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遺產的故事。
路南石林
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內,是中國最大的石林,總面積40餘萬畝。是一由形態各異的石灰岩岩溶地貌組成的風景區,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享有「天下第一奇觀」之譽。進入「林區」如入迷宮,有的如利劍刺空,有的如一柱擎天,有的如古塔群立,有的如靈芝菌集,有的如高牆壁立,景緻都異常壯觀和奇特。在眾多景點中,尤以「蓮花峰」、「劍峰池」、「望峰亭」、「石林湖」、「母子偕游」、「萬年靈芝」等景色最佳。按區內風景點的分布情況,大致可分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三個游覽區,其中大石林區為主景區。
故事:
在小石林湖畔屹立著一座獨立的石峰,這就是著名的阿詩瑪石峰。她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呢。
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就給她取名叫「阿詩瑪」,也就是金子的意思。阿詩瑪漸漸長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艷麗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和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相親相愛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
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條猛虎撲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並使阿詩瑪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叫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的傳說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大型歌舞劇,在國內外放映和演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阿詩瑪的故事也隨之廣為流傳。
㈡ 桂林山水詳細資料
桂林山水簡介、天氣氣候條件、旅遊業概況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09度,北緯104度。總面積為4195平方千米,市區面積565餘平方千米。桂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寶積山、甑皮岩、轎子岩、釋迦岩、丹桂岩、穿山下岩等處,先後現古人類遺跡遺物。民國29年(1940)元月廣西省會設在桂林市,解放後,省會遷至南寧,桂林為直轄市,98年9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正式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市轄象山、秀峰、(高新)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及陽朔、臨桂、靈川、興安、全州、荔浦、恭城、資源、永福、龍勝、灌陽、平樂十二個縣,佔地面積27809平方公里。桂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有壯、瑤、回、苗、侗等幾十個民族,市區現有人476萬人。
桂林發展歷史:
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均屬廣西省桂林府。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屬廣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縣。
1940年: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天氣氣候條件:
桂林市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8攝氏度,最熱的天氣在七、八月,平均溫度為二十八點五攝氏度左右,偶而也有達三十多度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926毫米。每年都偶降小雪,持續時間都不長。雨水最多季節為四月至七月,降雨量佔全年的百分之四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09天,最冷的天氣在一、二月,平均溫度為八點三攝氏度左右,偶而也降到零度以下的。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一年四季遊人均可前往遊玩,其中九、十、十一月最宜旅遊。
春:初春的北國還身披銀裝時,桂林卻已是一個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氣溫在13攝氏度左右,有時夜遊瀝瀝春雨相隨。您只需身著春裝,帶上禦寒冬衣,以備不時只需。
夏:夏季是桂林的預計,降雨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此時出遊,您應特別注意隨身攜帶「晴雨傘」。雖然,雨對旅遊者來說,有諸多不便,但是,雨卻為桂林營造了一個朦朧的意境。在雨霧煙嵐之中光看桂林山水,更有飄之若仙之感。灕江沿岸的青竹叢,碧翠如滴,濃蔭作笑,長長的排成十里長廊。盡現「灕江百里畫廊」的絕妙佳境。
秋:秋天,金風送爽,天高雲淡,正是桂林旅遊的高峰。此時的桂林秋高氣爽,波平如鏡,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時節。江水澄澈,明凈若鏡,整個江底世界盡收眼底,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無水無山不入神」的神秘境界。
冬:冬天,桂林的最低氣溫在8攝氏度左右,雖然使人倍感涼意,但並無北方冬日裡刺骨的感覺。初冬的十月,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左右,又是桂花盛開的時節,金桂,丹桂,銀桂灑滿枝頭,迎風怒放,香飄萬里,將桂林裝點成了一座花城。由於氣溫所限,很難觀賞到桂林的雪景。但是如果寒潮到來氣溫突變,在桂林最高的堯山上,偶爾也可以觀賞到「堯山冬雪」的景緻。
參考資料:
㈢ 黃龍溪的名人 名字來歷 神話故事【急急急】
黃龍溪皇墳村委在宅基地的分配上有嚴重的違反」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的行為。
1.不公開:對村上要進行宅基地分配的區域、及規劃不公開,甚至是封鎖消息,要寫申請的農戶保密,不聲張,而這些寫申請並最後獲得了宅基地的農戶都是村幹部的親戚及有錢的人。
2.不公正:在看到獲得批準的農戶在劃定的地方開建房屋後,我前去遞交申請時,二組幹部不收申請,並且他說「這批都已經申請完了,只有等到下一批」,我問他下一批大概在哪兒,他說「還不曉得」,他的回答顯然是在推脫,是不負責的回答。
3.不公平:「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里明確規定:一戶一宅的原則,而在獲得了土地並已經開始修建的其中一戶是原來已經有宅基地, 並且是獲得了159平方米的宅基地。 我及村上的大部分人認為:村裡都沒有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裡,他們的眼裡只有錢,誰給錢,誰就能夠得到內幕消息,誰就能夠修房子。
我的戶口在黃龍溪,是土生土長的黃龍溪農民,我結婚後就和父母及弟弟分了戶,我的小孩6歲了,到現在仍然沒有住房,在外面打工,都是租的房子住,造孽的很啊。
為什麼在沒有公示?就把宅基地分配了,那可是集體的土地啊。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再次獲得宅基地?並且可以再次修房屋,並且還取得了合法的批准?
為什麼我就得不到這樣的消息提前去申請土地呢?難道消息也要收費嗎?
為什麼當個村書記,村主任的官房屋都可以修好幾處?他們有好高的收入?還是收了好多的紅包?
錢與權的交易,讓我們這些平凡的老百姓沾不上邊!
備註:他們正在修建的房屋位於新村委會的旁邊。
商品房太貴,買不起,誰曾想到農村宅基地這么純潔的土地也被這些囂張的村老爺們看做是斂財的資源呢?
我強烈呼籲縣大人盡快乾預這些違法分子的囂張行為,盡快查清事情的真偽,還老百姓一個純潔的土地。
㈣ 對逝世者怎麼表達
很多沈陽市民咨詢我們花圈輓聯怎麼掛的問題,主要是輓聯左右掛的順序,哪邊放左哪邊放右,讓人不確定,在喪葬場合中,如果出現掛錯的情況,會有些不妥,下面跟著沈陽陵園網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正確的輓聯掛法,供您參考。
一、輓聯左右順序
輓聯在花圈上的貼法:面對著花圈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這是因為輓聯有上下句句意之分所以不能貼錯。輓聯一般是為了表示對逝去之人的懷念和紀念,會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不是每個逝者通用的,個人送的輓聯和靈堂掛著的輓聯內容不同,意義不同,比如逝者是你的恩師,可能你送的輓聯要表現出對老師的尊敬感恩,會有桃李、春風等關鍵詞,如果是你家中老人逝世,那麼輓聯內容可能是慈睦、表達養育恩深的字義。所以輓聯不能隨便送,掛的時候也要主要左右順序,不要掛錯。
二、花圈輓聯名字在左邊還是右邊
輓聯有上下句之分,所以要注意上下句的內容。上句是表達對某某人的悼念,故去者的名字出現在上聯。下聯是體現某某人贈送的花圈表達的哀念,贈送花圈者名字出現在下聯。寫錯順序或者貼錯順序就不好了。所以輓聯上有可能上下句都出現名字,但是上句在右,出現的是一般是逝者的名字,下局在左,出現的是送輓聯的人的名字,如果左右搞混,一是造成靈堂混亂,沒讓逝者得到安寧清靜的休息,不尊重逝者,二是生者名字在右側,讓人以為此人已經故去,不吉利,所以一定要仔細檢查。
逝者已去,生者長存,在追悼靈堂上,參加追悼會的人應克制情緒,避免過度悲傷,逝世之人,在我們心中都會留下痕跡,有著牽掛,不是再無「聯系」,心中飽含思念,不必憂思過重,損耗身體。
以上就是關於悼念長輩時候,花圈上輓聯左右如何區分,怎麼掛的問題,希望大連陵園網用戶會有所幫助。
㈤ 戴爾g55500系列p89f用的是什麼系統
以前有種說法,「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現在因網路的發展,好事壞事都很難隱瞞。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是因時候未到。山東的「拉麵哥」火了,「火」到家喻戶曉。從某方面分析,這就意味著「拉麵哥」的身價將會有所改變,盡管他本人是一個地地道道誠實憨厚的漢子,但是難免會有好事者趁此機會,把他視為枝繁葉茂的「搖錢樹」,很有可能連根拔起。
一。正確之路貴在堅持
最近一段時間,從手機抖音刷屏上,我們不難看出,「拉麵哥」的形象與實際年齡(40歲)還是不相匹配的,蒼老的容顏,主要是風吹日曬,體力勞作。15年的堅持,價格始終是3元一碗從未動搖。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么多年多虧老少爺們捧場架勢,怎麼好意思漲錢,再說,真的漲錢了又擔心他們喝不起!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略微有點賺頭就行。
「拉麵哥」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說出的話多實在、多感人!不得不讓人佩服、讓人「心疼」,那可愛的樣子更加讓人喜歡同時也會讓某些人無地自容。
15年來,我們的國家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上好多物價都是成倍,甚至幾倍、幾十倍的遞增,而「拉麵哥」的拉麵還是保持原來的味道、原來的價格。這是什麼精神,又是什麼心態!從而,隱約間也體現出來一個問題,15年作為國家主糧的小麥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
據跟蹤報道,目前,「拉麵哥」的拉麵僅能掙3-5毛錢一碗,夫妻倆常年也就掙五六萬吧!
一碗拉麵3-5毛錢的利潤,積累到五六萬元,那要賣多少碗拉麵啊!
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碗加一塊錢,也就意味著一年下來至少要多掙十萬。這么簡單的賬目「拉麵哥」肯定會算,可恰恰他沒有這樣做。
再看看我們內地的某些人的做法吧!——麵粉剛剛漲點錢,大饃便高了2毛錢個,面條加了一塊錢碗;雞蛋還沒聽說漲錢,賣油餅的就率先提高了湯的價格。立竿見影,有意識地哄抬物價,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
幸好,「拉麵哥」就是及時雨,他的出現,或許能夠穩定局面。咱們這里的拉麵、板面都賣到8-10元一份了還說不掙錢,竟然有人「抬杠」,「拉麵哥」是露天經營,沒有房租開支。多麼滑稽的狡辯,純粹「扯褲子蓋臉」。
二。誠實守信才是做人之本
「拉麵哥」是手藝人也是生意人。一分利吃飽飯十分利餓死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做買賣最寶貴的秘訣。這位老實人肯定很早就已掌握,他的行為足以證明了這一點,最關鍵的是,「拉麵哥」掙的是良心錢、辛苦錢!難道說,「拉麵哥」的拉麵加2塊錢一碗賣不出去嗎?我個人認為那是一樣賣,因為5塊錢一碗的拉麵十有八九是全國最低價;是「拉麵哥」智商出了問題?肯定不會!這充分體現了他善良的一面,「拉麵哥」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群的縮影,是時代的標兵,生活的楷模,值得人們敬仰、值得人們學習,也值得人們去深思!
說空話、說假話、說大話的人,最終結局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一個跟我關系比較要好的朋友,說瞎話是他一貫的作風。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程武,抓緊時間來,我的三輪車毀在王集了,幫我拉一下。」當時能感覺到他說話的情緒有點激動。
我趕忙去開車,當路過他門口時,看到他懶洋洋地從屋裡出來,跟才睡醒一樣。我當時氣不打一處來,「你這個傢伙剛剛還說車壞了沒法子回家來…!」他還裝的一本正經不知我在說什麼。
過了一段時間,一天晚上,天下著毛毛雨,他又一次地給我打電話說車毀在半路了讓我幫忙,我不假思索地掛掉電話,但我心裡琢磨,這次或許是真的,可我偏偏說他是在開玩笑。
翌日早晨碰到他時,他好像還有一肚子怨氣。他說他自己把車拉家來時,累得倆腿直打軟。
我問他為什麼要「弔死」在一棵樹上?
他的解釋讓人啼笑皆非:「別提了,打誰電話都說我胡扯,我給家屬打電話,她出腔讓我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肯說瞎話的報應,但是必須要排除善意謊言。只有誠實守信,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後語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像「拉麵哥」的人品的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已被金錢熏暈了頭腦,昏昏然沒有觀點失去立場,掌握不住節拍,把握不好方向。
偶爾清醒的時候,我們應該思慮一下,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最起碼的一點,那已布滿褶皺的靈魂,怎麼也要想辦法去撫平吧!
㈥ 黃龍溪的歷史
黃龍溪鎮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位於成都市雙流縣西南部邊緣,東經103°58』,北緯30°17』。鎮區距成都市區42公里,只30分鍾車程,雙流縣城34公里,華陽鎮28公里。歷史由來編輯黃龍溪至今建鎮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匯流,
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雲:「黃龍見武陽事,築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古鎮簡介編輯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由於舊時水運交通發達,外來商客增多,經濟文化繁榮,航運上達成都,下通重慶,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解放後,由於陸路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距鎮12公里的成昆鐵路和穿場而過的雙彭(雙流至彭山)公路相繼建成,使水路運輸逐漸中斷,城鎮一時變
得蕭條。隨著改革開放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旅遊業的興盛,城鎮又逐步開始走向繁榮。 錦江自北由成都流入並貫穿黃龍溪鎮域,並在黃龍溪鎮區東面納入支流鹿溪河,組成鎮域內的主要水系。94年後黃龍溪先後被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 「成都市14個優先發展重點鎮之一」。黃龍溪鎮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是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是以旅遊業為主,商貿服務業為輔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中國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級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四川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成都市旅遊重點鎮。黃龍溪鎮位於成都雙流縣西南部府河、鹿溪河交匯處;是一個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並擁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川西水上古鎮,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3旅遊資源編輯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志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
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彌漫著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著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發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著濃濃古意。
黃龍溪的古文化旅遊景點多如璀璨的珍珠,從景區上可以分為三個以水相連的古景區域,分別核心景區、擴散景區和延伸景區。
黃龍溪的核心景區是以古鎮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區,她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古鎮上還擁有的「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千年古樹伴古鎮」等都嘆為全國奇觀,古鎮鎮江寺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泛舟水上,空靈飄逸,吟詩品茗,如夢如歌。
從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黃龍溪的擴散景區,該景區有著名的「大佛寺」 和「觀音寺」,兩寺坐落在兩山之上,遙遙相望。北岸邊即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於明代,鑿刻在象冊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余,史稱為「蜀中第二」的小樂山大佛。觀音寺,坐落觀音山上,普渡人間。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是「黃龍五島」之一,小島現存川西唯一一座不沖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引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憶......
正是古味十足,古色古香才吸引眾多影視界朋友,成為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後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4特色小吃編輯黃龍溪有好多好吃的特色小吃,比如芝麻糕、丁丁糖、珍珠豆花、牛皮糖、貓貓魚、臭豆腐、肥腸粉、黃辣丁、焦皮肘子、土豆豉等等遍街都是。5民俗文化編輯黃龍溪的種茶歷史悠久,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
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之說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黃辣丁等魚也是主要的特產,「芙蓉豆花」,「焦皮肘子」等是黃龍溪美食特產。
黃龍溪不但有豐富的古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態農耕文化,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和飲食文化。
黃龍溪真乃「廣都樊鄉」的人間仙境!黃龍溪以它亘古的情懷和悠遠的歷史吸引著天下遊人的到來!
6交通信息編輯交通:成都至黃龍溪42公里。新南門和金沙汽車站每日有到黃龍溪的班車數班,可從新南門乘到黃龍溪的班車。也可從金沙車站乘班車直達黃龍溪,票價14元,大概車程一小時。而且各旅行社都有汽車到黃龍溪。從成都至華陽再到黃龍古鎮,全程為雙車道水泥公路,路況很好,車票約為1元。現正在修成都元華路南延線,以後到黃龍溪將是雙向十二車道。
7歷史淵源編輯黃龍溪鎮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結果戰敗,加速了大蜀國的滅亡。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著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著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著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著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精湛,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里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里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
古鎮里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朴氣息。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麼也脫不了仿的氣息。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仍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桿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
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桿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里,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兩三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閑、雅緻的享受。
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黃龍溪鎮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20多家,有床位3700多個,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般只100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
8旅遊景點編輯1、古街坊: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至今保留完整,現有明清時代街坊七條,街面全由石板鋪成,兩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寬度3.44米。2、古寺廟:古鎮內有三座完好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都位於黃龍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廟,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景觀,鎮外還有2座大寺廟,建築宏偉,吸引眾多遊人。
3、古建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桿欄式吊腳樓。現有明清民居76套,一樓一底,傍水而築,臨江「吊腳樓」體現了古蜀民居「干欄」文化特色。
4、古樹:鎮內現有樹齡800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盤根錯節的樹根和濃蔭蔽日的樹蓋,增添了古鎮的濃郁的古貌古趣,古鎮在鹿溪河畔鎮龍溝內還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條龍的千年古樹烏臼樹,外觀非常奇特,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5、古崖墓:場鎮周圍多次發掘漢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銅璽等大批文物,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6、古佛洞: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依山傍水,隔河遙望,頗為壯觀。7、古佛堰:金華庵下府河上攔河築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設施,黃龍溪萬畝良田至今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
8、古戰場:歷史上常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還有蜀王、諸葛亮、張獻忠、楊展在此大戰的傳說。
9、古風民俗:至今黃龍溪鎮還保留許多民風民俗,如打更、放生會、龍舟會、燒火龍、觀音會、川劇座唱等習俗。10、三縣衙門:歷史上黃龍溪屬"金三角"地帶,民事、經濟糾紛、匪患困擾三縣(華陽、彭山、仁壽),遂設三縣衙門(今聯合辦事機構)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1]9旅遊指南編輯最佳旅遊時節
四季皆宜,青石板鋪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樓閣房舍,鏤刻精美的欄桿窗欞,隨時都能給你以古樸寧靜的感受。
住宿指南
黃龍溪住宿條件比較完畢,旅店、家庭客棧很多,客棧最集中的地方位於下河街,僅僅下河街一條小街就有客棧二三十家,大都靠河邊,環境都不錯。如果想住在古鎮里,體驗一下生活在千年古鎮的感覺,建議住鎮內的家庭客棧,鄉游網山可以預定,價格還較為實惠。
當地活動
黃龍溪古鎮旅遊資源豐富,娛樂項目繁多。古鎮泛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之一,在黃龍溪的龍溪茶莊來上一杯清茶,悠閑小度半日,也是一種不錯的享樂。
黃龍溪火龍節
黃龍溪燒火龍起源於南宋。活動內容包括:燒火龍、彩龍表演、南獅表演、漂河燈、燃放孔明燈、燃放煙花爆竹、舉辦焰火晚會、舉辦迎春同樂晚會、放露天電影、聽川劇座唱等。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於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時間: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
地點:黃龍溪古鎮
黃龍溪國際龍獅文化藝術節
每年古鎮黃龍溪將上演7天「大堂會」。除了來古鎮賞黃龍古樂、潮流街舞、技巧雜技、川劇變臉、流行樂團、功夫茶藝等「大堂會」,還能在這里觀彩燈、舞南獅、滾鐵環、捏泥人……當然,最值得期待的當屬「燒火龍」了。此外,主辦方還會細心地為前來參加的遊客准備了上千份的賀年禮包。
時間:大年初一至初七
地點:黃龍溪古鎮
注意事項
黃龍溪古鎮夏季多雨,外出活動一定要帶雨具(特別是夏季,多暴雨),背著很重的背包撐一把傘在林中或山地行走會很不方便,因此雨衣便成為黃龍溪古鎮旅遊雨具的首選。[2]
㈦ 地獄十殿是那十殿
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此十王分別居於地獄的十殿之上,因稱此十殿閻王。
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傳說他是陰間的國王,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轉世成人,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受刑後轉世成人。
中國道教中,又有十殿閻羅之說。十殿閻羅是中國道教所說的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的總稱,這一說法始於唐末。
(7)大堰木術電影擴展閱讀:
第一殿秦廣王蔣專司人間生死,統管吉凶。第二殿 楚江王歷專司活大地獄、剝衣亭寒冰地獄。第三殿 宋帝王余專司黑純大地獄。現世中作亂犯上者或製造糾紛者去此殿。
第四殿 五官王呂專司合大地獄、血河地獄。逃稅、經濟舞弊者去此殿。第五殿 閻羅王包原本在第一殿,因過分同情罪人,遂轉到叫喚地獄。
第六殿 卞城王畢專司叫喚地獄和枉死城。埋怨上蒼、對著北方小便者去此殿。第七殿 泰山王董專司熱腦地獄。以屍骨造葯、挑撥離間親族者去此殿。
第八殿 都市王黃專司大熱腦地獄。第九殿 平等王陸專司阿鼻地獄。第十殿 輪回王薛其職責是根據上列各地獄的報告區別轉世。
㈧ 山楂樹之戀的劇情是什麼
《山楂樹之戀》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個漂亮的城裡姑娘靜秋(周冬雨飾),因為父親是地主後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時很受打擊,她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隊長家,認識了「老三」(竇驍飾)。
老三愛上了靜秋,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是極重情誼的人,甘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8)大堰木術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山楂樹之戀》獲獎記錄:
1、2011年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山楂樹之戀(入圍)
2、2011年柏林電影節水晶熊:山楂樹之戀(入圍)
3、2011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山楂樹之戀(獲獎)
4、2011年第56屆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5、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6、2011年第20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獎:周冬雨(獲獎)
7、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竇驍(提名)
㈨ 莫欺少年窮出自那裡
出自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它的原文是:「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它的白話文意思是:「少年人努力的話總有一天會飛黃騰達,不會一輩子貧窮的。」
其中「龍穿鳳「指「飛黃騰達」,「唔信「」是「不信」的意思,「褲穿窿」是指「貧窮」。
作者吳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現實主義作家,字敏軒,一字粒民;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稱秦淮寓客。1754年1月11日,54歲的吳敬梓到揚州訪友,酒後,痰涌遽卒。
(9)大堰木術電影擴展閱讀:
唐·李白《上李邕》,完美詮釋了」莫欺少年窮「。
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