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四光的個人詳細資料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李四光
「科學救國」
北京西郊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東邊,有一條又長又窄的小路,人稱「李四光路」,因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這條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這條小路已被加寬變得熱鬧起來,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他一生所走過的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仍給人們許多啟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風縣張家灣一個貧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隻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於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裡,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隨後,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李四光准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他發憤專心於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後轉到地質。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並不輕松。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裡,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李四光到北大地質系後,主講岩石學和高等岩石學兩門課程,他以嚴謹的冶學作風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他經常帶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教學,邊看邊講。一個山頭、一個溝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縫,他都不放過。學校經費不足,他帶領學生白手起家搞建設,將學習環境收拾得十分雅靜。
在教學的同時,他對研究工作也不放鬆,他一生中在地質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蜒科的鑒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都是在這期間開始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從不為已有的觀點和學說所束縛,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尋找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斷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敢於向一些舊觀點提出挑戰。
例如,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來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間,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他繼續在大同盆地進行考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為了讓人們能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10年以後,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並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當李四光的這個學術觀點再次在全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以後,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科學家低人一等,外國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情緒到中國來的。因此,盡管大量事實擺在眼前,幾位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贊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李四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可是,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乾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起名叫「白石陳列館」(後被國民黨海軍炸毀)更深入細致地進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關於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廬山》中得到全面闡述。可惜由於抗戰爆發,這部書10年後才得以出版。
回國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會後,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他積極奔走起來,准備盡快返國。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一年前預訂,歸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他拿起一隻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備從那裡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後,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後,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我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麼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 《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以後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在幾年裡,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㈡ 電影李四光的主要演員
國產經典傳記影片《李四光 》主演:

孫道臨
王鐵成
俞平
馮奇
文卜東
㈢ 李四光的資料誰知道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貫地: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 家人:父親李卓侯,姐姐李希賢,夫人許淑彬,女兒李林(中國科學院院士)身份: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㈣ 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㈤ 李四光資料
李四光簡介
李四光,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者和領導人。他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成就卓著,蜚聲海內外,是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奠基人。他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的故事
石跡耿千秋 畢生作寫照
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 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 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 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 石跡耿千秋。
■他是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送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新中國的政協委員職務,否則予以扣留……
■鑒於李四光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蔣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長或駐英大使,都被他拒絕。
■抗戰期間他兩次見到了周恩來。後來他說:「我在周先生身上產生一個最大的感覺———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經歷了中國社會幾次大的變革。辛亥革命的經歷,使他得出應以科學來改變舊中國面貌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這種「科學救國」的理想已是難以實現的幻想。北洋政府時期,軍閥之間混戰不已,沒有 一個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報上發表過一些諷刺、責罵的文章.南京政府時期,他親眼看到國民黨的腐敗和對科學的不重視,看到愛國青年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兼「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幹事楊銓被特務暗殺,李四光非常氣憤,把剛鑒定出來的一個古生物化石新屬以楊銓的名字來命名,用這種科學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紀念與抗議。鑒於李四光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蔣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長或駐英大使,都被他拒絕。
■在困頓與痛苦中,李四光逐漸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性。抗戰期間,他在重慶兩次見到了周恩來。後來他說:「我在周先生身上產生一個最大的感覺———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這也是他在國外那麼熱切地懷念祖國、那麼堅定地返回新中國的一個根由.
■外國專家私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跡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是冰川遺跡了.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質構造的重要依據,李四光對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精力。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冰川進行過考察,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李四光卻提出「讓事實說話」。1921年,他回國後在太行山的沙河縣、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雖遭一些外國專家傲慢地否定,他卻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繼續帶領學生在太行山、九華山、天目山、廬山等地考察,又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1933年,李四光以《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為題,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上作了學術演講,會後專門請中外學者到廬山實地考察。有的外國專家私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跡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是冰川遺跡了。此後,李四光加緊了對第四紀冰川的考察,先後在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發現了大量遺跡,最終推翻了外國人的錯誤結論。其研究成果對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構造,對發展建設事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問:「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李四光根據數十年對地質力學的研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有關李四光的資料
■解放初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後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難,當時全國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進口。1953年底,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把李四光請到了中南海。毛澤東十分擔心地問李四光:「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據數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從他建立的構造體系、特別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196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有關方面向國務院報告,當天清晨7時某地將發生7級地震,周總理緊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周總理緊急找他,說有關方面向國務院報告,當天清晨7時某地將發生7級地震,請國務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總理問:「李老,你的看法怎樣,真是這么急嗎?」李四光馬上給當地的一些地應力觀察站打電話了解情況,根據無異常變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斷,對周總理說明不必發警報。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李四光的判斷:該地沒有發生強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極大地關注地震研究。他經常分析大量的觀察資料,還冒著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地震的預兆。逝世的前一天,他還懇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果的。」
㈥ 有關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
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20世紀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長的領導下,通過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謝家榮等地質學家的不斷理論探索和實踐,肯定中國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地質部的觀點,並根據地質部和李四光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中國人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和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隻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於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裡,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隨後,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李四光准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他發憤專心於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後轉到地質。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並不輕松。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裡,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裡,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質部長期間,毛澤東主席多次對地質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澤東指出,地質部是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澤東又指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個五年計劃。
對於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毛澤東也很重視。1955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此後,在這個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今天才有了專門的地質力學研究所。 毛澤東極其關心中國的石油遠景。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里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關切地問到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怎麼樣?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以後,從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國講學時,寫過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實際指的就是石油。他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毛澤東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根據數十年來地質力學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因為過去是用英文寫的,所以故意說得含糊些。 聽到這里,周恩來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兄弟部門一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他們在一些遼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在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鑽井,總進尺120多萬米。從所取得的大量地質資料看,不僅初步摸清了中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徵,而且證實了中國有著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後來在大慶油田噴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證。 地質力學在找油實踐中經受了檢驗。毛澤東對這件事一直記在心上。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一個服務員同志在人大代錶行列中找到了李四光,對他說:「請您到北京廳去一下!」當時李四光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他走進北京廳時,見到大廳中只有毛澤東一人坐在那裡。李四光沒有想到是毛澤東找他,以為服務員說錯了地點,連忙道歉說:「主席,對不起,我走錯門了!」但毛澤東卻健步走了過來,緊握住李四光的手,說:「沒有走錯,是我找你的。」毛澤東接著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贊揚,激勵著李四光為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4年某一天,毛澤東又一次接見了李四光。那是在懷仁堂開完一個會以後,毛澤東邀請李四光一起觀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劇《朝陽溝》,並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邊,邊看戲,邊交談,談了劇也談到石油。在談到石油問題時,毛澤東對地質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說「你們兩家都有功勞嘛!」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又拉著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員合影留念。 毛澤東一向重視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工作,十分關心科學工作者的成長,對從舊社會過來的願意積極參加 李四光(電影)
社會主義建設的老一輩科學家非常關懷。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飯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門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領進毛澤東的卧室。竺可楨和錢學森兩位同志也先後到了。毛澤東請他們坐在自己的床邊,親切交談。他們就天文、地質、尖端科學等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廣泛交談了三四個鍾頭。李四光回來告訴他的女兒說:「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了解得透徹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談到哪兒就隨手翻到那兒,談的范圍很廣,天南海北,海闊天空。」這次談話,毛澤東發表了對許多重大科學問題的意見,熱忱希望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攻克科學技術尖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貢獻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1萬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員參加了接見,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澤東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著李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兩人距離那麼近,然而因為會場里「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成一片,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毛澤東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邊,問他的身體好不好,工作情況怎麼樣。 主席拉著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見到會的同志們。接著,又一同離開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裡人早已在電視中看到了這一幸福會見的鏡頭,只是不知道毛澤東和李四光講了些什麼。李四光剛到家,家裡人便都急著問李四光。 李四光高興地講,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里,毛澤東和李四光談了多少億萬年間的事情——從天體起源、地球起源,談到了生命起源,談到太陽系起源的問題時,毛澤東說: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論還有點道理。毛澤東對李說,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寫的書,希望李找幾本書給他,還請李四光幫他收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毛澤東說,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資料。 「主席想要讀哪些方面的資料呢?」李四光問。 毛澤東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我就要你研究范圍里的資料。」 第二天,按照毛澤東的囑咐.李四光就請秘書同志幫他找書。他想:主席這么忙,總不能把我寫的書統統送去請他看,應該選一兩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過去。經過一番仔細的挑選,李四光先把《地質力學概論》一書和《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些什麼?》這篇文章送給毛澤東審閱。然後,立即著手開始收集毛澤東所要的資料。為此,他看了許多外國資料。為了節省毛澤東的時間,讓他能少消耗一點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東西,李四光決定自己整理一份資料,把地質學說中當時的各種學派觀點部包括進去,再加上自己的評論,闡明自己的觀點。他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一連寫了7本書。每寫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書同志馬上送到印刷廠去,用大字排版,然後拿回來親自校對。這7本書印好之後,定名為《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送給了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
地質力學是李四光創立的,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 地質力學創始人李四光
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後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岩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1941年李四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一詞。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岩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於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李四光到北大地質系後,主講岩石學和高等岩石學兩門課程,他以嚴謹的冶學作風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他經常帶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教學,邊看邊講。一個山頭、一個溝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縫,他都不放過。學校經費不足,他帶領學生白手起家搞建設,將學習環境收拾得十分雅靜。 在教學的同時,他對研究工作也不放鬆,他一生中在地質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蜒科的鑒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都是在這期間開始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從不為已有的觀點和學說所束縛,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尋找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斷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敢於向一些舊觀點提出挑戰。 李四光著作
例如,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來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間,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他繼續在大同盆地進行考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為了讓人們能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10年以後,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並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當李四光的這個學術觀點再次在全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以後,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科學家低人一等,外國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情緒到中國來的。因此,盡管大量事實擺在眼前,幾位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贊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李四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可是,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乾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起名叫「白石陳列館」(後被國民黨海軍炸毀)更深入細致地進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關於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廬山》中得到全面闡述。可惜由於抗戰爆發,這部書10年後才得以出版。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會後,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李四光
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他積極奔走起來,准備盡快返國。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一年前預訂,歸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他拿起一隻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備從那裡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
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後,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後,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中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麼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 李四光與周恩來
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以後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在幾年裡,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中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㈦ 名人李四光資料
李四光(1889年11月18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1月18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八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編輯本段]【科學救國】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隻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於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裡,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後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隨後,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李四光准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他發憤專心於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後轉到地質。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並不輕松。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裡,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編輯本段]【毛澤東與李四光的交往】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裡,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麼回事,你是不是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質部長期間,毛澤東主席多次對地質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澤東指出,地質部是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澤東又指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個五年計劃。
對於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毛澤東也很重視。1955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此後,在這個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今天才有了專門的地質力學研究所。
毛澤東極其關心我國的石油遠景。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里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關切地問到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怎麼樣?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以後,從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國講學時,寫過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實際指的就是石油。他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毛澤東說,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根據數十年來地質力學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我國地質條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因為過去是用英文寫的,所以故意說得含糊些。
聽到這里,周恩來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兄弟部門一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他們在一些遼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在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鑽井,總進尺120多萬米。從所取得的大量地質資料看,不僅初步摸清了我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徵,而且證實了我國有著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後來在大慶油田噴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證。
地質力學在找油實踐中經受了檢驗。毛澤東對這件事一直記在心上。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一個服務員同志在人大代錶行列中找到了我父親,對他說:「請您到北京廳去一下!」當時我父親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他走進北京廳時,見到大廳中只有毛澤東一人坐在那裡。李四光沒有想到是毛澤東找他,以為服務員說錯了地點,連忙道歉說:「主席,對不起,我走錯門了!」但毛澤東卻健步走了過來,緊握住李四光的手,說:「沒有走錯,是我找你的。」毛澤東接著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贊揚,激勵著李四光為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4年某一天,毛澤東又一次接見了李四光。那是在懷仁堂開完一個會以後,毛澤東邀請李四光一起觀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劇《朝陽溝》,並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邊,邊看戲,邊交談,談了劇也談到石油。在談到石油問題時,毛澤東對地質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毛澤東說「你們兩家都有功勞嘛!」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又拉著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員合影留念。
毛澤東一向重視發展我國科學技術工作,十分關心科學工作者的成長,對從舊社會過來的願意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老一輩科學家非常關懷。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飯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門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領進毛澤東的卧室。竺可楨和錢學森兩位同志也先後到了。毛澤東請他們坐在自己的床邊,親切交談。他們就天文、地質、尖端科學等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廣泛交談了三四個鍾頭。李四光回來告訴他的女兒說: 「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了解得透徹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談到哪兒就隨手翻到那兒,談的范圍很廣,天南海北,海闊天空。」這次談話,毛澤東發表了對許多重大科學問題的意見,熱忱希望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攻克科學技術尖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貢獻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1萬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員參加了接見,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澤東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著李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兩人距離那麼近,然而因為會場里「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成一片,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毛澤東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邊,問他的身體好不好,工作情況怎麼樣。
主席拉著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見到會的同志們。接著,又一同離開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裡人早已在電視中看到了這一幸福會見的鏡頭,只是不知道毛澤東和李四光講了些什麼。李四光剛到家,家裡人便都急著問李四光。 李四光高興地講,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里,毛澤東和李四光談了多少億萬年間的事情——從天體起源、地球起源,談到了生命起源,談到太陽系起源的問題時。毛澤東說: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論還有點道理。毛澤東對李說,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寫的書,希望李找幾本書給他,還請李四光幫他收集一些國內外的科學資料。毛澤東說,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資料。
「主席想要讀哪些方面的資料呢?」李四光問。 毛澤東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我就要你研究范圍里的資料。」
第二天,按照毛澤東的囑咐.李四光就請秘書同志幫他找書。他想:主席這么忙,總不能把我寫的書統統送去請他看,應該選一兩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過去。經過一番仔細的挑選,李四光先把《地質力學概論》一書和《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些什麼?》這篇文章送給毛澤東審閱。然後,立即著手開始收集毛澤東所要的資料。為此,他看了許多外國資料。 為了節省毛澤東的時間,讓他能少消耗一點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東西,李四光決定自己整理一份資料,把地質學說中當時的各種學派觀點部包括進去,再加上自己的評論,闡明自己的觀點。他用了將近1年的時間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一連寫了7本書。每寫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書同志馬上送到印刷廠去,用大字排版,然後拿回來親自校對。這7本書印好之後,定名為《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送給了毛澤東、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
[編輯本段]【李四光與地質力學】
地質力學是李四光創立的,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後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岩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1941年李四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一詞。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岩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於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三年級上冊( 29頁開始 )課文:小時候,他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每次他都愛藏在一塊大石頭的後面。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聽到小夥伴的腳步聲,他就悄悄圍著大石頭躲閃。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夥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發生了興趣: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李四光跑去問老師,老師想了想,說:「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是誰把它放在哪兒的呢?」
「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為什麼沒卧進土裡去呢?」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不清楚。
這塊突兀的大石頭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沒有一塊石頭呢?這個李四光問題李四光想了許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後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於弄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片麻岩,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因為那時候只有秦嶺有片麻岩。經過進一步的考察,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動的遺跡。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李四光鮮為人知的一面
李四光的家鄉是湖北黃岡回龍鎮下張家灣鄉的一個窮山村。他14歲出國留學,憑的是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成績。李四光先去日本學造船,後去英國學采礦,最後確定以地質學為終身事業,但也付出了不少實際代價。
在去日本學造船的船上,因為窮,買不起正式的鋪位,只好白天窩在底艙,晚上在船頂過夜。不想受了風寒,大病一場,又因沒錢醫治,落下一個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此後他一生與肉絕緣。去英國留學,寫畢業論文時,腿上長了一個膿瘡,也因為既沒錢又沒時間,耽誤了治療,他索性用刮鬍刀片自己把瘡刮掉,腿上落下一個大疤。
李四光因為窮而吃過這樣或那樣的苦。但苦中有樂,他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李四光不光散文寫得好,舊體詩寫得好,即便是地質學的論文,同樣寫得「有聲有色」。他的音樂造詣也相當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寫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回國後曾請音樂家蕭友梅過目提意見。這首提琴曲寫於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後的北大百年校慶的晚會上,第一次得到公開演奏。它的面市修正了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說法。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簡單。飲食上不沾葷腥。衣著也很不講究,得過且過,甚至補丁摞補丁。李四光去世後,工作人員想找幾樣遺物留下來,找來找去也沒發現什麼像樣的值得保存的東西。李四光身兼多職,但除了必須出席的會議,他從不在類似晚會、紀念性活動這樣的場合露面。他總覺得年歲越大,時間越緊,要盡可能地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用的地方。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http://ke..com/view/2128.htm?fr=ala0_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