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為什麼會懷念90年代的香港電影
當年香港電影內容百花齊放,無論是武俠片、劇情片、喜劇片能收獲好評,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當時電影人的認真和執著。首先一部電影成功的關鍵在與劇情,當時香港電影在創意上就明顯抓住了觀眾的心,現在很多電影雖然製作成本極高,但是畢竟是資本催生的項目,無論在創意還是演員的認真程度上都比當年有較大差距,見證過當年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觀眾在看多了各種爛片後,當然更加懷念當年的經典。
② 為什麼說香港電影影響了一代人
香港的電影在上個世紀90年代真的是非常好的,出了很多經典電影。當時我國剛改革開放不就,思想還是比較保守的,電影的類型也比較少,而人們的思想需求更多的突破,這是香港電影的引進,打開了人們的視野,許多80後90後都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對他們的影響非常的深。
③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和電視劇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刻,無論是男神周潤發、喜劇之王周星馳,還是女神張曼玉林青霞等等,在那段歲月,香港電影圈涌現出了大批人才與無數經典影片。
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著名的香港電影研究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討論的香港電影絕大部分屬於八、九十年代,絕非偶然。只有這個階段的香港電影才是真正有關港人的身份、情感、記憶、經驗、想像的投射,才是其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的形式風格最波瀾壯闊的一次爆發歷程。讓無數港片迷無止境緬懷的香港電影黃金歲月正是於此開端。
美國知名詩人兼影評人 Geoffrey O'Brien 在 1992 年 9
月份的一期《紐約書評》上撰文稱,「香港正在創造這個星球上最喧囂最缺乏反省意識的電影」。這個概括大抵准確,法國電影評論圈自 1960 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影評人
Serge
Daney,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喜歡香港電影。癲狂,火爆,感性,縱情,這些都是這個階段香港電影最顯見的性格特質。如果要找一位此階段最具影響力、最能代表香港大眾商業電影創作實力的導演,非徐克莫屬。
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幾大浪潮,徐克都是推動浪潮的關鍵人物。他是最早在香港電影界實踐電影特效的人物(《蝶變》)。19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的兩股重要浪潮,由《英雄本色》開啟的英雄片浪潮、由《倩女幽魂》開創的人鬼片浪潮,徐克本人雖然不是這兩部電影的導演,但項目的始作俑者都是他。
④ 為什麼現在都開始懷念90年代的香港電影了
當年香港電影內容百花齊放,無論是武俠片、劇情片、喜劇片能收獲好評,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當時電影人的認真和執著。首先一部電影成功的關鍵在與劇情,當時香港電影在創意上就明顯抓住了觀眾的心,現在很多電影雖然製作成本極高,但是畢竟是資本催生的項目,無論在創意還是演員的認真程度上都比當年有較大差距,見證過當年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觀眾在看多了各種爛片後,當然更加懷念當年的經典。
⑤ 20世界80、90年代至今香港警匪電影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任何影視作品講究的就是矛盾沖突,矛盾沖突越巧妙,越出乎意料,就劇本來說就越厲害。有一個故事叫做「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里的矛盾沖突就十分密集以及的當。警匪片的劇本應該屬於好寫的,因為警和匪就是天生的矛盾。警匪片出現的比較多的還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早期的以成龍的《警察故事》《A計劃》等等,屬於走動作喜劇一類的,背負的東西很少,非常單純,警察的工作就是維護社會治安,就是懲罰惡勢力,只不過在其中加一些阻力就好。
但是我小的時候對香港的印象感覺是治安差,想像一下吧,古惑仔系列電影描寫的就是江湖仇殺,當然這是比較出名的了,還有很多記不上名字的,完全是各大黑社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我在裡面看不到警察,有隻怕也是無力的呻吟。我感覺這種作品想說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要勢力足夠大就可以在大街上橫著走。包括周潤發90年代初的電影,有的裡面他是警察,有的不是,但是這種片子我很反感,感覺警察並沒有在堅持一個底線,或者是擁有一個信念,或許吳宇森這個叫做暴力美學,但是遺憾的是,我沒有感到美。
再說說成龍大哥的《新警察故事》,近些年的優秀警匪片它他算一個,故事架構很老套,好像美國的片子,警察要被停職才能破案,但是片中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個是反派BOSS不是什麼大毒梟,什麼金三角的頭目,而是一群家庭背景很好,很有實力,卻誤入歧途的青年人。二是成龍不再所向披靡,他也會彷徨,也會「老」,也會無助,這樣就把影片的內涵說的非常深了。反派人物更年輕,更聰明。其實成龍被停職本身很老套,但是他跪在地下央求他們不要剪斷繩子時那種悲涼的眼神是非常打動人心的,恕我筆拙,只能表達到這個程度。
近些年警匪片的暴力鏡頭少很多了,可能是審片嚴格造成的吧。實際上《天下無賊》不是警匪片,原著中提到了形形色色的賊,對於警察卻筆墨甚少,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搬上熒屏時就不得不加大警察的戲份,這樣造在影片中警察起的作用也很大,感覺反而沒有以前的好。
至於《無間道》則是把卧底推向了一個高潮,把本來很老套的素材演繹得非常好,警匪的身份以及價值觀的沖突給人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攝明暗分得不是很清楚,正是為了體現出黑白正邪不分明的一種混沌狀態,討論的問題其實挺深刻的。
以上是評價,最後說說我對警匪片的感覺,當然了,小的時候印象中好人永遠是好人,壞人永遠是壞人,警和匪永遠是沖突對立的,當時的影片也是那樣,當時國內的影片壞人那模樣就能瞧出來,就好比朱時茂和陳佩斯。後來慢慢有了亦正亦邪,大概有了卧底,或者是大量驚險刺激的場面。可以說各種各樣的素材都被挖掘過,甚至卧底都可以被周星馳排成喜劇片。警匪片中能夠挖掘的東西還是不少,畢竟現在科技比十幾二十多年前要強多了,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高科技幫助破案在影片中有所體現,最近看了TVB的《法證先鋒》感覺很有趣,完全通過證據來破案,了解了很多知識,不過像007似的就算了吧,呵呵,不過影片最重要的還是對人生的把握,很難提出對未來前景的展望,畢竟充滿了變數,還是希望未來的警匪片能有上佳的表現。
⑥ 從產業和文化輸出兩方面看,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電影的存在,為中國的娛樂產業在國際上提高了很高的檔次,但是它在我們普通群眾的心中其實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里的時代,於是我們就經常去鄰居家或者村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去看電影。甚至於有時候別人家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但是並不能磨滅我們的激情,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結識了香港電影。
⑦ 為什麼說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一個地區能夠在影視,歌壇等方面得以繁榮壯大,這與當時的地區經濟是密切相關的,香港也是如此!這里我想分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這個問題:
當然,這其中更離不開香港地區在八九十年代也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演員和歌手,比如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人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填詞人以及作曲家如黃沾、顧嘉輝、盧國沾、許冠傑、林夕等直到現在也被大眾熟悉。
⑧ 為什麼香港電影電視90年代好看,現在墮落成這樣了,能說深層次一點嗎,我看了很多人回答,還是想問
其實每一種東西都是在發展中進行的,有些東西在進步,有些東西已經到達了巔峰,沒有辦法在更好,只能給人一種不進則退的感覺,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電影人處於一種迷茫的時代,人們對票房的看法沒有現在那麼重要,大部分的導演只是出於一種純粹的對電影對藝術的追求,把更多的經歷和想法放在故事情節和內涵上而不是揣摩觀眾的心理,消費者的態度,沒有更多需要在乎考慮的東西。再有就是,人們看到的好電影多了,對於好的評判標准提高了,你可能會說現在看那些老電影也會覺得很經典不會因為看的電影多了而覺得不好,但是老電影有一種很濃重的懷舊感受,那種特殊的時代氣息和純粹的感覺是現在的電影造不出來的,現在的電影可能與之前的經典差不多的程度,你不會覺得他有多麼的經典多麼的好,只有它比之前的那些標桿性的電影優秀好多,你才會覺得他們差不多,經典的感受已經形成,拿他來比,你本身就不希望這個標桿被比下去,撼動你堅信的標桿的存在,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好的電影,只不過人的心態太煩躁沒辦法看出那些好。
⑨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在當時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世界電影只要看兩極,一個是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就是代表東方的香港。
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衰落了,從之前年產量幾百部影片,到後來的不足50部,一下子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縱觀個中原因復雜。有人說是回歸後才導致港產片衰落的,個人認為港片衰落與香港回歸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回歸後香港文化與教育各方面都沒受到大陸多少影響,看看如今的「港」就知道了。
在當時,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重創香港,電影行業受此影響也極大,但這也不能是衰落的主因。可以用事例看到,韓國電影娛樂業與印度電影的崛起正在之個時期前後,難道韓國與印度沒受當時金融風暴影響嗎?其實韓國當時所受的創傷比香港更重,這個時期韓國電影娛樂能崛起正是由於有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支持,香港電影衰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當局的政策太寬鬆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沒有重視電影行業的轉型與引導,最終沒有跟上時代變化而衰落。
在當時香港電影已經到了題材枯竭綜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龍等名人名著,黃賭黑等等都被拍了個遍,自然題材與新意就會越來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風暴的重創,投資人拍電影沒人看,然後沒人看電影投資就會變少,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政策都沒有去引導創新,還是一味在「炒冷飯",那自然就是由市場與資金去決定香港電影的興衰了,不過可惜的是香港電影輝煌從此不再了。
當一個人在生病初時沒有得到重視與治療,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義不大了,香港電影就是這這樣一個真實寫照。
若問香港電影何時雄風再起?那就要它投胎重頭來過了,在當時成龍周潤發等明星的當打之年都沒有續寫輝煌成功,如今若再論,何其之難?人才斷檔就是最大的短板,連香港TVB這家「明星大學」如今都揭不鍋了,港片復興,路漫漫長。
⑩ 香港八九十年代為什麼會興起這么多人鬼殊途類的電影有什麼含義
美國大電影《人鬼情未了》對香港人鬼電影起到很大影響。
碰巧那段時間流行洪金寶的人鬼功夫電影和林正英先輩的僵屍電影。
那種題材的相遇,剛剛好能擦出火花。
後來的倩女幽魂的成功,更是確定了這種電影風格的形成。
可惜到後來,編劇不濟,演員不濟,導演無力,已經沒有能駕馭這類題材的人才了,加上90年代末,香港電影沒落,至今也就再無後來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