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很敬業,而且明星雲集,各類影片百花齊放。但是當時香港影業就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拍片一窩蜂的形式,什麼類型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導致這類電影最後完全被拍爛了,而觀眾也審美疲勞了,所以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拍下去,短短10年的時間,讓香港電影的所有類型片都逐漸沒落了,而且後期的演員素質不高,影星後繼無人,全靠一些老電影人在撐場面,可是畢竟他們都老了,也後繼無力了。再加上日韓泰電影的崛起,所以香港電影就逐漸沒落了。至於歌星,這么多年,香港出過多少紅遍東南亞的歌星?很少很少,因為現在的造星機制越來越脫離正規的渠道,那時候的歌星都是通過努力敬業及實力出位的,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全力包裝和力挺,歌手本身的拚命發展造就了那個時代的紅火,實力唱將和偶像明星多如毛,詞曲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歌壇大腕,可是還是一句話,後繼無人,現今的所謂歌星有幾個實力派的,哪怕是稍微有些偶像條件的也大多是出點名就開始耍大牌了,根本沒有那時候歌手的辛勤與努力,而隨著那些詞曲作者的老去和逝去,再也沒有人能寫出讓人感覺特別棒的好歌了。
B. 老戲骨相繼離世,港片的黃金時代是否成為回憶
我們可以見到香港電影的這些老戲骨都是在陸續離逝,可是她們那一個時期以往僅有,港片的輝煌時代再次或是從此變成追憶?
都有哪些港片知名演員離世繼2021年2月27日吳孟達患晚期肝癌離世後,短短的一個月後,66歲的中國香港金牌龍套廖啟智病故,造成一片感慨萬千聲。【有關報道:「金牌龍套」廖啟智因直腸癌過世 壽終66歲】提及廖啟智,也許很多人對這一姓名並不了解,但提及他的經典人物角色,喜愛看港片的觀眾們必然恍惚間:原來是他啊!
在那一個港片文化藝術前所未有興盛的時代,備受危害的絕不僅是一個「魏君子」,只是無數那樣單純喜愛港片的平常人。時至今日,中國香港影視界用「史無前例」、「絕代風華」來描述,分毫不顯浮誇。
C. 香港電影輝煌時代的追憶
《最佳拍檔》系列和《五福星》系列——新藝城與嘉禾的對抗 1982年新藝城電影公司成立不久,就已成為剛剛從邵氏影業奪下大半江山的嘉禾電影公司最大的威脅。以石天、麥嘉、黃百鳴、徐克等人為首的「新藝城七怪」不計人力財力,集眾人之智慧拍出的《最佳拍檔》(Aces Go Places)上映時盛況空前,創下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的票房成績,其後開拍的續集《最佳拍檔大顯神通》和《女皇密令》的口碑票房亦是極佳。而為了對撼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電影公司則製作了《五福星》(Lucky Stars Go Places)系列,於是在整個八十年代前期,香港電影每年的票房冠亞軍爭奪戰幾乎都產生在這兩部電影及其續集之間。 其實說起《最佳拍檔》和《五福星》的續集都能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明星效應、搞笑橋段精彩外,還有《最佳拍檔》層出不窮的特技元素和《五福星》每集結尾精彩絕倫的動作場面居功至偉,並且兩人拍檔與五人合力對付不同惡人的重復之中見新意的故事套路,與梅爾-吉布森的《致命武器》系列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後來嘉禾與新藝城為求避免繼續惡性競爭,竟達成協議,將《最佳拍檔》與《五福星》這兩個經典電影系列嫁接到一起,糾集兩片的原班人馬,合作拍攝了一部《最佳福星》(應該算是這兩個系列共同的續集吧?)!其視野胸襟比之如今美國華納公司計劃拍攝《蝙蝠俠大戰超人》似乎更勝一籌。 《A計劃續集》和《警察故事》系列——成龍的經典續集範例 我們看影視劇時,會注意到這么一個現象:續集通常很難在製作水準甚至票房成績上突破前作,因為大多數影片在拍攝時並沒想到還要弄續集,所以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內涵張力的延伸都十分完整豐滿,由此就使得續集的發展餘地很小,極難有所作為。不過,對於成龍而言,他主演的港片續集卻幾乎無一失手(早期赴好萊塢的《炮彈飛車》續集和去年的《尖峰時刻2》自然應刨除在外),部部稱得上動作片的典範之作,這可真算是影壇的「奇跡」了。 若要說起成龍拍續集電影的秘訣,其實並無特別之處,深究起來也不過「認真」二字。《A計劃續集》(Project A II)的故事情節與前集相較加進了革命起義元素,增添些歷史深度倒是其次,關鍵是成龍在其影片最吸引人的招牌,動作場面的處理上下得工夫極深,諧趣打鬥在該片中被發揮到極致!——而《A計劃》及其續集先或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武術指導獎的佳話便是成家班「認真」的最好回報! 至於拍《警察故事》(Police Story)的續集則是又一番景象,《警察故事2》的打鬥場面固然精彩,但因與前集銜接太過緊密,故事情節的發展未免束手縛腳,人物性格的刻畫也甚少突破,如再拍第三集的話,恐怕真的是難以為繼了。但之後成龍的《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和《4簡單任務》卻完全跳出了前兩集的故事架構,情節不再連續,以完成不同任務的「007」模式為《警察故事》重新定位,陳家駒的形象也從開始的血氣方剛、一心為公的小警察變成國際知名的邦德式「超級警察」,藉此成龍又可大玩自己所擅長的動作戲了——應該說這是拍續集的一個聰明的折衷之舉。 《倩女幽魂》、《黃飛鴻》、《笑傲江湖》——徐克和「三而竭」定律 曾聽說過一句古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忽然就想到這話似乎可當做拍電影續集的定律。放眼中外電影,除了幾個僅有的經典電影系列外,大多數拍續集的影片一般到第三集就已成為強弩之末了,如果還要繼續往下拍的話,那麼它的水準距離垃圾爛片也就不遠了。由此而來我們也就應該了解,為什麼電影(或者文學作品)有那麼多三部曲了。 徐克可以說是香港最擅拍續集的電影導演之一,《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倩女幽魂》(Chinese Ghost Story)、《笑傲江湖》(Swordsman)都拍了三集,《黃飛鴻》則拍了六集——《英雄本色》是無可公認的經典之作,《英雄本色2》的拍攝則完全是因為首集的成功,結果周潤發死而復生換成小馬哥的孿生兄弟身份出現了,光這一點就顯得先天不足,到了《英雄本色3》,此時吳宇森、徐克已然分道揚鑣,英雄故事已難接續,但徐老怪卻逆向思維,拍小馬哥在遇見豪哥之前的英雄事跡,實際上已等同於前傳了,只可惜票房慘淡,與前兩集不可同日而語。《倩女幽魂》的後兩集留給觀眾的印象也只剩下愈來愈純熟的特技和徐克特有的借古喻今調侃,整體成就則無法超越前作;《笑傲江湖》因有胡金銓的親執導筒而有些呈現出老派武俠片的格局,但《東方不敗》卻沒了第一集很明顯的胡氏古樸凝重風格,顯得更加浪漫肆意,程小東動作場面天馬行空,徐克的畫面剪接凌厲肅殺,故事情節比之前集也顯得集中緊湊,影片以東方不敗的成王敗寇經歷和與令狐沖的情感糾葛駕構全篇,極富張力,令觀眾為之傾倒,堪稱經典;至於《東方不敗再起風雲》則是徐克失控的完全怪力亂神之作,失敗!再說《黃飛鴻》,前三集皆是叫好叫座的經典武俠,但從第四部《王者之風》開始,便全憑武鬥,再無創新,即便第六集《西域雄獅》黃飛鴻去了美國也未能挽回徐克版「黃飛鴻」的頹勢——電影續集的「事不過三」,在徐克身上可算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雷洛傳》、《賭城大亨》、《新鹿鼎記》——王晶的連續劇電影 連續劇形式的續集電影是最容易成功的,因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豐滿都是隨著電影續集而逐漸讓觀眾了解的。不過,這類電影系列的上映間隔時間絕不能過長,象《星戰前傳》系列兩年一部,以及《哈里-波特》和《指環王》一年一部是因為影片本身具有強大的號召力,一般的連續劇電影是不敢如此的。比如王晶的《雷洛傳》(Lee Rock)、《賭城大亨》(Casino Tycoon)兩部上下集的人物傳記系列片和兩集的《新鹿鼎記》(Royal Tramp)都是在同一年推出,而且幾乎都在同一檔期上映,前後間隔不超過兩個月,觀眾的熱情未退,自然會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不過,王胖子也有失算的時候。1993年他集合李連傑、洪金寶、張敏等眾多明星參演的《倚天屠龍記》的續集早在第一集開拍之時就已籌劃完畢,誰料第一集上映後票房慘不忍睹,亦令永盛公司損失慘重,因此只好將這部李連傑已簽了片約的續集拍攝工作忍痛下馬了。
D. 港片的輝煌時代留下眾多熒屏女神,你認為排前五名的都有誰
回顧香港電影曾經輝煌年代,每位女星都是「風華絕代」,內地很多觀眾都會記得,曾經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也稱得上是一個女神層出不窮的年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演員們沒有PS也沒有整容臉,有的只是最純粹最真實的的美和令人贊嘆不已的演技。不像現在有些影視劇中的人造臉,都是千篇一律,並且越看越假。今天就帶大家回顧一下香港電影曾經輝煌的那個年代,看一看眾位女星都是怎樣的「風華絕代」。
邱淑貞一身白灰色的衣服,一個簡單的丸子頭(頭上沒有任何珠花金釵),除了手上那個稍微有點復雜的首飾以外,再無其他,可就是這樣的簡單,卻叫那個戴了上金箍圈的齊天大聖看迷了眼,也叫無數影迷惦念了二十多年,紫霞仙子也成了朱茵演繹生涯里再也邁不過去的一座大山。
E. 說說你覺得香港電影最輝煌是什麼時候,那時的代表作是什麼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期還屬八九十年代那會兒的電影,那會兒電影屬於百花齊放的狀態,一年不知道要產出多少優質的電影作品,可以說什麼類型的電影風格都存在,可以說每一部電影都非常的經典, 當然爛片也存在,但優質的會大於劣質的,港片盛行的年代,也造就了非常多的港星,巔峰鼎盛時期的港片更是非常經典,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這些電影,都會覺得百看不厭,有一種濃濃的港片味道,說到香港電影最輝煌時期的代表作,我覺得有幾部電影是一定具有代表性的,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這極部電影就是《英雄本色》和《古惑仔》等一系列的電影。
F. 港片黃金時代回不去了,為何會衰落到如今地步
作為曾經亞洲電影的巔峰之地,香港電影帶給了我們許多經經典的電影,也讓我們認識了許多一流的導演和演員,時至今日,還經常會有國內電影向經典的香港電影致敬,作為曾經的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早已沒有了當日的輝煌,一線的影星大部分已經退休,而大部分的電影從業人員早已來到內地發展,香港由於電影的沒落源自在黃金時代對資本介入不加干涉,導致了港片的質量良萎不齊,從而導致了整體的電影市場失去了受眾,也因為受到了歐美大片的沖擊,導致香港電影的投入無法和歐美一線廠商相媲美,所以香港電影的沒落也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的。
雖然香港電影近些年來偶有佳片,但和當年那種眾星璀璨的時代已經無法相比,現在的香港演壇還在靠六十歲的劉德華撐台柱,而年輕人大部分去往大陸發展就說明香港電影市場是多麼的不景氣了,很難想像多年以後當劉德華退休後香港電影該靠誰來帶領,沒有資本的支撐一個產業就無法持續良性的發展下去,這也為國內電影市場的良性發展提供了經驗,國內電影市場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香港市場的發展經驗正好可以為我們提供最有效的手段和目標來支撐我們的電影市場做強做大。
G. 港男電影有過一段輝煌時期,演技前五是哪五個
張衛健被內地觀眾普遍熟知的還是那些年在大陸熱播過的電視劇;顯然觀眾已經遺忘了他的電影人身份。但他在香港影壇也曾有過自己「曇花一現」的當紅時期,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1993年,一年他就接拍了12部喜劇電影。今天就來說說港影黃金時期的張衛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銀幕形象。
H. 香港電影曾經輝煌到什麼地步為可它會走向沒落
香港電影在其輝煌時期每年都會出產幾百部各種類型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之所以會出現衰落,主要是因為香港電影方面的人才出現了大量的流失。可以說電影是非非常依賴人才的行業,如果缺少人才的話,也就意味著電影失去了足夠的創新能力。而且這些年香港電影圈也在培養新人方面出現了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也導致香港電影圈只能夠依賴過去那些老電影人才能夠維持現狀。可以說內地很多年輕觀眾在小的時候都看過大量的香港電影。而且在小的時候我們很多的觀念都是從香港電影當中形成的。可以說在當時香港電影始終站在流行的領先階段,而現在的香港電影卻出現與大家的觀念格格不入的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因為香港電影始終在保持自己的一種風格,而選擇放棄與時代一起共同進步,這就是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