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港片 » 香港電影票房魏君子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港電影票房魏君子

發布時間: 2022-11-26 13:19:51

1. 香港電影演義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香港電影演義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跋 關於本書
彷彿是常年浸淫在香港影壇的「自己友」
魏君子令很多香港電影人自愧不如。
因為很多人雖然從事這個行業,但卻只視為一份工作,並不發燒。魏君子從一個追逐錄像廳時代港產片的影迷,進而成為一位傳媒圈中人,他對香港電影的執狂和熱情,絕對超越單純喜愛的程度,所以,我稱他為港產片發燒友。
魏君子對港產片如數家珍的痴迷級數,已是非一般的影迷。我第一次遇見他時,他就向我查詢某一樁圈中秘事,能叫做「秘事」,當然不是一些娛樂周刊能讀到的新聞,而是只屬口耳相傳不為外人道的「秘密」。我訝異魏君子何以消息如此靈通?在以後交往的日子裡,我更發覺,這位河北唐山的小子,雖工作在北京,卻彷彿就是一個長年浸淫在香港影壇的「自己友」,幾乎對所有小道傳言,無所不知,其「八卦」程度,勝過任何一位跑電影新聞的香港記者。
這是需要一份發自內心的能耐,一份拚命鑽研求真的精神,對香港電影及香港電影史的探究,我認為魏君子已可以和已故的……

2. 09年下半年謝娜和房祖名演的電影叫什麼啊

電影:《追影》
出品公司:華誼兄弟
追影出品人:王中磊/王中軍
影片類型:武俠/喜劇
導演:吳鎮宇/麥子善
編劇:魏海軍/邢鶴濤/邵慶明
武術指導:馬玉成
主演:吳鎮宇 飾 葉赫長弓
吳佩慈 飾 明月心(明雲心)
謝娜 飾 唐薇
房祖名 飾 許三官
上映日期:2009年7月30日
劇組宣傳活動: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 中央電視台《愛秀電影》
劇情簡介:
明末,天下大亂,黑白兩道武林高手錦衣衛、鏢頭、賊頭等為爭奪太祖開國秘密藏寶圖齊聚京城,而關外第一高手葉赫長弓(吳鎮宇飾)和來自琉球的忍者明月心(吳佩慈飾)各有目的來到此地。眾高手為搶藏寶圖一路從皇宮明爭暗鬥到邊城小鎮,藏寶圖突然失蹤。
為了隱藏身份方便尋找寶圖,葉赫長弓和明月心扮作夫妻做客棧老闆,其他高手亦各自開店。但鎮上地主少爺三官(房祖名飾)不知天高地厚,經常欺負眾高手催租逼債,各人為隱瞞江湖身份必須忍辱負重。但許三官看上明月心和長弓收養的乾女兒唐薇(謝娜飾);鎮長古月金(黨淏瀚飾)又看上了明月心,小鎮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此時寶圖竟然意外出現,眾高手必須再度出招……
[編輯本段]故事梗概
影片追影[1]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主要角色則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都應該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演員方面,魏君子告訴記者,香港藝人房祖名將扮演一介書生許三官,是幾大高手的房東,收房租之餘,愛上女真族高手與女忍者的養女,為高手們的尋寶生活增加不少黑色幽默。除房祖名及可能客串一把的徐克、洪金寶等人之外,大俠們的扮演者「也會非常好玩,非常出人意料」,但魏君子拒絕現在就透露,「這是個很瘋狂的想法,更大的噱頭,不過現在得保密」。
[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除了硝煙四起的賀歲檔,近段時間最令影迷關注的莫過於香港藝人吳鎮宇即將聯手華誼開拍新武俠片《追影》。早前宣傳稱,該片不僅要向華語影壇張徹等武俠片大師致敬,香港影壇一等一的好手洪金寶、劉家良、徐克等還將親自出演。昨日,記者采訪影片編劇魏君子,他將自己與吳鎮宇並稱為兩大神經刀,期待能聯手拍出滿意作品。

魏君子:港片發燒第一人

對於一個熱愛香港電影的粉絲來說,魏君子是一個絕對熟悉的名字,若將他稱作內地的香港電影發燒第一人,絕不為過。昨日凌晨,通過博客,魏君子透露了由他兩年前的作品《當年明月黑》改編而成,由吳鎮宇和麥子善聯合執導,華誼兄弟投資拍攝的電影《追影》故事梗概以及進展。
在博客中,魏君子透露影片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的意義則被他定義為:華語武俠電影致敬之作,五大名導經典橋段合而為一,以全新風格包裝。
魏君子並介紹說,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主要角色則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魏君子認為都應該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追影》:向香港影片致敬

雖然魏君子在博客中透露一二,不過多數網友可能還是看不明白,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魏君子向記者詳細解說,即將在橫店開拍的《追影》,以明朝末年清軍即將入關為時代背景,如此亂世氣氛下,「黨頭」(錦衣衛)、「鏢頭」、「捕頭」及「賊頭」四大頭,為奪得「明朝藏寶圖」而進入皇宮,巧遇正在等愛人女忍者的女真族高手。之後,藏寶圖不翼而飛,一場誤會之下,高手們展開千里奪寶歷程,最後在寶藏所在的小鎮共同生活,但還是繼續尋寶。幾大高手白天做裁縫、理發師、開客棧,晚上就打鬥不斷各自尋寶。
魏君子說,故事背景與近年大熱的《明朝那些事兒》十分接近,而竹林、皇宮、大漠等,則是香港武俠片中常出現的場景因素,如今統統被揉在了《追影》中。「這些港產武俠片的符號,我要讓它們更明確和顯著,就像周星馳(動態、檔案)的《鹿鼎記》,搞笑之餘也有許多精緻的打鬥場面,我甚至想去照搬。」
魏君子並就主要角色的含義向記者解釋說,一直以來都很想拍一部能向香港武俠片致敬的影片,所以主角們才會有著這樣的名字:葉赫長弓(張徹)、古月金(胡金銓)、徐俠客(徐克)、洪佳良(洪金寶)、楚千萬(楚原)、納蘭漢降(李翰祥),而這種種細節正體現出他與香港武俠片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熟悉香港武俠片的人應該會會心一笑。」不過,魏君子也向記者強調,這部影片的主旨不是惡搞這些名導,也不存在所謂的山寨,「《追影》是通過細節來傳達香港武俠電影文化,也探討人生。影片里尋寶到最後,寶物會讓大家大吃一驚,其實也是想問一下觀眾,到底你心中的寶是什麼,武俠是一種手段,想想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我想表達的。」

吳鎮宇:兩把神經刀

在香港影壇有「神經刀」稱號的吳鎮宇,此次與麥子善共同擔任《追影》的導演,魏君子說,「我想吳鎮宇對我很有信心吧」。一向私交不錯的兩人,在拍電影這件事上有驚人默契,「吳鎮宇是個主題很明確的人,要講一件事,就要講到極致,也很有想法,他需要一個劇本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看到我的劇本後就跟麥子善興奮很久,數次跟我談論怎麼拍這部戲。」
據魏君子透露,他與吳鎮宇兩人都熱愛北野武和昆汀,所以當准備拍一部具有醒目香港武俠風格的電影時,當然要以致敬為主調,「這樣我們需要把很多場面做得精緻,所以華誼的投資,我們都會用在精緻的武戲上,有些經典場面我們會照搬,比如《東方不敗》的一些場面」。
演員方面,魏君子告訴記者,香港藝人房祖名(動態、檔案)將扮演一介書生許三官,是幾大高手的房東,收房租之餘,愛上女真族高手與女忍者的養女,為高手們的尋寶生活增加不少黑色幽默。除房祖名及可能客串一把的徐克、洪金寶等人之外,大俠們的扮演者「也會非常好玩,非常出人意料」,但魏君子拒絕現在就透露,「這是個很瘋狂的想法,更大的噱頭,不過現在得保密」。
總的來說,《追影》開拍在即讓魏君子「夢想成真」,至於票房和觀眾,「就沒法考慮了,只能盡力去做好。」
另據了解,眼下《追影》前期已准備就緒。除《追影》之外,魏君子還在加緊寫另一個與香港電影人合作的劇本。
[編輯本段]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一 城外大漠,劍舞狂沙。影片一開始便迅速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世界,葉赫長弓和納蘭漢降這兩位武林高手在長城外的大漠上狂奔飛舞,橫刀相向,將港式經典的武俠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看得透不過氣來,直呼過癮。
精彩片段二 紫禁之巔,花前月下。盡管這是一部古裝武俠喜劇,但其中也不乏唯美感人的親情與愛情。寒風凜冽的屋檐上,兩個追夢的身影佇立在冰冷的月光下,誰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搖擺不定的江湖歲月中尋找到自己的真愛。
精彩片段三 龍門客棧,卧虎藏龍。客棧中高手雲集,殺機重重。徐克的《新龍門客棧》為武俠電影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追影》再次復制這一經典場景,不但是為了向前輩致敬,也是力圖再攀武俠電影的新高峰。
精彩片段四 台詞經典,瘋癲搞笑。由房祖名飾演的許三官和由謝娜飾演的唐薇承擔了影片大部分的搞笑片段,許多新奇古怪的台詞都有可能在年輕觀眾中廣為流傳,成為2009年的流行用語。許多業內人士在看過這些片段後,都不禁感嘆周星馳式的香港武俠喜劇終於重返影壇了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曾經為《功夫之王》製作視覺特效的韓國HFR公司是亞洲最頂級的特效團隊之一。它的代表作《老男孩》、《漢江怪物》、《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分別是2005年,2007年,2008年韓國電影的扛鼎之作。這三部作品同時也是吳鎮宇最喜愛的韓國電影:在影像風格上濃郁的亞洲風明顯區別於任何西方電影——既有80年代電影的復古色調,也有非常現代化的特效處理,正是《追影》希望達到的效果——全新的角度致敬經典。考慮到《追影》中有很多致敬的段落和喜劇的元素。吳鎮宇一開始擔憂因為語言不通,特效製作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誰知在觀看沒有任何字幕的粗剪片時,韓國團隊非常容易就投入其中,不僅理解劇情無障礙,連笑點也在恰當時機。他們表示:盡管只是粗剪,我們也看的很有意思,劇情很出乎意料,幽默的段落非常具有智慧。
《追影》的兩個重點段落「紫禁之巔決戰」和「古墓尋寶」已經由韓國團隊完成了初步的特效工作,吳鎮宇看完之後非常滿意:「紫禁之巔」出現過很多武俠電影中,我一直想打造一個另類的詩意的場景,這次通過攝影和特效的共同努力,把四季變化融入在飄逸的武打動作中,優美的甚至超越了我的想像。另一個「古墓尋寶」段落,不論是內部場景,還是各種新奇的機關,都可以媲美「古墓麗影」,所以著名社會評論家、金牌詞曲作家申寶峰先生把《追影》這部影片稱為中國版的《古墓麗影》,其特技效果完全不輸於好萊塢。香港武俠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可謂是讓香港電影永遠屹立在國際影壇上的定海神針。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這部向香港武俠電影致敬的《追影》剛在國際舞台上初顯端倪便獲得了如此豐厚的優待。影片巧妙的結合了多部經典武俠電影的精彩橋段,並富有創意的加上了自己獨特的構思,讓觀眾在回顧經典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新奇視聽感受。
[編輯本段]電影看點
看點一:致敬香港經典武俠電影
影片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都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看點二:將惡搞進行到底 締造「明星臉大聚會」
《追影》最大的看點除了向經典武俠致敬外,還締造出了史上首個「明星臉大聚會」。預告片中先後出現的「成龍」、「李連傑」和「劉德華」是片中戲份相當重的配角,並稱「三大高手」。據透露,片中所有明星臉演員都是目前國內最像的,一舉一動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看點三:以荒山野嶺為背景 槍戰戲致敬《喋血雙雄》
幕後製作是亞洲最頂級的特效團隊之一,曾經為《功夫之王》製作視覺特效。風格上濃郁的亞洲風明顯區別於任何西方電影——既有80年代電影的復古色調,也有非常現代化的特效處理。
[編輯本段]演員介紹
吳鎮宇 飾 葉赫長弓
葉赫長弓是一個背負國仇家恨的角色,在漫長的復仇過程中,漸漸放棄了以前認為要追求的東西。清廷高手納蘭漢降為了獲得「天下第一」的名號,一直找葉赫長弓決斗。但在決斗中,已經占絕對上風的葉赫長弓選擇認輸,因為他認為所謂的天下第一都是虛幻。武林高手爭奪不休的「明朝開國寶藏」,葉赫長弓更是覺得毫無意義。面對喜愛的女人明月心,雖然屢次被利用,心裡雖痛苦但又心甘情願,葉赫還會彈奏馬頭琴,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與明月心全心全意合奏一曲。
吳佩慈 飾 明月心
明月心是一位琉球女忍者。其任務是奪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寶物,藉此威脅明朝,解除琉球作為明朝附庸國的地位。為了這個目的,不論接受多大的打擊,明月心都要堅持下去,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把葉赫長弓對自己的愛當作護身符,利用古月金對自己的著迷尋找寶藏線索,利用義女唐薇的親情,去換取許三官的藏寶圖。直到最後,明月心才意識到所謂的財寶、任務,都是幻影,唯有愛情親情才是真實的財富。
謝娜 飾 唐薇
唐薇從小被葉赫長弓和明月心收養,一方面耳濡目染兩位俠客的豪氣,另一方面葉赫長弓和明月心的面和心不和也影響了唐薇的性格:表面大大咧咧,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內心深處敏感脆弱,渴望親情。面對「富家子弟」許三官的瘋狂追求,她本意拒絕,但為了幫明月心找到寶藏,被迫與許三官約會。沒談過戀愛的她,要和許三官虛與委蛇,總是掌握不好火候,鬧出不少笑料。
房祖名 飾 許三官
許三官是一個很有錢的書生,擁有整個鎮的地產,還經常在國外留學,因為父親去世回到小鎮,每天什麼都不做,只是到處收租,連鎮長古月金也對他非常客氣。許三官迷戀上了葉赫長弓與明月心收養的義女唐薇,每天除了收租就是想方設法讓她開心。隨著藏寶圖初露端倪,許三官在百無聊賴中終於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幫助唐薇尋寶。

追影-關於主演

影帝吳鎮宇這回自導自演,影片中會不時地透露出他的「宇式幽默橋段」。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允許演員隨性現場發揮,幾位主演更是投入其中,為影片增添了不少即興的幽默。
吳鎮宇和吳佩慈在電影中分別飾演女真族高手——葉赫長弓和日本女忍者——明月心,兩人假戲真做成為小鎮上一對「普通的夫妻」,並收養了義女——唐薇。幾年後,唐薇成為「鎮花」,被房祖名飾演的許三官少爺糾纏不休,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兩個人最終成為「歡喜冤家」。關於劇中這個活潑伶俐,聰明中又帶著單純的唐薇,當初在選角時,吳鎮宇費了一番腦筋,最後一眼挑中謝娜。吳鎮宇表示拋開謝娜的古靈精怪,最欣賞的還是她骨子裡的一種豪爽和真性情,「唐薇這個形象既有江湖女子的豪氣,又有不被污染的天真,與當年鄭佩佩在《大醉俠》中飾演的金燕子有一脈相承的品質,而謝娜的氣質與之非常吻合。」另一位實力派青年演員黨浩出演小鎮鎮長古月金。曾在《玉戰士》中有精彩表現的黨浩,本次飾演吳鎮宇的「情敵」——和女真第一高手葉赫長弓爭奪女忍者明月心青睞的古月金,同時他肩負 「統管」鎮里所有武林高手的重任。而許三官追求唐薇和古月金追求明月心的部分將成為整部電影中最輕松幽默的地方

3. 成龍電影

香港武俠電影《追影》由「神經刀」吳鎮宇,「港片第一剪」麥子善聯合導演,程小東高徒馬玉成擔任武術指導。《追影》講述了在明朝末年的亂世下,黑白兩道的各大高手為奪得「明朝藏寶圖」在皇宮大打出手,但藏寶圖卻不翼而飛,於是高手們展開千里尋寶歷程,最終在寶藏所在的小鎮紮根尋寶的故事,因為此片向多部武俠經典致敬而被影評人譽為內地「磨坊電影」開山之作,該片主要有演員吳鎮宇、吳佩慈、房祖名、謝娜等。
[編輯本段]概述
電影:《追影》
英文名:Tracing Shadow/Zhui Ying
出品公司:華誼兄弟
出品人:王中磊/王中軍
影片類型:武俠/喜劇
導演:吳鎮宇/麥子善
編劇:魏海軍/邢鶴濤/邵慶明
武術指導:馬玉成
音樂:劉樂
攝影:鄺庭和
剪輯:林安兒
主演:吳鎮宇 飾 葉赫長弓
吳佩慈 飾 明月心(明雲心)
謝娜 飾 唐薇
房祖名 飾 許三官
賀剛 飾 洪佳良(大內高手)
黨淏瀚 飾 古月金
上映日期:2009年7月30日
片長;90分鍾
劇組宣傳活動: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 中央電視台《愛秀電影》
主題曲《追影》
歌手:叢浩楠
插曲:《Freestyle》
歌手:吳鎮宇 謝郡
片尾曲:《大英雄》
演唱者:吳鎮宇
詞:二水
曲:劉樂
票房成績:500萬
明末,天下大亂,黑白兩道武林高手錦衣衛、鏢頭、賊頭等為爭奪太祖開國秘寶藏寶圖齊聚京城,而關外第一高手葉赫長弓(吳鎮宇飾)和來自琉球的忍者明月心(吳佩慈飾)各有目的來到京城。眾高手為搶藏寶圖一路從皇宮明爭暗鬥到邊城小鎮,藏寶圖突然失蹤。為了隱藏身份方便尋找藏寶圖,葉赫長弓和明月心扮作夫妻做客棧老闆,其他高手亦各自開店。但鎮上地主少爺許三官(房祖名飾)不知天高地厚,經常欺負眾高手催租逼債……
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主要角色則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都應該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影片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主要角色則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都應該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演員方面,魏君子告訴記者,香港藝人房祖名將扮演一介書生許三官,是幾大高手的房東,收房租之餘,愛上女真族高手與女忍者的養女,為高手們的尋寶生活增加不少黑色幽默。除房祖名及可能客串一把的徐克、洪金寶等人之外,大俠們的扮演者「也會非常好玩,非常出人意料」,但魏君子拒絕現在就透露,「這是個很瘋狂的想法,更大的噱頭,不過現在得保密」。
除了硝煙四起的賀歲檔,近段時間最令影迷關注的莫過於香港藝人吳鎮宇即將聯手華誼開拍新武俠片《追影》。早前宣傳稱,該片不僅要向華語影壇張徹等武俠片大師致敬,香港影壇一等一的好手洪金寶、劉家良、徐克等還將親自出演。昨日,記者采訪影片編劇魏君子,他將自己與吳鎮宇並稱為兩大神經刀,期待能聯手拍出滿意作品。

魏君子:港片發燒第一人

對於一個熱愛香港電影的粉絲來說,魏君子是一個絕對熟悉的名字,若將他稱作內地的香港電影發燒第一人,絕不為過。昨日凌晨,通過博客,魏君子透露了由他兩年前的作品《當年明月黑》改編而成,由吳鎮宇和麥子善聯合執導,華誼兄弟投資拍攝的電影《追影》故事梗概以及進展。
在博客中,魏君子透露影片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的意義則被他定義為:華語武俠電影致敬之作,五大名導經典橋段合而為一,以全新風格包裝。
魏君子並介紹說,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主要角色則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魏君子認為都應該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追影》:向香港影片致敬

雖然魏君子在博客中透露一二,不過多數網友可能還是看不明白,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魏君子向記者詳細解說,即將在橫店開拍的《追影》,以明朝末年清軍即將入關為時代背景,如此亂世氣氛下,「黨頭」(錦衣衛)、「鏢頭」、「捕頭」及「賊頭」四大頭,為奪得「明朝藏寶圖」而進入皇宮,巧遇正在等愛人女忍者的女真族高手。之後,藏寶圖不翼而飛,一場誤會之下,高手們展開千里奪寶歷程,最後在寶藏所在的小鎮共同生活,但還是繼續尋寶。幾大高手白天做裁縫、理發師、開客棧,晚上就打鬥不斷各自尋寶。
魏君子並就主要角色的含義向記者解釋說,一直以來都很想拍一部能向香港武俠片致敬的影片,所以主角們才會有著這樣的名字:葉赫長弓(張徹)、古月金(胡金銓)、徐俠客(徐克)、洪佳良(洪金寶)、楚千萬(楚原)、納蘭漢降(李翰祥),而這種種細節正體現出他與香港武俠片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熟悉香港武俠片的人應該會會心一笑。」不過,魏君子也向記者強調,這部影片的主旨不是惡搞這些名導,也不存在所謂的山寨,「《追影》是通過細節來傳達香港武俠電影文化,也探討人生。影片里尋寶到最後,寶物會讓大家大吃一驚,其實也是想問一下觀眾,到底你心中的寶是什麼,武俠是一種手段,想想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我想表達的」。
這個電影的目的不是向很多武俠片致敬,是向很多武俠片導演致敬。
據我所知,它要致敬的武俠片主要有《龍門客棧》(注意,並非《新龍門客棧》)
故事有的地方仿照《龍門客棧》,而場景是根據很多武俠片來設置的,比如《新蜀山劍俠》,《卧虎藏龍》等等,為的是向胡金銓、徐克、程小東、張徹、李安等人致敬。
至於電影方面,它模仿致意的不只有武俠片,還有去年大火的《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非誠勿擾》,還向奧運會的李寧空中走步致敬呢。
影片的意義則被定義為:華語武俠電影致敬之作,五大名導經典橋段合而為一,以全新風格包裝。
這五大橋段和致意的作品為:
:《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
《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
《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僵屍斗鬼、
《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
《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
主要角色包括:葉赫長弓、古月金、徐俠客、洪佳良、楚千萬、納蘭漢降
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相信都能看出其中隱含的意思~-~
葉赫長弓(張徹)、古月金(胡金銓)、徐俠客(徐克)、洪佳良(洪金寶)、楚千萬(楚原)、納蘭漢降(李翰祥)
主創人員說,這個故事的背景類似於《明朝那些事兒》(搞笑吧,哈哈),竹林、皇宮、大漠等,則是香港武俠片中常出現的場景因素,如今統統被揉在了《追影》中。也模仿了周星馳的武俠——搞笑之餘也有許多精緻的打鬥場面。
當然,徐克的笑傲江湖三部曲自然也被搞進去不少。
《追影》隱射了人們對物質的病態追求:財富,權力,追來追去都只是幻影。尤其在金融海嘯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為之奮斗終身的銀行賬戶里的數字,頃刻之間化為烏有。

吳鎮宇:兩把神經刀

在香港影壇有「神經刀」稱號的吳鎮宇,此次與麥子善共同擔任《追影》的導演,魏君子說,「我想吳鎮宇對我很有信心吧」。一向私交不錯的兩人,在拍電影這件事上有驚人默契,「吳鎮宇是個主題很明確的人,要講一件事,就要講到極致,也很有想法,他需要一個劇本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看到我的劇本後就跟麥子善興奮很久,數次跟我談論怎麼拍這部戲」。
據魏君子透露,他與吳鎮宇兩人都熱愛北野武和昆汀,所以當准備拍一部具有醒目香港武俠風格的電影時,當然要以致敬為主調,「這樣我們需要把很多場面做得精緻,所以華誼的投資,我們都會用在精緻的武戲上,有些經典場面我們會照搬,比如《東方不敗》的一些場面」。
演員方面,魏君子告訴記者,香港藝人房祖名(動態、檔案)將扮演一介書生許三官,是幾大高手的房東,收房租之餘,愛上女真族高手與女忍者的養女,為高手們的尋寶生活增加不少黑色幽默。除房祖名及可能客串一把的徐克、洪金寶等人之外,大俠們的扮演者「也會非常好玩,非常出人意料」,但魏君子拒絕現在就透露,「這是個很瘋狂的想法,更大的噱頭,不過現在得保密」。
總的來說,《追影》開拍在即讓魏君子「夢想成真」,至於票房和觀眾,「就沒法考慮了,只能盡力去做好」。
另據了解,眼下《追影》前期已准備就緒。除《追影》之外,魏君子還在加緊寫另一個與香港電影人合作的劇本。
[編輯本段]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一 城外大漠,劍舞狂沙。影片一開始便迅速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刀光劍影的江湖世界,葉赫長弓和納蘭漢降這兩位武林高手在長城外的大漠上狂奔飛舞,橫刀相向,將港式經典的武俠魅力展示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看得透不過氣來,直呼過癮。
精彩片段二 紫禁之巔,花前月下。盡管這是一部古裝武俠喜劇,但其中也不乏唯美感人的親情與愛情。寒風凜冽的屋檐上,兩個追夢的身影佇立在冰冷的月光下,誰也不知道是否能在搖擺不定的江湖歲月中尋找到自己的真愛。
精彩片段三 龍門客棧,卧虎藏龍。客棧中高手雲集,殺機重重。徐克的《新龍門客棧》為武俠電影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追影》再次復制這一經典場景,不但是為了向前輩致敬,也是力圖再攀武俠電影的新高峰。
精彩片段四 台詞經典,瘋癲搞笑。由房祖名飾演的許三官和由謝娜飾演的唐薇承擔了影片大部分的搞笑片段,許多新奇古怪的台詞都有可能在年輕觀眾中廣為流傳,成為2009年的流行用語。許多業內人士在看過這些片段後,都不禁感嘆周星馳式的香港武俠喜劇終於重返影壇了。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曾經為《功夫之王》製作視覺特效的韓國HFR公司是亞洲最頂級的特效團隊之一。它的代表作《老男孩》、《漢江怪物》、《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分別是2005年,2007年,2008年韓國電影的扛鼎之作。這三部作品同時也是吳鎮宇最喜愛的韓國電影:在影像風格上濃郁的亞洲風明顯區別於任何西方電影——既有80年代電影的復古色調,也有非常現代化的特效處理,正是《追影》希望達到的效果——全新的角度致敬經典。考慮到《追影》中有很多致敬的段落和喜劇的元素。吳鎮宇一開始擔憂因為語言不通,特效製作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誰知在觀看沒有任何字幕的粗剪片時,韓國團隊非常容易就投入其中,不僅理解劇情無障礙,連笑點也在恰當時機。他們表示:盡管只是粗剪,我們也看的很有意思,劇情很出乎意料,幽默的段落非常具有智慧。
《追影》的兩個重點段落「紫禁之巔決戰」和「古墓尋寶」已經由韓國團隊完成了初步的特效工作,吳鎮宇看完之後非常滿意:「紫禁之巔」出現過很多武俠電影中,我一直想打造一個另類的詩意的場景,這次通過攝影和特效的共同努力,把四季變化融入在飄逸的武打動作中,優美的甚至超越了我的想像。另一個「古墓尋寶」段落,不論是內部場景,還是各種新奇的機關,都可以媲美「古墓麗影」。香港武俠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可謂是讓香港電影永遠屹立在國際影壇上的定海神針。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這部向香港武俠電影致敬的《追影》剛在國際舞台上初顯端倪便獲得了如此豐厚的優待。影片巧妙的結合了多部經典武俠電影的精彩橋段,並富有創意的加上了自己獨特的構思,讓觀眾在回顧經典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新奇視聽感受。
復古色調+現代特效
曾經為《功夫之王》製作視覺特效的韓國HFR公司是亞洲最頂級的特效團隊之一。它的代表作《老男孩》、《漢江怪物》、《好傢伙,壞傢伙,怪傢伙》分別是2005年,2007年,2008年韓國電影的扛鼎之作。這三部作品同時也是吳鎮宇最喜愛的韓國電影:在影像風格上濃郁的亞洲風明顯區別於任何西方電影——既有80年代電影的復古色調,也有非常現代化的特效處理,正是《追影》希望達到的效果——全新的角度致敬經典。
中國版「古墓麗影」
考慮到《追影》中有很多致敬的段落和喜劇的元素。吳鎮宇一開始擔憂因為語言不通,特效製作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誰知在觀看沒有任何字幕的粗剪片時,韓國團隊非常容易就投入其中,不僅理解劇情無障礙,連笑點也在恰當時機。他們表示:盡管只是粗剪,我們也看的很有意思,劇情很出乎意料,幽默的段落非常具有智慧。
《追影》的兩個重點段落「紫禁之巔決戰」和「古墓尋寶」已經由韓國團隊完成了初步的特效工作,吳鎮宇看完之後非常滿意:「紫禁之巔」出現過很多武俠電影中,我一直想打造一個另類的詩意的場景,這次通過攝影和特效的共同努力,把四季變化融入在飄逸的武打動作中,優美的甚至超越了我的想像。另一個「古墓尋寶」段落,不論是內部場景,還是各種新奇的機關,都可以媲美「古墓麗影」,特技效果完全不輸於好萊塢。
[編輯本段]電影看點
看點一:致敬香港經典武俠電影
影片的類型將是武俠+奪寶,題材將是客棧+鬥法,背景將是明史+亂世,風格將是喜劇+懸疑。影片將以章回體展開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公式,每一回題目都是一部電影片名。但凡熟悉港片的影迷,都能從主要角色中窺出玄機。
看點二:將惡搞進行到底 締造「明星臉大聚會」
《追影》最大的看點除了向經典武俠致敬外,還締造出了史上首個「明星臉大聚會」。預告片中先後出現的「成龍」、「李連傑」和「劉德華」是片中戲份相當重的配角,並稱「三大高手」。據透露,片中所有明星臉演員都是目前國內最像的,一舉一動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看點三:以荒山野嶺為背景 槍戰戲致敬《喋血雙雄》
幕後製作是亞洲最頂級的特效團隊之一,曾經為《功夫之王》製作視覺特效。風格上濃郁的亞洲風明顯區別於任何西方電影——既有80年代電影的復古色調,也有非常現代化的特效處理。

[編輯本段]演員介紹
吳鎮宇 飾 葉赫長弓
葉赫長弓是一個背負國仇家恨的角色,在漫長的復仇過程中,漸漸放棄了以前認為要追求的東西。清廷高手納蘭漢降為了獲得「天下第一」的名號,一直找葉赫長弓決斗。但在決斗中,已經占絕對上風的葉赫長弓選擇認輸,因為他認為所謂的天下第一都是虛幻。武林高手爭奪不休的「明朝開國寶藏」,葉赫長弓更是覺得毫無意義。面對喜愛的女人明月心,雖然屢次被利用,心裡雖痛苦但又心甘情願,葉赫還會彈奏馬頭琴,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與明月心全心全意合奏一曲。
吳佩慈 飾 明月心
明月心是一位琉球女忍者。其任務是奪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寶物,藉此威脅明朝,解除琉球作為明朝附庸國的地位。為了這個目的,不論接受多大的打擊,明月心都要堅持下去,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把葉赫長弓對自己的愛當作護身符,利用古月金對自己的著迷尋找寶藏線索,利用義女唐薇的親情,去換取許三官的藏寶圖。直到最後,明月心才意識到所謂的財寶、任務,都是幻影,唯有愛情親情才是真實的財富。
謝娜 飾 唐薇
唐薇從小被葉赫長弓和明月心收養,一方面耳濡目染兩位俠客的豪氣,另一方面葉赫長弓和明月心的面和心不和也影響了唐薇的性格:表面大大咧咧,動不動就發脾氣,但內心深處敏感脆弱,渴望親情。面對「富家子弟」許三官的瘋狂追求,她本意拒絕,但為了幫明月心找到寶藏,被迫與許三官約會。沒談過戀愛的她,要和許三官虛與委蛇,總是掌握不好火候,鬧出不少笑料。
房祖名 飾 許三官
許三官是一個很有錢的書生,擁有整個鎮的地產,還經常在國外留學,因為父親去世回到小鎮,每天什麼都不做,只是到處收租,連鎮長古月金也對他非常客氣。許三官迷戀上了葉赫長弓與明月心收養的義女唐薇,每天除了收租就是想方設法讓她開心。隨著藏寶圖初露端倪,許三官在百無聊賴中終於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幫助唐薇尋寶。

追影-關於主演

影帝吳鎮宇這回自導自演,影片中會不時地透露出他的「宇式幽默橋段」。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允許演員隨性現場發揮,幾位主演更是投入其中,為影片增添了不少即興的幽默。
吳鎮宇和吳佩慈在電影中分別飾演女真族高手——葉赫長弓和日本女忍者——明月心,兩人假戲真做成為小鎮上一對「普通的夫妻」,並收養了義女——唐薇。幾年後,唐薇成為「鎮花」,被房祖名飾演的許三官少爺糾纏不休,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兩個人最終成為「歡喜冤家」。關於劇中這個活潑伶俐,聰明中又帶著單純的唐薇,當初在選角時,吳鎮宇費了一番腦筋,最後一眼挑中謝娜。吳鎮宇表示拋開謝娜的古靈精怪,最欣賞的還是她骨子裡的一種豪爽和真性情,「唐薇這個形象既有江湖女子的豪氣,又有不被污染的天真,與當年鄭佩佩在《大醉俠》中飾演的金燕子有一脈相承的品質,而謝娜的氣質與之非常吻合。」另一位實力派青年演員黨浩出演小鎮鎮長古月金。曾在《玉戰士》中有精彩表現的黨浩,本次飾演吳鎮宇的「情敵」——和女真第一高手葉赫長弓爭奪女忍者明月心青睞的古月金,同時他肩負 「統管」鎮里所有武林高手的重任。而許三官追求唐薇和古月金追求明月心的部分將成為整部電影中最輕松幽默的部分。
《追影》賺盡口碑 票房曲線飆升院線追加場次
古裝武俠喜劇片《追影》自從7月30日上映以來,一直以其眾多喜感元素讓場場充滿爆笑,影片主創更是把「今年暑假不看《追影》你就OUT了」這句宣傳語,帶到了全國各地。面對暑期同檔的多部電影的競爭,《追影》在喜感口碑上明顯佔了上風。「山寨明星」大薈萃,A版巨星一籮筐,「龍太子」房祖名冷不防的「這是為什麼呢?」,謝娜張口閉口四川普通話以及吳佩慈令人腿軟的回眸一笑,寶藏中多個致敬奧運的元素,結尾處模仿《貧民富翁》的歌曲秀……《追影》不出所料的用各種幽默逗笑了所有觀眾。吳鎮宇導演攜眾主創到全國各地宣傳,都得到了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追捧,甚至還有熱心網友專門為《追影》製作了一段搞笑視頻,在各視頻網站上點擊率極高。
有多少人需要《追影》是關鍵
首先劇本時文字堆砌出來的,本身很抽象,許多形容詞不是很直觀,我作為導演自然要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實現出來。我覺得夏天這么熱,大家就可以當《追影》是汽水,用來舒服一下就好,需要舒服的人多了,票房也就好了。
吳鎮宇自導自演《追影》玩轉山寨武俠
成龍、李連傑、劉德華,全是山寨貨。高度模擬的全明星陣容讓影片《追影》(9月11日起華數互動電視可點播:家庭電影院-喜劇)獨有一番風味。其中山寨版的成龍、李連傑、劉德華,這三個角色帶來的笑料幾乎佔了整部影片的百分之九十。
影片抓住了成龍、李連傑、劉德華的特徵進行調侃和惡搞:「劉德華」唱起二人轉,「成龍」賣四個兜的唐裝,而「李連傑」對每個人宣講沙漠也會遇到海嘯,推銷起自己的羊皮救生圈,還有唱不清歌詞的「周傑倫」輪番爆周董的口頭禪……這些都讓觀眾忍不住捧腹大笑。

4. 魏君子的人物介紹

魏君子,本名魏海軍
著名影評人、資深媒體人、香港電影研究專家
1978年出生
河北豐潤人 所著《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香港電影演義》詳盡地介紹了香港電影的許許多多故事……
詳情可以欣賞其新浪博客
在網易主持過香港製造論壇,是港片影迷集結地。

5. 香港電影風雲23:七十年代港片大導演龍虎榜

喜歡香港電影風雲的影迷朋友,可能有人已經發現了,我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述上世紀70年代香港那幾位大導演的故事: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以及已經提到的楚原。當然我們後面還會重點講他。好多朋友已經在問了,這好不容易到了70年代,李小龍生與死的天才彗星時代也劃過去了,就等著你講許冠文、洪金寶、成龍呢,怎麼講了這么久,還沒到啊?還在74、75 這兩年打晃呢?那到周星馳得多少年呢?你這是幾個意思?

我的意思啊,其實很簡單,想通過我的介紹,讓大家還能記得,當年香港電影還有這一批大導演,是他們奠定了港片八九十年代輝煌的基礎。後來,幾位開山立派的喜劇之王、新浪潮巨匠、功夫巨星、英雄槍戰暴力美學大導演,都出自這些大導演的門下。但這些大導演現在有幾人記得呢?

王晶最近因為新片《追虎擒龍》接受訪問,當被問到怎麼評價他自己的時候,王晶說:「當年,李翰祥、張徹、楚原,哪一個不是獨霸一方啊,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但現在,誰記得呢?20年之後,也沒有人會記得王晶」。

王導演這話,聽得我唏噓不已啊。確實,現在喜歡香港電影的朋友,基本都是70後、80後,看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記得王晶是誰。但李翰祥、張徹、楚原,可能就要更資深的影迷才知道了。所以,作為香港電影的說書人(我是這么自詡的啊——魏君子),真的有必要、有義務傳播這些70年代的香港大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咱們不敢說讓更多的人知道,起碼希望現在還喜歡港片的影迷朋友們,還能因為我們的節目記住他們。確實如王晶導演所說啊,當年的大導演們各霸一方,厲害到什麼地步呢?

我以前還在做媒體的時候,曾經訪問過老演員劉丹。現在年輕人知道他,因為他是楊冪的前公公。但我們70後、80後熟悉他,那是因為電視劇《上海灘》中的馮敬堯,和83《射鵰》中的洪七公。不過說起劉丹——「丹爺」,最早出道,其實是先在國泰做演員,後來轉到邵氏,再後來才去了電視台。他在邵氏期間,我對他印象最深的角色,是《大軍閥》里和胡錦飾演的寡婦通姦的那長工。這李導演李翰祥啊好戲謔,給這角色取的名字,北方話念起來好笑。姓什麼呢?姓季,季節的季;名伯長,伯父的伯,長短的長。這姓跟名合起來,就是好念不好聽了。

我當時問起劉丹,就是《大軍閥》,他演《大軍閥》的時候,他就豎起大拇指說:「李翰祥大導演,厲害」!劉丹普通話講得特別好,他說,這里邊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大導演都是內地過來的,比如,張徹是帶著上海腔的普通話,李翰祥則是個標準的京片子。那我們這些小演員一定要學好國語,就是普通話,好跟導演套詞兒啊,想著給我們安排個角色呀。你看,這就是當時的大導演,就是這么厲害。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他們這些,崛起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達到巔峰。在他們之前是卜萬蒼、馬徐維邦、屠光啟、 朱石麟 、岳楓的時代,和李翰祥他們同代的陶秦,死得早一點。國泰那一批導演,像易文、王天林,隨著國泰的沒落,也都作鳥獸散,王天林去了電視台,去拍電視劇去了。同期的還有左派的長鳳新那批導演,陳靜波、張鑫炎,其實他們當時正是創作力蓬勃,可惜偏偏趕上文革,那左派電影公司就受影響了。正好那個時候是李翰祥、張徹、羅維他們最紅的那十年——就文革那十年,也算是生不逢時啊,就說張鑫炎、陳靜波這些左派導演。

那粵語片導演50年代,那佐姐、李晨風都是製作董事等身。到了60年代,同期的——就跟李翰祥他們同期的,只剩下秦劍能與之匹敵。畢竟,當時粵語片製作是不及國語片的。那秦劍兩大弟子——楚原和龍剛,相繼崛起於60年代,論創作力和票房影響都不弱於李翰祥、張徹這些大導演。可惜,60年代末,粵語片走向了沒落,連秦劍都跑到邵氏拍國語片去了。可惜不久啊,他上吊自殺了。

到70年代,楚原和龍剛也都轉向拍國語片,而且都有非常優異的表現。雖然楚原和龍剛當時年紀只有40左右歲,比李翰祥、張徹是要年輕的,但成就和市場表現完全不熟,也可以算在70年代大導演之列。那綜合來講,從創作成就到票房表現,70年代各霸一方的香港大導演,也就李翰祥、張徹、羅維、楚原、程剛、龍剛,以及稍後的劉家良,差不多這7位左右。

另有一幫也是很厲害,但是稍微弱一點的,但非常活躍的導演,也算名導演吧,像羅臻、何夢華、鄭昌和、黃楓,那還有再晚他們這一代的孫仲、桂治洪,華山、鮑學禮,午馬,還有新崛起的吳思遠、葉榮祖等等,就構成了70年代前期的香港導演陣營。

在那個時代,想成為導演真的是太難了,因為還是傳統的做派,實行學徒制,攝影、美術甚至動作指導,都得是先從小工做起,得跟著師傅。吳宇森就曾經回憶說,當時你要在這個圈裡做導演,最起碼要先做十年場記,然後再做20年的副導演,才有機會讓人家提拔你升為導演。這話當然誇張,那你相當於得在電影圈熬30年,你就五六十歲了。雖然誇張啊,但實際上,沒個十年八年,跟著師傅從副手做起,還真是不行。

哪像現在,誰都能做導演,演員、歌手、作家。就做不了院線大電影的導演,還可以做網路電影的大導演吧,一年上百、上千部,新導演一年怎麼也幾十、上百吧。但當年不行,當年還是得按照學徒制,做導演必須得熬。李翰祥、胡金銓都是從演員、美工做起,熬了七八年才做上導演,這真算快了。

李翰祥是1956年第一次擔正做導演拍《雪裡紅》,那是30歲,雖然是年輕的。胡金銓,1965年拍自己擔正導演的《大地兒女》已經33歲了。那這兩位,為啥你一直在強調什麼擔正呢?因為李翰祥拍《雪裡紅》之前啊,還給永華的《嫦娥》做過補戲導演,但是他沒署上名。胡金銓在拍《大地兒》之前,他署名導演過黃梅調電影《玉堂春》,但那部戲的總導演是李翰祥,胡金銓只是執行,所以胡金銓他是不會將《玉堂春》算作自己導演作品的。

那我們看看這李翰祥、胡金銓都熬了七八年,過了30才做導演,這才是那個時候的常態,因為這兩位都算是快的。但是有兩個特殊,一個叫秦劍,一個叫楚原。這一對師徒啊,秦劍是22歲做導演,楚原是23歲,當時被稱為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啊。

那正因為做導演太難,當有人成為有票房號召力的名導演之後啊,基本就形成了,以導演為核心驅動項目和組建班底。像邵氏這種大公司里,基本都是按導演劃分陣營。這種情況到70年代前期是到達了頂峰,但隨即也開始發生變化,一批年輕人出現在這些大導演的身邊,一個個就是相繼跳出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奠定了自己的市場和影壇地位,也擔起了改變香港電影的 歷史 使命。

這些年輕人都是誰呢?我先一一給大家報下名。第一位出現在張徹的身邊,他叫吳宇森。後來我們知道,憑《英雄本色》成為名揚國際的暴力美學大師。他在1972和1973年間,是以助理和副導演身份,跟隨張徹大導演。第二位是出現在嘉禾的名導演黃楓身邊,他叫洪金寶。後來他是動作片的大哥大了,在當時他是拜黃楓為乾爹。1972到1977年間,以動作指導身份跟隨黃楓。第三位是出現在李翰祥身邊,他叫許冠文,70年代的喜劇之王。1972年,他成為李翰祥《大軍閥》的男主角,就跟隨在李翰祥身邊偷師。第四位出現在大導演羅維身邊,他叫陳元龍。後來我們就知道那是超級動作巨星了。1976年,陳元龍成為羅維的干兒子,羅維給他改名成龍,開始力捧他。當然沒紅,那後邊的事情我會重點、作為重點講述。

與此同時,胡金銓為嘉禾拍完《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之後,他的製作公司,來了兩個年輕人給他做助理,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許鞍華,另外一位叫余允抗,後來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然,這群年輕人在這些大導演身邊的時候,是根本沒想到他們能改變香港電影。但他們又是如何做到改變香港電影的呢?這就是我們後邊電影風雲的序幕。

當導演這些大佬們開始老去,年輕的英雄們陸續登場。港片的黃金年代,這才正式拉開他的大幕。那欲知詳情如何,下回咱們詳細講。

6. 「你有科技,我有神功」,香港龍虎武師當年靠搏命擊敗了好萊塢


少年子弟江湖老,不許英雄見白頭。正如徐克所說:「他們(龍虎武師)以前做的事情,往後也不會有人能做得到。」


| 作者:卡比丘

| 編審:勞靈格



對一些年齡30+的觀眾來說,最近最重要的電影,不是《失控玩家》,而是《龍虎武師》。


龍虎武師,香港電影造就的特殊工種。他們常以明星的替身身份出現,有時甚至男扮女裝,吊在半空飛檐走壁,做出令人望而生畏的迴旋踢;他們是默默無聞的「茄喱啡」(小角色),變身打手甲或劫匪乙,一次次地從高處跳下,一次次地飛出、落地,將桌椅、玻璃砸爛。


8月28日,紀錄片《龍虎武師》登陸院線。影片訪問、拍攝了近百位武行。他們之中,有的成名成家,如洪金寶、袁和平、甄子丹、錢嘉樂等;有的壯士遲暮,成為香港街頭泯然眾人的市井老人……



章子怡、吳京、甄子丹、黃曉明、倪妮、李晨、李治廷等明星,紛紛轉發預告片,為電影打call。



片名「龍虎武師」四個大字,由劉德華親筆題寫



如今,這部排片率不到1%、票房不過百萬的紀錄片,豆瓣評分8.3分,成為2021年迄今為止得分最高的華語片。


導演魏君子,資深香港電影研究者,近年轉做製片人。「我很驚訝,怎麼會有人這么了解香港電影,反而香港人不夠珍視自己的東西。」在給魏君子的《香港電影往事》所寫的序言中,甄子丹這樣評價他。


一個被香港電影滋養的迷影人,以「用愛發電」的方式拍了這樣一部註定被淹沒的片子;而那些走進影院的人,又何嘗不是「為愛買單」?



從李小龍到「四大班底」


上世紀50年代,南遷香港的京劇武行於占元,開辦了一所「中國戲曲研究學院」。


學戲是苦行當,天不亮起床練功,一直練到睡覺,不聽話藤條就抽在身上,一抽一條血印子。


學戲的人,家境多貧寒。於占元不收學費,最難的時候要靠教堂救濟。朋友出主意,不如選幾個孩子,去夜總會給外國人表演。於是,於占元選出7個孩子,編排了一出《七小福》,一夜爆紅。


「七小福」由此組建,最初的成員是:元龍(洪金寶)、元樓(成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他們從夜總會演到大舞台,並將在未來,開啟一個時代。


時光荏苒,隨著戲曲式微,很多演員開始搏命電影圈,在各種動作片中充當替身和配角。


於占元花了十多年心血創辦的學校,在1971年正式結束。這一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橫空出世。


香港武行的風氣隨之而變,從戲曲的「虛招」轉向實戰的「真打」。《唐山大兄》和《精武門》轟炸全港,《猛龍過江》轟動好萊塢,「Kungfu」一詞,從此傳遍世界。


那時的洪金寶和成龍,還是電影中被李小龍痛毆的「工具人」;而李小龍那些翻騰的動作,都是由號稱「筋斗王」的元華完成的。



然而天不假年,英雄早逝。1973年,如日中天的李小龍暴斃,功夫片陷入停滯。很多龍虎武師被迫轉行,開出租、教太極,甚至做酒店和洗衣店之間往返的搬運工。


直至5年後,新一代武師崛起。


劉家良是正宗的黃飛鴻傳人,設計動作講究硬橋硬馬;洪金寶走市井路線,堪稱「最靈活的胖子」;袁和平聯手成龍,推出《蛇形刁手》《醉拳》,開創功夫喜劇新風潮。至此,香港動作電影的江湖蓄勢待發,高手宗師全部到齊。


武行採取江湖式的班底制,「大哥」會拍著胸脯對武師保證,「斷胳膊斷腿,下半輩子我養你!」武師也對「大哥」充滿尊敬感恩,願意為他們而拚命。



那是一個極其「內卷」的時代,一個人不行就換另一個人上,沒上的人吃飯時都會羞愧,給上了的人讓座。同行之間偷偷買票進午夜場,學習觀摩對方的武打戲。洪家班設計了一個從三樓跳下的高難度動作,袁家班便設計一個不只跳下來、還撞到一輛車的動作;成家班乾脆不要命,從五樓跳下、撞上一輛車、再反彈到另一輛飛來的車上……


如甄子丹在片中所說:「為了表明你是功夫界最牛的,你會做很多傻的事情。」



喋血油尖旺,對抗好萊塢


《龍虎武師》里講了很多「土法煉鋼」的搏命故事。


《A計劃》里,成龍從鍾樓頂掉到地上,扶著腰哀嚎「原來真有地心引力呀」的那場戲,是找了體重差不多的「成家班」成員火星先來做「人肉實驗」,從四樓墜落,撞破下面的兩層遮陽布,掉到地上。「不知道用幾層布合適,一看你還沒死,大哥(成龍)就來(自己上)了。」



《省港旗兵》里,「洪家班」的元武被要求從商場四五層高的樓上,摔到下面的溜冰場。硬邦邦的冰面,沒有任何緩沖物,更慘絕的是,必須腰先墜地。



《龍的心》里,洪金寶讓8名武師從7樓一起跳出窗外,同時伴有真實的爆炸。沒有威亞,地上是劇組連夜鋪的紙箱,爆破師都嚇得不敢按下按鈕。這一幕拍完,導演喊的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曾志偉提到,當時國外的人來香港探班都嚇到了:「這樣你們也敢做?這個動作誰做誰死啊!」


當好萊塢用特效、 科技 和資本創造世界奇觀時,這群龍虎武師用血肉之軀締造了功夫片的奇跡,讓「香港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關鍵一章。


《龍虎武師》有一張海報。那是一個人的背影,上面如針灸穴點陣圖一樣,標示著一身傷病。



他是香港武師的縮影:尾骨受傷的是《快餐車》里錢嘉樂,腦震盪的是《僵屍先生》里的林正英,頭骨斷裂的是《龍兄虎弟》里的成龍,手骨斷裂的是《最佳福星》里的洪金寶,頸椎受傷險些全身癱瘓的是《阿金》里的楊紫瓊……


而更多時候,龍虎武師是鏡頭里的匿名者。《黃飛鴻》里,黃飛鴻和嚴振東的倉庫竹梯大戰,堪稱經典橋段。開拍第一天,李連傑的腿就摔斷了,為了趕進度,徐克找來熊欣欣、谷軒昭做武替。


「每個動作都要替,每天16小時,拍了31天。」紀錄片中,熊欣欣回憶,有時他們還要互換角色打。如今,我們只能從電影截圖里,發現他們不甚清晰的面影。



「我真的很驕傲地告訴別人,我以前是替身來的。」熊欣欣說,「Stuntmen Never Say No(動作特技人從來不說『不行』)!」


這是「龍虎武師」共同的信條。這些寒門子弟,在底層野蠻生長,以自虐的方式贏得自尊與榮譽,為留下一個空前絕後的鏡頭,不惜在銀幕外躺上幾個月,以至交付身體和生命。


這也是香港最本源的城市氣質。拚命、進取、樂觀、搵食(廣東話,謀生)的「獅子山精神」,借著武師們的酷烈人生,最高濃度被還原了出來。


他們是特殊時空的特殊產物,不止空前,而且絕後。


1987年,邵氏停止了電影製作。1998年,嘉禾投資失敗,片場換新樓。隨著兩大動作電影巨頭的沒落,香港「東方好萊塢」的美譽不再。


龍虎武師日漸式微。曾經,他們風光一時,一兩個月賺的錢就能買一輛車。因為在刀尖上謀生,他們大多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揮霍無度,縱情享受,「隔夜茶總要倒掉(賭錢)」。等到人到中年,無戲可拍,沒有積蓄,早年拼闖落下的病又紛紛找來,晚景讓人唏噓。


魏君子曾問元華:「你還能不能翻跟頭?」元華說:「能翻,眼皮能翻。」



不許英雄見白頭


魏君子是「70後」,初二時第一次進錄像廳,裡面放的是《黃飛鴻》《倩女幽魂》《辣手神探》。看到的第一眼,他就喜歡上了香港電影。


2001年,有了論壇,魏君子成了「香港製造」的版主。「我們這些人不如看歐洲文藝片、好萊塢電影那些人文藝,大家都更江湖,互相稱兄道弟,每次飯局都喝得酩酊大醉,聊到天亮。沒辦法,我們看的是《英雄本色》這樣的電影。」


後來他來到北京,在媒體工作,接觸到很多香港電影的前輩,通過他們,了解了「龍虎武師」這個群體。


2017年正月初三,魏君子來到香港,參加了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的春茗(新年會)。那些動作片前輩,年輕時瀟灑飄逸,近況卻令人感慨。他和坐在一桌的公會會長錢嘉樂說:「我特別想拍一部你們的紀錄片。」



沒投資、沒平台、沒經費,耽誤了兩個月後,魏君子決定自己干。3年裡,他靠著「打游擊」的方式,訪問了四五十位前輩。


時代變了,龍虎武師在努力適應。有人北上,把畢生所學帶入內地,教出了很多新的武指人才。


「七小福」之一的元德,在北京開了工作室,拍了《雙世寵妃》《絕世千金》等古裝網劇。


錢嘉樂還守著香港武行「最後一代」的招牌。「錢家班」有十幾個人,他盡量給這班兄弟足夠的開工機會;沒工作時,他們就去開計程車或干點別的。



當年「成家班」的火星,帶魏君子去了曾經武行聚集的北海街19號。他已經68歲,演員、動作指導、威亞師,什麼都做,有得開工就開工。


去嘉禾片場時,火星很感慨。那裡已變成商業住宅,只剩下上山的台階還未變——過去,每天都有人在這里開工,龍虎武師和演員們在上面滾來滾去。


風雲激盪的港片年代一去不復返了。紀錄片中,徐克說:「他們(龍虎武師)以前做的事情,往後也不會有人能做得到。」


現在的動作戲,威亞、綠幕、CG、特效取代了拳拳到肉、見招拆招。不久前上映的《怒火·重案》讓港式動作片重現江湖,當甄子丹與謝霆鋒酣暢對打時,很多人驚喜於58歲的甄子丹「廉頗老矣尚能打」,卻忘了目前最年輕、最敢拼敢打的演員謝霆鋒,已經41歲了。


拍《龍虎武師》時,魏君子很想走進這些前輩武師們的生活,卻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絕。那時他才知道,龍虎武師有一種精神:少年子弟江湖老,但他們「不許英雄見白頭」。


紀錄片最後,主題曲《Live Like the Last》響起,輕快的旋律中閃過一張張蒼老的、布滿老年斑的臉。

「當我年少時

我嘗試著證明自己

跟全世界對抗

你明白么

無畏地做著抵抗

不計得失

多麼輕狂愚蠢的年少


當我長大後

我磨平了稜角

避免世間的紛爭

你明白么

平淡無奇,委曲求全

乏味的,可憎的人生


可是人們說這就是人生

年輕時是鬥士,年老時是懦夫

淚與笑,苦與甘

享受當下,只此一生。」


《龍虎武師》拍的不僅一個「瀕臨滅絕」的行當。其實,它講了每個小人物的大時代。

7. 看開心鬼撞鬼電影觀後感

1986年,風頭正勁的新藝城雖然失去主將之一的麥嘉(轉投嘉禾製作《最佳福星》),卻也元氣未損,接連出品了不少賣座猛片。暑期檔的「開心鬼系列」第三部《開心鬼撞鬼》與嘉禾的《最佳福星》爭奪票房毫不遜色,再接再厲收到一千六百萬;其後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狂收三千三百萬,刷新香港電影票房記錄,引領一時之風潮;而因為《英雄本色》推遲到九月份上映的《刀馬旦》也叫好叫座,票房猛收二千萬。

1984、85年接連推出《開心鬼》和續集《開心鬼放暑假》為新藝城帶來了豐厚的票房回報,除了香港本地市場,台灣、星馬,甚至菲律賓都是橫掃票房,火爆程度甚至超過當時新藝城的王牌系列《最佳拍檔》。彼時的黃百鳴可謂紅運當頭,兩部成本不過二三百萬的喜劇片居然帶來千萬余的盈利,無怪黃百鳴自己也大呼自己實在太旺。有這么好的票房回報,新藝城當然不會中斷拍攝。1986年新藝城決定開拍第三部開心鬼系列電影,仍然是黃百鳴擔綱編劇兼主演,仍然是啟用清新活潑的新人女星,仍然是超能力惡作劇的輕松喜劇。但是此時執導開心鬼系列前兩部的導演高志森已經被新成立的德寶公司以十倍的人工挖走,於是,黃百鳴決定啟用新人擔綱導演,而這個「新人」正是杜琪峰。

稱1986年的杜琪峰是「新人」倒完全沒有貶低他的意思,事實上相比較於同是電視台幕後製作出身的好友徐克、林嶺東,他本來就是大器晚成的一位。在《開心鬼撞鬼》之前,杜琪峰只導演過一部影片,就是上映於1980的《碧水寒山奪命金》。日後風光無二的大導演杜琪峰初涉大熒幕的遭遇是票房慘淡,口碑不佳,杜琪峰對自己當時失敗的評價是「(由此)知道自己料子未夠」。之後,杜琪峰繼續回TVB製作電視劇,在新浪潮風起雲涌的彼時,用杜琪峰自己話講就是「人家那麼勁,我只好藏一藏」,而這一藏就是七年,直到黃百鳴拿著《開心鬼撞鬼》的故事邀請他再闖影壇。

杜琪峰對於接拍這部可能令他搖身一變躋身賣座片導演行列的影片還是頗有顧慮的,一方面黃百鳴+高志森的兩部前作票房太好,杜琪峰也擔心這塊金字招牌砸在自己手裡。另一方面自己在電影界畢竟資歷尚淺,唯一執導的一部影片已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何況那部片子還實在成績平平。

現在看來,杜琪峰當時的顧慮雖然合情合理,但也實屬多餘。首先,真正控制這部影片並且對票房負責的還輪不到杜琪峰,而是新藝城的老闆,這部戲的監制、編劇兼主演,也是開心鬼品牌的締造者黃百鳴。杜琪峰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執行者的角色,這點從片頭字幕順序上也能看出端倪來(「監制-編劇:黃百鳴」的字幕出現在「執行導演:杜琪峰」的字幕之後)。其次,本片的幕後製作陣容堪稱豪華,黃百鳴編劇;程小東擔任動作指導;更有徐克負責特技部分(徐還客串一個小配角);林嶺東負責飛車部分。(前段時間,搜狐專訪為《鐵三角》宣傳的三大導,魏君子問及杜琪峰當年「不是徐克做特技,林嶺東做飛車,我就不拍」。說的就是這個事情)。再者說,故作憨憨的黃百鳴、青春無敵的張曼玉加上紅極一時,連唱片都賣到爆的開心少女組,以及前兩部開心鬼積累的良好口碑,都為《開心鬼撞鬼》帶來了票房保證。

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票房狂收,口碑良好,黃百鳴也得意地以為此作勝過由高志森執導的前兩部,是最好的一部開心鬼。

由是杜琪峰重拾信心,再振旗鼓,殺回影壇,成為黃百鳴的「御用導演」,接連為新藝城拍攝了《七年之癢》(1987年,票房一千三百多萬,令利智一炮而紅)和《八星報喜》(1988年,賀歲黃金檔上映,票房三千八百萬,打破香港電影票房紀錄),而隨後便是人所共知的《阿郎的故事》了。

杜琪峰迴憶自己創作生涯有三個轉折點式的影片,一個是《碧水寒山奪命金》,「知道自己料子未夠」。其次就是這部《阿郎的故事》,杜sir稱這部影片是自己創作生涯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由此)我可以讓老闆放手讓我去做」(這個「老闆」說的是黃百鳴)。《阿郎的故事》在1989年復活節上映,這部文藝氣息濃厚的悲劇居然票房狂收三千多萬,打破香港文藝片的最高票房紀錄,輿論一片贊譽,發哥更是憑藉此片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杜琪峰每談及自己長長的作品列表,似乎不太談新藝城時期的喜劇片。當然,一方面來說這些影片掌控權在主要不在他這個導演手中;另一方面喜劇片自然也不是他的志趣所在,後來銀河映像和中國星時期,杜也拍了一些賀歲喜劇片,這當然是向市場妥協的無奈了。《開心鬼撞鬼》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杜琪峰成長的一個開始,彼時的他尚還處在不自覺的懵懂的學習階段,而《阿郎的故事》則是杜琪峰作為一個商業片導演成熟的標志。由此杜琪峰執導了一系列風格各異、類型不同的商業片,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探索出路、匯集人脈。

至於1995年的《無味神探》,杜琪峰創作上的轉向以及後來的銀河映像,這些都是後話,就不再說了。

望採納!!!

8.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9. 魏君子的影評選鑒

許鞍華是香港近30年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1982年執導的《投奔怒海》是當時少數以國際政治事件(越共解放越南)為題材的港產片,上映後叫好叫座,本土票房不讓成龍、洪金寶的動作片。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商業至上的動作喜劇大行其道,老闆和導演也願意拍關注社會和自我的寫實片或文藝片,許鞍華是那個時代的名角兒,從容自信,即便新藝城的集體創作成為主流,依然習慣導演獨斷的作者風格,什麼題材類型都敢嘗試,不計成敗。90年代港片市道見頹時,還有一部《女人四十》也再創票房神話,她也藉此首度打入歐洲(柏林)三大電影節。97之後,香港電影墜入谷底,許鞍華縱有「千言萬語」,但面對大勢,也曾一度隨波逐流,混跡「幽靈人間」。《玉觀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盡顯北上心態彷徨,近年則以兩部小成本《天水圍》展示回歸本土題材的從容,但若問年過六旬的許鞍華能否再創雅俗共賞,叫好獲獎之餘還能贏得市場,竊以為新作《桃姐》有望,只是這與香港電影的所謂復興已無甚關系。
《桃姐》取材自香港電影監制李恩霖與家中女傭情同子母的真實故事,此番雖是許鞍華近年少有的大製作,但其創作心態自信,不去理會內地觀眾是否了解當代香港應有怎樣的主僕關系情分,只管埋頭講述桃姐人近老年面對死亡的生活點滴。最難得是處理這類沉重現實題材能夠舉重若輕,在《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女人四十》中間找到平衡,通俗看是「有笑有淚」,仔細回味則是許鞍華探討家庭倫理命題與人文關懷的一貫體現。
桃姐這個人物平凡一輩子,命運沒有大起伏,生活甚至沒有自我,只圍繞「少爺」的一日三餐,臨到老病不能工作時,若無主家照顧,只有住老人院了此殘生。這種缺乏歸屬感的人生是許鞍華早期電影的重要主題,但《桃姐》既不見「過客」心態,也沒有踏上「尋根」之旅,而是從劉德華飾演的「少爺」角度肯定桃姐的自我價值:有她打理家庭一切,我自無憂不覺有何難處,無她在時方知雜事累贅老人辛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戲中念及此詩句正是桃姐這類人乃至天下父母寫照。而「少爺」感恩、主僕情深亦是人間難得之真善,劇情或許因此單薄平淡,許鞍華卻因此得以描摹「人情味」的動人細節,同時借老人院百態勘察生活與死亡的關系和應持態度。在這方面,《桃姐》頗似《女人四十》,劉德華與葉德嫻好比蕭芳芳與喬宏,皆由人身變故導致二人關系發生變化,老人的依賴無助,中年人的責任壓力,相互扶持的溫情,雖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沖突,但生活趣味充斥全片,令觀者在笑聲中回味喟嘆。
必須指出,《桃姐》敘事手法簡練,剪接節奏從容;攝影餘力為運鏡穩健,拍老人院幾次由里往外的平移鏡頭,層次感極強,信息豐富,相當耐看。劇情看似平淡,然層層推進,如桃姐做「牛舌」和少爺「北上」拍電影,都是前後呼應的關鍵情節。許鞍華還將《桃姐》作為一個言志載體,不僅有《入殮師》般對死亡的平靜探討,又有對社會現狀的諷刺揶揄,比如借開老人院斂財賺過拍電影,電視台中秋慰問老人院當場變臉流於形式。另外因為劉德華戲中角色身份是電影監制,亦得以盡情調侃電影人的種種囧態,徐克、洪金寶、於冬、寧浩更是親身上陣扮演自己,奉獻捧腹橋段,娛樂精神十足。
葉德嫻飾「桃姐」穩中有巧,演繹平凡老婦對她並非難事,於生活細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敏感才是演技精妙所在,在這方面葉有獨到的技巧,尤其是對嗔與悲的細膩形表把握,與劉德華的每場對手戲都生動難忘,可以預見明年香港金像獎影後已是囊中物,就是本屆威尼斯影後桂冠也有望斬獲。其他演員如黃秋生、秦沛、梁天、秦海璐等都是戲精,只一兩場戲便能塑造人物,許鞍華也確實給了他們發揮的空間。反而是王馥荔初看略覺生硬,本以為仍是內地演員拍港片水土不服的老問題,但看完她與劉德華深夜獨處一場,才知是導演故意為之,這對母子的關系根本就是生硬的嘛,不如此不足以襯托桃姐對少爺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上升為另一種母子情。華人觀眾對老牌偶像或許仍有不能入戲的顧慮,但成片效果證明劉德華如今已能勝任生活質感濃厚的電影,與葉德嫻的多年默契也在《桃姐》中再度升級,當然演出與自己現實中身份接近的角色顯然更讓他駕輕就熟。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當年香港影星夏夢成立電影公司,請金庸取名,這位武俠小說巨匠從李商隱《無題》一詩擷出「青鳥」二字相贈。「青鳥」公司創業作即《投奔怒海》,那是許鞍華迄今最賣座的電影,剛出道的劉德華與她的第一次合作。多年之後,劉德華以投資人和演員的身份與許鞍華再度合作,據他所說,是為了導演那句「我好久沒有足夠的資金拍戲」,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桃姐》戲里戲外都在報恩。
許鞍華與杜琪峰都是香港電影的名角兒,什麼是角兒?不管台下多少人,無論輝煌寂寞,都能堅持把自己的戲唱下去。如今這舞台換到了威尼斯,很欣慰地看到,角兒依然有范兒。風骨存,港片不滅。 要說在武俠片領域,能稱得上大師的不多,而憑借武俠片揚名世界的更是鳳毛麟角。2001年的李安雖以《卧虎藏龍》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後來張藝謀亦憑借《英雄》獲得柏林電影節阿爾弗雷德·鮑爾獎,但他們卻並不是以拍武俠片聞名。再者,「武俠片」在重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也遠不只李安、張藝謀等幾家當代大師,早在30年前,由胡金銓導演的武俠片《俠女》便曾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綜合技術大獎,使得西方第一次領略了中國武俠片的獨特魅力,胡金銓也因在武俠片領域的成就被法國某權威雜志評為1978年度世界五大導演之一(中國享此殊榮的還有後來的張藝謀)。
武俠文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說當以金庸、古龍為最,電影則是胡金銓、張徹稱雄。張徹雖然多拍金庸小說,但塑造人物方面頗肖古龍,動作講究簡潔有力,張揚男性陽剛之美,渲染死亡暴力美學,風格凌厲、肅殺。而胡金銓則極似金庸,影片皆有歷史背景,服裝道具,細枝末節務求巨細,風格則追求古樸凝重,透出禪學意味,雖不若張徹影片幾乎部部賣座,但要論藝術成就和開風氣之先卻似乎在其之上。
胡金銓與「把兄」李翰祥都是電影道具美工出身,畫電影院門前的宣傳海報更是兩人的拿手好戲,為此胡金銓還曾在自己執導的《大地兒女》中安排男主人公也從事這一工作。李、胡兄弟皆深受製作過經典動畫片《大鬧天宮》的萬氏兄弟器重,胡金銓後來還混上了演員,《嫦娥》、《江山美人》等片也能演個重要配角什麼的。
說到胡金銓之所以能當上導演,大哥李翰祥可謂居功至偉。1952年胡金銓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吃耳光的人》就是由李翰祥介紹推薦的,1962年他升任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玉堂春》亦是由李翰祥策劃幫忙。不過由於李大哥全盤策劃妥當,反而令胡金銓沒了自我發揮的餘地。倒是1964年自編自導獨立完成的《大地兒女》,令胡老的導演才華得以充分體現,並因此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而真正讓他聲名鵲起,並且形成自己獨特電影風格的,自然還是那部與張徹的《獨臂刀》、張鑫炎的《雲海玉弓緣》等一起開近代新派武俠電影先河的《大醉俠》。
相較於張徹等人一年就能拍出幾部武俠片的可觀數量,胡金銓的作品卻是典型的重質不重量,35年的導演生涯居然只有15部電影傳世,而且其中《喜怒哀樂》與《大輪回》還是與李翰祥、白景瑞、李行合導的,至多隻能算兩個半部,這還真和大俠金庸有幾分相似呢。不過,在這15部作品中,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武俠片的,卻只有《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天下第一》和《笑傲江湖》7部,或許還可以加上胡金銓改編自京劇《三岔口》的《喜怒哀樂之「怒」》那半部。其餘如早期的《玉堂春》是李翰祥風格的古裝民間傳奇,《大地兒女》為抗戰生活片,1981年的《終身大事》是時裝諷刺片。至於《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大輪回》和最後遺作《畫皮之陰陽法王》則是胡金銓於武俠片領域之外開拓出的嶄新創作境地——即追求禪理的空靈玄妙。
實際上,胡金銓對佛學禪理的追求早在《俠女》中便有涉及,但在片中徐楓扮演的俠女要想皈依佛門和喬宏飾演的高僧如欲成就羅漢金身,還須憑借武力打殺東廠太監才能如願,因此尚未完全跳出武俠片范疇。待到後來的《空山靈雨》時,高僧的悟道禪機則更加具備了哲學意味:弟子和文人、武士勾心鬥角相互利用廝殺的冷漠人際關系愈發襯托出因果善緣的可貴。而胡金銓本來熱衷的「武俠」,也只有「武」作為影片的表現形式之一種存在於電影中。
與《空山靈雨》同期的《山中傳奇》則是胡老向鬼怪題材邁進的一步。影片除了借故事情節揭示出鬼域與人間一樣皆存貪婪爭斗的涵義外,其重要成就主要體現在電影技術的運用上。神鬼鬥法的特技和雲煙山水的寫意畫面營造出的詭異氣氛在即便放到今日來看,也頗有幾分藝術韻味。而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恐怕也只有在胡金銓的電影里才能表現得那麼純粹了。
盡管胡金銓的電影大多能成為傳世經典,愈久愈見其醇,但在當時卻不見得受歡迎。1979年的《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經歷的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便曾令本來是「票房靈葯」的胡金銓大受打擊,緊接著在拍攝的時裝諷刺喜劇《終身大師》和古裝武俠喜劇《天下第一》明顯是向商業低頭的產物,但終究難復昔日輝煌時光。於是,胡金銓與另兩位好友、也是當年台灣影壇舉足輕重的大師級導演李行和白景瑞一樣在整個80年代基本處於沉寂狀態。
不過,當1989年徐克籌拍金庸的名作《笑傲江湖》時,便想到了已然是半退休狀態的胡金銓,力邀其出山導演該片。老胡自問寶刀不老,正好藉此重振雄風,而徐克也想以胡金銓駕馭武俠片的能力,加上自己電影工作室製作出的驚人視覺效果合力打造出一部曠世的武俠經典來,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如此,便一拍即合。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早就被電影人預言為「影壇佳話「的胡、徐合作卻出現了問題,影片拍攝未到一半,老胡就退出了!關於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徐克說是胡老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演員元華也回憶當時胡金銓確實已經行動不便。老胡的徒弟岳華則認為是徐克欺負恩師,以監制身份強硬幹預導演工作,創作理念亦有重大分歧。最終雖有老胡另一徒弟許鞍華前來救場,但矛盾已然無法調解,胡大師只好黯然退出。岳華本來在《笑傲江湖》中飾演林震南,胡金銓退出後徐克找他補戲,被岳華憤然拒絕,徐克只好換上金山出演。
對於這部集胡金銓、徐克、程小東、許鞍華、李惠民、金楊樺六位導演之功的《笑傲江湖》,記得有人這樣評價:「既有胡金銓古樸的浪漫風格,造型具有中國古代木刻白描人物畫的意趣;又有徐克式的天馬行空、迅速流暢的武打設計和角度多變的鏡頭和剪接;可謂寫實與想像並行,視覺上有一種瀟灑的美感。」依在下個人看法,這話雖然恭維成分居多,但還算公道。但,胡金銓對於《笑傲江湖》的貢獻卻似乎僅剩下了部分畫面構圖和廠監服裝設計了。
此後不久,徐克重拍胡金銓的經典名作《龍門客棧》,改名為《新龍門客棧》(據說都沒跟老胡打招呼),影片繼承了胡金銓老版《龍門客棧》浪漫陽剛的風格和急管繁弦的激烈節奏,但也加進了不少嘻笑怒罵、調風弄月的輕松元素,使得影片整體風格更趨多元化。而該片的動作場面更被徐克剪接得凌厲、肅殺,讓人心頭一震,較之原作雖嫌誇張花哨,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上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與此同時,胡金銓導演的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與其舊作《俠女》同樣改編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卻是票房、口碑皆差。影片一如其當年《山中傳奇》的精雕細刻,肖像畫的意念符號(女鬼畫像)和人物的不斷行走(真人的降魔之路)也都是影迷熟悉的以往胡氏影片的重要特徵,而編劇鍾阿城和胡金銓試圖通過該片體現傳統文人筆下「人與鬼」的關系,野心也頗大。只可惜當時觀眾喜歡的是徐克、程小東搞笑熱鬧大場面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對這種需要沉心入戲仔細揣摩的東東並不感冒。再加上故事節奏緩慢、視覺特技落後,最後鄭少秋與洪金寶決戰一場簡陋之極,還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技術水準,令人不忍卒看,因此票房慘淡自是情理之中。
然而胡金銓遭此重創,對電影的熱情依然不減。過不幾年,又曾意圖拍攝一部當年華工在美血淚史的野心之作。誰知老胡身體漸弱,未幾便撒手人寰、駕鶴西遊了……

10. 推薦幾部香港僵屍類電影。

推薦這篇魏君子的BLOG:「僵屍大時代」——香港僵屍電影漫談(提到的都是經典)

吸血鬼及僵屍電影在西方已有70多年的歷史,類型成熟、影響廣泛,不僅啟發香港拍攝此類影片,更對其有著「偷師」的借鑒意義。即便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寶禾公司製作的極具中國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接連創造票房傳奇,令得跟風搶拍之作橫行,成功引領「僵屍大時代」潮流之際,亦不能完全擺脫西洋「吸血鬼及僵屍片」的文化影響。——因此,要概括整個香港僵屍片的盛衰歷史,我們或可從「西風東漸、土洋結合」這八字中窺出些關乎「跨文化」的究竟來。

·壹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驚悚鬼怪電影的發展緩慢,影片數量質量皆遠及不上喜劇、歌舞、武俠、功夫等類型片。至於僵屍片,更屬於被遺忘的題材,偶爾幾部如《僵屍復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僵屍片的簡陋之作,並未引起反響。倒是1974年,邵氏電影公司與英國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僵屍和「湘西趕屍」傳說的《七金屍》在當時頗受關注,影片由英國人執導,劉家良任動作設計,姜大衛、劉家榮等人聯合主演,可算得第一部土洋結合的僵屍片。不過,可惜的是,邵氏公司對該片的宣傳攻勢雖強,但由於影片風格怪異,內容雜糅,觀眾不能接受,票房最終慘敗。並由此導致之後十年,香港鮮有人再敢碰僵屍電影!
到得80年代初期,以許鞍華、余允杭、於仁泰等新浪潮導演拍攝的《瘋劫》、《撞到正》、《凶榜》、《山狗》、《靈氣逼人》等驚悚鬼怪電影,運用先進的拍攝技巧,個性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空前的恐怖氣氛,令本埠觀眾耳目一新,叫好叫座,反應熱烈;與此同時,洪金寶融合功夫喜劇與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則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極受歡迎;至此,香港的驚悚鬼怪電影方才真正大行其道,其勢至今不衰。
低成本製作的「靈幻功夫片」大獲成功,使得洪金寶和他的寶禾公司嘗到了甜頭。繼《鬼打鬼》、《人嚇人》、《人嚇鬼》之後,洪金寶又開始嘗試將僵屍題材融入「靈幻功夫片」中,不過當時洪金寶等人對本土民俗傳說的僵屍顯然沒有信心,而是想西風東漸,打算借70年代風行歐美的「吸血僵屍」吸引香港觀眾的眼球,因此,專門聘請了英國拍僵屍片的高手設計僵屍造型及嚇人橋段——但後來洪金寶、劉觀偉、林正英等人經過一番仔細研究,發覺西洋吸血僵屍的意念始終無法與他們的靈幻功夫融到一處,便放棄了這一做法。
恰在這時,於仁泰與許冠文拍出了一部《追鬼七雄》,影片向中國傳統民俗取經,借「湘西趕屍」為噱頭,以鄭則仕、許冠英的趕屍道士大戰僵屍的情節製造笑料和緊張氣氛,雖不算特別成功,卻啟發了洪金寶、劉觀偉等人。於是,寶禾公司創作組轉而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民俗趣味,力求影片風格與「鬼打鬼」系列的「功夫·喜劇·靈幻」一脈相承,終於在1985年製作完成了香港僵屍片中具有開創意義的經典之作《僵屍先生》(劉觀偉執導)。

·貳
「香港的僵屍電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屍還魂」——香港影評人吳昊先生此話確實一針見血。單拿《僵屍先生》來說,當年功夫片中最常見的民初背景、師徒關系、鬥趣情節都被編劇直接套用到影片中,有關「僵屍」和「茅山術」的具體細節則極具民間色彩,用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降制僵屍的民俗傳奇手法都被《僵屍先生》統統吸收,並被「九叔」林正英用極其專業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開來。
僵屍的造型動作特徵同樣向民俗傳說取經:身著清朝官服,雙手伸直,雙足並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同理,人閉呼吸可避僵屍,這也是《僵屍先生》最令觀眾印象深刻之處,由此該片在台灣上映時又叫作《停止呼吸》)。但即便如此,片中僵屍獠牙利爪,人被咬中吸血亦變僵屍仍然受到西方吸血鬼及僵屍片的啟發。
另外,《僵屍先生》中的「靈異怪類」也並非全是「僵屍」,尚有王小鳳扮演的女鬼色迷男子的情節,事實上《僵屍先生》以及以後的同類影片中也都有僵屍之外的鬼魂精怪出現,而香港的僵屍片在某種程度上本來就應屬於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范疇,只不過可以獨立成章罷了。
《僵屍先生》於1985年底公映,觀眾趨之若騖,票房狂收2000萬,列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第五位,引起巨大轟動。次年5月,寶禾公司再度出擊,拍攝了《僵屍翻生》,影片將《僵屍先生》中的驚鴻一瞥的趕屍情節發揚光大。「湘西趕屍」的民俗傳說被加以改良在銀幕上蔚為奇觀:深山荒野之中,茅山法師前面搖鈴引路,後面蹦跳著一串頭貼黃紙符的僵屍,情景詭異新奇,令觀眾大為受落。而「僵屍翻生」則是影片最大的噱頭:被趕之行屍被施法變成恐怖僵屍,茅山師徒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刺激搞笑,盡顯黑色喜劇風格,自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正因為《僵屍翻生》延續了《僵屍先生》的成功,才使得港台片商覺得有利可圖,掀起了爭拍僵屍片的熱潮。僅1986年下半年就有近10部跟風之作上映,其中較有名氣的有袁和平導演的《僵屍怕怕》、黃鷹導演的《茅山學堂》等。嚴格來說,這些影片雖然故事情節有所變化,但皆未跳出《僵屍先生》和《僵屍翻生》設定的茅山術斗惡僵屍的套路,盡管個別搞笑嚇人橋段襲自西方吸血僵屍片,整體卻仍是中國傳統民俗趣味的體現。——相比之下,洪家班的寶禾影業同年推出的另一部僵屍片《僵屍家族》,則積極向國外電影偷橋,不僅在當時香港僵屍片中獨樹一幟,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受到熱烈歡迎。
說到《僵屍家族》與同期香港僵屍電影的最不同處是僵屍有了感情,僵屍原本被描繪成毫無人性知覺的怪物,而片中這三個僵屍因是父母與兒子的關系,自然舐犢情深。小僵屍誤落人間,與幾個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溫馨有趣的小把戲,明顯是抄自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故事,雖然只借了皮毛,僵屍倒也稍沾了些親情友情氣。不過,畢竟是嗜血殺戮的行屍走肉,最後一場僵屍大鬧繁華都市的重頭戲又借鑒了日本的怪獸電影的情節,香港觀眾看得離奇有趣,日本觀眾卻是親切熟悉。再加上具有超能力的小僵屍正合扶桑文化口味,更使得《僵屍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後竟也出現了短暫的「僵屍熱潮」,恐怕這是香港電影人所沒有想到的。

·叄
1987年是僵屍題材風頭正勁之時,引領僵屍電影潮流的寶禾影業雖然狠嘗了幾次「僵屍」的甜頭,卻沒有接著搶市,而是拍了一部《靈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術鬼怪魂精之餘,惟獨沒和僵屍沾邊,只涉及了另一類民間傳說中活人被術士施法控制的所謂「行屍」。不過,即便如此,片中呂方和小孩演的搗蛋鬼的服裝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觀眾喜歡的清朝僵屍。另外,同期的幾部喜劇片如《精裝追女仔2》《福星闖江湖》中都加了扮僵屍嚇人的搞笑橋段,看來其時「僵屍」熱潮的影響力已不僅限於同類影片。
同樣在1987年,鄧光榮的「影之傑」電影公司製作了一部完全不同於寶禾公司開創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僵屍片:《猛鬼差館》。該片由兩名在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電影人負責劇本編寫和導演工作。其中一人叫做王家衛,本來主要為陳勛奇作編劇,但並不是很成功,還曾經因劇本編寫太慢被新藝城炒了魷魚。另一人叫劉鎮偉,本來不是搞電影的,早年在某財務公司工作,後來該公司搞起了電影,成立了「世紀」電影公司,他便成了該公司的製片經理。監制了《凶榜》、《殺出西盤營》、《烈火青春》幾部「新浪潮」導演作品後,對電影的興趣愈發濃厚,竟棄了製片經理不當,改做電影編導。
兩人合作的這部《猛鬼差館》雖然是當時最熱門的「僵屍「題材,卻並未淪為跟風之作,而是藉助流行拍檔喜劇模式,配合各式各樣中西鬼片的驚悚搞笑情節,拍成時裝版的警察、僵屍大鬥法的驚悚搞笑喜劇,與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僵屍片大異其趣。影片的「僵屍」也不再是清朝遺老,居然改為抗日時期在港自殺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抖篷的西方紅眼吸血鬼形象,至於片中警察們最初採用的對付僵屍的方法亦是用木樁釘入僵屍心臟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數。
《猛鬼差館》上映後,觀眾對這種「土洋結合」的僵屍片倍感新鮮,票房自然輕易過千萬。劉、王嘗此甜頭,豈能罷休?1988年再次聯合編劇,以《猛鬼差館》原班人馬繼續打造時裝僵屍喜劇《猛鬼學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隊大戰僵屍猛鬼的瘋狂好戲,影片繼續向西方類型片借橋,同時又大膽創新,比如用放水放電消滅僵屍的方法,不僅本土茅山術中沒有,亦不見於西方的吸血僵屍片。——相較而言,與該片同年上映的《僵屍叔叔》卻仍體現了本土化的民俗傳奇,以前「寶禾」僵屍片中常見的搖鈴趕屍、師徒鬥趣,門派之別的惡作劇整蠱、茅山法術大斗清朝僵屍的等等橋段皆被《僵屍叔叔》照單全收,並且拍得趣味盎然、娛樂性十足,再次延續了寶禾公司製作僵屍電影的票房神話。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的最後一次風光了。

·肆
在香港的僵屍電影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鍾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則當屬林正英「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連畫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茅山道長形象最是深入人心。而作為香港僵屍電影的代表人物,林正英對僵屍片這種令自己聲名鵲起的題材確實也情有獨鍾,為它付出了不少心血。
因此,當香港傳統的茅山僵屍片由於被眾多跟風之作反復模仿毫無創新,以至漸漸失去觀眾時,林正英為避免香港僵屍電影黔驢技窮、自斷生路,拍攝的此類影片在力保不失本土民俗趣味之餘,亦開始積極將西方吸血鬼及僵屍融入香港僵屍片中,他於1989年自導自演的《一眉道人》便是其「土洋結合」的最佳範本,該片不僅將民間「養鬼」之說改成「養小僵屍」,道長與小僵屍居然情同父子、共同對敵!而且大膽引出西洋吸血僵屍,來一場中西大戰,影片最熱鬧新奇之處便是茅山術降不住西洋僵屍,一眉道人無奈之下用炸葯爆破,卻仍然不能奏效,最終竟是用泥沼困住西洋僵屍,方才大功告成。
整部《一眉道人》搞笑刺激,茅山道長與基督教徒的「雞同鴨講」、茅山術與西方僵屍斗在一起的新奇效果皆令觀眾大為受落。影片上映後票房過千萬,雖因林正英不計成本、精益求精未能盈利,卻打開了香港電影人重新審視本土僵屍電影的思路。之後的1990年,本已山窮水盡的香港僵屍電影再度掀起創作熱潮,西風東漸之勢亦愈演愈烈。
打響1990年僵屍電影第一炮的,是與林正英共同出身洪家家班的錢月笙、陳會毅,兩人合作的《捉鬼合家歡》名為「捉鬼」,實為「收藏僵屍」,鬼倒是有一個,卻是忠心耿耿的「鬼仆」。影片最有創意的地方是開篇用現代科學儀器給僵屍做實驗,本來很有搞頭,可惜沒有深入,最終只淪為一個小噱頭而已。
林正英在這年也拍出一部《驅魔警察》,從民初走向現代,沿襲了劉鎮偉《猛鬼差館》中警察拍檔與屍魔鬥法的模式,不過玩的仍是茅山術,算是茅山僵屍片與警察搭檔破案兩大類型片的綜合體。至於擅長中西混合的劉鎮偉,在稍後的《屍家重地》中,表面看來似乎向本土傳統僵屍片取經,並夾以盜寶情節,實質上卻是借僵屍題材調侃政治。影片中的千年僵屍居然是秦始皇,而且仍如生前一般桀傲張狂。一群人在舞台上假扮荊軻、王昭君胡搞亂唱、意圖接近秦屍然後滅之的橋段,充滿戲謔,實是劉鎮偉喜劇風格的最佳體現!
其實,若論香港的僵屍片中將民俗傳統與西洋吸血僵屍結合得最為荒誕的,應首推陸劍明導演的《僵屍醫生》。影片從醫生林保怡在英格蘭與女吸血鬼陳雅倫在一夜風流時被咬,事後回港逐漸呈現西方吸血僵屍症狀:如懼怕陽光、貪食患者鮮血,喜著黑色斗篷、晚上睡覺甚至如蝙蝠倒懸粱上等等,好在那女吸血鬼又運功將他治好。孰料此時吸血鬼伯爵趕到香港,於是眾人與其在醫院展開血戰,眼看不敵之際,林保怡等三名男醫生竟然被劉、關、張蜀漢三傑附身,最終戰敗西洋吸血僵屍!
無可否認,《屍家重地》與《僵屍醫生》的編劇都有信馬由韁的超強想像力,但如此單純為搞笑而搞笑的荒誕不經,觀眾似乎並不買帳。相比之下,倒是德寶公司製作的完全西洋化的吸血鬼電影《一咬OK》在1990年的幾部僵屍片中最受歡迎,林子祥所飾的吸血鬼李伯爵,身處歐洲古堡,身著黑色禮服,如西方哥特文學中的貴族吸血鬼一般優雅,影片情節亦是有吸血、有驚情,有惡斗、有浪漫,頗得西方吸血鬼影片神韻,只是少了些驚恐怖的氣氛罷了。這與之前香港的僵屍電影只顧胡亂抄襲和盲目嫁接,卻從不理會西方吸血鬼與僵屍原來有本質不同的做法大相徑庭,可稱得上香港僵屍片向國際化靠攏的一次大膽嘗試。

·伍
盡管1990年香港僵屍電影的創作呈現出多元化格局,有的甚至完全放棄了本土茅山術的傳統套路,但總的來講,反映並不如人意。太多的粗製濫造使得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賭片和稍後徐克的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電影片商聞風而動,都改拍賭片和武俠片去了,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僵屍題材竟鮮有人再敢涉及。
而事實上,此時僵屍電影確實已積重難返,可憐只剩下林正英獨撐大局,雖然又拍出如《非洲和尚》這等集茅山法術、異域風俗、喜劇名片《上帝也瘋狂》的非洲土著,以及善良的僵屍祖宗大戰非洲巨人等諸多精彩橋段的創意之作,但最終無力回天。因此,這之後的作品無論是回歸本土茅山僵屍片的《僵屍至尊》、《新僵屍先生》、《音樂僵屍》、《湘西屍王》,還是如《一咬OK》一樣完全效仿西方吸血鬼電影的《一屋哨牙鬼》都不可避免的接連票房敗北——待到1993年,港台跟風武俠片的熱潮風起雲涌之時,香港的僵屍片卻徹底陷入絕境。
不過,俗語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20世紀90年代中期,僵屍題材雖然在香港大銀幕上幾近絕跡,卻在電視熒屏上繼續「苟延殘喘」,而這依然要歸功於「僵屍道長」林正英的不離不棄。1995年至1997年,他與亞視合作拍攝的《僵屍道長》系列劇集,收視率非常理想,令他看到了體現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僵屍片還是大有市場的。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准備接拍《僵屍道長》第三部時,卻因肝癌於1997年病逝。這位平時素來低調的「老實人」(蔡瀾語)的死訊一公布,香港電影界皆驚,痛惜之餘,不免哀嘆香港自《僵屍先生》以來創立的只用土法特技及功夫雜技便可營造驚人視覺效果、且具有黑色喜劇風格的茅山僵屍片,在林正英仙逝後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事實似乎正是如此,且看90年代末期至新世紀之初,香港銀幕上倒是又出現了類似僵屍電影的《生化壽屍》(葉偉信導演)和《生化特警之喪屍任務》(鄭偉文導演)等片,不過它們的主幹情節模仿的皆是西方電子游戲《生化危機》,至於什麼生化壽屍、喪屍也都是舶來品,主要是靠病毒感染,面目猙獰兇殘嚇人或可與中國本土僵屍有一拼,但嚴格來說,其實與僵屍片根本無甚關聯。而在電視熒屏上,亞視在林正英死後,放棄製作傳統民俗的《僵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家族體系的現代靈異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劇情則是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完全娛樂性的僵屍片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連亞視的死對頭、無線電視台的老闆邵逸夫都大度的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拍得好看呢。但盡管如此,該劇拍到第二部便開始收視下滑,並且這股「西風東漸」的僵屍題材也並未因此延伸到大銀幕上來。

·陸
說到近兩年來的香港僵屍電影,倒有兩部問世,一部是2001年梁鴻華導演的《趕屍先生》,另一部是徐克監制、錢升偉導演的《僵屍大時代》。這兩部電影皆可稱得上回歸傳統的茅山僵屍片,《趕屍先生》甚至完全取材自湘西趕屍的傳說,集巫術、茅山、下蠱等民俗怪談於一身,連男女角色的服飾都取自湘西少數民族,追根溯源到如此境地,在港片中固然少見,但對觀眾而言,卻也未覺有多新鮮。至於徐克的《僵屍大時代》,表面看來,清末背景、師徒鬥趣、深宅鬥法、屍變、師徒合力斗僵屍體等情節皆是套自本土傳統僵屍片,但實際上仍體現了徐克一貫的冷竣風格,人與人之間各懷鬼胎、爾鷸我詐,為了面子傳宗接代、為了利益謀財害命!暗冷的色調,驚魂的夜晚,兒女之情是如此蒼白無力,有的只是對僵屍的恐懼,對這個世道的漠然。
《蜀山傳》之後的徐克沒有再大玩電腦特技,而是注重寫實的動作打鬥,但剪接依然凌厲,視覺效果依然驚人。只可惜《僵屍大時代》空有徐克的意念,卻沒有良好的內容和細節基礎,各方面都不對勁,讓觀眾看得莫名其妙,仍不免淪為一部技術性電影,最終竟至影片迄今還未公開上映,只以音像製品方式流入市場的悲慘境地。
現今看來,體現民俗傳統的茅山僵屍片似乎已走到盡頭,少有觀眾捧場。而2003年的《千機變》則走了一條完全洋化的路子,影片完全借鑒西方吸血僵屍片(尤其是《刀鋒戰士》)的模式,僵屍聖典「Day for night」,陳冠希、黃秋生出身僵屍家族,鄭伊健、鍾欣桐身為僵屍獵人,僵屍王子與凡人女孩的愛情等等都似曾相識。
不過,《千機變》整體雖是僵屍片格局,但情節卻多以Twins這兩個小女生的吵吵鬧鬧和愛情經歷為主,蔡卓妍的兩次戀愛,鍾欣桐喜歡成熟的老大哥,彷彿一部靈幻動作版的《這個夏天有異性》,只有開篇和結尾兩場斗僵屍的戲份才有點僵屍片的樣子。看來即便是僵屍題材也不能壓制Twins的青春活力,而林超賢只能將《千機變》拍成混合類型的電影,有動作打鬥、有法術特技、有詼諧搞笑、有生死煽情、有輕松愛情、故事駁雜得頗具港片特色,只可惜情節難免鬆散,橋段老套,不見導演功力。至於《千機變》的特技,倒是很花哨,看得出來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進行製作,僵屍飛檐走壁的電腦特技像極了《蜘蛛俠》,其他如僵屍屍化、蝙蝠亂飛、教堂決戰的特技畫面雖然似模似樣,不過卻似曾相識,未見新奇,因此營造出的視覺奇觀恐怕也不會有令人驚艷的感覺。
劇本的蒼白和導演的失敗註定了這部擁有明星陣容、動作特技等諸多賣點的《千機變》將成為熱鬧一時的流星之作。強大的宣傳攻勢雖然令《千機變》的票房暫時收得,卻對香港僵屍電影的復興毫無用處。

其實,相見不如懷念,縱然香港僵屍片真的風雲再起,但世間已無「九叔林正英」,又有什麼意思?
也罷,香港電影的「僵屍大時代」只能是一個記憶了。所謂重掀熱潮,不過是我等港片遺少的痴人說夢,偶爾無聊喟嘆一下總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