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談談對香港電影的理解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談談對香港電影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2-05-16 09:12:31

1. 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對香港電影有何影響

我只講一點:《無間道》系列某種意義上是港片美學的轉折點。

首先,後來的港片相當的功夫花在了畫面雕琢上,攝影雖然有「唯美」感,但失去了跳脫和果敢,且比廣告美感也不過原來的學生韓片;其次,香港的編劇長項是扭橋擺段子,大的布局謀篇(這里銀河又算是另類)並非長項,所以盡管努力端著講,但沒覺得多順溜,反而因為正襟危坐了反而不會像看過往港片一樣,觀眾可以輕松地對明顯的漏洞一笑了之。第三,最關鍵的,不親切了。

簡而言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那種港片風格,現在基本已喪失殆盡,《無間道》是新時代的序幕,更是舊時代的輓歌。這種變化無論其影響,其實都是應對變局的無奈之舉。翻一翻香港電影金像獎90年代和00年代的最佳影片清單,差距不言自明。現在香港電影說到底仍是幾桿老槍在苦苦支撐,其中還有不少北上後,未帶來什麼新空氣,反倒同流合污了。對港片的未來,我沒什麼信心,無可奈何花落去。

2. 對香港電影的感想800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俄裔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攝制故事短片《偷燒鴨》,導演是香港人梁少坡,布拉斯基充當攝影師,演員有梁少坡、黃仲文及黎北海,全片皆在香港拍攝及香港人參與創作.另外還有另一部故事片就是是《莊子試妻》(1913年),此片由華美影片公司(Chinese American Film)出品。從此香港電影就產生了。
1930年代初期,有聲電影開始流行,黎北海的中華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同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1934到1936年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倍增,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拍攝粵語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繁榮期。
1940年-1960年代
戰後,資金和人材不斷從中國流入香港,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香港電影業也不例外。國共在1946年再開戰(國共內戰於日本侵華期間休戰)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勝利,都令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香港.華語電影中心也因此南移至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電影至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隨後香港電影雙線發展:粵語電影和國語電影,由於當時香港電影配有英文字幕,是香港電影的發展更為快速。
盛世(1980年代早期-1990年代)
港產片於70年代播種,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早期豐收:廣東話的獲勝、新式的電影院誔生、東亞市場的超強地位、和西方對香港電影的關注。
新藝城與德寶的興起
到了八十年代,邵氏漸漸退出電影製作。以九龍巴士雷氏家族為首的金公主影線,拉攏奮斗公司的黃百鳴、石天、麥嘉改組成新藝城公司,新藝城在1982年的最佳拍檔大收旺場,擊敗了嘉禾的龍少爺,於是嘉禾領先的優勢被新藝城所威脅。新藝城製作了最佳拍檔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等知名的電影。在整個八十年代風光一時。
香港電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功夫,代表人物有成龍,李小龍,李連傑,喜劇:周星馳,曾志偉,文藝:張曼玉,張國榮,
國際市場
當時,香港電影工業是少數之一,在面對好萊塢日益壯大的全球影響力下仍然能夠茁壯成長的。事實上,香港電影在香港及其鄰近地區中擁有媲美好萊塢的支配地位。不論戲院還是影帶店,像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韓國,這些地區的觀眾一向是香港電影的重要市場,而且現在香港電影比之前更受歡迎。台灣已成為起碼其中一個如同本地般重要的香港電影市場;在90年代初,一度蓬勃發展起來的台灣電影工業,在香港進口電影突擊猛攻之下,幾近滅絕(Bordwell,2000)。在日本,他們的電影業已高度發展,資本亦比香港充裕,日本觀眾又酷愛美國電影,香港電影只得到較少立足點,即使如此,異常地,成龍在日本廣受歡迎。
近乎偶然,建基於從70年代的功夫熱得來的注意力,香港也能伸展更遠,到達西方。香港電影在唐人街的電影院放映或在影帶店租售,令到西方的電影文化人有機會接觸香港電影,從而被當中的「異國情懷」吸引。在隨後的時代逐漸浮出到更廣大的大眾文化之中。
年代中期至今,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在 20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Li,2004)。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著名的香港演員
張國榮,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阿飛正傳》《霸王別姬》、《東邪西毒》、《春光乍泄》
周星馳,代表作:《功夫》《喜劇之王》《大話西遊》《九品芝麻官》《食神》
周潤發,李小龍,成龍

3. 如何理解香港電影成就了吳京,也成就了《戰狼2》

香港電影有滋有味,畫面震撼,可以說是成就了一批敢於嘗試的人,吳京就是個例子,香港的娛樂圈也是非常得多,裡面的明星大腕都是演技非常好的,香港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就是因為香港的演繹技術是真的好,所以吳京現在《戰狼2》一舉成名,和香港的電影界也是有一定關系的。上映後票房直接突破,可謂是驚心動魄,這更是離不開香港影視界。

這么看來,香港的影視界成就了吳京,也是成就了戰狼2這部電影就是正常不過得了。也希望今後吳京能夠帶來夠好的作品給大家。

4. 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

香港電影在回歸後動盪較大,與香港的經濟一樣,有過冰封期。香港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可是畢竟就發展來說香港的市場有限,所以很多香港的電影人會到大陸取景,或與大陸的製作團隊合作,找大陸的演員。不過不僅僅是因為大陸的市場廣大,也是因為中國大陸的電影發展越來越趨於國際。而大陸的電影人也有合作的意願。文化上的沖擊不僅是素材,也是很好的噱頭。且與大陸電影人的合作還是非常好的資源共享。 大家不能因為可能最近香港沒有很出彩的電影而說香港的電影不好!最近金融危機對香港的影響是大陸同胞無法想像的,所以大家應該正面的對待香港及香港電影。

5. 香港電影的評論

雖然香港電影是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模式,但是,在娛樂的內核,卻散發著社會閱讀的模式,而使得香港電影在影像中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現實獲得一點的認識與了解(更何況,寓教於樂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而香港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跟內地電影幾乎是相互融貫的)。如香港的多年以來的住房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的李曉導演的《危樓春曉》,到60年代的秦劍的《難兄難弟》,再到70年代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方育平的《獅子山下》系列,甚至是80年代成龍的《警察故事》、90年代張之亮的《籠民》等,都多多少少的反射出香港社會的住房緊張的問題;又如香港的治安與黑社會問題的嚴重,也在不少的電影中出現,甚至警匪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之一,如《英雄本色》、《黑社會》等 。
香港電影是香港社會現實的某種反射,因而也貫穿了香港人的重要精神面貌:樂觀自信。即使是在回歸以後有了祖國這個「母親」這個「大家庭」,即使是面臨困境與挫折,這種在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凝結的香港精神也被融入於影片之中,無論回歸之前,或者回歸後的作品中。
殖民地的歷史是香港19世紀以來的不可揮抹的痕跡,也雖然給香港帶來了不少的傷痛,但是,不能否認這種殖民統治所帶給香港的積極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70年代香港經濟的騰飛,而也使得樂觀自信成為港人的一個重要精神面貌。
1961年,郭伯偉爵士擔任港英政府的財政司,直到1971年。在這十年當中,他推行所謂的「積極的不幹預」政策(主要是認為政治家與文職官員不必像工商界人士那樣通曉經濟,也不比為商業衰退承擔責任;而政府只需為了赤貧者的利益進行最低限度的集中干預),使得扣除掉通貨膨脹因素,香港的實際工資增長了50%,月收入低於400港元的家庭從50%下降到16%,更是使得香港逐漸形成了典型的現代社會態度,甚至港人以近乎藐視的眼光看待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英國(認為英國經濟的症結在於政府扶持難以存活的企業,導致進取精神的喪失),再加上在政治上香港處於英國與中國的夾縫中,香港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獨立,而經濟的迅速騰飛,更是使得他們相信多勞多得、相信明天會更好。(1971年11月麥理浩爵士的擔任香港總督則促使香港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就如劉德華在接受采訪時所說,香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發展,裡面有好多的挫折和讓人沮喪的時候和事件,但是有港人的不停地支撐著,使香港不屈不撓。
「一二三四五六七,多勞多得……」在《麥兜故事》中,麥太一邊練著體操一邊唱著,盡管麥太是單身母親,帶著麥兜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她希望孩子出生後即使沒有周潤發、梁朝偉般的帥氣也要有好的運氣,她相信明天會更好而可以帶著兒子到馬爾地夫看藍天白雲,即使在面對著一次次的失敗與挫折。而春田花花幼稚園的Miss Chen所教給麥兜他們的那首英文歌曲,《All thing bright and beautiful》,同樣是充滿著陽光般的溫暖與明麗。至於麥兜,更是一次次的在挫折與失敗中爬起來,繼續的往前走著,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失望,希望……希望永遠都比失望要多,而明天會更好,這是麥兜所堅信的,也是港人所堅信的。
即使是那個因為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的阿金,在自助銀行中她仍然不忘給予同樣處於困境中的歹徒以教導樂觀自信的港人精神,別的舞女因為長得漂亮而有不少的顧客關注,而阿金則以自己的獨特的「醉拳」賺錢甚至敬業……20世紀70年代的一樓一鳳,80年代的股市大跌(在陳可辛導演的《甜蜜蜜》中也有所表現),再到90年代的北姑的紛紛湧入香港「淘金」「討吃」以及亞洲金融風暴,雖然也表現出阿金的從「得意」到「失望」再到「嘆氣」的過程,但始終洋溢著阿金的樂觀自信的香港精神,也從沒有放棄希望--影片最後的阿金得到了朋友償還的錢,則是這個希望的具體體現。
香港電影很多時候的大團圓的結局,其實也是香港人的那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的一種體現,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都心存希望,明天會更好--如果比較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主流動作電影,這種樂觀自信的現代港人精神更加的明顯。張徹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中談到60年代的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與香港天星輪提價所引發的港人暴亂對他的武俠片的影響,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都是以主角的死亡為終結,如《報仇》、《刺馬》等;但到了吳宇森(他深受張徹的影響),孩子這個未來的希望的象徵則被一而再的再現於影像中,無論是《英雄本色2》還是充滿暴力的隱喻的《喋血街頭》,甚至《辣手神探》的高潮戲中穿插了救助嬰兒的場景;而到了劉偉強導演的「古惑仔」系列,黑幫英雄得以更加的年輕化的處理,且散發著自信的因素……
而即使是在一些悲劇性的作品當中,也不乏這種樂觀自信的因素,如張婉婷的《玻璃之城》,父輩的愛情在車禍中走向終結,但兒女一代卻在不斷的誤會與消解中逐漸的走到了一起;《狗咬狗》是香港電影中少見的一部暴力、灰色的CULT作品,但最後出生的嬰兒則給這個灰色的故事帶來了最後的一絲希望與亮色;杜琪峰在《槍火》中讓五兄弟之一死裡逃生,盡管整部影片散發著濃濃的死亡的氣息,而到了《放·逐》雖然是讓五兄弟逐一的斷命天涯,但離開的妻子孩子則成為影片中明天的希望;即使是非常黑色非常悲劇的《非常突然》,影片最後六個警察與兩名匪徒在槍戰中同歸於盡,但黃浩然所扮演的警察卻因為之前的一次槍傷而逃過此劫--老子的禍福轉化思想,成為影片的非常突然的死亡中的最後的希望……
這就是香港人的精神,也是香港電影中所貫穿的,希望,即使遭遇再多的失望,希望還是隱隱若若的浮現著……

6. 對於香港電影的評價

我就在香港的電影是屬於那種比較經典,然後比較搗蛋

7. 你是怎樣看待香港電影的

香港近年也有不少展現青春成長的好電影,如《烈日當空》《狂舞派》《哪一天我們想飛》《王家欣》等等。而最近上映的《點五步》,我認為是近年香港電影裡面對成長講述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8. 求一篇 對香港電影見解 的作文。。。

香港電影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成功故事。20多年來,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
只需稍為留意任何一種流行媒介,幾乎都可發現影響西方文化最深的亞洲電影,就是香港電影。……好萊塢的習慣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龍象徵了反叛青少年與民族自豪,成為超越時空的符號。 你知道嗎?我已厭倦了別人老是問:「閣下是否要挑戰好萊塢?」我真的覺得,我們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萊塢的不一樣,但卻不比好萊塢差。 ——邵逸夫 如假包換的本土電影,但資源忽地極快流失;稱雄本區數十年,卻遇好萊塢霸權東漸節節敗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糧,卻只存在於錄影天地里。眼下也許要問:究竟香港算不算締造了一種「全球性」電影? 單憑本土市場支持電影製作,能撐下去的國家沒幾個。電影要生存,要麼像美國電影般搞出口,要麼像歐洲般領取政府大筆資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場的,就可稱做全球性電影;有了影帶,任何影片其實都可輕易跨越國界。真正的全球性電影,不管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會在其影院銀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用這個定義看,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還未能稱作全球性電影,歐洲任何一國的電影也不可以,因為五部歐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國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電影,來自美國。巨制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都成為國際影壇及媒體的盛事。中型製作的美國電視電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電視熒光幕。廉價的美國動作片及恐怖片,填補從東歐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帶店都清楚顯示,不管是《星球大戰》(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電影,只要是美國片,便人人都願意掏腰包。 誠然,90年代香港影業出現危機以前,香港僅次於好萊塢,影片賣埠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兩者相去仍遠,港片幾乎只輸往東南亞市場,其1995年收益約1.3億美元,美國片現時的環球總收益則超過50億美元。而且,香港電影機構的規模,很難與北美、歐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國企業相提並論。區內實力最雄厚的嘉禾,亦從未打入全球50大傳媒機構之列。時代華納、MCA環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國際融資,特別是銀行投資,故可確保影片打進全球市場。香港電影製片則由小公司推動,影片都是部頭製作居多。1995年港片總投資額為1.5億美元,單是成龍一部電影已佔去其中1200萬。1998年夏天港片處於淡季時,一部好萊塢大片的經費,已與港片全年總投資額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發行的規模,亦從來比不上日本動畫此一最受歡迎的亞洲片種。東方的好萊塢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萊塢。 山寨式作業的港片,確實一直欲打進西方市場。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選國際影展;不少香港電影公司,現在仍欲賣片到西方最賺錢的市場。然而,當地監制卻要面對長期存在的種種困難。首先,歐洲及北美觀眾對亞洲電影興趣不大,只偶然幾部異國情調色彩濃烈之作,或主角沒日本味的日本動畫是例外。其次,好萊塢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設有發行部門,送交當地院商的影片供應源源不絕。其他國家的公司從來沒有這類地方代理人,香港監制只能逐個國家賣埠,每回只可與當地發行商達成一次交易,且利潤微薄。他們除東南亞及幾處唐人街外,便沒有自己的影院,因此無法讓其製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僅有過一次重大突破,而經濟回報盡管可觀,也只是曇花一現。邵氏也好,嘉禾也好,顯然都沒料到為本土與亞洲區觀眾度身訂造的功夫片,可賣埠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龍虎鬥》(1970)開創功夫類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鄒文懷挾著兩出李小龍影片在戛納電影市場曝光後,舉世方大開眼界。兩片賣埠成績極佳,甚至打入中東市場。1972與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製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倫敦空前賣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義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龍第二部作品《精武門》(1972)在倫敦打破票房紀錄。及1973年年底,不少歐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潤最可觀的龐大美國市場。與英國一樣,美國最先引起鬨動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該片於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龍的作品很快隨後推出。同年年終,在美發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綜藝》雜志於1974年年底報道,港片在美總票房超過1100萬美元。其實那時候,美國人對中國菜、中國宗教及武術的興趣愈來愈大,電影觀眾對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備。李小龍當不成主角的電視連續劇《功夫》(Kung Fu)於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國人因此更熟悉這種異色的打鬥風格。功夫片不像那電視連續劇,沒帶出以和為貴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義大利式西部片出現後,銀幕暴力升級,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觀眾容易貪新忘舊,對功夫片亦會失去興趣。好萊塢大公司最初也發行過幾部入口功夫片,但數年過去,功夫片只能以賤價賣給邊緣發行商,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區放映,靠亞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觀眾撐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給影帶搶走為止。但無論如何,亞洲電影的確曾破天荒在美國眾多影院放映,此情況並持續了差不多10年。

9. 從產業和文化輸出兩方面看,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電影的存在,為中國的娛樂產業在國際上提高了很高的檔次,但是它在我們普通群眾的心中其實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里的時代,於是我們就經常去鄰居家或者村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去看電影。甚至於有時候別人家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但是並不能磨滅我們的激情,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結識了香港電影。

10. 來談談香港電影 與大陸電影各自的特色

雖然香港的很多電影我也很喜歡,周星馳的電影我也很愛看,可是,如果說到迄今為止我的最愛,還是在內地片子中,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這些電影看過之後很長時間一直讓我沉浸在電影所講述的那個氛圍中,好像那些個故事就是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發生的一樣。 我跟同宿舍的同學討論的時候,我們一直認為同是對中華文化的弘揚,但是香港的影視更著重於再現傳統的世界,試圖通過電影的講述把傳統的文化注入我們的生活中,而內地的電影似乎更著力於構建一個新的文化視野,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的新的文化「傳統」。當然,這樣的片子我也顯然是傾向於選擇香港影片的,因為傳統的已經幾經沉浮積淀下來,我們確實有必要對之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去思索,去繼承,才不至於失根。可是,當下的一些觀念還在接受歷史的考驗中,過分的急於將其傳給觀眾,未免過於不負責任。 然而,我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的片子不是這樣的。必須看到,在電影圈中,還有一批兢兢業業的敬業者,不管張藝謀後來如何,當年拍出《紅高粱》,拍出《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他還是值得我們送上一片熱烈的掌聲的,姜文則更不用說了。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植根於這個環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文化。只有真地接觸那幫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中日關系一直這么緊張,在普通中國老百姓的眼中,到底是怎樣看待這個事情的,一部《鬼子來了》將這個問題表現得恰到好處。其實香港的很多片子塑造的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而不是真正的中國,當然,隨著日益和世界接軌,這個趨勢在中國大陸也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