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第六代第一部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第六代第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27 19:52:56

❶ 中國大陸電影的六代導演的作品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第二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鄭君里、費穆、吳永剛、桑弧、湯曉丹。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第三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第三代導演」中成蔭、水華、崔嵬、謝鐵驪、謝晉、凌子風、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2004年,賈樟柯、王小帥、朱文組成的第六代,終於集體登堂入室。在歷經了十年坎坷之後,這些「奔四張」的導演,開始掙扎著在電影市場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這些依舊希望張揚自我的導演面對藝術、官方、市場,「一個頭兩個大」。看來,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邊緣…… 2005,中國電影百年,第六代導演突然迸發出強勁的創作力,寂寥的中國影壇突然煥發了勃勃生機。陸川的《可可西里》、顧長衛的《孔雀》、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賈樟柯的《世界》、王小帥的《青紅》,每一部,都有參加過國際電影節的光環,而且相繼在國內上映。

❷ 過年回家的1999年張元執導電影

電影片名:《過年回家》
英文片名:Seventeen Years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90 min / Japan:89 min / Argentina:90 min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國家/地區:義大利 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Dolby SR
級別:Singapore:PG Argentina:13 Brazil:14 UK:PG
洗印格式:35 mm 導演:張元
編劇:寧岱余華朱文
製作人:馬可·穆勒
演員
李冰冰飾陳潔
李野萍
梁松
劉琳飾陶蘭
李芸 製作公司
Fondazione MonteCinemaVerità Locarno [瑞士]
Fabrica [義大利]
Keetman Limited [香港]
Rai Cinemafiction [義大利]
The 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瑞士]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 [義大利]
發行公司
Istituto Luce [義大利]
K2 Entertainment [日本]
上映日期
阿根廷
Argentina
1999年11月21日 .....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義大利
Italy
2000年3月31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00年4月15日 .....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0年5月11日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2000年11月12日 ..... (Jakar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日本
Japan2000年12月30日 ..... (Tokyo)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01年7月26日
以色列
Israel
2001年9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1年10月4日 17年前:工廠技術員於正高和女工陶愛榮是各帶一個女兒的再婚夫婦,兩人常為家裡的一點小事拌嘴。
有一天,於正高的女兒於小琴偷拿了父親忘在窗檯上的5塊錢。第二天,父親翻箱倒櫃地找那5塊錢。母親懷疑是父親偷偷把錢給了小琴,父親懷疑母親偏袒她女兒陶蘭。兩人吵得很兇,提出要搜兩個女兒。於小琴很害怕,偷偷把錢放到陶蘭的枕頭底下,結果大家在陶蘭床上搜到了錢。母親感到很丟臉,大罵陶蘭。上學的路上,陶蘭為自己辯解,於小琴輕蔑地說:誰會相信你。陶蘭氣急了,從路上抄起一個菜農的扁擔,朝於小琴打過去。於小琴死了。凌晨,陶蘭蓬頭垢面地回到家裡。母親擔心陶蘭要被槍斃,讓女兒給父親跪下。父親捶打著自己:你不配跪。是我殺死了於小琴。我為什麼要娶你呀?母親哭了:我害死了於小琴,有害死了陶蘭。警察把陶蘭帶走了17年後 大年三十的清晨,監獄長向女犯們宣布了今年允許回家過年的犯人名單。按照我國監獄法規定,對於長刑期在監獄表現好的犯人,為讓他們適應社會,在刑滿釋放的前兩三年,允許回家過年。今年被允許回家過年的犯人有陶蘭。這是她服刑17年後第一次回家,再有一年她就要刑滿釋放了。
監獄的年輕的女警察陳潔今天也很高興,因為這是她當監獄警察3年來第一次和家人一起過年三十。城關車站,許多犯人家屬接到監獄的通知都在這里等著,可沒有人來接陶蘭。她覺得家裡人可能不歡迎她。正巧陳潔回家路過這里,她決定先送陶蘭回家,再回自己家。
在監獄里關了17年,陶蘭已經完全不適應現在的城市感覺。陶蘭的父母都明顯地老了許多。父親、母親和陶蘭3個人,互相看著又互相看著迴避著眼神,不知說什麼好。母親想對女兒做出親熱的表示,又礙著父親克制著自己。父親獨自進到裡屋,關上門。母親慌忙跟了進去,見父親躺在床上,和17年前於小琴去世的那個晚上一樣。母親拉陶蘭到父親身邊,陶蘭跪下了。父親勸陶蘭起來,說不要跪了,都在監獄「跪」了17年了。他讓陶蘭母女出去,說自己想安靜一會兒。最後,父親終於走出屋,他不想讓這個家庭沉浸在痛苦之中。一家三口抱在一起。 情感細膩
《過年回家》令導演張元獲得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是中國內地導演首次獲得最高導演獎項。該片是導演張元多年之後再次拍攝主流電影,影片將目光投向家庭沖突和情感矛盾,用一種近乎冷酷的手法描寫了一個情感的彌合過程。該片風格質朴凝練,沉鬱大氣,既保持了張元一貫的「直接」,又充滿了豐富細膩的情感。
生活化
影片的開頭就很生活化,一對從菜市場(農貿市場?)歸來的男女,破二八的車子,藏藍色的套袖,很大眾很平民的裝束。
不和諧的家庭氣氛開始就在日常柴米油鹽的瑣屑中展現,先做飯還是先炒菜,誰淘米誰切肉,讓孩子學習還是做家務。劇中沒有明確指出這是個重新組合之後的家庭,但是通過男人跟女人對待兩個孩子兩種隱含的態度,孰近孰遠,觀眾一目瞭然。
張元是個不大會唯美的人,很現實很客觀地講述這這個關於過年回家的故事,他的眼睛就是鏡頭,他把關心和愛很隱蔽地放在里頭,讓我們去找尋。張元以其特有的敏銳眼光,捕捉到了中國社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及其錯綜復雜的矛盾性。他的電影不會讓你大哭一場,或者大笑一場,他永遠也不會給你這種情緒宣洩的機會,也從來不給你提供虛假的滿足感。然而,影片中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都在不經意中撥動著你的心弦。透過那五元錢,折射出那些「小人物」身上真實得令人不忍目睹的人性。
為了五塊錢沖突,看似荒謬,但是在這樣的家庭其實很合理化。吵架的那場戲很精彩,看似夫妻之間的爭吵,實是為了維護各自女兒的爭吵;是對自我內心世界、對彼此的不滿和太久的忍讓而爭吵。淡化大女兒藍的表情而著重刻畫小女兒,則很有助與觀眾深入人物內心,一個內心安靜,一個直打小鼓。再看小女兒把錢快速掖在姐姐枕頭下的一傳動作,聯想之前偷偷拿起那五元錢的小心謹慎,不由贊嘆導演蓄勢的巧妙和對生活觀察的細致。之後男人似乎覺得捍衛了內心,又很知足甚至很大度的來哄女人和藍,看後莞爾,好象還真是這么回事兒。
姐姐沖出去追妹妹,追了好幾條胡同的樣子。妹妹走路很快,意味著內心還沒平靜,還事緊張的,撲通撲通的。但是鏡頭一直很穩,很簡潔,象是很冷靜地看著一切的發生。姐妹間的沖突總覺得張力不夠,還沒有突出,妹妹已經倒下了,頗為憋悶。
十七年之後,藍獲准出獄探親。女警與藍對視的那一瞬間,我個人認為處理太過曖昧,有些刻意。甚至讓人聯想到了《游園驚夢》中兩個女人的視線。女警帶著藍回藍家,一路走一路走,看得人累,也體會著藍那顆心一路顛簸。女警似乎扮演了一個救贖的形象,在藍迷惘、憂傷、徘徊的每一時刻。但是這樣的救贖很親切,在寒冷的冬天更顯溫暖。藍心裡的冰解凍,那三兩餃子進一步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老父親開門的時候,愣住---親手用鑰匙打開了鐵門---親手關門,實際上是之後他心理變化的一個伏筆,從不接受到接受到遺忘過去。老母親則和片頭那個女人形象判若兩人,內疚,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情。進門的時候燈光一直是不明朗的白,壓抑的。最後女警離開時,燈光已經是比較神清氣爽的了。趙季平的電影配樂總是很恰到好處,最後的那段音樂緩緩浮了出來,一絲一縷,溫情中摻著那麼點兒悲涼,想是在訴說這些年,這些人的生活、心情。
源於生活
《過年回家》是一部如此沉重的影片,張元努力地以盡可能平淡的態度來講述這個故事,卻使得觀看影片的觀眾在揪心的同時不敢再直面那種慘淡的生活,因而在票房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敗。但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應是一部成功的電影,至少,它表現了一種源於生活、揭示人性的創作真路。
最後,有必要將結局告訴大家,因為只有到結尾時觀眾們才能鬆口氣:17年後,陶蘭和17年前小琴去世的那個晚上一樣,跪在了父親面前。這次,父親沒有再罵她,他勸陶蘭起來,說不要跪了,都在監獄里「跪」了17年了。
不唯美的電影,一樣精緻。因為張元的細心。
紀實風格
從張元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偏愛紀實風格的導演。他說:紀實是電影最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態。技術時代使人們漸漸淡忘了這一點。紀實意味著可以通過它直接看到生活中變化著的、正在消失或滋長的東西。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事得保持他的真實。他最近的一部紀錄片叫做《瘋狂英語》,紀錄的是周遊中國帶領百萬人高喊英語句子的李陽。整個片子沒有一句旁白,完全用鏡頭「說話」。引用張元的一句話:最好的電影其實有很多標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最有理想,最具藝術性、創造性和探索性。
法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卡特琳娜-德納夫向張元授予了由五個銅人組成的、象徵著五大洲人民團結和平的獎杯。來自各國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電影界和新聞界的1000多人出席了頒獎儀式,並觀看了這部電影。 故事片
《過年回家》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電影製作人張元的近期作品。這部電影是張元在恢復了拍片資格之後的第一部故事片,不僅在威尼斯電影節捧回四座獎杯,在國內也破天荒地通過了官方審查。這位有過十年從影經驗的導演,終於得以直面國內觀眾了。
低沉蕭條
影片敘事平穩流暢,舊作中粗獷即興的手法、低沉蕭條的風格一掃而空。這個故事的進展不動聲色,導演手法明快清晰,情節簡潔而揪人。張元似乎十分冷靜,影片中看不出來任何的浪漫主義或浮躁的東西,有些部分設計得十分精美巧妙,但讓人感覺自然純朴,毫不誇張。結尾部分感人至深,壓抑多年的情感和悔恨一點一滴慢慢展露,這樣大團圓的場面特別容易變成及其煽情的通俗情節劇,然而張元卻控製得恰到好處,如同現實生活一樣准確。與之前《東宮西宮》、《北京雜種》等影片相比,《過年回家》沒有向以往那樣受到評論界,特別是獨立評論界的追捧,其原因之一是這部電影中不見了張元那種冷峻凌厲的銳氣,反而多了一種向「常態」回歸的傾向。因而這部作品通常也被認為是張元由地下走向主流,「浮出歷史地表」的一個轉折點。
盡管如此,我們仍不難在《過年回家》中發現第六代導演身上普遍存在的身份焦慮和認同困境。更為有趣的是,在一種胡亂的聯想之下,發現影片所講述的故事和張元本人的經歷及其在現實中的處境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劇中人物和情節的設置在多個方面構成了對「地下」「主流」「審查」等「張元」關鍵詞的隱喻性說明。
「引子」是「歸家」
影片中最主要的「引子」無疑是「歸家」。因為五塊錢引發的誤殺,女主角在長達17年的牢獄服刑和改造後,因為其良好的表現被特許於年三十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但是由於時間的關系,現在的陶蘭顯然有些不適應陽光下的城市感覺。於是,在另一名女獄警的陪同,或者說牽引下,一段並不輕松的歸家之旅開始了。在這里,張元並沒有將焦點集中悲劇本身,而更為關心那一段回家——更確切的說是尋家的路程。而這無疑是張元本人心路歷程的感性外化。
女子監獄
在悲劇發生之後,陶蘭因為其所犯的過錯來到了另一個社會意義上的家——女子監獄。這是一個具有意識形態意味的大家族,那裡依靠對自由的限制,以及類似於「人間自有真情在」的說教和規程背誦來改造那些曾經犯過罪錯的人。而那些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因為觸犯了國家意志、做了權威規條中禁忌的事,對所謂的秩序造成危害的群體。而他們要重獲自由,或者僅僅是及其有限的自由,都要依靠出眾良好的表現才能實現。而陶蘭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刑滿前三年擁有了一次回家的權力。
事實上,監獄是對於國家電影審查制度的一種絕妙隱喻,它通過強制性的權力禁錮那些對主流話語構成威脅或顛覆的勢力,以維持某種得到官方認可和支持的範本。如果說地下被禁電影就是一種觸犯了禁忌的文本,那麼它的必然結局便是在高牆鐵窗的圈囿中封禁,而解禁的條件不是禁條的改變或赦免,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和歸降官方意識形態。這樣,陶蘭的歸家之旅便在一個更深的角度成了導演張元本身的歸家之旅。而其英文名「Seventeen Years」十七年監禁的意義則與張元首部電影《媽媽》到《過年回家》能夠以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廠標在中國大陸公映間長達八年的時間跨度相對應。
回頭來看,陶蘭情感意義上的第一個家也具備相似的含義。影片開頭陶蘭於晚餐時晚歸,受到母親的責備。此時,父親於正高和女兒曉琴若無其事的相互加菜。母親於是停止了責難換女兒於飯桌坐下,向其碗內連加數筷炒蛋。這一場景告訴我們,這一重組的核心家庭實際上由兩個部分組成:父親一邊和陶蘭一邊。父親作為父權的形象化身是主流意識形態的真實反應,因而同時也是主流大眾文化的一個象徵。而陶蘭在慣定用餐時間的晚歸,顯然具有某種冒犯的意味。
與曉琴相比,陶蘭無心向學,只是想早點工作,因而她在電影中隱秘地承擔著一個顛覆者或者越軌者的角色,這是「地下電影」的代名詞。與此相對,曉琴顯然是一個傳統的歸順者。奇怪的是,曉琴的歸順卻是一種無奈之舉,她想用考上大學的方式逃離這個家,實際上是用一種主流認可的方式實現有限的自由。這兒,主流/地下/大眾三者的關系被巧妙的放置於家庭關系的展現中。此後,曉琴在為自己辯解是曾說,「錢是在你枕頭下找到的,人們只會相信是你拿的,而不會相信是我」。「地下」在「主流」眼中的受歧視地位以及它與「大眾」的信任缺失(或難溶性)因此而鮮明。因而,陶蘭的入獄實際上是父親/家庭(主流)和曉琴(大眾)共同造成的。
心態矛盾
影片中對於陶蘭在監獄中生活的隔絕、心靈的折磨、青春的流逝、個性的磨損等等一概沒有提及,這是張元對自己於體制內外流離、徘徊的不堪萃取。頗具意味的是,陶蘭本人對於「歸家」這一機會的心態是矛盾的,她一方面渴望重回家園,渴望得到父親的接納;一方面又因為曾經對於父親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傷害而恐懼,寧願「會監獄去」。很顯然,張元對於「地下」和「秩序」的抉擇也必然懷有同樣的心情。在這里,李冰作為獄警隊長,作為國家意志的執行者實際上成為了推動,甚至是完成向家庭回歸的重要力量。她勸說陶蘭千萬不要倔強,應該為父母和朋友考慮。
在陶蘭依舊堅持的情況下,她又以「國家」為措辭對陶蘭施壓,「你忘了這么多年我們是怎麼教育你的了」「這是國家給你的權力,你想辜負它嗎」。於是,陶蘭的歸家之旅始終在李冰的陪同和引導下進行,而我們也不斷的聽到那句「是,隊長」的條件反射式的話語。主流力量的強大和個人對抗的疲憊,這似乎正是地下導演最終向主流靠攏的原因。電影中的一個場景極富象徵意味:陶蘭在穿越車流穿梭的擁擠馬路時,表現出孩童般的驚慌、猶疑和躲避,茫茫然地處在一個無處可遁的境地。
回歸自己
張元利用《過年回家》這部以尋家和回歸為主題的影片來完成自己的回歸已經有一段時間。《我愛你》被評論界廣泛地討論。有一些媒體感嘆「原來那個先鋒青年的形象已經變得漸漸模糊了。」我們似乎也能看到原來那個原來以自我為中心,書寫著青春記憶中焦慮、困惑和寬容的張元在大眾化的商業訴求中漸行漸遠。但是,商業也好,藝術也好,那終究只是一個電影人對於自己工作的選擇,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祝福每一個富有才華的導演在創作的道路上一路走好。 張元出道十年,可謂坎坷多磨,同時卻於海外名聲顯赫。但他最苦惱的是,這七、八年間,他的作品一直被拒於電影市場之外,使他長期陷於不能與國內觀眾適時進行文化對話的「孤獨」的困境。
時過境遷,張元在1998年春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局頒文恢復其導演資格。這樣,經過兩年的努力,張元浮出地面,先後完成了記錄片《瘋狂英語》(99年11月5日,獲得義大利米蘭國際記錄電影節比賽頭等獎),記實性故事片《過年回家》(同年9月,獲得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大獎以及義大利影評人最佳影片獎等三項獎)。作為第六代執大旗角色的張元,以主動擁抱時代現實的人文激情,邁出了堅實的步履,迎來了傳奇式的文化凱旋;同時,這還標志著中國第六代新銳在國際空間又開拓出一片新的驕人的藝術輝煌。
張元坦誠地說:「拍《過年回家》的創作沖動,是在看一部專題記錄片時,被其中的一個瞬間所激發的:幾個犯人獲得假釋,與親人相間時神態各異,卻都分明表現出藝術所難於捕捉到的那種靈魂的真摯顫抖,令人久久難以忘懷。」隨後,他便與妻子宋岱深入監獄采訪,先後訪問了二十多個殺人女犯人,其中就有如同影片中陶蘭般的失手殺了親人的。一次次訪談的積累,更喚起了他心中對這類犯人的某種悲憐情懷而不能自已。他說,十年來,自己一直在探索影象與真實的關系,僅有《東宮西宮》是個例外,採用了藝術雕琢並接近與唯美的筆觸;而這一回,突然獲得一種新的感悟,探觸到以前不曾得到的現實的原汁原味,亦即生活的質感和深度。同時,這更是有感而發。張元說:「近期以來的中國銀幕上,有太多的浪漫,也有太多的虛假和庸俗。現實,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回答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銀幕,需要找到與觀眾傾心交談的真實敘述形式。」 1999年的電影《過年回家》獲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電影舞台藝術家協會最佳影片獎
義大利影評人最佳影片獎和國際天主教協會電影視聽藝術組織最佳影片獎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西班牙吉貢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❸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動作影片是哪一部及拍攝的導演,主要演員和故事背景

《神秘的大佛》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由第六代導演張揚的父親張華勛執導。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採用了當時的全明星陣容,剛一上映便引起轟動,還一度由於意識過於前衛而遭到批判,有人認為它情節過於離奇,缺乏思想性等等,但此片確實是中國娛樂片的一次全新的嘗試。片中展示了樂山的美麗風光,並宣傳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和燦爛文化,許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而開始認識和了解樂山大佛,並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影片在還未公映時就有聲音批評這部影片是「藝術上的墮落」,甚至有點要「上綱上線」的意思,我當時感覺壓力簡直太大了,甚至覺得透不過氣來。影片創作的動因其實是很單純,並沒有想那麼多,想表達的是「文革」中很多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和文物古跡都被看做是「封資修」而遭到銷毀和破壞,四川樂山大佛也險遭被炸的危險,面對這場劫難有良知的人都會痛心疾首的,「人民創造文化並保護文化古跡」這是最初的動因。
劇情介紹——解放前夕,華僑司徒駿接到一個名叫安康的人的書信邀請,來到四川樂山凌雲寺,但未找到此人反而險遭暗害,後來到峨眉山萬年寺才見到安康,他講述了關於一筆巨額佛財的秘密:解放前,司徒駿的父親愛惜祖國文化遺產,籌集了一大筆錢財准備維修樂山大佛,卻被軍統特務鄭浩山殺害,知道佛財的好友幺哥也被惡霸沙駝爺暗害,幺哥在臨終前將佛財的秘密告訴海能,但關於佛財的事情卻不脛而走,許多人(包括樂山的一方之霸沙舵爺)都來探尋這筆佛財,但很多人都沒找到,反而遭到怪面人的毒手……當天深夜,海能法師遭到怪面人的襲擊,怪面人逼迫他說出佛財的秘密,海能法師以:「雙眼可剜,佛財難得!」回之,怪面人痛下殺手,剜去了海能法師一隻眼睛。 警察隊長、司徒駿的好友翁劍鳴秘密察訪此事,也險遭怪面人殺害,而這個怪面人是鄭浩山之子、特務鄭翰,他欺騙司徒駿上山,遇到了挾持海能法師下山的另一個怪面人,鄭翰殺死了這個怪面人,發現他是寺中的小和尚,司徒駿此時也才得知海能法師原來竟是自己的親叔叔……這時沙舵爺家的女教師夢婕出現,她原來就是幺哥的女兒,在暗中一直保護司徒駿,經過一番較量,鄭翰、沙舵爺被打死,海能法師帶領司徒駿、夢捷等人在大佛背後找到了佛財:-座金光閃閃的金佛。
導演:謝洪,演員:劉曉慶、葛優、陳小藝、劉德一、李伯清、沈伐

❹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有誰代表作是哪些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這些風格各異的電影作者,亦是中國電影之今天明天。
張元,滿族,1963年生,江蘇連雲港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 代表作:《媽媽》1990、《北京雜種》1993、《回家過年》1999
路學長,1964年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長大成人》1994、《卡拉是條狗》2003、《租期》2006
張揚,1965年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
孟京輝,1965年生,江西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像雞毛一樣飛》2002
賈樟柯,1970年生,山西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代表作:《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峽好人》2006
婁燁,1965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周末情人》1994、《蘇州河》2000、《頤和園》2006
霍建起,1958年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 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1998、《藍色愛情》2000、《暖》2003
胡雪揚,1963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留守女士》1991、《湮沒的青春》1994、《冰與火》2000
王小帥:1965年生,山東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2000、《青紅》2004、《左右》2007
管虎,1969年生,北京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法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頭發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西施眼》
李欣,1969年生,上海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談情說愛》1995、《慾望邊緣》2003、《自娛自樂》2004
王全安:1965年生,陝西西安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代表作:《月蝕》1999、《驚蟄》2003、《圖雅的婚事》2006
何建軍,1960年生,北京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 代表作:《懸念》1993、《郵差》1994、《蔓延》2003

❺ 第六代電影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賈樟柯《小武》,張元《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王超《江城夏日》,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張楊《愛情麻辣燙》,王全安《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綠草地》等

❻ 我覺得《老炮兒》是第六代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用力塑造人物的電影,你覺得呢

塑造啥子呢?有吳亦凡的片子還琢磨個什麼呢?

❼ 什麼是中國第六代電影

沒有第幾代電影一說
有第六代導演一說
像瘋狂的石頭導演 南京的導演
寧浩這些個導演 算第六代導演 指年輕的 有能力的導演

❽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如下:

一、張元:

張楊的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導演中,他一直能夠通過貼近現實的電影合作,規避開意識形態的限制,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❾ 超人電影一共幾部

「克里斯托弗 里夫」主演的版本一共有四部——1978年《超人》1980年《超人2》1983年的《超人3》1987年的《超人4》

「布蘭登 羅斯」主演的版本只有一部——2006年的《超人歸來》

「亨利卡維爾」主演的版本有兩部——2013年《超人:鋼鐵之軀》(DC重啟系列電影)2016年《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DC重啟系列電影)

即將上映的,也是由亨利卡維爾主演的有——2017年《正義聯盟1》(DC重啟系列電影)2019年《正義聯盟2》(DC重啟系列電影)2019年《超人:鋼鐵之軀2》(DC重啟系列電影)

超人有好幾個版本的,但現在奉為經典的還是克里斯托弗里弗版本的,他的一共有4部,第一部最為經典。以上已經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好的依時間觀看即可。

其中有標注重啟系列的電影就是後來新拍的。如果不想看老版可只看重啟系列,但要根據個人喜好。

拓展資料

超人(Superman,又名The Man of Steel),虛構的超級英雄,美國漫畫中的經典人物,出現在DC漫畫公司的同名作品中。其角色還出現在不同的電視劇集和電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