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香港電影史的資料
《香港電影史(1897—2006)》
http://www.mtime.com/my/103824/blog/331159/
這個地址能找到資料
第十放映室也有個視頻的資料(香港電影歷史)
你可以找找
⑵ 香港電影史的概述
一、將香港電影發展史進行科學化地重新分期:
1、初創時期(1897-1945),2、延續時期(1946-1955),3、黃金時期(1956-1966),4、過渡轉型時期(1967-1979),5、繁榮時期(1980——1993),6、風格化時期(1994——2006)。在論述中,每個時期的流變都放在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背景中加以描述,其中特別注重論述香港和內地、台灣以及海外的互動關系,從而凸顯了立論的主軸:香港電影是在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的歷史、文化和權力的「嬉戲」中此消彼長中成長發展的,因此有著復合文化體的特質。其變化的總趨勢是中原文化的強勢地位由強而弱,文化特性由體現國家民族意識和官方意識形態的精英性逐漸轉向根植於民間市井的世俗性和商業性。
二、在每個時期的論述中,除常規的美學發展史論述外,用專門的章節來論述香港電影工業史。與美學發展相比,香港電影工業發展更為成熟,這也是香港電影史有別於內地電影史和台灣電影史的的重要特色。傳統的中國電影史(包括內地電影史和台灣電影史),一般都沒有對產業模式的系統論述和分析,而本書在每章第一節都專門論述香港電影工業史,這將成為本書區別與同類成果的最主要的創新特色。
三、對一些過去內地電影學者更多從意識形態的視角出發來評述香港電影作品、人物及公司的觀點進行了重新評定,本書試圖以更為客觀和學術的立場來重新定位香港電影史。盡量擺脫「中原心態」,破除內地以往存有的一些意識形態上的成見偏見(比方對粵語片發展特色不夠了解,對流行通俗的「商業片」的成見),對香港電影作品、作者作了較新的閱讀與評定。
四、側重於類型分析。香港電影的美學意義主要是類型的意義,因此本書以類型為論述主線,將香港電影的類型分為較為純粹的商業類型和文藝類型兩大類,譴責包括動作、喜劇、懸疑、科幻、戰爭、情色等類型,後者有言情、倫理、青春、寫實、歷史、歌舞、戲曲等諸多亞類型。此外本書還對香港電影各類型的比重進行了年代上的釐定:60年代中期之前以文藝類型為主,60年代中期之後新武俠片崛起,較為純粹的商業類型取代文藝類型,占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位置。但文藝類型並未退出香港影壇,它像一支清新的涓涓細流,滋養著主流商業電影的發展土壤,並為整體香港電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努力提升著香港電影的文化品格。
五、除類型美學外,還總結了香港電影的其他兩大特色:娛樂精神主導的優生態創作鏈、從題材挖掘到表現形式力求極致化程度。類型美學和這兩大品格,構建起了香港電影的娛樂文明,也是香港電影最為重要的美學財富和產業經驗,對中國內地電影發展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⑶ 要一些香港電影的資料
我不復制別人的 所以能說多少說多少 不夠也別怪我
動作片要看經典的就是香港九幾年的黑社會片非常不錯
新邊緣人
烏鼠之機密檔案
跛豪
上海皇帝 2部
賭城大亨之新哥傳奇 2部
雷洛傳 2部
四大探長
四大家族
賭神系列
英雄本色系列 這都是經典了 現在拍不出來了這些
恐怖片就是
回魂夜 OFFICE有鬼 怪談協會 山村老屍1,2部 猛鬼出籠 林正英系列
喜劇片很多了
開心鬼系列 五福星系列 周星弛專輯 太多了 只說幾個比較經典的
⑷ 香港電影發展史資料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
「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為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15由於戰後香港社會還未完全復原,加上大量難民湧入,造成不少嚴重社會問題。而此時的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為市民提供廉價娛樂,故推出不少粗糙濫造的粵話片,這些作品被稱為「七日鮮」 ,因為這些影片一個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時亦有不少嚴肅認真之作,例如「中聯」的《家》(根據巴金的小說改編),「中聯」創業於1952年,其創辦人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全都是粵語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吳楚帆,張活游,馬師曾,吳回,白燕,黃曼梨等。他們創立「中聯」有一個共同目標:「拋開脫離現實,內容空泛的粵劇片,生產既娛樂大眾又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意識片。」16而在
「七日鮮」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粵語片變得低俗,為了改善香港電影這種粗製濫糙之風氣,一批有志向的電影人如:吳楚帆,吳回,秦劍,高魯泉,紅線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清潔運動」(圖右)去提高影片之質素,改善香港電影之發展。
粵語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產量驚人,而且類型眾多,有戲曲、武俠、喜劇、文藝、倫理等,可謂百花齊放。可是隨著戰後出生的一代逐漸成長,社會日趨繁榮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傳統粵語片己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故出現了以經紀,白領及工廠女工為題材的都市喜劇、模仿西方間諜片的偵探動作片、全盤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現了陳寶珠,蕭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熱潮。
而同時「其實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灣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腳,開拓新院線,引進新科技……國語片的製作已非小本濫拍的粵語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歡迎的莫過於國語武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龍門客棧》和《獨臂刀》轟動影壇,國語片在60年代中開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場之轉變,國語片之沖擊,加上196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電視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觀眾,粵語片之產量開始下降。同時當時的導演因粵語片產量下降為了維持發展他拍了許多低成本的粵語色情電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導演開始以風月題材作為出發點,拍制了不少情慾電影,色情電影之興起亦成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電影業的一個特色。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時香港電影仍以國語片為主導,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現一部新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許冠文的《鬼馬雙星》到了1977年粵語片的產量才超過國語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粵語片才重新興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在杭州拉開帷幕。《神話》、《千里走單騎》、《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張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風格各異的影片入圍本屆百花獎。
港片首度同內地影片同台爭奪「金雞」「百花」,這是否會成為下了多屆「多黃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評獎制度的有益促進,暫且難知。不過,這次金雞百花電影節對香港電影敞開大門,或許意味著香港與內地電影已經實現了從形式上的合作,逐漸邁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紀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開內地電影大門之後,港產片如潮水般涌進內地。雖然不乏武打片,但槍戰片很快成為主流,港產片的火爆場面給內地觀眾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這段鼎盛時期,香港年產影片300餘部,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雖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絕佳票房收入,但是絕大部分影片最終闖進內地,並受到內地觀眾的廣泛熱捧卻是不爭的事實,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脫穎而出。
8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的走紅,主要得益於內地的文化短缺。這種短缺並非一味指內地影視作品的數量,而是內地影視作品本身質量參差不齊,經不住港片的沖擊。但是,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內地電影逐漸站穩了腳跟,一批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慢慢收復了市場。而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因為對內地經濟騰飛帶來的廣闊電影商機「垂涎欲滴」,在影片中開始有意無意地添加些「內地元素」,以博取內地觀眾的好感。當內地觀眾對港產片那種打打殺殺開始感到膩煩的時候,香港電影人就不得不認真琢磨內地觀眾的口味。而這種兼顧內地觀眾「口感」的製作風格,必然導致香港本土觀眾的流失。但是,相對於內地數億觀眾的廣闊市場,誰還在乎過去的那種小打小鬧呢?
還有,面對內地影視產業的迅速崛起,香港電影被迫越來越多地起用內地明星。《無間道》里我們看到了陳道明,《寶貝計劃》里出現了陳寶國。另一方面,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也努力試圖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找到某種平衡點,《十面埋伏》和《天下無賊》中就有劉德華、金城武以及劉若英。
這么看來,香港票房收入的減少,應該是兩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同時說明,香港電影已進入「後港片時代」。在「後港片時代」,從表面看香港本土藝人數量斷檔現象相當突出,目前仍舊為成龍、劉德華等寥寥幾棵常青樹艱苦把持。但是我們似乎不必為此過分憂心,因為越來越多的香港藝人開始了他們的「北漂」生涯,投身於內地發展。梁家輝就曾出演過《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傑在最近的電視劇《紅色記憶》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盡管起先觀眾質疑聲不斷,但魏俊傑的出色表演最終還是為觀眾所接受。
「後港片時代」是香港電影發展史的一個標志,但絕對不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末日,起碼以國內這個廣闊的電影大市場來看,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經過陣痛之後,總會回歸到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而這或許應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狀態。再說,盡管表面看來香港本土電影似乎少了,但實則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帶動了整個內地電影產業的進步,內地電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⑸ 誰能告訴我,TVB、嘉禾、邵氏、英皇的歷史嗎
TVB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成立初期只有員工約200名,至今共雇約4500名全職員工,其中包括合約藝員及海外 附屬公司員工。成立四十多年來,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欄目製作商,擁有全亞洲最具規模的商業電視製作及營運中心,累計欄目超過800,000小時,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欄目寶庫。TVB擁有龐大的製作資源,旗下擁有眾多藝人、歌手和專業製作人員,欄目產量更高達每年17000小時,其質與量都穩佔全球中文電視欄目的領導地位。其中,TVB製作的節目,尤其是電視劇,一直影響著香港和華人社區。 歷年來,TVB製作的娛樂、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及宣傳短片等屢獲殊榮,至今獲得國際重要獎項逾三百多項。在1997年,無線電視被選為亞洲五十年間最具競爭能力企業之一、全港二十大傑出商業機構及全亞洲二百卓越公司之一;2001年獲得美國國家廣播協會頒發的「2001年國際廣播卓越大獎」。 無線由香港的免費電視起步,現時業務已遍及各地,漸趨多元發展,包括節目租賃、收費電視、音樂、電影、雜志出版等,本地和海外業務各占約一半。無線現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華語電視台,以及最大的華語節目供應商之一,2008年營業額超過45億港幣。 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鄒文懷先生、何冠昌先生和梁風先生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目前於華人市場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娛樂公司。嘉禾集電影融資、發行、戲院經營及電影沖印業務為一體。電影發行業務是嘉禾的主要核心業務之一。透過其下之嘉樂院線,本公司於香港華語片發行市場佔有重要一席位。另外嘉禾亦擁有約140出影片之電影資料庫作全球性發行。 邵氏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予潘迪生旗下新成立的「德寶電影公司」,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現在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是英皇集團的一家下屬子公司。英皇集團成立於1942年,從一間鍾表零售店鋪,發展成為涉足地產、酒店、金融、娛樂、電影、出版印刷、飲食及零售的多元化上市公司集團。集團在香港擁有六家上市公司,分別為英皇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港交所:163、英皇娛樂酒店有限公司港交所:296、英皇證券集團有限公司港交所:717、英皇鍾表珠寶有限公司港交所:0887、新傳媒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港交所:708及英皇娛樂集團有限公司港交所:8078。附屬公司及分支機構約500間,雇員約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