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拍攝了創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為當時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是香港電影名導演,曾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執導電影。作品中以宮闈片、歷史片聞名,曾多次獲得亞洲影展、金馬獎等。參與創作上百部電影,是香港電影史上的傑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與祝英台》,《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❷ 誰拍攝了創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為當時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❸ 20世紀30年代,溝口健二導演的哪些影片被視為現實主義電影的高峰
李翰祥是50年代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是香港電影名,曾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執導電影。作品中以宮闈片、歷史片聞名,曾多次獲得亞洲影展、金馬獎等。參與創作上百部電影,是香港電影史上的傑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與祝英台》,《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❹ 誰拍攝創作一系列的電影成為當時香港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
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是朱石麟
❺ 李翰祥是不是香港現實主義的領導者
不是。李大導的作品主要是「風花雪月」,又怎會是現實。
❻ 誰拍攝了創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成為當時香港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的領導者
朱石麟
朱石麟到香港後,影片中出現了過去一度缺失的狹義時代性,在香港形成了披露現實、表現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電影學派。他連續拍出《誤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喬遷之喜》(1954)、《水火之間》(1954)等5部直接反映香港普通大眾艱辛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並且把鏡頭的焦點從內地調轉過來,對准香港的現實。影片中的街道、木屋、工廠、茶樓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