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新金品梅電影國語2018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新金品梅電影國語2018

發布時間: 2022-05-11 00:16:50

『壹』 張建新的相關信息

天健網消息(記者 葛春家)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大連軍分區政治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國色·軍魂」---軍旅畫家張建新梅花作品展,25號在大連現代博物館開展。大連市政協主席劉俊文,沈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韓錫平,沈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王江,遼寧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康曉暉,大連軍分區司令員李志軍,市委常委、大連軍分區政委丁春,副市長朱程清,市政協副主席董長海、楊愛民出席畫展開幕式。國家一級演員、《建黨偉業》中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作為畫展開幕的嘉賓主持。

部隊和地方領導共同為本次畫展開幕剪綵。

周恩來的扮演者著名演員劉勁作為畫展開幕的嘉賓主持。
此次由軍地聯合舉辦的大型梅花專題畫展:「國色·軍魂——張建新梅花藝術品展」,共展出張建新近10年來的精品力作120幅,分為六大系列:
冰雪梅花系列:由冰寒梅艷作為主基調,贊頌梅花特有的風骨和精神品格。
古意梅花系列:重在學習借鑒,「古為今用」。在筆墨、形式、材料、語境中勇於創新探索。
紫韻梅花系列:梅中貴族,高雅清芳,獨具姿色,紫氣東來,賞心悅目。
綠香梅花系列:形態萬千,氣勢磅礴,清香襲人。重在表現其生機盎然,清芳靈動之態,給人以清新、清香、清逸之感。
彩墨系列:繼承並發揚了傳統藝術,承載了畫家的思索與探求,也蘊含著畫家的情感寄託。
水墨系列:國畫特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境界。或具象、或抽象、或意象的語境交匯中所表達出來的語言和情懷,以純和而高遠曠達,以韻律而生機勃發。
本次展出的作品不僅表現了張建新藝術作品裡高古清雅的藝術格調,更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視覺盛宴。「國色·軍魂——張建新梅花藝術作品展」的成功舉辦,為軍地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領域,也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本次展出時間為7月25日——8月15日。
本次畫展由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連軍分區政治部、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大連市文化藝術聯合會、大連市民政局聯合主辦,由大連現代博物館、大連長河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大連億心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協辦。
張建新以畫梅花聞名,不同於吳昌碩、關山月和王成喜,他的梅花設色大膽,用色強烈,把西方繪畫透視和色彩與放筆揮灑的寫意筆墨結合起來,獨樹一幟。
張建新作為軍旅畫家,他特有的稟賦氣質,始終圍繞梅花高潔這個主題展開,他把靈魂主題意緒化與詩性化,並進而形成鮮明的藝術特點——審美把握與生命靈魂共鑄作品空間。具體而言,在張建新畫的梅花里,無不浸透著他童年時代就滋生的審美體驗和人文關懷。他童年生活在著名畫家葉淺予的家鄉杭州桐廬,曾目睹一須發皆白的高齡老人每天清晨燃香拜一株老梅樹。老人說,梅花通靈性、知時節,又叫五福之花、報春之花。人們賦予了梅花極其豐富的精神象徵和文化內涵,並已經形成了擬人化的審美傾向和完美主義的理想寄託。如不畏嚴寒、鐵骨錚錚的頑強抗爭精神;歷盡滄桑、寧折不屈的傲骨風范;俏不爭春、瀟灑人間的高雅品質。這也使梅花具有廣泛的審美群體。從此,張建新這40餘年,總是在讀梅、尋梅、品梅、畫梅。他把畫梅當做自己一生追求的課題來學習研究,「可以用魂牽夢繞,以心相許來形容」。張建新畫梅的靈魂,當是一種浸潤著中國文化精神的生命理想和情懷,它來自畫家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說,在張建新的寫意梅花時空中,蘊藏著一種自由的精神追求和深刻的審美體驗。好比中國畫史上王冕畫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澹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在人間。」表現人們對高潔靈魂的珍視。

張建新追求的就是人品與藝術的統一,書畫家陳十田說「寫意精神強調了主體精神世界的表現,通過『寓物於物,寄樂於畫』,實現個體的暢神」,但寫意與載道並非互不相關,個體的「意」直接聯系著精神品格與道德理想,所以古人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好比中國美學有「比德」說。《管子·小問》:「物可以比君子之德。」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也是「比德」。老子的「上善若水」,同樣可以視為「比德」。水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常常被用來象徵某種道德思想。中國詩歌的「比興」傳統,也含一種「比德」思想。中國藝術中重品的傾向,則是「比德」說的新發展。正是在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梅花藝術中存在著一種將人品聯系起來的觀點。有梅花的高潔,方能有第一流的人品,這幾乎成了中國藝術與人品的定論。「在我眼中梅花是有靈性的生命。我熟悉她的體貌特徵和氣味,了解她的生物屬性和人文鏈接。對古人『三嗅梅花勝一杯』『我思梅花梅思我』的情愫也有了同樣的感受。在我的價值觀念中,梅花是高雅脫俗、純潔無私的象徵,梅花也是虔誠善美、吉祥安泰的圖騰,梅花是『四君子』之首,日夜與君子相伴,豈不樂乎!」這里張建新對梅花精神品格的闡釋,足見其精神追求。他總是思接自然,視通萬里,表現出獨與梅花相往來的精神境界。自然博大精深,無始無終,而人的生命只是短暫的存在,只有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才是極致。張建新品梅花目注神馳,怦然心動,再品,物我相融;畫梅花深入化境如精神之旅,最終使自由的精神追求找到了歸宿,同時自由的精神也因回歸自然而獲得解放。
張建新用心靈和畫筆畫梅花,作品飽滿,張力十足,似乎在力求表達一種人格的力度。因此,他畫梅花通過注入個人的氣質性情及其所感到的時代心聲,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撼人的藝術力量。像《紫氣香魂》《傲雪圖》《題梅》等作品枝幹挺拔,花朵圓潤而瀟灑,在用筆上粗獷樸厚而打動人心,強化和純化了梅花寫意的意象,把梅花的孤芳傲骨,不屈寒苦,推向極致,務求極簡朴、極粗獷、極強烈、極濃重,在簡化大寫意梅花的藝術語言上求精神性的加強,因此達到了形簡情茂、筆厚意豐的藝術效果。像《紫香》《梅圖暢月》《紫香圖》《綠萼迎春》《沁·幽》《梅頌》《古香圖望》《瑞雪寒香》《靈峰第一香》等作品中,他將紅梅、黃梅、綠梅、白梅、紫梅置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賦予它們各自不同的精神和特質。這些作品採用飽滿開張的布局,極盡誇張的梅花形象,層次豐富而又拙勁大氣的色墨,還有粗獷樸厚而打動人心的筆法,必然多了一個可以追認的精神價值。這些作品具有審美的氣度,一方面得益於張建新對傳統筆墨的領悟;另一方面得法於西方繪畫藝術的色彩和構圖透視。張建新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多彩的世界,正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趨向。毫無疑問,繪畫必然受到價值觀念深層影響而留下時代的烙印,一個對色彩多元化需求的時代已經到來」。蔣兆和、李可染之兼融中西,大量借鑒素描與光影而自成面目,張建新接續此脈,借鑒西方色彩和透視,創造了自己的寫意梅花。在細小的動作上,張建新把握得當,如《惜春》《紫香圖》中都畫了兩個小鳥,可以看出張建新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善於觀察的畫家,從鳥的神態描繪到梅花的燦爛而渾融,這是張建新寫意梅花打動我們的原因。
張建新的寫意梅花,活色生香,充滿生機與新意,賦予這一源遠流長的藝術品種以鮮明的現代樣式,走出了以中為主、中西結合的中國畫之路,這對於新世紀的中國畫壇,具有重要的意義。
張建新為金雞百花電影節創作的紀念瓷盤。(攝影記者朴峰)
在剛剛落幕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由景德鎮燒制的紀念瓷盤《報春圖》,深受與會者的喜愛。一隻雄雞立於梅花怒放的枝頭,昂首鳴叫,似向人們報出說不盡的好消息,寓意喜上「梅」梢。這一作品是出自生活在大連的中國畫梅名家、軍旅畫家張建新之手。
「梅花是百花之首,所以以盛時的梅園為背景,梅枝上立一隻雄雞,雄雞一唱天下白,通篇皆是深沉的黑白基調,反襯得雄雞火紅的雞冠和嫩黃的雙腳尤為扎眼,寓意雄雞在傳遞著好消息,它的歌聲讓世界充滿了亮麗的色彩。 」受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之託,張建新前一階段創作了《報春圖》,並交付景德鎮瓷窯製作,賦予了更深刻的中國意義。畫中的梅花遠近相依,虛實相應,給與會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姜寶林曾這樣評價張建新的梅:「筆墨厚重流暢,剛柔相濟,韻味和空間感十足,想法立意新。 」張建新說,他的梅有這樣的氣質可能和他的軍人身份有關。在他眼裡,梅,蒼勁靈秀,瀟灑奔放,沒有俗花那些矯情諂媚。這個江南的孩子幼時最愛做的事,就是跑到梅園,聽掃梅老人講故事,「梅花通靈性知時節,又叫五福之花、報春吉祥之花,花開如何可預示一年的兆頭。」那蒼老的聲音似從時空遙遠處傳來,至今響在張建新的心裡。
回憶前途,讀梅、尋梅、品梅、畫梅的痴心40年裡,張建新足跡遍布神州大地,這個鐵漢軍人有時很是善感的,陪同他數年的戰友小閆說,大將沿途出手無數,卻絕少留名。走在路上的張建新是快樂的,還記得山西那個破敗土屋裡的老媽媽看到他的畫時臉上疏朗的表情,還記得臨走時他默默留下錢,被發現後老媽媽捧著大壇的醋追出來道謝……
2012年6月27日上午,遼寧省相關專家、名家在遼寧社會科學院舉行了「張建新梅花作品學術研討會」。學術總主持,由遼寧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遼寧省美學協會會長王向峰先生擔當。與會的有:遼寧省委省政府文化顧問、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名譽院長彭定安,遼寧省原文聯主席、著名的詩人、書畫家牟心海,遼寧省省委副秘書長、遼寧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著名書法家耿軍,遼寧社會科學院書畫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程義偉,遼寧省美協原副主席白國文,遼寧省美協副會長白長青,遼寧省文學院副院長、著名作家徐光榮,遼寧省著名評論家楊寶峰,社會科學研究院書畫研究中心潘德柏,著名篆刻家楊桂臣,著名評論家、書法家、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喆,辛酉文化董事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愛權,遼寧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中青年學術領軍人物吳玉傑,著名女畫家、沈陽教育學院教授柳詠絮,著名油畫家、沈陽書畫院院長於晨等。
屬遼寧省內頂級的文化學者、領導、畫家以此形式研究、討論、總結張建新的梅花藝術現象。
程儀偉:張建新先生以畫梅花聞名,他的梅花把西方的繪畫和色彩與中國畫的筆墨結合起來。作為軍旅畫家,他特有的氣質始終圍繞著梅花高潔展開,審美的感悟與生命靈魂期間,我認為張建新所畫的梅花正是把握他的精神感覺,他不再是主觀審美,更多的帶有一種心靈的陶冶。通過梅花可以見到他筆墨的提煉,更可見到他的思想,他的筆墨顯現出他的精神內涵,也構成了張建新寫意梅花整體的風格,使我們對梅花藝術在後工業社會,去撫慰大眾的心靈。
王向峰:今天我們集中探討張建新同志的繪畫,他的繪畫是集中以畫梅花為主要的繪畫對象。我剛才瀏覽了一下畫冊,和之前印的咱們現手裡拿到的冊子,這裡面是他一些代表作品,尤其是我們現在後面展示的和畫在武漢東湖的一幅雪裡梅花,我看了這些作品之後,在所有的梅花裡面這一幅,最能集中代表建新梅花的神韻和風骨。在繪畫對象裡面不同的畫家都各有選擇,應該說梅花在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當中,無論是他自身和這個對象當中人們所能夠向他滲透的和賦予的精神,沒有任何一種花卉可以超過梅花,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對象來對自己審美世界的展開,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柳詠絮:以畫梅為主題去搞一個大型的展覽,這個難度是相當大的。因為這一個題材要辦成一個展覽的話,那就是對梅花的了解要非常有深度。對梅花的自然屬性和人文的感受都是要求很高的。我自己就是畫畫的,我自己假如說擅長的那個題材去辦個展覽會怎麼樣呢?很膽怯。但是建新能知難而進,以一個題材去挑戰難度和高度。風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建新第一步去做這個事情就值得我們敬仰。從整個展覽,我感覺到他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又有時代的審美趨向,不是老生長談,不是吃別人的饃,他有自己的獨到的東西,這一看他就是建新的符號,這就是他。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思考的結果,就是要深入到生活當中去,走到生活第一線,從生活當中去觀察、體驗。就像他自己的文章中寫到,自己和梅花合二為一了……
白國文:看了建新的展覽,非常打動人,無論是色彩上還是筆墨味道上,兩年前的展覽也是非常好的,但是這次和之前很多作品比起來確實提高了。我從中學習了很多,他畫的梅花和其他大家畫的梅花是不一樣的。建新那種清新的感覺,很少有熟悉的味道。因為他筆墨的運用、色彩的運用,已經研究得非常透了,快成一個植物學家了。整個我們全國專門畫梅花的也不算太多,建新畫梅花應該是非常有成就的。他博採眾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很多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建新確實是打破了很多極限,利用筆墨把西畫的東西融入了很多……
楊寶峰:看到作品,感覺比較新穎。梅花這種題材是中國歷代畫家喜聞樂見的。但是建新的畫兒在每一幅作品前,我都可以觀察它。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表現的方式。梅花雖然喜聞樂見,但是畫起來很難,畫不好就有一種俗的感覺。但是建新的畫兒,感覺確實有很多東西,不單調也不俗套……
嬌玉珍:建新老師的作品,我看了,有感覺。用筆用墨功夫很到位,有清秀的構圖,也有學術性很強的構成和肌理。我和建新老師一樣,在部隊工作,建新老師是我們的一個驕傲。將來會向建新老師多多請教。同時也祝建新老師梅花藝術作品展覽成功……
於晨:我通過這個畫冊對建新老師有一種新鮮感,也有一種親切感。他是孫老師的學生,孫老師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也拉近了距離。建新老師的畫首先在構圖,從國畫角度叫經營位置,這個構圖是很新穎的,不管是折枝也好,這裡面的曲式還是獨到的,一些點線面的構成,再有就是黑白灰,黑白灰是墨的一種顏色,這種黑白灰相對的空間感很強,這樣的話他在畫梅花相對於傳統來說,這個還是有突破。再有就是他在意境的營造上,我也是看他各種顏色的梅,這種墨的掌握,干濕濃淡,這個墨讓人很舒服。還有就是畫面技巧,他的用筆用墨,很輕松。這點可能是來源於他對梅花的觀察,這種體驗和理解,也是他深入生活形成自我的一種狀態……
牟心海:看了建新的畫,給我的感受:第一,他是一個很勤奮,也很有才氣的一個國畫家,他用了大量的時間研究,他的國畫我看不僅是畫梅花的,其他山水畫也都在畫,來研究這個繪畫,畫出來這么多的作品,那需要大量的時間。沒有這個勤奮也不會得到這個成果。第二,他的梅花,從我們傳統的繪畫來看,不僅他的畫兒很到位,而且他還作了很深入的研究。對客體做了仔細的觀察。好像達到了植物學家的研究,對一個對象的研究還是很深刻。第三,就是他在畫梅花所用的一些國畫的技法,我看都摸索到了,這樣就表現出來他在繪畫上達到了很高的一個美的境界。第四,從他繪畫的梅花,畫出了梅的這種精神,畫梅花用梅這是一個載體,要表現人心靈,頌揚的客體對象是什麼,達到人的高潔,有勇氣克服困難這種性格的追求,也可以看出畫家對心靈深處的挖掘,這一點我覺得非常值得肯定。
另外,他還把梅作為一種符號,吸收一些西方的東西,在色彩上,強烈對比,這是有著西方油畫當中未來派和野獸派的風格,比如說這幅畫兒叫《彩韻圖》有點吸收西方的油畫的特點了。不僅在色彩上,而且在構圖上打破了中國畫文藝畫的局限性了……
徐光榮:梅蘭竹菊是四君子,梅花和松樹又是歲寒三友。在中國的傳統裡面,梅花不再是單純的花兒,變成了一種人格高尚,氣質風韻,這是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對花卉繪畫的區別,成為中國傳統問題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所以歷代無論是文學上還是繪畫上都把梅花作為人格的一種象徵,就像梅花香自苦寒來,可以是自己說自己,也可以說給青年一代,你要想成為一個好的畫家,要想成為好的藝術人才,必須通過自己的不斷奮斗。
今天我特別高興的是,我終於看到一個能夠把中國的畫梅花的傳統集於一身的畫家。但是現在在中國畫梅花的畫家當中,大部分還是重復,個別有綠梅的,今天我看到你的畫兒紫梅,確實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你還有彩墨,你1983年畢業,明年就是30周年。確實把梅花琢磨透了,古人能夠利用這么多色彩,現實生活中這些畫家不大敢去了,雪白的、蠟黃的,尤其是紫梅還很少,你能夠在繼承傳統畫梅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把傳統的東西賦予新的東西。我注意了一下,每張畫我覺得都是很有特點的,綠萼清韻,紅梅確實是給人紅紅火火。我看你畫冊上還有一個龍梅,確實給人一種傳統的春天到來,春天來了的一種喜慶。紫梅我看一般畫紫梅都和月亮結合那種色彩,你很用心來創造你的新的意境。我覺得你還是用心的。
我看天津美院的舒清豐那確實是當代的花鳥大師,我看他對你的評價也是很高。你確實現在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可喜的是你在色彩的運用,在構圖上,在創新上都有特點。我特別欣賞你這里的書法和畫題,好多畫家都是喜鵲登梅,迎春圖,但是你就不一樣,紫玉、紫梅、綠萼,這裡面能夠點出這個畫的意圖,這也是你一大特色。我看你還寫了一個詩,你這個是功夫在畫外,把你平常對文學的積累和畫兒結合起來了,尤其你這里的書法,書法也不錯,還寫了一些詩,我見到你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耿軍:今天能夠參加建新老師的研討會,特別高興。第一個對你這次展覽感到高興;二是各位老師的發言也感到為你振奮。我覺得你的梅花是體現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體現出一種自強不息,體現的是對生活的美好的願景,再就是有一種風格,非常堅強。第三個你這種非常深厚的美學功底,我也送一個祝福,希望你在現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創新發展,出現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白長青:我覺得賞梅不光是文人和上層的包括老百姓都特別喜歡的,但是我感覺賞梅和畫梅是兩個層面的東西。賞梅和畫梅為什麼難,我覺得梅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文化口號。這種文化口號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位置,有他非常獨特的位置。具體來講他具有一種象徵性,具有一種通用性,也具有一種民族性。所以這個就對畫家提出一種很高的要求。這三個特點應該是可以掌握的,他的這種象徵性的核心是什麼,梅的文化符號的核心是什麼,就是高潔,有那種潔雅和高潔,另外就是民族性,他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賞梅也好,畫梅也好,如果看成是一種中國文化的傳承載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是很艱巨的任務。通過梅,我也覺得是中國文化的梅離不開一種軍職,再往深聯想到一種氣質,從這種氣質又聯想到一種責任,就是一種擔當意識,所以我覺得寫梅也好、頌梅也好、畫梅也好,是中國文人的一種使命,我們老百姓做不到這樣,西方畫家也做不到這樣,但是我覺得應真正把寫意運用傳統的文化的技法來表現。
還有一點,梅書畫是一體的,我就想到毛澤東的詠梅他那個梅寫的個性一個是笑,一個是俏,最後是她在叢中笑。陸游的那個心中寫的是香,梅也是很香,另外很幽,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他們心目中梅的個性,還有他們的紅梅贊,所以我認為寫梅必須得有個性。第三點就是建新同志的個性,他認為他的個性是追求一種意境的東西,追求一種高潔的東西,我特別喜歡你的紫梅,我覺得你這個紫梅和綠梅是最有特色的。這種紫色的東西和白色的雪的審美搭配,最後再加上一種黑的樹干,造成了另外一種個性的審美意境。如果在這里又配上一種月色,在月色的朦朧下,更表現了一種朦朧的審美的搭配,那種紫色的,白色的朦朧的色彩的結構,構圖的那種沖擊力,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但是一般都喜歡那種紅梅,更表現出了人的一種精神氣質。我希望你在月下的紫梅再進行探討。這是我欣賞的……
馬喆:首先建新老師的作品還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具有詩興詩意的評論。我們追述畫梅的歷史,應該是發掘於盛唐,整個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下,體現出一種中國的人文精神。建新老師的繪畫多是膠墨和濃墨,遠處是一種淡墨,他就有一種墨痕的氣韻,所以說建新老師的寫意梅花我給他概括一下就是「疏枝蒼勁,輕氣襲人」。建新老師有一種厚重的主題含量,這是我們在傳統的梅花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建新老師所經歷的軍營生活和歷練,使他的審美趨向是一種正大的陽剛之氣的,是一種博大的雄渾的向上的一種力量。所以,他寫意的梅花創作就突破了這個層次和內涵表現……
潘德柏:感受建新先生的作品,第一是具有文學性。為什麼講叫文學性不是詩性呢?文學性可能更寬泛一點,也更好理解一點,感覺他在這種畫前感覺心裏面一種癢癢的,詩人癢癢的就是有詩,普通老百姓癢癢的想說啥但是說不出來。這就是他這種東西是打動人的。第二就是格調。我看了一下,我拍了很多照片,我認為格調就是用兩個字:雅逸。因為我們在當代畫梅花也看得很多,能做到雅逸是很難的。建新老師的這個畫兒,我想在雅的過程中一定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而且還融合了古今中外很多東西,我想這個風格在同時代畫家比,還是有他的特點的。能做到這種風格雅逸是很難的。梅花畫形容易但是畫神很難,所以這一點我覺得在格調這一塊兒,我覺得在當代畫梅的畫家應該是很不容易的。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值得我欽佩的。第三點畫梅花現在應該講能基本形成自己的一個圖式。這種不同於關山月的、也不同於王常喜的圖式,基本上他有自己的圖式,建新在整個圖式這方面有一個自己的基本風格,雖然還不是很突出,但是我想他會不斷地走下去……
吳玉傑:我有三點感受。第一點是他的畫面構圖與空白之間的關系。因為我用了一些術語,這是攝影的術語。我不知道張老師的繪畫和攝影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但是我看到的構圖一種是框式構圖和另一種是隧道式構圖。框式構圖是符合人的視覺觀賞經驗,而且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和透視效果。隧道式構圖是非常暗淡的顏色,裡面突出的是鮮艷的顏色,給人一種對比集中感的物體,還有非常沉穩的感覺。第二點就是梅花的豐腴和藝術飽滿的關系。這樣的豐腴與他的逸韻,他的逸韻是非常飽滿的,我非常欣賞他的紫色的,我覺得寫得是非常好的。我看到幾個畫面裡面梅和冰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梅和雪之間的,不是笑傲霜雪,而是梅花和霜雪很融合的狀態,這就和傳統的繪畫裡面是不一樣的。第三個方面我想到這種情思綿長與精神自辯。我在這裡面看到的,張老師可能是有一種風骨或者是豪放,而我看到的更是這種綿綿的情意,我剛才說隧道和框架式構圖,中間表現的是對梅花的主體的印象,我認為是一種綿長、綿厚的感覺。後面就是精神自辯。好像張老師說過了,我畫梅花,梅似我。這裡面張老師在哪兒?是在所有的梅花的哪一點上,或者是哪一個具體的物象,或者是一隻鳥兒,或者是大樹下面兩個小樹其中的一個……可能畫家在畫不同畫的時候會把自己的主體畫在畫兒上,這個是表達他自己的一種人格,是對自我的人種追求,這是一種自我的欣賞。可能這種自我欣賞和別人畫梅花是不一樣的,這並不是一種病態的,不是一種很拒絕外面世界的東西,而是一種自我向上的精神自辯……
彭定安:文化現在是很熱門的一個關鍵詞,但是真正關注文化,真正傾心文化的人是不多的。張建新同志不斷地畫畫,文學藝術說到底還是時代的產品,張建新選擇畫梅不是偶然的,是和時代相關的。剛才看到了兩個短文,看到他特別喜歡梅花,對梅花有一種寄託,所以不是偶然的,他是一種寄託。這個時候畫梅花是和社會對話,我喜歡的是梅,我表現的是梅,任憑你是金錢你是權力,你是聲色犬馬,張建新畫梅,這就是一種價值……
五、2013台歷扇面欣賞

六、部分作品拍賣紀錄


『貳』 新金品梅 什麼時候上映

新~金~瓶~梅 3D
簡介~
片名:新~金~瓶~梅 3D/新~金~瓶~梅 3D(龔~玥~菲)
主演:龔~玥~菲
類型:劇情片
對白:國語
地區:中國
上映年代:2013

不過現在還沒有透露關於上映的相信時間~~謝謝

『叄』 金球獎(美國年度電影和電視獎項)的歷屆獲得者都有誰

金球獎,是美國的一個電影與電視獎項,以正式晚宴的方式舉行,舉辦方是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此獎從194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經舉辦79屆了。

2、(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柳暗花明》。

3、(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約翰尼·德普《理發師陶德》。

4、最佳導演:朱利安·肖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肆』 梅子雞之味的影片評價

大眾評論
第一段:
雖然這是男主最喜歡的一道菜,但以此作為片名,不知道大家有木有看過類似幕後花絮的東西,明白導演的用意呢?影片本身改編自導演本人的繪本作品,所以帶有強烈的繪本風格,很好玩。影片不復雜,離我們的生活也不遙遠,心中有個完美的情人,家裡有個啰嗦的怨婦,身邊有一個或幾個嘰嘰喳喳的孩子。
第二段:
這應該是Tribeca Film Festival最打動我的一部。
也甚至可以說是目前為止近百部法語片中我最喜愛的一部!
影片在最揪心感人的地方,戛然而止了。伴隨著女主角背靠著牆,滑落的淚水;男主角孤寂一人坐在台階上......影片結束。之前看似天馬行空不按牌理的非線性多角度時空跳躍的敘事線,不過是導演順應著人生就是如此恣意凌亂有時不受人為控制的率性而為!可親愛的M.S導,我真愛透了你那非科班流水線的拍攝手法,蘊含的詼諧幽默細節,對愛情、藝術、人生的品悟。還有電影時而明快、時而暗黑;一會兒是時代文化歷史感氛圍濃厚,一會又變到了膚淺、誇張、庸俗的美國式的誇張快餐縮影(看到那一段他們刻意為之的美式口音,笑噴了!XDD)影片從片頭的影像開始就給人一種美好的Fairy tale意境,男主角帶著頑皮可愛的小兒子去尋找新的提琴那一篇章以及他拜師學藝的部分,連空氣的流動、道具的設置都頗具魔法的感覺,非常的靈動·雅緻。

『伍』 《梅龍鎮》簡介

春風得意梅龍鎮 目錄[隱藏]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劇情介紹 幕後花絮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電影片名
春風得意梅龍鎮
別名
四個廚師一盤菜
英文片名
The proud of Mei Long Tow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93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中國大陸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級別
Hong Kong:I
製作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國]
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 [香港]
上映日期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99年5月1日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導演 Director
李國立 Guoli Li
編劇 Writer
陳寶華 Bua Hua Chen
龍文康 Man Hong Lung
演員 Actor
金士傑 Shijie Jin .....方鎮金
吳倩蓮 Chien-lien Wu .....梅花、梅香
郎雄 Xiong Lang .....李浪
陳小春 Jordan Chan .....鄔少龍
焦恩俊 Enjun Jiao .....吳俊
王渝文 Yu-Wen Wang
柯星沛 Sing-Pui O
姚瑩瑩 Ying-Ying Yiu
陳國邦 Kwok-Pong Chan
鄭佩佩 Pei-pei Cheng
黎耀祥 Yiu-Cheung Lai
張國柱 Guozhu Zhang
沙莉 Li Sha
凌之浩 Zhihao Ling
馮奇 Qi Feng
高曙光 Shuguang Gao
吳冕 Mian Wu
許承先 Chengxian Xu
陳豪 Moses Chan
製作人 Proced by
李國立 Guoli Li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黃英華 Raymond Wong
攝影 Cinematography
王天麟 Tianlin Wang
關柏煊 Pak-huen Kwen
燈光 Lighting Technician
吳健文 Kin Man Ng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麥啟光 Albert Kai-kwong Mak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簡要版本
「梅龍鎮」是上海一家老字型大小餐館,早在1945年抗戰勝利時便以一桌精美絕倫的「勝利宴」震驚了美食界。 後來,梅龍鎮分別以梅家、龍家、鎮家在上海、台北和香港落腳。上海「梅龍鎮」也時過境遷,所烹飪的菜餚今不如昔。為了重振昔日的「梅龍鎮」,梅家、龍家、鎮家再度聯手,精誠合作,挖掘古菜譜、鑽研烹調技藝、終於又做出了原汁原味的「勝利宴」,將中國的飲食文化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詳細版本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1946年除夕,上海著名館餐梅龍鎮酒家的廚房內,梅松孝、龍恩恩、方元鎮和李一勺聯手精心烹制出了勝利宴十三道大菜,尤其是最後一道「龍風四喜齊臨門」,更令眾食客拍案稱絕……
一年後,還是除夕夜,雖然過年的氣氛依舊熱鬧,但梅、龍、鎮、勺四人卻激烈爭吵。最後「梅龍鎮」招牌落地,一分為三。「悔」、「龍」、「鎮」三家從此分崩離析……
幾十年後,由方元鎮的孫子方鎮金經營的上海梅龍鎮酒家來了一位神秘老人,他點齊了四道「鎮家菜」和「龍風四喜齊臨門」,卻一一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令方鎮金大為嘆服。在神秘老人的指點下,他准備將「龍」、「梅」兩家後人召集一起,再創「梅龍鎮」當年的輝煌。
繁鬧的香港街頭,「龍」家傳人鄔少龍正扯著嗓子叫賣魚蛋,卻被女友亞May叫了過去,亞May支支吾吾地告訴龍,她有了新的男朋友,「龍」氣不打一處來,索性賤賣魚蛋……。當他悲痛欲絕地回到家時,不經意地發現了請他去上海復合梅龍鎮的邀請……
台北梅家,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梅花興致勃勃地回家,心中想著與男友吳真結婚,卻不料發現姐姐的肚子大了。在難堪中,姐姐和吳真說出了真相,原來在梅花留學時,吳真和姐姐因為一碗麻醬面發生戀情……梅花如墜冰窖,痛苦萬分,她看了上海發來的傳真,就直奔機場……。
鄔少龍、梅花與方鎮金一碰頭,才知方的本意。鄔少龍滿心以為這次為分錢而來,卻不料是需要拿出家傳的手藝來復合當年的「勝利宴」,便大失所望,相反,他對上海的女孩子卻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
梅花本為消氣而來,可是她一到廚房,聞到熟悉的麻醬的味道,就想起男友和姐姐相親相愛的情景,直讓她不停打噎,根本沒法做菜……。
方鎮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怎麼辦?他計上心頭,看來只有自己取代梅花男友的位置,才能讓梅花消除心理障礙,作出家傳手藝,但是,方鎮金正在努力向這個方向靠攏時,鄔少龍又把興趣轉移到了梅花身上,於是三人間鬧出了你追我趕的三角戀情……
這時,神秘老人再度出現,原來他就是當年梅龍鎮大廚李一勺的後人…李浪。他品嘗了梅花、方鎮金、鄔少龍三人的拿手絕活,以及「龍鳳四喜齊臨門」總覺得差了些什麼,問題出在哪裡呢?關鍵時刻,神秘老人又再度失蹤。三人去老人鄉下的祖屋找到了他,急忙趕到那裡。李浪找出了當年的一幅舊畫,從這幅畫中三人明白了當年勝利宴的精髓。
又到了春節,「梅」、「龍」、「鎮」三家終於重新聯手,備顯技藝復合當年的勝利宴。在「爆竹一聲除舊歲」的喜慶氛圍中,在「大地微微暖氣吹」的春風中,他們成功了,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金士傑愛穿舊衣服
影片《春風得意梅龍鎮》中的大陸「鎮」家美食傳人居然是由台灣演員金士傑扮演,大概是因為他很有冷麵喜劇效果的臉蛋,總被用來充當老實、木訥、不懂風情的好男人。
其實金士傑也是一位很有造詣舞台劇導演與演員,他還是吳倩蓮曾經就讀的台灣國立藝術學校排演的教授。在劇中,他下苟言笑的風格與小春的滑稽表言相得益彰。
原來,金士傑年輕時是個性格不太樂觀的人,抱定了獨身主義的立場,可是到了中年卻開始自信和樂觀起來。現在他不僅在戲里出演名震中華的大廚師,在戲外也開始學習烹調,用實際行動迎接新生活的到來。
金士傑說來也是事業有成,卻整日里穿著幾件舊衣服他自言自己是個戀舊的人,比較重感情,所以將來必定也會是個可靠的港灣。
唉,可惜小倩已心有所屬,否則,不定會有一幕「師生戀」呢!
「反串」新人吳倩蓮
初識吳倩蓮是在電影《阿獃拜壽》中,久聞她的大名,雖然以前從來未看過她的電影。只是從雜志上的彩頁和電視中的廣告見過她的清新爽潔不緊綳的姿態,那時只給我們留下淺淺的微笑和小眼睛的清純形象,在電影《阿獃拜壽》中,才算真正見識了她的雍容大度的氣質。當然,還有《烽火佳人》里為情忠貞不渝的烈女子;《龍城正月》里鎮定自若的貴夫人;《半生緣》里經歷慘淡人生的顧曼幀……。
這回她是在《春風得意梅龍鎮》中,一人飾演三個角色,一對孿生姐妹和她們的爺爺;這也是她頭一回在戲中反串男角,當染上白發,沾上鬍子後的「小倩」站到攝影燈下後,就再也不是清新爽潔的原來的她了。如果你看電影時不特別注意,還真發現不了她呢?吳情蓮自信:「既能演比較傳統的角色,也可以演反派人物,而且還能演喜劇。她認為最難演的其實是普通人,因為最接近生活,也就最能讓觀眾看出像與不像。因此,小倩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求多,但求每一部都好,千萬不可傷了觀眾的心」。
小混混派掌門人陳曉春99年春風得意梅龍鎮
自稱是小混混派掌門人的陳小春,春節將與廣大觀眾在上影賀歲片《春風得意梅龍鎮》中見面,他此次扮演的是一個自作多情的美食傳人「龍」,雖然一直暗戀「吳倩蓮」,卻,總是「吃力不討好」。
因為小春扮演一位從香港來上海的廚師,所以片中他不但要用歪歪扭扭的國語「開腔」,還得對不時加幾句上海方言賣弄,天資聰明的小春因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總是戲言自己是屬於「小混混派」,可是每次對台詞他總是手到擒來,令一邊的吳倩蓮和金士傑不住地點頭。好好的普通話到了他那裡就港台腔十足,充滿喜劇效果;有時甚至被他用幾句啞語式的手勢一做,本來很普通的台詞便令人捧腹不已,還意味深長。盡管這樣,小春學語言卻是漏洞百出,出盡洋相。上海方言恐怕對小春來講就象是在背國際音標。有句台詞叫做「三六九,拿現鈔」,是上海人的口頭語,這句話小春就象念經似地來回不停地念叨。從開始讀台詞到試鏡到接下來應付采訪,他一有空就愛「疲軟」地睡在沙發里,有口無心兩眼發直地叨叨,「小春,可以了嗎?」,導演終於發問。「咔」小春上台了,他皮笑肉不笑地看著吳倩蓮,一叉腰背道:「你知道上海有句老話,叫做『三老酒,買老酒』」,「哈……」全場嘩然,只有小春一臉無辜的樣子,不過,他的確為影片增色不少。
與國產片有緣
香港導演李國立,正當壯年,灰白的頭發,看上去更添了兒分藝術家的風度,大家開起玩笑來,都說他蠻「酷」的。李導演最近兩年與內地製片廠結下了不解之緣,先是95年拍了《股瘋》,拍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小婦人,拍得滿世界掀起了一陣「潘虹熱」。拍得沒人想到導演原來是個「香港人」。96年他又到深圳導演了《摯愛情緣》,獲得了當年華表獎「優秀對外合作片獎」。李導與國產片的緣分就這樣越來越深了。這次他愉快地接受了上影的邀約,並且以「香港速度」爽利地完成了劇本修改、分鏡頭等案頭工作,還克服天氣不好等困難趕拍出香港、台灣的一批外景,按時率領大隊人馬在國慶佳節奔赴上海。
在「梅龍鎮」片場,李導神情嚴肅,指揮調度一絲不苟。還抓緊布光、換景的間隙修改本子,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肯有分毫鬆懈。他坦言,現在做電影的人狀態普遍不是很好,有時候靈性的東西出不來,但自己作為一個導演還是有責任去喚醒那種感覺,拍電影的感覺。李導與上影的攝制組人員合作愉快,他的國語流利標准,溝通絕無問題。
巧笑倩兮吳倩蓮
吳倩蓮文氣、清純、雅緻,像極了她的名字,是一朵纖塵不染的蓮花,輕輕悄悄地開著,「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陽光下、雨霧里,怎樣都是美的)沒有驚艷的感覺,卻讓人久久不願移開欣賞的目光,看過她的《半生緣》,想不明白,這么年輕的一個女孩子,怎麼能如此深刻地體味並演繹出這樣無助、慘淡又凄美的人生?她只是淡淡笑一笑,卻笑得你心痛,讓你想起無數前塵往事,忍不住要潸然淚下。
在熱鬧的《梅龍鎮》里,吳情蓮依然是靜靜的,笑起來也沒有聲音,笑容溫暖舒展,洗盡了所有的憂傷。她清新秀麗、聰穎大方,水銀燈下更添幾許嫵媚。這次她出演一對孿生姐妹,性格炯異,還有一手烹飪麻醬面的真功夫,難度可不小。據說,她在影片中還有更出人意料的表演,只是尚需稍稍保密一陣,希望給喜歡她的觀眾一個驚喜。

『陸』 求新金品梅3 的中文字幕文件;電影下了沒字幕,很是蛋疼!!!

你在風行里看 應該就有字幕了

『柒』 第十二屆金掃帚獎獲獎名單公布,這是欺軟怕硬嗎

近幾年金掃帚獎的公信力下滑,有聲音質疑它欺軟怕硬只會拿小演員和小導演開刀,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並不是,金掃帚獎不是欺軟怕硬,只是變得容易隨大流。



小編總結:

第十二屆金掃帚獎只有《蕎麥瘋長》的製片人吳子雲來領獎,畢竟他是文藝片的製片人,還是容易虛心接受批評的,其他商業片的導演製片人就沒那麼開放了。2020年算是爛片頻出的一年,但2021年更誇張,《唐人街探案3》、《日不落酒店》和《侍神令》都是今年金掃帚獎的有力角逐者,我們可以期待一下今年金掃帚的獲獎名單。

『捌』 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傑最後為什麼自殺沒看明白

傑王子起兵是應母親的期望,是不願母親再受逼迫,兵敗,不能改變母親被逼的命運,又無法成為逼迫母親的幫凶,引劍自刎。是個心疼母親的好孩子哇

『玖』 花樣少年少女裡面的那個梅校醫叫什麼

姓名:唐治平
語言:國語. 英語. 粵語
身高:184
體重:75
血型:B
星座:雙子座
生日:1978年6月6日
生肖:馬
國籍:泰國
地域:港台
最高學歷:中國技術學院
[編輯本段]演藝經歷
網路電影:
2000年:
阿貴網站175度色盲首部曲 飾 達五
2001年:
阿貴網站175度色盲二部曲自體毀滅(2000) 飾 達五
電影:
2006年:
天亮以後不分手 飾 阿奇
電視劇:
注:括弧中為開機時間,部分電視劇殺青時間與上檔時間相隔較遠,故特此註明。
浪漫的西街於2004年開機,中途因資金問題停拍,於05年復拍。
2001年:
尋找Mr. Right 飾 海漢
花蝴蝶與野玫瑰
2002年:
瑪法達哈魔世界之高跟鞋之戀
新不了情
2003年:
名揚四海(永遠的朋友)(2002)飾 POLO(楊寶樂)
2004年:
求婚事務所(2003)飾 唐冠軍
愛情風暴美麗99(2003)飾 高捷
2005年:
愛絲希雅的夢中夢 客串 心理醫師
2006年:
東方茱麗葉(2005)飾 艾利歐
白色巨塔(台版) (2005)飾 陳寬
Q狼特勤組(2005)飾 Jeff
花樣少年少女 飾 梅田
假面天使(2004) 飾 劉旭陽
2007年:
浪漫的西街(2004,2006)飾 朴恩哲
2008年:
光頭美女(我的光頭歲月/男花匠女經理)(2007) 飾 簡波 合作演員:蘇岩 車永莉
幸福捕手 飾 黃傑
網路偶像劇:
2003年:
幸福方程式
綜藝主持:
華視:
2001年:
地球萬萬歲。
東風:
2001年:
亞洲娛樂中心周末主播。
[編輯本段]出版品
2002年:
日光男孩。

『拾』 五行里「水」克「金」,有這說法嗎請指教!

一到十,是中國的十個基本數字,也是漢字,又用以組詞。這些數字及其組成的詞語,體現著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包含著特定的文化內涵,今摘要而漫談之。

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說文解字》

一,是原始的記數符號,也可以說是最早的漢字。古代記數,一二三四都是畫橫來表示。宋徐灝的《說文解字箋》說:「造字之初,先有數而後有文,一二三亖,畫如其數,是為指事,亦為象事也。」

指事,是許慎解說文字的「六書」之一,即「視而可識,察而可見」;象事,也即「象形」,象不同數量的橫條。

由數字「一」又引申出「全,滿」(如「一身正氣」)「相同,一樣」(如「一視同仁」)「純一,純正」(《尚書》篇名有《咸有一德》)等意義來。又可引申出「專一」之義。

《古文尚書·大禹謨》有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精,指用功精深;一,指用心專一。這十六字被儒家奉為勵學處事的思想方法。

既然「一」就是數字1(後來中國採用的阿拉伯數字),本來也並無深意。可是中國古代哲人是善於想像的:既然「一」是數字之始,那麼它就可以比喻世界、萬物之始。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一部》說:「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種認識大概本於道家學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不過是想說,宇宙萬物的起源,是由一個元初之氣(道)開始,由單純到復雜,從無到有,而用數字模式概括出來。

這很籠統——也許越籠統就越少漏洞,就越接近於實際。宇宙起源,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企圖認識世界而苦苦思索的重大問題之一。

當今最通行的理論,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謂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而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單憑坐地觀天、冥思苦想,而能得出與此類似的「道生一,一生二……」這樣的認識,也實在很不容易了。

至於「一」又引申出「統一」「一概」「一旦」「或」等諸多意義,皆自然之理,茲不贅述。

《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

需要提及的是,古人大概是為了強調「專一」義的重要、可貴,在「一」之外又造了一個「壹」字,古字寫成,許慎《說文解字·部》:「,專也。從壺,吉聲。」其字之所以從壺,宋徐鍇《系傳》釋為:「從壺,取其不泄也。」即說其造字之理:(壹)之所以偏旁為壺,是取其嚴密而不泄露之意,故其義為「專一」。

這樣,「一」字的「專一」、「等同」「統一」「確實」「一旦」等意義,就往往也用「壹」字表示,顯得鄭重些。後來,「壹」又作為「一」的大寫,以防止文書之改竄作假行為。

二,與「一」同理,原寫作兩畫,比「一」多一,如「獨一無二」。引申為「兩樣,有區別」,如「口不二價」。又引申為「相比並」,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辯士蒯通稱贊韓信為「功無二於天下」。

二,是兩個「一」,因有「倍」義。清蒲松齡勵志聯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百二秦關,出《史記·高祖本紀》田肯語:「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

清同治十一年成都書局刊本《史記》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七說:「古人謂倍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齊得十二,言十倍也。」即說,秦兵一萬,借地利之便,相當於諸侯兵百萬;齊兵一萬,借地利之便,相當於諸侯兵十萬。

難怪韓信為劉邦南征北戰,到了齊地,便產生野心,要求當齊「假王」;而劉邦也將計就計,先封他做真王,而借其軍力消滅項羽,然後寧可讓他衣錦還鄉,改做楚王,也不許他留在齊,以免重新形成「東西秦」的局面。

「一」既有「專一」之義,「二」則有「不專一」之義;而對人的「不專一」,就是不忠。《管子·大匡》:「今彭生二於君。」「二於君」即不忠於君。「不忠」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背叛:「二心」即是背叛之心。

如《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時蒸民,罔敢或貳」薛綜註:「言是時眾民無敢有二心於莽者。」是說當時百姓沒有敢對王莽懷有背叛之心的。

《老子》第四十二章既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則古人認為,一是元初之氣,二是陰陽二氣。在古人眼中,這「陰陽二氣」可了不得,是化生萬物的根源。「陰陽」說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影響頗大,《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就載有史湘雲與丫環翠縷談論陰陽的趣事。

「二」的同義詞是「兩」,常用於成對的人或事物以及同時出現的雙方,如「兩全其美」「兩相對比」。

《尚書古文疏證》

有趣的是,古人又造了一個與「二」同音的「貳」字(後作為「二」的大寫),作為「二」的諸多引申義用字,如「副,居次要地位的」(古副長官叫貳,太子叫儲貳)「輔佐,做助手」(《古文尚書·周官》有「貳公弘化」:輔佐公擴大教化)「再,重復」(《論語·雍也》孔子誇顏回「不貳過」)「匹敵,比並」(成語「參天貳地」)「不專一,有二心」(如「攜貳」)「背叛」(如「逆子貳臣」)等義,使用頻率很高,「二」的引申義用字幾乎全被「貳」取代,很引人注意。

需要說明的是,古漢語中說「兩次,第二次」,用「再」而不用「二」。如《左傳·庄公十年》載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人「日再食」(每天吃兩頓飯),不說「日二食」;「一而再,再而三」,不說「一而二,二而三」。

三,當然原本就是三橫,表示三個、三次,如「二桃殺三士」「事不過三」。但「三」就比「二」有趣多了。因為三個點能確定一個平面,所以古代的炊爨蒸煮器鼎、鬲(lì)、甑(zènɡ)等多是三足的,故稱三種並立的勢力為「三足鼎立」。

《國語集解》

古人又以「三」代稱他們認為重要的三種事物或人。如「三」可指天、地、人。《國語·周語下》:「紀之以三。」韋昭註:「三,天、地、人也。」又可指君、父、師。《國語·晉語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韋昭註:「三,君、父、師也。」又稱「君、親、師」。

又指三星,即夜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顆星,有參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詩·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毛傳:「三,心。」

又可指三皇,傳說中上古三帝王,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也有指伏羲、神農、女媧的,等等,言人人殊。

也可指三王,即夏、商、周三代之君。《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咸五,下登三。」顏師古註:「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於三王之上也。」

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二」稱陰陽二氣,便用「三」稱能生萬物的和氣。即《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為「三」比「二」多,古人便以「三」代指多。《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治理國家),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即多次表達心志。三思,指再三思考。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論語新編譯注》

「三」所指代的「天、地、人」又稱「三才」,《易·說卦》在解釋卦有「六爻」時說:「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說文解字·王部》說:「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其實孔子和董仲舒都錯了,他們是就較晚的「王」字形說字義的。甲骨文「王」像刃向下的斧形,象徵王權,不是「一貫三為王」。

「三」還是姓氏,據《廣韻·談韻》說,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後代,或是三烏大夫的後代。何為三閭大夫?此戰國楚官名,掌楚王昭、屈、景三姓貴族,屈原曾任此職。閭是里門,也代指里(古以二十五家為一里)。蓋此三姓貴族各居一閭,而屈原掌之,故曰「三閭大夫」。

四,本來是四畫:亖。後來借一個表示「鼻涕」義的同音字「四」(後作泗)來代替。可是古書中「亖」還是那樣寫的,後來人只認識「四」而不認識「亖」了,就有時誤以為它是「三」,多寫了一劃。

《春秋左傳注》

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晉楚鄢陵之戰,「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國語·楚語》也記為「則三萃以攻其王族」。韋昭注為「萃,集也。時晉有四軍,言三集者,中軍先入,而上下及新軍乃三集以攻也」。

可是清學者王引之注意到《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回憶苗賁皇的話是「吾乃四萃於其王族」,王引之認為二者必有一誤。

於是他說:「『三軍萃於王卒』『三萃以攻其王族』,三皆當為 亖。《說文》曰:『亖,籀文四。』鄭注《覲禮》 曰:『古書作三四,或皆積畫.字相似,由此誤也。』晉之四軍合而攻楚之中軍,故曰『四軍萃於王卒』,又曰『四萃於其王族』,不得言三也。學者多見三,少見亖,故亖字誤書作三。」這是「四」字古作「亖」,而給讀古書的人帶來的小麻煩。

人們對「四」這個數字,非常容易感到親切。

首先,人有四肢,又稱「四體」,是人賴以生活、勞動的重要器官。有古隱者批評過孔子「四體不勤」。

天有四時:春夏秋冬;地有四方:東西南北。又有四維:指大地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大地的四隅,也有四根維系大地的繩子,叫做四維。

《列子·湯問》記載這樣一則神話:「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

後來人們認為禮、義、廉、恥四種道德規范,於國家最為重要,如同維系之使其不至傾覆的大繩,故亦稱「禮、義、廉、恥」為「四維」。

《後漢書》

還有一個小故事叫「四知」:《後漢書·楊震傳》載,楊震赴任東來太守,道經昌邑縣,他原所舉拔的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至夜懷金十斤以贈楊震,楊震拒收,王密曰:「深夜無人知。」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慚愧而退。「四知」遂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

講文學的人又有「四始」之說,一般指《詩經》中「風」、「小雅」、「大雅」、「頌」的首篇。《史記·孔子世家》:「《關雎》之亂(有人說「之亂」二字是衍文)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漢字音調有四聲,古四聲是平上去入,今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另外,由於漢字是單音節意音文字,雙音節、四字格兩兩相對,四聲相錯,往往能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故古代多四言詩,成語也多是四言的,構成了漢語文的顯著特點。

又有「四大」,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原文誤為「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見解,顯然是富於民主思想的:王只是「人」之一。

後來孟子又發展了這種思想,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把「民」抬到君王之上去了。

孟子郵票

數字「五」就不像一二三亖那樣「積畫而成」了,那就太笨了。它是借當交叉講的「縱橫交錯,交午」的「午」來表示「四加一的和」這個數的。其字原來像×,後來上下加兩橫,又隸變為「五」字。

「五」是中國人情有獨鍾的數字。它是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講「三」時舉過《詩·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東。」三五,指參宿和昴宿。

「五」又一般指春秋五霸(五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繆公。

人有五官:耳、目、鼻、口、心,又有五體:四肢及頭。匍匐於地表示敬佩,叫「五體投地」。

中醫稱心、肝、脾、肺、腎為五臟,稱胃、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其實腑、臟(臓)一事,因為它們的語源字「府、藏」義近,都是倉庫。《說文解字》把「府、藏」分別解釋為「文書藏也」「兵車藏也」,藏(zànɡ)即倉庫,儲存東西的地方。

古醫學認為五臟六腑是儲藏氣血、水、食物等物的器官。中國人的主要食物是五穀,有多種說法,一般指稻、黍、稷、麥、菽(豆類)。

五音,指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zhǐ)、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3、5、6。加上變宮(7)、變徵(4)為七音。

古人講究五福——五種幸福,出於《尚書·洪範》,是殷賢人箕子對周武王陳述治國綱略時講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尚書大義》

於是中國民間過去流傳一種吉祥圖案:五隻蝙蝠圍著壽字或桃子,寓意多福多壽。蝙蝠之蝠與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儒家五種重要的經書叫「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

又有「五服」之說,指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古人以喪服的輕重來區別親戚的親疏,怪不得老人常會告訴兒孫:「我們與他家親屬關系遠,都過了五服了。」

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觀念,是五行學說。何為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學者認為它們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其實,五行只是先民在缺乏科學知識的情況下,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十分粗淺的原始的直觀的認識,正如古希臘人認為世界物質組成的四種元素是土、風、水、火,古印度學者認為是地、水、火、風等一樣,都談不上有嚴密的科學性。

舉例來說,火是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並非物質;金是金屬,種類不同;土中也包含各種不同的物質;而風(空氣流動的現象)根本就不是什麼物質。可是中國的古人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明朝各代皇帝取名即按五行相生原理);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大義》

說得似乎條條是道,符合一般常識,不由人們不信,以為是天下至理。其實細究起來,很有些是靠不住的,如說「金生水」,金屬哪裡能生水呢?不過是夜間金屬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之凝結為水,古人不曉,以為金能生水,於是漢朝人造金銅仙人捧露盤,以得「明水」——古代祭祀所用的凈水。《周禮·秋官·司烜氏》所謂「以鑒取明水於月」。

但這種理論足以說服絕大多數人,使之深信不疑。於是「五行」理論幾乎被應用於萬事萬物。

舉例說,地有四方,學者用「五行」理論去附會,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可是「五行」餘一,於是只好再添一個方位:中央屬土。天有四時,學者用「五行」理論去附會,春季屬木,夏季屬火,秋季屬金,冬季屬水,可是「五行」餘一,於是再添一個「季節」:季夏屬土。

古人在四季用不同的樹木取火,以驅除疾病,叫「變國火」。《周禮·夏官·司爟》說:「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鄭玄注引古學者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季夏與四時並列。

又如宋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六月中」,為何「風光不與四時同」?明白了古人把「五行」與四季相配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了。

李苦禪繪映日荷花別樣紅

古人稱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為五常,也把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品質叫作五常(今黑龍江省有五常縣)。而儒家學者也有人用水、火、木、金、土來附會仁、義、禮、智、信這五常。

孔穎達《樂記》疏所謂「謂五常之性者,若木性仁,金性義,火性禮,水性智,土性信」雲雲,實無道理與必要。至於中醫,也套用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但它自有從實踐而來的調劑、圓通辦法,又有中葯、針灸等輔助,所以沿行至今,而每每有效。

六,有人說也是個假借字,是借用同音字「入」字表示比五多一的數,可能如此。

過去講《易》卦,陰爻稱六。如《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初六,就是該卦的第一個陰爻,因為陰數是六與八,六為老陰,八為少陰,故謂陰爻為六。後因以六為陰之稱。

天地加上四方,共有六面,故稱六合,指整個宇宙的巨大空間。《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李白《古風》其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有「六經」之說,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漢以來無《樂經》,古文家以為《樂》毀於秦始皇焚書。又有「六藝」,有兩個意義,一是即指「六經」,二是指古代教育學生的六種科目:禮、樂、射、御、書、數。韓愈《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顯然是指「六經」。

《三讓堂六經全注》

人有六親,說法不一,多指父母兄弟妻子。「六親不認」在中國民間可是十分嚴重的罪名。

「身懷六甲」指婦女有孕。為何叫「六甲」?沒找到合理的解釋。但筆者排列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得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個干支表示的數字,一共六排,每排十個數字,分別由「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開頭,莫非此為「六甲」乎?則「身懷六甲」是否指婦女懷孕有日呢?猜測而已。

七,有學者認為即是「切」的初文,借來表示比六多一的數字,再在「七」旁加「刀」造成「切」字。

七,又是賦的一種,亦稱七體。創始人為漢初文人枚乘,賦中寫楚太子因過度安樂而病痿不起,吳客前去探病,侃侃而談,描述音樂、飲食、乘車、游宴、田獵、觀濤、精析學術等七事,講得繪聲繪色,妙趣橫生,使太子逐漸振奮,最後涊然汗出,霍然而愈。於是後世文人紛起效法此體,形成賦中的「七體」,簡稱為 「七」。

七月七日夜,稱為七夕,是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因而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美好愛情的的象徵。白居易長詩《琵琶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名句。

《詩經·豳風·七月》以首句「七月流火」而得名,是一首寫西周農民生活的民歌,詩風沉重哀婉,為文學研究者所重。

《詩經新釋》, 富金壁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2月版。

八,有學者說,古字像兩人以背相對,表分別義,即是「分」的古字,後借來表示數字「八」,遂加義符「刀」成為「分」以表分別義。

八方,是在「四方」的基礎上的細化,即四方和四隅。八風,指八方之風,說法不同。

八音,我國古代不同質材所制的八種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細說之,金,鍾鎛(bó,小鍾);石,磬;土,塤(xūn,陶制橢圓形吹奏樂器);革,鼓鞀(táo,撥浪鼓);絲,琴瑟;木,柷敔(zhùyǔ,奏樂開始時擊柷,終止時敲敔);匏,笙;竹,管簫。

說到「八」,不能不說「八字」。過去占卜者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小時),各配以天乾地支,每項兩個字,合稱「八字」,據以推算人的命運。

認為「八字」不同,命運各異,禍福壽夭,皆由「八字」命中註定,這其實是十分荒謬的。別的不說,難道人「八字」各不相同嗎?有此偏見,主要是因為古代人少,所居地域狹小,見識有限,故認為人的生辰各不相同。

《四柱八字推命書》

以今觀之,據2013年4月統計,全球每秒新生4.1人,兩個小時7200秒,每個時辰就有兩萬八千多名嬰兒誕生,按舊的說法,他們的「八字」都是相同的,難道命運都相同嗎?現在某些中國人還篤信「八字」,無乃太愚昧了吧?

通過觀察、體悟,古人發現並總結出男女發育及性成熟衰老規律:「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掉乳牙),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張守節正義)。看來還是合乎古人身體狀況的。

至於為何女七男八,也許女性生理發育較男子早些?很難說有什麼奧秘。

九,有學者認為本為「肘」的初文,像臂肘形,借來表示數字九,又給「臂肘」義另造「肘」字。

九又泛指多數,清汪中《述學·釋三九上》:「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

故「九死」猶萬死。《楚辭·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九章·惜誦》:「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九牛一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九是最大的陽數,故《周易》以陽爻為九。如《易·乾》:「初九,潛龍勿用。」初九,即該卦的第一個陽爻。而九五,《易》卦陽爻的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比喻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或帝王。

《周易》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故「九州」為中國代稱,又稱「九域」。古人以為天有九重,故曰「九天」。人死葬於地下,深處有水,故曰「九泉」。

傳說中我國有古書名叫《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註:「皆古書名。」

十,《說文解字》釋為「數之具也」,意思是基數的完備。《易經》把一到十看成基本數,分為天數、地數。天數指一、三、五、七、九諸奇數,相加為二十五;地數指二、四、六、八、十諸偶數,相加為三十。

《易·系辭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意思是有了這十個天地之數,就可以變化無窮,駕馭萬物了。

「十」既是「數之具」,就可以表示多、完備。什麼都好,是「十全十美」。古曲有「十面埋伏」,描述漢軍全麵包圍楚軍。達到極點,是「十分」。如宋盧梅坡《雪梅》詩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十分春,是極致之春。

《孫子兵法新注》

「十」與其它數一樣,可表倍數。指十倍。如《孫子兵法·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

國人常以一到十歷數某事物特點。如形容泥菩薩:「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正,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民國時期,人們歸納能當官的條件為:一筆好字(代表人的文化水平),兩口二黃(能唱舊劇,風流瀟灑,不迂腐呆板),三杯花酒(酒筵上能應酬),四季衣裳(好衣冠代表身份,不寒酸),五官端正(儀表堂堂,而不獐頭鼠目,使人厭憎),六國出洋(留學鍍金,加深資歷),七方交結(廣交朋友,門路通達),八圈麻將(應酬交際不可少的手段),九成糊塗(凡事不能求真,要會裝糊塗),十分混賬(要狡猾、陰險、損人利己)——可謂繪聲繪色,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