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左翼電影的第一個高峰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左翼電影的第一個高峰

發布時間: 2022-07-27 05:17:30

Ⅰ 左翼電影的歷史發展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是從1932年開始,是由左翼文化運動延伸和發展,由進步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為「左聯」,並延伸觸角到電影界,這些作家表達出對電影問題的關切。
夏衍等左翼知識分子開始直接參與電影的編劇工作,對電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另外它們也在當時的報刊刊載影評,藉由編劇和影評對當時電影界產生具體的動作,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峰。
30年代電影由單純的影像媒介轉變為綜合的視聽媒介,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聲音,主題曲還是特別為了這部電影做的。
在倡導文藝大眾化的時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戲劇領域進行演出宣傳活動外,還將目光對准了剛剛起步的電影業,力圖以這種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啟發民眾的階級覺悟和民族意識。當時在上海的黨的文藝領導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資本家的物質力量發展左翼電影事業的主張。左翼劇聯的《最近行動綱領》指出:「除演劇外,本聯盟目前對於中國電影運動實有兼顧的必要。除產生電影劇本供給各製片公司並動員加盟參加各製片公司活動外,應同時設法籌款自製影片。」
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和資本家唯利是圖的特性,為左翼影劇工作者在電影界打開局面提供了機遇。在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法西斯勢力開始擴張,而國內,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愛國意識高漲,觀眾需要反映現實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對那些「處處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俠、鴛鴦蝴蝶電影產生了厭倦,迫切需要能夠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願望的影片。一些民營電影公司老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想改變從前的電影風格,以便適應現實民眾的欣賞要求。民營電影公司老闆要經濟效益,左翼作家看重電影的政治影響,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一致,但都需要電影反映時代情緒,吸引觀眾的視線。特殊的時代氛圍,為他們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進入私營電影公司,創作、拍攝了一些反映時代情緒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鄭伯奇應邀擔任了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人組成了編劇委員會,對影片拍攝內容全面負責。1933年3月,在黨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塵無、石凌鶴、司徒慧敏組成的黨的電影小組,有意識地將進步勢力滲透到一些電影公司,利用電影的影響力傳播進步思想。在這些進步電影工作者的影響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攝了二十多部具有進步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編劇的《狂流》、《春蠶》、《上海二十四小時》、《脂粉市場》、《前程》;陽翰笙編劇的《鐵板紅淚錄》;沈西苓編劇的《女性的吶喊》;洪深創作和改編的《壓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鄭伯奇合編的反映時代知識青年的《時代的兒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轉向也使得其他一些電影公司開始尋求與左翼文藝家合作,田漢為「聯華」公司寫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為「藝華」編寫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題的劇本,這些影片的拍攝放映,對人們了解現實中國,激發人們的抗日情緒起到了推動作用。
左翼電影的涌現,加深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程度,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進步傾向的電影公司受到威脅、滋擾。1933年11月出現了「藝華」被搗毀的事件;而**的「劇本審查委員會」和「電影檢查委員會」加緊對劇本創作、電影拍攝、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沒有放棄電影這塊陣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間,他們利用可能的機會,用曲折的隱晦的手法將進步意識反映到電影中,這期間,夏衍創作了《同仇》、《女兒經》(與人合作),鄭伯奇的《到西北去》、《華山艷史》,沈西苓編導的《鄉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後桃花》,蔡楚生的《漁光曲》、《新女性》,田漢的《黃金時代》、《凱歌》,陽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進步的思想主題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1934年,左翼電影工作者還建立了自己的陣地——電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漢領導電影創作。公司攝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編劇)、《風雲兒女》(田漢、夏衍編寫)等影片。其中,《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份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左翼電影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也成為一種動力,迫使電影工作者動腦筋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部「大路」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抗日情緒,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敵人」來代替,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無法正面的表達'抗日的情緒,因此電影工作者只好用這種隱喻方式來宣洩這樣的情緒。

Ⅱ 1959中國出現建立高峰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直接原因是蘇聯解體的影響,蘇聯那一下多出十幾個國家;解體後冷戰結束,世界形勢緩和,所以像和韓國之流建交。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外交孤立;中國實行「一邊倒」對外政策,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20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於守勢,謀求同中國改善關系。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國際地位提高。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

3、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外交關系。蘇聯和部分東歐國家解體,兩極格局總結,一批新國家建立。

Ⅲ 中國第一部左翼電影是什麼

中國左翼電影的第一部作品是《狂流》(1932年)。

《狂流》

中國無聲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夏衍編劇,程步高導演,董克毅攝影,主要演員有胡蝶、龔稼農等。影片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侵吞修堤款、勾結地方黑暗勢力迫害人民的丑惡嘴臉,歌頌了中國農民善良朴實,敢於與洪水、與封建地主和社會罪惡勢力斗爭的精神。該片第一次在中國電影中描寫了農村的階級斗爭。影片鏡頭處理靈活真實,水災場景採用長江水災新聞片中的真實畫面,有很強的感染力。

Ⅳ 左翼電影的時代背景

「30年代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的段時間。
左翼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攻擊上海,這幾起事件的發生對上海當地的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激發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因此群眾由原本愛好鴛鴦蝴蝶派之類的電影轉而要求拍攝愛國意識的電影。「一二八事變」之後,對民眾心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類「鴛鴦蝴蝶派」的電影賣作大受影響,而上海當時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觀眾對電影喜好的改變讓電影製作者也必須改變拍攝電影的風格。

Ⅳ 什麼是左翼電影

「30年代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的段時間。
左翼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攻擊上海,這幾起事件的發生對上海當地的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激發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因此群眾由原本愛好鴛鴦蝴蝶派之類的電影轉而要求拍攝愛國意識的電影。「一二八事變」之後,對民眾心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類「鴛鴦蝴蝶派」的電影賣作大受影響,而上海當時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觀眾對電影喜好的改變讓電影製作者也必須改變拍攝電影的風格。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分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左翼電影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也成為一種動力,迫使電影工作者動腦筋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部「大路」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抗日情緒,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敵人」來代替,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無法正面的表達'抗日的情緒,因此電影工作者只好用這種隱喻方式來宣洩這樣的情緒。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是從1932年開始,是由左翼文化運動延伸和發展,由進步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為「左聯」,並延伸觸角到電影界,這些作家表達出對電影問題的關切。

夏衍等左翼知識分子開始直接參與電影的編劇工作,對電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另外它們也在當時的報刊刊載影評,藉由編劇和影評對當時電影界產生具體的動作,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峰。

30年代電影由單純的影像媒介轉變為綜合的視聽媒介,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聲音,主題曲還是特別為了這部電影做的。

Ⅵ 左翼電影的介紹

左翼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這段時間所產生的電影。

Ⅶ 當代中國電影將35年劃分為四個時期

中國當代電影可分為四個時期:

1、開拓發展期(1949—1956),歌頌新生的共和國和廣大工農兵群眾忘我的勞動為其主流,形成當代電影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2、曲折前進期(1957—1965),在貫徹黨的電影方針,克服"左"的干擾的情況下,電影藝術家們多方面表現歷史和現實生活,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把當代電影創作推向第二個高峰;又經過1960—1961年的低谷階段,1962年以後,電影創作繼續發展,1963年形成了第三次高峰;

3、停滯倒退期(1966—1976.9),在極"左"的封建文化專制主義束縛下,電影處於毀滅的境地;

4、復興繁榮期(1976.10—迄今),自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電影創作進入了第四次高峰。

時至今日,大陸的電影產業已經擺脫青澀,走上了成熟的發展軌道,並建立了一整套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這個行業,也迎來了一批批年輕的電影投資人。出於商人逐利的本性也好,出於電影夢的情懷也罷,大家終歸都是為了這個行業能夠平穩良性發展。

而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促進多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更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給新進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合作環境,為整個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如此,中國電影的發展才能具備更高的創造性,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完備嚴謹的、受世界接納和歡迎的特色之路。

Ⅷ 左翼勢力的電影代表作是什麼

首先,即使是傳統題材,左翼電影也努力深掘其現實意義,發掘其社會價值。鄭正秋後期代表作《姊妹花》、費穆的《城市之光》、孫瑜的《小玩意》等影片,雖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還是都取得了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就。

Ⅸ 中國左翼電影的開山之作是下列哪一部

1932 狂流

Ⅹ 30年代左翼電影的代表作

中國左翼電影的第一部作品是《狂流》(1932年)。

《狂流》

中國無聲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夏衍編劇,程步高導演,董克毅攝影,主要演員有胡蝶、龔稼農等。影片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侵吞修堤款、勾結地方黑暗勢力迫害人民的丑惡嘴臉,歌頌了中國農民善良朴實,敢於與洪水、與封建地主和社會罪惡勢力斗爭的精神。該片第一次在中國電影中描寫了農村的階級斗爭。影片鏡頭處理靈活真實,水災場景採用長江水災新聞片中的真實畫面,有很強的感染力。

《十字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