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香港電影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② 如何促進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其實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早就促進中國香港電影業發展的措施提出一份文件
旨在向委員會匯報 *** 為促進中國香港電影業持續發展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背景 他們曾於 2003 年 3 月委員會的會議上,向委員匯報 *** 對中國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提出「振興中國香港電影業政策報告」的回應。應委員會的要求, *** 承諾於一年後再次報與電影業發展有關的事宜。 *** 的政策是致力促進本地電影業的長遠及健康發展,以保持中國香港作為國際電影製作中心的地位。為此,在過去幾年他們推行了一系列推動及支援業界發展的措施,包括於 1998年成立電影服務咨詢委員會,並委任電影業各范疇的資深人士出任成員;在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影視處)下成立電影服務統籌科(統籌科),為業界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務;以及分別於 1999 年及 2003 年設立「電影發展基金」及「電影貸款保證基金」,為業界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援。 回顧過去幾年,由於非典型肺炎在港肆虐的影響,年內只有 79 部在中國香港製作的電影上映,較 2002 年的 92 部,減少了 14%。但隨著經濟逐漸復甦及《內地與中國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 (《安排》 ) 的簽訂,本地電影業正迅速活躍起來,准備進一步開拓內地龐大的電影市場。 為使業界能作更好准備,他們在已建立的良好基礎上會繼續推動及支援本地電影業的發展,推出的措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a) 建立電影融資制度 ; (b) 資助有利電影業長遠發展的項目 ; (c) 加強人材培訓,提升專業技能 ; (d) 保障電影業知識產權 ; (e) 開拓內地市場 ; (f) 提升中國香港電影業的國際地位及形象 ; (g) 提供後期製作設施 ;及 (h) 加強拍攝支援服務。 全文見 209.85.175.104/search?q=cache:jYygIzHPHG0J:legco/yr03-04/chinese/panels/itb/papers/itb0325cb1-1326-2c.pdf+%E4%BF%83%E9%80%B2%E9%A6%99%E6%B8%AF%E9%9B%BB%E5%BD%B1%E6%A5%AD%E7%9A%84%E7%99%BC%E5%B1%95&hl=zh-TW&ct=clnk&cd=1&gl=
③ 中國電影電視有哪些獎項
1、中國電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於1981年創辦,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因當年屬中國農歷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
2、大眾電影百花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由周恩來總理發起的電影大獎。百花獎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獎項,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
3、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簡稱華表獎,全稱:政府優秀影片獎,正式設立於1994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是中國(內地)電影界的政府獎,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 。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
4、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
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是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一般於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頒發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內的21個獎項。
5、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創辦於1980年,於1981年開始評獎,每年舉辦一屆,原名「全國優秀電視劇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主辦,為電視類的「政府獎」,是對上一年(或兩年度)電視劇思想藝術成就的一次檢閱和評判。從2005年,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電視金鷹獎隔年舉辦。
6、中國電視金鷹獎
中國電視金鷹獎創辦於1983年,是經中宣部批准,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電視藝術綜合獎。其前身為「《大眾電視》金鷹獎」,是國家級的唯一以觀眾投票為主評選產生的電視藝術大獎。
1998年第16屆開始,改名為「中國電視金鷹獎」。2000 年第18屆開始,全面升級為「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 並落戶湖南長沙 。
④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區域限制
相較於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入圍標准上設置了區域性障礙的獎項,使得一些口碑和票房很好的華語片都沒有資格報名競選,引起了一些對於金像獎過於本土化的質疑。對此,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陳嘉上表示,評選所有的華語片並不是金像獎負責的范圍,他坦言:「因為合拍片的關系,我們也開放了不少。從前拍一部電影,香港人必須占工作人員里的8個崗位才算是港片,才可以參選。現在香港人只用佔6個崗位,就可以。等於說,香港人佔小於一半的崗位,我們也算是港片。這一部分,我們也很為難,但『香港電影工作者看港片』這個定位,我想我們暫時不會改變。」這些條件被外界認為是為了保護香港本土電影發展設立的門檻。
輿論認為金像獎如果一味地區域保護化,會失去華語片競選的公允和影響力。對此,陳嘉上立場鮮明,他宣稱:「如果因為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重視,這個獎就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話,我們就認命吧。因為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打拚的,如果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那金像獎就是如實反應香港電影現狀,並繼續為香港電影打拚」。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要是為鼓勵香港電影人所主辦,並非包括所有華語電影。
⑤ 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越像電視劇,劇情長,情節短!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⑥ 香港放寬措施鼓勵電影製作,你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可以讓合拍片的內地元素不再受限,可以促進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可以重振香港電影業,可以促進經濟交流,可以促進文化交流。
⑦ 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差,為什麼
只能說世道變了,沒辦法的事情。
香港電影業起飛其實來自於六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剛剛經歷完社會動盪,然後找專家弄了一個報告,發現主要是青年人有不滿,沒辦法賺錢也沒缺乏上升機會,因此在香港大肆開辟娛樂事業,青年不是很多想法、創作么?因此後來香港政府發了3個免費電視牌照,培養從演員到編劇再到工程、道具等人才,當年培養了人才,後來再大力發展電影事業,在政策上予以配合,開綠燈,以前在沒有電視錄像機之前,每逢一些好看的電視劇,真的可以做到「萬人空巷」,整條街都沒有人,跑回去看電視的景象。加上香港其實跟英國制度差不多,有分級制度,很多題材都可以拍,甚至英女王都可以拿來作為題材,比方說最佳拍檔系列,從英女王到美國總統,其實香港電影業曾經一度輝煌。
但是進入90年代,由於VCD技術的成熟,各種盜版橫行,直接打擊票房收入,電影本來就是有種半賭博性質的投資,不一定能收回成本,而後面加上盜版,雖然警方極力打擊盜版,但是做盜版的人還是非常多,從街邊小販再到無人看管的店面(逃避打擊,店裡沒人,就算警察去了也因為抓不到人,頂多充公盜版影碟,盜版影碟成本幾塊錢一張,當年香港人收入可以過萬,無人盜版影碟店附近都有人把守,看誰沒給錢,如果直接拿沒給錢就走出去就會被人找麻煩)。而後來加上網路的普及,別說正版影碟,就算盜版影碟都沒有生存的空間,大家都在網上下載影片,後來雖然立法管理了,但是也只是抓了幾個上傳最多最肆無忌憚的,然後後面就沒再抓,因為確實人太多,比方說BT下載,下載的時候,下載者也會上傳影片,一部影片可能會有幾萬甚至幾十萬香港人在下載並且上傳,香港法律規定只要涉及到上傳未經授權的影片都是違法的,但是確實人太多,不好搞,後來也只是抓那些特別嚴重的,上傳特別多甚至盈利的人。。。
其實最主要還有香港經歷過幾次金融危機,經濟轉型,很多老闆轉去投資房地產、還有遊客生意等等,捨得投資拍電影的人真的不多,加上大環境其實已經變了,整個娛樂事業,以前的電視業,如亞視,都支持不住,被收回牌照,退出免費電視廣播的行列(不過最近又在網路重新開台回歸),現在雖然有3個免費電視牌照,但是市場大環境其實變化很大了,比方說電視台拍攝電視劇也要考慮到將來更內地視頻網站合作,題材也要根據內地規定作出調整,而且大陸市場比香港市場大多了,很多明星坦言在香港當一線明星的收入還不如內地三四線明星的收入,因此很多人才紛紛都到了大陸進行發展了。不過香港電影業還是存在的,畢竟是創意工業,拍攝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只不過由於確實大環境改變了,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畢竟現在娛樂方式太多,比方說網路電視、視頻網站等,急速轉變,傳統娛樂如電視、電影、電台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同以前了,所以變化還是很大的,畢竟娛樂事業歸根到底還是要賺錢的,因此越來越多明星、編劇等人才回去大陸發展。甚至說香港有一些電影早在10年前就不在電影院上映,改在網路上映了,總的來說處在一個電子化的大時代,一切都在變化。
⑧ 我國電影審查制度的好處有哪些
有個毛好處啊?讓你看到你想看的爆米花無腦片,把那些反應社會現實的電影真正戳到社會弊端的電影全部禁掉,在別國電影是藝術,在我國電影成為了政治工具。別提什麼伊朗電影,你有種去問問他們的電影人誰不想自由的創作呢,帶著鐐銬跳舞跳的好居然成為了反對分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