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大光明電影院建築風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大光明電影院建築風格

發布時間: 2022-08-12 13:34:12

⑴ 上海交大是國內高校游的一個熱點,都有哪些必打卡的地方

上海交大作為一座百年名校,其主要的旅遊打卡點,是位於徐匯校區的那十八處歸屬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古老建築,這其中可看性最強,帶有典型的上海交大文化傳承的,主要包括:南洋公學建校時期的石碾、碑刻,建成超過百年的老圖書館小紅樓,建築大師鄔達克的工程館,上海交大最古老的教學樓中院,當年的主教學樓新上院等,記載中國船舶史的新中院等等。

以上這些景點建築,是上海交大十八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中最不可錯過的存在,當然,如果時間允許,像行政樓、執信西齋這些也不能錯過。

⑵ 現代建築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當我們討論"中國現代主義建築"這一論題時,相信許多人心懷疑慮:"中國是否有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借用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評價標准來衡量中國的情況,至少,第一以"建築大師的傑作"作為衡量尺碼,第二以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轟轟烈烈發展的歷史作為參照。假如我們打破這種習以為常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史觀的思維定勢,不是以西方體系作為參照,轉而將目光放在中國建築發展自身,我們驀然發現,無論在近代還是在當代,中國均有自己的優秀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中國也有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明晰的軌跡。

一次大戰之後,以格羅皮烏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實踐為標志,並以勒�6�1柯布西耶在法國的建築活動為另一標志,在德國、法國、荷蘭乃至俄國,先鋒派們的建築設計實驗導致各種現代建築成果層出不窮,1925年前後,現代建築運動已達到蓬勃發展的勢頭,並經此席捲整個歐洲,同時逐漸影響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

1930年前後的中國建築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志、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並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築界與世界建築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

一、現代風格的誕生

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築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築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帷幕。

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後,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簡潔,1933年及1934年先後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築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徵表現為突出建築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特徵。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築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築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築界具有重要影響。

二、外國建築師對現代風格的追求

1933年,被譽為中國近代新風格先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落成,該建築立面處理成橫豎線條交叉構圖形式,採取乳黃色曲面外牆,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燈柱,室內頂棚及牆面線腳自然流暢,一反復古樣式的繁瑣常態,立刻受到眾人矚目,與沙遜大廈的過渡性特徵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築。鄔達克的另一個現代作品國際飯店於次年落成,大樓24層,其中地下2層,地面以上高83.8m,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它是當時全國也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並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紀錄達半個世紀。該建築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採取豎線條劃分,前部15層以上逐層四面收進成階梯狀,造型高聳挺拔,是20年代美國摩天樓的翻版。1935~1937年間設計建成的吳同文住宅更表現出鄔達克對現代建築風俗的追求,這是一座四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的小住宅,造型採用了局部回弧形體量,帶形玻璃窗,流線型室外大樓梯及水平陽台,室內設有帶玻璃天頂的日光室、安裝彈簧地板的小餐廳,並設有空調、電梯等先進設備,該小住宅從形式到結構及設施,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現代性。

賚安公司(由法國建築師A.Leonard及p.Veysseyre組成)在上海摩登建築的設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學教學樓,完全是一付"國際式"建築的外貌,建築3層,設局部四層作學生活動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採光良好,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立面作橫線條處理,除立面入口旁設有兩個圓形的舷窗外,沒有多餘的裝飾;此外,1935年建成的萬國儲蓄會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麥蘭捕房,均是10層或1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立面中部作慣通上下的堅線條處理;兩側作橫線條劃分,顯示出嫻熟的現代建築設計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設計的永安公司新大樓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狀,北部22層,南部8層,鋼框架結構;1934年,英商業廣公司設計的上海百老匯大廈建成,平面呈"�0�0形狀,22層,鋁鋼框架結構;德和洋行設計的仁濟醫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樓1936年建成;法商營造公司設計的上海回力球場1934年建成,畢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灘法郵大樓1936年建成,這些具有樸素明快現代風格的建築連續不斷的出現,使上海換上了現代城市的時裝。

三、中國建築師的現代建築作品

30年代的中國建築界正是中國建築師的"自立"時期,在這與世界相通的現代建築設計潮流中,中國建築師在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同時,表現出對現代建築的熱情,此時期從業的主要設計事務所或建築師幾乎都有現代式樣的建築作品。庄俊設計的上海大陸商場1933年建成開張,樓高10層,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簡潔的紋飾,兩年後設計建成的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局部五層,立面中部設豎向體量,兩側帶狀線條劃分,造型式樣已接近"國際式"建築;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從1932~1947年問的設計作品中有20多項具有明顯的現代風格特徵,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戲院及恆利銀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業銀行等;基泰工程司設計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開業,中央大廳設有當時國內首創的自動挾梯,10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立面只在屋頂欄桿、花架下的掛落處有局部中國武裝飾;範文照是現代建築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其事務所設計的協發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戲院(1941年)均顯示出現代格調;奚福泉1934年設計建成的上海虹橋療養院建築形式完全符合內部功能要求,沒有任何與結構無關的裝飾,重視功能實用,注意衛生及環境,造型美觀大方,已深得現代主義建築的本質特徵。此外,李景沛設計的上海廣東銀行大樓(1934年)、上海武定路嚴公館,董大酉設計的自宅(1935年),陸謙受、吳景奇設計的上海中國銀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對現代風格進行了探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是上海外灘唯一一幢中國人為主設計的摩天樓,主樓17層,高約69m,設計人陸謙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組織平面,表現出理性主義的設計思想,立面設計在表現現代建築特徵的同時,局部採用了中國傳統裝飾,東主樓採用變形的四角攢尖屋頂,檐下裝飾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層處,設有荷葉圖飾,這種現代與傳統共處一體的表徵,表現了中國建築師在自立時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現代建築在近代中國的分布狀態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現代建築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陣地,現代風格的建築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質量也最高,這是因為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此時期的上海已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都市,建築業達到極度繁榮的程度,並因此而給建築設計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機會,這一時運吸引了一批外國建築師、留過洋的中國建築師以及在海外學習建築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歸國來到上海從事建築設計,正是這些了解世界的建築師把發源於歐洲而影響世界的現代建築思想帶到當時遠東最繁榮的上海,導致了頗具規模的上海現代建築設計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現代建築浪潮的同時,國內某些城市也出現了向現代風格過渡的簡化設計趨勢並產生現代建築作品。

在南京,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童寓1932~1933年間設計首都飯店,建築平面根據功能要求結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築造型樸素大方,已完全沒有多餘的裝飾細部,立面真實反映內部使用功能,具有鮮明的功能主義理性思想;過養默設計的首都最高法院雖然立面中部設有塔狀入口,並有豎線條裝飾,某種程度上還帶有新藝術運動建築的特徵,但建築體型已明顯簡潔,裝飾已明顯減少,表現出向純凈的現代建築過渡的設計特徵;此外,楊廷寶1935年設計建成的大華大戲院,李錦沛設計的新都大戲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設計的國際聯歡社(1936年),華蓋童寓1937年設計建成的地質礦產陳列館等建築均表現出造型簡潔新穎、造價經濟實經濟實惠、形式與功能結合、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等現代建築特性,"這種設計傾向在商業與公共建築中很快得到發展,並逐步形成一種潮流"。

在天津,"進入30年代,新建築運動影響所及,已改變了天津近代建築的面貌,……向現代主義建築過波成為這一時期天津近代建築的主流。渤海大樓(1935)及利華大摟(1936)由法國建築師穆勒(Mu1er)設計,法國俱樂部(1931)及新華信託儲蓄銀行(1934)由華信工程司沈理源設計,中國大戲院(1935)由英國建築師B.C.揚及瑞士建築師陸普(Loup)設計,意租界回力球場(1935)由義大利建築師鮑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築師凱斯勒(Kess1er)設計,此外,天津仁立毛紡廠(1932~1935),香港大樓(1933)等建築是這一時期天津現代建築的代表作品。

在武漢,自學成才的建築師盧鏞標起初在漢口景明洋行學習建築設計兩年,30年代開業從事建築設計,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四明銀行,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的中國實業銀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託公司辦公樓,這些作品表現出當時最新式的現代建築意味,"注意內部功能,率先接受歐洲新建築運動的思想,採用西方先進的結構技術,在當時漢口曾引起轟動。"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設計的安利英洋行大樓,景明洋行1935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大孚銀行大樓等都成為早期漢口現代建築的代表。

在青島,30年代由於遠離戰火,政局相對安定,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民族資本和官僚資本得到了發展,城市建設形成繁榮的局面,建築設計在西洋古典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復興思想並存的情形下,"西方現代建築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波及青島,出現一些現代主義建築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築"雖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幾何圖形的裝飾,但設計思想已在轉變。開始注重實用與經濟,講究外型體塊和窗洞排列的比例關系,從繁瑣的細部裝飾和柱式中解脫出來,已在步入現代建築行列的進程中",如羅邦傑設計,建於1934年的大陸銀行;陸謙受、吳景奇設計,建於1934年的中國銀行;蘇復軒設計,建於1934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這類建築設計多出自留洋歸來的上海建築師之子"。此外,還有世少數值得注意的建築,如東海飯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設計,建於1936年,6層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造型筒凈,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現代建築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來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進來的",抗戰前後,沿海和內地建築師、工程師、高級技師紛紛遷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區的建築經驗隨之西移應用在昆明,現代建築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現,1939年建成的南屏電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寧溫泉賓誼及浴室,以及誼安大廈等建築是典型的現代建築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築的設計也體現出現代建築的基本原則。

在這些城市,現代建築明顯改變了城市面貌,現代建築的設計和建設形成了風潮,除此之外,尚存在著建有零星的現代建築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設計的北京大學地質館(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學女生宿舍(1931~1932年設計,1935年建成);廣州有楊錫宗1935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教員宿舍,鄭枝之1936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系館,陳榮枝1936年設計建成的愛群大廈;在煙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電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現名煙台工人療養院建築。

應該說,現代建築僅在中國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陣波瀾,而現代建築的覆蓋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響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現代建築的城市北京、廣州等",這樣一個遞減的狀態存在。

⑶ 南京之最

在南京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許多人類文明先驅的足跡,有些塑造了南京的城市特色,更有些堪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創舉。

一、南京城市發展中的「歷史之最」

1.城市建設

現存最古的樓——鼓樓

位於鼓樓廣場西側,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古代迎王、送妃、接詔、報時之處。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拱形城闕形狀,四面紅牆巍峙,上層為重檐翹角的木結構。鼓樓的建築面積為880餘平方米,在國內的鼓樓建築為極為少見。據史書載,樓中原有報時用大鼓兩面、小鼓二十四面,雲板一面,點鍾一座,牙杖四根,以及計時用的銅壺滴漏等,明代以後,這些東西均遺失,樓亦經清代重修。清康熙帝南巡時曾登臨此樓。

最早的古道——丹陽古道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連接吳楚東西交通的古道,西經採石磯至楚國的腹地,東經秣陵、鎮江直通吳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5次東巡,曾經過此道去吳越舊地,在歷代的戰事中,此道一直具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最早的馬路——江寧馬路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4),洋務派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期間所修建。「馬路」一詞源於19世紀末的上海,因供英式馬車行駛而得名。江寧馬路以總督衙門(太平天國天王府舊址)為中心,東南至通濟門駐防城邊,出總督衙門西行北折穿碑亭巷,繞雞籠山麓,過鼓樓,再循舊石路出儀鳳門(今興中門,獅子山西側)至下關。路幅寬6-9米,是貫通城區南北的第一條幹道。

最早的坐標地圖——江寧府城圖

法國人P L 蓋拉蒂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所繪,圖中注有中、法兩種文字,有比例尺,並標明坐標北和南京城的經緯度,即北緯32º3′41〃,東經有兩個標准,格林威治標准為118º46′55〃,巴黎標准為116º26′41〃。圖上清楚地標出南京城郭、道路、山、湖、河流、建築、官署及古跡,對了解清末南京城的基本情況及歷史沿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此圖現存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2.社會文化

最早的市場——始於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吳後,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橋西南的高地上修築了越城,城中秦淮河的南北兩岸,是農民、漁民、手工業者和居民聚居的地方,也是產品交換的場所,這是有記載的南京最早的市場。

最早的商場——中央商場,1936年1月建成開業,當時有三層,佔地8000多平方米,90多家廠商租賃鋪面,經營各類商品三千多種,還開設了茶座、酒吧間、跳舞廳。這是南京從傳統商業邁向現代商業的開始。

最老的清真菜館——馬祥興菜館,位於中山北路5號,始建於1840年,創始人馬思發原是河南農民,因家鄉遭災逃荒到南京後挑擔賣飯,人稱「馬回回飯攤」,後逐漸發展為回民餐館,取名「馬祥興」。地址原在米行大街(今雨花路)72號,1958年遷至現址。由於馬祥興的茶餚風味獨特,民國時期吸引了許多政府官員、駐華使節及社會名流慕名前往。1948年「國民代表大會」期間,此地更成為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拉攏選票的場所,一連多天,代表雲集,宴請不斷,盛極一時。

最老的面館——劉長興面館,位於中華路178號,始建於清朝末年,創始人劉國發原是制售餛飩的攤販,後購置店面經營面點,1935年即成為全市最大的面館。蔣介石作壽時所用面點即是該面館所提供。

最早的兒童啟蒙教育管理機構——太平天國時期設立的「娃崽館」。後易名為「育才館」,將太平軍官員及轄下的子侄輩,送入館內集中管理教育,學習太平天國自編的幼學教材。這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政府設立的官辦的兒童啟蒙教育管理機構。

現存最早的影劇院——大光明電影院,位於夫子廟平江府路11號,前身是民國時期的中央大戲院,創辦於20年代,文革期間曾一度改名為「燎原電影院」。

最早記載南京的私家專著——唐代許嵩所著《建康實錄》。計25餘字,20卷,以實錄和記傳二種體例記錄了建康地區的城市風貌和六朝時期的一些事跡,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歷史和南京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作者:f77917 2006-5-17 09:51 回復此發言

--------------------------------------------------------------------------------

2 【中國大地】歷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外事活動——東吳時期

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後,多次派兵出海,意欲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嘉禾四年(235年),派使臣謝宏、陳恂出使高句麗(今朝鮮半島中部),與其互贈禮品。此後,東吳與海外諸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孫權還曾在建鄴城內專門為扶南(今柬埔寨)國王送來的樂隊建造了一座扶南樂署。大秦國(東羅馬)的商人和西域的佛教徒也常來行商、傳教。

二、南京的「中國之最」

1.城市建設

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

位於南京市西北面長江上,連通市區與浦口區,是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以及日軍侵華期間,都曾有過在南京至浦口之間修建大橋或過江隧道的考慮,但均被外國專家否定了,1960年中國人開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建造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12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上層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還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的鐵路橋長6772米,寬14米,鋪有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其中江面上的正橋長1577米,其餘為引橋,為我國橋梁之最。曾以「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最大的城牆——明城垣

明初所建的應天府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磚城,東依鍾山,南貫秦淮河,西據石頭城,北環玄武湖,直到獅子山。全長33.676公里,外廓長60餘公里。共有13座城門,水關兩座。城牆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該城牆始建於1366年,建成於1386年,歷時21年,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大的照壁——夫子廟照壁

照壁是中國古代房屋建築中的附屬建築,一般為建在房屋門外正對大門的屏障牆壁,也稱影壁,為當時官衙或官宦人家房屋建築所必備。位於夫子廟大門對面秦淮河南岸的大照壁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全長110米,高8米,厚2.1米,東望鍾山,西飲石頭,懷抱淮水,氣勢尤為宏偉壯觀,為全國照壁之最。

最大的泮池——夫子廟前

泮池為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因形狀如半月形,也稱為月牙池。古代學宮的形制多為前廟(文廟)、後學(府學、縣學),泮池建於文廟前。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夫子廟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流鑿成的,故而范圍極大,為全國同類泮池之最。

最大的無梁殿——靈谷寺無量殿,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殿東西寬53.8米,南北縱深37.85米,高22米,全殿作拱橋式,不用寸木,不設樑柱,全部以大型長方磚砌成。

2.社會文化

最早的人口普查記錄——明初朱元璋頒行的戶貼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為了整頓元末的混亂局面,對戶口和賦役進行有效的管理,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戶貼制度。由政府發給每戶戶貼,要求各戶詳細填寫人丁的數目、姓名、年齡、與戶主的關系以及該戶所有的產業。登記完成後調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去核實,對隱瞞或做假的,進行嚴懲。戶貼登記完成後由戶部負責管理,各地每年上報戶口增減情況,以便及時更正。洪武十四年(1381)該制度被黃冊制度取代。

最早的識字課本——南朝梁代在建康刊行問世的《千字文》

成書於公元六世紀初,是當時的御用文人周興嗣奉梁武帝之命編寫的。與成書於宋代的《三字經》、《百家姓》配套稱為「三、百、千」,同為我國封建社會啟蒙教育的入門教材。被公認為世界教育史上問世最早、流傳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

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

位於夫子廟東側,始建於宋乾道四年(1169),起初只是縣學、府學考試之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改為鄉試、會試場所。清光緒年間已擁有考生號舍20644間,東起今姚家巷,南至貢院東街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和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今建康路。與北京的順天貢院分別以「南闈」、「北闈」而著稱,同為我國最大的貢院。

作者:f77917 2006-5-17 09:51 回復此發言

--------------------------------------------------------------------------------

3 【中國大地】歷史上的南京之最

最早的軼事類筆記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

按內容分類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考藝等36篇,主要記載漢魏以來,特別是兩晉人物的遺聞軼事和言語,涉及范圍很廣,是認識當時社會面貌的重要資料。

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主編的《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對唐代以後的文學有著很大影響,歷經一千多年而不廢。全書共60卷,選錄了自戰國到梁朝的屈原、賈誼、司馬遷、班固、張衡、曹植、陸機、陶潛等130多位知名作家和少數佚名作者的各種體裁風格的優秀作品,收錄文章480篇,詩歌700餘首,分為詩、賦、表、書、頌、碑文等38類。

最早的文學界評論專著——《文心雕龍》,梁朝劉勰著,全書共10卷,50篇,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學評價專著。

最早的人物畫卷——《女史箴圖》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顧愷之有「才絕、畫絕、痴絕:三絕之稱,此畫筆跡酣暢周密,線條緊勁連綿,風格灑脫飄忽,謝安評之「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後此畫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掠,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最早的木刻版畫——南京是中國木刻版畫的發源地,明末清初時即盛行,在夫子廟一帶有許多家的木刻年畫作坊,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都是在南京木刻版畫的影響下發展的。

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明代由解縉負責編纂,在南京國子監編抄成書。全書歷時6年,輯入了先秦至肯代各類古書8000餘種,共22877卷,外加凡例和目錄60卷,共3億7千萬字,裝成11095冊,包括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經書、史籍、工技、農藝、醫學、宗教等科目,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獻,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式的類書。原書於明末被燒毀,摹本也部分散失,目前僅存375冊。

現存最早的佛經總目錄——南齊僧?v在南京編錄的《出三藏記集》,全書共15卷,記錄了中土所翻譯的經、律、論三藏的佛籍總目錄。

最早記述中亞和印度地理風俗的著作——東晉時高僧法顯的《佛國記》,法顯是中國最早到天竺(古印度)留學的僧人,曾游歷30餘國,歷時14年,並將其見聞記述成書,又名《歷游天竺記傳》、《法顯傳》。

最早的外國帝王墓——勃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墓,位於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西,明永樂六年(1408),麻那惹加那率150餘人來訪,因病於南京去逝,葬於此地。

3. 科技成果

最早提出密率值的數學家——祖沖之,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π=3.1415926-3.1415927,並首次提出π的約率七分之二十二和密率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較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同類研究提早1千多年。

最早的白口鑄鐵——1964、1968年,在六合縣程橋中學的兩座東周古墓中發現,距今3000多年,是國內發現最早的一件生鐵實物,領先於國外1900多年。

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吳末晉初的青瓷釉下彩盤口壺,雨花台區長崗村六朝墓地中出土。該壺是我國目前已知東吳、西晉時期唯一、也是最完整的陶瓷繪畫藝術實物資料,將我國釉下彩制瓷工藝出現的時間,從過去普遍認定的唐代提前了約四百年。

最大的鍾——懸掛在鼓樓東北側大鍾亭內,通高4.27米,口徑2.29米,底邊厚0.17米,重約23噸,據傳撞之「聲聞十里」,不僅是南京現存最大的鍾,而且在國內也是罕見的大鍾,比北京、曲阜、開封等地的鍾還大。

⑷ 上海租界建築的特點

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築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築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帷幕。

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後,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簡潔,1933年及1934年先後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築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徵表現為突出建築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特徵。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築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築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築界具有重要影響。

二、外國建築師對現代風格的追求

1933年,被譽為中國近代新風格先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落成,該建築立面處理成橫豎線條交叉構圖形式,採取乳黃色曲面外牆,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燈柱,室內頂棚及牆面線腳自然流暢,一反復古樣式的繁瑣常態,立刻受到眾人矚目,與沙遜大廈的過渡性特徵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築。鄔達克的另一個現代作品國際飯店於次年落成,大樓24層,其中地下2層,地面以上高83.8m,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它是當時全國也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並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紀錄達半個世紀。該建築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採取豎線條劃分,前部15層以上逐層四面收進成階梯狀,造型高聳挺拔,是20年代美國摩天樓的翻版。1935~1937年間設計建成的吳同文住宅更表現出鄔達克對現代建築風俗的追求,這是一座四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的小住宅,造型採用了局部回弧形體量,帶形玻璃窗,流線型室外大樓梯及水平陽台,室內設有帶玻璃天頂的日光室、安裝彈簧地板的小餐廳,並設有空調、電梯等先進設備,該小住宅從形式到結構及設施,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現代性。

賚安公司(由法國建築師A.Leonard及p.Veysseyre組成)在上海摩登建築的設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學教學樓,完全是一付"國際式"建築的外貌,建築3層,設局部四層作學生活動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採光良好,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立面作橫線條處理,除立面入口旁設有兩個圓形的舷窗外,沒有多餘的裝飾;此外,1935年建成的萬國儲蓄會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麥蘭捕房,均是10層或1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立面中部作慣通上下的堅線條處理;兩側作橫線條劃分,顯示出嫻熟的現代建築設計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設計的永安公司新大樓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狀,北部22層,南部8層,鋼框架結構;1934年,英商業廣公司設計的上海百老匯大廈建成,平面呈"ע形狀,22層,鋁鋼框架結構;德和洋行設計的仁濟醫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樓1936年建成;法商營造公司設計的上海回力球場1934年建成,畢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灘法郵大樓1936年建成,這些具有樸素明快現代風格的建築連續不斷的出現,使上海換上了現代城市的時裝。

⑸ 大光明電影院為什麼叫大光明

大光明電影院,享有「遠東第一影院」的盛名,它始建於1928年,京劇大師梅蘭芳親自為大光明電影院的開張剪綵;1933年,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重建。
建築師拉斯洛·鄔達克(L.E.HUDEC)富有想像力的創意科學地體現在大光明建築的內外。奶黃色的外立面構成像波浪中行進的風帆,流暢的圓弧曲線從大廳頂部圍環整個影院,漸疊層呈荷花型的三層屋頂裝飾別具一格,義大利大理石砌成抽象的圖案,高傲的觀眾大廳極富氣派,寬敞的觀眾休息廳優雅並充滿文化藝術氛圍,整潔的環境令人賞心悅目——大光明具有歐美建築風格的特色令人注目,上海市政府將它列圍近代優秀建築,這都標志著大光明在建築界的地位。電影廳上下二層的觀眾廳共有座位1554隻,其中有豪華座任觀眾擇需享用。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和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卻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在硬體上領了風氣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風流》、《翡翠谷》等多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欣賞這些電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國率先引進了「譯意風」同聲翻譯耳機設備。當時每個座椅背後都安裝了一個小方匣,裡面有電線與發音機相連。觀眾多付一毛錢,就可以租借耳機連上小方匣,聽到「譯意風」小姐們純正的同聲翻譯。據悉,第一代「譯意風」小姐中就有如今蜚聲海內外影壇的著名影星盧燕。那時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當時是遠東地區影院中的翹楚。

⑹ 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建築的特點我急用!請大家幫忙,謝謝

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建築多為高層建築
高層建築的建造和發展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是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建築類型。高層建築體量巨大,視覺沖擊力強,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築技術、建築材料對城市形態的重要影響。因此,人們倍加關注高層建築的發展,高層建築風格的轉變、結構的創新、材料的應用一直是人們研究、探討的焦點。
高層建築設計理念主要有兩種: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和工業主義建築人文設計理念。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主要表現為以適應大工業生產為基本出發點,講究建築功能,在建築設計中注重對材料和結構的率真表達。工業主義建築人文設計理念,是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的補充與完善,建築形體在強調對材料和結構的率真表達的同時,也重視建築的語義表達;不單單關注建築本身的純粹形式或理想的秩序,更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和城市文脈的整合。
從1853年到20世紀 30年代,由於高層建築剛剛出現,人們對高層建築的理解和認識還需進一步深入和完善,設計上也缺乏經驗,因此,借鑒歷史傳統和美學理論成為當時時尚,當時以學院派為代表的復古主義占上風。但是,歐美的少數建築師,堅決反對抄襲歷史形式,堅信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認為一幢新建築應符合新功能、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要求。同時對高層建築設計進行積極探索,奠定了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現代主義高層建築的設計原則和形式基礎。如由伯姆和魯特設計的瑞萊斯大廈,其水平帶幾乎全是玻璃,強調圍護結構的輕質透明,表達框架結構的美學特點。格羅皮烏斯和伊里爾·沙利寧參加1922年舉行的芝加哥《論壇報》大廈設計競賽的設計方案對後來的高層建築設計影響最大。格羅皮烏斯的設計方案形式簡潔,沒有多餘的裝飾,充分展現框架結構的美學品位。這種設計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是傑出的,極其適合辦公樓要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流行的高層辦公樓形式的早期萌芽。伊里爾·沙利寧的方案強調建築垂直上升的表現,頂部收縮、跌落,但形式同樣簡潔並反對繁瑣裝飾,是體現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的成功作品。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高層建築最完美地體現了工業主義建築設計理念。這一時期的建築所關心的問題聚焦在如何開發材料、結構的表現力,如何單純、抽象地表達使用功能和空間的組合。密斯·凡·德·羅設計的湖濱路公寓、西格拉姆大廈都充分展現了鋼框架結構和圍護牆體玻璃材料的表現力。利華大廈開創了靈活空間的模式。貝聿銘設計的約翰·漢考克大廈著力挖掘了結構構件X 型支撐的美學特色,藝術重點則轉向追求由鏡面玻璃反射所引起的感官愉悅。
而對於同一時期的中國,一次大戰之後,以格羅皮烏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實踐為標志,並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國的建築活動為另一標志,在德國、法國、荷蘭乃至俄國,先鋒派們的建築設計實驗導致各種現代建築成果層出不窮,1925年前後,現代建築運動已達到蓬勃發展的勢頭,並經此席捲整個歐洲,同時逐漸影響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
1930年前後的中國建築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志、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並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築界與世界建築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
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築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 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築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帷幕。
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後,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簡潔,1933年及1934年先後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築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徵表現為突出建築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特徵。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築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築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築界具有重要影響。
30年代的中國建築界正是中國建築師的"自立"時期,在這與世界相通的現代建築設計潮流中,中國建築師在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同時,表現出對現代建築的熱情,此時期從業的主要設計事務所或建築師幾乎都有現代式樣的建築作品。庄俊設計的上海大陸商場1933年建成開張,樓高10層,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簡潔的紋飾,兩年後設計建成的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局部五層,立面中部設豎向體量,兩側帶狀線條劃分,造型式樣已接近"國際式"建築;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從 1932~1947年問的設計作品中有20多項具有明顯的現代風格特徵,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戲院及恆利銀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業銀行等;基泰工程司設計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開業,中央大廳設有當時國內首創的自動挾梯,10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立面只在屋頂欄桿、花架下的掛落處有局部中國武裝飾;範文照是現代建築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其事務所設計的協發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戲院(1941年)均顯示出現代格調;奚福泉1934年設計建成的上海虹橋療養院建築形式完全符合內部功能要求,沒有任何與結構無關的裝飾,重視功能實用,注意衛生及環境,造型美觀大方,已深得現代主義建築的本質特徵。此外,李景沛設計的上海廣東銀行大樓(1934年)、上海武定路嚴公館,董大酉設計的自宅(1935年),陸謙受、吳景奇設計的上海中國銀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對現代風格進行了探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是上海外灘唯一一幢中國人為主設計的摩天樓,主樓17層,高約69m,設計人陸謙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組織平面,表現出理性主義的設計思想,立面設計在表現現代建築特徵的同時,局部採用了中國傳統裝飾,東主樓採用變形的四角攢尖屋頂,檐下裝飾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層處,設有荷葉圖飾,這種現代與傳統共處一體的表徵,表現了中國建築師在自立時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在南京,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童寓1932~1933年間設計首都飯店,建築平面根據功能要求結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築造型樸素大方,已完全沒有多餘的裝飾細部,立面真實反映內部使用功能,具有鮮明的功能主義理性思想;過養默設計的首都最高法院雖然立面中部設有塔狀入口,並有豎線條裝飾,某種程度上還帶有新藝術運動建築的特徵,但建築體型已明顯簡潔,裝飾已明顯減少,表現出向純凈的現代建築過渡的設計特徵;此外,楊廷寶1935年設計建成的大華大戲院,李錦沛設計的新都大戲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設計的國際聯歡社(1936年),華蓋童寓1937年設計建成的地質礦產陳列館等建築均表現出造型簡潔新穎、造價經濟實經濟實惠、形式與功能結合、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等現代建築特性,"這種設計傾向在商業與公共建築中很快得到發展,並逐步形成一種潮流"。
在天津,"進入30年代,新建築運動影響所及,已改變了天津近代建築的面貌,……向現代主義建築過波成為這一時期天津近代建築的主流。渤海大樓(1935)及利華大摟(1936)由法國建築師穆勒(Mu1er)設計,法國俱樂部(1931)及新華信託儲蓄銀行(1934)由華信工程司沈理源設計,中國大戲院(1935)由英國建築師B.C.揚及瑞士建築師陸普(Loup)設計,意租界回力球場(1935)由義大利建築師鮑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築師凱斯勒(Kess1er)設計,此外,天津仁立毛紡廠(1932~1935),香港大樓(1933)等建築是這一時期天津現代建築的代表作品。
在武漢,自學成才的建築師盧鏞標起初在漢口景明洋行學習建築設計兩年,30年代開業從事建築設計,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四明銀行,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的中國實業銀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託公司辦公樓,這些作品表現出當時最新式的現代建築意味,"注意內部功能,率先接受歐洲新建築運動的思想,採用西方先進的結構技術,在當時漢口曾引起轟動。"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設計的安利英洋行大樓,景明洋行 1935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大孚銀行大樓等都成為早期漢口現代建築的代表。
在青島,30年代由於遠離戰火,政局相對安定,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民族資本和官僚資本得到了發展,城市建設形成繁榮的局面,建築設計在西洋古典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復興思想並存的情形下,"西方現代建築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波及青島,出現一些現代主義建築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築"雖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幾何圖形的裝飾,但設計思想已在轉變。開始注重實用與經濟,講究外型體塊和窗洞排列的比例關系,從繁瑣的細部裝飾和柱式中解脫出來,已在步入現代建築行列的進程中",如羅邦傑設計,建於1934年的大陸銀行;陸謙受、吳景奇設計,建於1934年的中國銀行;蘇復軒設計,建於1934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這類建築設計多出自留洋歸來的上海建築師之子"。此外,還有世少數值得注意的建築,如東海飯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設計,建於 1936年,6層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造型筒凈,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現代建築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來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進來的",抗戰前後,沿海和內地建築師、工程師、高級技師紛紛遷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區的建築經驗隨之西移應用在昆明,現代建築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現,1939年建成的南屏電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寧溫泉賓誼及浴室,以及誼安大廈等建築是典型的現代建築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築的設計也體現出現代建築的基本原則。
在這些城市,現代建築明顯改變了城市面貌,現代建築的設計和建設形成了風潮,除此之外,尚存在著建有零星的現代建築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設計的北京大學地質館(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學女生宿舍(1931~1932年設計,1935年建成);廣州有楊錫宗1935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教員宿舍,鄭枝之1936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系館,陳榮枝1936年設計建成的愛群大廈;在煙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電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現名煙台工人療養院建築。
應該說,現代建築僅在中國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陣波瀾,而現代建築的覆蓋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響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現代建築的城市北京、廣州等",這樣一個遞減的狀態存在。
當用"現代建築"一詞時,實際上我們建立起一種建築形式風格的概念,"現代建築"有別於當時盛行的具有復古主義思想的折衷主義建築,包括原國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國固有式"建築以及集仿西方歷史上各種形式的西洋建築,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簡潔、注重功能、經濟合理,沒有裝飾或少量裝飾的特點而成為時代的新風格。現代建築是在歐洲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特定社會背景及地區環境中產生的新型建築,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及建築師與業主對西方現代建築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異,導致中國此時期的現代建築從形式及設計思想上來看具有不同的類型。
現代主義建築是這一新風格建築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時代先進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築族類,盡管在數量上寥寥無幾,但正是這為數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中現代建築價值觀念的取向更加明確。上海雷米小學(1933年)、上海虹橋療養院(1934年)、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1935年)、北京大學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較早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這四例作品規模雖小,但在設計思想上表現出"體量組合及立面造型追隨內部功能"的基本原則,建築結構選型上,前三者均採用具有建築技術先進性的鋼筋混凝上結構,北大女生宿舍採用磚混結構表現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局限性,這些作品經濟、適用、衛生、簡潔、不求奢華的清新格調傳達了一種即將到來的新建築時代精神;之後建成的南京首都飯店,青島匯泉角東海飯店(1936年),大連火車站(1937年),沈陽原日日新聞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電影院(1939年)等作品則是較大規模的公共建築,南京首都飯店自由輕松的平面布局是順隨地形、最大程度滿足內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結果,說明建築師已確立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大連火車站極為簡潔的建築體型、高度凈化的立面豎窗處理、建築主體與坡道廣場的關系處理,處處為旅客著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築師在功能主義原則之下,帶有極端性地表現現代主義建築美學觀的動機,整體效果給人以強烈的現代震撼;原日日新聞泰天支社的建築設計注重體型變化組合,立面元素沒有裝飾,由於建築位於道路交叉口,轉角處的塔樓為城市景觀增添了不少色彩,從建築的構圖形式來看,不免讓人看到荷蘭的現代主義大師,W.M.杜多克設計的希爾弗瑟母市政廳的影子。
從復古風格到現代主義,建築形式風格的變化並不是突變和跳躍式的,現代建築的大多數作品風格處於這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從時序上來說,就在現代主義作品出現之前以及出現的同時,這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一直是構成現代風格的主體成分,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築仍處於萌芽及先鋒作品時期,而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卻經過了充分盤整和發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作品的主體。當現代新風吹來的時候,"西洋復古建築"及"中國固有建築"兩種設計思想首先與現代思潮相結合而形成兩種現代風格,前者表現為體量組合及立面構圖仍追求歷史樣式的均衡、對稱、穩重,建築局部保留西洋圖案裝飾,但整體風格簡潔具有現代感,作品實例如沈陽原奉天自動電話交換局(1928年)、清華大學化學館(1931年)、青島原大陸銀行青島分行(1934年),武漢四明銀行(1936 年),哈爾濱會館(1936年)等,這些建築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裝飾及現代的風格,是西洋復古風格向現代主義風格脫胎換骨過程的中間形象。後者則表現為對你的體量,莊重的立面構圖,中國式的局部裝飾,簡潔的現代風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銀行(1931)、吉林大學東西教學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運動場(1933年)、南京中央醫院(1933年)、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國銀行(1936)等,這類作品當時被稱作"簡朴實用式略帶中國色彩",它是"中國固有式"建築思想的新形式,為以"宮殿形式"表現中國固有特色的創作途徑擺脫了困境,這類建築大多由中國建築師設計,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建築師具有西洋古典建築文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以及現代建築文化三重建築文化觀念的特點,它是這三種建築文化觀的矛盾統一體。
藝術裝飾風格是另一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類型。藝術裝飾風格起源於1925年法國巴黎的"藝術裝飾與現代工業國際博覽會",20年代末流傳到美國形成一種流行的建築風格,同期也傳播到中國成為中國現代建築的一種主流風格。這一風格的建築繼承了義大利未來主義和立體義的某些特徵,追求挺直的幾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線形式,注重對稱的構圖、重復的序列、幾何圖案裝飾效果,建築中常用階梯形的體量組合、橫豎線條的構成立面、圓形的舷窗、圓弧形轉角、浮雕裝飾等手法,同時又具有現代建築簡潔明快的時代特徵。上述上海的多數現代建築如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萬國儲蓄會公寓、漢彌爾登大廈、百老匯大廈、大陸商場、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屬這類藝術裝飾風格。

⑺ 對現代主義建築的評價

中國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鋒

當我們討論"中國現代主義建築"這一論題時,相信許多人心懷疑慮:"中國是否有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借用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評價標准來衡量中國的情況,至少,第一以"建築大師的傑作"作為衡量尺碼,第二以西方現代主義建築轟轟烈烈發展的歷史作為參照。假如我們打破這種習以為常的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史觀的思維定勢,不是以西方體系作為參照,轉而將目光放在中國建築發展自身,我們驀然發現,無論在近代還是在當代,中國均有自己的優秀現代主義建築作品,中國也有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明晰的軌跡。

一次大戰之後,以格羅皮烏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學和設計實踐為標志,並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國的建築活動為另一標志,在德國、法國、荷蘭乃至俄國,先鋒派們的建築設計實驗導致各種現代建築成果層出不窮,1925年前後,現代建築運動已達到蓬勃發展的勢頭,並經此席捲整個歐洲,同時逐漸影響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

1930年前後的中國建築界有兩點史實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志、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這說明西方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國,並產生效應,中國近代建築界與世界建築發展保持著某種程度的聯系。

一、現代風格的誕生

作為遠東最大的貿易、金融、工業都市以及對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現代風格的建築最早正是在這里誕生。1929年9月5日,沙遜大廈在上海外灘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設計實力,二三十年代稱雄上海的最大設計機構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馬丹拿事務所")設計,大廈10(局部13層),塔頂高77m,平面為A字型。鋼框架結構,頂部設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銅屋頂。從其形式來說,盡管與我們今天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世紀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樓--美國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樓(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復古主義及折衷主義盛行的上海建成無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它體型輪廓線類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漸收縮,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幾何圖案裝飾,整體姿態尚未走出復古式樣,但與周圍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築相比,無論體型、構圖,還是裝飾細部已有大幅度簡化,給人清新挺拔的現代感。沙遜大廈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思潮的開端,它拉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價值的現代建築設計的帷幕。

公和洋行繼沙遜大廈之後,1933年建成河濱公寓,8~10層,平面結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簡潔,1933年及1934年先後建成漢彌登大廈及都城飯店,兩幢建築布局、層數、形式幾乎一樣,塔樓17層,外部處理僅在基座的上沿、頂層壓頂和中央塔樓等部位設局部裝飾;1934年建成峻嶺公寓,平面呈條形五折環狀對稱布局,中部19層,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這些摩天樓共同的特徵表現為突出建築的體量,只有極少的幾何圖樣裝飾,與沙遜大廈相比,明顯已更具有現代建築風格特徵。作為上海最有影響的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設計風格的轉變,說明30年代初上海建築界已以現代風格領導設計潮流,公和洋行設計的現代建築的大顯建成,對上海乃至全國建築界具有重要影響。

二、外國建築師對現代風格的追求

1933年,被譽為中國近代新風格先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的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落成,該建築立面處理成橫豎線條交叉構圖形式,採取乳黃色曲面外牆,使用大片玻璃窗及方形玻璃燈柱,室內頂棚及牆面線腳自然流暢,一反復古樣式的繁瑣常態,立刻受到眾人矚目,與沙遜大廈的過渡性特徵不同,它已成近代典型的摩登建築。鄔達克的另一個現代作品國際飯店於次年落成,大樓24層,其中地下2層,地面以上高83.8m,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它是當時全國也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並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紀錄達半個世紀。該建築位於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採取豎線條劃分,前部15層以上逐層四面收進成階梯狀,造型高聳挺拔,是20年代美國摩天樓的翻版。1935~1937年間設計建成的吳同文住宅更表現出鄔達克對現代建築風俗的追求,這是一座四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的小住宅,造型採用了局部回弧形體量,帶形玻璃窗,流線型室外大樓梯及水平陽台,室內設有帶玻璃天頂的日光室、安裝彈簧地板的小餐廳,並設有空調、電梯等先進設備,該小住宅從形式到結構及設施,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現代性。

賚安公司(由法國建築師A.Leonard及p.Veysseyre組成)在上海摩登建築的設計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1933年建成的雷米(Eco1e Remi)小學教學樓,完全是一付"國際式"建築的外貌,建築3層,設局部四層作學生活動空廊,平面一字型,教室採光良好,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立面作橫線條處理,除立面入口旁設有兩個圓形的舷窗外,沒有多餘的裝飾;此外,1935年建成的萬國儲蓄會公寓及道斐南公寓,1936年建成的法租界麥蘭捕房,均是10層或1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立面中部作慣通上下的堅線條處理;兩側作橫線條劃分,顯示出嫻熟的現代建築設計技巧。

1933年哈沙德洋行設計的永安公司新大樓建成,平面呈三角形狀,北部22層,南部8層,鋼框架結構;1934年,英商業廣公司設計的上海百老匯大廈建成,平面呈"ע形狀,22層,鋁鋼框架結構;德和洋行設計的仁濟醫院1932年建成,嘉陵大樓1936年建成;法商營造公司設計的上海回力球場1934年建成,畢卡地公寓1935年建成,外灘法郵大樓1936年建成,這些具有樸素明快現代風格的建築連續不斷的出現,使上海換上了現代城市的時裝。

三、中國建築師的現代建築作品

30年代的中國建築界正是中國建築師的"自立"時期,在這與世界相通的現代建築設計潮流中,中國建築師在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同時,表現出對現代建築的熱情,此時期從業的主要設計事務所或建築師幾乎都有現代式樣的建築作品。庄俊設計的上海大陸商場1933年建成開張,樓高10層,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簡潔的紋飾,兩年後設計建成的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局部五層,立面中部設豎向體量,兩側帶狀線條劃分,造型式樣已接近"國際式"建築;華蓋建築師事務所,從1932~1947年問的設計作品中有20多項具有明顯的現代風格特徵,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戲院及恆利銀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業銀行等;基泰工程司設計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開業,中央大廳設有當時國內首創的自動挾梯,10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立面只在屋頂欄桿、花架下的掛落處有局部中國武裝飾;範文照是現代建築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其事務所設計的協發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戲院(1941年)均顯示出現代格調;奚福泉1934年設計建成的上海虹橋療養院建築形式完全符合內部功能要求,沒有任何與結構無關的裝飾,重視功能實用,注意衛生及環境,造型美觀大方,已深得現代主義建築的本質特徵。此外,李景沛設計的上海廣東銀行大樓(1934年)、上海武定路嚴公館,董大酉設計的自宅(1935年),陸謙受、吳景奇設計的上海中國銀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對現代風格進行了探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國銀行大廈是上海外灘唯一一幢中國人為主設計的摩天樓,主樓17層,高約69m,設計人陸謙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組織平面,表現出理性主義的設計思想,立面設計在表現現代建築特徵的同時,局部採用了中國傳統裝飾,東主樓採用變形的四角攢尖屋頂,檐下裝飾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層處,設有荷葉圖飾,這種現代與傳統共處一體的表徵,表現了中國建築師在自立時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現代建築在近代中國的分布狀態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現代建築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陣地,現代風格的建築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質量也最高,這是因為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此時期的上海已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都市,建築業達到極度繁榮的程度,並因此而給建築設計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機會,這一時運吸引了一批外國建築師、留過洋的中國建築師以及在海外學習建築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歸國來到上海從事建築設計,正是這些了解世界的建築師把發源於歐洲而影響世界的現代建築思想帶到當時遠東最繁榮的上海,導致了頗具規模的上海現代建築設計和建造。就在上海掀起現代建築浪潮的同時,國內某些城市也出現了向現代風格過渡的簡化設計趨勢並產生現代建築作品。

在南京,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童寓1932~1933年間設計首都飯店,建築平面根據功能要求結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築造型樸素大方,已完全沒有多餘的裝飾細部,立面真實反映內部使用功能,具有鮮明的功能主義理性思想;過養默設計的首都最高法院雖然立面中部設有塔狀入口,並有豎線條裝飾,某種程度上還帶有新藝術運動建築的特徵,但建築體型已明顯簡潔,裝飾已明顯減少,表現出向純凈的現代建築過渡的設計特徵;此外,楊廷寶1935年設計建成的大華大戲院,李錦沛設計的新都大戲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設計的國際聯歡社(1936年),華蓋童寓1937年設計建成的地質礦產陳列館等建築均表現出造型簡潔新穎、造價經濟實經濟實惠、形式與功能結合、運用新材料新結構等現代建築特性,"這種設計傾向在商業與公共建築中很快得到發展,並逐步形成一種潮流"。

在天津,"進入30年代,新建築運動影響所及,已改變了天津近代建築的面貌,……向現代主義建築過波成為這一時期天津近代建築的主流。渤海大樓(1935)及利華大摟(1936)由法國建築師穆勒(Mu1er)設計,法國俱樂部(1931)及新華信託儲蓄銀行(1934)由華信工程司沈理源設計,中國大戲院(1935)由英國建築師B.C.揚及瑞士建築師陸普(Loup)設計,意租界回力球場(1935)由義大利建築師鮑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築師凱斯勒(Kess1er)設計,此外,天津仁立毛紡廠(1932~1935),香港大樓(1933)等建築是這一時期天津現代建築的代表作品。

在武漢,自學成才的建築師盧鏞標起初在漢口景明洋行學習建築設計兩年,30年代開業從事建築設計,他的一系列作品如1934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四明銀行,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的中國實業銀行,1936年建成的中央信託公司辦公樓,這些作品表現出當時最新式的現代建築意味,"注意內部功能,率先接受歐洲新建築運動的思想,採用西方先進的結構技術,在當時漢口曾引起轟動。"此外,由景明洋行1929年設計的安利英洋行大樓,景明洋行1935年設計1936年建成的大孚銀行大樓等都成為早期漢口現代建築的代表。

在青島,30年代由於遠離戰火,政局相對安定,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民族資本和官僚資本得到了發展,城市建設形成繁榮的局面,建築設計在西洋古典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國傳統建築復興思想並存的情形下,"西方現代建築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波及青島,出現一些現代主義建築的模仿和探索",一些建築"雖然檐部和主入口仍做些幾何圖形的裝飾,但設計思想已在轉變。開始注重實用與經濟,講究外型體塊和窗洞排列的比例關系,從繁瑣的細部裝飾和柱式中解脫出來,已在步入現代建築行列的進程中",如羅邦傑設計,建於1934年的大陸銀行;陸謙受、吳景奇設計,建於1934年的中國銀行;蘇復軒設計,建於1934年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這類建築設計多出自留洋歸來的上海建築師之子"。此外,還有世少數值得注意的建築,如東海飯店,由上海新瑞和洋行(英)設計,建於1936年,6層鋼筋混凝上結構,建築造型筒凈,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昆明,"現代建築是由部分本地人和更多來自上海等地的外地人引進來的",抗戰前後,沿海和內地建築師、工程師、高級技師紛紛遷入昆明,上海及沿海地區的建築經驗隨之西移應用在昆明,現代建築形式也在昆明大量出現,1939年建成的南屏電影院,1943年建成的安寧溫泉賓誼及浴室,以及誼安大廈等建築是典型的現代建築的代表,此外大量住宅建築的設計也體現出現代建築的基本原則。

在這些城市,現代建築明顯改變了城市面貌,現代建築的設計和建設形成了風潮,除此之外,尚存在著建有零星的現代建築的城市,如古都北京建有梁恩成設計的北京大學地質館(1934年設計1935年建成),以及北京大學女生宿舍(1931~1932年設計,1935年建成);廣州有楊錫宗1935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教員宿舍,鄭枝之1936年設計建成的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系館,陳榮枝1936年設計建成的愛群大廈;在煙台有1935年建成的金城電影院,有1938年建成的現名煙台工人療養院建築。

應該說,現代建築僅在中國近代有限的城市中掀起了一陣波瀾,而現代建築的覆蓋面是呈"中心城市上海——受影響較大的城市天津、南京等--只有零星現代建築的城市北京、廣州等",這樣一個遞減的狀態存在。

五、日本建築師在東北的現代建築活動

從20年代中到30年代中,幾乎與以上海為中心的其他受現代建築思潮影響的城市同時期,東北的大城市中也出現了當時流行於日本,被稱作"日本近代式"的現代建築,如沈陽原滿鐵社員俱樂部(1924年設計,1925年建成),沈陽原奉天自動電後交換局(1927年設計,1928年建成),大連原南滿洲電氣株式會社乘合自動車待合所(1930年建成),長春原偽國務院總務廳弘報處(1932年建成),哈爾濱會館(1936年建成),哈爾濱原弘擬會館(1938年建成)等,這些建築與當時盛行的折衷主義風格相比,已具備明顯的現代風格,但它們又都不同程度地帶有早期現代建築的某些特徵,比如原滿鐵建築課設計的滿鐵社員俱樂部雖然平面功能組織及立面造型已表現出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思想,但限於當時當地技術及種種條件,它卻採用了磚結構;原關東廳內務局土木課設計的奉天自動電話交換局,三層鋼筋混凝上結構,立面造型已相當凈化,但建築審美標准並沒有根本改變,立面構圖仍可見三段式劃分,並採取了較密的豎線條處理;吉田友雄設計的哈爾濱會館在檐部及入口部位仍可見一些淺浮雕裝飾。

30年代中期以後,建起了為數不多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大連火車站1924年由"滿鐵"組織方案設計競賽,太田宗太郎與小林良治的方案中選作為實施方案,1935年開工,1937年建成;三井洋行大樓由1924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當時在東京開設事務所的松田軍平設計,外觀沒有任何裝飾,顯得樸素簡潔;沈陽原日日新聞奉天支社(1937年設計,1938年建成)由"滿鐵"本社建築課的橫井謙介設計,橫井1905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科,20世紀前半葉在中國東北地區是頗有代表性的日本渡海建築師。

此外,以1931年9月18日為時間界限,當日本人把整個滿洲當作日本擴大了的領上進行大規模殖民建設時,他們在東北各地制訂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規劃方案。偽滿洲國把長春規劃為政治、行政和居住中心,而把沈帕定為工業中心。1932年編制的長春《大新京都市計劃》,以當時日本國內建築界權威人士佐野利器為規劃立案顧問,控制區域200km2,實施面積79km2人口50萬,都市規劃以19世紀巴黎改造規劃為模式,並以埃本那澤•霍華德(E. Howard)的花園城市理論為指導思想;1932年編制沈陽《大奉天都邑計劃》,此規劃按現代主義功能分區的城市現劃思想進行設計,城市用地分為居住、商業、工業及綠地四大類,強調交通、工作、居住與遊憩的城市功能,除了對各區域內建築密度有限制外,還對建築高度作出30m的限高規定。這兩個城市的規劃實踐,說明30年代現代主義的城市規劃思想已被日本人接受並影響到中國的城市建設。

尤其是《大奉天部邑計劃》在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史上具有先驅性,同時對於規劃實踐遠遠落後於建築活動的日本本國的建築歷史也有特殊意義。

六、現代建築的風格傾向

當用"現代建築"一詞時,實際上我們建立起一種建築形式風格的概念,"現代建築"有別於當時盛行的具有復古主義思想的折衷主義建築,包括原國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國固有式"建築以及集仿西方歷史上各種形式的西洋建築,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簡潔、注重功能、經濟合理,沒有裝飾或少量裝飾的特點而成為時代的新風格。現代建築是在歐洲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特定社會背景及地區環境中產生的新型建築,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及建築師與業主對西方現代建築思想理解程度及角反的差異,導致中國此時期的現代建築從形式及設計思想上來看具有不同的類型。

現代主義建築是這一新風格建築中最具思想深度及時代先進性的令人注目的建築族類,盡管在數量上寥寥無幾,但正是這為數不多的作品使得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中現代建築價值觀念的取向更加明確。上海雷米小學(1933年)、上海虹橋療養院(1934年)、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1935年)、北京大學女生宿舍(1935年),是比較早的現代主義建築作品,這四例作品規模雖小,但在設計思想上表現出"體量組合及立面造型追隨內部功能"的基本原則,建築結構選型上,前三者均採用具有建築技術先進性的鋼筋混凝上結構,北大女生宿舍採用磚混結構表現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局限性,這些作品經濟、適用、衛生、簡潔、不求奢華的清新格調傳達了一種即將到來的新建築時代精神;之後建成的南京首都飯店,青島匯泉角東海飯店(1936年),大連火車站(1937年),沈陽原日日新聞奉天支社(1938年),昆明南屏電影院(1939年)等作品則是較大規模的公共建築,南京首都飯店自由輕松的平面布局是順隨地形、最大程度滿足內部使用功能要求的結果,說明建築師已確立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大連火車站極為簡潔的建築體型、高度凈化的立面豎窗處理、建築主體與坡道廣場的關系處理,處處為旅客著想的功能安排可以看出建築師在功能主義原則之下,帶有極端性地表現現代主義建築美學觀的動機,整體效果給人以強烈的現代震撼;原日日新聞泰天支社的建築設計注重體型變化組合,立面元素沒有裝飾,由於建築位於道路交叉口,轉角處的塔樓為城市景觀增添了不少色彩,從建築的構圖形式來看,不免讓人看到荷蘭的現代主義大師,W.M.杜多克設計的希爾弗瑟母市政廳的影子。

從復古風格到現代主義,建築形式風格的變化並不是突變和跳躍式的,現代建築的大多數作品風格處於這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從時序上來說,就在現代主義作品出現之前以及出現的同時,這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一直是構成現代風格的主體成分,這說明在近代,中國的現代主義建築仍處於萌芽及先鋒作品時期,而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卻經過了充分盤整和發展成為中國早期現代作品的主體。當現代新風吹來的時候,"西洋復古建築"及"中國固有建築"兩種設計思想首先與現代思潮相結合而形成兩種現代風格,前者表現為體量組合及立面構圖仍追求歷史樣式的均衡、對稱、穩重,建築局部保留西洋圖案裝飾,但整體風格簡潔具有現代感,作品實例如沈陽原奉天自動電話交換局(1928年)、清華大學化學館(1931年)、青島原大陸銀行青島分行(1934年),武漢四明銀行(1936年),哈爾濱會館(1936年)等,這些建築具有古典的骨架、西洋的裝飾及現代的風格,是西洋復古風格向現代主義風格脫胎換骨過程的中間形象。後者則表現為對你的體量,莊重的立面構圖,中國式的局部裝飾,簡潔的現代風格,作品如北京交通銀行(1931)、吉林大學東西教學修(1931年)、南京原首都中央運動場(1933年)、南京中央醫院(1933年)、南京原國民政府外交部(1933年)、上海中國銀行(1936)等,這類作品當時被稱作"簡朴實用式略帶中國色彩",它是"中國固有式"建築思想的新形式,為以"宮殿形式"表現中國固有特色的創作途徑擺脫了困境,這類建築大多由中國建築師設計,集中體現了近代中國建築師具有西洋古典建築文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以及現代建築文化三重建築文化觀念的特點,它是這三種建築文化觀的矛盾統一體。

藝術裝飾風格是另一種"中間狀態"的現代建築類型。藝術裝飾風格起源於1925年法國巴黎的"藝術裝飾與現代工業國際博覽會",20年代末流傳到美國形成一種流行的建築風格,同期也傳播到中國成為中國現代建築的一種主流風格。這一風格的建築繼承了義大利未來主義和立體義的某些特徵,追求挺直的幾何造型及光滑的流線形式,注重對稱的構圖、重復的序列、幾何圖案裝飾效果,建築中常用階梯形的體量組合、橫豎線條的構成立面、圓形的舷窗、圓弧形轉角、浮雕裝飾等手法,同時又具有現代建築簡潔明快的時代特徵。上述上海的多數現代建築如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萬國儲蓄會公寓、漢彌爾登大廈、百老匯大廈、大陸商場、大新公司等作品均屬這類藝術裝飾風格。

七、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積極倡導者

作為建築師設計實踐結果的建築作品是建築思想最有力的傳播途徑,上述眾多早期現代建築盡管多數處於樣式模仿或僅帶有局限性的詮釋現代主義的基本思想的階段,但對於現代建築風潮的形成,以及設計風氣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報刊雜志的宣傳、建築教育的傳授,以及建築師本人直接的倡導等等途徑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的廣泛傳播,起到推波助瀾、創造聲勢的作用。

範文照(1893~1979)1921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27年在上海開設私人事務所,在起步時期與中國同時期其他建築師一樣,設計思想沒有走出"復古"與"折衷"的歷史局限,但是,30年代初隨著現代主義的西風在上海颳起的時候,範文照立刻領悟到其先進性並進而轉向積極提倡現代主義建築思想。1933年初,範文照建築師事務所加入了一位美籍瑞典裔建築師林朋(CarI Lindbohm),他曾受教於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及賴特等人,竭力倡行"國際式"建築新法,範文照專門召開記者招待會將他介紹給上海建築界,當時的報紙《時事新報》、《申報》對林朋及"國際式"主張以及範文照與林朋的工程設計進行了連續報道;1933年下半年,範文照事務所又加入了一位年輕的台伙建築師伍子昂(1908~1987),他199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建築學士學位,受到紐約各種新建築思潮的強烈影響,範文照與林朋及伍子昂的合作,說明他確立了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方向。1934年,範文照撰文對自己早年在中山陵設計競賽方案中"摻雜中國格式"的復古手法表示了強烈反省,呼籲"大家來糾正這種錯誤",並提倡與"全然守古"徹底決裂的"全然推新"的現代建築,他甚至提出了"一座房屋應該從內部做到外部來,切不可從外部做到內部去"這一由內而外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贊成"首先科學化而後美化"。1935年下半年,範文照周遊歐洲,更加強了他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的認識,促使他完成了從思想到手法都徹底轉向現代建築。範文照事務所設計的協發公寓(1933年)、集雅公寓、上海美琪大戲院是典型的現代建築作品。範文照的現代建築活動對現代主義思想在近代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說範文照對現代建築的積極倡導是通過媒體傳播影響了近代建築界的話,那麼另一些現代建築的積極倡導者則是通過他們默默的設計創作及其作品對世人產生重要影響,這就是近代最多產也是現代建築作品最多的建築設計機構華蓋建築師事務所(由趙深、陳植、童寓組成)。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於1932年,次年就建成了大上海電影院及上海恆利銀行。大上海電影院"外立面底層入口處用黑色磨光大理石貼面,中部有貫通到頂的8根霓虹燈玻璃柱,內部觀眾廳設計亦採用流線型裝飾,被當時輿論譽為"醒目絕倫"、"匠心獨具的結晶";上海恆利銀行"屋內外採用天然大理石和古色銅料裝飾,外牆面貼深褐色面磚,並以假石面飾作垂直線條處理",當時被稱為"十足德荷兩國最近之作風"。此後又有上海合記公寓、懋華公寓、南京首都飯店(1934年)、浙江興業銀行(1935年)、昆明南屏大戲院(1940年)、上海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大樓(1947年)等一系列現代建築出世。華蓋的三位主要合夥人均畢業於學院派體系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但他們不贊成復古主義,曾"相約摒棄大屋頂",堅定地走向了現代主義的建築之路。

就在華蓋一系列現代建築創作以及範文照現代建築活動的同時,近代中國建築師作為一個群體,實際上多數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對現代建築的擁護及倡導。中國最早的建築留學生、中國建築師學會創始人及會長庄俊(1888~1990)1935年9月在《中國建築》上發表文盂《建築之樣式》對現代建築推崇備至,他認為"摩登式之建築,猶白話體之文也,能普及而又切用",是"順時代需要之趨勢而成功者也",前述上海大陸商場、上海孫克基產婦醫院兩例是他接受現代建築思想、設計風格轉向的力作。

梁思成(1901~1972)1931年進入中國營造學會後,在醉心於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同時,保持著對新的建築思想的敏感,早在1930年獲首選的《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中就己表露出對"洋灰鐵筋時代"特徵的認識以及對現代建築的基本觀念的理解,他認為在新的時代,"建築式樣大致己無國家地方分別","各建築物功用之不同而異其形式",應"摒除一切無謂的雕飾",並認為"此種新派實用建築亦極適用於中國"。梁思成對現代建築的看法似乎比他同時代的建築師更深一層。此後,在談到"國際式"建築

⑻ 大光明電影院的歷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和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卻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在硬體上領了風氣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風流》、《翡翠谷》等多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欣賞這些電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國率先引進了「譯意風」同聲翻譯耳機設備。當時每個座椅背後都安裝了一個小方匣,裡面有電線與發音機相連。觀眾多付一毛錢,就可以租借耳機連上小方匣,聽到「譯意風」小姐們純正的同聲翻譯。據悉,第一代「譯意風」小姐中就有如今蜚聲海內外影壇的著名影星盧燕。那時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當時是遠東地區影院中的翹楚。 大光明電影院幾乎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第一家四星級電影院,第一家氙燈電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類中外優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萬觀眾。大光明電影院票房收入歷年是全國最高的,1994年達到了300萬元人民幣。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粵人盧根重建並更名的大光明大戲院,是當時上海最高檔、最大的電影院。從1928年首映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影片《笑聲鴛影》以來,大光明歷經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開,其票房總是令人艷羨的,曾經有過連續11年票房全國第一的輝煌。「遠東第一影院」的派頭仍在「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顯著。 張愛玲時代的大光明,門口有三眼巨大的噴泉,台階上鋪著絲綢地毯,衣著華美的俄羅斯女郎作為招待。還有一個由歐美樂師組成的樂隊。那時來大光明看電影的都是有錢人。據說鴻翔的服裝設計師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樣式,也經常到大光明觀察時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聯合部分外資將靜安寺路(南京西路)216號的卡爾登跳舞場改建為影院,聘請《申報》副刊《自由談》的主編周瘦鵑為廣告部主任,周瘦鵑為這座新影院命名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資1.2億元人民幣,開始對影院進行修復工作。早報記者昨日看到,風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頂、圓弧曲線形的大廳、高挑堂皇的進廳,翻修一新的大光明電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場中的「洋氣」感覺,其歐美建築風格的輝煌外觀令觀眾有著置身上世紀30年代的錯覺。
據悉,尊崇並恢復歷史原貌是本次修復和改造中所堅持的原則,原有的放映大廳,一、二層老休息廳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並全面修復。修復過程中,參照了許多歷史照片和圖片,以求恢復大部分老年人對大光明的總體印象。其中,大廳、進廳和休息廳頂面全部採用24K金箔鋪設,進廳和休息廳則全部採用銅質花飾扶手,營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輝煌的效果。 改造後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納1900人的放映大廳被縮減了600個座位,原本兩層樓的設置依然保持,一樓800多座、二樓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還新開發出了5個小觀眾廳,包括一個VIP廳,使得觀眾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選擇。
據影院經理楊根林介紹,影院中的音響系統與舉辦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中國大戲院」相同。大光明電影院還引進了當今影院最新的技術———杜比3D立體數字放映機,形成了膠片、數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層原本單獨作為疏散通道的空間也得到了利用,這一通道被精心設計成展示大光明電影院80年歷史的文化長廊,供觀眾免費參觀。長廊色彩取灰白兩色,營造簡潔、素雅的氛圍,通過燈光、圖片、文字、實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與今天。這一做法在全國尚屬首次,使得觀眾們在欣賞電影之餘,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樣年華。

⑼ 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大光明電影院是上海老字型大小,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享有「遠東第一影院」的美譽,曾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第一家四星級電影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跡,同時也畫下了中國電影放映技術發展的軌跡。大光明電影院地處黃浦區,坐落在人民廣場文化圈,南臨上海市政府大樓和上海大劇院,東臨「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的南京西路216號,佔地近10000平方米,具有六、七個放映廳的現代化多功能經典影院,形成了上海獨具特色的文化娛樂中心。 現大光明電影院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
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當時的潮州資本家高永清聯合部分外資將靜安寺路的卡爾登跳舞場改建為影院,命名為「大光明」。當時的大光明電影院設有茶室、酒排會室、吸煙室、等候室。1928年12月23日,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親自為大光明電影院的開張剪綵。 1930年由於大光明電影院播放擁有辱華性質的美國電影《不怕死》,受到了民眾和輿論的抵制,被迫關門歇業。在1933年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築師拉斯洛·鄔達克(L.E.HUDEC)設計重建。重建後的大光明電影院憑借著自身豪華的設施成為了遠東第一影院。1989年大光明電影院被評為上海重點保護文物。2008年,大光明電影院斥資1.2億人民幣對影院進行修復。修復依照1933年的原樣修舊如舊。改造後的大光明原本可容納1900人的放映大廳被縮減了600個座位,但依然保持了其原本兩層樓的設置,即一樓設800多座、二樓設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還新開發出了5個小觀眾廳,包括一個VIP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