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電影的名稱叫什麼製作於哪一年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幕後製作
影片採用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方法,影片中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等用動畫繪制。在繪制中曾出現過許多毛病都被萬氏兄弟逐一解決。如影片中有一段小紙人打鬥的戲,放映出來是小紙人打鬥的動作該動的不動,而牆上掛鍾、畫室里的桌子等不該動的東西反而動了。
他們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想出了用賽璐璐復印片,即把該動的東西都畫在透明的賽璐璐上,把不該動的背景等畫在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使影片獲得成功。
早在1919年至1922年,萬氏兄弟相繼從家鄉南京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時,就萌發了要把中國山水畫動起來的思想。他們看了美國動畫藝術家麥斯·福乃克兄弟繪製作動畫片。
在歐美動畫製造商嚴密封鎖動畫技術和資料的情況下,他們用自己7平方米住房改作繪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台舊照相機改裝成攝影機。
從上百次試驗失敗中摸索出經驗,於1926年在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三豐里自己居住的亭子間里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② 求中國史上的第一部動畫~
90年代前的中國發展史
中國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一批動畫片,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長片《鐵扇公主》。由於無人投資於1942年後中斷了。四十年代初,錢家駿等在重慶也攝制動畫短片《農家樂》,但也未獲發展。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制,在東北解放區興山鎮先後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瓮中捉鱉》。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和條件下完成攝制工作,難能可貴,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1949年專門攝制美術片的機構-美術片組在長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漫畫家特偉和畫家靳夕為主要領導人。1950年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廠長,從建組時十幾人發展到二百多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參加這一工作。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通過製片實踐又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技術人才,為美術電影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中,攝制了一批優秀影片,如動畫片《好朋友》、《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驕傲的將軍》、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實驗。在技術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夢》,是首次採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術,1955年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也獲得成功。從此,美術片進入了彩色片時期。
建廠以後到「十年動亂」前(1957-1966)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國美術電影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在國內外聲譽鵲起。周恩來總理生前指出:美術電影部門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比較優秀的部門。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第一部作品《豬八戒吃西瓜》一舉成功。由於它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受到好評,開辟了發展剪紙片藝術的新路。1960年創造了水墨動畫片,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影片因此獲得極大成功。它們以優美的畫面和詩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動畫史上的一個創舉,它的成就在國內外引人矚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把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現於電影銀幕,有豐富的想像力。造型藝術和動畫技巧都達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動的情節,恢宏的場景,表現了中國傣族地區的美麗神話,影片的精湛技巧,標志著木偶片藝術的成熟。剪紙片《金色的海螺》是這一時期剪紙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發揮了鏤刻藝術的特色,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表達得絢麗多彩。《黃金夢》是一部漫畫風格的動畫片,以粗獷的線條和誇張的形象諷刺一群貪得無厭的富豪,又是一種新的形式。此外,《小鯉魚跳龍門》、《誰唱得最好》、《濟公鬥蟋蟀》、《大獎章》、《人參娃娃》、《沒頭腦和不高興》、《等明天》、《冰上遇險》、《紅軍橋》、《半夜雞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這一時期攝制的一批優秀影片。1960年,拍攝的《聰明的鴨子》,是新生的折紙片,這種充滿兒童情趣的紙偶藝術,又成為美術電影家族中新的一員。
為介紹中國美術電影的成就,於1960年舉辦「美術電影展覽會」,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產生廣泛影響,於1960年又到香港展覽,在海外獲得更大聲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從此,美術電影又進入了一個再度繁榮的新時期。從結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時間里,共拍攝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使中國美術電影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制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緻,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它以濃重壯美的表現形式再一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誇張,語言幽默,生動地刻劃了新疆維吾爾民族的一個傳奇人物,後來發展為多集系列片。動畫片《三個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雖短,寓意深刻,它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是發展民族風格的一次新的嘗試。動畫片《雪孩子》體現出一種高尚的精神;水墨動畫《鹿鈴》抒發了友愛之情,這兩部影片都受到好評。這一時期的剪紙片在美術形式上豐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猴子撈月》使剪紙片造型產生茸茸的質感,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利用這種形式,又拍攝了水墨畫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形式優美、內容詼諧,動作細膩生動,豐富了剪紙片的藝術風格。《火童》把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熔於一爐,風格奇麗新穎。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只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西嶽奇童》(上集)、《黑貓警長》等,都是優秀的作品。
隨著體制改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10月調整領導班子,中年導演嚴定憲出任廠長,特偉任顧問。美術片創作隨著改革的步伐繼續前進。兩三年中完成了一批優秀影片,大型動畫片《金猴降妖》,刻劃了感人的猴王孫悟空形象,富於感情色彩;在傳統的民族風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為民族藝術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動畫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是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攝制而成,別具一格。動畫片《女媧補天》用簡練概括的形象表現了人們想像中的上古時代,藝術形式有所創新。此外,《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來,創作上的重點,放在發展系列美術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紙片《葫蘆兄弟》,表現一個荒誕有趣的民間故事。十三集的動畫片《邋遢大王奇遇記》是一個較有想像力的長篇童話。《奇異的蒙古馬》是根據英國作家韓素英的劇作改編拍攝的六集動畫片,表現了一匹野馬的思鄉之情,洋溢著國際間的友誼。《擒魔傳》是一部木偶連續片,把舞台木偶藝術與電影手法結合起來,展現了《封神演義》故事的浩大場面。還有一些影片在准備之中。
中國動漫發展史-黃金時代(1926-1966)
這個時代的動畫作品也許不是最多的,但卻是最好的;也許不是最精美的,但卻是製作最認真的;也許不是與國際接軌的,但卻是最突出中國傳統特色也時常因此獲得國際獎項的。
說起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定要說萬氏兄弟,因為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就是出自他們之手,然後是《一封書信寄回來》,在抗戰爆發前,他們總計繪制了二十多部動畫片,其中包括1935年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但是在1936年以前,萬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式動畫的手法,他們自己對此也不十分滿意,一直在尋找著讓動畫在中國傳統土壤里紮根的辦法,到了1940年,美國動畫片《白雪公主》給了他們很大震動,下決心要搞一部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作品,在組織100多人參加繪制、前後繪制2萬張畫稿、用了一年半時間的情況下,1941年他們完成了中國以至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80分鍾的長度、取材自西遊記的故事、名演員白虹等人的配音、中國山水畫風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國戲曲藝術的造型設計都使這部動畫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了繼《白雪公主》《小人國》《木偶奇遇記》之後的第四席位置,而且濃郁的中國特色又使它與前三者有明顯的區別,萬氏兄弟本想接下來就拍攝《大鬧天宮》,但是由於投資商的問題計劃沒有成功。在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萬氏兄弟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並在1958年嘗試用剪紙的手法來拍攝了動畫片《**八戒吃西瓜》,隨後又用剪紙的手法拍攝了《人參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1961年到1964年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集無疑是中國動畫史和萬氏兄弟的顛峰之作,先後獲得卡羅維發利和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在國內國際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製作技術上,1960年問世的水墨動畫片也是一個創新,突破了以往動畫片採用單線平塗的製作手法,但是由於為了表現水墨的滲化效果要採用多層賽璐璐分別拍攝和重新合成的辦法,所以製作成本高周期長,只是用在攝影部分的製作時間,就足以製作類似的四五部普通動畫片,所以即使是後來初步掌握了這種技術的曰本人也沒有輕易嘗試,採用水墨動畫片技術製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媽媽》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來自於著名作曲吳應炬,而貫穿全片的笛聲則來自有「魔笛」美譽的一代笛子宗師陸春齡,說明那時製作者是很認真的。
同一時代的作品其實還有很多,例如《驕傲的將軍》《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等等,表現手法也還有折紙、木偶等等,由於資料不充足就不細說了,這個時期的作品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在動畫表現中融合各種中國傳統因素;在動畫技術上嘗試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在動畫內容里吸收了傳說、神話、典故等多種內容;在動畫製作上不管是畫面、配音、配樂都一絲不苟,在動畫受眾方面屬於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動漫發展史-白銀時代(1976-1990) 經歷了文革之後,動畫行業自然也受到了很大沖擊,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間拍攝的17部動畫片如《小號手》《小八路》《東海小哨兵》等給後來的動畫創作理念投下了一個嚴重的陰影:寫實主義和教育目的,這使動畫片被定位為給小孩子看的充滿教育意義的課外教材,這種思想不僅延續下來而且還在大部分人心裡深深的紮根,也就是這個觀念才造成了後來動畫片的尷尬地位。
在改革開放之後,動畫片製作走入繁榮時代,涌現的多家動畫製作生產部門也改變了過去上美影一家獨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間,這些製片單位就製作了219部動畫片,例如《哪吒鬧海》《金猴降妖》《天書奇譚》等優秀作品都是這個時段製作的,而且電視動畫片也在這個時候有了《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從整體上來講,這是個比較平均的時代,既有少量全年齡段藝術動畫片,也有大量類似《黑貓警長》這樣的純粹給兒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動畫片,而且製作手法基本沿襲自上美影萬氏兄弟開創的流派,沒有太多創新也沒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進經驗,而這一段的高產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製作不夠精細,更由於製作出發點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樂方面也明顯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時間曰本正從給歐美動畫做做簡單來料加工的階段穩步發展,並逐漸學習和吸收歐美經驗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所以說這個時代是白銀時代是因為王小波在小說《白銀時代》里曾經說過一個謎語:未來的世界是銀子的。其實說的是熱寂論里提到的宇宙的熱動平衡,所有點溫度都一樣,也就是說沒有太突出的東西,而1976年到1990年的中國動畫業給人的就是這個印象,如果考慮到部分優秀作品,也許准確點該算是准白銀時代吧。
中國動漫發展史-黑鐵時代(1990年——2002年)
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動畫製作廠家開始與國際動畫業展開交流與合作,白銀時代那種固步自封的局面終止了,數字生產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繪制方式,大大提高了製作效率;各種體制製作單位的多元化發展,使製作數量有所增加;各種專業和多能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使製作質量比以往有較大提高;但是即使數量和質量都增加了,由於製作動畫片是給孩子看的這個理念問題,在題材內容上並沒有太大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採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把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的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原本這是個動畫行業商業化和發展的絕好時機,但是同樣受限於上面所說的製作理念問題,製作方只能做適合兒童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卻不敢也不能有所突破,在有關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稱「中國動畫與歐美曰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動畫相比,內容是健康的,精神是向上,是適合對孩子進行各種傳統教育的作品」,對這句話我吐一個先。
最後要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動畫片發展方向從電影院轉向電視動畫片,動畫製作公司和企業也發展到了120多家,大量的連續、系列動畫片紛紛出爐,象什麼《藍皮鼠與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是這一時段出品的,所以表面上看起來這段時間動畫作品的總時間長度比以前要大,例如2001年動畫片總產量18000分鍾,但總計看起來其實就是動畫短片7片,系列片卻高達42部,就是說為了能在播出部門手裡拿到更多的播映費,在資金不變的情況下集數拉的越長越好,至於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說這是一個黑鐵時代是因為,電視台為了滿足播映時間的問題,引入了大量歐美曰本動畫片,而國產動畫片在比較之下無論內容、畫面、人設方面都暴露出了嚴重的不足,特別是採用傳統教育理念製作出來的動畫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子在一本正經的不說小孩話,使原本應該是觀眾的少年紛紛青睞外來動畫片,表面上看起來隨著製作單位的增加製作數量和質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實上正是這個時段大量觀眾紛紛「外逃」,不再去看國產動畫片了,並把它看做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徵。
這里特別要提一下《寶蓮燈》,雖然有大手筆的投入來製作,有著名演員配音,有著名歌手獻聲,造型上也吸收了許多美國動畫的要素,但本質上它並沒有脫離那個理念的約束:依然是一部以小孩子為主體觀眾的動畫片,而且模仿迪斯尼動畫的味道實在太重,只能還算是這個時代的作品而不能超脫,畢竟看《獅子王》《花木蘭》等東西要比看模仿出來卻又不太對勁的東西強一些。
中國動漫發展史-迷茫時代(2002年——現在)
之所以要把2002年定為迷茫復興元年,原因不過是因為一部《我為歌狂》的出現,也許這部52集動畫會被指責為模仿類作品,但是我覺得更應該重視的是它的製作理念——它是第一部拍給青少年而不僅是兒童看的動畫片,這對以往動畫片只是兒童課外教材的理念絕對是重大突破。與這個重要意義相比,其他所有不足就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因為這就象人類燒制的第一件陶器一樣,雖然醜陋卻標志著從燒烤到煮食的一個劃時代進步。
但是《我為歌狂》和隨後的《封神榜》《隋唐英雄傳》卻沒有在創新和突破舊理念之後走的更遠,沒有製作圍繞動畫的豐富周邊產品,對年齡層次的突破也僅限於從兒童延伸到了青少年,而且國內類似作品能數的出來也僅有這么幾部,大部分動畫製作單位依然在用草率的製作態度、教育為主的製作理念、兒童為主的製作出發點來製作著所謂兒童動畫,相對於同一時期電視劇製作已經達到了製作完不能播出的飽和狀態,動畫片產量到2004年只有2萬分鍾而已,與電視台規定的6萬分鍾播出時間相去甚遠,數量不足就要引進,引進又要考慮到兒童的接受能力問題,所以才會有了新世紀天鷹戰士這樣的怪物出現。
有個別改變以往觀眾定位的動畫片出現;有引進的各種超過以往限制的動畫片出現;有網路提供的各種各類型曰本歐美動畫片出現;相應的,國產傳統動畫片被排擠到一個十分可憐的位置,雖然還是擁有了不少低年齡段的堅定FANS,但是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在有其他選擇時就不會看國產動畫片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就是中國動畫的迷茫時代。
③ 最早的國產動畫片是
最早的國產動畫片是:《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
《大鬧畫室》是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3)中國第一部真人動漫電影迅雷下載擴展閱讀:
《大鬧畫室》由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研製成功。
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
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
④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國產動漫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大鬧畫室》。
一、創作背景: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二、影片簡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⑤ 死亡筆記第一部真人版電影的下載地址,謝謝
直接復制鏈接再在迅雷裡面新建任務就ok了
第一部
ftp://58.215.79.150:2122/server2/死亡筆記真人電影/Movie_2006.rmvb
⑥ 我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大鬧畫室》。
《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
《大鬧畫室》是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大多數網路和論文的配以改片的圖片是如圖的黑白貓,源自美國動畫《貓的鬧劇》,目前《大鬧畫室》並無真實圖像資料流傳。
(6)中國第一部真人動漫電影迅雷下載擴展閱讀
《大鬧畫室》幕後製作:影片採用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製作方法,影片中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等用動畫繪制。在繪制中曾出現過許多毛病都被萬氏兄弟逐一解決。
如影片中有一段小紙人打鬥的戲,放映出來是小紙人打鬥的動作該動的不動,而牆上掛鍾、畫室里的桌子等不該動的東西反而動了。他們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想出了用賽璐璐復印片,即把該動的東西都畫在透明的賽璐璐上,把不該動的背景等畫在紙上,然後疊起來逐張拍攝,使影片獲得成功。
⑦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
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
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影片講述一個畫家在畫室作畫時,從畫板上突然跳下一個淘氣的小紙人,在畫室里大鬧一通。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兩年後,萬古蟾又獨立製作出了動畫片《一封寄回的信》。兩片公映後,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
萬氏兄弟是中國美術和動畫電影事業的開創者。他們在20世紀初從南京來到上海,相繼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美術工作。他們的原名分別為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動畫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們為自己起的筆名。為研製動畫片,他們在自己位於上海閘北天通庵路一間7平方米的亭子間里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花費數年時間,經歷了上百次試驗,才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的研製。
1935年,萬氏兄弟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1941年,他們又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它也是亞洲當時最長的動畫電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後,除老四萬滌寰早已離開動畫創作外,萬氏四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人都成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主創人員。從1960年起,他們開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開始嘗試的大型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此後,歷時4年,至1963年,繪制了近7萬幅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長達120分鍾的鴻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國內深受歡迎,並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奪魁,還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上映,標志中國美術電影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此外,萬古蟾還於1957年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除了製作專門的動畫片之外,萬氏兄弟還為許多故事片製作動畫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中那些斗劍施法的鏡頭,就是萬氏兄弟用動畫製作的。後來,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電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風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們繪制的動畫鏡頭,為影片增色不少。
⑧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名稱)
還有一個標志就是,2000年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超過200所,就讀的學生有20000多人。
但是,雖然有官方統計的數量達到了40000分鍾,但是真正有影響的作品寥寥無幾,說明我們原創的能力相對薄弱。另外,中國的動畫業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⑨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攝制於1922年。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
擴展內容:
1941年《鐵扇公主》幕後製作
上世紀20年代,中國誕生了自己的動畫片,萬氏兄弟創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片《大鬧畫室》,它宣告了中國美術電影的誕生。萬氏兄弟的真正偉大之作當屬他們在1941年完成的80分鍾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抗戰初期的他們懷著「以動畫為武器」的信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在「中制」繪制了多部《抗戰標語卡通》和《抗戰歌輯》,但是到了1940年國民黨消極抗戰政策出台,一切抗戰內容的影片都排斥停拍,無事可做的萬氏兄弟回到「孤島」上海。
20世紀中期,迪斯尼動畫《白雪公主》在上海的熱映對萬氏兄弟觸動很大,他們決心拍一部高質量的動畫長片揚眉吐氣。因為風險大,《鐵扇公主》險些夭折,但是萬籟鳴拍著胸脯擔保不虧本才使得本片沒有半途而廢。結果100多人經過一年半的苦幹,最終完成的這部80分鍾的動畫長片,該片在上海的3個電影院同時放映,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上映的所有故事片,而《鐵扇公主》也成為當時比肩世界動畫電影的一出傑作。
⑩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長片叫什麼名字
《大鬧畫室》是1926年由萬古蟾執導,萬氏兄弟參與配音,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的一部動畫片。
中國第一部獨創動畫片。影片表現一個畫家正在畫室作畫,突然,畫家畫出的一個身著中式服裝的小人兒從畫板上跳下來。他淘氣而滑稽,給畫家添了不少麻煩。最後,經過一番追逐打鬥,小人兒被趕回了畫中。
影片的情節雖然簡單,但第一次從事動畫創作的萬氏兄弟卻遇到了不少難題。實拍的時候,不是該動的地方不動,就是不該動的地方亂動;他們經過多次試驗,反復摸索,才拍成功。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真人和動畫同時演出的動畫片,片中的畫家由萬古蟾扮演,小紙人用動畫繪制,影片由長城畫片公司出品,片長12分鍾。
真人與動畫合成技術:
影片採用了真人與動畫結合的技術——在動畫攝影台上挖一個長方洞,再蓋上一塊細沙玻璃做銀幕,銀幕上放真人表演部分,銀幕下斜放一塊特製的反光水銀鏡片,通過鏡片反射將真人與動畫合成一體。
1930年,萬氏兄弟有製作出《紙人搗亂記》《一封書信寄回來》兩部帶有實驗性質的動畫短片,它們均效法美國動畫,由動畫人物與真人「同台獻藝」。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已無緣得見這些作品,連劇照也無從找到,只能通過一些文字記錄來了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