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開創香港電影新武俠電影之風的是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開創香港電影新武俠電影之風的是

發布時間: 2022-05-20 02:43:27

Ⅰ 24年前哪一部武俠片被譽為新派武俠的起點

1992版的《新龍門客棧》


Ⅱ 同是李連傑成龍接班人,為何趙文卓越走越遠吳京越走越順

90年代初期是香港新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李連傑、成龍等武打巨星都是在那段時期憑借無數輝煌戰績被影迷"封神"。


自2012年後,趙文卓接的《大武當之天地密碼》、《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全城通緝》、《盪寇風雲》等無疑不是一個又一個的"爛片"。

期間還因為跟甄子丹合作電影《特殊身份》時鬧不和,因此被扣上"耍大牌"、"脾氣差"的帽子。

香港電影大片有哪些

1、《警察故事》

是嘉禾電影有限公司發行的動作片,由成龍執導,成龍、張曼玉、林青霞、董驃、太保等主演。該片於1985年12月14日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講述了警察陳家駒冒死抓捕大毒梟,由於證據不足,被人陷害設計嫁禍殺死同事,於是走上了為自己洗脫不白之冤道路的故事。

Ⅳ 什麼是「新武俠電影」

【轉貼】 江湖夜雨十年燈:談「新武俠」電影
魏君子

記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末期胡金銓、張徹等人拍武俠片時,就有人稱他們的作品為「新派武俠電影」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以徐克、程小東為首的一批導演拍出的《黃飛鴻》、《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等片,同樣被定義為「新武俠電影」,並且帶動了當時華語電影界爭拍武俠片的熱潮。進入二十一世紀,李安以一部《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使中國的武俠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不過,未等我們這些武俠迷的振奮心情消退,如今張藝謀雄心勃勃製作的《英雄》又隆重上演了,聽他講「要力求跳出傳統武俠片格局」的意思,似乎是也想打造出個不同以往的「新」武俠電影。而此時已經有些英雄遲暮、但仍不失為一代武俠片宗師地位的徐老怪,同樣也來了句:傳統武俠電影現在已走到盡頭,要想真正振興我國這門獨特的類型電影,就要找出「新武俠」的概念——既如此,我們在討論張藝謀的《英雄》到底算不算「新武俠」之前,不妨先回顧一下以前拍攝的那些經典武俠電影,倒底靠什麼令我等盪氣回腸、沉醉不已呢?是武打場面的視覺沖擊,還是江湖俠士的萬丈豪氣?是人物形象,還是風格意義呢?

其實誰都明白,「新武俠電影」這個概念是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並且與時俱進的。胡金銓以及後來徐克的武俠片之所以都被稱之為「新」,自然是相對於過去的武俠電影而言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武俠片,除了胡鵬、關德興的《黃飛鴻》系列稍見特色外,基本沒有進步,還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火燒紅蓮寺》製作粗糙、手法呆板的劍仙片水準呢。因此胡金銓的《大醉俠》、張鑫炎的《雲海玉弓緣》、張徹的《獨臂刀》一出,其吸收國粹文化、借鑒西方牛仔日本武士電影拍攝技巧的精心製作,立時引起轟動,由此產生了第一代「新派武俠片」。只是到得七十年代,王羽、李小龍、成龍將時代背景由古代拉近到近代甚至現代,由此古裝武俠片遂分化出功夫格鬥片一支,而其本身的發展卻變得緩慢起來。八十年代傅奇、張鑫炎去內地拍的《少林寺》、《少林小子》等影片,雖然聞名中外,並掀起內地「少林」等門派功夫電影的一番熱潮,但手法境界卻並未超出舊時架構,只能說是延續,算不得創新。至於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中有一些導演(比如徐克的《蝶變》、譚家明的《名劍》等)企圖突破之前武俠片的模式,借武俠片這一類型闡述個人藝術旨趣,確實也頗有新意,只可惜在當時未成主流,稍縱即逝。然而其後不久,徐克藉助從好萊塢學習的高科技打造的《新蜀山劍俠傳》盡管在當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卻為將來第二代「新武俠電影」的閃亮登場埋下了伏筆,同時亦奠定了技術基礎。

如果讓我們這批生於七十年代(或者可再擴大到八十年代初期)的青年影迷評出自己心目中的經典武俠電影,相信入選的大多數作品會是拍攝於九十年代至今的一批「新武俠電影」。究其原因,固然有我們迄今十多年觀影時代的難忘記憶作祟,更大程度上還是自1990年開始,徐克以《笑傲江湖》及其續集《東方不敗》書寫了武俠電影新篇章的序言,之後香港的王家衛、於仁泰、劉鎮偉、王晶,台灣的朱延平和賴聲川,內地的何平分別以自身對「武俠」的獨特理解,運用全新的電影語言,風格或中正大氣、或另類顛覆、或後現代搞笑、或粗礪強悍,敘事手法、場面調度、特技畫面、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更加貼近時代精神和符合現代人的思維與審美習慣。與以往武俠電影相較,單單一個「新」字恐怕是難以概括的。

前文已經提到,是《笑傲江湖》拉開了九十年代至今華語新武俠電影的序幕。這部由徐克電影工作室製作的電影本來由當年武俠片大師級人物胡金銓擔任總導演,但後來他因與徐克等人在創作理念上出現重大分歧,而中途退出劇組,餘下部分由徐克、程小東、李惠民補拍完成。對於這部集四位導演之功的《笑傲江湖》,記得有人這樣評價:「既有胡金銓古樸的浪漫風格,造型具有中國古代木刻白描人物畫的意趣;又有徐克式的天馬行空、迅速流暢的武打設計和角度多變的鏡頭和剪接;可謂寫實與想像並行,視覺上有一種瀟灑的美感。」不過,依在下個人看法,這話恭維成分居多,而且避重就輕,畫面、武打、剪接對於武俠片來說固然重要,故事、結構卻是任何影片成功的關鍵(在筆者看來,張藝謀的《英雄》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再看《笑傲江湖》,整部影片哪裡都好,就是故事講得差了點,出現與原著無關的東廠太監情節是胡金銓拿手的好戲;而令狐沖到處和人扯閑篇以及片中人物嘴中所說皆含針貶時弊借古喻今的寓意則是徐克擅長的噱頭,兩者的融合顯然並不成功,但是影片的整體風格、場面調度、武打編排、鏡頭表現、畫面意境和優美的音樂都足以讓人不去理會故事架構的缺撼,因此《笑傲江湖》在票房上還是取得了成功,並且成為新舊武俠電影的分界嶺,更直接影響了以後的武俠電影創作。

至於1992年拍攝的《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雖然沒了第一集很明顯的胡氏古樸凝重風格,但卻顯得更加浪漫肆意,動作場面天馬行空,畫面剪接快速有力,故事情節比之前集也顯得集中緊湊,影片以東方不敗的成王敗寇經歷和與令狐沖的情感糾葛駕構全篇,借退出江湖與雄霸天下的主題糾葛借古喻今,極富張力,令觀眾為之傾倒。而林青霞成功反串的一代梟雄東方不敗的形象以及揮手之處飛沙走石血肉橫飛的動作場面,更成為濫殤,使得其後的主流武俠電影只能望洋興嘆,勉強算個跟風之作罷了。

《東方不敗》上映的同年,徐克又重拍了胡金銓的經典名作《龍門客棧》,影片在消解了胡金銓老版《龍門客棧》凝重、嚴肅、陽剛風格,代之以凌厲、肅殺氣氛的同時,又以風騷老闆娘金鑲玉(張曼玉飾)嘻笑怒罵、調風弄月營造了以前武俠片中少有的曖昧意味,武打場面則精彩紛呈、緊湊瀟灑,介於《黃飛鴻》與《東方不敗》之間,別有一番風景。

盡管徐克對武俠電影的貢獻極大,如借古諷今的政治立意,武林風雲的寫意刻畫,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尤其令後來的同類電影難以企及。但要論其被人模仿借鑒最多的,卻是充滿想像力的動作場面和舊瓶裝新酒的翻拍。程小東、袁和平甚至元彬、馬玉成等知名動作指導在與徐克共同打造多部武俠片經典之後,又在其他影片中重復了這些武打場面,當然使人感覺似曾相識。而翻拍舊片、舊題材則成了整個九十年代港台武俠片群體的重要特徵,《新火燒紅蓮寺》、《新流星蝴蝶劍》、《新少林五祖》皆是舊片經典的借屍還魂之作。不過,在產生了一大批模仿徐克武俠片風格的爛片(如《刀劍笑》、《新冷血十三鷹》等)之餘,劉鎮偉、王晶、朱延平等人又嘗試用後現代的搞笑方式對舊式武俠片進行了瘋狂的顛覆,而這主要體現在對英雄俠客的形象塑造上。盡管徐克影片中的俠客們也是個個伶牙俐齒,滑稽幽默,但還不失為英雄本色,而在《東成西就》、《武俠七公主》、《九尾狐與飛天貓》等片中,俠客劍士再也沒有往日武俠片中英雄正氣的高大形象,相反卻不是猥瑣無能,就是膽小怕事。行俠仗義早成了無關重要的末節,倒是一些現代人的世俗觀念成了他們的行事箴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這里卻成了游戲江湖、快樂無比。其實,這類搞笑武俠片的目的主旨只是迎合當代大眾欣賞口味而已,至於什麼後現代的顛覆解構倒更象是商業追求中的無心插柳了。

在很多人眼中,武俠電影作為類型片的一種,自然應以娛樂性和大眾化的商業標准為衡量准繩。由此而言,經典如徐克的《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等片對動作技術的純形式追求亦超過影片內容本身,出來的效果自然好看,娛樂性十足,而營造出的意境又能讓普通觀眾感受到幾許藝術味道,這才是主流電影,商業與藝術結合的最佳典範!相比之下,香港王家衛固執營造的既超脫又迷失個人情感沙漠的《東邪西毒》;台灣賴聲川夾雜著微妙禪意與社會批判、並且內容晦澀難懂的《飛俠阿達》;內地何平拍攝的西部色彩濃重、粗糙有力的《雙旗鎮刀客》倒更象是充斥著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電影。他們完全跳脫傳統武俠片的模式,營造出全新的江湖意境,人物形象或是醉生夢死、執著寂寞的沙漠過客,或是大智若愚、洞若觀火的俗世大隱,或是單純平凡卻又臻至人刀合一境界的少年刀客,總之務必體現作者的獨特創作意識。可以說,這幾部影片即便在這股「新武俠電影」風潮中仍可稱得上另類、新奇之作,其可嘉的探索精價值在電影史亦可留有一席之地。但此類個性十足的武俠片卻註定會因其重藝術化處理,缺乏娛樂噱頭的特質,落得個叫好不叫座,難以令普通大眾理解甚至望而卻步的結局。

記得有人曾認為是1994年王家衛那部遭遇票房慘敗的《東邪西毒》終結了九十年代港台「新武俠電影」熱潮。但筆者卻覺得並非如此,無論是拍攝時間,還是上映時間,黃泰來的《刀劍笑》都比《東邪西毒》要晚些,而正是因為《刀劍笑》這類跟風抄襲的爛作橫行,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才將風頭正勁的「新武俠電影」逼向絕路。使得1994年之後數年,港台大銀幕上很少再見到武俠電影的蹤跡,倒是文雋、劉偉強製作的由漫畫衍生出來的變種劍仙片《風雲雄霸天下》和《華英雄》等紅火一時,但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2001年,《卧虎藏龍》獲得票房與奧斯卡取了得雙重成功,同時亦令已經少人問津的華語武俠電影重新煥發生機。客觀地說,《卧虎藏龍》如舞蹈般優美的武打場面和中國山水的如詩意境乃是師法自當年胡金銓的經典武俠名片,就拍攝武俠類型電影的規則而言,並未有實質性突破。唯一讓人新奇的卻是該片的女性角度造就了溫婉曖昧的情感氛圍,使得俞秀蓮和玉嬌龍兩位堅忍女性的形象遠比李慕白、羅小虎鮮明得多——恐怕這也是《卧虎藏龍》能被西方觀眾接受的重要原因吧。

至於最近正熱映的國產商業大片《英雄》,盡管其宣揚的「胸懷天下」英雄觀比以往武俠電影里草莽豪客只為個人恩怨便動輒打殺的境界要高出很多,但因其演繹得不是很到位,導致許多觀眾並不認同,恐怕這是張藝謀沒有料到的。還有李連傑、梁朝偉等眾多明星詮釋的英雄形象符號化嚴重,性格情感變化發展不夠明顯,亦是遺憾。不過,《英雄》效仿《羅生門》的三段回憶式敘事結構與以五種顏色畫面營造的情節意境在武俠電影中卻算得上創意之舉,值得鼓掌。

說起來,武俠電影發展到現在已有幾次從形式到內容的創新,而且能受到不同時代、不同年齡、階層觀眾的喜愛,歸根到底應是華人共通的傳統文化和認同的俠義精神起了重大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人們觀念和欣賞水平的提高,武俠電影要想生存下去甚至再度輝煌,惟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呵呵,借用一下沒問題吧?)。因此,張藝謀的《英雄》在創新方面雖然還遠談不上徐克提出的「新武俠」概念,但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未嘗不是一種可貴的探索——盡管我們還不好評述它到底成功與否。

希望自《英雄》始,無論成敗,武俠電影能找到一個新的起點。
http://www.joy001.com/bbs/index.php?showtopic=9597

http://www.xinxianet.com.cn/html/pinglun/yingship/1430.html

Ⅳ 香港武俠電影鼻祖楚原去世,享年87歲,他生前有過哪些成就

他拍過很多部有名的電影,而且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還刷新了香港票房的記錄,並且被譽為最懂古龍的人,並且還獲得了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Ⅵ 【滿分急求】為什麼徐克在武俠電影的地位那麼高

股俠aaa,你好,我也曾對你的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以下所說旨在探討,望樓主不要見笑。
曾經,香港電影在世界電影界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鼎盛期的香港電影每年大約貢獻出200到300部電影作品。好像看起來不太多,但是對比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人口數量和面積,這就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了。
香港電影所涉題材廣泛,類型多樣,也不乏一些知名導演,但是當得起大師級電影導演稱號的確實不多,通常大家認為能稱得上大師的,胡金銓(武俠片),李翰祥(風月片),張徹(武俠片),徐克(武俠片),王家衛(文藝片),許鞍華(文藝片),吳宇森(黑幫片,開創暴力美學),寥寥幾人而已,杜琪峰(黑幫片)也可勉強算作一個。這其中,為我們華語圈獨有的卻是只有武俠片一支而已,武俠電影可以說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影片類型,跟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電影一樣,是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所做的獨有的貢獻之一,也是在世界電影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一種類型片。
扯遠了,現在單說徐克,徐克的個人經歷你可從網路中查閱,徐克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一個比較專業的電影人,尤其在創新方面,更是敢為人先。你說到了《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這個電影,你可以看看此片的製片人,監制,編劇等都有徐克參與其中,關於製片人,監制,編劇的具體負責事務你可看看網路,這里要指出的是,香港電影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電影市場,導演有失並不是最強勢的人物,決定一部影片基調和藝術品味的往往是劇組里最有權力的那個人。大家都知道徐克較早成立了徐克電影工作室,跟李修賢的萬能影業,杜琪峰麥兆輝的銀河映像一樣,屬於專門為投資方提供影片的獨立製作公司。這里所說的投資方是指金公主影視公司。哎呀,講到這里又不得不提邵氏和嘉禾,怎麼說呢,早期香港電影是邵氏獨霸天下,後來是與嘉禾並列稱雄。金公主屬於後起之秀,在人才方面較之上述兩大公司都有所不及。主要是靠投資給獨立製作人來獲得片源。徐克電影工作室正是這種獨立製作人中最有名的一個。你可以看看徐克電影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從開山之作《上海之夜》到《英雄本色》等等,佳作層出不窮。《英雄本色》更是讓吳宇森開宗立派,名留青史,這其中,徐克作為老闆,作為此片的製片人,監制,功勞可說是一點都不亞於吳宇森的。吳宇森在碰到徐克之前指導的大多是喜劇作品,甚至混跡台灣,無人問津。正是在認識徐克之後才一飛沖天,成為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名字的華人導演。此處可看出徐克的識人之明。
徐克跟程小東的關系較為復雜,一般認為是徐克和程小東共同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倩女幽魂》系列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以及《新龍門客棧》這幾部電影都有兩人的共同參與。這里你可以對比過程小東的其他的沒有徐克參與的作品(能記住幾個呢),更可看出徐克在這幾部電影里注入了什麼。其實,大多數人提起程小東,更看重的是他在武術指導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所謂的五大武指(程小東,元奎,劉家良,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擅長高來高去,動作飄逸的武打設計,在武指界也是獨樹一幟的。至於你提到的另一位李惠民導演,你去看看這個導演的其他作品吧。對比之後就可明白。
徐克對武俠電影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創新方面,你可以看看老派武俠片的代表人物胡金銓,張徹,楚原的作品,再對比徐克所開創的新派武俠片,差別最明顯的在於拍攝技巧和剪輯以及編劇方面。徐克擅長明快流暢的剪輯,再配上獨具巧思的武打設計,讓觀眾獲得了更好的視覺上的享受和快感。這里著重說說《黃飛鴻》系列,這個更是徐克式武俠電影的集大成之作。該系列不僅成功挖掘了李連傑這個日後揚名於世界的功夫片巨星,更是掀開了黃飛鴻這個電影史上被拍攝次數最多的人物的新的一頁。你看看徐克之前的黃飛鴻作品,徐克之前,飾演黃飛鴻次數最多,也最深入人心的要數關德興老爺子的黃飛鴻了,看看那個形象,再看看李連傑的形象,看看當時的武打設計,再看看袁和平為新《黃飛鴻》做的嶄新的武打設計,就可以看出徐克為武俠電影帶來了多少質變。實際上,如果仔細一想的話,我們能記住的,耳熟能詳的武俠作品(這里不提胡金銓以及張徹的作品)有多少?成龍的動作片嚴格來說不算武俠片,屬諧趣功夫片,周星馳的古裝喜劇更稱不上俠字了。我自認看港片也不算少了,勉強可算個武俠迷,但是真正經常被提及的,稱得上代表性武俠作品的,也就徐老怪參與其間的那些作品最為津津樂道了。
所以說,徐克的主要成就是為武俠片注入了嶄新的理念和技術,用習自西方的技術來重新包裝傳統武俠片,當然,我也不是說徐老怪是完美的,尤其近年來所拍攝作品,在骨灰級武俠電影迷來看是大不如前了,從《新蜀山劍俠》到《七劍》再到你提及的《龍門飛甲》,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龍門飛甲》,簡直是徐克近年來最大的敗筆之作。個人認為,這個電影是無法和《新龍門客棧》相提並論的,首先此片嚴重妥協市場,啟用了一些根本不該出現在武俠電影里的人物。看似中港台三地精英薈萃,其實是為了照顧到更多的觀影人群而不得已為之的做法。另外,武打設計方面沒有新意,我看過之後能想起來的武打場面幾乎沒有。劇情方面更是前後不能自圓其說,漏洞百出,而最最不能忍受是,徐克居然為了突出3d效果,刻意增加了幾場凸顯該片3D電影的鏡頭。這個最令人討厭了。可見,票房的成功不見得是影片有多高的質量水準。只能說明其營銷手段正確了。其他的不多說了,這些可能您就不愛聽了,呵呵。
我自己也只是香港電影的普通愛好者,水平自然有限,文筆更是極差,而且常常前言不搭後語,甚至文不對題。希望我沒有讓你越看越糊塗。好多地方我也沒說清楚。如還想了解的更為廣泛和專業,推薦你看一些比較專業人士的論述吧,一個是魏君子寫的《香港電影史話》,此書較為詳細的論述了香港電影自邵氏公司成立以來的關於香港電影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掌故。看過之後我沒說清楚的地方你自然就清楚了。另外你可看看央視第十放映室的關於武俠電影的幾個專題系列,對徐克作品的貢獻和地位也有介紹。還有像《老梁故事會》里有一期專門講《新龍門客棧》拍攝始末的,也可參看,如果想了解國外的專業人士對香港電影以及武俠電影所做的論述,可參看大衛波德維爾的《香港電影的秘密》一書。當然,這只是建議,其實多翻翻網路里的關於各個相關人物的介紹,也可大致了解一些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吧。

Ⅶ 推薦幾部類似《新龍門客棧》的電影

首推許冠傑版《笑傲江湖》
《東方不敗》是其續集,雖然在大家口碑中《東》更具經典性,我卻更推崇這一部。本片導演據說有老一代大師胡金銓,還有程小東,徐克,胡之徒弟許鞍華參與執導,開香港新武俠電影先河之作。同時期的香港新武俠重要作品都誕生於其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電影的拍攝手法頗有胡老先生的特點,每一個鏡頭都很漂亮,服裝道具亦相當考究,與一般香港古裝電影粗製濫造對比鮮明。更可貴的是,在片中劉洵 張學友 許冠傑等人的演繹下,故事顯得戲味十足,頗有張力,午馬,林正英客串的老一代江湖元老在湖上一曲《笑傲江湖》,煞那間,水平魚躍,孤鶩齊飛,意境頓出。劇情連貫,動作設計亦十分出彩,程小東將原著中一筆帶過的獨孤九劍具象為撩劍式 破劍式等,很有看頭。

==================================================
《六指琴魔》 經典談不上,可看性還是不錯的。

==================================================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雖然李連傑並不喜歡這部自己主演的電影,雖然因為武俠片熱潮已過導致票房慘淡,但並不妨礙其成為武俠電影的一部可看性極強的經典。

==================================================
《太極張三豐》 李連傑的經典功夫片,片中那句「放下包袱,擁抱新生命」放之四海皆益。

==================================================
《少林豪俠傳》 《少林寺》導演張鑫焱執導,內地功夫明星王珏主演,描寫黃飛鴻比較成功的一部。

==================================================
白金手指原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新火燒紅蓮寺》 林嶺東拍的唯一一部武俠片,監制大家都認識。

==================================================
《白發魔女轉》 林青霞與張國榮主演,憑借本片,導演於仁泰得到好萊塢的注意,在後來遭遇瓶頸後,重於遠赴好萊塢迎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
《天下第一刀》 狄龍扮演譚嗣同,《武裝特警》主演扮演主角大刀王五,武打戲在洪金寶調教下打得酣暢淋漓,狄龍保證了本片文戲的水準。

==================================================
《方世玉2》 劇情雖然誇張過火但很流暢熱鬧,最出彩的當屬苗翠花的扮演者,今年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蕭芳芳,鄭少秋客串的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細心的可能會注意到鄭少秋在1里演的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也很有型,當然最有看頭的還是李連傑的身手和元奎的武指,武打場面個人認為不亞於功夫片的巔峰《黃飛鴻2》。

==================================================
《赤腳小子》當今香港影壇大佬杜琪峰的作品,郭富城主演。當年由於一些電影之外的原因導致票房慘敗,但逐漸在影迷當中豎起良好口碑,值得一看。

==================================================
白金手指原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至於像《新冷血十三鷹》《刀劍笑》《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 這種跟風爛片就不推薦樓主了,看了敗人胃口。說句實在話,對於香港電影的衰落,這些垃圾片是要負上一定責任的。

Ⅷ 哪三部電影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片A雲海玉弓緣B大醉俠C獨臂刀D無間道

三部電影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片兒,選擇abc。

Ⅸ 香港電影的類型

香港電影最偉大的成就是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功夫,在李小龍成名之前,香港影壇就有關德興、石堅等人出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這套系列關德興拍攝了99部,有資格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說起武俠片,就是古裝動作片,《雲海玉弓緣》(1965)、《大醉俠》(1966)、《獨臂刀》(1967)三部影片開創了香港新派武俠時代,古裝武俠電影也成為香港影壇一個最賺錢的類型影片。 武俠片為了要展示俠客們驚世駭俗神乎其神的蓋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樣都要拿出來,吊鋼絲、噴火、炸葯、噴氣、碎石……武俠片是虛實結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電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電影主要是文藝片和黃梅調影片最賣座,這一切都因為武俠時代的到來而改變了,
武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張徹、劉家良、胡金銓,三位大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對俠義和武術的理解。劉家良在邵氏時期大多拍攝古裝片,但是他的電影中都是真功夫,這時的武俠片已經開始向功夫片轉變。
所謂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時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攝最多的還是張徹,《馬永貞》、《報仇》、《大決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裝武俠片的最大區別在於武功的表現形式不同,功夫片極少數要吊鋼絲,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觀眾喝彩。
武俠片和功夫片齊頭並進到了80年代,成龍雖然靠著《醉拳》揚名立萬,但是在已經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經是日漸式微,他果斷地決定開拍時裝動作片《警察故事》,這是成龍動作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也是香港動作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從《警察故事》之後,時裝動作片就在電影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並且不斷引領潮流,風靡全球。
時裝動作片不僅在時代背景上與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攝手法上也有眾多創新,最顯著的特點,動作片的危險系數要遠遠超出了功夫片。現代都市中發生的激烈爭斗,少不了槍支、飛機、汽車、輪船的參與,場面和動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許多,動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點和更富有時代氣息,它成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
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
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它與警匪片的區別在於黑幫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種符號象徵。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總要一物降一物。 黑幫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講述黑幫內部中的爭權奪利,或是與敵對幫派搶地盤火拚。 邵氏時代的反映香港黑幫的影片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龍虎武師》、《成記茶樓》、《大哥成》、《憤怒青年》等幾部。
到了80年代以後,香港的黑幫電影逐漸有風起雲涌之勢。較為著名的有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麥當雄製作的《跛豪》、林嶺東的《學校風雲》、羅烈執導的《沖擊!天子門生》、劉偉強執導的《古惑仔》系列和《O記三合會檔案》、杜琪峰的《龍城歲月》系列等等,這些黑幫電影幾乎折射出香港黑幫的一段發展歷史,誇張虛構的成分佔去不少,只有個別事件可能是真實的。電影只是一種表現形式,香港也絕不是像黑幫片中描寫得那樣險象環生。早期的黑幫片只是為了吸引觀眾走入電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絕大多數都是動作影片,情節驚心動魄,警匪之間的沖突不斷為劇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電影中的歷史源遠流長了,香港電影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幫片著重刻畫的是黑幫的兇殘。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龍城歲月》就會對二者的區別一目瞭然。
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樣發展到了一個頂峰的位置。吳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雙雄》,林嶺東的《龍虎風雲》、黃志強的《重案組》、劉偉強的《無間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來的經典之作。
警匪片強調的是二元對立,兵與賊之間的鬥智斗勇,善惡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動作場面招徠觀眾,所以也可以稱其為警匪動作片。單純像《無間道》系列那樣用劇情撐起一部電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來的影史上並不多見,這也就是為什麼《無間道》系列會在香港引起這么大轟動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業電影之都,文藝片鼎盛時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興起之後,大量的商業愛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藝片遂逐漸走向沒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晉導演發起了一場新浪潮運動,他們旨在拍攝有藝術品味的電影,以抗衡充斥市場的大量商業影片。香港文藝片終於在20年之後,迎來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時期,所有新浪潮的導演都貢獻出自己的文藝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邊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嚴浩的《似水流年》、張之亮的《籠民》等等,這些作品都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大獎的殊榮,也成為經久不衰的文藝港片。
90年代以後,新浪潮運動已經漸漸沒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藝大旗的導演,只有許鞍華、王家衛、關錦鵬、陳果等少數幾位導演。
香港文藝片導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衛,他獲得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97),這是香港導演贏得的最高國際榮譽。杜琪峰近兩年也異軍突起,頻繁亮相各大國際電影節,作品也時常被選中入圍。
香港的文藝片主要是關注底層社會人的生活狀況,寫實有之,寫意亦有之。王家衛關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過他鏡頭娓娓道來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類型電影,鬼片中照樣分為眾多類型:僵屍片、幽靈鬼魂片、喜劇鬼片、功夫鬼片、愛情鬼片等等,真讓人對香港電影人的創造力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奇怪這樣強悍的想像力。
鬼片在香港影壇也沒落了,輝煌的時代同樣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屍先生》系列、洪金寶的《人嚇人》系列,還有諸如《猛鬼差館》、《猛鬼舞廳》、《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類型片種一樣,能走向沒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風拍攝是最大惡習,不斷地粗製濫造毀壞了一個原本很好的創意。鬼片至今已經鮮有佳作問世,倒是一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還在銀幕上驚聲尖叫,可是遠遠不及鬼片來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稱之為三級片,但是三級片並不都是情色片,過多的血腥鏡頭也會被劃為三級片一類。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電影中出現較多的裸露鏡頭的話,這部電影就是三級片。
香港電影情色片的源頭大體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攝的大量風月片成為後來三級片的濫觴,李翰祥拍攝低俗的風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電影生意大賠,回到邵氏以後就只好聽從老闆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電影。李翰祥就算是龍游淺水,再不濟也是華語影壇一號響當當的人物,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不會就此荒廢,他拍攝的風月片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今天的香港導演無法復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電影的名詞條目中也從此多了一個「三級片」的名稱。

Ⅹ 《新龍門客棧》是舊時代的恩怨情仇

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事實是,江湖中風雲動盪,奸臣當道,宦官專權,赤子之心豈可苟且偷生於亂世無常?因為天生俱來的俠骨柔情,因為不離不棄的兒女私情,為了營救忠良之後,周淮安、邱莫言、金鑲玉註定要在大漠之中、在龍門客棧相濡以沫。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龍門客棧香煙裊裊,這是一個男人的世界,他們的主子卻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這里的人遠離繁華與塵世,他們不相信正義、道德、是 非、法紀,他們堅守的是生存之道,他們不走官道,也不想涉足江湖,但他們卻能夠游刃有餘地穿梭於江湖與官道之間,賣人肉包子,提供客房,賺錢,發財。這里 的人粗獷豪爽,野馬無韁,愛恨分明,完全地戀愛自由和性開放,因為他們有一個風騷入骨的女老闆。在她的打情罵俏之中,坐鎮的是欲仙欲醉的男歡女愛。

但是,因為正邪勢不兩立,周淮安身在龍門關,萬馬千軍隨之奔騰而來,龍門客棧遂成江湖。黑雲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金槍刀匕最無情,劍已出鞘勢難平。正所謂龍門山的風雨,說來就來,金鑲玉一個小女子,恁她百般能耐也無法阻止大明東廠搶奪江山的鐵蹄和高強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