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時間簡史到底講的是什麼呀我還完完整善地看完了,唉,卻連這個也不知道
霍金《時間簡史》介紹:
《時間簡史》主要向人們介紹了什麼是宇宙論,以及宇宙論最新的發展狀況。由於針對的是非專業讀者,為了不至於嚇倒他們,通篇只放了一個數學公式,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
上個世紀的科學進展是無與倫比的,《時間簡史》以最通俗的語言,對一些最古老的問題做了闡述,諸如:
* 宇宙是什麼樣的
書中並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科學並不能保證所有問題都有一個答案。雖然我們不能找到一套解釋整個宇宙的理論,但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很多小塊,並發明許多部分的理論,每一部分理論解釋有限的范圍,同時忽略其他影響。這種方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的質量就能精確的計算出他們的軌道,而對於星球的結構,上面有沒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
正由於這種方法的成功,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宇宙的了解比起古人已經進了一大步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只是圍繞著太陽這顆恆星轉的行星,月亮是我們的衛星,我們都處在太陽系之中,而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無數個太陽系中的一個。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之不盡的河外星系。
由此我們忽然發現了最重要的一點:宇宙並不是任意的,它是由確定的規律所制約的。因此,科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把所有的部分理論合並為能描述宇宙中任何東西的完整統一理論。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個完整統一的理論必定包含我們人類自身,也就是說制約了我們的行為,作為這個理論中一小部分的人類,是否有能力去了解整個理論呢。也就是說,對於人類而言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終極的結論,或者只能找到一個錯誤的結論。
對不久之前才發現的問題同樣做出了很好的解釋:
* 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
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
讓我們來考慮一個特殊的情況:假設有一個宇宙,其中什麼東西都沒有,有的只是虛空。對於這樣的宇宙,時間和空間就毫無意義,因為實在沒有方法來度量它們。可見時間和空間都是依附於「物」來存在的。
相對論最大的貢獻是告訴了人們,光是有速度的,而且沒有任何東西的速度能超過光速。正由於此,對於同一件事的發生,不同的觀察者所測得的時間是不同的。最簡單的例子是通過望遠鏡觀察極遠處的星球。假設某個星球不幸遇到了彗星碰撞,大爆炸後毀滅了,同時發出的光通過10億光年到達了地球,並被某個天文學家看到。對於這個天文學家來說星球毀滅這一事件正在發生,而其實這個星球早在10億年前就已經不存在了。
『貳』 電影版的《時間簡史》講什麼的
該片耗資350萬英鎊,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叄』 哪裡能下到《時間簡史》這部電影要中文字幕的。
鏈接:https://pan..com/s/10EM9HGOR9B2KeXY-eT2JWA
既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普小說家的霍金教授,在1988年撰寫了天文科普小說《時間簡史》。該書至今已經發行幾千萬冊,被翻譯成近40種語言。宇宙的存在與意義,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人類似乎終於找到了答案,逐漸到達了解宇宙之謎的邊緣。該片耗資350萬英鎊,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肆』 時間簡史講什麼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盡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極為清晰而機智,有些讀者仍然覺得難以掌握復雜的概念。為了使讀者加深理解,《時間簡史》還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圖,包括衛星圖像和照片。這些都應歸功於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電腦三維和四維實體成像等技術進步之賜。詳細的插圖說明使讀者能體驗到星系際太空的廣漠、黑洞的奇妙性質以及物質和反物質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觀世界。作為一本饗以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
『伍』 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將哈勃的發現當成現代宇宙論的誕生是公平的。哈勃發現,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致、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我們周圍,不過由於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絕對溫度只餘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於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人們並不認真對待此預言。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里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 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只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誇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COBE)的最新發現,它在時間上回溯探測到離宇宙創生的30萬年之內,顯露了霍金超人的時空感知能力。
本書作者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家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泡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向量子宇宙論。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盡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目前擔任著也許是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託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號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大學畢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他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75—1976年間,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中。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既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1979年出版了《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冊,至今已經銷售2500萬冊。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它論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向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研究領域:
理論物理學: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作品:
1、《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1988年)
2、《時間簡史續篇》
3、《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4、《時空本性》
5、《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2001年10月)
獎項:
1、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霍普金斯獎
6、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馬克斯韋獎
8、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時間簡史[普及版]
史蒂芬·霍金 列納德·蒙洛迪諾 著
吳忠超 譯
2002年8月史蒂芬·霍金第二次訪華.在告別杭州飛往北京之際.他委託吳忠超將他的第三本書翻譯成中文.這就是現在的時間簡史[普及版]
2004年5月.吳忠超收到列納德·蒙洛迪諾的電子稿件.
『陸』 簡單介紹《時間簡史》
我是一個對天體物理學十分感興趣的人,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介紹的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些原理:光速不變原理,e=mc2。廣義相對論中,時空彎曲,時間的形狀,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關系,以及廣義相對論的一些預言。多維空間和四維空間的「短程線」。不確定性原理,穿越時空,蟲洞與時間停止點的相關內容。
下面介紹一下時間簡史中闡述的觀點:
1.宇宙是無限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為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宇宙是無限的,它沒有邊緣,那麼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邊緣。這不是簡單的套用物極必反,這完全是我對無限的推論。
2.然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情況則相當不同。這時,空間和時間變成為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一個力起作用時,它影響了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時空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發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正如一個人不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不能談宇宙的事件一樣,同樣,在廣義相對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講空間和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引用時間簡史。)
3.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像。比如在黑夜裡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系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里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後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
4.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為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於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平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著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接著我必然得說,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為空間膨脹有速度,所以時間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5.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樣的。既然宇宙在膨脹,膨脹的速度怎樣?既然有速度,它必然會有一個參照物,就象光相對假設的以太一樣,我們又要假設什麼呢?萬物形成之前只是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距離為零,爆炸之後膨脹。可以想像我們也是以相對於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的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遠離它。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如果膨脹的速度是超光速,我們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脹的速度是光速我們就是光速,如果膨脹的速度低於光速我們就低於光速呢?對於第一種可能,如果我們超過光速,我們顯然不可能看到光。對於第三種可能,是我們從一產生就是光速還是後來慢慢變成光速呢?
6.回過頭來看一看開頭,任何一條線都是宇宙的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宇宙的中點,這明顯是認為了無限等於無限。因為無限和無限是無法比較的,就是說我們不能比較線左右的大小也不能比較一點離邊緣各連線的大小。你無法證明它們相等,也不能證明它們不等。但是我覺得可以想像出一種相等,你說不等我也不會反對,但你不能說其中任何一個大。我非常傾向於相信無限等於無限。
7.接著4的推論。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我無法想像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我在這里丟掉了一句話,當時我在寫上面一句時打算把它放在這里,可是當我寫完之後卻再也想不起來了。而那句話正好又是我感覺包含了真理的一句話。那大概意思也許是過去是現在,現在是現在本身。)如果它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話,那意味著每一個時刻都象照片一樣靜止,並且是絕對靜止在一個地方。這是錯誤的。我還沒有想說時間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設空間和時間的速度比光快。時間的速度是個什麼概念,這似乎象水裡燃燒的火一樣無法想像?
太陽光要經過八分鍾到達地球這句話里有兩個內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時間的長度。我們所認識的時間,是我們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時間,這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之後我們才測量出光的速度。我們一直把時間當成一種長度,似乎它的速度無窮大,只要物質達到那裡,時間同時也達到了那裡。時間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它應該比光的速度快。這樣的推導,將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結論。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里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才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後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麼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裡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裡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裡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裡存在。
我的觀點是,一切在宇宙產生之時就和時間具有了同樣的速度,即宇宙膨脹的速度。未來的空間和時間還沒有產生,去未來旅行根本不可能。
8.時間簡史里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我覺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時的奇點或者宇宙的邊界,否則是無法找到時間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個球體,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傾向於相信,宇宙有開始也有結束,宇宙是任意產生的,可能已經產生了無數次也結束了無數次,每一次存在的時間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從一秒到幾百億年。我們現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產生過智慧生命也可能沒有產生過。總之是任意的,這一次不是幸運,而是億萬種可能中必然的一種。
宇宙現在在膨脹,那麼將來它會壓縮嗎?如果它壓縮,時間的方向就會和現在相反,就會出現破碎的花瓶的碎片從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結合成花瓶的現象啊。時間簡史上說,無邊界條件意味著,事實上在收縮相時無序度繼續增加。就是說宇宙即使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時,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
時間簡史上說收縮相時不適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為那沒有強的熱力學時間箭頭。我不認為這是原因,為什麼不能假設,在宇宙由膨脹轉為收縮的臨界時,所有的生物將獲得永恆的生命,直到收縮到奇點呢?或許由膨脹轉為收縮,繼而收縮到奇點的時間只是一秒。當然,是在數百億年也不一定。收縮時的空間和現在肯定完全不一樣,生命或許將飛越到沒有時間觀念。
9.時間旅行的想像首先是由整個宇宙都在旋轉推論出來的。即宇宙中所有物體的軌跡是一個閉合的曲線,假設他們的速度超過正常的速度,改變一下方向(小於切線方向),做一條弦那樣的運動,他們就能用低於正常時間的時間到達沒有到達的地方,或者已經經過的地方。這就是時間旅行在理論上可能。
我想,我們現在所旋轉成的軌跡,應該是象彈簧那樣,並不是平面閉合的。
引用時間簡史。微波背景和輕元素的觀測表明,早期宇宙並沒有允許時間旅行的曲率。如果無邊界設想是正確的,從理論的基礎上也能導出這個結論。這樣問題變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沒有時間旅行所必需的曲率,我們能否隨後把時間的局部區域捲曲到這種程度,以至於允許時間旅行?
無論是超光速和空間彎曲都不可能旅行到未來。因為現在是時間的末端,空間也必然是末端,無論它怎麼彎曲,也只可能向過去彎曲而不能向未來彎曲,未來是一條虛線。(時間簡史:一種對來自未來的旅客缺席的解釋方法是,因為我們觀察了過去,並且發現它並沒有允許從未來旅行所需的那類捲曲,所以過去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未來是未知的開放的,所以也可能有所需的曲率。這意味著,任何旅行都是被局限於未來。)無論是向過去還是未來旅行,我們都必要考慮過去和未來到底存在於哪裡和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回到7中,我無法想像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如果我們把過去分成一個一個的點組成的線,這線直到現在的前一秒,我們就象一顆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向膨脹的方向前進。難道宇宙的裡面的某處還會有一個過去的地球以實質的形式存在嗎?過去是存在著的,它肯定不會以能見的能觸摸的能進入的方式存在。假如我們回到過去的某一點,我們在那裡只有和時間保持同速(相對靜止),在那一點向時間正方向流動,才能看清一段歷史。這樣我們只是在看一段電影,過去的存在形式決定我們不可能改變歷史。
那麼,假設我們回到過去的某一點然後隨它流到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必須已向前運動了,我們還沒有到達現在。我們用一種方法到達現在,在出發點和現在之間這一段時間里,我們從人間蒸發了嗎?當然,這不是明顯的錯誤,我們可以象跑到電影院看電影而在家裡消失一樣。可我們怎麼才能從出發點回到現在呢,如果我們能從出發點回到現在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去未來旅行呢(如果我們可以彎曲過去就代表可以彎曲未來,因為我們出發之後的時空是沒有被彎曲的,那樣的時間必須是切線。)?
我猜想,時空一旦被彎曲就會產生兩段彎曲,即一個周期波(象鏡子里的S)。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時空和過去是一樣的,是兩相反的彎曲。這樣我們就能從折點延切線迅速回到現在。但是我們不能從折點(出發點)延彎曲繼續流到現在,因為出發點之後對於我們是未知的。我們如果要看離開的時間里發生了什麼,只能再一次回到過去旅行。(如圖。)畫完之後我才發現,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曲率要低於過去的曲率。這樣就更容易接受,它的曲率可以小到很小很小。同時,這張圖也說明旅行者旅行的時間在實際時間上的投影比他離開的時間(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投影長,這和相對論吻合。
10.或者這一切都是相對論的悖論,相對論是二項的不穩定的,它相對於每一個物體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項的,互相相對將是穩定的。實際上,第一推動即上帝的存在與否仍然無法解決,我們只能用一個假設代替另一個假設。因為膨脹因為未知才有了一切有了意義,我們還渴望什麼?
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時間簡史這本書。
我當時讀時間簡史之前讀過:探求上帝的秘密 趙崢著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 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希望這些可以對你有幫助!!
也希望你可以與我有共同的愛好!!!!!!!
不過你在學學校中的物理在這本書中都會被推翻,因此我經常和物理老師打架。
學校中的是經典物理。
但在這書中有一句話:經典理論已經倒塌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祝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