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第一代至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代表影片,代表影片的影評。。。 。。。
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綠草地》
② 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與散文電影的資料
第六代導演的共性
盡管與「第五代」相比,「第六代」有著諸多不足以自成一派的因素。很多學者也評論說他們缺乏統一的美學旗幟,沒有足夠說服力的創作成果,甚至其中很多導演也拒絕這種代際劃分,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中國影壇帶來了鮮活的力量。看似不利於概括他們群體性特徵的種種差異性因素恰恰是群體的生命力所在,是群體發展的動力,只有在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反復比較中才能建立對一個群體的動態的整體性的描述。我個人認為他們在價值觀、藝術追求、等方面還是有很多相似性的。第六電影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徵:
首先,具有共同的道德觀、價值觀與美學觀
第六代導演在道德層面上都很善良、真誠、立與責任,他們執著於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在藝術哲學層面上,第六代導演非常是人性與道德層面的開掘,他們也關注生態,關注環境,關注就業,關注青少年的成長。他們的人品人格熔鑄於平民主義精神之中,特別是那些被社會排擠和歧視的艱難者、困苦者和邊緣人成了他們最直接關心的對象,所以,他們的電影作品非常親切,讓受眾在他們流暢的敘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憐與孤獨,也讓那些踐踏生命與尊嚴的人感到可恥與良知的喚起。在美學層面上,第六代導演有很好的藝術天賦和感悟,他們以寫實與震撼性的長鏡頭來凸顯真實,學習義大利電影的表現手法,在他們的電影美學格上,能看《羅馬不設防》、《偷自行車的人》及阿巴斯、北野武等著名導演的風格。其主題剛柔相濟、幽默悲愴,畫面富有歷史氣息,鏡頭非常細膩精緻。中國第六代電影藝術風格雖然以「新寫實」為主導,但各自借鑒略有不同,有的有「左岸派」電影的元素,有的有美國「實驗電影」的風格,有的作品呈現出超現實主義的意象,有的體現出表現主義的藝術精神追求,但「新寫實主義」是第六代導演所共同具有的美學風格。
其次,共同的主體性精神追求。
第六代導演是勇敢的,至少為了藝術他們有一種孜孜不倦追求的勇氣。他們沒有得到多少酬勞,因此拍攝電影成了自己的個人「愛好」。第六代導演選題豐富,立意新穎、題材奇異,大膽的表現人性的扭曲與異化,表現人的苦難與掙扎,這些都是他們主體性的高揚。「人是萬物的尺度」、「萬物皆備於我」,而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第六代導演實現了自立與自主的主體性精神。第六代導演的主體性精神還表現在他們的自由選擇性與創造性方面。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和實踐的力量支配外界,獨立地對待社會客體、自然客體與藝術客體,對電影的拍攝有一種內在的目的和使命的自覺,不需要各種「主義」精神去感召,正是這種自覺意識使第六代導演超越前代導演們多生活的表現力和滲透力,他們的電影更真實、更直接觸擊現實,更具有深沉的批判力量和反思力量。
第三,第六代導演注重繼承先鋒實驗電影、歐洲藝術電影的傳統。
雖然同「第五代」一樣,「第六代」大多出身於北京電影學院,但他們是真正學電影出身的人,對電影藝術有更深的體會。第六代對用電影探討人生人心的秘密更有興趣,而不像他們的師兄師姐們那樣僅僅把電影作為實現人生理想的工具。藝術電影是他們的原初目標和終極意義的體現,是他們與世界關系的延伸。這批年輕人在校期間深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等電影運動的影響,同時,他們之中也不乏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伯格曼、阿倫·雷奈、法斯賓德等西方藝術電影導演的崇拜者。他們面世之初遭遇了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相類似的處境:匱乏的資金、叛逆的情緒、藝術的**,這些從客觀上決定了第六代電影的內容與風格。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與《自行車的人》、婁燁《蘇州河》與《維洛尼卡的雙重生活》、章明《巫山雲雨》與《鐵皮鼓》、《筋疲力盡》等影片都呈現出電影文本的互文性。第六代從當下的社會現實出發,把視角擴展到對邊緣人和弱勢群體的注意以及被遮蔽的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電影語言來闡釋生命體驗和人性關懷。他們在電影藝術上大膽地進行先鋒性試驗,追求影像上的西語化、內容上的冷僻化、價值上的隨意化和敘述上的個人化。湯尼·雷恩曾指出:「我們可以很客觀地說,一個電影業能夠從根本上不斷改造自己永遠是件好事。這一意義的表達曾經出現在1959-1960年的法國,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上半葉的德國,出現在80年代的台灣地區,出現在90年代的韓國……現在,它正出現在中國大陸。」
總之,第六代導演以影片的先鋒性、前衛性開始了對電影觀念、電影敘事的革命。
③ 馮小剛是第五代導演嗎 中國電影導演第一代到第六代
第五代是78年電影學院畢業的一批,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
因為馮小剛不是電影學院畢業,並非科班出身。所以第五代裡面沒寫馮小剛。
廣義上來講,馮小剛是第五代導演。
④ 第一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20世紀初到20年代末,他們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鄭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東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陳懷皚、桑弧、崔嵬 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謝晉、謝鐵驪、謝添、沙蒙、水華、林農、李前寬、肖桂雲、凌子風 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構成的創作全體,他們一畢業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於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才開始的。 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導演在學習時期沒能接觸到蘇聯以外的電影,這直接影響到*導演電影語言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但他們提出電影不應該受僵化的舞台限制,應該選擇自然、真切和簡單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詩意和哲理,同時也開始了對歷史的反思。整個*的創作高潮正是伴隨著這次反思而爆發的,*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作品的中心題材,他們以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縮影的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第五代導演。
·黃蜀芹、黃健中、鄭洞天、謝飛、王啟民、滕文驥、吳貽弓、丁蔭楠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吳子牛 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不僅是一個時空意義上的聚合體,更重要的是由一個文化姿態、創作風格相對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帶有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或群落)。他們在當代中
國影壇形成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電影趨勢或電影現象。 「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成長於80年代,浮出海面卻是在1990年代初,這是一個中國人內心世界產生極大轉變的年代。也許是創作歷程的艱苦,也許是自身藝術生活的獨特性,也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第六代」的電影從一開始就體現著一種灰色調,他們的視角與以往有很大的變化,搖滾人、藝術家、同性戀、小偷、妓女——一群不被關注的邊緣人進入他們的視野,在混亂的情感糾葛、迷茫的追求、瑣碎的細節描寫和俚語臟話式的台詞包裝下講述當代城市青年成長的故事。
·路學長、賈樟柯、王小帥、李少紅、孫周、姜文、葉大鷹、馮小寧、馮小剛
⑤ 我國從第一代到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第六代以賈樟柯為代表,比較著名的還有張元、婁燁、陸川、王小帥、管虎等。前期主要活躍與地下,後從地下走到地上。
現在又新生代的說法,但第七代還沒真正成型。
⑥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⑦ 誰能告訴我中國電影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中國電影發展史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7)第一代到第六代電影之間的聯系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