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委託中國在中國拍攝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委託中國在中國拍攝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24 03:49:23

1. 外國人最早在華拍攝的電影是什麼

外國人來華拍攝紀錄片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電影剛誕生的那幾年。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派出了數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攝影師就曾來華拍過紀錄片,只是這些影片的名稱和內容現在已難以考證。
1898年,美國愛迪生電影公司的一名攝影師在周遊世界過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過一些素材,後來被編入《香港碼頭》、《上海街景》等6部短紀錄片中。4年後,另一家美國電影公司根據其攝影師在北京、天津拍攝的素材編輯發行了《北京前門》和《天津街景》兩部短片。
1908年,在上海從事電影放映活動的義大利人勞羅也開始了拍片活動,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片,而在北京拍攝的《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紀錄了一個古老帝國的兩位統治者的葬禮。
1909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的攝影師來北京拍攝風光片,也拍攝了紀錄一些京劇名角(如楊小樓、何佩亭)的演出片斷。同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起初拍攝的大多是紀錄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等。
1925年,蘇聯導演史涅伊吉諾夫與一名攝影師隨同開辟莫斯科—北京遠程航線的蘇聯飛機來到中國,在張家口、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拍攝了一些素材,被編入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的國內戰爭》,此片後來更名為《東方之光》,作為蘇聯在國外上映的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在西歐諸國放映。兩年之後,另一位蘇聯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中國拍攝了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上海的情形,於1928年在蘇聯上映。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開始對中國的西北部進行了持續8年之久的考察活動,過程中拍攝了大量的電影資料,曾在北京放映。1920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學家安特森用電影紀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見聞,影片對塞外的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戰爭歲月的記錄者
1935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用一台16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36年,斯諾在訪問延安期間拍攝的一些素材,紀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紅軍步兵和騎兵的操練、檢閱和野戰演習,八一運動會的球賽及部隊的文娛生活,這些素材也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繼斯諾之後,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海姆也輾轉來到陝北革命根據地,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反擊》。
1938年,又一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羅曼·卡爾曼來到中國拍攝了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中》和《在中國》。同年,荷蘭紀錄電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歷盡艱險來到中國,他拍攝的《四萬萬人民》曾在不少國家上映,對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相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華拍攝的日本紀錄片不僅被用作鼓動日本民眾和軍隊進行侵略戰爭的宣傳手段,更成為日本政府推行軍國主義的外交手段。1937年8月21日,就在「七七事變」一個多月後,「大日本電影協會」在中國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大肆製作宣揚偽滿「國策」的影片。從1937年至1945年,該協會在中國拍攝了600餘部影片,其中半數為系列新聞紀錄片,如《新聞周報》、《大東亞戰爭特報》等。
從1938年到1943年,日軍曾經對重慶進行過200多次空襲,出動戰機9000餘架次,投擲炸彈兩萬多枚,炸死炸傷市民數萬人……這段被稱為「重慶大轟炸」的史實曾經被紀錄在長達6個小時的電影資料片中,攝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隊的隨軍攝影師、德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記者以及原國民黨中央新聞製片廠的攝影師。這些資料片在二戰後曾經被美軍繳獲,後來幾經輾轉才流入國內。2001年6月4日,根據這些資料片剪輯而成的51分鍾的關於「重慶大轟炸」的紀錄片在重慶試播,這是國內第一部反映60年前那場劫難的紀錄片。
1949年9月底,25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來到中國,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兩個攝影隊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分別被編入了兩部大型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這兩部影片於 1950年7月17日全部製作完成,上映後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均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這兩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國人在華拍攝的最早的彩色紀錄片。
1955年,法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國「新浪潮之母」盛譽的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作為藝術顧問一同前來。1958年,已經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來到中國,拍攝了紀錄片《早春》,反映了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江南農村景象。
1971年,伊文思與羅麗丹花費5年時間拍攝了由12部影片組成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集《愚公移山》。1976年3月初,這些影片在巴黎的四家藝術影院同時上映。也許是由於滿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閉鎖國」已久的中國的需求,此片僅在法國的映期就長達6個月,後來又在西德、比利時、巴西等國播映,受到廣泛好評。1980年代中後期,他們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中國拍攝的另一部紀錄片《風的故事》更成為紀錄電影史上的傑作。1938—1988年,伊文思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這部影片讓安東尼奧尼和他的電影在中國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位加拿大紀錄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這些影片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冷淡,從來沒有成功地與他們進行過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觀光客拍攝的旅行日記般的有關中國的印象而已。然而這部影片卻真實地記錄了幸福中國,與現在人們所想像的"史無前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

2. 早期中國彩色電影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視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棟、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1948年,為了消除這種語言上的障礙,經東北電影製片廠(後長春電影製片廠)與蘇聯影片輸出公司駐東北代表處協商,由該公司提供一部影片交由東影廠試驗譯製成漢語。這就是中國的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郁悶 關於你後面問的qingse電影的問題 萬惡的網路不讓我發上來,你留個QQ吧 我傳給你好了

3.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繁榮電影創作生產,維護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的製片者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是指依法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的境內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中方)與境外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外方)在中國境內外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委託攝制電影片。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於中外電影製片者在中國境內外合作攝制的故事、美術、科教、紀錄、專題等電影片(含電視電影、數字電影)。第四條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是管理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行政主管部門。第五條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包括下列形式:
(一)聯合攝制,即由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含資金、勞務或實物)、共同攝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擔風險的攝制形式。
(二)協作攝制,即外方出資,在中國境內拍攝,中方有償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予以協助的攝制形式。
(三)委託攝制,即外方委託中方在中國境內代為攝制的攝制形式。第六條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符合中國憲法、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
(二)尊重中國各民族的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
(三)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四)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安定;
(五)有利於中外文化交流;
(六)不得損害第三國的利益。第七條 國家對中外合作攝制電影實行許可制度。
未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或批准文件的境內外組織或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合作或獨立攝制電影片。第八條 廣電總局指定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為從事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管理、協調、服務的專門機構。承辦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立項申請、提出影片初審意見等有關事項。第九條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立項申請程序:
(一)中外雙方將擬合作攝制電影的中文(規范漢字)劇本及相關文件提交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
(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自收到該電影劇本和相關材料之日起10日內,提出初審意見,並將初審意見、中外製片者的立項申請、合作意向書及外方資信、主創人員情況等相關材料報送廣電總局;
(三)廣電總局自收到初審意見、立項申請及相關材料之日起10日內作出立項決定;
(四)符合聯合攝制條件的,由廣電總局頒發一次性的《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符合協作攝制或委託攝制條件的,由廣電總局簽發批准文件;
(五)取得許可證或批准文件後,中外雙方應根據批准立項的內容簽訂合作合同。第十條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第十一條 聯合攝制中需聘用境外主創人員的,應當報廣電總局批准。第十二條 聯合攝制的電影片,應當製作普通話語言版本,其字幕須使用規范漢字。根據影片發行的需要,允許以普通話版本為標准,製作相應國家、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版本。第十三條 中外合作攝制完成的電影片,經省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及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提出初審意見後,報廣電總局電影審查機構審查。第十四條 聯合攝制的電影片,經審查合格,取得廣電總局頒發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後,方可在中國境內或境外發行公映。
協作攝制、委託攝制的電影片,經審查合格的,可持廣電總局的批准文件辦理出境手續。第十五條 中外雙方對已經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電影片,如需更改,應當報廣電總局審批。第十六條 中外合作攝制的電影底片、樣片的沖印及後期製作,應在中國境內完成。因特殊需要在境外完成的,應報廣電總局批准。
剪余的底樣片素材暫由中方保存,影片在境外公映半年之後方可出境。第十七條 外方應通過中方合作者或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在中國內地聘用電影創作及勞務人員,並依據中國法律、法規與應聘者簽訂合同。第十八條 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依據《電影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第十九條 本規定適用於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的電影製片者在境內合作攝制電影。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1994年7月5日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公布的《關於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4.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2004)

第一條為繁榮電影創作生產,維護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的製片者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中外電影交流,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是指依法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境內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中方)與境外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外方)在中國境內外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委託攝制電影片。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中外電影製片者在中國境內外合作攝制的故事片、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專題片等電影片(含膠片電影、數字電影、電視電影等)。第四條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負責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管理工作。第五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包括下列形式:
(一)聯合攝制,即由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含資金、勞務或實物)、共同攝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擔風險的攝制形式;
(二)協作攝制,即外方出資,在中國境內拍攝,中方有償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予以協助的攝制形式;
(三)委託攝制,即外方委託中方在中國境內代為攝制的攝制形式。第六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符合中國憲法、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
(二)尊重中國各民族的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
(三)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四)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安定;
(五)有利於中外電影交流;
(六)不得損害第三國的利益。第七條國家對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實行許可制度。
境內任何單位或個人未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或批准文件,不得與境外單位或個人合作攝制電影片。未經批准,境外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獨立攝制電影片。第八條申請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攝制電影許可證》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中方製片單位(含在境內批准注冊的中外合資電影製片公司,下同);
(二)中外合作雙方均不在因違反《電影管理條例》而停止攝制電影片的處罰期內。第九條申請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向廣電總局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方製片單位的攝制立項申請;
(二)中方製片單位的《攝制電影許可證》(《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及營業執照復印件;
(三)電影文學劇本(規范漢字)一式三份;
(四)外方的資信證明和合拍影片情況;
(五)中外雙方合作意向書或協議書,主要內容應明確:合作各方投資比例、中外主創人員比例、底樣片沖洗及後期製作地點、是否參加國內外電影節(展)等;
(六)主創人員簡介。第十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立項申報審批程序:
(一)中方製片單位向廣電總局提出申請;
(二)廣電總局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期限受理申請單位提出的書面申請;
(三)決定受理的,廣電總局應當在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立項的決定。電影劇本須經專家評審的,應書面告知申請單位,其評審時間應在二十個工作日內完成;
(四)符合聯合攝制條件的,發給一次性《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符合協作攝制、委託攝制條件的,發給批准文件。不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一條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或批准文件後,中外雙方應根據批准立項的內容簽訂合同。第十二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第十三條聯合攝制中需聘用境外主創人員的,應當報廣電總局批准,且外方主要演員比例不得超過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二。第十四條聯合攝制的電影片,應當製作普通話語言版本,其字幕須使用規范漢字。根據影片發行的需要,允許以普通話版本為標准,製作相應國家、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版本。第十五條中外合作攝制完成的電影片,經當地省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提出初審意見後,報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電影製片單位和持有《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單位申請立項並攝制完成的電影片,直接報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

5. 有哪些中國的傳說或歷史事件被外國人拿去創作成影視作品

有這些歷史事件或傳說被外國人翻拍,花木蘭的故事,末代皇帝故事以及敦煌歷史。

第一個,花木蘭的故事。

花木蘭的故事是屬於古代少數民族的一個傳說,但是現在這個傳說被外國人翻拍成為了電影。沒錯,那就是最近在國外上映,由迪士尼拍攝的電影,《花木蘭》。

雖然小說和導演都是日本人,但是這部電影講述的內容卻是中國敦煌的歷史。電影以宋代為背景,講述書生跟敦煌歷史相關的情節,以此來反映出敦煌歷史的輝煌。

這部電影年代雖然有些久遠,但並不妨礙電影對於敦煌的還原程度。因此這是第三個相關的故事。

那麼,你還知道其他由外國人改編的電影嗎?

6. 有哪些好萊塢的電影是在中國取景的

中國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它是現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很多值得一游的名勝古跡,而且中國境內的很多風景名勝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2012》是一部非常棒的災難片,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全球轟動。人們希望看到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它是什麼樣子的?在這部電影的情節中,瑪雅人的預言成真了。2012年12月21日真的是世界末日,由於太陽和地球本身的活動導致海平面在全球范圍內上升,青藏高原成為人們最後的希望,於是人們在青藏高原建造了三艘諾亞方舟。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設定,影片最後一部分拍攝於青藏高原,也讓全世界的人們了解了喜馬拉雅山,了解了我們藏傳佛教。

7. 我國第一部自製的環幕電影是什麼

1987年,電影科研所受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委託,負責組織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可供放映的環幕電影《華夏掠影》,是一部記錄祖國名勝古跡、秀麗山河的風光片。我國國內第一座環幕電影院——中國電影宮實驗環幕影院於1988年12月28日在北京建成開業,放映環幕影片《華夏掠影》,為首都人民和來京遊客提供了一個特種電影文化娛樂場所。

8. 我們看到的電影有外國公司獨立在中國境內拍攝的嗎

沒有。《電影管理條例》第18 條規定,電影製片單位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批准,可以與境外電影製片者合作攝制電影片;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與境外電影製片者合作攝制電影片。電影製片單位和持有《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單位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到境外從事電影片攝制活動。境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獨立從事電影片攝制活動。

9. 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繁榮中國電影創作生產,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保護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製片者(法人或自然人)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和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指經中國電影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從事攝制電影的法人(以下稱中方),與外國法人以及自然人(以下稱外方)在中國境內外以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委託攝制等形式製作電影的活動。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中外電影製片者在中國境內外合作攝制以下電影的活動:
(一)故事影片(含舞台、戲劇藝術片);
(二)美術影片(含動畫、木偶、剪紙片等);
(三)科學教育影片;
(四)紀錄影片;
(五)其它影片。第四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活動包括下列形式:
(一)聯合攝制,即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含現金或勞務、實物)、共同攝制,並按各自投資比例分享影片權益、分擔影片風險的活動。
(二)協作攝制,即外方出資,提供主創人員在中國境內拍攝部分場景,中方以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方式給予協助的攝制活動;題材、主創人員均為中方,外方僅以資金投入在中國境內進行的拍攝活動,一般不應作為協作攝制。
(三)委託攝制,即外方投資,委託中方代為攝制的活動,這種形式一般只適用於短片。
(四)其它合作攝制形式。第五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符合我國憲法、法律及有關規定;
(二)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安定;
(四)有利於中外文化交流;
(五)不得損害第三國的利益;
(六)其他法規規定的內容。第六條國家對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活動實行許可證制度。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是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行政主管部門。
廣播電影電視部在中外合作攝制電影過程中行使下列職權:
(一)監督、檢查中外雙方對中國合作攝制電影方針、政策、規定的貫徹執行情況;
(二)批准或不予批准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劇本;
(三)批准或不予批准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立項申請、報告等文件;
(四)批准或禁止中外合作攝制的電影或素材出入境;
(五)批准或禁止中外合作攝制完成的影片在中國境內或境外公映;
(六)頒發中外合作攝制電影許可證和公映許可證;
(七)調解、處理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糾紛。第八條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受電影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具體承擔以下合作攝制電影業務:
(一)為合作攝制電影者聯系、介紹合作對象和提供資信服務;
(二)對中外雙方擬拍攝的電影劇本進行咨詢;
(三)承辦中外雙方合作攝制電影的立項申請報告和協助簽訂合作攝制電影合同,並對合同的履行進行監督、協調和管理;
(四)承辦對方人員的進出境簽證等事項;
(五)承辦外方以實物投資和自用的設備、材料等的進出境申報事項;
(六)對中外合作攝制完成的影片與批准立項的劇本(導演本)進行對照初審;
(七)電影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其它事項。第九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立項申請程序是:
(一)中外雙方應首先將擬合作攝制電影的中文(漢語普通話)劇本(如果原劇本是外文,應提前翻譯成中文)及相關文件提交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進行咨詢。
(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在收到該劇本後七日內提出咨詢意見,並將該劇本及提出的書面咨詢意見連同中外製片者提交的立項申請和相關文件、預算資料報送廣播電影電視部。
(三)廣播電影電視部在收到立項申請報告三十日內作出批准或不予批準的書面決定。逾期未接到審批書的,申請人有權查詢或向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申訴。申請人所報立項申請及相關文件有不當之處,廣播電影電視部可要求申請人限期修改,審批期限亦可相應延長。
(四)經審查批准並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許可證後,中外雙方應在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協助下簽訂合同,該合同為唯一合同,並將所簽合同報送廣播電影電視部備案。合作攝制電影合同簽訂後,雙方方可進行攝制活動。
合作攝制環保、農業、工業等專題科研、學術、教學等電影,亦需經廣播電影電視部審查批准。

10. 電影講一老外來中國開辦最早電影院的故事的名字

就是《西洋鏡》

劇情簡介
一九零二年的某日,伶界大王「譚貝勒」,攜著養女譚小凌前來京城獨家豐泰照相館光顧生意。可是照相館攝影師劉京倫欲不見蹤影,任老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最終在暗房找到玩弄西洋留聲機的小劉,任老闆責怪其喜新厭舊,與傳統國粹相背。正在豐泰照相館忙亂之際,雷門-沃利斯帶著歐洲新發明--電影,來北京城弘揚「西洋影戲」,租下北京前門打磨廠的福壽堂,來經營「影戲」,把「影戲」。劉成了其第一個觀眾,對銀幕上神奇的活動影像一見鍾情,晝夜思慮,摸清活動影像之原理。
從此,小劉瞞著豐泰照相館,幫著雷門放「影戲」,不僅對影戲日趨著迷,還學了拍攝的絕活兒。小劉在豐泰的表現越來越差,並用謊言隱瞞真相。小劉在拍攝中,愛上譚小凌,由於「影戲」在京城引起轟動,使譚老闆的京戲受冷落,譚老闆深惡痛絕,嘆息「世風日下,國不將國」。使小劉與譚小凌之事更為困難。
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招請譚老闆和任老闆等進宮獻藝,英國公使委託雷門為慈禧放電影祝壽,雷門和任老闆均需帶攝影師,劉京倫不知何去何從,只好向任老闆吐了真言。任老闆聽後,隨即將劉逐出店門。劉父得知,心痛不已,大罵雷門,並與小劉一刀兩斷。皇宮內,歌舞昇平,慈禧對譚老闆的表演,寵愛有嘉。慈禧又穿上戲裝,扮成觀音菩薩讓任老闆照相。在眾目睽睽之下,雷門和小劉緊張地裝上片盒。即刻,銀幕上出現的奇異無比的影像,使老佛爺極感興趣。正當小劉與雷門興高采烈播著放映機時,摩電機突然爆炸,炸毀「西洋鏡」。慈禧受驚震怒,下令處決小劉,並逐雷門出境。譚老闆等紛紛跪下,為小劉求情,李蓮英亦勸慈禧留下一中國人技工,等日後技術完善,再伺候她老人家,小劉死裡逃生,雷門被逐出國門。
小劉重回豐泰,當個小伙計,心灰意懶,直到他突然收到雷門自海外寄來的記錄了昔日他們一起拍攝的京城生活的膠片。小劉激動不已,舊愛重生,沖回家中,拿出過去放電影時的存款,買下零件,器材,敲敲打打。日夜不惜地修整放映機。其父目睹一切,悄悄把自己厚厚的眼鏡片,讓店裡換了一副可用的鏡頭上的鏡片。
小劉的獨夜專場影戲吸引京城市民。黑朦朦中,一道白光撒上銀幕,觀眾歡呼叫好,他們在銀幕上找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國之壯觀風景。全場轟動。親人們對新片贊嘆不已,與小劉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譚小凌和小劉的愛情亦開花結果。
一九零五年,豐泰照相館的任景豐,劉仲倫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譚鑫培的拿手戲「定軍山」。譚老闆披掛整齊,演技精湛,無一不絕。此景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第一頁。
導演簡介
胡安是少數幾個在美國獨立製片界和好萊塢工作的華裔電影人,更一位非常個性化的女導演,她在北京長大,20歲的時候,她遠走美國,但是,她心中一直有著自己的電影夢。1992年她自編自導了一部電影,在美籍華人圈裡引起了較大關注。而《西洋鏡》是她執導的第一部35毫米電影,也是第一部專業作品,投資達500萬美元,成功打入國內市場並為國人家喻戶曉。……
胡安、黃丹、唐婁彝、Kate Raisz、Bob McAndrew憑借《西洋鏡》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幕後製作
《西洋鏡》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根據1905年任景豐、劉京倫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故事改編,藝術地再現了近百年前中國第一批電影人的生活,反映了電影初次傳入中國時被國人稱為「西洋鏡」的民情、民風,講述了中國電影誕生的歷史。該片故事起伏跌宕,對話詼諧、幽默、情節引人入勝,而含著眼淚的笑聲又極具感染人的力量。同時,該片在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上世紀初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瑣碎細小的平民生活和中西方文明矛盾與融合,並通過文化沖突中的尷尬表現喜劇因素,令人捧腹卻又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