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電影國語譯製片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電影國語譯製片

發布時間: 2023-01-15 05:00:18

1. 有關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電影

電影《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又名細細的紅線)是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所 電影海報
執導的電影,於1998年上映。劇情描述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紅色警戒》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並入圍7項奧斯卡獎

2. 尋找一部戰爭電影

<漫長婚約>

3. 血戰太平洋詳細劇情

由《兄弟連 Band of Brothers》的湯姆·漢克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與加里·高茲曼再次聯手打造新10小時史詩迷你劇《血戰太平洋 The Pacific》。
《血戰太平洋 The Pacific》總共10集,劇集的主角為三個美軍士兵Robert Leckie(James Badge Dale,曾出演《24小時》)、Eugene Sledge(Joe Mazzello,曾出演《侏羅紀公園》)和John Basilone(Jon Seda,曾出演《絕地戰警2Bad Boys II》),與他們的戰友一起在太平洋上與小日*本作戰。該劇的配樂大師為Hans Zimmer(珍珠港、黑鷹降落、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等)。
製片方表示,意圖通過本片幫助人們了解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場的特殊性——與歐洲戰線的截然不同,這是面對不同敵人的一場不一樣的戰爭。製片方透露,電視劇以三名戰士和夥伴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叢林和日軍交戰開始,然後穿越險惡的格魯徹斯特岬雨林、跨過貝里琉到達硫磺島黑砂灘,最後在沖繩殺戮戰場之後獲得了艱苦的勝利,並在日*本宣布投降日返回家鄉,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役。
《血戰太平洋 The Pacific》首集將於北京時間2010年3月15日在HBO電視台首先播出。
從美國時間3月14日開始,HBO電視台將在每周日(北京時間每周一)播出一集,一直播出到5月16日播出完全部10集,和2001年播出《兄弟連》採用同樣的播出方式,HBO電視台也將在1月份開始重播《兄弟連》。
《血戰太平洋》的故事來自於兩部小說以及《兄弟連》一書作者——已逝的著名戰史學者施蒂芬·安布羅斯之子休·安布羅斯收集的二戰老兵采訪記錄。這次拍攝《血戰太平洋》主要在澳大利亞搭景,跟當年的《兄弟連》相似,電視劇沒有起用特別有名的演員,主要動用澳大利亞當地的演員。目前,《血戰太平洋》的導演陣容已基本確定,共有5名導演加盟該片,其中包括《兄弟連》的導演之一托尼·托及《羅馬的榮耀》的導演蒂姆·范·帕頓。《血戰太平洋》由湯姆·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名下的Playtone公司和夢工廠負責製作拍攝,HBO也是該劇的製作方之一。
據有關報道,該劇總投資達到2億美元。即便《魔戒》三部曲電影,也只花了不到3億美元。如果報道屬實,《血戰太平洋》將成為電視史上投資最大的電視節目。
《血戰太平洋》主要根據《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這兩本書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訪談錄改編。故事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Robert Leckie(James Badge Dale扮演)、Eugene Sledge(Joe Mazzello扮演)、John Basilone(Jon Seda)--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
劇中描述的主要戰役包括:1942年8月-1943年2月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3年11月-1944年3月發生的布干維爾島戰役,特別是 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陸戰及熱帶叢林戰役;1944年發生的貝里琉島爭奪戰;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發生的硫磺島戰役;1945年4月 1日-6月21日發生的沖繩島戰役。
故事結束於對日作戰勝利日——1945年8月15日,即美國人所說的「V-J Day」。
全長10小時,共十集的史詩題材迷你劇全面反映二戰太平洋戰場真實故事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和 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聯合擔任製片被稱為經典戰爭劇《兄弟連》的姐妹篇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美劇《血戰太平洋》預計將於2010年3月份播出。
兩大製片人我們在熟悉不過,同時《血戰太平洋》由普玩石公司(Playtone)和夢工廠(DreamWorks)以及HBO電視台攜手製作,為電影珍珠港配樂的大師漢斯-奇默(Hans Zimmer) 參與配樂。 據悉,電視劇以三名戰士和夥伴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叢林和日軍交戰開始,從萊基(Leckie)、斯萊治(Sledge)和巴斯龍(Basilone)三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役。故事來自於萊基和斯萊治兩人的自傳以及《兄弟連》作者,已故歷史學家施蒂芬·安布羅斯的二戰老兵采訪記錄。《血戰太平洋》的拍攝主要在澳大利亞取景,三名主演也是來自澳大利亞的本土演員,這部劇總攝製成本高達2.5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電視劇集。因為這些令人瞠目的標簽與強大的製作班底,它尚未誕生便被寄予眾望。同時迷你劇的形式也無疑意味著它兼具電影的畫面質量與電視的完整情節,可以說讓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其產生期待。
幕後 HBO不在乎收視
對於HBO來說,《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豪賭,2.23億美元的製作費相當於其投資《兄弟連》的兩倍。2007年,HBO正式通過了《太平洋戰爭》這個計劃,2009年開始高調宣傳,但是,HBO的總裁表示,他們並沒有為這個系列設定收入和收視率目標,只是想依靠這個系列來提升HBO在全球的形象,繼續打造《兄弟連》這個戰爭劇品牌。
斯皮爾伯格有二戰情結
受到父親的影響,斯皮爾伯格有很強的二戰情節。斯皮爾伯格的父親參加了二戰,在「中國-緬甸-印度戰場」擔任轟炸機中隊的軍士長,斯皮爾伯格介紹,當他告訴父親正在准備拍《太平洋戰爭》時,他就說一句話:「好樣的!」
貝里琉島戰役將是重點
貝里琉島戰役將是《太平洋戰爭》的重點部分,將花費1/4的時間來講述,而硫磺島戰役所佔的時長不足1個小時,貝里琉島的沙灘和叢林可以很好地展示二戰時士兵真正經歷的恐怖。
此外,另外一個考慮是,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已經拍了兩部硫磺島戰役電影《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來信》。斯皮爾伯格說:「克林特已從很多不同角度來挖掘硫磺島戰役,所以硫磺島不再是我們這個系列劇的重心。」
《血戰太平洋》製作概覽與演員心得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與湯姆·漢克斯強強聯手。
本劇製作班底強大,包括了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以及製作人蓋瑞·高茲曼,以及HBO電影、Playtone公司、夢工廠和澳洲Seven Network公司。其中Seven公司為該劇在澳洲的播放權進行了投資。早先,澳洲最大的商業廣播機構Nine Network已經轉播過HBO的《黑道家族》和《兄弟連》,並與HBO的東家華納兄弟有簽有播放協議。但其後HBO開始了自主發行,播放權問題於是需要重新競標。
2007年4月,製作人在墨爾本成立大本營,並開始招募演員,於2007年8月10日在澳大利亞本地開機,2008年5月底封鏡。電影配樂由憑《蝙蝠俠之暗夜騎士》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剪輯獎的漢斯·季默、憑《西部風雲史》獲得艾美獎的吉奧夫·曾里和為《魔法奇緣》譜曲的布萊克·尼利攜手創作,並定於3月9日發行。而該劇的首播日則定於美國時間的2010年3月14日。
製作費用:
起初,製作本劇的預算估計在一億美元(合1.2億澳元)左右,但實際上全劇製作費用超過了1.5億美元(合兩億澳元),其中1.34澳元用在了澳洲本土,使本劇成為澳洲歷史上最昂貴的製作。澳大利亞權威媒體先驅太陽報估計,這一製作為澳洲帶來了4000工作機會和1.8億澳元的財政收入。
演員感想:
為了演好這部劇集,主要角色都參閱了重達50磅的文字材料,並參加了為期十天的新兵訓練營。訓練的內容包括挖戰壕、在叢林里露營、一天只能睡三小時吃兩餐、負重40磅進行徒步行走、徒手格鬥、槍械的使用、射擊、機關槍和迫擊炮的基本操作方法、跑步四到五英里、派「假想敵」在深夜和拂曉時發動「侵襲」等等。喬·梅澤羅在回憶那段經歷時笑稱:「我10天里減少了12磅」。喬恩·塞達則稱自己打過業余拳擊,所以約翰·巴斯隆這個角色並不難演。他稱自己在訓練營里的經歷終生難忘。

4. 太平洋 瓜島戰爭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里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分別是薩沃島海戰、東索羅門海戰、埃斯帕恩斯角海戰、聖克魯斯大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和塔薩法隆戈海戰。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艦只各24艘,美國海軍沉沒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4艘,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沉沒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11艘和潛艇6艘。傷亡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斗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制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斗機中隊參戰,涌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斗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成為二戰中美軍戰斗機飛行員第一個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頭號王牌瑞肯巴克的戰績,榮獲國會勛章,並回到美國本土巡迴演講。他的26架戰績在所有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戰斗機飛行員中排名第二。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盪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戰役開始之初,日美雙方在艦艇、飛機、兵力上相差無幾,日軍在航母、戰列艦等大型軍艦方面還稍占優勢,但戰役的最後結局,日軍遭到了巨大失敗,原因何在?
第一在戰略上,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擴張野心,其基本國策就是侵略擴張,在軍事上的表現就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每當佔領一地後,為了守住佔領的地域,就要進一步去佔領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擊,也不願主動放棄,這就違反了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所說的「進攻力量會逐步削弱」的規律,說得淺顯一點,就是進攻方隨著戰線的推進,需要防禦的佔領地區和至關重要的後方交通線越來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多,而用於第一線的部隊逐漸減少,相反防禦方隨著戰線的縮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線的部隊越來越多,於是隨著雙方前線兵力的對比轉變,防禦方一旦兵力大於進攻方就可以發動反擊,從而使戰局發生轉變。也就是說,進攻方的攻擊行動,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極限,就將遭受失敗。
日軍在戰爭初期,戰略進攻的第一階段,日軍佔領了拉包爾和新幾內亞東北部,企圖在俾斯麥群島建立起第一道防線,這一地區對於日軍而言,已經是進攻力量的極限了,但是在戰爭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勝利,使得日軍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決定將戰線繼續向東南太平洋方向推進,因此在瓜島修建機場。原本瓜島被日軍視為無足輕重的小島,當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島登陸後,如果日軍乾脆撤出瓜島,就不會開始一場對其不利的決戰了,但日軍認為不奪回瓜島,美軍使用瓜島機場的話將對整個索羅門群島形成巨大威脅,那麼,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爾就將失去屏障,進而威脅到俾斯麥群島一線,所以,決心全力奪回瓜島。
然而日軍這種戰略決策,與其軍事實力、工業潛力是極不相稱的,戰爭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就相當於日本的9倍,194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6076.5萬噸,日本則僅為685.6萬噸,只相當於美國的11%;開戰後,美國全民動員,其工業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業產值指數為100,至1942年美國已達到136,而日本僅為102,差距進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國的軍事工業就相當於德、意、日三國的總和。在爭奪瓜島期間,美國的造艦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飛機生產是日本的6倍,這就是瓜島戰役的後期,美軍不斷得到修復和新建艦艇、飛機的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增強,而日本在作戰中損失的艦艇、飛機卻無法及時補充,軍事力量不斷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國運輸船的數量由於大量新造船隻的加入,不僅彌補了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上升了30%,日本卻由於新造船隻的數量還無法彌補在戰爭中的損失總數還有所下降。瓜島是個海島,需要大量的運輸船來運送部隊、裝備和補給,日軍瓜島地面部隊兵力、重裝備的不足,補給的極度匱乏,和日本運輸船舶的數量不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戰役後期,日本軍方強烈要求政府增加徵用民船的數量,但這是關繫到日本這個島國的國力與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企劃院認為,民船的數量有限,如果軍方擴大徵用的數量,必將影響到日本國內生產原料的運輸,進而影響到軍事工業生產,也就必將對整個戰局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個問題上,軍方和政府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甚至負責民船徵用調撥的政府代表陸軍省軍務局長佐藤賢了少將和軍方代表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中將,曾為此大打出手,最終仍未能滿足軍方的需求。
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里,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索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干,所以說,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備上,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日軍統帥部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軍的反攻是在1943年後,正是基於這種想法,日軍才力圖搶在美軍反攻之前盡量將戰線前推,而不願過早轉入戰略防禦。日軍認為既然美軍的戰略反攻尚未准備就緒,那麼繼續向索羅門群島的推進,就不會遇到什麼阻撓,這才敢於一舉越過數百海里,在瓜島修建機場。這種做法,根本沒有意識到所面臨的威脅,從拉包爾到瓜島數百海里間,沒有可以居中策應的前進基地,在瓜島上也只顧突擊修建機場,忽視必要的防禦准備,使島上的日軍對美軍的突然進攻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都毫無准備,在美軍的進攻下一觸即潰。
反觀美軍,早在1942年3月,就開始為此次戰役進行准備,向南太平洋調集兵力兵器,建造艦艇、飛機,儲備裝備和補給品,在新喀里多尼亞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島登陸,是美軍一次預有準備,計劃周密的戰略反攻行動。日軍完全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以為只是美軍為破壞機場而發動的騷擾性質的行動,直到10月底,第2師團的總攻失敗後,才逐漸認識到這是美軍的反攻,並可能發展為雙方的戰略決戰,但為時已晚,日軍被迫在瓜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極為不利的決戰。
美軍當得知日軍進駐瓜島後,就有人指出,這未曾不是好事,因為,從地理上講,瓜島遠離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國的澳大利亞等地,地理上對日本是極為不利的,孫子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既然地形不利,就應當避免不利形勢下的決戰。但被戰爭初期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日軍統帥部,並未能從順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機,更未能預見到戰局可能出現的逆轉,從而未能及時轉入防禦,當遭到美軍的反擊後,又未能果斷撤出,直到戰役後期,才在極其不利的局勢下作出撤離瓜島的決定,此時戰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艦艇部隊和航空力量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美軍爭奪戰略主動權。
第三作戰指揮上,從1893年起,日本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就是兩個完全獨立平等的統帥機關,分別指揮陸軍和海軍。雖然後來設立了大本營,作為最高統帥機關,但因為陸、海軍之間各種矛盾根深蒂固,所以還是難以實施統一指揮。最高統帥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天皇能夠直接指揮的機會並不多,很難起到統一指揮的作用,而別人根本無法同時統帥陸海兩軍,當陸、海軍對某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大本營只好採取協調雙方妥協通過一個折衷方案,而即使是這種方案也並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戰役進行中,往往陸、海軍各行其是。為了避免陸海軍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大本營將某些地區分別指定陸軍或海軍負責,各司其責,但這樣做的缺點使陸海軍之間互不通氣。如在瓜島,是劃歸海軍負責,最初就沒有一名陸軍,陸軍對於海軍在瓜島建機場,就全然不知。後來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大本營於8月13日制定了關於索羅門群島作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但也只不過是一紙空文,並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島爭奪戰中,陸軍、海軍都存在著嚴重的本位主義,各行其是,絲毫談不上協同配合。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特別是在10月下旬的總攻中,陸軍與美軍地面部隊相差無幾,海軍則佔有幾乎一倍的優勢,如果陸海軍密切配合,奪回機場不是沒有可能,而實際上,陸軍在島上發動第二次總攻,海軍則在海上組織聖克魯斯海戰,結果,由於力量分散,陸地上既未能奪回機場,海上也沒有消滅美軍的艦隊。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因此說,日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是瓜島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軍麻痹輕敵,在戰役之初,日軍在南太平洋是攻佔莫爾茲比港與奪回瓜島雙管齊下,甚至在最初的階段,還將莫爾茲比港方向作為主要作戰方向,以致於在瓜島方向的日軍缺乏足夠的兵力、兵器與彈葯,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突破美軍的防線。
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最初認為美軍人數不會超過2000人,實際上美軍在瓜島有1餘萬人,在附近的圖拉吉島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軍認為奪回瓜島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島僅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1000人,初戰失利後,再增兵上島,第二次上島約1500人,再戰失利之後,第三次增兵約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戰術,以致兵力分散而攻擊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軍判斷瓜島美軍約7500人,實際上美軍高達23000人,雖然投入了第2師團主力2萬人,但因兵力不佔優勢,火力則遠遠不及美軍而失利。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反觀美軍一開始就投入了第1陸戰師整師,共1.6萬人,登陸一舉奏效,並迅速佔領機場,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隨後又以優勢海空軍掩護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增援,加強了瓜島地面部隊的實力,最高峰時達到6萬人,又有重裝備支援,充足的彈葯與補給供應,既能守住至關重要的機場,又有足夠的力量發動進攻。這與日軍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五戰術上,日軍只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對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幾乎是不屑一顧。要知道,瓜島戰役是一場登陸戰,而登陸戰中運輸船隊對作戰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這樣的一個人煙稀少、距離大後方遠的小島上作戰,失去運輸船隊的支援,即使部隊登上島嶼也會因後援不繼而失敗,日軍對這一點近乎無知,只注重對美軍飛機、軍艦的打擊,最說明問題的是8月8日的薩沃島海戰中,日軍沉重打擊了美軍的運輸船隊的護航兵力,卻對運輸船隻和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視而不見,就揚長而去。另一方面,美軍自此場海戰後就極力打擊日本的後勤補給線,使日本有重型火炮送不上來,火力的不夠對日軍作戰造成極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日軍的後勤補給基本被切斷,只能用小潛艇晝伏夜出(也就是」東京快車「)送大米和一部分頭葯品,連鹽都送不上來!這更直接導致了日軍戰鬥力的大大減弱。在日軍減員中,有至少1.3萬人是非戰斗減員,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極高的比例。這場戰役發展成為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消耗戰,雙方飛機對飛機,軍艦對軍艦拼消耗,日軍這是以自己的短處與美軍的長處相比拼,美軍的損失憑借其巨大的工業能力能夠迅速彌補,而日軍幾乎沒有能力來補充損失,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六,日軍低估了美軍的制海制空能力。美軍佔領機場後,完全控制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日軍每次增援都失效也是這個原因。日軍第三次增援是很魯莽的,大型運輸船直接卸貨不做炮火准備,結果成了美軍的靶子,一噸給養也沒有卸下來,而且1000噸給養和12000日軍都葬身魚腹了。從此日軍「學尖」了,不敢帶大量的重武器,結果被美國105毫米炮和轟炸機一次次打退。日軍應加強掩護火力,強行運重武器上岸,或許還不會輸這么慘。

5. 十大必看戰爭片有什麼

十大必看戰爭片介紹如下:

1、野戰排

影片講述了一個新兵蛻變的故事,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之中,讓它明白了戰斗的理由以及意義,那就是「讓自己活下去」。

2、父輩的旗幟

硫磺島戰爭的第五天,六名美軍將美國國旗插在了硫磺島的制高點,而這也象徵著國家的勝利,締造出了一個英雄一般的照片。

3、血戰鋼鋸嶺

電影以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徒手在戰爭中就下了75名戰友,非常的感人,也讓人領略到了英雄的真諦。

4、細細的紅線

這部電影是以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為背景故事,畫面極具視覺沖擊感,也充分展現出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5、現代啟示錄

電影描述了越南戰爭時期的故事,講述了威爾德為了完成除掉庫爾茲上校的命令,帶領小分隊潛入柬埔寨。

6、全金屬外殼

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短期服役》改編而成,講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南戰爭時期所發生的故事。

7、冷山

生命所剩無幾的英曼士兵為了見到自己的戀人艾達,歷經磨難回到了家鄉冷山,而艾達也因為戰爭過著艱苦且快樂的生活。

8、堅不可摧

這部電影是由著名女演員安吉麗娜·朱莉所指導,改編於同名小說,以二戰作為背景故事,講述了義大利移民後裔路易·贊貝里尼的故事。

9、太極旗飄揚

這部電影講是以發生在1950年的朝鮮半島戰爭為背景,講述了被迫無奈而上到戰場的親兄弟之間的凄慘故事。

10、兵臨城下

電影以二戰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背景,講述了蘇聯紅軍頂尖狙擊手和德軍神槍手之間的生死之戰。

6. 求電影《細細的紅線》百度雲,在線等

《細細的紅線》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6rxhGAAd9n-en7PFYdScg

提取碼:z3bu

《細細的紅線》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西恩·潘、伊萊亞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維澤、本·卓別林、尼克·諾特、艾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戰爭電影。

該片講述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於1999年1月15日在美國上映。

7. 關於硫磺島戰役的電影

1、硫磺島的來信

《硫磺島家書》由夢工廠出品的歷史戰爭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渡邊謙、二宮和也、伊原剛志等人主演。該片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栗林忠道中將指揮日軍堅守在硫磺島與美軍進行一場沒有勝算的戰役。

戰役結束前,栗林寫下了他最後的家書。該片榮獲第64屆金球獎年最佳外語片獎、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獎等。

2、父輩的旗幟

《父輩的旗幟》是由美國夢工廠電影發行公司出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監制的戰爭電影,改編自詹姆斯·布拉得利和朗·鮑威斯撰寫的同名暢銷書。影片講述代表硫磺島戰役的知名攝影作品《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的背景始末。

3、風語戰士

風語者》是華裔導演吳宇森於2000年執導拍攝的一部動作戰爭電影,由美國演員尼古拉斯·凱奇等擔綱主演。影片講述了海軍軍官喬奉命保護納瓦霍族的密碼員亞當,不過在必要情況下(如果亞當被日本人活捉),為了保護密碼情報不被泄漏,那麼喬可以開槍打死亞當,在兩人的不斷碰撞中發展,由齟齬爭斗到生死與共。

4、細細的紅線

《細細的紅線》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西恩·潘、伊萊亞斯·科泰斯、詹姆斯·卡維澤、本·卓別林、尼克·諾特、艾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戰爭電影。

該片講述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於1999年1月15日在美國上映。

5、硫磺島浴血戰

1944年6月,聯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成為聯軍戰勝的轉折點,美軍得以將戰力轉向太平洋,六月登陸塞班島,七月登陸關島,麥克阿瑟將軍隨即又第二度踏上菲律賓國土。

日本死守硫磺島,軍力約兩萬一千人,美軍共出動三個師團75000人,艦船495艘,其他尚有驅逐艦,航空母艦等155艘,全力攻擊硫磺島。本紀錄片為美軍第三司令部攝影隊冒死拍攝完成,為當今世上僅存,最忠實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血戰硫磺島」之唯一史料!

8. 瓜達康拉爾島戰役是什麼戰役

說明:瓜達爾卡納爾島就是瓜達康拉爾島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日本發動的戰役。戰役由1942年8月展開,到1943年2月日本在瓜達康納爾島全面潰退結束。

背景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迅速在太平洋中擴充勢力,並計劃在5月上旬實行莫爾茲比港作戰,6月上旬實行中途島作戰,7月實施旨在切斷美澳交通線的攻佔新喀里多尼亞、斐濟、薩摩亞群島的作戰(FS作戰)。中途島作戰失敗後,FS作戰於1942年7月11日取消,同時制訂一個新的作戰,計劃在新幾內亞北部登陸,翻過歐文斯坦利山脈,攻佔莫爾茲比港。為了掩護行動的側翼,日軍在6月16日起在瓜達卡納爾島興建機場,到7月中旬基本完成。

同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了暸望台作戰,希望奪取聖克魯斯島,圖拉吉島及其附近的要地,最終奪取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及新幾內亞。尼米茲得悉日軍修建機場後,便於7月10日決定先攻佔圖吉拉島及瓜達卡納爾島。

登陸
8月6日傍晚,在南太平洋艦隊的護送下,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乘坐23艘運輸船朝瓜島急進。為登陸部隊護航私有8艘巡洋艦及一個驅逐艦警戒群,由英國皇家海軍克拉加利少將指揮。空中支援編隊是薩拉托加號、黃蜂號及企業號三艘航空母艦、戰列艦北卡羅來納號及重巡洋艦五艘、輕巡洋艦一艘、驅逐艦16艘、油輪3艘組成等,由美國海軍諾依斯少將指揮。以上兵力由弗萊切中將任戰術戰揮,戈姆利中將任戰略戰揮。其中4艘運輸艦和4艘驅逐艦開往圖拉吉島。由於烏雲密布,使日軍偵察機未能觀察海面。

8月7日上午6時40分,3艘重巡和4艘驅逐艦同時向瓜島登陸地點「藍灘」和圖拉吉島的「紅灘」開火。30分鍾內,所有運輸船進入陣地,開始登陸。8時50分,指揮官發出訊號指登陸成功。同日下午、盟軍佔領瓜島機場。

同時,日本得悉盟軍的行動後,決定在當夜派出第25航空戰隊及由第8艦隊司令三川中將率領支援瓜島上的日軍。

日軍反攻
8月8日18時,美軍弗萊切中將將航空母艦特混編隊撤至離薩沃島120里。20時30分,三川中將的艦隊進入瓜島海域,並計劃由薩沃島南面出發,用攻擊停泊在該島的美軍主力,然後轉向圖拉吉島攻擊其他盟軍艦只,再由薩沃島北部離開。雙方於8月9日上午1時至2時半在薩沃島附近交戰。基於盟軍的種種失誤,以及沒有航母艦隊保護下,盟軍南區艦隊頓時失去戰鬥力。1小時後,盟軍北區艦隊亦失去戰鬥力。日軍第8艦隊亦因為有戰艦損毀而撤退。這場海戰,盟軍有4艘巡洋艦及數艘驅逐艦被擊沉,1,270人死亡。

薩沃島海戰是美日在瓜島爭奪的首場主要海戰,該戰役使日軍暫時守住瓜島制海權。但瓜島爭奪戰首日就喪失的亨得森機場,卻使美軍掌握瓜島制空權,並對該年末美軍最終奪得瓜島制海權創造第一個有利條件。而且美軍在瓜島的陸戰軍力也勝於日軍,使日軍無法奪回機場,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在未能掌握制海權情況下,仍源源不絕運送物資及人員登陸瓜島。與此相反,掌握制海權的日軍在美國海軍、駐扎亨得森機場的「仙人掌航空隊」及以加托級為首的潛艇部隊打擊下,不但無法有效運送物資及人員,還不斷流失優勢,由於物資及人員短缺使島上日軍逐漸陷入窘境。

美國航空母艦企業號(Enterprise)於東所羅門海戰中受到日軍攻擊的情況美軍登陸後,於機場四周建立防禦圈,修好跑道。8月20日,美軍海軍陸戰隊航空兵進駐該機場。8月14日,日本大本營任命日軍第17軍百武晴吉中將奪回瓜島。百武誤以為島上美軍只有2000人,故只派出6000人奪島。但是,當時美軍在瓜島上有16 000人。8月19日至21日,百武晴吉中將下屬一木大佐帶領1000先頭部隊登陸,與美軍激戰,於21日戰死。

慘烈的海戰
由於一木支隊在三天內被美國海軍陸戰隊殲滅,使日本大本營發覺美軍的行動是一波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於是24日派遣因珊瑚海海戰的牽制而無法參加中途島海戰的「翔鶴」、「瑞鶴」大型航空母艦及中途島海戰中前往阿留申群島方向牽制美軍的「龍驤」輕型航空母艦來與美國海軍決戰,希望能在8月底前擊潰美軍,奪回瓜島。自此瓜島海域硝煙不斷,一直發生激烈海戰,直到年底瓜島海戰美軍取得優勢後才稍有平息。

8月24日的東所羅門海戰(史上第三場航空母艦對決),日軍派出上述兵力參戰,美軍則運用太平洋戰爭場上最強韌的企業號、薩拉脫加號迎擊,交戰結果「龍驤」輕型航空母艦被薩拉脫加號擊沉,企業號受創。

8月底薩拉脫加號因被潛艇擊傷而前往珍珠港維修、9月中黃蜂號也被潛艇擊沉,再加上企業號仍在珍珠港修補戰損,一時間美國在太平洋上只剩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能夠應戰。此時日軍戰略重點也轉向瓜島,美軍也把奪下瓜島視為第一要務,使接著數月的爭奪戰更為血腥。雙方都盡一切努力增加各自在瓜島上的兵力,企圖把對方攆走。由於美軍穩穩占據亨得森機場,因此部署於該機場的陸軍航空隊便能掌握空中優勢,多次對日軍在瓜島的地面攻勢或海上行動迎頭痛擊;此外,美軍由於捷足先登,第一次就運送足夠兵力與重裝備,使得日軍在島上處於比較吃虧的地位。但日軍掌握制海權之故,瓜島上的局勢仍然膠著,誰都沒有辦法取得決定性的優勢。

10月11日「埃斯帕恩斯角海戰」美軍成功阻止「東京快車」對瓜島的增援,但膠著的戰況依舊不變,美軍此時陣前換將,以病癒復出的海爾賽上將取代戈姆利成為新任南太平洋戰區司令,同時以金凱德少將(後升為上將,指揮第7艦隊)接替佛來契成為新的航艦部隊指揮。海爾賽於10月18日就職,兩天後日本就在瓜島上發動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勢。

日本海軍該月12日集結龐大的兵力——大型航空母艦翔鶴、瑞鶴,中型航空母艦隼鷹與輕航空母艦瑞鳳以及四艘金剛級戰艦外加巡洋艦(10艘)與驅逐艦群(22艘),在南雲中將與近藤中將的指揮下浩浩盪盪地從特魯克啟航。首先,這批艦隊在10月14日夜裡提供火力支援,掩護四、五千人登陸瓜島,加入島上的日軍。並支援該月下旬日本陸軍第二師團在瓜島的大規模攻勢,23日日本陸軍向美軍陸戰隊沖擊,24日日本海軍(陣容如上)也和美國海軍展開自中途島以來的最大激戰(聖克魯斯大海戰),美軍派遣企業號、大黃蜂號2艘航空母艦、1艘戰斗艦、6艘巡洋艦及14艘驅逐艦迎戰,結果美軍失利,損失大黃蜂號及一艘驅逐艦,企業號與多艘船隻受創,日軍2艘航空母艦受創,戰術上日軍航空母艦獲勝,但損失的航空兵力嚴重的多,自此至菲律賓海戰前日軍航空母艦再也無法與美軍正面對決,而且第二師團的攻勢被美軍瓦解,使美國再度獲得戰略勝利。

11月12日至15日美日雙方展開決定性的瓜島海戰(又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在企業號及仙人掌航空隊助攻下,由威利斯˙李指揮的美國艦隊以損失2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的代價,給予日軍損失戰艦兩艘、驅逐艦兩艘的重創。至此美軍終於奪得瓜島制海權,取得陸海空全面優勢,預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全勝。

日軍撤退
為了奪回瓜達爾卡納爾島及替島上士兵補給,山本五十六決定在離瓜達爾卡納爾島不遠的蒙達島修建機場。12月3日美軍發現日軍行動,於6日、8日、13日-20日,美軍對該機場實施空襲,成效不大。美軍遂於1943年1月5日凌晨以第67特混編隊進行炮擊,機場被摧毀,日軍無法得到補給。島上盟軍攻佔奧斯騰山後亦只進行防守。1943年1月,日軍決定撤退。期間,日軍組織了三次的撤退,共撤走陸軍9,800人,海軍830人。1943年2月9日16時25分,盟軍完成佔領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任務。

影響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結果是由盟軍佔領,亦是繼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後太平洋戰場上的另一個轉捩點。從此盟軍由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日軍由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戰略主動權已完全轉入盟軍手中。

對日本來說,瓜島戰役的失敗是一個重要的損失。日軍戰敗後退出了新幾內亞東北海岸的布納及戈納,放棄佔領莫爾比茲港的企圖,並永遠地失去了控制索羅門群島的能力。同時,日本於新機內亞地區的主要基地拉包爾亦受盟國空軍的威脅。此外,日軍亦損失了大量經驗豐富、受過長久訓練的軍隊,及飛機及運輸工具。日本在戰後由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積極在太平洋島嶼防禦。

對美國來說,瓜島戰役的勝利,改善了美國自珍珠港被襲以來低沉的士氣,並對日後進攻日本太平洋島嶼和日本本土有積極的作用。美國人了解到該戰役是國力的爭斗。

[編輯] 相關作品
電影
《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

9. 血戰太平洋何時上映

血戰太平洋(The Pacific) 血戰太平洋 The Pacific 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語言: 英語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HBO 上映日期: 2010-03-14 又名: 太平洋 這部由HBO投資、湯姆·漢克斯和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共同打造的所謂「二戰史詩巨作」,已經正式對外公布。這將是《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類型電視劇。據有關報道,該劇總投資達到2億美元。即便《魔戒》三部曲電影,也只花了不到3億美元。如果報道屬實,《血戰太平洋》將成為目前電視史上投資最大的電視節目。 這部號稱「史上最昂貴的電視迷你劇」投資2.5億美元(兩倍於《兄弟連》),共有10集(每集50分鍾,Sorry,不是90分鍾),是繼《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之後Playtone公司和夢工廠再度聯合製作的二戰「寫實」作品。該劇的主要製片人是湯姆·漢克斯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行製片人為Gary Goetzman,導演為Carl Franklin(第5集)、David Nutter(第2、8集)、Jeremy Podeswa(第3、8、10集)、Tony To(第6集)、Tim Van Patten(第1、7、9集)和Graham Yost(第4集)。該劇定於3月14日在美國HBO電視台播出,至5月16日結束,檔期為每周日(北京時間每周一)。 《血戰太平洋》主要根據《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這兩本書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訪談錄改編。故事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Robert Leckie(James Badge Dale扮演)、Eugene Sledge(Joe Mazzello扮演)、John Basilone(Jon Seda)--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 劇中描述的主要戰役包括:1942年8月-1943年2月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3年11月-1944年3月發生的布干維爾島戰役,特別是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陸戰及熱帶叢林戰役;1944年發生的貝里琉島爭奪戰;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發生的硫磺島戰役;1945年4 月1日-6月21日發生的沖繩島戰役。 故事結束於對日作戰勝利日--1945年8月15日,即美國人所說的「V-J Day」。 有些媒體稱:「2010年3月至4月左右在中國上映。」但並沒有得到相關方面的有效證實。不過,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往引進國外電視連續劇的時間段經驗來說,在對方已經播映完後不久的時間段內(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播出結束),該劇在中國內地的上映也就會不遠了,大概也就在暑期黃金時間的7、8月這個時間段內就會在中國內地各檔電視節目中亮相熒屏,到時候就可以好好在烈焰夏日中舒舒服服的在家欣賞這部「史上最昂貴的電視迷你劇」了。翹首以待ing……

10. 推薦幾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要美國的

1、辛德勒的名單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辛德勒(連姆·尼森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2、珍珠港

雷夫(本•阿弗萊特)和丹尼(喬什•哈奈特)是一對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兩人對飛行都有很大興趣,曾一起學習過駕駛飛機,二戰初期,兩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國空軍部隊。受訓期間,雷夫與軍中醫院里的女護士伊弗琳(凱特•貝金賽爾)墜入愛河。

為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洲大陸,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並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噩耗傳來,雷夫的飛機在空戰中不幸被德軍擊落,生還可能幾乎為零。伊弗琳與丹尼在相互勉勵的傷痛中,萌生愛情。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雷夫並沒死去,當三人重聚首時,尷尬頓生。日軍偷襲珍珠港一事幫他們解了圍,雷夫與丹尼決定不做情敵做戰友。

3、最後死戰

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勇敢嘗試里,丘吉爾和英國最高指揮部策劃出一個特別的計劃 - 操控蔬果市場。35000名英國兵被空降到德國已佔領的荷蘭敵後。在這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空中入侵行動中,一小組代號「火柴盒」的士兵有著自己的任務。當「火柴盒」被擊落在著陸區域以外時,他們的成功機會似乎已經變的渺茫。

4、絕密飛行

凱拉(傑西卡·貝爾 飾)和亨利(傑米·福克斯 飾)都是頂尖出色的飛行員。這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秘密任務:訓練他們的新夥伴"鐵蛋"。出人意料的是,"鐵蛋"竟然是一架全智能的無人駕駛飛機,他們的任務就是把它訓練成為鋒利的尖刀。

在完成一次飛行任務後,"鐵蛋"意外被閃電擊中,"鐵蛋"因此擁有了情感的自主性。在隨後的任務中,總部對當時情況進行考慮後打算放棄任務,豈料"鐵蛋"突然飛離編隊,將鑽地炸彈投入了敵人的核武器庫,造成一場前所未有的核災難。

5、風語者

這是一部以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為背景題材的影片。風中的語言,在戰爭中,指的是傳遞著無數秘密的電波。每個風語者都背負著高級軍事機密。 本·亞齊(亞當·比奇 Adam Beach 飾)就是這樣一個風語者。

海軍陸戰隊員喬·恩德斯(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飾) 奉命去保護本·亞齊和電波中的秘密。在舉足輕重的塞班島戰役中,喬·恩德斯將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戰友和國家機密,這部影片,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戰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