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新浪潮開山之作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新浪潮開山之作

發布時間: 2022-05-09 00:15:04

香港電影新浪潮對中國電影有什麼影響

香港電影懷舊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短暫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裡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么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㈡ 港台經典武俠片都有什麼~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楚留香,天龍八部,七劍下天山,小李飛刀,精武門,太多了

㈢ 使香港新浪潮站穩腳步的作品有哪些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二十多年後,聽聽他們如何看待香港新浪潮,或許能使我們更多了解香港電影商業類型表象之下的豐富內涵。

徐克於1980年導演的《第一類型危險》講述一群青年人干出破壞社會秩序的行徑,當時由於部分內容被視為敏感,刪剪後才得以上映。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裏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麼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衚同中,在牛角尖裏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㈣ 青花運的幕後製作

★影片原名《青花劫》,因投資方江西高安市人民政府建議,更名為《青花運》。
★該片製作完成之後片長兩個半小時,因到電視台播放限定片長在100分鍾以內,導演難以割捨,最終不得不剪掉不少鏡頭,這其中不乏許多演員白國偉等的經典瞬間,大家將來也許會看到被剪掉的部分。
★該片第一版後期製作所配音樂極不理想,導演精益求精,整片重新配音。
關於演員
★電影《青花運》盡管是個群戲,張超這個角色依然是無可爭議的男一號。這對從來沒有演過電影的影視新人白國偉來說,是一個挑戰,對敢於啟用這個演員的導演來說,也是一個冒險。白國偉在經過了王曉民導演的短期影前集訓後,通過若干個訓練小品的排演和反復的實拍訓練,使他在《青花運》中,終於比較成功的完成了角色塑造。(★北京東方明星數字影視中心木一總評論)
新人白國偉,曾在某金融企業全國演講比賽中獲得冠軍,這也是導演敢於啟用他擔當男一號的一個小原因,自此,他在王曉民導演的引領及栽培之下穩穩地踏入了一個專業演員的星光大道。之前,白國偉在某金融企業河南分公司任一家分支機構的副總經理,因參與電影《青花運》的拍攝,他放棄了從業十多年的金融營銷管理人、經理人的職業,進行了一次職業冒險,但也是完美轉型。
關於電影
★電影《青花運》主要取景地均在高安,這對弘揚高安的歷史文化,展示高安的風土人情,提高高安對外的知名度,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必將加速高安影視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為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時高安市也將以此為契機,憑借《青花運》拍攝的東風,打響高安陶瓷品牌,大力宣傳高安、展示高安、推介高安,全力擴大高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青花運》是北京東方明星數字影視中心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幽默、離奇,有一種「非主流」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但幽默的電影手法在王曉民導演的電影中尚不多見。在執導此片之前,受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學院派正劇影響,王導一直拍攝的都是很正統的影片。在十多年的編導生涯中,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將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
關於導演
★王曉民 漢族 1953年3月1日生 黨員 大學本科 職稱 導演(電影藝術)
★簡歷
1969年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8團4連
1971年 38軍軍汽車連 歷任戰士、通訊員、飼養員、汽車教員、指導員、宣傳幹事
1979年 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
1985年 調八一電影製片廠故事片導演創作室任導演
1993年 轉業到北京東方明星數字影視中心任導演至今
★主要作品
1983年 話劇 《勞資科長》 導演
1983年 電視劇 《駱駝山下》 副導演
1984年 專題片 《更上一層樓》 導演
1985年 電影 《主犯在你身邊》 場記
1986年 電影 《巍巍昆侖》(上下集) 副導演
1989年 電影 《中國霸王花》 導演
1990年 電影 《大決戰》 副導演
《遼沈之戰》 副導演
《淮海之戰》 副導演
1992年 電視劇 《一方水土》(六集) 導演
1992年 《露露賀新春》 導演
1993年 電視劇 《廣告人》 (三十集) 執行導演
1994年 電視劇 《太陽女人》(二十集) 策劃
1994年 《東方女性》 策劃
1995年 電視劇 《萊蕪大戰》(四集) 導演
1996年 電視劇 《長征組歌》(十集) 導演
1997年 電視劇 《軍旗在我心中》(上下集) 導演
1997年 電視劇 《殞滅》 (單集) 導演
1998年 電視劇 《中嶽狂飆》 (8集) 導演
1999年 電視教學片 《國門藍盾》(30集) 導演
1999年 電視電影 《走出軍營》 導演
2000年 電視電影 《楊子榮》 導演
2000年 電視電影 《信天游》 導演
2000年 電視電影 《三八線上的女兵》 導演
2001年 電視電影 《鄉里鄉親》 導演
2001年 電視短劇 《罪與罰》(365集) 導演
2002年 電視電影 《海神》 導演
2003年 電視電影 《蘆花飄飄》 導演 編 劇
2003年 電視短劇 《生命線》(30集教學片) 導演
2004年 電視電影 《戰鷹守護神》 導演
2004年 電視電影 《金黃血紅》 導演
2004年 電視電影 《金都一九四三》 導演
2005年 電視音樂片 《從前是這樣》 導演
2006年 數字電影 《東方獅王》 導 演 編 劇
2008年 數字電影 《愛在浪漫時》 導 演 編 劇
2009年 數字電影 《青花運》 導 演 編 劇
2009年 數字電影 《鷺語》 導演 編劇
2009年 數字電影 《我和紅七軍》 導演 編劇
經典鏡頭
★劇中張超被劫匪劫持,傻呼呼的誤以為在拍戲,竭力大秀自己的「演技」。
★劇中楠楠和母親相聚的煽情場面。
★小竊賊盜墓賊地洞斗毆。
★文物販子搗亂破壞博物館施工工地,工地翻斗車砸向攝影機。
★張曉芸與張超一高一低的戀愛場景(有些搞笑,有些詩意,有些可愛)。

㈤ 古裝劇《蝶變》令人回味無窮,香港槍戰片更經典,徐克不愧是魔鬼導演嗎

有人說古裝武俠電影過時了,我想說古裝武俠電影才是最經典的電影,不知道我一個80後的女人能不能說服各位影迷,但是徐克導演的武俠電影足以證明古裝武俠電影的經典。一直被認為最魔鬼導演的徐克,1979年指導首部古裝武俠電影《蝶變》,2000年,指導拍攝都市槍戰片《順流逆流》,這部影片更加將武俠片的特質引入到都市槍戰片中。因為在手法上的創新,甚至被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為2000年世界十大佳片之一。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徐老怪最令人欽佩的一點是他時刻都在追求進步。這部電影的實驗味道很重,看似雜亂無章的鏡頭處處顯露嘗試和突破的野心,當然這類嘗試不是人人都接受,至少我有時覺得部分武打太亂而槍戰又顯得滑稽。這是一部有著莫名其妙魅力的電影,真好看,讓人印象那麼深刻。幾年過去了,我還記得裡面的細節,而幾個月之前看的變形金剛以及霍元甲之類的片子,早就不記得劇情了。

很多人都說這是徐克回歸的重要作品,風格化的剪輯配上爽快的動作設計看得酣暢淋漓,導演對技巧運用的嫻熟使得鏡頭張力十足。此時的謝霆鋒雖然稚嫩卻依然敬業,而伍佰對角色的詮釋算是一大亮點,剪輯和漫畫般的影像風格都勁到飛起,把現代都市拍成俠客江湖,除了徐克很難再找到第二個人。

㈥ 求國產經典恐怖片

《僵屍先生》。

《僵屍先生》(Mr. Vampire) 是由寰亞影視發行(香港)有限公司發行的一部靈幻僵屍片,是靈幻僵屍片的巔峰之作,由洪金寶製作並監制,劉觀偉執導,黃炳耀、司徒卓漢合作編劇,林正英、許冠英、錢小豪、李賽鳳、王小鳳、元華、樓南光、午馬、陳友、田啟文、劉秋生等人主演。

影片評價:

《僵屍先生》是香港靈幻功夫片的顛峰之作。

《僵屍先生》,開啟了香港的「僵屍大時代」。《僵屍先生》簡直就是第一部僵屍應對指南,我們從中偷學到了不少招數。一邊是道長「九叔」專業的「紙筆墨刀劍」(黃紙、紅筆、黑墨、真刀、木劍),一邊是糯米這樣的家常辟邪良方。

《僵屍先生》是香港僵屍片熱潮的開山之作。

㈦ 香港武俠片巔峰之作,哪一部你還沒看,快去增補下

TOP 10《狄仁傑通天帝國》

特點:探案類懸疑故事的融入與切入,徐克導演的作品,很有特色,實際《四大名捕》那個系類也是這些元素的組合,在這里就都列上啦。唐朝時有名的神探,文武雙全。受武則天之命調查一樁驚天怪案。狄仁傑經歷萬難終於破案,最後當上了宰相。在片中劉德華扮演的狄仁傑與李冰冰扮演的上官靜兒和劉嘉玲扮演的武則天三個人之間有微妙的感情關系。
TOP 9《劍雨江湖》

特點:故事情節設置的跌宕起伏,更加這部武俠片中,還有對佛法要義的闡釋,大家記得有個老僧的角色嗎?那是以前濟公的扮演者,游本昌先生。故事講述了一位武功高強的女殺手金盆洗手,易容後過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她在小鎮上結識了純朴樂觀的送信男子並結為夫妻;但是由於她擁有江湖上人人都想擁有的達摩遺體,隨即引來了殺手組織頭領轉輪王等人的輪番襲擊,一場腥風血雨的殺戮就此展開。
TOP 8《風雲雄霸天下》

特點:影片本身改編自漫畫,同時其中的視覺效果,和電腦特技代表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故事講得是聶風步青雲,雄霸之間的復仇為主線的一個故事,因為取材漫畫所以,武俠當中的奇遇更多啊。
TOP 7《武俠》
特點:這部以武俠故事說武俠事情的作品,本身就是武俠片中的一個另類,清末民初的時間設計,現代與武學傳統間的穿插解析,令影片趣味無窮。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山村,甄子丹、湯唯飾演一對夫妻因一場血案發現了一場陰謀,並與金城武飾演的捕快展開了鬥智斗勇的對決。
TOP 6《白發魔女傳》

特點:濃郁的現代感特色是這部影片的一大亮點,同時極具煙雲氣息的情景設置,再加上張國榮的演繹,是這部武俠片也成為獨樹一幟的一部。卓一航是名門正派武當弟子,卻戀上邪魔妖女練霓裳。兩人的戀情波折重重,最後卓一航誤會練霓裳,終釀成悲劇。劇中除武打處理外,當中闡述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
TOP 5《十月圍城》

特點:大的時代背景下,一群小人物完成一個大事件,本來這個第五的位置想留給《投名狀》但是小編覺得十月圍城當中所呈現的落魄小人物的俠義精神,讓它可以位列第五。為保護孫中山,革命黨人求助市井隱俠的幫助。
TOP 4《東邪西毒》

特點:鬼才王家衛的武俠電影,一個全新視角下的武俠詮釋,實際他說得不限於武俠世界,而是人內心的無限江湖。這部影片改編自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講述了六個復雜人物的情感糾纏,被認為是香港藝術電影歷史上的大型製作之一。是一部顛覆傳統武俠片格局,借古諷今,氣勢磅礴的史詩電影。
TOP 3《黃飛鴻》系列

特點:徐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之作,在這系類的影片中,充分闡釋了金庸先生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清朝末年,曾任黑旗水軍教頭兼民團總教練的廣東佛山武師黃飛鴻(李連傑)常在寶芝林教人練武,期望藉此自強救國,可是眼見政府苟且偷生洋人橫行霸道,他漸漸領悟到單憑武術不足以使民眾從苦海中脫離,開始努力找尋其它救國出路。其系類中多部作品,均是經典之作。
TOP 2《葉問》系列

特點:拳拳到肉的實戰感,已經民族精神是對俠者最大的定義。1930年代,中國武術之都佛山。 葉問在時代變遷過程中,已拳弘揚民族之精神。
TOP 1《笑傲江湖》特點:什麼是江湖、什麼是俠義,什麼是恩仇,什麼是無敵。這部片子是經典中的經典,其後所出的續集也各個精彩。

㈧ 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簡介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涌現一批新銳導演,有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方言平等。他們當時的年齡平均不過三十歲,都先在電視台實戰磨煉兩三年後,繼而不約而同地投身電影工業。短短數年間,這批新導演及其作品,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在電影圈掀起一股巨浪,為正處於低潮的香港電影業注射了強心劑,開拓了前所未見的新局面。當時的媒體稱之為「新浪潮」。
香港電影新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兩岸三地新電影運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內容、美學語言和技術手法,為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帶來了新鮮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本書涵蓋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興起與衰落,評析了這一浪潮中的幾乎每一部主要作品,並且論及新浪潮導演在運動之後、持續至今的電影創作,不僅見證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興衰起落,更記錄了近三十年來香港當代電影發展的風雨變遷。
石琪,香港資深電影評論家,長期從事影評寫作及電影文化活動,其對香港電影的獨到剖析,是立足於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權威的闡述,對大陸電影學界、業界及影迷理解香港電影文化頗有參考、借鑒價值。

㈨ 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㈩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四百下》這兩部法國電影新浪潮電影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有一種穿透心扉的力量。這種簡潔、朴實的電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種必需的標記。這既是因為二戰之後各國有良知有追求的電影人都對電影製造幻覺帶來的邪惡在不斷地反思,也與當時法國存在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有關,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導演大都是影迷出身,在手執導筒之前,這些人都曾在法國電影資料館猛磕先前電影史上的各種好影片,並撰寫精彩影評呈現自己的電影主張。毫無疑問,這些導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技術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電影思想的深刻影響。他們以反抗法國「優質電影」為名,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觀念,並在自己的電影實踐中發展出新的電影風格,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尚。《四百擊》作為揭竿起義之作,毫無疑問排在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蔡明亮把鏡頭對准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台灣新浪潮侯孝賢和楊德昌為主要推手,當然蔡明亮也是,他的電影題材不同於他們,煥發了台灣電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