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三個世界互為因果的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三個世界互為因果的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5-14 09:01:27

一部電影

《羅拉快跑》

影片資料-羅拉快跑

國家/地區:德國

類型:愛情/驚悚/劇情/犯罪

片長:81min/USA:80min

分級:USA:R

對白語言:德語

發行公司:ProkinoFilmverleih..

官方網站:SonyPicturesClassics...

更多中文名:

疾走羅拉

更多外文名:

RunLolaRun

LolaRuns

.....USA(literalEnglishtitle)

劇情

柏林,夏季某日,羅拉和曼尼是一對20出頭的年輕戀人。曼尼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個天大的麻煩,竟然把走私得來的10萬馬克贓款弄丟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鍾之後就要來拿回這筆錢。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羅拉求救,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就只有二十分鍾,錢到底在哪裡,如何救命?

羅拉開始快跑!羅拉快跑……為自己而跑,為曼尼而跑,為愛情而跑……

㈡ 一部外國電影,忘記名字了。講平行世界的

《彗星來的那一夜》

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由艾米麗·芭爾多尼、莫瑞·史特林、雨果·阿姆斯特朗、伊麗莎白·格瑞斯、亞歷克斯·馬努吉安、勞倫·馬赫、尼古拉斯·布蘭登、勞倫·斯卡法莉婭等人主演。

電影從八個朋友的餐會開始,在一場大停電之後,所有的人際關系、甚至世界秩序都有了驚人的改變,融合科幻、懸疑及室內心理劇等各種類型元素。

㈢ 求幾部勵志的歐美校園電影

推薦《心靈捕手》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吞咽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專業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沖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本片是當時還是好萊塢新秀的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自編自演的成名作,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羅賓·威廉斯憑此片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馬特與本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用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以人物作為因果關系的中心,以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作為影片主導,但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隱隱流露出「天才崇拜」的情結。
編輯本段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麥特與班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行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做為因果關系的中心。因此,《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鋪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夥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沖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拋棄別人,不敢嘗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里,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復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便是嘗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沖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里,隱隱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湯,因為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鍾,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麼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歷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為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羨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為,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里,「It is not enough for us like Lambeau(藍勃) to spend time hunting our good Wills(威爾),We need people like Sean (尚恩)to extend our own good will to people like Morgan(摩根) and 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另外 《放牛班的春天》《鐵腕校長》也不錯

㈣ 誰看過這兩個電影

我最喜歡這部影片啦 對它有好久的研究了
《殺手萊昂》採取的是一種全知視角來進行敘述。影片一開場便讓片中幾位主要人物登場亮相,起到的是介紹人物的目的。從結構組成上看,影片開始十多分鍾的敘事,引出了人物,並開始了整部電影的因果鏈。影片從頭到高潮之前,並未給予兩位主人公以過多的外界壓力,但事實上,瑪蒂達為弟復仇的這一懸念/壓力卻是始終存在的,只是影片並未讓兩位主人公進入外面的世界裡,因此我們對壓在他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太過明晰的察覺。那麼,編導是通過什麼方式讓萊昂和瑪蒂達所承受的壓力加強並且體現出來的呢?看完全片,我們就能明確壓力的來源——斯坦和他所在的警察局。這又可以聯繫到全片的主題上來,其主控思想交代給我們的即是:以警察局為代表的社會機器實際上是整個冷漠城市的外在表現,是社會的一個濃縮象徵。萊昂和瑪蒂達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是相互抵觸的,因為他們是這個世界的邊緣一族,他們沒有正當生存的力量,他們生活的世界到處都是伸手可及的黑暗,他們本身的力量即是弱小的,而屹立於他們面前的卻是整個社會機制,這與斯巴達克思之類以個人力量對抗整個社會體系的對抗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此,壓力的設計是原先就存在的,它一步步加強並不是因為它本身力量的逐漸增強,而是由於兩個與之對抗的人的力量「減小」了。萊昂本身並不想反抗這一強大的社會,而是希望進入主流,有一個穩定的生活,而他作為個體,也是一個強勢的個體,因為他是職業殺手,並且是一位身手了得的殺手。「萊昂是不會死的,他是打不死的!」他的主顧湯尼對他器重有加,萊昂是他的鎮山之寶。瑪蒂達偏偏在這個時候進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通過中間敘事段落的刻畫,讓他們彼此進入到了對方的世界中去。在這個過程中,萊昂從開始時的淡漠、灰色(對比一下都市的色彩),轉而變得感性、充滿了溫馨的陽光。這一轉變使萊昂成了一個具有七情六慾的殺手,這正是作殺手的忌諱,亦讓萊昂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工作當中。他把瑪蒂達當作自己的女兒、甚至是愛人,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削弱了萊昂的強勢,使他最終走上了悲劇英雄之路。萊昂是整個正面體系中的中堅力量,他的實力被削弱了,那麼整體的力量勢必被削弱,而外在的壓力也相對地「增強」了。影片通過開場介紹人物,到中段的人物轉變,完成了內外實力的轉化,也起到了將觀眾移情因素轉移至兩位主人公身上的目的。在危機出現時,又引出了主人公的對抗力量,使之出現在銀幕上,當高潮到來時,他們的對抗力量終於現身了——成批進入萊昂與瑪蒂達住處的防暴警察、警察局幾乎最先進、火力最強的武器和斯坦的陰險毒辣。高潮過後,壓力依然存在,這時,瑪蒂達面對的是被警察抓走的危險,再後面,就是湯尼的背信棄義。直到影片結束,瑪蒂達才逃離了城市,壓力也終於解除了,回到了開始時的寧靜中來。編導巧妙地利用角色自身的特性,用情感來化解人物身上的強勢,這也讓人物逐漸從外在的城市環境中脫離出來,產生了強烈的移情因素。萊昂的由強變弱,實際上也是他逐步脫離原來世界,進入了和瑪蒂達在一起的情感世界而形成的,這本身就表現出城市的冷酷、強大及吞噬人性的特點。呂克·貝松一開始就想用商業模式來拍攝這部影片,他使用的是傳統經典模式和具有「新巴洛克」風味的手法,講述一個殺手與一個孤獨女孩的生活故事,結果,他一如既往地在影片里展現了對生命、自然的熱愛,對工業社會、文明墮落的鞭笞。影片的情節段落與全片的主題是緊緊相扣的,前文已經說了開場和結尾時的一組鏡頭,這是作為影片的題眼存在的,是畫龍點睛,是簡短有力的視覺呈現。在片中,主人公所做的不同選擇決定了影片的意識形態走向。特別是一些細節,往往展現出了許多豐富的主題思想。萊昂的一系列動作——從家裡的「貓眼」偷窺斯坦一夥的所作所為;在矛盾中接受瑪蒂達;去警察局救出瑪蒂達等等,他的作為、他的選擇具有明確的傾向性,是人性本來的面目,是善的集中代表。尤其是他接受了瑪蒂達,這亦是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他的這一行為成了全片中最重要的情節點之一。導演以一個兩人行走在馬路上的鏡頭,極富象徵意味地表現了這一點。影片所要講述的「一個殺手同一個女孩之間的情感歷程」的主導思想也是這一情節成型的重要原因。因此,這一重要段落的由來和影片的主體立意是分不開的。而這一重要情節點也是影片的轉折,此段落以及斯坦一夥殺害瑪蒂達全家的段落形成了整個故事的轉折點,並且引導著整個故事主線的發展。影片結尾時的格局則完全成了全片的價值轉化,它表明了正面與負面的對立。生命的延續成為了價值的終極體現,無論是誰,都必須承認,一片適合生命成長、延續的土地才是我們和片中人所共同追求的。影片在萊昂死去這一負面之後,終以這樣一個寓意深遠的結局完成了由正向負的價值轉化,故事也在這里定格,正面價值得以確立起來,這也是全片的終極主題。影片非常精闢地將主題散落在影片中的幾個重要情節點里,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領會到影片所蘊涵的深刻立意。更為自然和出類拔萃的是,《殺手萊昂》是以一種商業片的構造模式生發出種種豐富的思想,體現出編導對人性、對生命的無限關切,使觀眾在滿心喜悅地觀看、享受,沒有一點被動接受的意思。影片利用兩種價值觀念的不停游移達成了這一點。開篇萊昂出場一段到斯坦對瑪蒂達一家展開殺戮之前,敘事都是在不溫不火中進行的,而斯坦一夥展開屠殺一段,則讓這種不溫不火轉向了真正的負面。其實,斯坦的警察身份還不能讓我們感覺得很真切,況且他所殺的也都不是什麼「好人」,但他們殺一個年僅四歲的小男孩卻真正激怒了觀眾,斯坦的人物形象由此徹底轉變成為了負面。他的「殺」便被認為是負面的。再來看看萊昂,他與斯坦同樣是在進行野蠻的殺戮,但他在更多時候只是一個被僱傭來的殺手,是一個殺人的機器,他的「殺」被認為是「中性」的,因為這被認為是他的「工作」。影片在開場交代了他的出場後,便沒有更多地表現他進行「工作」的過程。他真正展開殺戮實際上是影片末段的高潮部分里。萊昂和警察的對抗,在這個時候,人們都把這種「殺」看成是正義的了,因此,這被認為是正面的。其實,這是一種慣性因素的驅使,是因為萊昂與瑪蒂達之前的生活片段充分展示了萊昂身上所具備的正面價值,所以,我們便認同了萊昂作為「善」和「正面」的因素出現在高潮里。與萊昂正相反的是斯坦,他和他的那伙人在影片里雖出場不多,但每次都以負面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直到最後,斯坦搬來整個警察局,這時,這種負面已不僅僅是斯坦一個人所能負擔的了,整個警察局——整個社會的國家機器,即影片中所描述的外部世界——進入了負面體系當中,而正面同負面的直接交鋒便直指影片的主題。在萊昂與斯坦同歸於盡時,兩種相對抗的價值力量也隨著那沖天的火光消散了,瑪蒂達和她手中的植物承載了影片最根本的價值立意,也引出了影片的終極主旨。通過正與負的反復較量,一直推向高潮,在這種對立與抗衡中,影片的主控思想得到了自然而然的體現。形象地表達即是:斯坦殺死瑪蒂達一家(負)——瑪蒂達尋求萊昂的幫助,萊昂答應了(正)——斯坦找到萊昂和瑪蒂達,並要一舉殲滅(負)——萊昂和斯坦同歸於盡(負/正)——瑪蒂達找到新的居所(正)。呂克·貝松在影片中表現了他樂觀積極的理想主義觀念。影片最終以正面價值作為結局在一定程度上是貝松所寄託的願望。我們的主人公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居所,她安全了。然而,悲觀的情緒還是存在的,遠處的高樓大廈依然立在那兒,它們像是一種威脅,時刻都會再來侵蝕這片土地。但貝松的主題仍是光明的,這也多少和影片本身的商業需求相關聯。這里再順便提及一下影片里的「救贖」主題。這一主題在前文中被我忽略了,再來重新審視全片結構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一主題的結構編排一般是:某個人因為某件事情或某一原因尋找著救贖,這時,一位高人便被引入,成為他的向導,指引他該往哪條路走。在本片里,向導便是萊昂,而那個尋求懺悔的人是瑪蒂達。影片並沒有明確指出瑪蒂達是在追求某種所謂的「懺悔」,但影片從頭到尾完成了一個人的救贖。瑪蒂達一心希望以暴制暴,還斯坦以顏色。這是一種野蠻的追求,其價值趨向是被編導否定了的。萊昂的介入一方面豐富了瑪蒂達的生活,分散了她的追求動機,另一方面,萊昂也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讓瑪蒂達離開那條「以暴力對抗暴力」的不歸路。最後,萊昂代替瑪蒂達走了這條路,他代瑪蒂達取得了復仇的結果,但自己卻被復仇的火焰吞噬了。瑪蒂達被保護了起來,她被萊昂及時從負面追求中拉開,她是被萊昂拯救,同時,也完成了影片的「救贖」一題。這種「救贖」的安排在貝松的其它影片中有更為明顯的體現。《殺手萊昂》中這一環節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並未安排人物依靠自身的覺悟去扭轉,而是讓他人代之完成逆轉,避免了角色的自己的犧牲,讓主題得以延續至影片的結束。瑪蒂達雖然失去了自己親手復仇的機會,失去了自己生活的向導萊昂,但是她因為獲得了萊昂給予的救贖,獲得了重生的機會,擁有了另一番天地。從另一角度看,萊昂也同樣是完成了一次「救贖」。他和瑪蒂達相依為命的過程,淡化了他作為殺手的殘忍職業屬性,也讓他暫時脫離了對那冷酷社會的追求,轉而投向情感的懷抱。他最後的死亦是具有鮮明象徵性質的。他以一個殺手的身份得到了死亡的結局,這一結局也徹底洗清了他的「殺手」身份,使他重新以一個普通人的形象留在觀眾腦海里。他也永遠的與這他所追求的冰冷世界(負面)告別了,觀眾也停留在對他自身凝結出的偉大人性的懷念里。萊昂與瑪蒂達的真摯情感讓萊昂獲得了「救贖」,他也獲得了自己身份的重新定位,盡管他在片中已經死去,但這只會讓他獲得「救贖」的主題更加明確。總體看來,本片的結構模式是在講述,是平鋪直敘,所有重心都集中在對人物、人物心理和場景的雕琢上,它設置的懸念顯得並不十分明了、突出,這也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情感砝碼。但在幾場動作戲上,卻是懸念十足,顯示出呂克·貝松對細節的精確把握(這將在後文提到)。和其它歐洲電影一樣,貝松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他所敘述的對象所具有的深度上來。影片多以客觀的鏡頭去捕捉人物內心的深處,不時加入主觀鏡頭,增強其感染力。萊昂通過門上的貓眼看到瑪蒂達朝自己門前走來,萊昂最後的倒下均是主客觀鏡頭交替運用的典範,不但製造出十足的懸念,更是深入到角色心中,挖掘人物內心的復雜空間。視聽風格《殺手萊昂》的攝影與呂克·貝松其它作品一樣,保持了豐富的、甚至是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體現了貝松本人對富麗堂皇、絢麗多姿的影象世界的極度偏愛,這集中體現在「幻」與「動」兩個方面。所謂「幻」當然是指畫面中滲透出的夢幻般色彩。濾色鏡的使用大大豐富了其畫面中的夢幻色彩。全片以黃色為主基調色,都市的外景是中低調,顯示出昏黃的顏色,尤其是在後半段,以及斯坦出場的場景中特別明顯。內景則多採取中高調,呈現出耀眼的金黃色。兩種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昏黃的外景代表了外在世界的昏暗與陰冷,金黃色的內景象徵著兩位主人公豐富的情感世界。這兩種對比並非真實世界的本相,而是人為著色,顯現出了銀幕影象塑造出的幻覺魅力,並直接為影片的主題服務。廣角鏡頭的頻繁使用是本片「幻」的另一表現特徵。最具標志性的運用即是開場時的眾多大廣角鏡頭。廣角鏡頭本身展現的是較為狹小的空間,而在影片中,大廣角與大特寫鏡頭配合得幾乎是天衣無縫,極大限制了觀眾的視野,創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產生了強大的張力,由此生發出懸念。在中景或運動鏡頭時使用廣角鏡頭,則使人物顯得更加張揚、卡通化,富於動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物運動的速度,進而加快了影片的整體節奏。斯坦出場時使用的大廣角、大特寫,在很大程度上是表出人物的瘋狂和扭曲,而且扭曲的程度更多,使用幾率也更大。廣角鏡頭的運用讓影片歷代人物造型更加得突出,特點更加明顯,懸念感更強,畫面也更加誇張。同呂克·貝松的其它作品一樣,此片所使用的是2.35:1的寬銀幕比例,這種比例的使用,一方面讓影片的動作場面運動空間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與環境更好地結合。當萊昂和瑪蒂達走在城市中時,他們像是被包圍在房屋之中,畫格的寬度保證了這種「包圍」效果的實現。在表現單獨或人數不多的時候,要麼是利用廣角鏡頭,要麼是運動鏡頭來拓展畫內空間,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和運動感。在取景時,影片採用的多為特寫與中景結合的方式,很少出現全景。取景的角度也並非一定,更多的時候是在不停變換之中。一些特殊的取景具有其畫面自身的獨特功能,如仰俯拍攝更多的時候不是表現人物的地位與處境,而是體現空間的方位感以及某些被忽略掉的重要細節。對斯坦進行的高角度拍攝通常是表現出他異樣的、瘋癲的樣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對於城市的取景,其構圖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多是以傾斜的或是不規則的構圖方式,產生一種別樣的效果——都市彷彿成了歪斜的、變形的,給人以強烈的壓迫之感,高聳的樓群看上去象是要倒塌下來似的。城市的鏡象是影片里為數不多的全景,這無疑更增添了它在整個影片里的象徵意義,這一象徵意味又賦予了其表現對象以一種奇異的幻象。至於「動」即是運動鏡頭的使用。運動鏡頭是呂克·貝松衷愛的電影拍攝手法,使他的影象呈現出強烈的立體動感。這種運動是貫穿全片的,片頭和片尾的航拍與升降鏡頭顯示出一種平緩的、具有深長意味的運動格式。中間槍戰戲時的攝影運動則更加靈活自如,攝影師充分利用場地的寬度,或推或拉,或搖或跟,與銀幕上偉大人形成了有效的互動,使動作場面更加得行雲流水。在鏡頭運動時,景別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很少有從中景推至近景或特寫,也很少有這樣相反的攝影機運動,更多時候是由一個景別推拉搖移至另一個相同或相似的景別,這體現了動作的連貫性,空間環境的統一性。片中的攝影機運動還讓影片有著很強的連續性以及節奏感。有一段萊昂和瑪蒂達在一起的蒙太奇組接片段,在這個片段裡面,畫面幾乎沒有固定的,再加上連續性剪輯以及動作視覺相匹配,使「生活在流淌」的意象立即展現在觀眾眼前,並且,鏡頭運動的快與慢也時刻同人物的心境保持著一致。升格鏡頭被運用在影片中幾個重要的環節里。瑪蒂達走過血流成河的家門口,徑直往萊昂家走的一段中,升格鏡頭有力地烘託了現場的緊張氣氛,把整個畫面的張力拉得滿滿的。影片最後,萊昂走向光明時同樣用到升格,這里也具有一定的 烘托緊張氣氛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在挖掘人物內心動向,將時間和空間放大,讓觀眾感覺著主人公從生到死時的運行軌跡。呂克·貝松的慢鏡頭講究的深入人物內心,挖掘視覺張力,這與吳宇森等人追求視覺上的純粹美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另外,攝影機的運動還造成了亦真亦幻的效果,這與「謊」是相得益彰的。因為攝影機描述的對象都是實實在在真實存在的,這個時候,攝影師一般會藉助運動的畫面表現出夢幻效果,這一點在萊昂與瑪蒂達的生活片段里表現得最為突出。畫面本身是夢幻般的金色,流暢的動態畫格加強了夢幻的效果,這時的攝影機運動一般是中速或者慢速,在緩慢的運行過程中,生發出生活的寧靜、恬美。《殺手萊昂》的攝影為影片製造了介於真實與虛幻的雙重效果,它是在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之間的一種創造,即它反映了現實,又為現實抹上了一層主觀色彩,這亦是本片攝影最吸引人之處。全片多以短鏡頭拼接出現,這樣的安排顯然是加快節奏,增加變化,減少不必要的視覺疲勞。即使是一個較長一些的鏡頭,攝影機也是跟著主體人物快速地運動,空間位置也是時刻在改變。總之,用簡潔和恰倒好處來形容本片的剪輯一點也不為過。影片場與場之間的連續經常是帶有很強跳躍性的。空間轉換的幅度較大,而且中間的過度很少進行交代或者只是做簡單交代。這讓觀眾很快便進入狀態,而且空間的大幅度跳躍並沒有讓人感覺到困惑,而是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在影片的一些蒙太奇段落里,構圖上的連續是被屢屢使用的,這形成了快速有力的敘事格局。而對節奏的把握更是本片剪輯的中心環節,特別是在槍戰戲中,節奏的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影片第一場動作戲,在前三分之二的時間里,槍戰一直持續,當進行到三分之二處時,聲音和動作好象在一時間突然停止住了。之後,隨著一連串的槍聲,整個節奏又開始快了起來,鏡頭的切換也在瞬間加快了。同樣的,高潮戲的激戰也同樣用到了這樣的手法:激戰——暫停——引出新的情境——再激戰。在剪輯里,基本上是直接切入,沒有淡或化等技術手法,對空間的把握則多以運動鏡頭作交代。動作戲里交叉剪輯運用較多,在最後一場戲裡面,萊昂、瑪蒂達、斯坦、警察、戰斗之外的街道這五條線加以運轉,顯現出復雜剪輯模式的熟練運用。開場的快速分切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它和大廣角的大特寫鏡頭一起,突出了影片的漫畫色彩,增強了影片的神秘感。聲音在呂克·貝松的作品中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他的聲音始終是影片節奏運行的重要標志,並對整體氣氛、基調的把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觀眾在對畫面集中精神的同時,聲音在一旁渲染著畫面,並指引著畫面的專注焦點,引起觀眾對情境、敘事或是情感的專注。而有聲和無聲的轉換與畫面形成了強烈的交叉立體感,產生了能動的關系。簡而言之,貝松作品中的聲音是時刻與畫面同步,並與之產生互動。影片的聲音組成相當明確,在動作場面里,總是有低鳴的鼓聲、雜亂的效果音,有時則是一種近似於無聲的狀態(其實多少還是有效果音響存在)。這些都襯托出畫面的不確定性和敘事所產生的懸念。在節奏的處理上顯然是很費心機的,聲音時斷時續,有時多種自然音效被放置在了一起,有時,則是靜寂無聲,有時有規律,有時又沒有了規律,這讓影片動作場面的節奏收放自然,畫面的切換也顯得很流暢。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則是烘託了緊張的氣氛,營造出懸念。相對而言,貝松的《第五元素》在這方面走得更遠,因為影片里的動作場面看起來就像是誇張的歌舞表演,而節奏無疑是這一形式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表現日常生活場面時,聲音主要是和諧的自然音效和輕松、抒情的音樂。在兩位主人公初次見面的時候,我們惟聽見萊昂的腳步聲,背景音樂是怪異的吉他片聲;在他倆的生活場景中,輕快而富於節奏的清唱成為了銀幕上聲源的主體。舒緩的小提琴一直貫穿在影片當中,豐富了銀幕空間的表現力,人物的情感也因此而豐滿了許多。片尾萊昂走向光明倒下時用的鋼琴聲更是全片最為精彩的聲音組合,那鋼琴聲如同一股股清泉滴滴答答地落在人的心坎上,而萊昂倒下時落在地上的聲音被隱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清脆的鋼琴聲所爆發出的情感力量。綜觀整個電影,背景音樂幾乎沒有停過,佔大部分的是對氣氛進行渲染的效果音效,這種音效是畫外的非敘事性音效,但它與畫面結合得非常緊湊,幾乎成了敘事內音效的一部分。真正起到傳統意義上「背景音樂」作用的,是綿延的小提琴聲,它在必要時刻的出現讓整個聲音環節達到一次次的高潮,成為影片里重要的提示點。幾位角色的服飾和裝扮也十分有趣。萊昂的那身行頭像極了「清潔工」,灰黑調子的顏色,邋遢的穿著,這是一個幾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造型了,而就是這層外衣包裹著的,竟然是一個身手不凡的職業殺手!與萊昂正相反,斯坦的衣著服飾顯得很得體,總是 以灰白色調出現,這又與萊昂形成了鮮明對比。而這個衣著正規、整齊的人,卻是一個殺人狂!瑪蒂達的衣著顯得更加隨意些,但她身上的色系卻是最多的,也是全片的「亮點」所在。在這里,服飾也起到了推進劇情的作用,當瑪蒂達學萊昂那樣,給自己的頭上加一頂黑帽子的時候,她已經和萊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片中人物的運動和攝影機的運動同樣引人注目。無論鏡頭的運動如何,是怎樣運動或者不動,人物總是在行動當中,這又讓影片運動的感覺更強烈,人物也更加具有活力。人物運動的快慢也是左右影片節奏運轉的又一重要方面。快速的運動總是配合快速切換而產生強烈的緊迫感,而人的行動突然從快速慢下來,那麼這時就會產生一股張力,就會使觀眾去猜想,而慢的同時,畫內空間就變得有懸念、有意思了。《殺手萊昂》的風格特徵帶有鮮明的個人化傾向,但卻服務於大眾,其對技巧的具體運用以及對其進行的具體安排 是值得了解和借鑒的。有些技巧雖不特殊,但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組合,就賦予了它以新的活力和意義。本片的風格手法既吸取了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種種特徵,但又對二者雙重背離,這一方面體現了導演張揚的個性,同時也表現出「新巴洛克」電影人對自我的執著。

㈤ 請問這部電影的名字

心靈捕手
英文片名
Good Will Hunting
更多中文片名
驕陽似我
善意狩獵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26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導演
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編劇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written by) &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written by)
演員
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Sean Maguire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Will Hunting
明妮·德里弗 Minnie Driver .....Skylar
卡西·阿弗萊克 Casey Affleck .....Morgan O'Mally
本·阿弗萊克 Ben Affleck .....Chuckie Sullivan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Prof. Gerald Lambeau
科爾·豪瑟 Cole Hauser .....Billy McBride

獲獎記錄
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羅賓·威廉斯)與原創劇本獎、金球獎最佳影片(劇情類)和最佳編劇獎。

劇情介紹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人獨處之時,就「一目十行」吞咽各式人文與科學的新知。某天「隨意解答」數學系藍勃教授所留下的數學難題,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之後,藍勃教授便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數學研討與接受心理輔導。藍勃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耍蠢、吹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不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藍勃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關鍵,不彼此信任就無法坦誠相待」的專業信念,「不以作之師而以作之友」的心態傾聽威爾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知性問難與情緒宣洩;日漸撫慰他受創的心靈,幫助他重新拾回對人的信任,並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角力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沖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本片是當時還是好萊塢新秀的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自編自演的成名作,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獲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羅賓·威廉斯憑此片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馬特與本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用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以人物作為因果關系的中心,以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作為影片主導,但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隱隱流露出「天才崇拜」的情結。
[編輯本段]影片評析
《心靈捕手》的劇本是出自劇中主要演員麥特.戴蒙(飾演威爾)與班.艾佛列克(飾演查克)二人之手;這不但是部關於投入生命的生長故事,亦是麥特與班多年以來在攀登演藝生涯高峰彼此激勵扶持的友情結晶。由於二人皆是演員出身,便以演員的觀點切入劇本的寫作;採行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做為因果關系的中心。因此,《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求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此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男主角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透過破解藍勃教授所提出的傅立葉方程式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鋪陳,威爾生動地展露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嘗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汀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未曾眼見好友躺在自己懷中咽下最後的一口氣;浪漫地引述十四行詩來稱誦愛情,卻未見過女人的脆弱與堅強;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並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己,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願意加入。」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而啃噬他對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夥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交纏沖突的矛盾世界:一方面以自負嘲弄的心態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破解數學難題,洞悉國家情報工作的冷血無人性,甚至難耐「數學之神」的無能解題;但是,另一方卻以自卑害怕心理拒絕女友史凱蘭的真情付出,害怕別人離棄自己之前便先行拋棄別人,不敢嘗試與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電影多次出現威爾落寞孤獨地坐在疾行的火車車廂里,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面,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復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便是嘗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的「狗屁答案」。威爾在面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勤,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沖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且「跟著心走」,放棄藍勃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復合。
《心靈捕手》整部影片基本上是由生活化演技和勵志感人的劇本所主導的好萊塢優質電影,導演手法流暢,煽情得宜,深深擄獲一般觀眾的心靈;卻缺乏對社會僵化價值的批判。首先,在麥特和班這二位洋溢人情味的劇本里,隱隱流泄出「天才崇拜」的情結。劇中人物的思緒隨著天才威爾情緒起伏在擺湯,因為他擁有我們一般凡人所沒有的「天賦」,背負所有人的人生期待,必須去實現而不應被埋沒。誠如他的好友查克所言:「我每天都開車來接你,然後我們一起上工,一起嬉鬧。但是,你知道我一天最快樂時候是什麼嘛?是我敲你大門的前十秒鍾,因為我會告訴自己,也許你已經不在了,就這麼走了。」果然,威爾走了,另創新的天地。但是,卻留下像摩根這樣的「智障」,經常面臨「管理階層重組」而失業;亦留下像查克這樣重感情但學歷不高,只能認命地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更重要的是,留下大多數像湯姆這樣「無從得知自己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老師,於是他們深信自己很笨」的平凡人,只能靜默地為大師工作,並帶有一絲欣羨與嫉妒的心情看著天才威爾盡情發揮。如此一來,每個人還是會從「鏡中之我」(looking-glass self)看到別人屈尊難堪的眼神,即使是菲爾德獎牌的得主。因為,尚恩遺留二個問題未問威爾,這卻是值得我們深切省思的問題:我是誰?人生歸宿為何?光只是「跟著心走」是不夠的。此外,在這充滿「達爾文氣味」的競爭社會里,「It is not enough for us like Lambeau(藍勃) to spend time hunting our good Wills(威爾),We need people like Sean (尚恩)to extend our own good will to people like Morgan(摩根) and Chuckie(查克)。」那才是真正勵志感人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導演格斯·范·桑特曾經要求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重寫劇本,讓本飾演的查基死於一次建築事故。達蒙和阿弗萊克很不情願,但還是重寫了劇本。結果范·桑特讀了以後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的主意。
·前哈佛學生馬特·戴蒙本來想把主角設置成物理天才,並為此跟一名哈佛大學獲過諾貝爾物理獎的教授Sheldon L. Glashow進行討論,結果教授建議他主角是數學天才比較合適,並把自己的連襟,麻省理工的數學教Daniel Kleitman介紹給達蒙。後來這兩位教授都在字幕中被感謝。
·當馬特·戴蒙飾演的威爾和羅賓·威廉斯飾演的教授西恩在辦公室中第一次見面時,威爾推薦西恩美國歷史學家霍華德·齊恩的書《美國人民的歷史》。馬特·戴蒙小時候是齊恩的鄰居,還曾為這本書的有聲版CD獻聲。
·在西恩教授的辦公室里掛著的那張畫是導演格斯·范·桑特畫的。
·西恩和威爾在辦公室中,西恩談到自己死去的老婆的一些趣事時,那些台詞是羅賓·威廉斯自由發揮的,這也許是馬特·戴蒙為什麼笑得那麼的厲害的原因。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鏡頭也在晃動,或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片中明妮·德里弗所飾Skylar的現實中的原型也叫Skylar,跟馬特·戴蒙約會過,後來嫁給了Metallica樂隊的鼓手和創始人Lars Ulrich,並成了一名急診室醫生。
·影片結尾字幕的最後一行寫著「紀念金斯伯格(Allan Ginsburg)和伯拉斯(William S. Burroughs)。」他們都是「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精彩對白
1、
Sean: Do you have a soul mate?
西恩:你有心靈伴侶嗎?
Will: Do I ha…? Define that.
威爾:我有…?說清楚點。
Sean: Somebody who challenges you.
西恩:能夠和你匹敵的人。
Will: I have Chuckie.
威爾:我有查克。
Sean: No, Chuckie's family. He'd lie down in fuckin' traffic for you. No, I'm talkin' about someone who opens up things for you, touches your soul.
西恩:不是,查克是你的家人,我講的是觸動你心靈的人。
Will: I got-I got…
威爾:我有…
Sean: Who?
西恩:誰?
Will: I got plenty.
威爾:有很多。
Sean: Well, name them.
西恩:說出來。
Will: Shakespeare, Nietzsche, Frost, O'Connor, Kant, Locke……
威爾:莎士比亞、尼采、福斯特、奧康納、康德、洛克……
Sean: That's great. They're all dead.
西恩:很棒,他們都死了。
Will: Not to me, they're not.
威爾:對我而言,他們沒死。
Sean: No, You don't have a lot of dialogue with them. You can't give back to them, Will.
西恩:他們當然死了,威爾,你無法和他們對談,你無法回應他們。
Will: No, not without some serious smelling salts and a heater.
威爾:對啊,沒有法術把他們弄醒超生,是沒辦法和他們對談的。
Sean: Yeah. Well, that's what I'm saying. You'll never have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in a world where you're always afraid to take the first step because all you see is every negative thing ten miles down the road.
西恩:對,那就是我所說的。你只看到這個世界中負面的事,如果你不踏出這第一步,就永遠不會擁有那種關系。
2、
如果你和我談及藝術,你會滔滔不絕的講每一本寫藝術的書。
就說米開朗基羅,你一定知道很多關於他的事情,他的生平,與教皇的關系,他的政治報復和性活動。對嗎?
可你絕對不能告訴我在西斯延教堂里會聞到什麼氣息,你從來沒有站在那美麗的天花板下抬頭仰視。
如果我和你談及女人,你會給我列舉了你喜歡的女人的樣子,也許你還和她們睡過幾次覺,但你卻不能告訴我滿懷欣喜的叫醒你身邊的女人時的心情。
你很強壯,如果我和你提起到戰爭,你也許會和我說莎士比亞,親愛的朋友,和我一起再赴戰場。可你從來沒有參加過一場戰爭,當你的朋友將頭枕在你的大腿上,那求助的眼神最後的呼吸,你卻未感覺。
我和你討論愛情,你會給我背上一首詩,但你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女人,僅僅是那樣一個眼神,讓你理解,愛情的真諦。
那時你會感到上帝,只是為了你才將天使降於人間,救你脫離生命中的苦難。
你也不會知道做一個女人的守護天使,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你不知道,讓愛永遠停留在她身邊,那種愛會穿越一切阻礙,癌症也無法使之分離。
你也不知道整整兩個月在醫院床前守候的滋味,僅僅握著她的手,醫生不會將你趕開,因為她知道探視時間一詞對你毫無意義。
你更不會知道,失去的意義,因為只有當你失去了比你自己還重要的感情時,你才會心有所動。
我想你恐怕不敢這樣去愛別人,當我看著你的時候,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機智的男人,自信的男人,而是一個討厭的毛孩子,不懂事理的毛孩子,一個沒用的男人。
你的確是個天才,這一點沒人否認,也許沒有一個人真正理解你,對吧?
可你僅僅憑我畫的一幅畫,就對我的人生指手劃腳。你是一個孤兒對吧?你以為我怎麼知道的?
你過去的生平,你的性格,你的感情,你認為我讀過霧都孤兒嗎?那個人是你的縮影,開始我對此沒有興趣,因為我不願意讀那種書,我從你那裡學不到任何東西。
可後來,蘭博爾說了你的事。我開始有興趣了,治與不治你決定吧。
3、
威爾:我為什麼該為國安局做事?
國安局的人:你將研究尖端科技,接觸別人看不到的科技,因為都已列為機密。混沌數學,高級演算法...破解密碼...
威爾:破解密碼?
國安局的人:那是其中一個層面。
威爾:得了,那就是你們的事,你們處理八成的情報量,是中情局的七倍大。
國安局的人:我們不喜歡自誇,但你說的對了。問題不是你幹嘛為國安局做事,而是你為何不做?
威爾:我為何不為國安局做事?很難的問題。讓我想想,若我做了,國安局會給我破解不了的密碼,或許我試了,也破解了,我很滿意,因為表現良好,但也許那個密碼是位於北非或中東的叛軍位置,你們發現後轟炸叛軍隱藏身地,陌生的一千五百人因此喪命,然後政客派特戰部隊防守該區,你們才不在乎,因為被射殺的不是你們的子女,因為他們都加入了後備部隊,而那邊中彈的南區孩子回國後發現他以前工作的工廠被移轉到他去打仗的國家,害了他中彈的敵人搶了他的飯碗,因為那個人一天的工資不到一元。最後他發現他會上戰場,是為了得到該國家的廉價原油,好讓石油公司利用戰爭恐慌抬高國內油價,小賺一番,但兩塊五一加侖有個屁用?他們得花時間吧石油運回國或許還請了一個酗酒船長,他愛喝馬丁尼,跟冰山玩滑雪,不久他撞上了冰山,原油外漏,殺光北大西洋的海洋生物,現在我朋友失業,也開不起車,他走路去面談,很難受,因為炮彈片讓他慢性出血,他很餓,因為每次想吃東西,唯一的特餐是北大西洋鱈魚。所以,我會怎麼想?我有更好的點子。我乾脆射殺朋友算了,把工作給敵人,提高油價,轟炸村莊,打死小海豹,吸食大麻,加入後備部隊,我還可因此被選為總統。
去網路搜索「mayav點net」

㈥ 誰看過1983年阿爾.帕西諾主演的疤面煞星過來談談觀後感吧!

偏執狂Paranoia,醫學名詞,一種罕見的精神病,以緩慢發展的系統而牢固的妄想為臨床特徵,病程長,預後不良。靈床表現以被害妄想為主,以後出現誇大妄想,這兩種妄想可以彼此影響互為因果。病人常感到自命不凡,才華出眾,精力充沛,逐漸發展到自己是「發明家」,「音樂家」,「預言家」等,因此別人會產生嫉妒心理對其進行迫害。

一個昏昏欲睡的下午,看了一部3小時的電影。事實證明某些電影在對於睡眠的輔助作用的效果上不亞於精神鎮靜類葯物,例如戈達爾,伯格曼等大師的作品,這里無意於去貶諷大師,只能說明個人的素質決定了喜好的范圍。值得慶幸的是,這部影片無法讓我入睡,從始至終對我的腎上腺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壓力,不得不說是一種變相上的摧殘。

認識帕西諾還是在初中的時候,他在和約翰尼.德普出演的《忠奸人》中扮演一個黑幫小頭目的角色,此時的他已顯老態,稜角變得不那麼分明,但是精湛的演技讓他的風頭遠遠蓋過了德普,影評人開始稱他為老戲骨,我所聽過的各種評價中也只有摩根.弗里曼可堪此殊榮。

電影翻拍自霍克斯的經典之作《疤面人》,由大導演奧立佛.斯通重新編劇,典型的好萊塢黑幫史詩大片。阿爾.帕西諾把一個來自古巴的難民,後來在美國邁阿密的地下社會中游弋的黑幫分子演繹的淋漓盡致。毫不誇張地說,用任何描述崇拜程度的詞來描述北美甚至歐洲的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對Tony Montana--片中男主角的崇拜都毫不過份。在北美的poster市場,20年來每年銷得最多的是帕西諾在Scarface中的各種造型。最有名的是他叼著雪茄手持沖鋒槍,一邊說:「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eind 」 一邊瘋狂掃射的造型,整張臉因極度地仇恨、憤怒和喪失理智而扭曲變形。人們模仿著他在電影里的各種造型,津津樂道地談論他,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這里無意對電影的手法,阿爾帕西諾的演技作過多的探討,只是想通過對帕西諾所飾演的托尼這一角色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讓我們對偏執狂這類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

托尼的偏執分析起來可以用意志的絕對支配地位來解釋。

這是叔本華,尼采等人哲學思想的體現。世界只不過是意志的表象,而唯有權利意志才可以支配一切。托尼堅信權利可以帶來一切,但權利的到來完全歸功於它那強大,自我,充滿慾望,無限膨脹擴張的個人意志體系。意志的能量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覺察,舉個身邊的例子,就像熬夜,縱使你有著施瓦辛格般強健的體魄,沒有意志的支持也只不過是個美麗的空殼。這就不難理解擁有像我這般羸弱體質的人是如何熬過交設計之前的漫漫長夜的。

托尼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充滿自我的意志的支配下展開,他可以面對哥倫比亞人的電鋸,還可以把他罵的狗血淋頭。他可以不顧老闆的指示和SOSA簽訂了數目遠大於老闆想要的數目,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更好。他可以私底下下去追老闆FRANK的女人,因為他認為他比FRANK有膽識,只有他才配的上她。他可以毫無顧及的殺掉想要向自己收錢的警察,因為他認為敢向我TONY MONTANA發威的人只有死。他在別人眼裡可是說就是一個瘋子,而每件別人不敢的事情,他都十分完美地完成了。他想要的錢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地位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他也得到了,別忘了他最初只是個古巴的政治犯而已。

這種成功卻始終籠罩在毀滅的陰影之下。他的偏執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偏執趕走了他心愛的女人,其實這段感情的伊始就是那樣充滿托尼的個人色彩,可能女人的魅力在托尼初次見她之時征服過他,但是托尼需要的只是一個符號,權利,財富的象徵。而女人因長期吸毒造成生育能力的喪失成了這一切破滅的導火索。在高檔餐廳發生爭執的那一幕是影片的一個經典之處,在那裡托尼對種種壓抑已久的不滿的盡情地宣洩,這種宣洩建立與他個人的世界觀與世界格格不入充滿矛盾的基礎上。托尼開始懷疑,人的一生究竟在尋求什麼,eating,drinking,fucking,呼呼大睡,然後五十歲的時候大腹便便,但這些只是些抱怨,就像他對電視里的各種新聞發出的抱怨一樣,是不假思索,短暫而又無力的,當女人因無法再忍受託尼的言語攻擊而憤然離開時,一切都變成鬧劇,托尼繼而對那些來自上流社會的食客指責,你們需要我,因而你們說我是壞人,你們只會說謊,掩飾,而我始終在說實話,即使在說謊的時候,,,,托尼強烈自我的價值觀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妹妹的畸形的情感,促使他殺死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曼尼,雖然他也不完全信任他,因為他相信的只有自己。曼尼的死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動,但是這一切已成了無法挽回的結局,就像登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目的地是早已決定了的。

隨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托尼也走到了盡頭,他死在了「the world is yours」之下,就像他在這句話的背景之下開始成功一樣,充滿了戲劇性。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想起了另外一個角色,《憤怒的公牛》里德尼羅扮演的義大利裔拳手拉莫塔,相似的人物性格,相似的人生,相似的結局,只是拉莫塔最終還未到死亡一步。

偏執狂算是一種經典的精神疾病,那些恃才傲物的哲學家,藝術家,戰爭狂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症狀。典型的就有叔本華,他一生不相信任何人,拒絕去理發店,因為怕理發師的刀子靠近他的脖頸,睡覺的時候槍也帶在身上。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時候,因為過於的自信,非要把自己的課程安排在與當時鼎鼎大名的黑格爾同時進行,結果只能面對台下空空的座位。

在常人看來,偏執狂的結局都是不幸的,但是這只是以一種按常人的所謂幸福生活標准去定義,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往往是另世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對人類的貢獻不能僅僅以好和壞去區分。就像托尼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他,他們。

金基德的電影《空房誘惑》卻又展示了偏執狂的另一種結局——偏執的勝利。男主人公在獄中依然不息的渴望和與女主人公生活在一起的決心,感動了上帝,也感動了觀眾,讓我們覺得影片的結局不再荒誕,發而覺得這會是最好的結局。

偏執狂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是偉大還是渺小?是齷齪還是崇高?相信也不需要去給出一個答案。正是各種事物的存在才導致了世界的多極,文化的豐富。我們每每站在自己的價值觀去作出判斷的時候,不妨給與多些寬容。

㈦ 這三重世界分別是真實的世界,灰色世界(裡面充滿了霧氣),黑暗的世界,這部電影是游戲改編的電影。

◎片 名:Silent Hill
◎譯 名:寂靜嶺
◎導 演:克里斯多夫·甘斯(Christophe Gans)
◎主 演:萊阿·米歇爾(Radha Mitchell)
肖恩·賓(Sean Bean)
勞瑞·霍登(Laurie Holden)
黛博拉·卡拉·烏格爾(Deborah Kara Unger)
◎類 型:劇情(Drama) 奇幻(Fantasy) 恐怖(Horror) 神秘(Mystery) 驚悚(Thriller)
◎級 別:R級
◎上映日期:2006年4月21日(全球范圍上映)
◎官方網站: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silenthill/
◎IMDB評分: 6.6/10 (16,885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84537
◎國家地區:美國
◎語 言:English
◎製作公司 三星(TriStar)
◎發行公司 索尼(Sony)
◎製作成本: + (單位:百萬美元)
◎首映票房:,152,598.00 (單位:美元)
◎全美票房:,490,566.00 (單位:美元)
◎片 長:127分鍾
◎劇情簡介
故事開始於一位普通的母親Rose崩潰的選擇。Rose疼愛的女兒Sharon患了原因未明的致命疾病,出於女性的母愛本能,她不想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為了解除女兒的疾病,她不顧丈夫的反對,決定去為女兒找尋更好的醫生。於是她就帶著Sharon離家出走,不知是命中註定,還是機緣巧合,當她穿過一個入口的時候,她瞬間踏入了一個毫無人氣的陰暗小鎮——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寂靜嶺。
母女二人踏入這片土地不久,Sharon就突然失蹤了,這片充滿迷霧的小鎮吞噬了這個小小的身影,Rose跟隨著一個類似女兒的幻象在城鎮之中搜索著自己心愛的女兒,但是卻遇到了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她遇到了很多本應該只在想像小說中出現的各種怪物,而這些怪物擁有將所傷害的人類變成怪物的能力,這點令她驚慌不已,她擔心女兒會被它們所傷害。其實就在她們母女到達寂靜嶺時,警方就派出了一名叫Cybil的警察來搜尋她們,不過似乎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成效。雖然Rose並沒有找到女兒,但是在尋找女兒的過程中她了解了寂靜嶺的歷史,發現Sharon只是這場游戲中的一名人質,而這背後有一個驚天大陰謀。突然出現在她面前的小女孩兒外形的惡魔告訴她:「要想讓你女兒回到你身邊,你就要讓暗黑力量占據這個小鎮並殺死所有想消滅這些怪物的人類。」
出於強烈的母愛,Rose答應了她的要求。最後,Rose救出了她的女兒,但是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真實劇情家住俄亥俄的莎倫患有夢游症,在夢游時總是提到「家」、「寂靜嶺」,她的養父克里斯托弗(全名:克里斯•達•希爾瓦)主張用葯品為她治療,而養母羅斯則希望帶她到她所說的寂靜嶺去一探究竟。
母女二人在沒有預先通知克里斯托弗和警方的情況下擅自前往寂靜嶺,一個「地下火燃燒至今的不潔之鎮」,這個小鎮在西弗吉尼亞,而莎倫也恰恰來自於這個州。途中她們看到了莎倫在夢中畫的寂靜嶺的恐怖圖畫,遇到了恰巧在這里執勤的女警官西比爾•伯納特,還獲悉銀行卡被意圖阻止她們的克里斯托弗所凍結。
而後母女二人穿過了封鎖崗進入了寂靜嶺的外圍地區,並因一個不明人物的出現而發生車禍,在羅斯醒來時,發現女兒不見了,天空中飄著灰燼。
另一方面,克里斯托弗在追尋母女時被告知一些關於寂靜嶺的情況:「煤礦起火,小鎮被關閉了,地下仍有餘火燃燒……」
在這里她遇到了莎倫的前身阿蕾莎的親生母親達利亞,達說她也再找女兒,「寂靜嶺的入口為黑暗力量所掌控」。一張圖畫的出現引導羅斯准備向School走,這時女警官西比爾•伯納特出現了,
克里斯托弗來到封鎖崗,見到探長托馬斯•古奇。
圖畫引導羅斯來到Midwich小學,她初次見到了邪教標志。
探長和克里斯托弗也進入了寂靜嶺,在車上,探長向克里斯托弗透露了一點消息:1974年11月寂靜嶺發生一場大火,被燒死的大部分是好人,也有的人的死算是罪有應得。
在學校里,羅斯受到了邪教人物們的跟蹤,並且出現了學校里的學生們圍住阿蕾莎•格雷斯彼,要求「燒死巫女」的畫面。在小鳥做出預警後,邪教人物們離開了,響起了警報(解釋一下,電影中出現的鬼狀物們是在火中被燒死的與審判事件沒有直接關系的人們,拿著刀的人代表邪惡,長著人臉的小甲蟲代表仇恨)。在這里羅斯第一次看到阿蕾莎。
羅斯找到了一個標志,告訴她在Grand Hotel有線索。當她們來到Grand Hotel時,見到了安娜,第一個朝阿蕾莎扔石頭的人。新的線索引導她們去111號房間,也就是阿蕾莎被燒的地點。
克里斯托弗去調查檔案,查到了阿蕾莎。他來到了托盧卡郡立孤兒院,想要查到莎倫的「生身母親」阿蕾莎的情況,卻因事件牽涉到秘密而被阻止。根據目前情況我們可以大概推斷,阿蕾莎如果活到現在應當是40歲,理論上她被燒死的時候是9歲,所以她才要誘導9歲的莎倫和羅斯來到寂靜嶺。集會,也就是燒死阿蕾莎的時間,是1974年11月,所以當前時間應當是2004年或2005年。
邪惡世界中,黑暗再次到來,羅斯和女警官逃往教堂,這里安娜被邪惡所殺,進入教堂後,她們見到邪教首領克里斯貝拉。克里斯貝拉同意讓她們去見阿蕾莎,但當她發現莎倫就是阿蕾莎的幻形時,抓起了女警官。
真相被揭開:阿蕾莎沒有父親,除了母親,家裡人都不愛她,。邪教人們常在Grand Hotel集會,為了防止世界末日「天啟」的到來,他們要消滅邪惡,認為阿蕾莎就是巫女。結果在「審判」時,栓烤阿蕾莎的籠狀物的鏈子斷裂,擊翻了炭火盆,引起大火,燒死了邪教人物的肉身(但沒燒死他們的靈魂和邪惡的信仰,這就是阿蕾莎要引導主人公進入寂靜嶺的原因,用以幫助她完成徹底消滅邪教信徒的計劃)。當時阿蕾莎的皮膚都烤焦了,其狀慘不忍睹。探長托馬斯•古奇參與了救助(在孤兒院的情節中我們看到他的手心受過傷,就是在解開籠子的時候燙傷的)。受到解救的阿蕾莎怨恨逐步積累,甚至連累到護士。這時阿蕾莎心中的怨恨化作人形出現,阿蕾莎和她達成協議,開始復仇。阿蕾莎用她僅存的善良幻化出那個小女孩(就是莎倫),放到郡立孤兒院的門口。
畫面上在病床上躺著的那個阿蕾莎是四十歲的阿蕾莎。羅斯准備幫助阿蕾莎的黑暗面進入教堂。
一下情節同時進行:莎倫在阿蕾莎的家中睡覺時被捉到,被帶到教堂,在這里,女警官西比爾•伯納特被燒死。
羅斯攜帶邪惡進入邪教教堂。在勸眾人未果後,阿蕾莎出現,開始復仇,克里斯貝拉和其他邪教信徒們被用鐵絲絞爛死亡。
羅斯和莎倫驅車離開寂靜嶺,看到倒在路邊的女警官的摩托車,意識到事情並不簡單。開過了沒有路的山谷,回到家中,卻和克里斯托弗不能互相見到,因為他們已經在兩個世界中。
實際上女警官西比爾•伯納特、羅斯和阿雷斯在進入寂靜嶺時就已經都死亡了,但具體在哪一環節中死亡的,我不甚明了,大概都是死在那場車禍中,或者靈魂和肉身在穿越寂靜嶺的外圍時被引導進入了邪惡世界。後者比較可信,因為探長他們並沒有找到她們的屍體。探長還說:「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人受傷。」
證明她們已經死亡的證據有:
女警官在呼叫總部時無人回應。頭破了,順著眼角向下淌血。
探長和克里斯托弗進入了寂靜嶺,和羅斯出現在相同的地方,卻互相看不到對方,克里斯托弗說:「我能聞到她的香水味」,「我能感覺得到她的存在」。而且兩個畫面明顯是不同的色調。
在女警官拷起羅斯准備往原路返回時看到路的斷裂,而她明明剛才是從這里走過來的。
母女在開車離開時看到發生車禍的摩托車(但是前面並沒有告送我們女警官的車禍是怎麼發生的)。
◎影片分析
我個人理解,這是一部社會批判的影片,雖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我覺得更應該從藝術片的角度去看待它。在這部影片中,主要討論了什麼是邪惡和正義的問題,以批判邪教的形式出現。這里需要我們探究一下究竟哪一方是邪惡,哪一方是正義。邪教認為,阿蕾莎是不潔的,是邪惡的巫女,他們為避免世界末日的到來要審判巫女。這種依據主觀信仰沒有依據地決定他人命運,基於完全盲目個人思想世界的決定的想法和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造成的結果與邪惡別無二致。阿蕾莎作為邪教的犧牲品,本身是清白的,而自己因怨恨,與邪惡合作,開始了同樣邪惡的報復,和一般的報復不同的是,她的報復指向了邪惡。不過我個人認為用邪惡對抗邪惡是無可非議的。只是在這一場報復中很多無辜的人也成了受害者,包括主人公羅斯,克里斯托弗,莎倫,當然還包括大火中死去的很多人。邪教的信仰者,同樣是邪教的受害者。當然鏈子為什麼會斷,值得探討一下。從精神內涵上說,我覺得可能是完全的正義在幫助阿蕾莎,也可能是邪惡在幫助她,因為邪惡總是要有幫手的,就像在阿蕾莎在受救治時邪惡和她打成的協議,在羅斯得知真相時邪惡說:我有很多名字,現在,我是阿蕾莎的黑暗面。探長托馬斯•古奇也說,正義的形式有很多種,人類的,上帝的,甚至是惡魔的。到底哪一種,不由你說了算。在這里,我們可以認為探長托馬斯•古奇實際上對阿蕾莎的復仇持支持態度的。在這里顛覆了正義與邪惡的絕對對立:邪惡可能做正義的事,標榜正義的人們也做出了邪惡的事。人,出於正義的目的做出了邪惡的事,又出於邪惡的目的做出了正義的事。
◎標志性語言:
在孩子的眼裡,母親就是上帝。
你手裡的武器可能會回過頭來要你的命。
正義的形式有很多種,人類的,上帝的,甚至是惡魔的。到底哪一種,不由你說了算。
◎影片背景
本電影完全改編自游戲,也有原創的劇情。作為一部廣受玩家歡迎的,已經出到第4版的恐怖游戲,這個時候才將《寂靜嶺》改編為電影,讓人感覺頗有些意外。要知道《血腥萊恩》游戲的第二版是跟電影同時出爐的,當年的《生化危機》和《古墓麗影》的電影版本也沒有等到那麼久,不知道是不是近年游戲改編電影的慘敗現狀讓投資方都分外謹慎,越是名氣大的游戲越是不敢輕易下手。不過改編的消息一出,玩家們都相當振奮,奔走相告。從各個階段的劇照到預告片,都在各大游戲論壇上四處轉載,而且普遍反響都還不錯,一片期待之聲。
從預告片可以看得出來,如今好萊塢恐怖片日化的相當嚴重,全片處處可見大量日式橋段,在氣氛營造方面更是深得日本陰森詭異派的真傳,跑來跑去若隱若現的藍衣小孩也不過是《咒怨》里小白孩的外國女生版,就連海報也跟《咒怨》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日式恐怖片確實已經達到了宗師境界,好萊塢直接原版翻拍都能大賣,只要模仿的成功,票房應該不會太差。遙想2005年的游戲改編電影,不僅票房顆粒無收,還拖了不少當紅明星下水,惹得一身騷,實在讓人扼腕嘆息。無論如何,作為06年唯一的頂樑柱,《寂靜嶺》讓我們看到了游戲改編電影在2006年逃脫失敗詛咒的一絲希望。
◎主創陣容
導演克里斯多夫·甘斯執導過《狼族盟約》(《Brotherhood Of The Wolf Helmer》)和《哭泣殺神》(《Crying Freeman》),奇幻動作類影片是他的強項。甘斯有個習慣,但凡他導演的影片,自己一定要參與劇本編寫,但本片的編劇他卻沒有插手。原因是本片的編劇是執筆《低俗小說》(《Pulp Fiction》)劇本的羅傑·艾弗里(Roger Avery),這絕對是令人放心的。
影片中女主角,崩潰母親Rose扮演者萊阿·米歇爾是個全才,當過編劇,導演和演員,不過只有演員相對比較成功。她出演過的片子有很多,例如《狙擊電話亭》(《Phone Booth》),《火線救援》(《Man On Fire》),2004年她被選中主演伍迪·艾倫的《雙生美蓮達》(《Melinda And Melinda》),演技大受好評。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甘斯從一開始就宣稱,他是游戲《寂靜嶺》的超級粉絲,能親自把這個故事改編成電影,讓他感覺到異常興奮。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彼得·傑克遜,這個怪才導演在改編《金剛》時就說,他從9歲開始就已經希望能夠拍自己的金剛。希望甘斯拍出的影片既是他自己想像中的寂靜嶺,同時也是廣大翹首以盼的游戲迷心中的寂靜嶺。
◎影評&幕後
春季最後一趟驚悚之旅
二三月美國影院不斷地上演血流成河驚悚嚇人的片子,高唱著恐怖與游戲改編兩大主旋律的《寂靜嶺》也趕在4月底借最後一抹春光,擺脫這兩年來游戲改編類電影和恐怖電影惹的一身晦氣。
改編自同名著名死亡生存游戲的《寂靜嶺》弱化了原作中的宗教話題,著力講述幽閉環境下的親情故事,只是「尖叫並溫馨著」的題材已被《鬼水怪談》、《空中危機》之流上天下水的演傷了,光憑故事,似乎難逃拾人牙慧的質疑。
不過,該片以「名導+名編+名製作人」鐵三角組合取了大牌演員的策略占盡了游戲素材、動作場面與精湛劇本三張王牌,編劇羅傑·艾弗瑞與導演克里斯托弗·甘斯又玩起「純女性電影」的噱頭,全片僅一個男性角色,名號最響的男一號肖恩·賓也只能在《國家寶藏》後繼續甘草,分量被精簡得剛好配合劇情而已;出演母親角色的拉達·米歇爾雖然星味尚淺,氣質卻沉穩獨立,淺金短發、瘦削柔韌的形象與游戲原角色的設定幾乎如出一轍。
除了精準的人物造型,創作力求高度忠於原著的甘斯把故事發生的環境也完整地從顯示器重現到銀幕上,為了保持寂靜嶺游離在現實和幻境之間的詭異感,小鎮的建築全是以游戲設定為基礎搭建的實景,而此類影片常用的CG特效只集中運用於塑造整個氣氛的牽引因素-彌漫的濃霧上。與大多恐怖片中的處處伴有血色的濃郁色調相比,霧靄重鎖的《寂靜嶺》顯得陰冷凝重,彌漫原作中與情節絲絲入扣的邪教色彩,恐懼也因這異樣的含蓄更加無所不在。所以在預告片推出後,游戲迷和恐怖片迷都表現出強烈的期待。
步《生化》後塵還是游戲改編電影之救星?
接連著遭如潮惡評的《古墓麗影2》、《生化危機2》和更多如《死亡之屋2》的粗糙之作,讓游戲改編風潮墮入了「火則必改、改則必爛」的怪圈,風頭火勢下挺身而出的《寂靜嶺》要逃過必死魔咒,首先要打破近年恐怖電影和游戲改編電影情節薄弱、創意匱乏,與原作形似神散等死穴。
經過《哭泣殺神》和《狼族盟約》的鍛煉,克里斯托弗·甘斯已表現出把動作、驚悚等娛樂元素運用於角色塑造與故事構建的成熟功力,而且作為一名游戲死忠分子,他有對游戲與電影之關系更讓人信服的詮釋能力,也因此,甘斯把游戲情節與電影片段剪接成草稿,寄給游戲商Konami毛遂自薦,Konami看後當即拍板:導演非他莫屬!
甘斯隨即把同名游戲搬上銀幕的構思告訴了密友-羅傑·艾弗瑞,並邀其出任編劇。既是憑《低俗小說》劇本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金牌編劇,又是《寂靜嶺》系列的忠實游戲迷,艾弗瑞深諳此類電影的成敗關鍵,在游戲主乾情節上重新創作,使其結構和語言更符合電影的表現手法。《寂靜嶺》中很大分量的劇情是在迷宮般的靜默中推進,艾弗瑞也一改「話癆」本色,以富有張力的大段留白和簡練對話,配合甘斯對環境語言的調動,通過層層因果關系來推動故事發展並促使角色與觀眾的心理與環境互動,把被動、強加的電影背景轉化為銀幕內外人物共同主動探索的情節,創造出此類電影前所未有的敘事特色。
游戲和電影在彼此深入對方領域,可流行風刮過卻是精品寥寥。展露出些微新意的《寂靜嶺》雖然還不能說是樹立了標志游戲改編類電影咸魚翻生的旗幟,但或許為同行和後來者提供一個榜樣。
附:
還有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寂靜嶺電影要出續集了。
以下出自sina
電影《寂靜嶺》的導演Christophe Gans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稱,他可能會執導《寂靜嶺》的續集,並給出故事的大結局。
Christophe Gans表示,《寂靜嶺2》正在籌劃中,原劇本作者Roger Avary(《低俗小說》編劇)也會再次執筆。Christophe Gans表示,他拍攝第二部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糾正原來犯下的錯誤,避免再次無緣浪費精力。
不過,由於還要拍攝電影版《鬼武者》(導演加編劇),所以Christophe Gans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時間和精力導演《寂靜嶺2》。他說,如果他分不開身,製片人也同意在第二部中保留他的風格,比如小鎮的設計絕對不會變動,而且他還會推薦一位來自歐洲的導演,更確切地說可能是他的法國老鄉。
電影《寂靜嶺》於2006年4月21日上映,雖然反響有褒有貶,但票房收入大獲成功,在排行榜上僅次於《電鋸驚魂3》和《美國怪談》。按照慣例,續集也是很自然的了。

㈧ 一部外國電影 關於萬事因果

蝴蝶效應么

㈨ 求一部外國影片的名字

神奇四俠2

◎譯 名 神奇四俠2/驚奇4超人:銀色沖浪手現身/神奇四俠2:銀影俠現身
◎片 名 4: 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
◎年 代 2007-06-15
◎國 家 美國/德國
◎類 別 動作/冒險/幻想/科幻
◎語 言 英語
◎字 幕 聽譯中文
◎IMDB評分 6.4/10 (16,168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486576
◎片 長 92 Min
◎導 演 蒂姆·斯托瑞 Tim Story
◎主 演 艾恩·格拉法德 Ioan Gruffudd ... Reed Richards
傑西卡·阿爾芭 Jessica Alba ... Sue Storm
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 Johnny Storm
麥克·切克里斯 Michael Chiklis ... Ben Grimm
朱利安·麥克馬洪 Julian McMahon ... Victor Von Doom
凱麗·華盛頓 Kerry Washington ... Alicia Masters
Andre Braugher ... General Hager
Laurence Fishburne ... The Silver Surfer (voice)
Doug Jones ... The Silver Surfer
Beau Garrett ... Captain Frankie Raye
Brian Posehn ... Wedding Minister
Zach Grenier ... Mr. Sherman/Rafke
Dawn Chu ... Anchorwoman
Chris Gailus ... Anchorman
Kevin McNulty ... Baxter Building Doorman
◎分 級 USA PG / Finland K-11 / UK PG / Singapore PG / Ireland PG / Hong Kong IIA
◎製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 Twentieth Century Fox [美國]
Dune Entertainment [美國]
Thinkfilm [美國] ..... (Washington DC scenes)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Marvel Enterprises
1492 Pictures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 20th Century Fox [美國]
◎官方網站 http://www.riseofthesilversurfer.com/
◎簡 介
劇情:
由於遭遇宇宙射線的輻射,里德·理查茲和好友本·格林,再加上蘇珊和約翰尼·斯道姆姐弟倆,他們的DNA被重組,擁有了異於常人的超能力……在經歷了身體上的轉變所帶來的種種不適和分歧後,里德化身的「神奇先生」將其他三人聚集到一起,組團F4,利用獨一無二、強大到可怖的力量去保護紐約市民,還順道解決了野心勃勃的「毀滅博士」。
話說F4不但已經適應了全新的自我,還在不斷地開發著自己的新能力,想要將這些變化升華成為一場遺傳學上的進化。不僅如此,他們的生活也隨之步入正軌,過得有滋有味。約翰尼還是那麼地放盪不羈,追求火辣MM永遠都是他的最愛,然而看著身邊的里德和姐姐蘇珊濃情蜜意,而自己經常欺負的傻大個本也和他那失明的雕刻家戀人艾麗西婭關系穩定,約翰尼突然感覺到了一絲以前從沒有過的孤獨:他是不是也應該找個好姑娘安定下來呢?
里德和蘇珊終於修成正果,即將步入禮堂……然而婚禮進行到一半,卻突然被一場詭異的狂風打斷,不但吹散了新郎和新娘在聖壇前的宣誓,也將整個婚宴吹了個七零八落。里德抬頭看到天空閃過一道銀色的影子,心頭突然涌現了不好的預感,他讓約翰尼化身「霹靂火」追了過去,沒想到「霹靂火」全然不是對方的對手,不但敗下陣來,身體也暫時性地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道銀色的影子就是F4的新敵人,來自於另一個星球的「銀影俠」。
里德的預感果然沒錯,自從「銀影俠」出現,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毀滅性的災難,將軍海格懇請F4與軍隊聯手,共同抓住在世界引起無數恐慌的「銀影俠」,他們必須在所有的希望都消失殆盡之前,揭開高深莫測、謎一般的銀河使者--「銀影俠」的神秘面紗。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蘇珊卻憑借女性的直覺,洞悉到了「銀影俠」內心深處的高貴與悲哀……原來「銀影俠」也是個可憐人,他本是一位天文學家,為了拯救母星免於遭受「行星吞食者」蓋拉克圖斯的毒手,而自願成為敵人的傀儡,踏著沖浪板在銀河中四處尋找可供蓋拉克圖斯吞噬的星球,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地球。F4之間緊密的團隊精神重新挑起了「銀影俠」潛伏已久的情感,他背叛了蓋拉克圖斯,並協助F4迫使他放棄了地球。然而,「銀影俠」也為此受到了懲罰,他被蓋拉克圖斯強行困在了地球上。
幕後:
【神奇漫畫】
《神奇四俠》是神奇漫畫史上第一部以家庭為背景搓堆的超級英雄系列,這套漫畫40多年的成長過程是神奇漫畫中最「長壽」的一部作品,故事中出現的四個擁有超能力的男男女女或情侶或朋友或姐弟,他們因為身體的轉變而居住、工作在一起,互相依靠,也會產生家人之間必不可少的口角,而F4和其他英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秘密身份,走在紐約街頭時,他們就像明星一樣,會被人要求簽名合照……
2005年,這部系列漫畫作品重新被搬上大銀幕,其中的過程也算是磕磕碰碰,主要還是在於原著跨越了整整三代人,而改編成電影之後如何滿足這三代漫畫迷不同的口味,就成了導演蒂姆·斯托瑞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他成功了,當全世界的電影觀眾都在大銀幕上認識了F4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影片在全球拿下了3.3億美元的票房,並成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所發行的最掙錢的一款DVD。金錢,往往是摧生因果的幕後動力,所以續集才會如此地順理成章,沒有人對此產生懷疑。
F4——這個有如神話故事般的超級英雄四人組,於1961年在漫畫《神奇四俠》中首次亮相,就迅速俘獲了漫畫迷們的「芳心」。神奇漫畫中的傳奇組合斯坦·李和傑克·科比(Jack Kirby)共同創造了這套系列漫畫書,故事圍繞著F4展開,他們以紐約最著名的巴斯特大樓作為總部,通過科學發明和神奇的力量與邪惡做斗爭,以求改良這個世界……可以說在F4的背後,有著非常龐大的故事含量,而2005年的改編電影《神奇四俠》也只是窺到了冰山的一角而已,所以導演蒂姆·斯托瑞有必要在續集中為這支傑出的超級英雄團隊加入新的角色、新的冒險故事:「《神奇四俠2》中最成功的新角色,就是『銀影俠』,他是原著漫畫中最酷、最有個性的一個人物。所以我們必須創作出更多的特技、更多的動作場景以及更多的CGI來壯大這個角色。」
由於有著一個根基牢固的原著漫畫做後盾,這就有效地幫助編劇唐·佩恩(Don Payne)從容地從中挑選出適合第二集影片的故事元素:「我從小就是原著漫畫的粉絲,所以我當然希望這部續集可以超越2005年的原作,這就需要更多的興奮點、戲劇性以及小幽默。同時,我也想借著這部影片更加深入地探討一下F4的生活:他們都很富有,同時也需要處理名人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壓力。蘇珊和里德的關系穩定並打算結婚;本和艾麗西婭也是讓人羨慕的幸福一對;至於約翰尼,身邊永遠不乏美麗的女人相伴……但這些都不及塑造『銀影俠』這個角色時所帶給我的興奮。」
《神奇四俠2》肯定是遵循著原著漫畫所能提供的時間線索,不過唐·佩恩還是為劇本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和角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銀影俠』第一次出現,是在《神奇四俠》漫畫的第48卷第50集中……但我還是將第57卷第60集中的一些故事元素也提煉至劇本中,那就是『銀影俠』和『毀滅博士』第一次相遇。」影片開始於一場「世紀婚禮」,如果你看過原著漫畫,就應該知道新郎和新娘分別是里德·理查茲和蘇珊·斯道姆,婚禮計劃最終因為「銀影俠」的出現而被打亂了--婚禮這部分場景在漫畫書上出現的時間是1965年,而「銀影俠」的首次亮相卻是在1966年。
【銀影俠】
「銀影俠」,還叫「在太空翱翔的空中飛人」,是斯坦·李和傑克·科比根據上世紀60年代反傳統文化的爆棚而創造的一個角色。很快,「銀影俠」這個名字就變成了神奇漫畫中的一支中流砥柱,不但頻繁地出現在《神奇四俠》中,最終還發行了自己的單行本。「銀影俠」的真名叫諾林·萊德,是神奇漫畫領域中血統最高貴、也最飽受折磨的一個漫畫人物。他的能力是宇宙賦予給他的,可以吸收和操縱存在於銀河系裡的所有能量。
編劇唐·佩恩表示:「在我看來,『銀影俠』的真正魅力就在於他的復雜性以及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命運,他就像是一個超然於世的佛教中人,不需要食物、水、空氣和睡眠。他非常勇敢,將自己的生命都貢獻在為蓋拉克圖斯服務上了,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拯救自己的星球和所愛的女人。然而,他的所作所為勢必會為其他星球和物種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因此他的道德觀念是模糊不清的。不過,他仍然在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地球和人類,這也成了這個角色最吸引人的一個特點。」
「銀影俠」的滑板是他力量的來源,由與他身體相同、不會被摧毀、能夠吸收宇宙力量的銀色物質構成,和他的皮膚就好像是一體的。滑板能夠對「銀影俠」的思維意識做出反應,即使沒有真正接觸到身體,也可以隨意控制。滑板和「銀影俠」一樣,也是無堅不摧的,只有在一種極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壞掉……「銀影俠」可以修復滑板,甚至重新製作一個,如此說來,滑板其實就是「銀影俠」身體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影片中的「銀影俠」完全是一個CGI生成的角色,是由特效師斯科特·斯克懷爾斯(Scott Squires)聯手維塔工作室共同創造出來的。演員道格·瓊斯為這個角色提供了身體、個性和行為參考,而勞倫斯·菲什伯恩則賦予他深沉、有磁性的嗓音。
雖然道格·瓊斯本人就是一名柔軟體操高手,可是他還是和替身演員多里安·金吉(Dorian Kingi)共同接受了教練特里·諾塔利(Terry Notary)的特訓,熟練掌握針對影片設計的各種「滑行」技巧,然後再通過維塔工作室的能工巧匠們進行完美的動作捕捉--「銀影俠」在大銀幕上第一次「活」了過來,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名沖浪運動員,是所有漫畫迷們最熱切的期盼。
【高速質子飛船】
在F4所構架的神話中,與他們的總部巴斯特大樓同等重要的,就是這輛華麗的「跑車」--高速質子飛船。它首次出現在1962年原著漫畫書的第3卷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綽號,「會飛的澡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在過去40多年的時間里,高速質子飛船曾出現過無數個版本,而到了《神奇四俠2》中,它絕對代表著符合時代的最先進的技術領域。
巴斯特大樓的實驗室里,里德·理查茲向其他三個人介紹了這輛剛剛由他發明的新坐騎……高速質子飛船在《神奇四俠2》中起到了絕對性的作用,它不但幫助F4阻止了蓋拉克圖斯對地球毀滅性的侵略,還是他們與「銀影俠」進行空中激戰時最得力的武器。出現在影片中的這輛全金色金屬外殼的高速質子飛船,是概念設計師蒂姆·弗萊特瑞(Tim Flattery)與特雷弗·克里德(Trevor Creed)共同合作,吸取了導演蒂姆·斯托瑞以及美工師柯克·帕特魯西里(Kirk Petruccelli)的意見,在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設計室中創造出來的。
為了滿足F4的獨特要求,高速質子飛船長20英尺、寬12英尺,擁有像直升飛機一樣的垂直起飛、降落的功能,同時還結合了電力起重機和噴氣式飛機的渦輪所產生的推力原理,能夠產生最大程度的燃料功效……到了影片中,這款戰車的設計者就變成了「神奇先生」,以他的話說,高速質子飛船是由一種高溫金屬混合物製成的,外形雖然非常詭異,卻適合在空中飛行。飛船最快能以550英里的時速前進,而且是在F4都坐在裡面的情況下,飛行的同時可以升至3萬英尺的高空。最神的是,高速質子飛船能夠分解成三個獨立的小飛船,每一個都有著極強的動力和機動性,兩側則有可以折疊隱藏的雙翼幫助滑行。
影片中有高速質子飛船參與的場景,都是在溫哥華攝影棚中以綠屏為背景拍攝的,蒂姆·弗萊特瑞將飛船安置在一個容易控制的操作平台上,不但可以用電扇製造出疾行時所產生的風力,還可以根據需要有節奏地搖動和旋轉飛船,讓坐在裡面的演員有更加真實的感覺。
飾演「隱形女」蘇珊·斯道姆的傑西卡·阿爾芭,一說到高速質子飛船就抑制不住地神采奕奕:「不管它是飛船還是汽車,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發明,它的出現很有可能將汽車行業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它的設計風格散發出濃郁的未來氣息,我覺得影片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坐著高速質子飛船飛行的時候。」
花絮:
·神奇漫畫的傳奇作家斯坦·李將會客串出現在里德和蘇珊的「世紀婚禮」上,他的身份是一名「婚禮傲客」,雖然他大聲地說:「我是斯坦·李。」還是因為不在邀請名單上而被請了出去,很有那麼點後現代風格……而在第一部《神奇四俠》中,斯坦·李則飾演了一名郵差。
·與《神奇四俠》單一的紐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集故事中F4將「環游世界」,不但在歐洲轉了一圈,還來到了中國上海。

㈩ 大家幫忙找幾個恐怖片兒 必須是世界最最最恐怖的

那就看既驚悚的又考腦子的。。。

《伊甸湖》 2008年英國電影。 據說裡面有個是《黑暗侵襲》的攝像還是怎麼地。 對於孩子的縱容確實值得父母煩死啊。氛圍營造的很好,但是不適合重口味的人看。

《捉迷藏》 2005年美國電影。 在美國蘿莉的演技永遠是最棒的....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創傷,因此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查理。
《死寂》 2007年美國電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靈恐懼點,我的最大的缺口就是娃娃,可能是小時候看《鬼娃》留下的陰影。 全片亮點在最後幾秒。 話說為什麼美國有那麼多恐怖的歌謠?!我記得《猛鬼街》也是童謠來的。

《孤兒》 2009年美國作品。 沒有血腥鏡頭,沒有恐怖畫面,但是令人顫抖到脊背發涼。 另外又一次證明了母愛的偉大與男人在恐怖片里的無能= =。。。 另外小蘿莉都不可信
《影子寫手》 根據羅伯特·哈里斯的小說《槍手》改編。 主人公在整部影片里都沒有名字。只有ghost作為代名詞。 他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符號。他與這個故事無關。但故事因他連接起來。 片子與《禁閉島》算是同期上映。我總覺得兩者有相似的感覺。都發生在一個小島上。很好看的政治驚悚片。 前兩個小時都在為最後的十分鍾做鋪墊。影片的最後一個空鏡才回歸到了波蘭斯基的風格。

《一級恐懼》 1996年美國電影。 不多說。自己評價。但是…… 不要讓善良蒙蔽了雙眼。

《時空罪惡》 2008年西班牙電影。 又一次印證了西班牙驚悚片的強大= = 如果喜歡《恐怖游輪》那個輪回式的可以看看這個。這個很有趣。 一段時空。三段罪惡。 最後一個搖鏡頭。三個「主角」出現在同一時空里。令人哭笑不得。 PS. 有裸女鏡頭!!西班牙大美女!!

《心慌方》 系列又稱《異次元殺陣》 1997年加拿大電影。 有一點血腥。我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詞就是。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卻不問為什麼。結果造出了這么一個殺人工具。

《未麻的部屋》 1997年今敏作品。 今敏大師的作品通常會將現實與虛幻相結合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盡管這路可能不是我想要的。但那又如何?我就是我。是一粒塵埃也好。一個浩瀚星球也好。就像馬雅可夫斯基說的。人總要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去。好的劇本就是你猜得到結局卻猜不到全部。

《雙瞳》 2002年香港電影。 我個人認為是中國最好的恐怖驚悚之一。感覺上像極了中國本土的《七宗罪》。但是主題卻比它深刻。也是《佳片有約》特邀嘉賓索亞斌力推的電影。 有愛不死。

《假面》 2007年韓國電影。 當他們飛躍橋面的那一瞬間。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愛。 蓋片中的懸疑。

《神探》 2007年杜琪峰韋家輝作品。 結局並不難猜。只是難得的優秀港片值得放上來。 裡面也有提到「七宗罪」。

《十二宮殺手》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7年美國大衛芬奇作品。 這部電影總能讓人想起韓國的《殺人回憶》。有人說這是芬奇最好的電影。有人說芬奇不憤青了而且背叛了自己。 其實我覺得有那麼部電影能讓你經常想起來並且慢慢回味的話。也就可以了。 我覺得如果知道了兇手是誰反而就沒有意義了。 在馮恩家地下室那段氣氛實在是太好了。 關於那些堅持不下來的事情。就只能在歷史里塵封了。
《十二隻猴子》 本影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179位。 1996年美國電影。 如果你痴迷於time travel那你一定知道那最大的悖論。 你相信時空穿梭么? 我寧願我們殺死的是平行世界祖父母。而不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未來。 很好的時空穿梭電影。
《迷霧》 2007年美國電影。 這簡直是對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極大諷刺。強烈推薦。完全反主流行為。 史蒂芬·金的小說值得我們拜讀一下。 人性就是一團迷霧。你總在對與錯之間徘徊。然後悵然若失。

《沉默的羔羊》系列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26位。1991年美國電影。 根據著名小說家哈里斯·托瑪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刻反映美國社會犯罪問題的經典之作。影片故事繼承了好萊塢恐怖片的傳統。然而影片的敘事方式卻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頗具匠心地將恐怖片與偵探片巧妙地結合成一體。

《11:14》 03年美國電影。 黑色幽默非線性敘事的典範。 不算驚悚不算恐怖很輕松很可笑。 互為因果的多線敘事。讓你看完恍然大悟。

《水果硬糖》 2005年美國電影。 只有兩個演員。 優等生兇猛。蘿莉威武。 最後結局值得打個問號。

《七宗罪》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27位。1995年美國電影。 在我眼裡這是最盛大的一次謀殺。倍感神聖。 我們都是俗人。我們避不開罪惡。大家都有。因而就不叫罪了。 「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又怎樣。

《八面埋伏》 2004年美國電影。 之前一直忽略了這個片子。 女人的弱點是相信男人。男人的弱點是低估女人。

《生死停留》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5年美國電影。 一部大多數人看了影評才能看懂的電影。生與死之間的停留。是對自我的懺悔。對塵世的留念。然後這一切化作了夢境變成了自我的救贖。 真假幻化的很好。
《寂靜嶺》 2006年美國電影。 電玩游戲改編。
《狙擊電話亭》 2002年美國電影。 一個小小的電話亭。這樣一個場景你能想到什麼? 我只能感嘆編劇無敵!

《死亡幻覺》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143位。 2001年美國電影。 這電影不登陸外國官網是看不懂裡面深刻內涵的。關於原宇宙和離線宇宙的假想。我開始以為和《生死停留》很像。才發現我錯了。 不管怎麼理解。其實高深的真相並不重要。 當我們坦然的接受了青春期中的那些叛逆、猖狂、放縱之後。學會了面對未來的寂寞與艱難。這時你才真的成人了。

《閃靈》也是斯蒂芬金的作品。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48位。 1980年美國電影。 號稱恐怖片最經典之作。 有人評價與之相比日本恐怖片全體不值一提。真正的恐怖純屬心靈的恐怖。完美到無話可說。 因為洞察人性所有的弱點。庫布里克讓我們顫抖絕望。

《玩命記憶》 2006年美國電影。 故事是好的。用一點一點記憶的復甦來揭示人性,每一段記憶的復甦都讓劇情真相急轉。 但是拍攝的讓人覺得無聊了些。忍不住想快進。
《紅辣椒》又名《盜夢偵探》 2006年日本影片。今敏作品。 我們的成長是吃掉了多少的夢想。我們的現實又是被多少夢想吃掉。我想這世上的夢總是存在著無數巧合。電影或者生活本身就是在兢兢業業造著自己遙不可及的夢。
《第六感》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136位。1999年美國電影。 不可否認的好電影。雖然本人看到一半就猜到了結局。- -

《1408幻影凶間》 2007年美國電影。 其實很驚悚。但是很深刻。 史蒂芬·金的小說值得我們拜讀一下。 官方證明此影片有4個版本的結局。

《人獸雜交》 2009年美國電影。 《心慌方》導演文森佐·納塔利又一大作啊。估計也是奔著系列劇去的。 劇情撲朔迷離不說。以為是災難片。結果。。**到我們情何以堪啊。 正所謂不看不知道what the ****.. 但無論是就《心慌方》還是《巴黎,我愛你》中的「瑪德蓮娜區」都遜色不少。 它的上映剛好也是對人獸雜交提案扇了重重一巴掌。值得一看。

《記憶碎片》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31位~~~ 2000年美國諾蘭導演作品。 彩色畫面為倒敘。黑白畫面為正敘。片段式敘述。重新在腦海中的剪輯穿插。讓你一點都不覺得看電影是一種放鬆。那簡直是腦細胞的告訴消亡。不堅持到最後一秒你永遠不知道真相。

《非常嫌疑犯》 1995年美國電影。 這算高智商犯罪片。我覺得跟《一級恐懼》一個宗旨。但是表現的比較平和。這個人講故事的能力非常強。 建議很少看這類影片的人先看這部。

《電鋸驚魂》系列 《電鋸驚魂1》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4年開始製作的美國系列電影。目前發行了7部。 前三部值得一看。後面就越來越來越來越往恐怖片發展了。不推薦。

《致命ID》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3年美國電影。 如果你對多重人格產生好奇。歡迎圍觀。目前沒有可以超越的。

《禁閉島》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243位~~~ 2010年美國電影。 把它跟《第六感》和《小島驚魂》放在一起。劇情和拍攝必定更勝一籌。 推薦原著小說。著實是給你下了各種套啊。

《風聲》 2009年中國電影。其實把。當時看的時候挺震撼的。 國產電影需要我們的支持!!

《夢之安魂曲》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61位。 2000年美國電影。 這不是一部在邏輯和編劇上十分出彩的電影。 但是想要推薦給大家。簡直是身心上的震撼。 從剪輯到配樂。每一個特寫鏡頭。每一段小提琴獨奏都那麼令人撕心裂肺。 沉淪沉淪沉淪。那些相愛而不相乾的靈魂。

《蝴蝶效應》 2004年美國電影。 難得的愛情驚悚懸疑片兒。 我唯一能做的最愛你的事情。就是讓你遠離我。

《致命魔術》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71位。 2006年美國諾蘭導演作品。驚悚懸疑作品美國作品是旁人超越不了的。 前一個小時比較悶。但是後面高潮不斷。最後有些科幻。 影片的最後讓人脊背發涼。沒有善與惡。只有真實。

《驚魂記》又名《精神病人》希區柯克1960年作品。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25位。 黑白電影。說實話要是看了後期驚悚片的人可能會看不下去早期大師的開山作品。全身心投入到電影當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 浴室殺人場景用了78刀快切。一點兒血腥鏡頭沒有。當年卻讓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內不敢進浴室洗澡。
《萬能鑰匙》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5年美國電影。 這電影著實讓我捏了一把冷汗。是對信則有。不信則無最好的詮釋。
《搏擊俱樂部》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14。 1999年美國電影。 個人覺得是《一級恐懼》的強化版。《機械師》《致命ID》等的地基。諾頓啊。!! 另外。大衛芬奇埋幀的功夫讓我們情何以堪。卡幀卡的我眼睛都花了。最後一幕竟然是。 You met me at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小島驚魂》 2001年美國作品 不多說了。大家都說爛了。 向《第六感》致敬的作品。劇情可信度更高。疑點更少。
《機械師》 2004年美國電影。 男主角為此減肥之心血讓人感動不已。 坦然面對你自己。無論現實與否。

《致命切割》 2009年泰國電影。 《假面》的模仿作品。十分成功。我認為能超越原作。畫面清新唯美之程度讓你忽略掉了所有血腥。 讓這一切罪惡隨著我的死被湮滅把。

《盜夢空間》又名《奠基》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9位。 2010年7月16日美國上映。諾蘭新作。 這個電影的構思讓我想起了《入侵腦細胞》。也想起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的一個故事。 最終的答案在影片結束後的字幕當中。

《致命游戲》又名《心理游戲》 1997年美國電影。 偉大的結局。偉大的史蒂芬金。 導演一而再再而三的吊著觀眾的胃口。你以為發現了真相結果它卻是個 。

《源代碼》2011年美國鄧肯瓊斯作品。 電影的拍攝手法沒有什麼特別的。有些特效還是略顯粗糙。但是劇本的牛逼就決定了他的起評分。加之演員出色的演技。就像那個著名悖論。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這樣就不會有你。沒有你沒人殺死祖父。所以總會有人阻止你殺死自己的祖父。或者你殺死的是平行世界的祖父。 我們寧願相信存在平行世界。也不願相信我無法拯救心愛的姑娘。

《秘窗》 2004年美國電影 改編自斯蒂芬·金小說《午夜四點》。德普精彩演繹心理懸疑驚悚片。作家雷尼(約翰尼·德普)因妻子出軌而來到一個湖畔小屋療傷創作。當他身陷痛苦泥沼中難以自拔時。一系列不合邏輯的怪事突然出現...

《異次元駭客》 1999年美國電影 套層結構。神秘。復雜。現實。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世界。三個世界相互堆疊。如果真實來源於虛擬。如果界限早已模糊。的確算得上是一個夢魘。

《穆赫蘭道》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1年美國電影。 經典之中的經典。被稱為最高智商電影。 片子的每一個獨立的片段都看得懂。但是如何連接卻完全沒有頭緒……總之。很厲害的一部電影!

《恐怖游輪》 被公認為14部高智商電影之一。 2009年英國、澳大利亞電影。 故事講的是一個亡靈試圖在死神面前做無謂的掙扎。深陷於由自己的意念營造出來的煉獄里受苦。 這電影讓我想起了西西弗斯。是輪回本身就無奈地存在。還是我們心甘情願的陷入輪回。

《黑客帝國》 本片在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22位。1999年美國電影 視覺的盛大享受催促著人們的腎上腺素。而頗具哲學意味的故事體系又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矩陣」概念的提出。有著超出技術上個的更多隱喻。這個世界真的存在嗎。我們是不是活在矩陣里。或者說我們是不是也只是一道程序。

《V字仇殺隊》 2006年美國電影 故事發生在虛擬的未來世界。那時的英國變成了一個由獨裁者薩特勒所統治的法西斯集權主義國家。人民生活在殘暴的統治下。疾病、飢荒、灰暗。且秘密**無處不在。在這里。外國人、同性戀者和反對人士都會被抓入集中營處死。

《老男孩》 2003年韓國電影 作為「復仇三部曲」的第二部。《老男孩》依然延續了前一部為摯愛的人而復仇的主題。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然而通過真實影像表現出來的影片。不僅從視覺上更從道德上挑戰著觀眾的心理極限:**、剪舌頭、活吞八爪魚……會有人覺得惡心。也會有人對本片愛不釋手!

《黑天鵝》 2010年美國電影。《黑天鵝》導演用充滿了心理暗示和線索的鏡頭講訴了這個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故事。劇情非常飽滿。充滿激情的告訴觀眾光榮與黑暗的荒謬。 優美地將暴力元素鋪排在整部電影里。並用漂亮的芭蕾作為外殼。《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那個12歲的小娜塔莉如今已經出落得如此清純動人。這部電影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劇情的設計都堪稱一流!

《告白》 2010年日本電影 2010年年度十佳電影之一。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觀看的兩個小時時間里。你會被一幀幀完全顛覆你人生觀的畫面和一句句跳過骨膜直接刺進腦乾的對白滅頂。獨特的敘事手法。日本電影獨有的細膩表述方式。都會讓你在電影放完之後分不清自己眼前的世界是否是真實的世界。【不得不說這是樓主最推崇的一部電影。可能是因為偏愛日系推理。

《肖申克的救贖》IMDb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電影! 1994年美國電影 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讓我知道人的一生中所應 該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從而珍惜你現在還擁有它的機會。人類始終是這樣:只有失去了。才真正意識到它的價值。才又拚命地去爭取奪回來。然後又不去 珍惜。希望、自由、友誼是我們最基本、最起碼的感覺和需要。如果自己不珍惜。那麼難道還祈求別人去珍惜和維系嗎?

《記憶裂痕》又名《致命報酬》、《空頭支票》 2003年美國電影 該影片是由著名的好萊塢華人導演吳宇森指導。 邁克·簡寧斯正在被追殺。但是他卻不知道為什麼會被追殺。作為一名受雇於致力於頂級機密項目研究的高科技公司的計算機天才。簡寧斯在每做完一個項目後。都會按例行慣例接受短期的記憶刪除程序。其目的就是...

《變臉》又名《奪面雙雄》 1997年美國電影 該影片是由著名的好萊塢華人導演吳宇森指導。 警探西恩自願取下自己的臉皮。換上殺手凱斯特的臉。以打入敵人內部。沒想到凱斯特也換上了西恩的臉。搖身一變為FBI探員……

《七磅》 2008年美國電影 《七磅》開頭所有人都看不懂。但是請堅持到最後。你會深深地感動! 「上帝用7天創造世界。我用7秒鍾。就毀滅了自己。」 一份重達七磅的救贖。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本·湯姆森與觀眾一同探尋生命的意義。

《香草天空》 2001年美國電影 卡梅隆·克羅的這部影片似乎特意要拍出些道理寓意出來。它講述了一個幾乎什麼都不缺的男人。他自以為什麼都不缺了。但生活卻讓他嘗到了喪失一切的苦痛滋味。《香草天空》你看一遍。未必能看得懂。因為你第一次看的時候。情節的逆轉與變換太快了。讓你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剛剛建立起來的看法又被後來的情節推翻了。

《貓鼠游戲》又名《逍遙法外》 2002年美國電影 萊昂納多與湯姆漢克斯的鬥智斗勇。弗蘭克是FBI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通緝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廣大。偽裝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各地幾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跡。喬裝醫生、律師、飛行員。統統都是他曾經的身份。當然。弗蘭克憑著這個「本領」。騙取了高達幾百萬的金額。

《楚門的世界》 1998年美國電影 黑色喜劇《楚門的世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影片反映了人類的希望和焦慮。同時也因觸及到當今最敏感的社會問題而備受矚目。

《火柴人》 2003年美國電影 主人公羅伊是一名患有精神強迫症的騙子。他和野心勃勃的搭檔弗蘭克聯手。經營著小打小鬧的騙子生涯。依靠羅伊高明的騙術。屢屢有人受騙上當。

《第九區》 2009年美國電影 《第九區》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有關外星人在地球的科幻電影。由尼爾·布洛姆坎普執導。「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監制。對於男主角威庫斯來說。這個世界上似乎只有一個地方能夠為他提供一處安身之地了。那就是第九區……

《無恥混蛋》 2009年美國電影 《無恥混蛋》的故事結構由五個章節組成。昆汀表示:「電影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有著含糊曖昧的不同——視覺上的和感覺上的。它們每一個在風格上都是不一樣的。

下面把14部高智商影片整理出來。
----------------
No.1穆赫蘭道 Mulholand Drive 《穆赫蘭道》可以算是每個懸疑片愛好者必觀影片。和很多懸疑片一樣,電影開頭都有很不起眼的細節提示,但本片的細節提示可以算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了——就是那一個誰也不會注意到的細節,竟然是全片的最重要的地方,這個細節還讓我想起了愛因斯坦曾說過的一句話:「第一句話錯誤,整個假設失敗。」(不能說太多了)而且這部電影也不是普通的在情節上或結局上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它更是一種學術上的嚴肅的研究,關於夢境。這在我看來,確是大衛林奇最好的電影。
No.2 電鋸驚魂1 Saw1 要論結局最讓人震驚的,《電鋸驚魂》以絕對優勢當選。最開始我是以為這是恐怖片,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恐怖片。反而我們能看見John作為一個「痛恨殺人犯」的殺人犯的用心良苦,在這一點上,毋寧說他是一個拯救者。後面幾部也還不錯,但明顯遜於1。 P.S:這部的大名就如雷貫耳了,不但是驚悚片中必提之作,也是小電影樂於惡搞的對象,當然知道它的成功,但本人對驚悚片一向有心沒膽、輕易是不敢看的,所以這部一直就候著。
No.3 恐怖游輪 Triangle 潔西遊艇出海遊玩,但她總有一種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感覺。果然,遊艇遇到了風暴,於是所有人只好換乘了一輛剛好路過的大游輪來保證安全。可是潔西深信她曾乘坐過這輛大游輪,船上的鍾突然停止了,一些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
《恐怖游輪》是所有懸疑片中情節最復雜的,但又似乎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在看它的過程中,你的大腦不得不飛速運轉,才能理清全片的結構。
No.4 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致命魔術》,2007上映的美國電影。其講述的是在魔術產生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出現了兩位極有天賦的年輕魔術師、兩個好朋友,羅伯特·安吉爾和阿爾弗雷德·波登。兩個人因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勢不兩立的對手,他們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是那個時代的第一魔術師的故事。
《致命魔術》的結局很有震撼力,一開始還真想不到。但其實片中很多地方都揭示了這個結局,但也許由於一種惰**,也沒多想。所以大家看懸疑片還是要多想想。
NO.5 萬能鑰匙 The Skeleton Key 年輕的姑娘卡羅琳(凱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飾)受雇於老婦人維奧萊特(吉娜•羅蘭茲 Gena Rowlands 飾),前往她家照顧她卧病在床的丈夫本(約翰•赫特 John Hurt 飾)。維奧萊特的大房子坐落於以神秘習俗和宗教儀式聞名的地區,卡羅琳剛到這里就覺得陰森詭異。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卡羅琳漸漸對這件大房子和古怪的維奧萊特起疑。一次偶然,她從維奧萊特那裡得到了一把萬能鑰匙,用它可以打開這座大房子的所有房間。當卡羅琳走進了隱藏在頂樓的房間時,她看到了令人驚悚的一幕,直覺告訴她,本的卧病在床和維奧萊特以及這間房間有著莫大的關系,她決心揭開這個迷!
《萬能鑰匙》,如果沒有這個結局,那麼這其實是個挺俗套的故事,但只要你看了結局你是絕對不會後的。

NO.6 死亡幻覺 Donnie Darko 《死亡幻覺》(Donnie Darko)是一部2001年推出的美國心理驚悚、科幻電影,由理查·凱利(Richard Kelly)編劇和執導。故事敘述一位名叫東尼·達克(Donnie Darko,與電影原文標題相同)的青少年,在一個擬人化兔子的慫恿下,做出一些為了要拯救世界的破壞行為。本片在美國上映時票房不盡理想,但在DVD租售市場卻表現相當優異,目前被認為是一部另類經典作品(cult classic)。
No.7 致命ID Identity 驚悚劇情類型的電影看多了,《致命ID》當之無愧是其中最好的,總之,看本片心情是相當的糾結:從肯定A是兇手到肯定B是兇手到肯定C是兇手到肯定D…最後不知道誰是兇手,最後的最後以為就是那樣了,最後的最後的最後又再一次深深的震驚了。
NO.8 記憶碎片 Memento 《記憶碎片》註定不是一般的作品,電影故事其實不太復雜,但很難看懂,這是由於它採用兩條平行故事線,一條倒敘,以彩色呈現,另一條順敘,以黑白呈現,兩條線每隔幾分鍾穿插一次,直至片尾天衣無縫地與片頭銜接在一起(觀看者可注意何時銜接到了一起)。
NO.9 十二宮 Doziac 大衛·芬奇的《十二宮》完美地描述出來一場讓人驚恐的心理戰,對手則是美國歷史上最聰明、最難以捉摸的系列殺人犯。 NO.10 生死停留 Stay 《生死停留》是一部需要仔細斟酌的影片,每字每句,每事每物.哪怕你有一點的大意便會失去感覺,不知其意.影片中更多的運用了暗示,鋪墊等表達手法.在影片結束的剎那一切謎底都被揭開,而新的迷團又馬上降臨了。
NO.11 七宗罪 Se7en 《七宗罪》:兇手宣稱自己的「偉大傑作」仍會完成,在警方的嚴密看管下,插翅難飛的殺人犯又能做什麼呢?結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P.S:算是犯罪類片子的開山鼻祖了吧,Pitt和Freeman的配合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NO.12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搏擊俱樂部》:人性的黑暗與壓抑,充滿暴力的拍攝鏡頭,過程時時震撼人心,直到最後一刻,所有謎底揭開,你才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騙局。
NO.13 禁閉島 Shutter 《禁閉島》:小島關押著精神病患者,一名高智商調查員,想要揭開島上人體實驗的黑暗內幕,卻難以想像自己原來是... NO.14 盜夢空間(奠基) Inception 把穆赫蘭道、搏擊俱樂部、十二宮、禁閉島給補齊了,才發現類型上雖然有相似之處,但精彩程度上,Inception還是遠遠超過了他們,如果說這幾部還玩著窺探人物心理、分析人物精神狀態的個人把戲,那麼Nolan建立的這個完整邏輯規則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潛意識世界,就實在讓人嘆為觀止了。

No.1 穆赫蘭道 Mulholand Drive

No.2 電鋸驚魂1 Saw1

No.3 恐怖游輪 Triangle

No.4 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NO.5 萬能鑰匙 The Skeleton Key

NO.6 死亡幻覺 Donnie Darko

No.7 致命ID Identity

NO.8 記憶碎片 Memento

NO.9 十二宮 Doziac

NO.10 生死停留 Stay

NO.11 七宗罪 Se7en

NO.12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NO.13 禁閉島 Shutter

NO.14 盜夢空間(奠基) In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