利潤,從整個電影產業的生產體系中下手,他們將電影視為商品,以配方式、流水線型的大規模生產電影,形成了初期的製片人制度。通過這種制度,這些製片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業,並迅速地佔領了歐洲市場。

『叄』 好萊塢是怎麼誕生的

美國有一個同巨大的財富和夢幻聯系在一起的地方,這就是好萊塢(Hollywood)。
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西北部,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的中心。
好萊塢最初只是一片村莊,20世紀初,美國電影製作中心由紐約逐漸移向陽光
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爾在好萊塢大規模的拍攝活動和派拉蒙公司建成
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攝影棚,標志著電影城好萊塢的誕生。隨後,好萊塢迅速成長為
美國和世界電影製片業的中心,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成為美國電影工業體系
的代名詞。這一工業體系的發展是建立在大製片廠制和明星制基礎上的。大製片廠
製作為好萊塢電影獨特的製作方式,其特點是:發展大而全的壟斷性企業,例如米
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等八大公司就大多是集製片、發行和放映
於一體的大型壟斷企業;製片廠內部分工精細,強調集體合作,消解個人作用;實
行製片人專權制;突出演員作用,這便形成了所謂的明星制。明星制是製片廠為保
證高額票房收入而創制的,對明星而言則意味著名利雙收和長期被固定於某一類型
的角色中。
直到40年代好萊塢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大的電影夢幻基地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
戰後好萊塢開始衰落,電視的興起和反壟斷法的實施導致了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
好萊塢在衰退中,順應時代潮流發展了電視製作。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萊塢電影業
開始復興。從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國電影業又以其巨額的投資和高科技手段的
運用,使好萊塢重又恢復了世界影業霸主的地位。

『肆』 好萊塢製片方式的特點

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是指從19世紀初開始支配著好萊塢電影生產的一種普遍的敘事模式。這種敘事模式被許多理論家稱為「經典模式」。所謂經典,是指它代表著一種實際的操作準則,而非指它具有普遍意義上的高度藝術性。因此,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意義上是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大製片廠模式的產物。好萊塢的電影模式主要是靠題材的類型化而得以批量生產的,因此,類型電影就成為好萊塢電影最重要的生產方式。類型電影的共同特徵是:二元性——文化價值與反文化傾向的對立;重復性——反復使用題材和素材;累積性——效果主要靠沖突過程刺激的累積;預見性——情節大致相同;懷舊性——總是啟示人們在回憶過去中令現實變得更理想;象徵性——總是從各個角度象徵出美國的文化和精神;功能性——總是力圖安撫觀眾的心靈。類型電影的製作和類型觀念的發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電影的敘事形式和敘事語言,但從整體上看,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敘事模式,仍舊隸屬於戲劇性的敘事模式。類型片以強調影片故事情節取勝,人物關系也從屬於情節關系。電影敘事的發展是人為的、形式主義的,並且像它的人物一樣是定型的。好萊塢強調連貫性的剪輯和流暢性的時空組合,以利於一環扣一環的封閉的因果關系的線性發展。影片的情節和鏡頭也遵循著邏輯的發展,竭力造成時空的連貫性,以便於得到觀眾的認同。封閉的結構模式造成了影片大團圓的結局,也決定了影片人物和環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實性。類型電影的主要模式有: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音樂歌舞片、恐怖片、科幻片、災難片、戰爭片等等。

『伍』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5)大製片廠制度是好萊塢電影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陸』 好萊塢大製片體系是什麼

八大製片公司
1.
八大製片公司:派拉蒙;米高梅;華納;環球;福斯;聯藝;哥倫比亞;雷電華。
2.
整體承包制度:以控制影院為經營核心
3.
財團支持八大製片公司
(原支持專利公司)
轉發:

『柒』 從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演變史分析其是否具有內在創新機制

自1895年電影誕生之日起,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已經走過了百年征程。在這期間,無論是德國表現主義的誇張變型,還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鋒詩意,無論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真實質朴,還是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理性激進,都給全世界的電影觀眾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美學觀感和精神體驗,而作為世界電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以標榜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而著稱。一直以來,電影工業作為美國的支柱型產業,以其強大的生產體制為基礎,以絕對多數的市場份額作保障,以統一而鮮明的價值觀做宣傳媒介,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世界電影的進步軌跡和發展方向。
一、電影科技的創新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與現代科學觀念的發展密切相關。從初創時期開始,好萊塢電影便確立了技術主義的傳統,每一次的技術上的風暴和革新,都會給不同時期的電影帶來質的飛躍。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王》的誕生,使電影真正成為能將聲音和畫面結合起來的新的藝術形式,而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問世,更使電影跨過了從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鴻溝,不僅是視覺上的進步,也是美學上的突破。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最新最先進的科技也總是在第一時間反映在好萊塢電影之中。在好萊塢電影的初創奠基期,愛迪生關於電影設備的一系列發明為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創新的基礎,他發明的「電影視鏡」第一次使「看電影」成為可能。在他之後,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電影機」使「拍電影」和「放電影」由夢想變為現實。在好萊塢電影全盛發展的1928年7月,紐約首映了華納公司拍攝的世界首部有聲對白故事片《紐約之光》;1935年的6月,雷電華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在隨後的1953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寬銀幕系統故事片《聖袍春秋》。這些為了擴大人類視聽范圍所採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類的知覺領域。在經歷了整個五六十年代與電視抗衡的蕭條之後,電影終於從電視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真正找到了適合自身美學特徵的發展道路,這正是科技進步的結果。從此,製片廠不再從放映設備和生產電視片方面尋求突破,而是利用視聽語言的革命作為更新穎的傳播手段來與小熒屏進行對抗。從此,視聽革命使得電影的表現范疇被拓展,當然,大投資帶來大回報的利潤激增也使好萊塢這一巨型工業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動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好萊塢大片紛至沓來,「票房炸彈」式的「大片時代」來臨,《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影片憑借栩栩如生的角色還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設計、形象生動的模擬聲效等開啟了科技進步的又一先例。進入到當代,以《阿凡達》為代表的3D技術被突破性地運用到電影的表現范疇,CG動作捕捉技術、協同工作系統以及虛擬攝像機的使用使人類的視聽體驗進入到了更為高層次的享受階段。《阿凡達》的成功再次驗證了技術與細節對現代電影的決定性影響。在當代,世界范圍內3D IMAX、巨幕、環幕甚至4D影院的出現,適時地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為觀眾帶來聲畫結合的震撼體驗。展望未來,電影技術的創新將會更多更有力地運用到好萊塢電影之中。
二、電影類型的創新
類型電影的形成和輝煌始於三四十年代經典好萊塢時期,包括如西部片、強盜片、喜劇片、歌舞片等。這一時期,製片廠已經轉向類型化生產。在「標准化」成為好萊塢普遍追求的製作模式的時候,電影的製作和生產就更像是一種生意上的追逐而非美學上的突破了。從敘事構思到發行放映,都是和觀眾密切協調的結果,而非受導演個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一些導演個人創作的廣度和深度,但同時卻能保證影片在商業上達到相對穩妥的「成功」,這對於當時好萊塢剛剛形成的產業體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好萊塢,創造性電影製作是一種既能滿足製作者的美學要求,又能訴諸觀眾期待的表達方式,從而成功地反復實踐和確立已經規范化的「常規」,即托馬斯·沙茲所說的「類型產品和洗練的原則」。
從上述意義上來講,類型電影的創新就在於由本類型所延伸出來的類型,可稱作亞類型或類型的雜糅。如科幻電影脫胎於恐怖片,而災難片又脫胎於科幻片。與此同時,這些亞類型又可以在初始類型衰落的年代另闢蹊徑,在原有的類型基礎上創造和開拓出新的表現空間。如科幻電影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第一次高峰,隨著科技的進步,又在21世紀初期大放異彩,至今仍是青少年觀眾青睞的對象。進入新好萊塢時期,隨著觀眾需求的不斷增加,類型與類型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界定方法也愈發復雜,甚至漸漸產生超類型電影。今天,似乎很難在銀幕上看到純類型的電影,可以說,正是好萊塢電影自身的創新機制使其相互融合產生出新的樣式來。
三、電影美學的創新
早在電影誕生初期,美國電影就確立了幾種敘事傳統和敘事類型:《火車大劫案》創造性地發展和豐富了電影敘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將電影的時空表現和敘事語言繼續復雜和深化;以卓別林為代表的美國默片喜劇則成功地將「喜劇」與「戲劇」元素融入電影媒介當中,用電影的時空手段和結構觀念來進行敘事和表意,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類型,為後來的喜劇片打下了基礎。到了經典好萊塢時期,一大批優秀的故事片更是發展並強化了這一敘事傳統,並根據敘事內容和風格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類型片種,開創了新的美學形式。從敘事策略上來看,正如麥茨所講:「一部影片是很難解釋的,因為它很容易理解。」我們之所以能「看得懂」好萊塢電影,是由於我們已經相當習慣好萊塢那套電影語言和敘事策略。所謂「經典好萊塢寫實主義」,基礎就是它能通過中心人物的感知來滲透敘事信息,從而把技巧隱藏起來的能力,這就適應了觀眾的「窺視」心理,也模糊了「故事」和「事實」之間的界限。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了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及地下電影,這些雖然不能代表美國電影的主流,但卻跟好萊塢電影自身的工業發展和美學演變過程息息相關,並直接影響了新好萊塢時期敘事傳統的轉變。在這一時期,一批不同於經典好萊塢敘事體系和表現風格的影片嶄露頭角,如《邦妮與克萊德》《逍遙的騎士》《畢業生》《憤怒的公牛》等。與法國的新浪潮類似,一批更強調「作者」身份的「學院派」青年導演開始走上創作道路,其作品的先鋒感和創新性開創了另一種視聽語言的表現系統,在當時令人耳目一新。電影本身可以被視為意識形的社會折射,它是一個可以不斷地對意識形態進行反映、復制和再生產的裝置和鏡面,而這一批電影所剖析和表現出來的社會層面的關注話題恰恰是對當時美國社會最真實、最透徹的映射。可以說,在這種意義上的創新不僅具有人文關懷的屬性,更被烙上了大眾文化的印記。
四、電影工業的創新
美國電影企業從一開始就設計出了一套製片、發行、放映電影的系統,它保證了與公眾的經常性接觸。這一「集成」的程序提供了利用從製片廠控制的影院不斷流出的現鈔來生產新的影片的可能,也向製片人提供了衡量公眾對故事和傾向的反應的寶貴反饋,同時也保證了和大眾進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托馬斯·沙茲在《新好萊塢/舊好萊塢》中提到的那樣,「好萊塢生產引人注目的更多是以他們的相似而不是差異」。當製片廠發展並完善了製片體系的同時,也同時精煉了每個過程的每個獨立環節。而隨著後來敘事技巧和故事公式的完善,如何成功營銷從而在院線放映時獲得最大利潤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好萊塢製片廠維持住這一製作、發行和放映電影的封閉系統,企業的神話製造作用的優勢就能得到保證。八大電影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環球電影公司、聯美電影公司、20世紀福斯公司、華特迪斯尼)成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迅速崛起的公司的原因也正是在於它們垂直壟斷的前瞻性和徹底性。
自1913年,好萊塢建立了製片廠制度開始,八大製片廠就基本上控制了整個好萊塢影片的製作、放映和發行。與此同時,明星制度也是製片廠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時的所謂「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類型角色、作為完善同一種敘事功能存在的電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製片廠制度解體,壟斷消失。各種中、小型電影公司得以發展。電影的發行也不再只靠製片廠的體系運作,錄像帶市場、網路都成為發行掙錢的渠道。電影的放映也不僅在電影院,五六十年代興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網路電視等使放映渠道更加豐富。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為明星和導演創造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形成了經紀人制度,在新好萊塢工業中,獨立製片人和經紀人變得更為重要起來。他們既要維持在老製片廠時期同樣的功能:進行必要的資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優化,又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抵禦更強的風險和擔負更大的責任。派拉蒙法案之後,製片廠很多成為發行公司,資助獨立影片的生產。於是許多年輕的電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賣給獨立製片人或者大製片公司(如喬治·盧卡斯)。以上種種,其實都是體制內的創新。
五、結 語
作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產業,美國好萊塢電影憑借其完整的體系架構和純熟的操作機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和演變,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和革新電影產業的模仿對象。雖然經歷了從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的變化,但由於其系統內在創新機制的及時調整和演變,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電影在受到好萊塢電影沖擊的同時,應當從科技、文化和產業策略多方面吸收和借鑒,才能形成和諧共贏的新局面。

『捌』 什麼是好萊塢的大製片制度

大製片廠制度。因為電影的商業化所以形成類型電影生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