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最牛的製片廠和製片公司排名
樓主,中國所有的電影製片廠已經解體了。
現在全中國分為六個大規模的影視集團。
他們是:北影集團(原來的北京電影製片廠)
長影集團(原來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上影集團(原來的上海電影製片廠)
珠影集團(原來的珠江電影製片廠)
峨影集團(原來的峨嵋電影製片廠)
天影集團(原來的天山電影製片廠)
他們的總管就是:國家電影電視總局。
就是我們看國產電影電影之前出來的那個LOGO,有個龍的那個LOGO。
說實話,看見那個LOGO,我就不想看了。
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太沒有道理了,警匪題材不讓拍。
觸及黨和國家利益的不讓拍,涉及文化大革命的不讓拍。
至於「製片」公司,這個詞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可能我學疏才淺,樓主再問問別人。
② 標題 經典好萊塢時期,八大電影公司你知道哪些
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主要包括:華納兄弟公司、米高梅電影公司(已被索尼收購 )、派拉蒙影業公司、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已被索尼收購 )、環球影片公司、聯美電影公司、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已被迪士尼收購)、迪士尼電影公司 。
③ 八大電影公司分別是那個國家的
的確都是美國的電影公司
1.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SPE)是索尼(美國)有限公司(SCA)的子公司,索尼(美國)有限公司是總部設在東京的索尼公司的子公司。SPE在全球的業務包括:電影的製作和發行,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發行,數碼娛樂節目的製作和發行,全球范圍的電視頻道投資,購買和發行家庭娛樂節目,經營影視拍攝設施,開發新型娛樂產品、服務和技術,以及在67個國家進行電影娛樂產品銷售。索尼影視娛樂有限公司的網址是www.sonypictures.com。
2.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製片公司(20th Century Fox),香港稱為二十世紀霍氏公司(英文名稱:20th Century Fox),是美國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在好萊塢的八家大公司中,二十世紀福克斯是創立最晚的,而且經受的波折也最多,幾次經歷險些破產的厄運,雖然,創始人之一的威廉·福克斯雖然能夠把姓氏寫在公司名里,但實際上,在1935年這家公司正式掛牌時,威廉·福克斯已經是局外人。http://www.fox.com/
http://www.foxstore.com/
3.沃爾特·迪斯尼電影公司(Walt Disney Pictures,又譯華特·迪士尼)是一家美國電影公司,在美國的多個地點及日本擁有自己的攝影棚,其最主要的電影拍攝基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Burbank。沃爾特·迪斯尼電影公司是沃爾特·迪斯尼影視娛樂(the Walt Disney Studio Entertainment)旗下子公司,最早於1983年創立。在該公司正式成立之前所發行的影片都會加上母公司的標志並註明「沃爾特·迪斯尼製作」。
4.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3年4月由華納4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
5.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1920年,原來在環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電影銷售公司。1924年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科恩的精明強乾和公司導演F.卡普拉的創作才能起了作用。
6.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A.楚柯爾在1912年創立名演員公司,J.L.拉斯基於1913年建立傑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兩家製片公司合並成立名演員—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並了12家製片公司;以後再把派拉蒙影片發行公司也並了過來,遂於1927年改名為派拉蒙—名演員—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並了擁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發展成為好萊塢的大公司。
7.環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電影製片公司。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的老闆C.萊默爾把他的公司和N.鮑爾斯等六七家小電影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之一。萊默爾於1914年在好萊塢北面建起了攝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城。
8.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電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國洛氏公司的老闆M.洛把該公司所屬的米特羅影片公司和高爾溫影片公司、L.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萊塢鼎盛時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電影公司,每年要生產40—50部影片。
④ 八大電影公司是哪幾家各自的特點
常說的美國8大電影公司都包括哪些
其實八大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早期的八大是指環球,派拉蒙,米高梅,聯美,雷電華,華納,福斯,哥倫比亞,但雷電華倒閉了,米高梅聯美合並,所以最開始的八大早已名存實亡,還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指的是:
1、華納(WarnerBros')
2、哥倫比亞(Colombia)
3、20世紀福克斯(20thCenturyFOX)
4、派拉蒙(Paramount)
5、環球(Universal)
6�A(UnitedArtist)(007)
7、MGM(MetroDogwynMayer)
8、沃爾特迪斯尼(WaltDisney)
目前的八大應該是環球,派拉蒙,米高梅/聯美,華納,福克斯,哥倫比亞/三星,博偉,新線(註:MGM已經被收購,現在的八大是什麼,還沒有一個定論)
八大的網址,方便DY查找影片使用
20th Century Fox 二十世紀福克斯 http://www.foxhome.com/index_frames.html
Columbia Tristar 哥倫比亞三星 http://www.columbiatristarfilms.com/
MGM Motion Pictures 米高梅 http://www.mgm.com/home.do
New Line Cinema 新線 http://www.newline.com/
Paramount Motion Pictures 派拉蒙 http://www.paramount.com/
Universal Pictures 環球 http://www.universalstudios.com/index.php
Walt Disney Studios 沃爾特迪斯尼 http://disney.go.com/DisneyPictures/main.html
Warner Brothers Movies 華納兄弟 http://www2.warnerbros.com/web/main/index.jsp
另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新力 http://www.sonypictures.com/
Miramax 米拉麥克斯 http://www.miramax.com/
⑤ 美國八大影視公司是什麼
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
米高梅電影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環球影片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迪士尼電影公司
⑥ 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分別是
少了米高梅—聯美公司。好萊塢在1990年代之前叫好萊塢7大電影公司,獅門影業1990年代才楸起的。而且頂峰娛樂屬於獅門影業的,聯美屬於米高梅的。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是華納兄弟,索尼,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迪士尼,環球,米高梅和後起之秀獅門影業。
⑦ 世界八大電影公司是哪些
這是在網上搜索的結果
1、華納(WarnerBros. )
2、哥倫比亞(Colombia)
3、20世紀福克斯(20thCenturyFOX)
4、派拉蒙(Paramount)
5、環球(Universal)
6、UA(UnitedArtist)(007)
7、MGM(MetroDogwynMayer)
8、博偉(Buena Vista)
說明:UA是老牌好萊塢公司米高梅的藝術分部,缺少獨立性和保守的運營作風使他們鮮有佳績。
公司全部只有十幾個人,母公司對UA的財務限制也是每部片子的買斷價不超過$10 millions。
所以聯藝不能算
博偉(Buena Vista)就是disney的發行公司
而且,哥倫比亞(Colombia),MGM(MetroDogwynMayer),UA(UnitedArtist)(007)都已被sony收購,他們的片庫等等都已經屬於sony,實際上,世界電影業格局早已改變,所謂的世界八大電影公司已經不在適用,這里有美國主要的幾個電影公司http://www.boxofficemojo.com/studio/?view2=allstudios&view=company&p=.htm其中的Top Studios
除了上面所說的8個,比較重要的幾個還有夢工廠(DreamWorks SKG)(已被派拉蒙收購),新線(New Line)(隸屬華納),Dimension (帝門),派拉蒙經典(Paramount Classics )(隸屬派拉蒙)焦點(Focus Features )(隸屬環球),Sony Classics (索尼經典),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 ),獅門(Lions Gate),華納獨立(Warner Independent )
米拉麥克斯(Miramax )都是重要的獨立製作公司
⑧ 美國電影介紹
關於美國電影(不好意思只有部分...)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英譯:For a long time,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o the film as a means of entertainment to Hollywood as a story and fantasy proction factories, so first of all note that the movie business value. However, after 70 years, the American film has been great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research. In 1967, both in Washington and Los Angeles have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 Film Archive,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important ones are th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Rochester's Eastman Film Archiv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Berkeley Pacific Film Archive. 8 large film company has disintegrated or converting 60 years after the
A large number of film and archives donated to the museum and the University Film Studies Center, the study of national film traditions, protect their heritag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lm.
二十世紀的好萊塢:到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張報紙、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只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1903年,此地升格為市,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贊同以「好萊塢」為之命名。當年下的兩條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1910年代初,導演大衛·格里菲斯被Biograph公司派到西海岸來拍電影,他帶著麗蓮·吉許、瑪麗·璧克馥等演員來到了洛杉磯。他們後來想尋找一塊新的地盤,於是向北出發,來到了一個熱情的小鎮,那就是好萊塢。Biograph公司發現此地條件不錯,於是在回紐約前又陸續拍了好幾部電影。漸漸許多業內人士都知道了這塊寶地,到好萊塢的電影劇組越來越多,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開始,好萊塢向成為電影之都邁進。
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以為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
從那以後,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著名的電影公司有:米高梅電影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簡稱MGM)、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電華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簡稱RKO)、環球公司(Universal)、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英譯:By 1900, Hollywood has a post office, a newspaper, a hotel and two markets, its residents number 500. 100,000 population in Los Angeles in the city, 11 kilometers east. In Hollywood and Los Angeles have only a single-track tram. 1902 Hollywood hotel, now known 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opening. In 1903, here upgraded to the city's 177 voting residents of the right to vote unanimously endorsed by the "Hollywood," named after whom. That year under the two commands are: In addition to pharmacies in other stores outside the prohibition, and no amount of driving in the streets more than 200 cattle. 1904
A new so-called Hollywood Avenue streetcar opened, so that between the Hollywood and Los Angeles round-trip tim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1910, Hollywood residents voted to join the Los Angeles. The reason is so that they can be in Los Angeles drinking water and access to adequate drainage facilities.
In 1907, director Francis Burgess led his crew arrived in Los Angeles, filming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y found that, wher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plenty of light and suitable climate is the natural place for filming. The early 1910s, director David Griffith Biograph company was sent to the West Coast to make a film, he took Lillian Gish, Mary-bi g-fu and other actors came to Los Angeles. They were then looking for a new site, so proceed north, came a warm small town, and that is Hollywood. Biograph company found here in good condition
So back to New York before they filmed several movies. Graally many people in the instry know that invaluable piece of land,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ollywood movie crew, the U.S. film instry moved to Hollywood's big movement started, Hollywood movies have to be forward.
October 1911, a group from New Jersey to film-makers on the ground tha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hotographer came to a small Inn called Bu Lang, they will rent the inn converted into a studio look. In this way, they created Hollywood's first film studio - Ernest Pictures.
Since then, many film companies settled in Hollywood, the famous film companies: MGM (Metro Goldwyn Mayer, called MGM), Paramount Pictures (Paramount Pictures, Inc.), Twentieth Century Fox (20th Century Fox), Warner Bros. (Warner Brothers), RKO (Radio Keith Orpheum, referred to as RKO), Universal (Universal), United Artists Corporation (United Artists), Columbia Pictures (Columbia Pictures).
水平有限,只能這樣了,不知能不能幫到你...
⑨ 美國兩大電影基地和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分別是那幾個
八大電影公司:
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簡稱RKO)、
環球公司(Universal)、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至於兩大電影基地除了好萊塢還沒找到有另一個
⑩ 外國電影本國電影哪個有趣
與其直接回答哪個有趣哪個沒趣,不如給你看一些數據,讓你自己感覺一下:
美國1776年成立。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 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自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各公司大多經歷了初建、合並、更名、鞏固的過程。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1929年美國製片公司體制的結構明確形成。它們包括 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克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這便是通稱的「八大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少歐洲導演陸續來到好萊塢,為美國電影繼續佔領歐洲市場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10月 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
在整個30年代,盡管電影觀眾的人數時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數觀眾把看電影當作一種逃避和解脫。為了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好萊塢的影片生產從以製片人為中心改變為以製片人為單元的製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這種「製片人單元」的模式保證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規格生產出供應全國影院的合格產品。
1946年電影觀眾的人數創造了紀錄,這使好萊塢在戰後一兩年間表現得十分樂觀,許多演員、導演(包括他們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助手)回到好萊塢,以新的熱情投入影片製作。從戰後開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段繁榮時期。
美國電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為爭奪觀眾,早在20年前即已發明出來的寬銀幕電影此時開始成為與電視競爭的手段。自1947年起,「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好萊塢左翼人士。1948年,華盛頓特區聯邦法院判處好萊塢十君子,1951年又繼續加深和擴大對電影界人士的迫害。許多人被指控為共產黨,800 餘人被列入黑名單。這場迫害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里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志》)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票房巨片是從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1975)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開始的。他們運用當代工藝技巧製作的傳統類型片(災難片、科學幻想片)引起強烈的反應,並導致美國電影的製作和票房收入直線上升。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美國電影評獎活動中除影響最大、歷史最久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外,重要的還有各大影評人學會獎和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金球獎」等。主要的國際性電影節有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洛杉磯國際電影展覽、紐約國際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
中國1949年成立。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 ,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拍攝多部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延安電影團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
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
1957年,隨著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
1985年,由陳凱歌指導,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黃土地》革新了中國電影敘事語言,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中國第五代導演正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帶領中國電影迅速發展。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涌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2002年12月14日《英雄》的公映終結了內地電影市場近十年的低靡期,拉開了中國商業大片的帷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里程碑,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
1、從電影的發展來看,美國的基礎就比我們扎實,完善的體系比我們早了好多好多年。此乃中國電影先天不足。
2、有一部分政治原因。導致電影不能很純粹的電影。某局躺槍。
3、電影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4、我們總想一年趕超歐美,三年世界第一,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5、大家拍電影都是為了掙錢,但是我們純粹為了錢,導致其他的不太在意,吃相有點難看啊喂。
6、大家從最早就被美國大片洗腦,導致我們認為大片就應該是這樣的,不得不說,美國的文化戰爭玩的確實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