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故事中的故事影評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故事中的故事影評

發布時間: 2022-06-07 20:06:55

『壹』 美國電影《愛情故事》觀後感,英語版

美國電影《愛情故事》觀後感
美國電影《愛情故事》(Love Affair)的主題曲《love story 》,這個歌曲是我很早接觸的外國電影歌曲,當時我還很小,只能聽懂幾個單詞的英文歌曲,畫面很吸引人,是一個中年男子從容地走過來,坐在一個長椅上開始漫不經心的演唱,演唱者是Andy williams,安迪·威廉斯,不是電影原唱,但這個歌曲他演繹的特別好,依稀記得畫面就是一對男女在室外不大一個結冰的小湖上滑冰,這個歌曲的旋律和那些畫面我永遠不會忘記。

簡單卻又純凈的愛情

故事發生在美國著名高校哈佛大學里。奧利佛和珍妮在圖書館相識,起初兩個人還因為圖書的事情爭吵,結果一個鏡頭切過來,變成了奧利佛在餐廳里請珍妮喝咖啡。後來他們迅速墜入愛河。戀愛中的男女的娛樂生活自然會十分豐富,奧利佛專攻他的冰球,珍妮一直在支持著他。

很驚異於男主角奧利弗·巴拉特的不拘小節,居然與室友們打招呼是:「你們好!禽獸們!」他稱呼自己的父親從來不喊爸爸、父親之類,當面喊「先生」,私下喊狗娘養的,並且從不正面看他的臉。奧利佛帶珍妮去見自己的父母。奧利佛的父母是百萬富翁,可是奧利佛卻與父母之間有很深的隔閡,他養成了叛逆的習慣。父母得知珍妮的家庭是個烤麵包的,就猶豫了起來.因為奧利弗與父親有極深的矛盾,他的父親反對他娶麵包師的女兒珍妮為妻,因為巴拉特一家是顯赫的名門望族。但奧利弗卻從來不屑於父親的這種態度,毅然離開了家娶自己心愛的女子為妻。

男主人公奧利弗的妻子不信教,因此他們的婚禮儀式在婚姻登記處簡單的舉行,沒有牧師,只有一個文書公證。因為奧利弗的妻子不相信上帝,她從來沒有認為過另一個世界會比現在這個更好。奧利弗對珍妮說:「我給你我的手,我給你比金錢更寶貴的愛情,我在宣言和法律面前給你我全部。你會把你給我嗎?你會和我一起旅行嗎?我們會在有生之年緊靠在一起嗎?我奧利弗·巴拉特,從今以後讓你珍妮弗·卡芙里瑞成為我妻,至珍至愛,至死不渝。」珍妮說:「我珍妮弗·卡芙里瑞,從今以後讓你奧利弗·巴拉特成為我夫,至珍至愛,至死不渝。」盡管珍妮不相信宗教,但她始終相信愛情需要有誓言,因此他們在婚姻登記處也宣誓了。

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冬天,校園里都積滿了厚厚的雪。奧利佛和珍妮在雪地里打鬧翻滾、堆雪人,珍妮甚至在吃雪。兩個人的臉凍的通紅,卻掩蓋不住他們的笑容。仰面朝天的躺在雪裡,愉悅的心情從他們心裡彌漫到鏡頭里,在感染到每一個觀眾的心裡。羨慕那樣的大雪啊!而在電影結尾依舊是純白的背景,失去了真愛的奧利佛只留給我們一個孤獨的背影,獨坐在雪地上,緬懷著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或許他們唯有在記憶中才會再次重聚。哈佛的雪景成為了本片的一個重要標志,暗示了他們的愛情如同雪花一般純潔美麗,可是又是短暫易逝,終究是要融化在春天的。盡管有著悲傷的結尾,但是導演卻把這種悲傷處理的特別低調,甚至都不被人察覺。我們沒有看到珍妮離開人世的情景,我們只有在男主角的背影里意識到什麼,而當字幕出現,就會猛然領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酸楚。

永遠記住了珍妮說的那句話:「愛就不要說對不起。」她臨死前對丈夫說:「我指望你堅強些,你這個該死的打冰球(因為奧利弗熱愛冰球運動)的傢伙。」珍妮讓奧利弗抱著自己,隨後在丈夫的懷中安詳逝去,奧利弗淚流滿面。雪的世界裡總是呈現愛侶的身影,白色象徵純潔,讓人幻想愛情的美好。我感受到的愛遠遠比這部電影所表達的還要更多、更熱烈、也更持久。
The theme song 「Love Story」 of the American movie 「Love Affair」 is a foreign movie song that I contacted very early. At that time I was very young and could only understand English songs of a few words. The picture was very attractive. Man, a middle-aged man came calmly and sat down on a bench to begin casual singing. The singer Andy Williams, Andy Williams, is not the original singer of the movie, but this song he performed particularly well, faintly I remember that the picture was a pair of men and women skating on a little ice lake outside. The melody and images of this song I will never forget.

Simple but pure love
The
The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Harvard University, a famous American university. Oliver and Jenny met in the library. At the beginning, the two men were still arguing because of the books. As a result, a shot was taken and Olivier asked Jenny to drink coffee in the restaurant. Later they quickly fell in love. The entertainment life of men and women in love is naturally very rich. Oliver specializes in his ice hockey. Jenny has been supporting him.

Amazed by the irresponsibility of the actor Oliver Barratt, he actually greeted his roommates with the words: "How do you do! Beasts!" He called his father never call his father, his father or the like, and shouted "Mr." in private. She shouted for her son and never looked at his face. Oliver takes Jenny to see her parents. Oliver's parents were millionaires, but Oliver had a deep separation with his parents. He developed a habit of rebellion. When the parents learned that Jennie's family was a toast, he hesitated. Because Oliver had a deep conflict with his father, and his father opposed Jennie, the daughter of his baker, because the Bharat family was a prominent and prominent family. . However, Oliver never disdained his father's attitude and decided to leave his family to marry his beloved woman.
The
The hero of the hero, Oliver』s wife, is not religious. Therefore, their wedding ceremony is simply held at the marriage registration office. There is no priest and only one essay is notarized. Because Oliver's wife did not believe in God, she never thought that another world would be better than it is now. Oliver said to Jenny: "I will give you my hand. I will give you more precious love than money. I will give you and me all before the declaration and the law. Will you give me to me? Will you travel with me? Will we be close together in our lifetime? My Oliver Barratt will make you Jennifer Cabrillo the wife of my wife from now on. She will never die.」 Jenny said: 「I Jennifer Cabrillo, from now on, will make you Oliver Barat become my husband, the ultimate lover, to death.」 Although Jenny does not believe in religion, she always believes that love requires oath, so they are in marriage The registry also sworn.
The
The story in the movie happened in the winter and the campus was full of thick snow. Oliver and Jenny slammed and snowmaned in the snow, and Jenny was even eating snow. The two people's faces were flush with red, but they couldn't cover their smiles. Lying in the snow on their backs, the joyful mood spreads from their hearts to the camera, infecting every viewer』s heart. Envy such a heavy snow! And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s still a pure white background. Oliver who lost his true love only left us with a lonely back, sitting alone in the snow, cherishing memories of the passing away of the good times, perhaps only in memory. Reunited again. Harvard's snow scen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film, suggesting that their love is as pure and beautiful as a snowflake, but it is also fleeting and evanescent. It will eventually melt in the spring. Despite the sad ending, the director has treated this kind of sadness with a low profile that is not even noticeable. We did not see Jennie leaving the scene. We only realized what was on the back of the actor. When the subtitles appeared, they suddenly realized that it was an indescribable mess.
The
Always remember Jenny's saying: "Love should not say I'm sorry." She said to her husband before she died: "I hope you are stronger, you damn the guy playing ice hockey (because Oliver loves ice hockey). "Jenny let Oliver hold herself, and then passed away in her husband's arms. Oliver burst into tears." The world of snow always presents the figure of a lover. White symbolizes purity and makes people dream of love. The love I feel is far more than that expressed in this movie. It is more enthusiastic and lasting.

『貳』 求一篇英語電影的英文影評,600字~800字,答好給20

《卡特教頭》這部電影你看過沒有?Coach Carter,講籃球教練的,我搞了篇你看看
"Coach Carter" is inspired by the true story of Ken Carter (Samuel L. Jackson), a controversial California high school basketball coach who took a bunch of unruly underachievers and not only made them contenders but taught them how to find the "victory within."

But while the movie's motivational message is patently praiseworthy, the game it runs across the screen, for well over two hours, is so full of familiar moves from the likes of "Stand and Deliver," "Hoosiers" and "Remember the Titans" that it finally inces more fidgeting than cheers.

Thank goodness then for go-to guy Jackson. He takes what could have been a cardboard clichŽ role and puts flesh on it with his flamboyant intelligence, some sharp speeches and, of course, that castigating stare. In fact, when he first confronts the Richmond High Oilers players in the gym, calling them out as "young sirs," there are great glimmers of his "Pulp Fiction" character, Jules Winnfield, reciting Ezekiel's prophecy of wrath against the Philistines.

Also skilled is the young ensemble cast, including Robert, Ri'chard (who plays Carter's son), Rob Brown, Antwon Tanner, and Rick Gonzalez. They come together to portray a group of impoverished student athlet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sensitivity and street-smart surliness. Their often profane repartee, peppered with racial epithets and shrewd slurs, shines as the truest part of the script. And singer-songwriter Ashanti makes her acting debut with a thoroughly natural performance as the pregnant girlfriend of one of the players.

What doesn't work is the plodding pace director Thomas Carter ("Save the Last Dance") sets. The story line builds to the moment when Carter antagonizes the community by padlocking the doors to the gym and benching the entire undefeated team because some of the players haven't fulfilled their written contract to keep up their grades. And then it goes on and on from there, losing its momentum and dramatic tension in several tired subplots and at least one too many basketball games decided at the buzzer.
Samuel L. Jackson made news last week by refusing to co-star with 50 Cent in a movie based on the rapper's life. He not only refused, but did it publicly, even though the film is to be directed by six-time Oscar nominee Jim Sheridan ("In America"). A clue to Jackson's thinking may be found in his new film, "Coach Carter,"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a California high school basketball coach who placed grades ahead of sports. Like Bill Cosby, Jackson is arguing against the anti-intellectual message that success for young black males is better sought in the worlds of rap and sports than 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however another aspect to Jackson's refusal: He said he thought Sheridan wanted him to "lend legitimacy" to 50 Cent's acting debut. He might have something there. Jackson has an authority on the screen; he occupies a character with compelling force, commanding attention and can bring class to a movie. He might, he said, be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50 Cent after the rapper makes another five movies or so, and earns his chops.

This reasoning may not be fair. Consider the work that Ice Cube did in "Boyz N the Hood" (1991), his first movie and the beginning of a successful acting career. Or look at the promise that Tupac Shakur showed, especially in his last feature, "Gridlock'd" (1997), holding his own with the veteran Tim Roth. Maybe 50 Cent has the stuff to be an actor. Maybe not. Jackson's decision may have more to do with the underlying values of the rapper's life; he may not consider 50 Cent's career, so often involving violent episodes, to be much of a role model.

Role models are what "Coach Carter," Jackson's new film, is all about. He plays Ken Carter, who began as a sports star at Richmond (California) High School, setting records that still stand, and then had success in the military and as a small businessman. He's asked to take over as basketball coach, an unpaid volunteer position; the former coach tells him, "I can't get them to show up for school." Ken Carter thinks he can fix that.

The movie was directed by Thomas Carter ("Save the Last Dance"), no relation to the coach. It follows long-established genre patterns; it's not only a sports movie with the usual big games and important shots, but also a coach movie, with inspiring locker room speeches and difficult moral decisions. There are certain parallels with "Friday Night Lights," although there it's the movie itself, and not the coach, that underlines the futility of high school stars planning on pro sports as a career.

Certainly both movies give full weight to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mmunities where they're set -- places where the public's interest in secondary ecation seems entirely focused on sports, where coach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eachers, where scor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grades.

Coach Carter wants to change all that. He walks into a gymnasium ruled by loud, arrogant, disrespectful student jocks, and commands attention with the fierceness of his attitude. He makes rules. He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ign a contract, promising to maintain a decent grade-point average as the price of being on the team. He deals with the usual personnel problems; a star player named Kenyon Stone (Ron Brown) has a pregnant girlfriend named Kyra (R&B singer Ashanti, in her, ahem, first role), and she sees a threat to her future in Carter's determination to get his players into college.

Ken Carter's most dramatic decision, which got news coverage in 1999, was to lock the gymnasium, forfeit games and endanger the team's title chances after some of his players refused to live up to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The community of course was outraged that a coach would put grades above winning games; for them, the future for the student athletes lies in the NBA, not ecation.

Given the odds against making it in the NBA (dramatically demonstrated in the great documentary "Hoop Dreams"), this reasoning is like considering the lottery a better bet than working for a living.

Jackson has the usual big speeches assigned to all coaches in all sports movies, and delivers on them, big time. His passion makes familiar scenes feel new. "I see a system that's designed for you to fail," he tells his players, pointing out that young black men are 80 percent more likely to go to prison than to go to college. The movie's closing credits indicate that six of the team members did go on to college, five with scholarships. Lives, not games, were won.
從劇情本身,到主演Samuel Jackson的分析,很到位了,你可以用用;當然這部電影也不錯你可以有空看看,打字打得累死了,嘿嘿;新年快樂啊

『叄』 動畫片故事裡的故事觀後感

高達 Seed desting 觀後感
這部卡通片是在2005年播出的,是高達系列的一部分,從網上看到的結果是大家很滿意,收視率在日本排名第一,是當年最佳的卡通片,在國際上的效果也比較理想,應該說是高達系列最成功的一部,並且也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續集的一部,可以說是在收視率和票房上均取得了成功,但是因為眾所周知的緣故,沒有出續集,讓很多人覺得遺憾,但這也符合高達系列的傳統,因為高達系列動畫片自1973年開播以來,主人公總是在變化的,這有點像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歷史在發展,主線人物也不會一成不變,今年出一個,明年再換一群人,讓挑剔的觀眾總會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而關注高達系列動畫片,這其實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商業頭腦,所以 高達seed desting熱播後,阿斯蘭,基拉,拉克絲,真等人不再出現,也是正常的。如果繼續圍繞著這幾個人演下去,那豈不成了名偵探柯南,或者福爾摩斯系列小說,那樣的作品從頭到尾都圍繞著一個主人公展開,而高達系列的作品與之不同,兩者的出發點和發展思路都不一樣,所以不要強求高達Seed desting出續集,也不要幻想著阿斯蘭,基拉,拉克絲,真等人能夠復活,不管這樣對那些喜愛這些主人公的人有多麼的殘酷,事情是無法改變的,這部卡通將作為一部歷史,印在人們的記憶里,成為一段美好的回憶罷了。
其實讓他們復活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讓一個別的公司再做下去,拍個續集什麼的,但問題就出來了,第一 如果拍出來了,版權怎麼辦,到底歸誰,至少我是沒想明白;第二 市場能否接受,畢竟這部動畫片已經過去兩年了,誰又能保證這部續作能夠再獲成功呢?兩年過去了,在這段時間里,又新出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誰又能保證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它的續集能夠再成功呢。第三 高達 Seed desting 已經非常好了,如果續集想再取得成功,它就要比前一部做得更好,否則觀眾不會買賬,人們會說主人公又活了,但是拍的太差了,把主人公都浪費了,這還不如讓他們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綜上所述,我認為不出續集也是情理之中的,盡管我本人希望看到續集,但理智必須戰勝情感,我正是基於理智才說出了上面的話,因為這畢竟是一部卡通片,它是為了賺錢的,他不是為了完成人生意義的探索,請記住,它只是一部賺錢的機器,它不是紀錄片,它可以說是給了人們一個逃避現實的城堡,人們通過它,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但終究會有一個夢醒的時刻,因為那畢竟是一種虛幻,人們還是要回到現實中的,因為現實中不管有多少的不如意,但總是真實的。
說了一堆廢話,請大家原諒,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感受,有些不深的觀點,有些就是錯誤的,寫出來,想給大家帶些東西,能夠給大家一些思考,諸位盡可以去罵,去批,如果本文能過給大家一些東西,也就不算是失敗。不過當我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以後,覺得真是不滿意,很過想說的卻沒說出來,而且很過意思沒表達出來,真的是很生氣,在這里我覺得,真正讓人可氣的時候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真的讓人上火。
關於高達不能在中國放映
嚴格意義上講,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因為在網路上大家是可以看到的,也可以說政府並未完全封殺這部動畫片。但這所以未能在電視上放映,應該是吸取了過去的教訓,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免費引進了動畫片變形金剛,但沒想到的是讓外國人又大賺了一筆,市場打開了,自己的東西反而沒保護住,也可以說是交了一筆學費,從那以後,對於引進的卡通片,審查的過程也就越來越嚴格,尤其是近年來,為了保護民族產業,對外國的卡通片卡得更加的嚴格。對於這部在世界范圍內熱播的動畫片,自然會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如果貿然引入,將對中國的動畫產業造成沖擊,有可能對剛剛起步的民族動漫產業造成不利的影響,對於中國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情。
網上其實有人回答過這個問題,我這個回答出的太晚了,而且也不一定準確,在這里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那麼這個回答就有意義了。
以上內容來自http://tieba..com/f?kz=330802180

『肆』 有沒有關於外國電影的影評

評論一:
片子緊湊了!

為了不讓電影淪為「動畫版」的文字說明,原著已經精簡再精簡,可還是撐足150分鍾。難得的是影片沒有遺漏任何一個解密關鍵的環節,連「白化殺手」塞拉斯的身世也用鏡頭拼接快轉,可見導演煞費苦心。兩個密碼筒變一個,復雜的密碼解釋能舍則舍,博物館館長和孫女索菲·奈芙的決裂過程一筆帶過。沒有了雜七雜八的信息,影片的確創造了環環相
扣的緊張氛圍,轉而考慮一下,如果電影也事無巨細地一一解釋,你也許要在電影院坐上整整半天!

情節太快了?

影片情節進展過快,似乎所有東西一瞬間都堆到眼前。觀眾畢竟不是訓練有素的情報人員,所以只要有一處沒有弄懂,就會一直如墜霧中。提彬爵士與羅伯特在書房中的大段對白,簡直堪比一堂宗教學講座,要是不知道「聖騎士」、「東西羅馬的分裂」、「中世紀的黑暗」,要解的密平白又多了幾重。電影放映結束後,一位年紀稍長的阿姨不斷詢問身邊的人:「這個主教怎麼不明不白就相信壞人呢?這個教堂跟前面那個白人(塞拉斯)去的是不是同一個啊?為什麼前面那個人沒找到杯子呢?……」

美女呆了?

仗著情節抓人,導演就是有本事把大牌如湯姆·漢克斯、讓·雷諾活生生變成大道具!

最讓影迷扼腕的就是奧黛麗·塔圖的造型——「我可愛的天使愛美麗啊,在這部片裡面怎麼變成保守高中女教師了!」原著中「勃艮第葡萄酒」般的發色在她身上顯得十足暗沉,藏青色職業套裝加窄身裙毫無女人味,即使為塑造一個「智慧果決」的女探員,也不至於把女性魅力掃盪干凈。沒有了愛美麗的古靈精怪,索菲·奈芙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女教師。

「文藝腔」少了!

聽說許多看原版影片的觀眾被那些西班牙詞根,法語發音搞得「七昏八素」,譯製片廠連夜趕制中文版,掃平一切語言障礙。製作精良的中文版,沒有以前譯製片的那種「毛骨悚然」的文藝腔,把許多繁難的宗教文字翻譯得十分流暢,配音演員的幽默感大有進步,喜歡開玩笑的提彬爵士即使說著標准普通話,他每次出現依然能讓觀眾爆發笑聲。

評論二:
實話實說,《達芬奇密碼》這本書本身也並非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其中的創意、理論甚至是寫作手法都充滿了抄襲和借鑒的影子。丹·布朗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用最聰明的辦法把這些東西揉在一起,並趕在一個對信仰充滿懷疑的危機年代出了這本書。

無論怎樣,對於愛好神秘科學的人來說,即使這樣一本略帶快餐文學和奇幻小品色彩的小說還是會吸引你在一個晚上連夜讀完。

加上好萊塢的大製作、漢克斯和法國天使的搭檔,也使得我對電影充滿了期待——這種期待的基礎是只希望能再現書中緊張氣氛和高智商的推理,並不指望一部根據暢銷書改編的電影能有什麼驚喜和突破。

問題在於,連這樣一種期待基本也沒能實現。電影里的漢克斯們彷彿變成解迷類RPG游戲的角色,表情做作、節奏混亂,根本不像是一部好萊塢的精美電影。

不過,我們不能責怪漢克斯和他的美麗女搭檔奧黛麗·塔圖,畢竟他們已經努力在做了,只是編劇和導演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實在太狹小。首先,對比原著中更加犀利和明顯地嘲諷天主教廷,電影在此弱化的太多太多。大概是考慮到天主教徒們對電影的反對吧,電影在很多情節和對白上都緩和了不少,這樣使得本應該多少能反映現代社會信仰危機的可能性喪失殆盡,關於基督的爭議在電影裡面徹頭徹尾地變成了一個戲劇的噱頭,而非嚴肅和現實的歷史問題。其次,作為原著特色之一的懸疑和緊張氣氛,在電影中幾乎僅僅單純地演變成恐怖——比方說事共會的肉體苦修、隱修會的神婚儀式等等。此外,電影的節奏把握也很成問題,雖然在150分鍾里看似迷題一個接著一個,但實際上卻令人感覺毫無變化,前30分鍾覺得刺激,後面的時間里就覺得「審美疲勞」,尤其是在電影後段中缺乏更新鮮的鏡頭的時候。

如果說,以上種種都是由於電影本身的特點不得不改變的話,那麼個人倒是認為沒有再現原著中精巧和充滿智慧的各種解迷元素反而是電影的致命傷。這就好像你在玩一個類似「古墓麗影」的游戲,第一個迷題是1+1等於幾,第二個迷題就是2+2等於幾一樣乏味。各種迷題設計的是不是令人贊嘆卻恰恰是這種冒險類電影的殺手鐧,看看以前的印第安納瓊斯系列就曉得了。

盡管如此,說了一大堆的缺點,還是要提幾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出演白化病人賽拉斯的演員保羅·貝塔尼很不錯,雖然台詞並不很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我們一點也聽不懂的拉丁語,不過表情和細節動作卻十分到位。其次,雖然百分之九十九的內容都沒有改編的令人滿意,但是影片最後結尾對小說的改編卻十分有新意,甚至可以說更好一些。個人最喜歡的部分也是最後漢克斯以古代聖殿騎士的姿勢跪在抹拉大陵墓前的那一幕。

『伍』 誰給我寫10部電影的影評,外國電影,有內容的,像勵志的什麼的

阿甘正傳
天空中,一根羽毛隨風飄舞,飄過樹梢,飛向青天……最後,它落在福雷斯·甘的腳下,阿甘把它夾進自己最喜歡的書中。他正坐在薩凡納Savannah州的一個長椅上等待去珍妮家的公交。他要與自己多年沒見的、愛慕了一生的珍妮見面。阿甘開始思緒萬千,為了消磨時間,也是為了撫平浮動的情緒,他向同坐等公車的路人訴說著自己一生的故事——
洛奇

一部劇情影片,如果不想那些花哨誇張的內容,想懷舊,記得一定要看洛奇,劇情沒有那麼發雜只需慢慢品味即可。無論你是沖著偶像還是拳擊題材......,看了給人輕松的感覺
洛奇2
洛基•巴爾博厄(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Sylvester Stallone
飾)戰勝了世界冠軍拳王阿波羅,卻很快花光了比賽贏得的獎金。為了養家糊口,他嘗試了很多的工作,均未成功。他再三考慮,決定做回本行,重新開始他的拳擊生涯。阿波羅對於上次的失敗也非常介懷,他多次給洛奇製造麻煩,逼迫他重出江湖。雖然太太反對,但洛奇仍然緊鑼密鼓,開始做好比賽的准備,他的決心終於得到親人的支持。在親友的協助下,他苦練拳術,走上賽場,和阿波羅展開驚險搏鬥。

洛奇3
在第二次擊敗宿敵——黑人拳王阿波羅·克里德(Carl Weathers 飾)後,當初貧民窟出身的窮小子洛奇(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Sylvester
Stallone 飾)逐漸走上事業的頂峰。
洛奇6永遠的拳王
轉眼30年過去,往日的榮光漸漸不再。曾經的傳奇拳王洛奇(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Sylvester Stallone
飾)生活平淡乏味,心愛的妻子亞德里安(Talia Shire
飾)因癌症去世,自己與兒子的關系又分外緊張,他終日坐在所開的小餐館里追憶往昔,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拳王退休後的人生竟如此落寞。是時,新一代的拳王橫空出世,年輕的梅森·迪克遜(Antonio
Tarver 飾)統治者重量級冠軍的頭銜。 男人可以流淚,但是不可以放棄!
肖申克的救贖

看完了,久久不能釋懷,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希望的可貴之處,不論我們處於人生的低谷還是頂峰,都不能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非常不錯的一部片子~大力支持!
喜劇之王

10年以後再回首這部電影,其中的愛情依然能打動我。這是一部周星馳個人印記很深的電影,對演藝事業的之作,你永遠是我心中的香港喜劇之王。
國王的演講

影片講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喬治六世就是那位為了美人而放棄江山的愛德華八世的弟弟,愛德華退位後,他很不情願地坐上了國王的寶座。然而喬治六世有很嚴重的口吃,發表講話時非常吃力,連幾句很簡單的話都結結巴巴地講不出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語言治療師萊昂納爾(Lionel
Logue),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兩人成為好友,國王的口吃也大為好轉,隨後他發表了著名的聖誕講話,鼓舞了當時二戰中的英國軍民。

心靈捕手

謝謝導演,謝謝演員,謝謝所有的人。記憶里總是有很多好的影片讓我難以忘懷,看完後總是久久不願起身。很多年過去了,很多影片依然讓我難以平靜,還在回味那些台詞,那些表情。總之,很感謝。
舞出我人生

兩個有舞蹈天分的年輕人的激情碰撞--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苦甜參半的青春故事,其實它更像是一個關乎夢想變為現實的美妙童話。
純自己DIY,請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勿右鍵~

『陸』 英文電影觀後感

有些事情似乎很難改變。比如說,當人類面臨危機時,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考慮,在難以周全的情況下,總會犧牲其他動物的生命,即便它們剛剛救過自己的命。《南極大冒險》中,那8隻忠心耿耿的雪橇犬就在南極科考隊遭遇暴風雪緊急撤退時被暫時放棄了。當然,隊員們當時的想法是,救人要緊!當時必須把在雪地考察中受傷的傑里和博士送回醫療條件足夠的總部醫院去,然後再駕直升機回基地接那8隻雪橇犬——它們剛在考察中神勇地救過博士和傑里。
可是,飛機沒有能再次回到基地。同樣還是那個道理:有些事情很難改變。比如說,當人類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會權衡利弊,而不會意氣用事不顧一切。因為罕見的惡劣天氣,南極科考隊總部取消了一切任務,拒絕出動飛機冒險去救8隻狗,理由很簡單:救人還來不及呢!
與雪橇犬朝夕相處的主人傑里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他四處奔波,試圖說服上級雪橇犬是科考隊的成員,可還是無法改變什麼。他還想到另闢蹊徑,請求那位博士撥出部分科研款項幫助他再次回到南極,他以為博士會顧念雪橇犬的救命之恩,可他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博士告訴他科研款項不能浪費在不切實際的事情上,還勸慰他接受現實。整個世界都跟傑里作對,他只能放棄了,把自己放逐到麻木的工作中去——人畢竟還是要面對現實。
可是那些可愛的雪橇犬的身影還是無法從心中抹去,傑里坐卧不安,陷入消沉。於是他去拜訪了最早養育這些雪橇犬的老人,在那兒聽到的一個故事改變了他。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帶著他的4條愛犬進森林捕獵,不幸受到一隻黑熊的襲擊。當那人從昏迷中醒來時,發現有2隻狗為了保護他而犧牲了,黑熊和另2隻狗卻不見蹤影。那人恢復後開始四處尋找另外那2隻狗,找了很久。有人勸他放棄,告訴他那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可他仍然堅持,哪怕愛犬已經死去,他也要找到它們,因為唯有這樣他才能求得內心的平靜。聽完這個故事後,傑里終於知道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內心真正獲得平靜。他決定立即返回南極,靠自己的力量!無論多麼困難,這世上總有些東西值得他不顧一切地去做。
當傑里破除萬難回到基地,與6隻存活下來的雪橇犬重逢時,那個場面讓我激動得熱淚盈眶,幾乎想要歡呼。要知道,那時雪橇犬在零下8度的暴風雪中已經獨立生存了整整180天!180天,在沙漠般死寂的雪原,它們並肩戰斗,從未失去對生的渴望,並且仍然相信主人會回來。讓人慶幸的是,6條雪橇犬終於等到了那一刻;讓人難受的是,有2位那樣可愛的夥伴永遠留在了那裡。在死亡的威脅下,那些雪橇犬表現得那樣勇敢那樣堅強那樣團結,難以用言語和文字表達,只有看過電影的人才有切身的感受,那就是: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去極地解救它們!
我一下就愛上了那8隻可愛的雪橇犬,在兩小時內為它們的命運而飽受折磨。我覺得人與動物之間的愛有時更為長久。等條件成熟時,我一定會養狗。
可做些修改

『柒』 求一篇外國電影《外星人et》 的英文影評

《外星人et》 的英文影評:

What is love, love is through all the obstacles, let a person get happiness and joy of good channel。

什麼是愛,愛是穿越一切障礙,讓一個人得到幸福和快樂的好渠道。

I sit at my window, heart can't be calm once, the story finished debunked, but also ripples in mind。

我坐在窗前,心不能平靜一次,故事結束了揭穿,但心裡也泛起漣漪。

This is a science fiction films, elliot is an illusion, the little boy often fantasize that fantasy have aliens exist。

這是科幻電影,艾略特是幻覺,小男孩經常幻想有外星人存在。

ET, who was one of the earth was kind of aliens, but full of love, he found little elliot saved。

Et 是地球上的一個外星人,但是充滿了愛,他發現小 elliot 得救了。

ET, everyday, friendship and love to take care of him to their hearts of bridge tightly together。

每天,友情和愛情把他照顧得和他心中的橋緊緊地連在一起。

although language cannot communicate very well, but their feelings beyond all together, Although appearance has so big difference。

雖然語言不能很好地交流,但是他們的感情超越了一切,雖然外表有那麼大的差異。

but have a docile and purity of heart, between them has established a wonderful telepathy, they became best friends。

但是有一顆善良純潔的心,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奇妙的心靈感應,他們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He remembered the boy and ET live together in good time, they were so happy and happy。

他想起了那個男孩和他一起生活的美好時光,他們是那麼的快樂和幸福。

What makes them together, become good friends?

是什麼讓他們在一起,成為好朋友?

I think this is the power of love, elliot with that kind of love, care the helpless ET, concerned with ET understanding。

我認為這就是愛的力量,艾略特帶著那種愛,關心無助的人,關心理解的人。

『捌』 求5篇英文電影的觀後感100字 電影是5個英文的 觀後感要中文的100字

哈利波特觀後感
哈利·波特是一個系列的七個幻想小說由英國作家J.K.羅琳寫的。書中記述的同名青少年巫師哈利·波特的冒險,加上韋斯萊和赫敏,他最好的朋友。中心故事是關於哈利的斗爭,邪惡的巫師伏地魔,他征服了魔法世界殺了哈利的父母,之後他試圖征服麻瓜(非魔法世界對他的統治)。

後天觀後感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後天。這部電影講的是:世界發生了成為世界冷事務,播放的是什麼等地區溫度急劇下降在紐約電影中,幾乎每個下降超過十度。天空依然下可怕的冰雹,還有更害怕的龍卷風,紐約城在一瞬間變成了破城被龍卷風穿過後,更使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個沒有結果。這真的讓人觸目驚心,使人的心不平靜的一旦落在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電影中十分誇張,可是我們現在還不是這樣:全球變暖……所以請同學們從自己動手,環境保護起來,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麗!

戰馬
戰馬是如此精彩的電影。這部電影超過了我的期望。它是移動的,情感的,美麗的,和如此感人。這一定會成為經典。你不必是一個馬的愛人愛這部電影。沒有太多的血,但你仍然可以看到戰爭的恐怖和士兵和馬匹是多麼強烈,以及平民。索姆河戰役是特別強烈的場景。表演很精彩,攝影是美麗的,約翰威廉姆斯的得分是完美的,和馬都受過良好的訓練!斯皮爾伯格做了一個傑作!

贖罪
「贖罪」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的故事(Saoirse羅南)誰證人一個可怕的事情,這改變了許多生活。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真理?「贖罪」在這些科目。喬Wright執導了一個輝煌的戲劇,美麗的風景和偉大的故事發揮最大的部分。由伊恩McEwan的精彩的小說是安裝在銀幕上飛馳。懸念是緊緊的抱著你對它的控制。音樂支持電影和觸摸到了令人愉快的故事。鑄造特別是傑姆斯麥卡沃伊羅比和年輕有為的Saoirse羅南布萊妮救他們的角色出現。凡妮莎雷德格雷夫的外觀也大。情節場景技術是想像力和非常介意取笑是情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總監賴特沒有得到奧斯卡提名為他的成就。克里斯托弗漢普頓的劇本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也失去了。萊特和漢普頓做得很好。但這顯然是一個年科恩兄弟,很好賺的課程。他很高興達里奧獲得最佳音樂藝術成就金像。\「贖罪」是一個聰明的,漂亮的,情感和感人的經驗。絕對值得一看!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的英文觀後感
公主來到羅馬有一個公共訪問。作為一個年輕的女孩,她厭倦了不斷的無味的活動。一天晚上,她悄悄地從她的起居室。當她來到羅馬街上,她深受義大利普通生活的吸引。最後她太累了,睡在街上。一位美國記者喬無意中看到她把不幸的是她自己的公寓。當他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份,一個有趣的和浪漫的旅程開始了。在真理之口所發生的是影片中最有趣的場景。雖然他們有一天呆在一起,他們的愛情會永恆。真正的愛情是不到多久你留在你的另一半。

『玖』 100分求英文影評!至少800詞,要體現一些文化或種族差異對比的!

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功力了。不過看過他的前一部編劇的作品《百萬寶貝》的人應該不會有絲毫的驚奇,因為《撞車》所帶來的震撼與思考,與《百萬寶貝》敲擊人心的痛楚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哈吉斯希望觀眾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不要報著「逃避生活」的目的來度過這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希望人們都能從自己的內心來檢測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類似影片中的心態。關種族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現在仍然是爭論頗多。哈吉斯利用電影語言,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糟糕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來。選擇洛杉磯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由於洛杉磯的城市特點所決定的。多民族文化在這個城市中相互碰撞著,更容易引發新的沖突。為了烘托影片中的思想氛圍,導演哈吉斯將鏡頭中的洛杉磯處理得象一座人間地獄。不過,在影片的結尾的地方,在文化碰撞的碎片當中,創作者還是給觀眾們留下了希望。

Crash是一部以人與人之間關系(或者說人性)為主,以多個同時發生的獨立故事穿插講述為手法,以各個獨立故事中看似毫無關系的角色們之間的聯系為基礎(每個角色都可以說代表一個階級/種族,諸如白人,黑人,墨西哥/中美洲裔,亞/華裔,中東裔等)來反映諸如像種族問題這樣的深刻問題。片名叫"Crash"(雖然有撞車的意思,但對將片名直接以為「撞車」持保留態度),是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沒有時間關心/關注別人,更不要說另一個階級/種族,我們每天忙忙碌的奔波,很多時間是在汽車這個小鐵盒子里度過的(比較資本主義化的評論),唯一能夠讓我們有機會跟別人接觸的就是當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結尾處大概也是為了應這個主題吧。

歧視到處都存在,尤其是反映在小人物和弱勢群體身上,但關鍵的是你是否歧視自己,有的歧視是表面上的,比如老警察對老黑的歧視,老黑對亞裔的歧視,但更要命的是發自內心的不自知的歧視,比如最後的新警察,表面上和主觀上反對歧視,但內心深處卻早已接受了對老黑的歧視。「歧視」可能帽子太大了,用「偏見」

《撞車》可能會更廣義一些,每個人都有偏見。每一個群體都有stereo type,stereo type在每個人的眼中形成了「偏見」,stereo type是有統計學基礎的,偏見是有道理的,盡管我們應該單獨的審視每一個個體。這部影片反映的人類的本性,不僅在美國,在哪個國家都有,不僅僅是膚色,而存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用膚色只不過是更讓人易於理解,而且比衣冠更容易分辨。想一想我們身邊的 例子,都是黃皮膚,還不是有各種「偏見」。我認識個華裔小孩,才3歲不到,在美國上幼兒園,沒有人告訴他什麼叫歧視,但他就是覺得黑人小孩兒臟。

文化差異太大了:種族歧視的問題和生存環境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至少在理解電影的人物的動機上肯定會有影響。你不會真正理解那個老傢伙為什麼開槍;你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那個導演停車;你不會理解……很多。看這個片子我疼了2次——2次槍響。除此之外,我一無所知。

心靈的碰撞,其實有很多影片是不需要看懂的,被震撼被觸動已經足夠了,哪怕只是瞬間。

這片子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故事編得太圓了,太圓潤,以至不夠有力!巧合太多,意外太多,以至太像通俗劇,這些人為的編排痕跡太暴露,削弱了影片在思想上的提升空間。這個問題,在很多美國劇作家和一線導演身上都有,不僅僅保羅·哈吉斯。因為好萊塢的游戲法則是既定的,是要求導演迎合觀眾的,太多的導演習慣於從觀眾角度為出發點思考自己的作品,而恰恰矯枉過正,妥協過多。保羅·哈吉斯的問題在他今後的影片里還會再次暴露出來,作為一個出色的編劇和相當有水準的導演,我希望他在親近奧斯卡之餘,也能夠做些稍稍出軌的事,尤其是在改編《父輩的旗幟》的時候,不要太迎合好萊塢的製片商和一小部分影評人。

本片又是一個每個人都不快樂的故事,導演保羅•哈吉斯在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焦灼心態的同時,也希望觀眾能夠看到人際間沖突的路徑隱伏之處,導演並不激憤,在視覺上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有意識地平行處理著主人公們的行為,通過並不炫目的電影鏡頭映襯著普通人偶然間生活逆轉的故事,沖突步步鋪陳,矛盾點點累積,在揭示人際間交流和膚色偏見的問題時更注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道德沖突的描寫。雖然生活中時常上演著宿命般的悲劇,但影片還是在努力傳遞給觀眾一種試圖看到陽光時費力掙扎的氣息。

《撞車》 精彩影評
之一: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GO壇上有人說,Crash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阿步說,Crash好悶,大悶片。XM說,如果說罪惡之城是形式主義的極端,那Crash就是內涵主義的極端,Crash的確是一個大雜燴,這部電影里讓我們震撼的不是撞車,而是種族,文化,尊嚴,人格,親情之間的撞擊,每一次撞擊都擊在我的心中,一下一下,讓人無言以對。

《撞車》電影里的人物,每個人都像一顆珍珠,不是那種光芒四射圓潤無暇的珍珠,而是有著一點瑕疵的不那麼完美的珍珠。隨著電影劇情的發展,一顆又一顆的珍珠被巧合和沖突連成一串,光鑒照人,掠人魂魄。雖然每顆珍珠都有一點瑕疵,但那瑕疵卻替華麗增添了一份真實。

真實,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實?這個社會,壓力太大,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苦,這苦被壓抑被扭曲,反射出來的就是暴躁,激進,叛逆。人性本惡或是是人性本善?這個命題,不會有答案。任何人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視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在CRASH這部電影里更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哪個人是絕對的壞人,每個人都像我上面所說,有著不同的問題,都有著不同的罪惡,但每個人的罪惡都有其行成的原因,都能讓人在感到厭惡的同時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升起一絲的憐憫和同情。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真實的反應了人性,反應了人性的兩面性,人性的掙扎。自我的掙扎與矛盾,是另一種crash,這種crash,也許傷害最深。

暴力的警察可以是一個有著拳子之心的孝子,他的暴力是他為父親所苦的發泄。他替父親的遭遇而憤怒,他為父親的結局而痛心,但是作為一個小警察,他沒有力量來改變這個結局,他的力量微弱的看著父親受苦卻無能為力。他痛恨這一切,他認為父親對黑人貢獻了許多,可是父親的貢獻卻沒有任何回報,所以他變成了激進分子,種族主義者。在電影的前面部分,這個警察是十分讓人討厭的,但是看到他與父親的故事後,我對他產生了憐憫之心。他並非沒有血肉,他只是需要發泄。第二天,他在車禍現場搶救前天晚上被他侮辱的女人,他幾乎是豁出命去救她,我想,這除了他的職業原因和人性本善之外,很大一方面也是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行為贖罪。人的矛盾就在於善惡的掙扎,惡意的發泄過後,善的內疚和空虛也許就隨之而來。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在沖動、郁悶、憤怒中,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表面上看,好像這些人很威風,但事情過後,自我譴責、內疚和後悔,無法言語,無法補救,只留遺憾。

被侮辱感常常是自找的。比如那個每天抱怨種族歧視的少年,比如被洗劫一空的智利老頭,比如那個為了面子寧願受辱的電視導演。在少年眼中,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著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帶著有色眼鏡,其實有色眼鏡在他的心裡。只見別人眼中有釘子,不見自己眼中有梁木。少年在埋怨的同時,忘記了自己正在做著引起人埋怨的一切。波斯老頭也是如此,懷疑周圍的一切,怒氣沖沖,不相信別人,最後害了自己。電視導演更是如此,為了自己在朋友前的面子,寧可妻子受辱,懦弱至極。他本意是保住面子,但結果卻失去了尊嚴,而且是在自己心愛的女人眼裡,他完全的失去了尊嚴。男人的尊嚴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心愛的女人面前,他妻子對他的指責對他是極大的打擊,但是我絲毫不同情他,我認為他是自取其辱。第二天他遇到警察時的反應,讓我有點想不通,忽然的勃發,為了什麼,是突然的覺醒,還是長久壓抑的崩潰,抑或是為了救車上的少年?我

《撞車》無法分析,只是覺得人是很難預料的,什麼都可能發生。

電影用很大一塊筆墨描寫了種族沖突和文化沖突,白人想做出平等尊重有色人種的姿態,但卻在心裡歧視黑人,黑人一面警惕著白人的歧視,另一面歧視著亞洲人,亞洲人同時也歧視著其他有色人種。頭尾兩次撞車的爭吵十分有意思,第一次撞車,是亞洲人販子的老婆和南美女偵探,兩個人都罵對方的族裔,歧視對方的種族。片尾的撞車,診所女接待遭遇保險公司理賠員,一個黑人一個亞洲人,兩人一樣的用對方的種族作為攻擊對象。這種現象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這樣的互相侮辱表現了他們的不自信,他們都努力的討好主流社會。只有白人是高高在上的主流,可以說著偽善的話,像個慈善家一樣有目的的施捨自己的平等,只是遇到利益,立馬鑒出真章。就象那個偽善的法官,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做著骯臟的勾當。

探長說,人與人太疏遠了,我們都渴望撞擊,只有撞擊才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接觸。平日風光無限的法官太太摟著女傭說,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辛酸畢露。人與人的溝通並為隨著溝通方式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而有所改善,相反,溝通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夫妻的溝通,母子的溝通,同僚的溝通,不同族裔的溝通,都可能對你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人都知道溝通重要,卻不知道,怎樣能處理好這重要的事情。人善於將簡單的事情變得復雜。復雜的社會讓人無法簡單的面對生活。人無法按照善惡標准來做事情,只能按照利益標准來行事。當探長對法官說出唯心的話,當年輕警察將男孩推出車子,他們都無奈的踐踏了自己的良心,我聽到他們心裡的嘆息。但是,又能如何,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又能如何做?前幾日看到有人在談論,如果你是妻子被警察侮辱的那個電視導演,你在妻子受辱的當場會如何做,沒有男人表態,沒有男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答案就在這避而不答中,但是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也無可指責。

「你要幹上幾年才會明白過來。你以為你知道你是誰!」老警察對新警察如是說。我們以為我們是誰?

之二:人性的閃亮

撞車,人性的碰擦。是一部多個小故事聚集的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導演巧妙地故事插在一起。

西班牙裔的修鎖工,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可愛天真,由於以前的後遺症,害怕槍聲,子彈,躲在床底睡覺。爸爸

《撞車》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仙女,給了他一件隱形的斗篷,使他什麼都穿不透。女孩天真地聽著這樣的故事。爸爸鄭重地對她說:現在要把他送給女兒。脫下一件隱形衣,交給女兒。從此女兒再也不怕任何子彈了。一個美好的故事,為了鼓勵女兒擺脫子彈的陰影。

——閃亮之一,父愛的偉大。童話是善良的。

一個阿拉伯裔的雜貨店老闆。門鎖壞了,找修鎖工過來修,換了新鎖,但沒有用,其實是門壞了。與修鎖工起了爭執。第二天雜貨店就被偷了。沒有保險公司能夠賠付。老闆很氣。於是他把所有的帳都算到修鎖工的頭上。於是他帶著一把槍來到了修鎖工的家門口。就在他拿著槍與修鎖工爭論時,他突然舉起槍。而小女兒沖出來:爸爸沒有隱形衣。她撲到爸爸的懷里幫他擋了那一槍。接著是父親撕心裂肺的哭聲,女孩勉強撐起微笑:爸爸,我可以保護你。很慶幸,女兒沒有死。而開槍的老闆也呆了,明明射中了,為什麼?

——閃亮之二,女兒的愛。愛的力量大到一切,包括阻止子彈。

一個人呆在雜貨店裡,女兒多莉回來都不知道。老闆對著女兒說:我碰到仙女了,她是天使。是啊,確實是個善良的小天使。其實他不知道,他的女兒才是他的天使,女兒在買槍的時候,就買了一盒空彈。

《撞車》——閃亮之三,女兒之愛,了解父親,深愛著父親。

黑人導演和妻子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個白人警察找茬。白人警察借機侮辱妻子。作為丈夫,在面對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忍,沒有什麼能做的。然而妻子卻譏諷他沒有能力不能保護她。兩人產生矛盾。其實妻子不知道,丈夫比他承受了更多。

——閃亮之四,有時忍是需要承受很多的。

妻子遇到車禍,被卡在車內。白人警察去救她。妻子怎麼也不讓白人警察碰她。因為上次的事情,心中仍存恐懼。白人警察實在受不了,朝女人吼了。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於是女人妥協了。帶著不安,看著警察一步步幫著她把腿挪下來,把保險帶割斷。當人們把警察拉出車時,警察奮不顧身又回到車里把女人拉出來。女人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抱著白人警察哭了。

——閃亮之五,不管以前的芥蒂,在生死之間,一切都沒有拯救生命來得重要。

之三:善惡一念間

不得不佩服《撞車》的編導保羅·哈吉斯,他十分准確的捕捉到人物微乎其微的心理活動,並使之成為推動這個多線索故事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在洛杉磯這個多民族的大都市,人們的感情既脆弱又冷漠,他們時刻忍受著未知的恐懼,卻又肆意宣洩自己的憤怒。檢察官的妻子簡因為汽車遭兩名黑人青年搶奪,而對所有有色人種疑神疑鬼;警察瑞安因為父親無法得到及時診療,而遷怒於一對黑人夫婦;購槍時遭到侮辱的阿拉伯裔店主也將怒氣發泄到鎖匠丹尼爾身上……恐懼和憤怒就像瘟疫一樣在城市裡蔓延開來,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負面壓力愈積愈大,原本一次小小的口角也會演變為一場致命的事故。

本來,看到人們的命運因為些許微不足道的誤差而導向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就已經足夠令人扼腕,但更揪心的是,這些看似純屬意外的誤差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個掌控一切、所有人都難以違逆的幕後黑手,那就是人性固有的弱點:偏見、恐懼以及憤怒。這並非僅僅存在於美國這個多民族文化國家,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以貌取人、恃強凌弱、遷怒他人、宣洩不滿等等。只是平時我們無法看到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以為只是小事一樁,很快就忘了。而導演卻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的後續影響,看到它們如何像蝴蝶效應一樣最終掀起狂風巨浪。

影片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細節的積累和情緒的醞釀,我一直以為它將會導向一個巨大的悲劇,以此給觀眾留下極具

《撞車》震撼力的道德警示。然而,當我看到導演為不同人物安排的巧妙結局時,我的心再次受到強烈的震動。警察瑞安處理一場車禍,竟發現受害者正是自己曾經非禮過的黑人女性克里斯汀,克里斯汀因害怕而拒絕瑞安的營救,而瑞安仍冒著生命危險救出了她。那一刻,兩人的心恐怕如同車禍一樣受到極大的沖擊,克里斯汀究竟該痛恨還是該感激?瑞安究竟是善還是惡?誰也說不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瑞安稱得上幸運,遇到一個能夠彌補過錯的機會,並且珍惜了它。與之相反,一直以正面熱血形象出現的年輕警察湯米,最後竟因一次多疑而誤殺了黑人青年,並親手掩埋殺人證據……人物形象的一百八十度逆轉讓一直以為明辨是非的觀眾傻了眼,不得不推翻先前的成見,重新思考人性的復雜。

前半部分,導演讓我們看到了任意宣洩不良情緒的連鎖反應,後半部分又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人性的巨大振幅與彈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迥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合體,風雲際會,境遇逆轉,善惡輪回。有時候,作惡之人固然有其值得同情的緣由,但這卻不能成為他為惡的借口,因為,社會上的人看似孤立,實則彼此聯系,哪怕一點小小的惡意都有可能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但會傷及無辜的人,甚至也會最終報應到自己身上。善與惡僅僅是一念之差,卻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局。也許我們無法解決深刻的民族問題、階級差異,但至少,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恐懼或憤怒泛濫之前,冷靜幾秒鍾,盡量理智的做出正確選擇。

『拾』 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

[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2009-06-13 23:10細細回憶起來,突然發現自己看過的電影還真是不少,挑選了一些自己感覺很不錯的電影,小小推薦一下1.《海上鋼琴師》,比起它的英文名《the legend of 1900》,我更喜歡這個中文譯名,感覺,海上鋼琴師這個名字,更能說清道明1900的純潔與天賦,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看完整部海上鋼琴師記得最清楚的鏡頭一是max與1900最開始相遇時在暴風雨中彈琴,二是1900第一次看見女主角時的表情,三是1900對max的那段經典的話:"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麼琴都沒差。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製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後扔給我一架有百萬琴鍵的鋼琴,百萬千萬的沒有盡頭的琴鍵,那是事實,max,它們沒有盡頭。那鍵盤是無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鍵是無限的,那麼在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感動有時就是這么簡單。2.《教父三部曲》,教父三部曲個人認為第一部最棒,馬龍白蘭度沙啞而低沉的聲音配上教父的黑衣黑槍與紅玫瑰,完美的組合,整部教父的氣氛一直都很陰冷,然而中間有一點最讓人感到溫柔和溫馨的地方,就是退休後的老教父維托·唐·科萊昂對兒子邁克說:"我現在比以前愛喝紅酒了,而且越愛喝就喝得越多。"邁克微笑道:"喝吧,這對你的身體好,觀後感《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一句話,溫情四溢。3.《莫扎特》,很老的一部電影,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關於音樂的電影,也就是從那時,愛上了莫扎特的音樂,電影中的莫扎特輕狂、天才,那招牌式的怪笑以及突然而至的彈琴片段將莫扎特的天才勾勒得淋漓盡致,而那一句:"我是庸俗的人,但我保證我的音樂不庸俗!"更是將莫扎特的形象活靈活現起來,也許正是他令人無法直視的天才終究使薩利艾利忍不住的嫉妒害死了他。4.《卡薩布蘭卡》,老電影,其實很早就看過這部電影,只是那時還小,不懂電影的內容,只覺得無聊。再看《卡薩布蘭卡》已是初中時候,直到這時,才折服於故事的感人,以及鮑曼的演技,還有那一首男中音的卡薩布蘭卡。5.《勇敢的心》,之所以喜歡這部電影,只是因為很少看到男女主角都悲劇的死掉,然而,當男主角華萊士刑前絕望凄厲的一聲高呼"自由"響起時,才真正被他感動,這個男人終究用他的生命守護了蘇格蘭與他家族以及他的愛人。6.《鋼琴家》,開始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總覺得斯皮爾曼太過懦弱,甚至為了生存不敢輕易觸碰那家鋼琴,然而,當看到最後斯皮爾曼忘情的彈奏起琴曲時,才真正被他對藝術的執著感動,可惜的是那位頗解琴意的德軍警官最終身死,倒有些遺憾。7.《上尉的曼陀鈴》,尼古拉斯·凱奇一向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從《風語者》到《火柴人》再到《惡靈騎士》《國家寶藏》,都是經典,然而我最愛的還是《上尉的曼陀鈴》,其實,打動我的只有一句話,就是尼古拉斯·凱奇在行軍時看到女主角是,叫的口號:"3點鍾方向,向美女致敬。"8.《黑客帝國》,糾結,僅用這兩個字就可以形容黑客帝國,當我把黑客帝國三部曲看完後在回憶其中內容,終於被沃卓斯基兄弟給征服了,不過,貌似哥哥現在已經變性,新作《極速賽車》更是有些惡心,大感失望。9.《阿甘正傳》,想來幾乎只要提到老美的電影,阿甘正傳永遠都不會缺席,阿甘這個弱智兒給美國乃至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始終不能忘記,阿甘的經典名言:"媽媽說過…"。10.《沉默的羔羊》,初看之時,嚇了一大跳,但慢慢回憶起來,有感覺不錯。很難想像一個人可以把吃人做得如此優雅,《沉默的羔羊》的前傳《紅龍》並沒看完,不過還是很好奇漢尼拔如何從一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蛻變為優雅而極富紳士風度的吃人醫學博士。11.《壯志凌雲》,湯姆·漢克斯這位帥哥的眾多電影中,最喜歡的還是這部他的成名作,劇情不算離奇,然而青春熱血異乎尋常,尤其音樂,很棒,那首《帶走我的呼吸》,至今也應該算是奧斯卡名曲12.《天堂電影院》,是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的第一部,卻是我最近才看的一部電影,比起《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絲毫不顯青澀,從主人公薩爾瓦多穿越於塵封的記憶中,將過去的一切聯系起來,尤其是那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經典不過如此先寫這么多吧,沒什麼時間,以後有空再補充它,目前,未完待續吧…2009-06-13 23:12|你丫再拖稿就整死你丫的以上2009-06-13 23:13|回復夏夜是羅森:不要jiba,千萬不要jiba 2009-06-13 23:36|有時間寫這么多觀後感,還不去寫小說,再拖下去爆死你丫的2009-06-13 23:38|你娃娃不要招惹我嫉妒你哈。2009-06-14 07:32|根本沒時間看這么多。〔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