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日本二二六兵變的電影
鏈接: https://pan..com/s/1OAL9Ok1_FyTk60AjANqe3w
二·二六,又名《血淚陰謀》,是日本導演五社英雄於1989年拍攝完成的電影,1989年6月17日上映。該影片講述了1936年轟動全日本的「二·二六兵變」的全過程。由於「二·二六事件」的許多內幕尚未揭開,因此在近八十年來,僅有很少數的日本電影人將此事件搬上銀幕。
Ⅱ 求 二二六兵變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二二六兵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作品相關簡介:二·二六,又名《血淚陰謀》,是日本導演五社英雄於1989年拍攝完成的電影,1989年6月17日上映。該影片講述了1936年轟動全日本的「二·二六兵變」的全過程。由於「二·二六事件」的許多內幕尚未揭開,因此在近八十年來,僅有很少數的日本電影人將此事件搬上銀幕。
Ⅲ 226兵變---皇道vs統治是什麼意思
日本陸軍中的主要兩派政治勢力。其實兩派根本思想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建立軍政府施行法西斯統治,但是在具體做法上有區別。
皇道派就是激進派,想通過陸軍直接政變奪取政權。這個受到很多下層軍官的擁護。
統制派就是保守派,想通過與財閥貴族合作實現奪取政權。這個受到大多數上層軍官的擁護。
當時日本的昭和天皇在經過比較後,認同了統制派的理念,對皇道派採取了打壓的態度(認為皇道派過於激進)。皇道派被打壓後,把矛頭指向了統制派,最終引發226兵變。
Ⅳ 日本為什麼會發生二二六兵變
日本的二二六兵變實際上是軍部內部的一場派別之爭,以底層軍官和高層將領的矛盾為核心點,底層軍官想要通過一次軍事政變來快速上位,最後由於勢單力薄,而被鎮壓。
Ⅳ 求一部日本電影,講訴的是從九一八事變到二二六兵變的日本法西斯化的歷史
「戰爭導火線」,好像是紀錄片。
Ⅵ 日本226事件是怎麼回事
日本226事件指的是日本的一次失敗兵變。
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帝國的一次失敗兵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餘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
直接參與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本帝國軍隊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
(6)226兵變電影國語擴展閱讀:
在二二六事件中,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這不僅是因為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制派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而且內閣也被以新首相廣田弘毅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團所控制。
對於日本陸軍在二二六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在隨後日本法西斯化中的作用,抱有左派觀點的井上成美海軍大將在日本投降前曾經有過一番很有意思的講話:陸軍動輒把自己大肆吹噓成什麼『皇國的中流砥柱』,事實上,正是陸軍,最終把日本拖入了災難。
Ⅶ 有了解226兵變的么
有問題,問度娘。
Ⅷ 226兵變,陸軍,海軍,內閣的關系,張學良,張作霖與日本國內的關系
我們先來說一起具體的案例,即發生在袁世凱死後不久的一件事情。1916年8月13日,日本部隊與奉軍二十八師二十八團團部之間發生沖突,互相造成不小傷亡,此即為著名的鄭家屯事件。經過張作霖與日方雙方長時間的交涉,事件最後以張作霖妥協而結束。這件事情說明張作霖絕對不是簡單的親日,他們之間也有對抗,但是最後張作霖也妥協了,說明他其實並不反日。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件事情,即郭松齡反張。郭松齡這邊反張聲勢浩大,一度對奉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張作霖都准備出洋逃難了。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張作霖為了保證其統治秩序,選擇了對日本妥協,放棄了一些利益換取了日軍出兵,最後張作霖還是穩坐釣魚台,郭松齡被殺。
但是,張作霖畢竟最後是被日本人炸死的,雖說也有人說可能是蘇聯人下的手,但是從目前所有資料來判斷,日本人作案的概率還是高於90%的。一般認為,張作霖沒有答應日本提出的一些更進一步的要求,最終被日本人殺。這也就能說明張學良接手時,其實也是有相當大的壓力,這點先不論。
其實說起來張作霖和日本的關系,略微有些利用與被利用、控制與反控制的關系。日本肯定想完全控制住張作霖,但是張作霖這邊顯然也有反抗,而張作霖也依賴日本的幫助,完成其野心。整體來看,張作霖並無多少國家意識,只是其把東北作為自己的地盤,不願意讓日本人更多染指。也正因為此,二者之間還是產生了不少沖突,最終導致張作霖被殺。
Ⅸ 日本電影《二二六兵變》,最後軍隊列隊走過大街唱的歌叫什麼名字
昭和維新歌,也叫青年日本之歌。
Ⅹ 1936年日本內部發動的二二六兵變是怎麼回事
1936年2月26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士兵嘩變,這就是“二二六兵變”。此次兵變徹底改變了日本的國家命運,形成了以主張全面侵華的日本軍部法西斯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和對外戰略格局,加速了日本的軍國主義進程。
那麼,駐守東京的士兵,為什麼會嘩變呢?這次兵變的最終結局及影響又是什麼呢?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是在睡夢中被人叫醒的,他立即下令堅決鎮壓,並對試圖說情的陸軍大臣怒吼道:“如果軍隊不鎮壓,那麼朕將御駕親征剿滅叛軍。”既然天皇給這場兵變定性並發了話,軍隊斷無理由再推諉,於是在28日,陸軍次長杉山元發布了鎮壓叛軍的命令,兵變被迅速地平定了。
7月12日,15名參與叛變的軍官被判處了死刑,第二年的8月,兩名民間人士也被槍斃,其它近百人參與兵變者被判處了有期徒刑。
“二二六事件”之所以爆發,與日本國內的經濟形勢以及政治斗爭有密切的關系。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國內的經濟並未得到好轉,反而因為其對中國的侵略和國際經濟危機遭受重創。到了1936年,日本的底層民眾生活更加困難,他們除了在夏季緊張忙碌外,還必須在農閑時間外出打工賺錢,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相反,日本上流社會卻生活奢靡,完全無視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成天只知道爭權奪利,相互攻擊,各大財團依靠其產業優勢,殘酷地盤剝底層百姓,在日本國內形成了差距極大的貧富分化。
同時,日本軍國主義歷史上形成了兩個派別,一是皇道派,二是統制派,兩派勢成水火,互不相容。在1934年,統制派取得優勢,在軍隊中擁有絕對的領導權,便開始了對皇道派的清洗,大部分皇道派官員要麼被降職,要麼被調任到國外,這讓皇道派勢力產生恐慌,企圖利用兵變挽回頹勢。
就這樣,在多重因素下,“二二六兵變”事件發生了,最終讓皇道派在政治上徹底失勢,讓統制派的東條英機等人漁翁得利,也讓日本法西斯勢力在推動戰爭上得到了制度保證。
“二二六兵變”一方面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走向軍國主義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日本的快速墜落,就此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