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年產三百部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年產三百部

發布時間: 2022-04-26 20:14:07

香港電影特點

香港電影永遠充斥著那麼幾個主題…兄弟…浪子…暴徒…幫派…它的愛情片…也總是英雄配美人…要麼就是忍辱負重…台詞設計也非常老…總感覺像民國時期的說話習慣…一些現代都市片…總出現什麼少爺啊…二奶奶…還有什麼煲湯…補氣…感覺怪怪的

② 香港有哪些知名文化品牌

流行文化領潮流
【香港流行歌曲】
粵曲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眾娛樂,1920年代是粵曲的黃金時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娛樂,這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與廣州一衣帶水,並未形成獨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後,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歐美多年影響,自1970年代起,由「歌神」許冠傑所帶動的中文歌潮流,掀起了後來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曲」,其中1980年代的梅艷芳、張國榮、譚詠麟、徐小鳳、呂方等雄霸香港樂壇,至1990年代,張學友、黎明、劉德華和郭富城等四大天王為首的歌影視明星,深深影響了中國內地和東南亞。
1980年代不僅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也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當時香港的流行曲引領亞洲中文歌曲潮流,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的人縱然不諳粵語,亦愛聽粵語流行曲。譚詠麟、徐小鳳、張國榮和梅艷芳等等是那個時代的樂壇巨星,四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更積極參演電影,是票房保證,聲色藝俱全。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陳百強以至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葉倩文、林憶蓮、關淑怡、陳慧嫻、Beyond、達明一派及草蜢樂隊都在香港樂壇大放異彩。當年Beyond樂隊的主音歌手黃家駒把演唱、作曲和舞台演出的天才集於一身,是香港有才華的演藝人士的代表人物。
【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始於1913年的首部香港電影《莊子試妻》。二次大戰後,大批內地電影人才及資金南下,香港先後成立多家電影公司,令粵語片在1950年代異常繁榮。當中1949年開創的《黃飛鴻》系列電影,連拍60個多部,成為世界史上最長壽的系列電影。有一段時期,東亞各國政府一度只容許香港電影進口,令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周潤發、李連傑、成龍、張曼玉、周星馳在國際上均享負盛名,每年3至4月間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是香港電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19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超越當時的電影產量曾經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VCD,DVD等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香港電影事業開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攝了60部電影。但近年,香港的演員、導演和其他電影業人士紛紛與內地和台灣地區的電影業攜手合作,創作出把香港電影和內地文化融匯一體的不少優良作品,香港電影業將繼續發揮它對華語電影的影響力。

③ 自從電影發展以來,全球電影總量估計能有多少部了100萬能到嗎

差不多,像美國三十年代開始、印度五十年代開始、香港六十年代開始每年都能產四五百部,我國也有三百多部了,你自己算算吧

④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什麼基地

聽說是集裝箱

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港產片年產達三百部電影,超越當時的電影產量曾經全球第一。

截至2013年7月,按慣用語言劃分的人口比例:廣東話:89.2%、普通話:0.9%、其他中國方言:5.5%、英語:3.2%、其他語言:1.2%

香港(Hong Kon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國際大都市,僅次於倫敦和紐約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 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TVB電視台 香港首間商業無線電視台,也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無線電視的節目」。 現今世界公認的國際大都市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五大城市。

⑤ 論香港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⑥ 香港七八十年代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⑦ 為什麼大陸的電影產量沒有香港的產量大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國產電影要經過重重的審查,一些好的電影卻不能與觀眾見面,(比如《活著》《藍風箏》《鬼子來了》等)投資收不回成本,所以也就惡性循環了。
2.票房沒有保證,中國大陸的消費水平和電影院線的票價有沖突。
3.盜版猖獗,讓投資人無利可圖。
4.香港的電影事業商業化運營的較為成功,而中國還處在行善積德的教育電影階段。

⑧ 林小明的逆市上位

香港電影業從九七年開始進入了數十年罕見的黑暗期,由年產過三百部,一下了急降至不足一百部,本地票房萎縮至九十年代初的四分一,東南亞及台灣的賣埠收益更一度斷絕,加上翻版猖獗,來自錄影帶及VCD 的版權收入也大減,在四面楚歌之下,四年來香港電影沒有復甦,然而多間電影公司卻能逆市上位,更成功上市,帶動本地電影工業走向企業化,它們的成功經營經驗確實可以為大家在逆市中做生意、創業的借鑒。

⑨ 任達華拍過的電影應該超過三百部吧

1979年:《家法》
1980年:《慾火焚琴》
1980年:《夜驚魂》
1982年:《夜驚魂》
1982年:《夜驚魂》
1986年:《堂口故事》
1986年:《再見媽咪》
1987年:《一哥》
1988年:《雪在燒》
1988年:《桂花巷》
1988年:《特警屠龍》
1988年:《女子監獄》
1988年:《烏龍賊替身》
1989年:《目中無人
1989年:《大男人小傳》
1989年:《四千金》
1989年:《合家歡》
1989年:《我未成年》
1989年:《沉底鱷》
1989年:《省港雙雄》
1989年:《福祿雙星》
1989年:《龍之爭霸》
1989年:《鐵膽雄風》
1990年:《赤色大風暴》
1990年:《東方老虎》
1990年:《喋血街頭》
1990年:《再戰江湖》
1990年:《救命宣言》
1990年:《浪漫殺手自由人》
1990年:《香港舞男》
1991年:《禿鷹檔案》
1991年:《布局》
1991年:《忠奸盜》
1991年:《紅粉至尊》
1991年:《海狼》
1991年:《烈火危情》
1991年:《雞鴨戀》
1991年:《黑貓》
1991年:《豪門夜宴》
1991年:《千王1991》
1991年:《賭後》
1991年:《子彈出租》
1992年:《與鴨共舞》
1992年:《四大探長》
1992年:《赤裸羔羊》
1992年:《星期五之舞男》
1992年:《舞男情未了》
1992年:《俠盜高飛》
1992年:《黃飛鴻笑傳》
1992年:《龍騰四海》
1992年:《車神》
1992年:《羔羊醫生》
1993年:《紙盒藏屍·公審》
1993年:《烏鼠之機密檔案》
1993年:《缽蘭街大少》
1993年:《李洛夫奇案》
1993年:《兩廂情願》
1993年:《冇警時份》
1993年:《飛越謎情》
1993年:《超級學校霸王》
1993年:《香港奇案·強奸》
1993年:《玫瑰玫瑰我愛你》
1993年:《擋不住的瘋情》
1993年:《龍跨四海·致命情人》
1993年:《黑豹天下》
1993年:《武俠七公主》
1993年:《觸目驚心》
1993年:《廉政第一擊》
1993年:《愛在黑社會的日子》
1994年:《醉拳Ⅲ》
1994年:《暴雨驕陽》
1994年:《醉生夢死·灣仔之虎》
1994年:《暴風眼》
1994年:《鬼戰》
1994年:《鬼迷心竅》
1994年:《錯愛》
1995年:《賊王》
1995年:《鬼巴士》
1995年:《冒險游戲》
1995年:《狂情殺手》
1995年:《告別有情天》
1995年:《震撼性丑聞》
1995年:《玻璃槍的愛》
1995年:《旺角的天空》
1995年:《我是一個賊》
1995年:《九紋龍的謊言》
1996年:《紅燈區》
1996年:《頭號通緝犯·人定勝天》
1996年:《古惑仔Ⅰ·人在江湖》
1996年:《古惑仔Ⅱ·猛龍過江》
1996年:《古惑仔Ⅲ·隻手遮天》
1996年:《驚變》
1996年:《金榜題名》
1996年:《暴劫傾情》
1996年:《血腥Friday》
1998年:《殺手之王》
1998年:《驚天大賊王》
1998年:《濠江風雲》
1998年:《極度重犯》
1998年:《非常突然》
1999年:《新羔羊醫生》
1999年:《舞廳》
1999年:《槍火》
1999年:《烈火戰車Ⅱ·極速傳說》
2000年:《生人勿近之邪花》
2000年:《鬼名模》
2000年:《旺角街頭》
2000年:《朱麗葉與梁山伯》
2000年:《旺角的天空Ⅲ·終極邊緣》2000年:《冷戰》
2000年:《死亡網路》
2001年:《無言風雲》
2001年:《願望樹》
2001年:《慌心假期》
2001年:《全職殺手》
2001年:《橫行霸盜》
2002年:《亡命天涯》
2003年:《古墓麗影Ⅱ》
2003年:《奇逢敵手》
2003年:《PTU》
2004年:《爆裂都市》
2005年:《殺破狼》甄子丹 洪金寶 吳京 廖啟智
2005年:《阿嫂》曾志偉 黃秋生 方中信 劉燁 劉心悠 林嘉欣 謝君豪 元華
2005年:《黑社會Ⅰ·龍城歲月》梁家輝 古天樂 張家輝 林家棟 張兆輝 林雪 王天林 邵美琪 姜大衛
2006年:《黑社會Ⅱ·以和為貴》古天樂 張家輝 林家棟 張兆輝 林雪 王天林 鄭浩南
2006年:《放逐》黃秋生 吳鎮宇 張家輝 何超儀 張耀揚 林雪 林家棟 張兆輝
2007年:《出埃及記》張家輝 劉心悠 溫碧霞
2007年:《亡魂戰場》
2007年:《跟蹤》梁家輝 徐子珊 張兆輝 林雪
2007年:《鐵三角》古天樂 林熙蕾 孫紅雷 林家棟
2007年:《奪帥》洪金寶 吳京 恬妞 李修賢 張兆輝 林雪 邵美琪
2008年:《文雀》林熙蕾 林家棟
2008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廖凡 林雪 莫小齊
2008年:《葉問》甄子丹 池內博之 熊黛林 樊少皇
2009年:《天水圍的夜與霧》張靜初

⑩ 香港電影的特點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台灣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十部。
姓名職業代表作品李小龍導演、編劇、演員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許冠文導演、演員半斤八兩、摩登保鏢、鬼馬雙星、賣身契趙雅芝演員傻探出更、英雄無淚、彈指神功、發錢寒 周星馳出品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大話西遊、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龍導演、編劇、演員、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時刻、紅番區周潤發演員英雄本色、賭神、卧虎藏龍張國榮演員、歌手阿飛正傳、倩女幽魂、霸王別姬劉德華演員、歌手賭俠之大戰拉斯維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衛導演阿飛正傳、重慶森林、一代宗師、春光乍泄許鞍華導演瘋劫、書劍恩仇錄、女人四十、半生緣徐克導演黃飛鴻、新仙鶴神針、倩女幽魂杜琪峰導演暗戰、意外、毒戰吳宇森導演發錢寒、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諜中諜陳可辛導演門徒、金雞、如果愛洪金寶演員、導演、製作人福星高照、A計劃、殺破狼許冠傑演員、導演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最佳拍檔、鬼馬雙星楚原導演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劉鎮偉導演、演員、製作人大話西遊、東成西就、情癲大聖張徹導演大上海1937、獨臂刀、上海灘十三太保麥兆輝導演、編劇無間道、頭文字D、傷城爾冬升導演新不了情、早熟、竊聽風雲主要電影公司: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嘉禾、寰亞、銀都、東方電影、新藝城、銀河映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