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驢象相對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驢象相對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6-04 09:25:50

A. 為什麼叫驢象之爭

「驢象之爭」由來
「驢子」是民主黨的黨徽,「大象」是共和黨的黨徽。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又稱為「驢象之爭」或「驢象賽跑」。民主黨與共和黨分別以驢和象作為自己的象徵,源於德裔美國政治漫畫家湯姆斯·納斯特的諷刺漫畫。
民主黨最早和驢子扯在一起是1828年傑克遜競選美國第七任總統。當時對手批評他是「笨驢」,諷刺他主張「讓人民統治」。傑克遜當選後,驢子的綽號一直罩在作風固執的他的頭上。
1870年,納斯特畫了一頭驢登在《哈潑斯周刊》上,以諷刺當時北部反對內戰的民主黨人。這幅漫畫加深了人們頭腦中「民主黨即驢子」的印象。驢子雖然笨頭笨腦,卻被民主黨人視為既聰明又勇敢的動物。1880年,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開始以驢子作為黨的代表動物。
把大象與共和黨連在一塊則是納斯特一手搞起的。1874年,他在《哈潑斯周刊》上畫了一幅摔倒的大象,用它代表不滿共和黨總統格蘭特執政的共和黨選民。同年,共和黨在國會中期選舉中大敗,納斯特又畫了一幅受困的大象予以諷刺。隨後其他漫畫家也紛紛用大象來代表共和黨。有趣的是,被民主黨譏諷為大而無當、華而不實、保守愚昧的大象,在共和黨人看來,代表的卻是尊嚴、力量和智慧。最後,共和黨索性把大象作為自己的代表動物。

B. 美國動漫中有驢子的是

《怪物史萊克》

C. 驢象之爭的來歷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哈潑斯周刊》上,曾先後出現了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的兩幅畫,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象比擬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後來,納斯特又在一幅畫中同時畫進了象和驢,比喻當時的兩黨競選。畫中,兩只動物分別坐在以白宮為支點的蹺蹺板的兩端,忽上忽下,極富諷刺意味。不料漫畫問世後,兩黨出人意料地都欣然接受了這兩種動物:民主黨人認為驢子其實是既聰明又有勇氣的動物;而在共和黨人的心目中,大象卻代表了尊嚴、力量和智能。自此,驢和象就逐漸成為美國兩大黨的象徵,兩黨也分別以驢、象作為黨徽的標記。每到選舉季節,海報和報紙鋪天蓋地是驢和象的「光輝形象」,競選的會場上也時常出現充氣塑料做的驢和象。
後來,人們乾脆就用「驢象之爭」來形容美國的兩黨政治。托馬斯·納斯特(Thomas Nast)。這位漫畫家出生在德國,他的繪畫作品為現代的山姆大叔(Uncle Sam)和聖誕老人形象奠定了基礎。納斯特在6歲時隨家人搬到紐約市,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藝術天分。由於他生長在繁華的紐約,因此常常會在藝術作品中加入自己對政治和社會的理解。
背後故事
想要弄清驢子是怎樣成為民主黨的象徵的,您首先要對托馬斯·納斯特所處時代的政治情況有所了解。尤其要指出的是,納斯特很鄙視在南北戰爭中同情南方的北方民主黨人(Copperhead Democrats),他們從一開始就反對內戰。納斯特認為他們是反對統一的種族主義者,而且他們在北方有著極高的聲望和影響力。
納斯特於 1870年發表了第一幅關於驢子的漫畫,畫中是一頭驢子在踢一隻死去的獅子。他在驢子和獅子身上分別寫上了「Copperhead Press(意為在南北戰爭中同情南方的北方人所操縱的媒體)」和「Edwin M. Stanton(埃德溫·M.斯坦頓,林肯的戰爭部長)」,埃德溫·M.斯坦頓在漫畫發表時剛剛過世。這幅漫畫是對民主黨媒體的直接回應,在納斯特看來,這些媒體一直抱有反戰思想,對斯坦頓很不尊重。
1874 年,為了回應民主黨人對共和黨總統尤利西斯·S.格蘭特(Ulysses S. Grant)的不滿,納斯特在他的漫畫中再次使用了驢子。當時大家普遍認為格蘭特想第二次連任總統,甚至有的民主黨人還把他比作凱撒大帝,說他是個試圖掌握皇權的貪婪獨裁者,而納斯特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他於1874年11月7日發表了題為「第三個任期的驚慌(Third Term Panic)」的漫畫,影射民主黨的媒體,尤其是《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是一頭披著獅子皮的驢子。畫中驢子身上寫著「Caesarism(意為專制統治)」,它把其他動物嚇得四散而逃。從這幅漫畫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納斯特看來,民主黨的媒體不過是在製造恐懼——表面上看來它們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實際上卻是一群處於驚慌之中的愚蠢無害的動物。
盡管這一次納斯特針對的仍然只是民主黨的某些媒體,而不是整個民主黨,但驢子最終還是成為民主黨人的同義詞。接下來,這位漫畫家又多次在漫畫中使用了該標志。在 1879年的一幅漫畫中,他畫了在大選中領先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緊緊抓著一隻驢子的尾巴,驢子身上寫著「民主黨」。候選人正試圖阻止驢子飛奔向寫著「財政危機」的大坑。這則漫畫其實是對美國1880年大選前夕的金本位和通貨膨脹現象的暗諷。到19世紀80年代,納斯特在漫畫中對驢子的描繪已經使它成了民主黨的全國性標志,不過民主黨並未接受這個符號。
就在納斯特那幅候選人拉著驢子尾巴的漫畫中,還出現了另一個經納斯特之手而出名的政治符號——共和黨大象。它躺在地上,身上帶有傷口,看上去很呆滯。雖然在納斯特的眼中民主黨驢子只是個傻瓜政黨的標志,但共和黨大象是另一回事。它代表著一個背離了其植根的社會自由主義的政黨,而納斯特始終支持著社會自由主義。請繼續閱讀,了解納斯特和共和黨大象之間的故事。
您可能會感到疑惑:既然托馬斯·納斯特偏愛社會自由主義,他又為何會是共和黨黨員呢?這是因為,納斯特是在兩黨轉變各自宗旨之前加入共和黨的。那麼,這個轉變是怎麼發生的呢?兩黨的歷史都很復雜,轉變是逐漸發生的,而民主黨人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當選為總統是轉變過程中的轉折點。在羅斯福提出新政(New Deal)自由主義政策後,很多共和黨人轉而加入民主黨。同時,該政策也引發了很多南方保守派開始為共和黨投票。
和驢子一樣,大象也是通過托馬斯·納斯特的政治漫畫出名的。但是納斯特對大象的感情和驢子不一樣,大象代表著他一直崇拜的政黨。在他的繪畫背後有著深刻的共和黨理念。可是,納斯特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對共和黨感到十分失望,因為他認為該黨已經偏離了社會自由主義。這種失望,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共和黨大象形象的基礎。
在「第三個任期的驚慌」這幅漫畫中,納斯特第一次使用大象來表示共和黨。漫畫中,一頭驢子披著獅子的外皮(中部)在恐嚇其他動物,其中包括了大象(左上方),它代表了共和黨選票。
在成為政黨標志之前,大象在漫畫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1864年林肯的競選文獻中,另一次是在1872年的《哈勃周刊》中。納斯特在1874年的「第三個任期的驚慌」這幅漫畫中首次描繪了大象,在這幅漫畫中,一頭偽裝成雄獅的驢子在追逐被嚇壞了的動物們;一隻身上寫著「Republican Vote(共和黨選票)」的大象笨拙地跳向一個寫著「Inflation(通貨膨脹)」和「Chaos(混亂)」的大坑。大象代表著在南北戰爭中同情南方的北方民主黨人的恐嚇戰術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納斯特認為已經感到恐慌的共和黨選民和媒體。
有很多人誤解了「第三個任期的驚慌」這幅漫畫,他們認為它是在影射《紐約先驅報》1874年11月發表的一則關於從中央公園動物園(Central Park Zoo)逃出來的動物的假新聞。很多人認為漫畫中四處逃散的動物正是納斯特對這條假新聞的回應。不過,納斯特很可能在這條新聞刊登之前就已經畫了這幅漫畫,而且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事先知道這則新聞。
在發表了「第三個任期的驚慌」這幅漫畫之後,納斯特接著使用大象代表共和黨人。他於1876年發表了題為「政治局勢(The Political Situation)」的漫畫,畫中是困惑的山姆大叔,他的身上寫著「The Vote of the People(人民的投票)」,他的下面是一隻被迫要在「民主路」和「共和路」之間做出選擇的雙頭象。另一則漫畫發表於1876年總統大選之前不久,表現的是笨重的共和黨大象踩踏在民主黨老虎的身上。
納斯特首次用大象來代表整個共和黨是在1877年3月,當時極有爭議的總統大選剛剛結束,他就畫了一幅受傷憔悴的大象蜷縮在民主黨墓碑前的漫畫。納斯特是想借這只虛弱的大象表明,盡管共和黨的拉塞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在失去了民選投票後仍然贏得勝利,但是這個勝利是痛苦且具有破壞性的。1884年,納斯特甚至將一則漫畫命名為「神聖的大象(The Sacred Elephant)」,也就是他曾經仰慕的政黨的懷舊符號。和民主黨不同的是,共和黨最終採用了大象作為其官方標志。
納斯特成功地使美國人接受了驢子和大象這兩個政治符號,但是沒人能清楚地解釋它們為什麼在近140年後仍然如此受歡迎。也許對此最好的解答是納斯特本人的影響力。他是罕見的政治漫畫家,他的作品影響了當時的政治。這一點可以從那個時代的名人口中得到證實。林肯稱呼納斯特是他1864年大選中「最好的徵兵軍士」;在1868年的選舉中,格蘭特也對「納斯特的那支筆」贊不絕口[資料來源:OSU]。馬克·吐溫說納斯特已經「為格蘭特總統贏得了大選,更具體地說,是在文明進步方面打了個打勝仗。

D. ★謎語:驢象相對

謎語:
驢象相對
謎語類別:
外國電影
謎語謎底:
美國派2

E. 驢象之爭反映了美國政治生活的什麼內容

兩黨政治主張無實質區別。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國總統選舉中,由兩黨最高組織機構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本黨總統候選人和總統競選綱領。兩黨以在國會大選中獲席位多少區分多數黨和少數黨。兩黨黨員人數不定,視投票情況而定。
但是兩黨歷史和具體主張有所不同。

美國民主黨建於1791年,由部分種植園主和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企業家組成,當時叫共和黨。1794年改為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稱民主黨。1861年南北戰爭結束後民主黨一蹶不振。1933年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引起的人民不滿情緒競選總統獲勝並連任四屆總統,民主黨因而連續執政20年。民主黨群眾基礎主要是勞工、公務員、少數民族和黑人。
美國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由反對奴隸制的東北部工商業主及中西部開發各州的農業企業家代表組成。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共和黨開始執政,並在南北戰爭中擊敗南方奴隸主勢力平息了內戰。1860年至1933年70多年中,除16年外,美國均由共和黨執政。該黨群眾基礎主要是郊區和南方的白領工人及年輕人。二戰後中產階級為其新的支持力量。

F. 美國的「毛驢與大象之爭」是什麼回事

「驢象之爭」是美國國內媒體在報道總統選舉和國會中期選舉期間常用的詞。1828年,民主黨人傑可遜競選美國第七任總統,當時對手批評他是「苯驢」,諷刺他主張「讓人民統治」。傑克遜當選後,驢子的綽號一隻扣在他的頭上。1870年,著名漫畫家托馬斯·奈斯特在美國《哈潑斯周刊》刊登了一幅笨頭笨腦的驢子的漫畫,以諷刺當時反對內戰的民主黨人。沒想到,民主黨欣然接受,把笨頭笨腦的驢子視為既聰明又勇敢的動物。1874年,奈斯特又畫了一幅漫畫:一頭毛驢和一頭大象在壓蹺蹺板。這幅漫畫的寓意是,美國政府是有著兩個政黨一上一下輪流執政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看了這幅畫,不但不以為忤逆,相反還表示欣賞。他們解釋說,毛驢性格倔強,大象老成穩重。自那以後,「驢」、「象」就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標志。1880年,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開始以驢子作為民主黨的代表動物。後來,每逢大選之年,兩黨支持者總是喜歡舉著「驢」和「象」的標志牌進行競選宣傳,一些熱心人甚至把真的驢、象拉出來遊街,以壯選舉的聲威。
參考資料:《上海支部生活》

G. 美國的「毛驢與大象之爭」是什麼回事

那不是政權,而是政黨,當政的政黨市政府機構.不當政的政黨是在野黨.
美國兩黨制

美國是一個標榜憲法至上的國家,兩黨民主被吹噓為美國民主的精髓與光榮。然而有趣的是美國憲法並沒有規定政黨的地位,美國早期領導人對政黨都不抱好感,厭惡政黨政治,認為政黨代表小集團利益,認定政黨就是陰謀、腐敗、分裂、黨爭的同義詞。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曾告誡人民要以最嚴肅的態度反對黨派精神,認為黨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險的敵人」。在他的《告別演說》中,還一再提醒他的同胞們要謹防黨爭和派系傾扎破壞美國的民主政治,警告黨爭會釀成一場大火,把這一切都燒光。傑斐遜說:「如果非同一個政黨一起就不能進天堂,我寧願永不進天堂。「

但是,在實際政治發展過程中,兩黨制卻逐漸發展起來,成為美國一項極為重要的、不成文的憲政制度。美國的兩黨共和黨和民主黨,誰成為執政黨取決於誰的總統候選人在總統選舉中獲勝。至於在議會中是否成為多數並不重要。

如果說英國兩黨之一的工黨還掛著工人政黨的招牌,自稱代表工人的利益,那麼美國人就坦率多了,美國兩黨都公開打著維護資本主義的旗幟,政治綱領都是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美國兩大政黨在根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上意見完全一致,兩大政黨都強烈地保證執行憲法民主的原則和我們的自由企業的根本經濟制度。」

美國兩黨沒有什麼根本區別,沒有固定不變的黨員,在大選中投哪個黨的票,就算哪個黨的成員。這次投共和黨的票,下次可以改投民主黨的票,黨籍無足輕重,美國兩黨黨員改變身份的事經常發生,這在美國政治中叫「跳槽」。華萊士原為共和黨人,後轉為民主黨,在1940年選為民主黨副總統。1980年當選總統的里根原為民主黨自由派,後搖身一變成為共和黨人。

華萊士說,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區別「不值一錢」。另一個政客說得更巧妙:「在一個共和黨選區,我是共和黨人;在一個民主黨選區,我是民主黨人;在一個不確定的選區,我是一個不確定的人……」菲迪南德·倫德伯格在《富豪和超級富豪》中指出:「兩黨只是同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面。」一語道破美國兩黨制的實質。

1847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繪制的一幅象與驢壓蹺蹺板游戲的漫畫,「象」代表共和黨,「驢」代表民主黨。這幅漫畫的寓意是美國由兩個政黨一上一下輪流執政,共和黨和民主黨人看了這幅畫,不但沒反對,相反還贊賞。他們解釋說,大象穩重,毛驢倔強。從此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黨徽便分別為象和驢。每逢大選之年,兩黨的支持者也常常舉著「象」、「驢」的標牌來進行競選宣傳,「象驢之爭」便由此而來。

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並為其服務的,資產階級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執政都要維護資產階級這個根本利益。正如「象驢之爭」漫畫所提示的,競選中各黨激烈的角逐,你爭我奪,競選後,執政的和在野的也相互對峙,不斷攻訐,看起來勢不兩立,實際上它們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者,不管哪個黨或哪些黨上台,都是代表資產階級執政,輪流執政正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長期統治。

兩黨制的兩個黨互相制約、監督,形成了對權力的一種制約機制,確保了政局的穩定,具有進步意義。但兩黨制並不是完善的制度。兩黨輪流坐莊,交替上台,特別是當資產階級統治出現危機、人民嚴重不滿時,兩黨之間的爭吵就會加劇。當危機加重,或執政黨嚴重失誤時,通過換馬讓台下的黨上台執政,來轉移視線,緩和矛盾,會使普通選民覺得不是這個制度不好,而是某個政黨不好,現在已經選出一個好的黨,於是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布萊斯直言不諱地說:資本主義政黨制度是「民主政治所能設計出來用以壓制不同政見的少數派的最好工具。」

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除對立的兩大政黨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較小的黨派,如美國除民主、共和黨外,還有共產黨、社會黨、社會勞工黨、社會主義工人黨;在英國,除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外,還存在自由民主黨等若干別的政黨,甚至還存在威爾士民族黨、蘇格蘭民族黨等地方性的政黨,而這些較小的政黨,在議會或總統選舉中,均無法同兩大主要政黨相抗衡,在政治生活中也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甚至還經常受到兩大政黨的排擠和分化瓦解,因此,在英美,雖有多個政黨存在,但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始終由兩個最大的政黨(目前在英國是保守黨和工黨,而美國兩個最大的黨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通過競爭交替組織政府,輪流執政。其他政黨無法與兩大黨抗衡;同時,兩黨執政也勿需它們的支持;因而,其他政黨基本上無緣進入政府,即使執政黨出於某種目的或發於善心起用其他政黨人士入閣,也不能稱之為聯合政府。所以,在理解兩黨制的時候,不能簡單認為實行兩黨制的國家只有兩個政黨,也不能認為一個國家存在兩個政黨就是兩黨制。

在英國的議會中,雖然不乏兩大黨之外的其他政黨的代表,但是真正有力量組織政府而不需要第三黨支持的,始終只有兩大政黨,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後來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又是保守黨和工黨。根據現行制度,在大選中獲下院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受命組織政府。在這種情況下,議會中的多數議員為政府派,這樣議會就很難把政府趕下台,這就為政府的穩定提供了根本的保證。這一點是多黨制國家所不及的。二戰後的義大利和第五共和國之前的法國就是例證。另一方面,由於議會內各黨都是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反對黨有機會通過競選上台執政,這就使暴力奪取政權和宮廷政變失去了條件和動力。在英國政黨政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變化是:本世紀初工黨取代了自由黨的位置。但是這種取代過程完全是漸進的、和平的,其間沒有引起重大的政治動亂,更沒有武裝沖突,甚至連議會的法定程序都沒有發生變動。

兩黨競爭均發源於議會中的黨派分野。自政黨形成以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自然會發生政黨間的分化組合,但總的情況是大黨分裂為小黨後又由眾多的小黨組合成大黨或者一個政黨崛起而取代另一個政黨,因此政治舞台上見到的始終是兩個大的政黨。它們時而在台上,時而在台下,玩著翹翹板游戲。一黨長期執政的情況時有發生, 多黨執政卻極為罕見。在英國,曾一度出現第三黨沖擊兩大黨的情況,但兩大黨輪流執政的格局始終沒有改變。而在美國,兩大黨以外的其他黨基本上不構成對兩黨地位的威脅,兩黨執政可謂穩如泰山。之所以形成如此穩定的兩黨競爭體制,據西方政治學者分析,主要緣自下列因素:

(1)制度的因素。英美兩黨制均產生於相對多數選舉制,這種選舉制度有利於兩大黨而不利於第三黨的建立和生存。此外,美國的單一行政長官制也有利於兩黨的形成和發展。總統職位通過總統選舉產生,而不受各政黨在國會佔有席位多少的影響,總統選舉人團的產生是「勝者全得」,要麼獲勝,要麼失敗,因而引起政黨的兩極化。在美國,由於聯邦制的特點,各州州長、各州議會的選舉均採用相對多數制,這也有利於鞏固兩黨制。

(2)歷史二元因素。兩黨制是美國社會結構利益雙元性的產物,美國建國初期以來每次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沖突幾乎都是二元、兩面的。圍繞憲法的批准出現的東部商業利益和西部農業利益之爭導致了聯邦黨人與反聯邦黨人的產生。經濟利益之爭也導致南北方圍繞奴隸制及其種植園經濟而產生分裂,由此形成兩大陣營。20世紀城鄉利益的沖突又是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交鋒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兩國選民觀點中庸、適度、不走偏激,善於妥協,視政治為妥協的藝術。兩國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協的必要性、短期實用主義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條主義的務實性。另一方面,在兩國社會的根本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主要方式問題上存在廣泛的共識。大多數國民認可洛克和麥迪遜關於個人自我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擁有私有財產權利的觀點,很少有人主張生產資料公有制。因此,政黨之爭不在於選擇公有制或私有制,而在於怎樣分配資源和財富問題。

只要保持兩黨制的基本因素不變,即國家制度、政治體制和選舉制度不變,兩黨競爭,輪流執政的局面還將長期存在下去。這也是美國長期以來政局一直比較穩定,經濟穩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政治平衡.
回答者:103141559 - 經理 四級 10-22 09:33

2黨不2黨 不過是一種政治把戲而已。其實享受權利帶來的好處的,永遠都是背後的實權人物(大財團)。

美國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第一任總統 華盛頓 華老先生創立的 總統只連任兩屆 的傳統,這個傳統讓美國的總統在任時都不敢過於胡作非為,因為8年一過,就成了無權的閑人,如果臀部太臟,離任前沒來得及擦乾凈,就隨時可能被後來者當作政治祭品,當眾給 生吞活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