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雷雨的影評
《雷雨》是四幕悲劇(初版本有「序幕」和「尾聲」)。它通過周、魯兩個家庭,8個人物, 前後30年間復雜的糾葛,寫出舊家庭的悲劇和罪惡。在作者看來,這場悲劇和罪惡的製造者正 是那些威嚴體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當時作者雖還不能從理論上清楚認識他的 人物的階級屬性和特性,但具體描寫上,已經接觸到了現實階級關系的某些本質方面。周朴園 與侍萍的矛盾分明帶有階級對立的性質,周朴園與魯大海的沖突,更可看出社會階級斗爭對作 者的直接影響。劇本雖然從性愛血緣關系的角度寫了一出家庭的悲劇,但客觀上也反映出中國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某些側面。充滿不義和邪惡的舊家庭正是整個舊社會舊制度的縮影。 《雷雨》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對舊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對所塑造的人物有著深 切的了解,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相當准確。周朴園的專橫偽善,繁漪的乖戾不馴,都給人以鮮明 的印象。《雷雨》接受了希臘命運悲劇的影響,洋溢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劇氣氛。作者善於把 眾多的人物納入統一的情節結構之中,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緊張的場面和強烈的戲劇沖突,再加 上語言的活潑和生動,使《雷雨》獲得空前的成功。1935年4月《雷雨》首次在日本東京演出, 同年秋在國內上演;從此,《雷雨》成了最受群眾歡迎的話劇之一,一直保持旺盛的藝術生命 力。 《雷雨》的人物和戲劇沖突 曹禺在《雷雨》中,描寫五四以後一個帶有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 長和資本家的周朴園為中心,展開了他所直接和間接造成的各種復雜尖銳的矛盾沖突,揭露了 舊中國的家庭和社會的罪惡。 30年前,周朴園還是一個「大少爺」的時候,曾經勾引使女梅侍萍,後來為了要娶「一位 有錢有門第的小姐」,將她和新生的第二個兒子趕出門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 忍受他像「閻王」似的壓迫和「監獄」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長子周萍發生戀愛。但 是周萍像他父親一樣,不久就厭棄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魯四鳳。同時,繁漪的兒子周沖也在愛 著四鳳。周朴園繼續壓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卻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鳳的 母親來帶走四鳳,以此向周萍報復。梅侍萍後來嫁給魯貴,生了四鳳。因此,周萍和四鳳原是 異父同母兄妹,這種亂倫關系一經發現,家庭悲劇就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雷雨》以周朴園和婦女尤其是勞動婦女的矛盾為主要矛盾,同時還表現了資本家和工人 之間的階級矛盾。周朴園一貫剝削工人,「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他曾經命令礦警打死 了30多個礦工,罷工工人魯大海前來和他交涉,他後來雖然知道魯大海就是他的第二個兒子, 但他終究毫不留情地鎮壓工潮,並將魯大海開除。 曹禺所要表現的這種生活過程,歷時30年,而且關系如此復雜,斗爭如此尖銳,那麼他怎 樣將這些內容組織在一篇四幕劇中去,正如狄德羅所說,他怎樣「由主題的中心直入,仔細分 辨劇情開始的時機」呢? 從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說,近代話劇在時間和空間上比我國傳統戲曲受到更大的限制。傳統 戲曲的演出,不需要近代話劇舞台上所應用的布景和幕,即使應用,總是帶有虛擬性質,因此 劇作家可以較自由地來處理他的內容,大致按照矛盾沖突的發展的自然程序,從頭到尾表現出 來。例如元代雜劇作家紀君祥在《趙氏孤兒》的楔子和五折戲中,從頭至尾表現了歷時20年的 屠岸賈迫害趙盾祖孫三代以及趙氏孤兒為家族報仇的故事。曹禺當然不能再用這種結構,必須 根據話劇舞台的條件採用新的方法,更緊湊更集中地來組織戲劇動作。他在《雷雨》中,將前 後30年的舊中國家庭和社會的許多矛盾沖突集中在「一個初夏
Ⅱ 《雷雨》講了什麼故事評價是什麼
這是一出嚴格遵循「三一律」原則而創作的戲劇,所有的矛盾沖突都發生在一個陰郁悶熱、雷雨交加的夏日.這一天,離家兩年的某煤礦公司的董事長周朴園剛剛從礦上回來,而那位終日「卧病」、被關在樓上的太太繁漪也因為一樁隱秘的心事而破天荒地走下樓.悲劇就此展開.
在這個看起來體面的家庭中,周朴園是唯一的主宰,他按照他的一套標准統治著這個在他看來「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卻不知平靜的背後隱藏著罪惡與災難.采訪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這是一個文弱、明慧的女子,可又有著一點原始的野性.她嫁到周家十八年,生了一個兒子周沖,但這個如墳墓般令人窒息的家庭卻使她日見萎縮,直到周朴園前妻所生的兒子周萍從鄉下來到這個家.周萍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慾望,她將這一點愛看作全部的希望,牢牢抓住不肯放手.可周萍卻是一個軟弱的人,很快就對這種「畸形」的關系感到厭惡,並為自己欺騙了父親而深深悔恨.在極度痛苦中,他與管家魯貴的女兒、美麗單純的丫環四風產生了感情.他希望能藉此擺脫!日日的一切,甚至打算離開這個家,去開始他的新生活.而他的弟弟周沖,一個單純善良、充滿幻想的大孩子,也同時愛上了四風.
周萍的背叛令繁漪極為痛苦,他即將離去的事實更使她對未來萬分恐懼,她不顧一切地要抓住這最後一根稻草.正在這時,四鳳那遠在濟南一所學校幫工的母親回來了.繁漪得知魯媽並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到公館里替人做工,便准備通過魯媽趕走四鳳.於是,魯媽就在這個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午後,走進了周公館.
魯媽來到周公館,周朴園書房那熟悉的一切令她恍然如在夢中.原來,魯媽就是周萍的親生母親,三十年前周家的丫環侍萍.當年她與周家大少爺周朴園相愛,並且生下了兩個孩子,可是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最終被周朴園拋棄.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帶著剛生下三天的孩子離開周家,原打算投河自盡,卻被人救起,從此開始了三十年痛苦飄零的生活.繁漪見到待萍,向她暗示四鳳與自己的兒子周沖有曖昧關系.侍萍沒有想到命運竟會如此安排,女兒在三十年後又走進了周家,並且重復了自己以前所走過的路.她決定帶走四鳳,遠遠地離開這里.
侍萍的突然出現令周朴園大吃一驚,盡管多年來他一直對往事感到內疚,對侍萍也一直有著真誠的懷念,但如今侍萍的出現還是讓他感到現實的危險.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家庭遭到破壞,於是便希望用錢來打發侍萍.侍萍對周朴園徹底失望,表示只想見一見自己的兒子周萍.與此同時,當年侍萍帶走的另一個兒子魯大海如今正作為周朴園礦上的罷工代表在門房等著與周朴園談判.一家人就在這樣充滿對立與矛盾的境況下見面.周朴園與魯大海發生沖突,周萍怒打了大海.多年思念的兒子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自己面前,侍萍悲憤莫名,帶著四風、大海離開了周家.
繁漪懇求周萍不要拋棄自己,但被周萍拒絕,繁漪絕望至極.侍萍讓四鳳發誓永不再見周家的人,四鳳感到非常痛苦,不知所措.雷雨之夜,醉酒的周萍來到魯家,從後窗偷入四鳳的房間.魯大海回到家中,周萍欲逃,但窗戶已被跟蹤而至的繁漪悄悄從外面鎖.大海欲殺周萍,被侍萍拚死攔住,周萍趁機逃走.
周萍回到家,面對繁漪的再次懇求,不為所動,決定當夜就動身.羞慚之餘從家中跑出的四鳳找到周萍,周萍決定帶她一起離開,而這時侍萍和大海尋找四鳳也來到了周家.侍萍堅決不許四鳳與周萍在一起,四鳳無奈告訴母親自己已經懷孕.五雷轟頂的侍萍面對這天大的「罪孽」,決心自己咽下這苦果,給孩子們一條生路.但此時的繁漪已經陷入瘋狂,她先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兒子周沖來阻止周萍,讓單純的周沖不得不面對母親與大哥通姦的事實;然後她又叫來了周朴園,迫使所有的人面對面地站到了一起.於是,在這個大雷雨的夜晚,所有人物間的關系,一切最殘酷的事實,都被揭開了.周萍無法面對這一切,終於開槍自殺,而狂亂中沖進雨夜的四鳳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沖也先後慘遭電擊而死.在這命運的重擊之下,繁漪和侍萍徹底崩潰,這幕人間悲劇終於落下了帷幕.
簡短評論
無論是從故事層面、戲劇效果,還是從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蘊,不管從那種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讀的精彩之作.這里有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根很」,有著「最『雷雨』」的女人,也有著如「一棵弱不禁風的草」般的男人,有在歲月中歷練得冷酷但仍殘存著一絲溫倩的老人,也有對生活尚充滿幻想的孩子.在這最濃縮的時間與空間里,所有的人都在糾纏著,掙扎著,或為了實現救贖,或為了追求夢想,或為了保持一點眼前的平靜,可一切的努力都是無力的,最終的毀滅無可避免.作者欲表達一種人類的命運,人對於一種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無名的恐懼」和「不可言喻的憧憬」.這是一個二十三歲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們以激情去讀,用心去感受.當然,多年來《雷雨》不是作為神秘劇而是作為社會劇被歡迎的,作者對於人們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釋棗「暴露大家庭的罪惡」也表示了追認,這或許說明了這部作品內涵的豐富性.
名人評語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
——巴金
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劉西渭(李健吾)
說到《雷雨》,我應當告白,虧了它,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
——黎烈文
精彩章節推薦
其實整個劇本並不長,完全可以一氣讀下去,不過一定要選擇的話,以下部分是最該讀的:
序幕和尾聲:這部分常常被人們忽視,搬上舞台時基本上也都被刪掉,但作者自己卻對其報看重,並為之專門做了解釋.究竟有什麼意義,還是自己讀一讀吧.
第二幕:這是課本上所選的章節,其經典程度自不必說.
第四幕:全劇的高潮,矛盾沖突達到頂點,不能不看.
(吳嵐)
《雷雨》—一部糾纏著復雜的血緣關系和聚集著許多的巧合,但卻透露著必然的悲劇.
遠看《紅樓夢》,近看《雷雨》
影響中國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
中國話劇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雷雨》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開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這部劇作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面旗幟,並被定為中學與大學的必修課,這就足可證明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3歲的曹禺就讀於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不僅奠定了他在中國話劇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幾十年來,《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閱讀,被一批又一批演員排演,時光的淘洗不曾減褪它的華彩,它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被譯成各種文字,進入世界文學之林.
《雷雨》的確是一篇難得的優秀力作.作者於全劇的構造、劇情的進行、對白的運用,的確是費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緊湊,沒有現出十分苦心的痕跡.作者於精神病理學、精神分析學等,似乎也有相當的造詣.以我們學醫學的人看來,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麼破綻.在這些地方,作者在中國作家中應該是傑出的一個.他的這篇作品受到同時代人的相當地歡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長劇,寫成於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學季刊》上發表.劇本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框架里,集中描寫了周、魯兩個家庭的成員之間前後30年的復雜糾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劇,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國上流社會的歷史罪惡.《雷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話劇在創作上的邁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膽地吸取了外國優秀劇作的豐富經驗,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性強、暴發力大的劇作.結構嚴密緊湊,完整集中.人物少,時間短,場景集中.劇情發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邏輯,又合乎人物性格邏輯,最後高潮出現,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
--文藝理論家 冉憶橋
對於神秘誘惑的憧憬
關於《雷雨》的主題,曹禺有過這樣一段闡釋:"《雷雨》對我是個誘惑.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蘊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時代的曹禺滿懷激情,嘗試用創作表達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靜的理性思考的相對缺乏又令他無法對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創作更多呈現出情緒化的傾向,感性體驗的豐富完整為劇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這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仍然是種"神秘的誘惑".
首先,這種"神秘的誘惑"源自對於無常命運的恐懼、惶惑與呼號.未出場的第九個人物--"命運"始終是全劇的最高主宰,它輕而易舉、反反復復地捉弄、擺布場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與悄無聲息觸動著每一個人的恐懼神經.隱忍退讓的魯侍萍時時警惕、步步為營,無時無刻不在恐懼的煎熬中希冀逃脫命運的懲罰;自大蠻橫的周朴園對於前半生的罪惡可能帶來的災難也同樣有著深沉的焦慮,他害怕與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現有的一切,他擔心命運將無情地剝奪自己已經擁有的財富與名譽……對於命運的極端恐懼折磨著每一個強烈慾望中的靈魂,他們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悶壓抑的天空.然而這種恐懼本身就是個誘惑,恰如欣賞恐怖片時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緒體驗.
對於命運的恐懼固然真實地存在著,然而被殘酷命運所驅使的人們卻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終的審判,頑強的生存意志與求生本能促使他們不斷掙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爭形成另一種"神秘的誘惑"--對於生命力的張揚、禮贊與崇拜."魔鬼"繁漪的兩次人生選擇最充分地燃燒著這種生命力的激情火焰.
在使人恐懼、逼人抗爭的殘酷現實之外,對於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給予人們飛向天堂的憧憬與信念.這一層的"神秘誘惑"是擺脫沉重的輕松.
害怕命運的恐懼感,反抗命運的生存力,超越命運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誘惑"包含著這三層意義,但卻遠不止這些.因為我們無法對一個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劇作者本人也難以陳清--"而我始終不能給它(神秘誘惑)以適當的命名,也沒有能力來形容它的真相.因為它太大,太復雜".因此如果定義《雷雨》為單純的命運悲劇將無法涵蓋它延伸的意義范疇,而理解曹禺的創作情感--"對於神秘誘惑的憧憬"才能貼近劇作的本真,這也正是我們解讀的價值所在.
吳葉子
Ⅲ 為啥早年的《雷雨》還有這么多人喜歡看
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
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雷雨也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它裡面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周沖得到了好多人的喜歡。對於經典來說,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所以雷雨雖然過去了很多年。但人們對他的喜歡程度依然不減。
Ⅳ 雷雨這部電影塑造怎樣的人物形象 淺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1、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個母親不在身邊長大的孩子,缺乏母愛,而從小長大的周公館被封建專制的氛圍所籠罩,導致周萍渴望母愛,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個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基礎。由於缺乏母愛,也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嚴重的情感失落,而導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親總是向他訴說他的生母是多麼賢惠、多麼魅力,所以周萍對生母有一種眷戀,非常渴望母親的愛撫。
當年輕貌美的蘩漪作為周萍的後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萍開始將對母親的眷戀和渴望轉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而蘩漪就是對象,所以周萍不願意承認或者面對和蘩漪之間不正常的關系,將對蘩漪的感情稱為「糊塗」。事實上,周萍對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發展的,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覺的開展一段不負責任、沖動的感情。後來,周萍愛上了四鳳,也是因為四鳳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氣質、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還存在「殺父意識」,他跟蘩漪明確表示過:「恨他」、「願他死,就是犯了滅倫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這個人物形象,用於揭示人物靈魂的隱秘、心靈的沖突甚至更深層次的因素。
2、蘩漪——病態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悲劇形象,無論是從文藝社會學角度,還是戲劇美學角度都可以發掘出這個形象蘊含的豐富內涵。蘩漪為何會愛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愛的力量非常強大,並且和性慾有密切的聯系。如果一個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則會導致性慾錯亂,只能在不是性對象的人中尋求性慾的滿足。一旦受到性壓抑,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蘩漪和周朴園在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在性愛上不可能十分和諧,所以蘩漪對周朴園會故意的疏遠,而向「不是性對象」的人尋求性慾的釋放和滿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館中,蘩漪可以接觸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齡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釋放性慾最合適的對象。
當蘩漪意識到她和周萍畸形的關系即將被破壞時,表現出一種瘋狂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她開始妒忌四鳳,想要將四鳳趕出周公館。在周萍和四鳳偷偷約會時將窗子鎖死。她披頭散發,像個幽靈一樣在風雨里奔走,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別人的秘密,毫不顧忌愛子周沖的痛苦,在周萍和周沖之間製造敵意。不知是性慾還是愛的失落,讓蘩漪瘋狂,無視家庭倫理和封建秩序,最終發瘋了。蘩漪性格如此復雜不僅是因為她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生長的產物,也是生物自身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發展的必然。
3、周朴園——偽善
周朴園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產物,是帶有封建性質的買辦資產階級的典型。一般情況下,周朴園作為資產階級紳士,到西方留過學,接受過開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輕時也有風流成性的品行。為何在婚後會對蘩漪這樣年輕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響,追求幸福和個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園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周朴園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很難滿足蘩漪,最終蘩漪和周萍發生亂倫。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朴園是一個處於精神失戀狀態的人,是愛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園逼迫蘩漪喝葯,要求蘩漪順從自己,也是潛意識的希望彌補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園心理上的變態,而周朴園的專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態。周朴園對蘩漪的不滿和愛情的失落讓他開始回憶和侍萍當年的情愛,周朴園保留了家中的舊式傢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兒子周萍說侍萍是如何賢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朴園又表現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這是因為周朴園有戀舊情節,將對過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憶轉移到傢具和相片上,但是僅此而已,對侍萍本人並無懷念之意。從本我上看,周朴園是一個變態、扭曲的人,而從超我上看,周朴園在努力扮演一個封建家庭最具威嚴的家長,為了體面,不能和蘩漪離婚,也不能對蘩漪打罵以泄不滿,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葯,來讓蘩漪順從自己。曹禺先生筆下的周朴園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偽善的存在,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矛盾沖突使然。
Ⅳ 話劇雷雨主要講的是什麼
內容概括:周家的老爺周朴園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周平是他和前妻所生,小兒子周沖是他和現妻所生。當年周朴園愛上了當婢女的侍萍並且生下了周萍,但是由於侍萍的身份低微,生了孩子之後就被趕了出去,侍萍投水自殺,但是沒有死,後來嫁給了四鳳現在的爹。四鳳得知周萍和自己是兄妹之後受不了這個打擊,所以在那個風雨交加夜晚跑了出去,周朴園的小兒子周沖追了出去,沒想到四鳳不小心碰到了斷裂的電線觸電而死,周沖碰到了觸電的四鳳也死了,周萍精神崩潰在房間里開槍自殺了。
拓展資料:
作品簡介: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創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簡介: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省潛江縣,出生於天津。1922年進入南開中學,1925年參加南開新劇團,先後演出過《玩偶之家》、《國民公敵》等劇,也曾改編並參加演出了《財狂》、《爭強》等劇,舞台實踐又給他的戲劇創作增添了豐富的經驗。
Ⅵ 《雷雨》的發表有何意義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寫方面,《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編輯本段]〖《雷雨》的結構特色〗
第一,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富有傳奇色彩。劇作所講述的兩個家庭的悲劇、兩個荒唐的亂倫故事都與周公館發生了聯系;三十年前的舊事和三十年後的現實都與周朴園有關,而周、魯兩家復雜的矛盾沖突和人事糾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劇本充滿戲劇性和傳奇色彩,懸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結構嚴密,集中緊張。劇作從事件的危機開幕,在後果的猝然爆發中交代復雜的前因,將現在進行的事件和過去發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並以過去的戲來推動現在的戲,而所有的矛盾沖突,都濃縮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時之內,集中在周公館的客廳和魯貴的家中發生。全劇周朴園與蘩漪矛盾沖突的主幹線索十分突出,由此牽連出的其他線索將全劇八個人都捲入緊張的矛盾沖突之中,形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集中嚴密的結構。
第三,明暗雙線,縱橫交錯,引人人勝。劇作中周朴園和蘩漪的沖突是一條明線,周朴園和侍萍的關系則是一條暗線。這兩條線索同時並存,彼此交織,互為影響,交相鉗制,使劇情緊張曲折,引人入勝。
最後,在三十年前舊景重現的基礎上,將戲劇矛盾推向高潮,爆發了一連串的慘劇。這一結局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它既生動地刻畫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雷雨》的獨特結構,使作品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性強、爆發力大的優秀劇作。這是作者在借鑒外國優秀劇作的豐富經驗,並照顧到我國群眾藝術欣賞習慣的基礎上,出色地創造而成的。
Ⅶ 雷雨內容
評論作者簡介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我國傑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1933年,曹禺在《文學季刊》上發表處女作《雷雨》,一舉成名。此後他又接連創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奠定了在中國戲劇界的大師地位。抗戰爆發後,曹圈計劃創作「抗戰三部曲」,但由於種種原因,只完成了第一部《蛻變》。1940年,曹禹創作了多幕劇《北京人》,並且根據巴金的同名小說成功地改編了話劇《家》,從而進入了創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後,曹禹長期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為歷史劇《膽劍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
內容精要
這是一出嚴格遵循「三一律」原則而創作的戲劇,所有的矛盾沖突都發生在一個陰郁悶熱、雷雨交加的夏日。這一天,離家兩年的某煤礦公司的董事長周朴園剛剛從礦上回來,而那位終日「卧病」、被關在樓上的太太繁漪也因為一樁隱秘的心事而破天荒地走下樓。悲劇就此展開。
在這個看起來體面的家庭中,周朴園是唯一的主宰,他按照他的一套標准統治著這個在他看來「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卻不知平靜的背後隱藏著罪惡與災難。采訪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這是一個文弱、明慧的女子,可又有著一點原始的野性。她嫁到周家十八年,生了一個兒子周沖,但這個如墳墓般令人窒息的家庭卻使她日見萎縮,直到周朴園前妻所生的兒子周萍從鄉下來到這個家。周萍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慾望,她將這一點愛看作全部的希望,牢牢抓住不肯放手。可周萍卻是一個軟弱的人,很快就對這種「畸形」的關系感到厭惡,並為自己欺騙了父親而深深悔恨。在極度痛苦中,他與管家魯貴的女兒、美麗單純的丫環四風產生了感情。他希望能藉此擺脫!日日的一切,甚至打算離開這個家,去開始他的新生活。而他的弟弟周沖,一個單純善良、充滿幻想的大孩子,也同時愛上了四風。
周萍的背叛令繁漪極為痛苦,他即將離去的事實更使她對未來萬分恐懼,她不顧一切地要抓住這最後一根稻草。正在這時,四鳳那遠在濟南一所學校幫工的母親回來了。繁漪得知魯媽並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到公館里替人做工,便准備通過魯媽趕走四鳳。於是,魯媽就在這個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午後,走進了周公館。
魯媽來到周公館,周朴園書房那熟悉的一切令她恍然如在夢中。原來,魯媽就是周萍的親生母親,三十年前周家的丫環侍萍。當年她與周家大少爺周朴園相愛,並且生下了兩個孩子,可是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最終被周朴園拋棄。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帶著剛生下三天的孩子離開周家,原打算投河自盡,卻被人救起,從此開始了三十年痛苦飄零的生活。繁漪見到待萍,向她暗示四鳳與自己的兒子周沖有曖昧關系。侍萍沒有想到命運竟會如此安排,女兒在三十年後又走進了周家,並且重復了自己以前所走過的路。她決定帶走四鳳,遠遠地離開這里。
侍萍的突然出現令周朴園大吃一驚,盡管多年來他一直對往事感到內疚,對侍萍也一直有著真誠的懷念,但如今侍萍的出現還是讓他感到現實的危險。他害怕自己的地位、家庭遭到破壞,於是便希望用錢來打發侍萍。侍萍對周朴園徹底失望,表示只想見一見自己的兒子周萍。與此同時,當年侍萍帶走的另一個兒子魯大海如今正作為周朴園礦上的罷工代表在門房等著與周朴園談判。一家人就在這樣充滿對立與矛盾的境況下見面。周朴園與魯大海發生沖突,周萍怒打了大海。多年思念的兒子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自己面前,侍萍悲憤莫名,帶著四風、大海離開了周家。
繁漪懇求周萍不要拋棄自己,但被周萍拒絕,繁漪絕望至極。侍萍讓四鳳發誓永不再見周家的人,四鳳感到非常痛苦,不知所措。雷雨之夜,醉酒的周萍來到魯家,從後窗偷入四鳳的房間。魯大海回到家中,周萍欲逃,但窗戶已被跟蹤而至的繁漪悄悄從外面鎖。大海欲殺周萍,被侍萍拚死攔住,周萍趁機逃走。
周萍回到家,面對繁漪的再次懇求,不為所動,決定當夜就動身。羞慚之餘從家中跑出的四鳳找到周萍,周萍決定帶她一起離開,而這時侍萍和大海尋找四鳳也來到了周家。侍萍堅決不許四鳳與周萍在一起,四鳳無奈告訴母親自己已經懷孕。五雷轟頂的侍萍面對這天大的「罪孽」,決心自己咽下這苦果,給孩子們一條生路。但此時的繁漪已經陷入瘋狂,她先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兒子周沖來阻止周萍,讓單純的周沖不得不面對母親與大哥通姦的事實;然後她又叫來了周朴園,迫使所有的人面對面地站到了一起。於是,在這個大雷雨的夜晚,所有人物間的關系,一切最殘酷的事實,都被揭開了。周萍無法面對這一切,終於開槍自殺,而狂亂中沖進雨夜的四鳳和跟出去欲救她的周沖也先後慘遭電擊而死。在這命運的重擊之下,繁漪和侍萍徹底崩潰,這幕人間悲劇終於落下了帷幕。
簡短評論
無論是從故事層面、戲劇效果,還是從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蘊,不管從那種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讀的精彩之作。這里有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根很」,有著「最『雷雨』」的女人,也有著如「一棵弱不禁風的草」般的男人,有在歲月中歷練得冷酷但仍殘存著一絲溫倩的老人,也有對生活尚充滿幻想的孩子。在這最濃縮的時間與空間里,所有的人都在糾纏著,掙扎著,或為了實現救贖,或為了追求夢想,或為了保持一點眼前的平靜,可一切的努力都是無力的,最終的毀滅無可避免。作者欲表達一種人類的命運,人對於一種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無名的恐懼」和「不可言喻的憧憬」。這是一個二十三歲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們以激情去讀,用心去感受。當然,多年來《雷雨》不是作為神秘劇而是作為社會劇被歡迎的,作者對於人們就其作品所作的解釋棗「暴露大家庭的罪惡」也表示了追認,這或許說明了這部作品內涵的豐富性。
名人評語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
——巴金
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劉西渭(李健吾)
說到《雷雨》,我應當告白,虧了它,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
——黎烈文
精彩章節推薦
其實整個劇本並不長,完全可以一氣讀下去,不過一定要選擇的話,以下部分是最該讀的:
序幕和尾聲:這部分常常被人們忽視,搬上舞台時基本上也都被刪掉,但作者自己卻對其報看重,並為之專門做了解釋。究竟有什麼意義,還是自己讀一讀吧。
第二幕:這是課本上所選的章節,其經典程度自不必說。
第四幕:全劇的高潮,矛盾沖突達到頂點,不能不看。
(吳嵐)
《雷雨》—一部糾纏著復雜的血緣關系和聚集著許多的巧合,但卻透露著必然的悲劇。
遠看《紅樓夢》,近看《雷雨》
影響中國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
中國話劇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雷雨》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開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這部劇作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面旗幟,並被定為中學與大學的必修課,這就足可證明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23歲的曹禺就讀於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不僅奠定了他在中國話劇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幾十年來,《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閱讀,被一批又一批演員排演,時光的淘洗不曾減褪它的華彩,它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被譯成各種文字,進入世界文學之林。
《雷雨》的確是一篇難得的優秀力作。作者於全劇的構造、劇情的進行、對白的運用,的確是費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緊湊,沒有現出十分苦心的痕跡。作者於精神病理學、精神分析學等,似乎也有相當的造詣。以我們學醫學的人看來,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麼破綻。在這些地方,作者在中國作家中應該是傑出的一個。他的這篇作品受到同時代人的相當地歡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
--郭沫若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長劇,寫成於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學季刊》上發表。劇本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框架里,集中描寫了周、魯兩個家庭的成員之間前後30年的復雜糾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劇,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國上流社會的歷史罪惡。《雷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話劇在創作上的邁向成熟。
--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膽地吸取了外國優秀劇作的豐富經驗,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性強、暴發力大的劇作。結構嚴密緊湊,完整集中。人物少,時間短,場景集中。劇情發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邏輯,又合乎人物性格邏輯,最後高潮出現,具有不可抗拒的說服力。
--文藝理論家 冉憶橋
對於神秘誘惑的憧憬
關於《雷雨》的主題,曹禺有過這樣一段闡釋:"《雷雨》對我是個誘惑。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蘊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青年時代的曹禺滿懷激情,嘗試用創作表達自我的人生感悟,然而冷靜的理性思考的相對缺乏又令他無法對人生困惑一一做出解答,因此《雷雨》創作更多呈現出情緒化的傾向,感性體驗的豐富完整為劇本注入了充沛的生命力。這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仍然是種"神秘的誘惑"。
首先,這種"神秘的誘惑"源自對於無常命運的恐懼、惶惑與呼號。未出場的第九個人物--"命運"始終是全劇的最高主宰,它輕而易舉、反反復復地捉弄、擺布場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與悄無聲息觸動著每一個人的恐懼神經。隱忍退讓的魯侍萍時時警惕、步步為營,無時無刻不在恐懼的煎熬中希冀逃脫命運的懲罰;自大蠻橫的周朴園對於前半生的罪惡可能帶來的災難也同樣有著深沉的焦慮,他害怕與侍萍的任何瓜葛令他失去現有的一切,他擔心命運將無情地剝奪自己已經擁有的財富與名譽……對於命運的極端恐懼折磨著每一個強烈慾望中的靈魂,他們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悶壓抑的天空。然而這種恐懼本身就是個誘惑,恰如欣賞恐怖片時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緒體驗。
對於命運的恐懼固然真實地存在著,然而被殘酷命運所驅使的人們卻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終的審判,頑強的生存意志與求生本能促使他們不斷掙扎,因此在困境中的垂死抗爭形成另一種"神秘的誘惑"--對於生命力的張揚、禮贊與崇拜。"魔鬼"繁漪的兩次人生選擇最充分地燃燒著這種生命力的激情火焰。
在使人恐懼、逼人抗爭的殘酷現實之外,對於理想希望的追求如天使的羽翼給予人們飛向天堂的憧憬與信念。這一層的"神秘誘惑"是擺脫沉重的輕松。
害怕命運的恐懼感,反抗命運的生存力,超越命運的理想性,《雷雨》的"神秘誘惑"包含著這三層意義,但卻遠不止這些。因為我們無法對一個文本做出理性定位,即使劇作者本人也難以陳清--"而我始終不能給它(神秘誘惑)以適當的命名,也沒有能力來形容它的真相。因為它太大,太復雜"。因此如果定義《雷雨》為單純的命運悲劇將無法涵蓋它延伸的意義范疇,而理解曹禺的創作情感--"對於神秘誘惑的憧憬"才能貼近劇作的本真,這也正是我們解讀的價值所在。 �吳葉子
周朴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復雜的關系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朴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梅侍萍:
她不是曹禹最鍾愛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喚起的閱讀共鳴也不會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卻讓我們不敢同樣沉默地漠視命運。意義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經歷最沉重地敲擊著《雷雨》的悲劇喪鍾:將最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
侍萍作為一個舊時代的下層婦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兩部分:一半屬於丈夫;一半屬於兒女。她希冀在默默無私地為他人奉獻中得到對方的關愛與理解,從而確證自己存在的價值。然而侍萍命運的悲劇性卻讓這汪純凈的生命之泉慢慢乾涸,直至枯竭。
周沖和四鳳:
周沖和四鳳是整出戲中最讓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們倆個同樣的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他們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涌,一心只勾勒著幸福的輪廓,當他們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其實周沖化比四鳳更加無辜,雷雨過後,我們不得不扼腕嘆息:多麼年輕的生命啊。
如果真的要揪出這無奈的悲劇的「罪魁禍首」不知算是周朴園和魯侍萍呢,還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環偷情似乎自古以來就沒有幾個落得圓滿的下場,這幾乎成了一條亘古不變的規律,在等級森嚴的制度下,這本來就是一類被詛咒的愛情,身份的懸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鴻溝,周朴園和魯侍萍終究難逃棒打鴛鴦的結局,人間又多了一例明證
周萍:
他的懦弱,是個十足的膽小鬼,單憑這一點,他就永遠不會配上蘩漪,他只有無盡的追悔,永遠只在悔恨自己過去由直覺鑄成的錯誤,「他佩服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在他的見聞里,除了一點倔強冷酷——但是這個也是他喜歡的,因為這兩種性格他都沒有,他覺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騙他的父親是不對了,並不是因為他怎麼愛他的父親(固然他不能說不愛),他覺得這樣是卑鄙,像老鼠在獅子睡著的時候偷咬一口的行動,在他的直覺過去,理智冷回來的時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覺得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擁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來,他需要新的力,無論是什麼,只要能幫助他,把他由沖突的苦海中救出來
蘩漪
《雷雨》中被愛情傷得最體無完膚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這樣評價蘩漪:「蘩漪是個最動人憐憫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執勤的馬,毫不猶豫地踏著艱難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夢而救出自己,因這條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圍里,周蘩漪最顯得調和,她的生命燃到電火一樣地白熱,也有它一樣的短促,情感郁熱,境地,激成一朵艷麗的火花,當著火星也消滅時,她的生機也頓時化為烏有,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織著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也許愛與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達的主題,周朴園、魯侍萍,乃至周萍,哪個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將愛與恨的交織詮釋他如此淋漓盡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裡悄無聲息地綻放了的花,冷漠、詭異、妖艷,穿過被灼傷了的眼睛,直逼進你的靈魂,尋找苦海深處的共鳴,我不得不贊嘆蘩漪,她就是那個瘋狂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顆被愛情遺忘的心,十八年來陪伴著一個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魯大海:
他代表的工人階級將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他們是雷雨,是閃電,將要摧毀黑暗沒落的舊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這里。
Ⅷ 《雷雨》的人物關系和社會背景
人物關系:
1.周朴園和侍萍:侍萍被周朴園玩弄後遭到拋棄,她為周朴園生了兒子周萍.
2.周朴園和繁漪:繁漪是周朴園的妻子.她是周沖的母親.但是她與周萍卻保持著母親不母親,情人不情人的亂倫關系。
3.侍萍被周朴園拋棄後尋短見被救起,嫁給了魯貴,生了兒子魯大海和女兒四鳳.
4.侍萍的女兒四鳳與同母異父的周家大少爺周萍熱戀,已經懷有身孕,重蹈了母親的覆轍。
5.魯大海在周朴園的廠子幹活,作為工人運動的代表,他被周朴園開除了。
解讀<<雷雨>>
背景
《雷雨》創作於1933年,兩年前,剛剛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熱潮。曹禺也積極投身抗日宣傳。《雷雨》中的魯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結識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輕工人的影子。
當時,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許多揭露社會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婦女解放的優秀話劇,已傳入中國。易卜生的思想,對曹禺影響很大。他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用英文寫的《論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亞、古希臘的話劇也對曹禺有深刻的影響。
自然景物、肖像描寫
《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
周沖的兩面性
周沖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他富於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沒有韌性,對封建制度的頑固性認識不足,這註定了他悲劇命運。
在魯大海的性格
魯大海是一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質朴但又頭腦清醒。他作為工人代表,和周朴園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顯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畢竟對工人不熟悉,所以,魯大海的形象與別人相比,還是顯得單薄。
Ⅸ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是什麼
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除了話劇之外,《雷雨》的劇本還曾六次被改編為電影,兩次改編為電視劇。筆者有幸當年在學校時曾參與排演過一次話劇,在劇中筆者飾演的是魯大海。
還是上文所說的那樣,比起電影本身,孫道臨迎難而上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電影,其本身對藝術的追求更值得肯定。
不管是李小龍版《雷雨》的主創人員們,還是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雷雨橋段,還有孫道臨經典版的《雷雨》,他們是在拍電影,更是在追求電影這門藝術的根本,而不僅僅是為了取悅大眾。
電影,說到底,並不光是娛樂,它承載的藝術更值得電影人去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