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電影配樂大師
1 譚盾,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在國家上享有聲譽。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他為電影《卧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他還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作了一首《擁抱愛的夢想》。20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
2 王黎光 代表作品 電影<<天下無賊>> 電影《看車人的七月》 四十集電視劇<<宰相劉羅鍋>> 四十四集電視劇〈〈京華煙雲〉〉 電影《集結號》 電影《唐山大地震》等
獲獎作品
榮獲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電影音樂獎 榮獲2004年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電影《看車人的七月》) 榮獲1998年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音樂獎 (電視劇<<一年又一年>>) 榮獲2005年度中國金唱片獎 (電視劇《京華煙雲》原聲碟) 榮獲一九九五年中國北京「春燕杯」優秀電視劇音樂創作獎。 榮獲一九九六年中國北京「春燕杯」優秀電視劇音樂創作獎。 榮獲中國九十年代聽眾最喜愛的歌曲創作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題歌--- <<清官謠>>) 榮獲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回顧成就獎金獎。(電視劇<<年輪>>主題歌---<<天上有沒有北大荒>>)。 榮獲北京音樂台音樂排行榜最佳作品獎。(歌曲:<<拉著你的手>>) 榮獲中國55年共和國藝術成就獎.(歌曲<<笑顏>>)
當然在電影配樂方面,中國和西方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我們有時也會從中國的電影中獲得令人驚喜的配樂。
㈡ 關於趙季平
趙季平
趙季平,中國電影作曲家。1945年生於甘肅平涼。1970年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1978年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1980年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作曲、副院長,中國音協陝西分會副主席。現任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副會長等職。自1984年為電影《黃土地》作曲以來,先後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其中為《大閱兵》、《紅高粱》、《菊豆》、《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大紅燈籠高高掛》、《烈火金鋼(上下)》、《心香》、《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活著》、《炮打雙燈》、《步入輝煌》、《黃沙·青草·紅太陽》、《變臉》、《風月》、《日光峽谷》、《秦頌》、《孔繁森》等影片所作音樂多次在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可以說,他的名字與中國新時期電影最輝煌的成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趙季平從小就酷愛音樂,在音樂學院時,他苦苦鑽研,加上他頗具靈氣,已小有名氣。此後,他幾乎涉及了音樂創作的各個領域: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樂、交響音樂、歌劇、舞劇、戲曲音樂等等,顯示出他多方面的創作才華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他成為電影作曲家後,在創作風格上歷經了三個階段:一是在《黃土地》中,音樂與影片風格一致;二是《紅高粱》時,音樂已完全融入電影,加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三是到《大紅燈籠高高掛》時,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趙季平認為電影音樂應該賦予電影以靈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影不僅是視覺藝術同時也是聽覺藝術,電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根據影片情節、畫面、氛圍進行創作,這就有其特殊性,而趙季平在音樂與畫面結合方面有其獨特悟性,能很快根據導演意圖創作出具有靈性的音樂,他創作的電影音樂不再只具有協調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畫面所未能表達的深層感情,使音樂和畫面的結合渾然一體。他對各種類型的電影,悲劇性的、色彩性的、史詩性的、城市風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從整體設計到細微末節的音樂布局,使每部音樂既與影片融為一體,又體現出他獨具匠心的音樂設計和鮮明的個性。他為人謙和,許多名導演都願意與他合作,而他通過敏銳的藝術感覺捕捉到那些合作者對電影音樂的理解,使得配合更加默契。由於他在中國電影音樂創作上的突出成就,1996年初,應邀參加在瑞士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電影音樂節,在電影節上他與外國同行進行了藝術交流。
與張藝謀合作影片:
紅高粱 (1987) —— 原創音樂
菊豆 (1992) —— 作曲
秋菊打官司 (1993) ——.作曲
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2) —— 作曲
趙季平
男,漢族,1945年8月出生,河北束鹿人。1970年6月畢業於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國家一級作曲。
1970年7月參加工作,長期從事音樂創作。1985年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91年至今任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並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電影音樂學會會長和陝西省八屆人大代表、黨的十五大代表、陝西省第十屆政協委員等職務。是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他贏得了電影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成為我國目前電影音樂界獲獎最多、獎次最高的音樂家。電影《紅高粱》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作曲獎、《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獲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孔繁森》獲第十六屆「金雞」獎最佳作曲獎;電視劇《水滸傳》獲第十六屆「飛天」獎最佳音樂獎,其中「好漢歌」獲最佳歌曲獎、《嫂娘》獲第十八屆「金鷹」獎最佳音樂獎;歌曲《黃河鼓震》、《西部揚帆》獲「五個一工程入選」獎、歌曲《祖國強大、國旗增色》獲建國五十周年歌曲徵集一等獎、《第一交響樂》獲首屆「金鍾」獎優秀作品銅獎。
他的作品:琵琶協奏曲《祝福》和管子與樂隊《絲綢之路幻想曲》已錄制唱盤,發行世界。在日本東京、京都相繼舉行個人音樂會。他與日本JVC唱片公司合作推出激光唱片《黃河遙遙》及系列電影激光唱片,為中國電影音樂走向世界開了先河。2000年上半年他為台灣舞劇《大漠孤煙直》創作了音樂,使舞劇在台北首演成功。95年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參加了在瑞士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電影音樂節,並拍攝專題記錄片《音樂家——趙季平》在世界各地播放,1998年作為大陸唯一一位音樂家,他的作品被美國華納·特得克古典唱片公司簽約錄制。2000年6月他創作的交響音畫《太陽鳥》、交響敘事詩《霸王別姬》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在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上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同年7月他的室內樂作品《關山月——絲綢之路印象》被大提琴家馬友友選中,並在美國成功首演。2001年他作曲的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已經在北京首演。2003年3月他應邀在香港成功地舉辦了《樂壇神筆——趙季平專場音樂會》
1 趙季平部分作品
1.管子協奏曲《絲綢之路幻想組曲》(1983)
作曲家看著父親從絲綢古道寫生回來創作的一幅幅國畫山水,畫面中的構圖和筆墨的千變萬化,總讓作曲家覺得這圖畫中充滿了音樂的空間。經過時間的孕育,他用音樂解構
了古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之旅:《霸柳曲》、《古道吟》、《涼州樂》、《樓蘭夢》、《龜茲舞》。
2.民族管弦樂《黃土地組曲》(1993)
原是為1984年陳凱歌電影《黃土地》而作配樂。陳凱歌是在聽了《絲綢之路幻想組曲》後才接受他的攝像師張藝謀的建議,選用了趙季平。其後,作曲家對原電影音樂和插曲進行濃縮提煉重新編配,形成了一部有鮮明特色的陝北風情音樂畫卷。
3.交響組曲《大紅燈籠高高掛》(1994)
此作原為1991年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配樂。作曲家三年後將它改編成交響組曲,2002年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音樂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劇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環圈」,以五個樂章的女聲合唱的無詞歌、樂隊、京劇打擊樂的另類非常規組合。
4.電影配樂《大話西遊》(1995)
原為1995年香港導演劉鎮偉電影《大話西遊》而作。趙季平在1994年初看到這個原叫《大話東游》的本子後,覺得它簡直在瞎胡鬧。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很輕松的狀態下完成了《大話東游》的全部配樂,樂曲總長度有一個多小時。結果電影出來之後,並沒有完全按他的創作,但趙季平覺得使用得很巧妙。
5.室內樂《關山月——絲綢之路寫意》(2000)
此曲作於2000年,是趙季平專為馬友友的「絲路計劃」創作的。同年7月,馬友友在美國成功首演,由此還吸引了約翰·威廉姆斯特地前來捧場。此曲收錄於馬友友2001年8月錄制完成的《絲路:當陌生人相遇》專輯中。
6.民族管弦樂《蘆溝曉月——大宅門寫意》
作於2002年,原是為風靡世界各地華人的電視劇《大宅門》所作配樂。後作曲家將電視劇中的音樂主題改寫成這部樂隊作品,又加了一個副題「蘆溝曉月」,以突顯京城的風格和韻律。
㈢ 有那些日本作曲家給中國電影作曲
《赤壁》中阿蘭唱的一首歌就是日本人作的曲。《赤壁~大江東去~》作曲岩代太郎,編曲中野雄太。貌似不是很著名,不過那首歌很好聽。
㈣ 冼星海的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於澳門一個貧苦家庭。
冼星海6歲時隨母親黃蘇英去新加坡,進入了新加坡的養正學校。養正學校的區健夫老師,最先賞識冼星海的音樂秉賦,並選他進入學校軍樂隊,讓他開始接觸樂器和音樂訓練。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親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學習小提琴,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
進入嶺南大學後,為了貼補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鍾頭的書、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伙食費。他在樂隊里擔任演奏直簫,後來成了附中管弦樂隊的指揮,因為他吹奏單簧管很有韻味,由此得到「南國簫手」的雅號,連培正中學也請他去做音樂教員和樂隊指揮。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靠在學校圖書館任助理員維持生活,期間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諾夫。
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後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冼星海靠在餐館跑堂、在理發店做雜役等維持生活。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保羅·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1935年,冼星海畢業回國,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救亡歌詠運動。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
一次,冼星海參加了上海學聯到郊區救亡宣傳的活動。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止學生,對峙時劍拔弩張。這時,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冼星海懷著滿腔激憤,朗誦了兩遍,倚牆只用了5分鍾就寫出曲譜——「槍口朝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這首《救國軍歌》當場在學生中唱響,隨後在場的老百姓甚至連保安隊的士兵也跟著唱,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的邀請電報。於是,他高興地對妻子錢韻玲說:「我們到延安去吧。」說走就走,這年11月,兩人攜手離漢去延安。他們在途中結成了伴侶。
1938年冬,冼星海放棄優厚待遇,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大」兼課。在魯藝,他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在延安的一年半,他進入創作的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進步,並於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也成了曠世千古的絕響。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周年晚會上,冼星海穿著灰布軍裝和草鞋、打著綁腿指揮《黃河大合唱》,在場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連聲叫好。更有許多人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抗日戰爭最前線。
在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黨中央決定每月給冼星海15元津貼,而當時朱德總司令每月津貼只有5元。另外,魯藝的助教有6元,教員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多加一個湯。這些都體現了黨組織對特殊人才的尊重。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並餞行。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雖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聯共(布)領導人斯大林批示,在蘇聯國際救濟總會協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醫院,但由於患嚴重血癌,沉痾積疾,醫生回天無力,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僅40歲,李立三夫婦為其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為其舉行隆重安葬儀式。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蘇聯著名音樂家穆拉傑利。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於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鑲著音樂家的一張橢圓形照片,周圍環繞緞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和共產黨員:黃訓(赴蘇聯後用母姓)。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為冼星海舉行追悼會。
㈤ 電影音樂的作曲家有哪些
好萊塢三大配樂大師:James Horner,John Williams,Ennio Morricone
法國的Nino Rota,日本的久石讓,中國的譚盾,波蘭的基斯洛夫斯基
此外,學音樂出身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不錯
㈥ 劉熾的介紹
劉熾,原名劉德蔭,曾用名笑山,1921年3月10日生,陝西西安人,中國電影作曲家。<br><br> 九歲起學唐代古樂,擅長雲鑼、笙、笛的演奏。13歲時因家貧困,到西京印書館鑄字車間當童工。1936年15歲時參加工農紅軍,歷任抗戰劇團舞蹈演員,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教員,研究生,助教,東北文工團作曲兼指揮,東北魯藝音工團作曲兼指揮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團作曲兼藝術指導,中央實驗歌劇院作曲兼藝委會委員,中國鐵路文工團藝術顧問,遼寧省歌劇院副院長兼藝委會主任,中國煤礦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兼藝委會委員,中國音協理事,創作委員會委員,《歌曲》編輯部編委。從事音樂創作五十多年,寫了大中小音樂作品近六百件,其中有大型歌劇音樂《塞北黃昏》、《血淚仇》、《周子山》、《白毛女》、《果園姐妹》、《阿詩瑪》、《節振國》等十部。其中《白毛女》於1952年在莫斯科獲斯大林獎金。電影音樂有甘嶺》、《風暴》、《祖國頌》、《兵臨城下》、《英雄兒女》、《走向新中國》、《大渡河》、《飛虎》等十餘部。他創作的《工人大合唱》、《邊疆戰士大合唱》、《祖國頌》等,曾在北京及許多大城市上演,此外,他還寫了大量的獨唱、齊唱、混聲合唱、民歌合唱、無伴奏合唱、話劇配樂、舞蹈音樂、體操音樂等。其中舞蹈音樂《荷花舞》於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二等獎。他的作品大多緊密配合了各個革命歷史階段的斗爭任務,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強烈的政治傾向,純厚的民族特色,優美抒情兼以氣勢磅礴的獨特風格,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1979年出版了劉熾歌曲選《祖國之歌》,收選了代表性的歌曲《我的祖國》(《上甘嶺》插曲)、《荷花頌》(《荷花舞》插曲)、《新疆好》、《勝利鼓舞》、《風煙滾滾唱英雄》(《英雄兒女》插曲)、《翻身道情》、《讓我們盪起雙漿》(《祖國的花朵》插曲)等,都是廣為傳唱,流行一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