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外國電影論文素材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外國電影論文素材

發布時間: 2022-09-09 19:27:27

❶ 有哪些英文電影比較反應外國(歐洲,英國之類的)的文化的,和咱們的文化差異之類的

其實你看些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裡面反應了各國的文化和民族風情,《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簡愛》《基督山恩仇記》《魯賓孫漂流記》等等都是啊
現代的不太了解~~~~《上帝也瘋狂》是不是,我只看了開頭,很民族風

❷ 電影的作文素材

一些耳熟能詳的電影也能夠成為我們的作文素材,下面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內容吧:

1、《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是一位德國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國的戰爭,誘逼猶太人投資,再僱傭廉價的猶太人做工,在這讓充滿了殺戮與硝煙的年代大賺了一筆錢。但當他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之後,他開始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卓斯納、維恩、羅斯納、費佛堡、費雪、夏法、伍蘭克、霍洛維茲……最後,倖存的猶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顆金牙,也是他們戰後僅存的唯一的財富所有,為辛德勒鑄成了一枚戒指,並在上面刻了一句猶太法典上的希伯萊經文:“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兩條命……”

感悟 :什麼是權力?當一個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這不叫權力,這叫正義。而當一個人同樣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於是赦免了他。這就叫權力。

2/《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個關於囚徒的故事。因為被誣告謀殺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終生監禁,在壁壘森嚴中,對自由的渴望時時刻刻磨礪著他的意志。“希望是人類最美好的擁有, 只要自己不放棄, 希望就會永遠相伴相隨”。安迪很認真地對幾個好友說出這樣的話,換來瑞的沉默,過了片刻,瑞才緩慢地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 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後,瑞沒有再抬頭看安迪一眼,他離開了飯桌,安迪則靜靜地目送他離開。鏡頭上搖, 看見鐵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終沒有放棄用自我救贖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他似乎始終在自由信念的引導下,在這不可逾越的高牆內,用自己的意志進行著艱苦的抗爭,於是, 他用了19年的時間,挖開了一條常人幾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糞坑中匍匐前進,魔鬼的黑暗與上帝的光芒如同壓在一層薄紙的兩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嚮往的海水與天空已經近在咫尺,他終於用自己對黑暗制度的背叛與追求自由的理想締造了一個現代的神話。

感悟 :要麼忙著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人總是要做點什麼的……

3、《黑超特警隊》

猶太民族有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黑超特警隊》是一部講述捍衛地球安全的秘密特警,與企圖引發宇宙大戰的邪惡外星人抗爭的科幻動作片。片中千奇百變的外星人和超眩拉風的武器裝備讓人耳目一新。故事的主人翁是兩名{黑超特警組}的成員湯姆李瓊斯的老鳥形象與威爾斯密斯的鬼馬也恰成鮮明對比,在影片中,最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竟來自於那隻八哥犬,它說:“你們人類呀,為什麼總是要以大小來決定它的容量呢?”看來,人是不可能研究自己的思維的,需要一種比人更高級的動物才能研究,就象人研究豬一樣。

感悟 :湯姆李瓊斯讓威爾斯密斯考慮是否要加入MIIB時 說:“一千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五百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而十五分鍾前你認為地球上只有人類……”

4、《天堂電影院》

這是一部溫情的電影,每個畫面都可以帶你在記憶里翻山越嶺。

一位母親正因遠方的兒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離家的兒子現已是羅馬著名的導演。兒子回來了,他是來參加老放映員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禮的。

在他的童年時代,村民們都喜歡到鎮上的“天堂電影院”里看電影。慢慢的,還是小男孩的也與老放映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再後來,小男孩在一場膠片引起的火災中救了老放映員,老放映員的眼睛已經什麼都看不到了,小男孩當上了放映員。後來男孩長大了,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但結果女孩與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員的勸告,遠走他鄉。

三十年後,成名的Salvatore回來參加老放映員的葬禮。老放映員給他留了一份禮物,那是當初被鎮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戲膠片,每一場吻戲,每一場吻戲如走馬燈般在寬大的銀幕上跳躍著。Salvatore沉吟無語,他那些生命中曾經懵懂的時光,在一次次重溫中閃回。

感悟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世界。

5、《霸王別姬》

是為了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別人而活。似乎已經成了自私與無私的界限。而事實上,大多看上去正確的真理其實卻充滿了謬誤。《霸王別姬》是一段關於特殊歷史時期的紀錄,這紀錄雖然有著幾分的不真切,但是卻足以成為歷史的外延。一場是戲里的《霸王別姬》,一場是戲外的《霸王別姬》。它彷彿是在告訴我們,人生若是真的只唱好一出戲,其實也真的不容易。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個人力量在強大的歷史進程里的卑微,甚至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歷史就如同一駕橫沖直撞的馬車,註定只有少數人可以駕馭它,而大多數乘客能做的只是抓緊車轅,不至於被甩到車外。

那些年代、事件、人物,鮮活得如一個個字正腔圓的唱腔,於生旦凈末丑中演繹著那輪回其間的曲目討無聊看客的一二聲喝彩……

關全發說:講這出戲,是里邊有個唱戲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感悟: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❸ 求以前意林作文素材上推薦的一部外國電影的名字!裡面等級森嚴,女性地位低下,很就以前看到的,跪求幫忙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990),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另外,最新的電視劇版更火。

❹ 上電影鑒賞課,國內外有哪些比較好的電影素材

斷背山、聞香識女人、雨中曲、美國往事、國內張藝謀早期的片子都可以

❺ 論文達人進!求救!關於電影的畢業論文!

相關資料:

從產業特徵看韓國電影振興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經濟領域,韓國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自60年代以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金大中政府採取一系列務實性對策,不僅迅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發展還出現了新的局面。韓國成功地從一個農業國進入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所謂「漢江奇跡」。現代化是和都市化、工業化、教育的普及、職業分工的專業化、通信的發達等經濟發展現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和特定的社會政治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城市的發展顯著,都市化率從1950年的21.4%,發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領域,80年代韓國進入政治解凍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運動(註:以大學生為核心發起的兩次民眾民主運動,抗議軍人專制政權,曾得到韓國社會各界響應,但最終被軍政府血腥鎮壓。前者亦稱光州民眾斗爭,後者亦稱六月抗爭。)使韓國獨裁政府惡名昭著。1988年通過國民投票實現了向民主政權的過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著1998年出現了堪稱韓國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野黨交接政府」(註: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標志了韓國建國起第一次「政權交替」,在野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少數黨第一次戰勝多數黨。)的政治發展進程。長期以來在韓國社會上爭論不休的政治不穩定進入90年代開始銷聲匿跡,整個社會慢慢進入民主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
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而且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中產階級形成並穩步擴大,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漸上升。有線電視的開通、錄像市場的擴大、衛星電視的前景,一方面爭奪著電影觀眾,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電影節目而培養了觀眾,且它們都是以電影為核心的影像產業,這使得政府和大企業開始注意電影市場的價值。
大眾文化開始盛行。流行音樂樂隊等開始流行,消費人群年輕化,產品包裝要求提高,對大眾偶像的消費需求增強。
在現代韓國社會的變化過程中,青年群體又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是經濟現代化的主力軍,在社會意識方面則是歷史變革的動力。截至1995年的統計,14-24歲的青少年人口略超過900萬,占總人口的20.2%。韓國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戰略和提倡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戰略,使得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韓國的未來命運掌握在「一個背包就能周遊世界,懂電腦,會利用先進通訊設備,處變不驚,有堅強毅力,主張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註:金鎮旭(韓):《8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生論文,第27頁。)特別是大學生(占青少年總人口的約54.5%)(註:君冢大學(日)、吳魯平(中)、金哲秀(韓):《東亞社會價值的趨同與沖突》,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4頁。),他們在80年代經濟繁榮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有機會享受1988年奧運會以後的經濟富裕和政治穩定。他們將成為韓國電影的主要消費者。
在造成韓國電影振興繁榮景象大的社會背景中,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指出:韓國民眾強烈的愛國心和罕見的民族凝聚力。韓國電影票房的奇跡,與韓國觀眾對本土電影非理性的熱愛,蜂擁而上的參與行為是分不開的。許多影片如《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的上映,媒體一律不能有批評聲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會被認為是「不夠愛國」。當政府放寬「電影進口限額制度」時,電影人立刻示威遊行,而韓國大眾媒體一律給予最大的支持,結果迫使政府對電影人和民眾做出妥協。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民族特質的原因有多種:一、有史以來,韓國即為單一民族國家,沒有像中國、美國等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他們認為自己的血脈最純潔,最干凈,在韓國最常見的標語是「身土不二」(註:「身土不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筆者根據所閱資料整理出以下兩層意義:其一,它是熱愛本民族的象徵,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戀與敬畏的復雜情感。體現在微觀的經濟領域上,韓國出產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農副產品一律如此,其意類同於中國的「提倡國貨」。其二,它從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應和諧共處而延伸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精神,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身土不二」不僅是韓國傳統,還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具體內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鄉村現代化的意味。);二、20世紀屈辱的被侵佔、被分裂的歷史,使現代韓國人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環境——如金大中所說,韓國為美、日、中、俄四大列強所包圍,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小國(註:李立緒:《韓國啟示錄——韓國經濟危機實錄》,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頁。);四、經濟領域內的「漢江奇跡」所賦予的自信心;五、韓國儒教傳統影響(註:中國儒教傳統中,有以道德之有無來作「華夷」之辨的言論,韓國儒教繼承了這種說法,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國也視為夷。)。
了解這種民族特質或者說民族文化心理現象,對於解釋某些韓國電影現象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民族文化特質不是始自90年代的電影振興現象,而是一以貫之於包括韓國電影在內的韓國民族文化當中。
「從20世紀中葉以後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朝鮮戰爭的危機中生存問題成為絕對的問題,從60年代到70年代,國家成為支配性的生產主體,以『民族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相應地,韓國的現代化就意味著『獨裁下的開發』,接下來就出現了到70年代與80年代為止仍舊是『政治問題』獨佔主導性言論的現象。換言之,60年代以後,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費,而沒有確保其大眾性這種狀況。
「從這點上來看,應該說韓國文化論作為『大眾性消費品』而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具備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進入90年代這一時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就後,『政治言論』的影響力下降,人們有了一點可以說說『文化』的空閑和『自信感』。國際化的迅速進行同時也成為一種壓力,因而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設定也越發顯得重要。」(註:權淑仁:《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當代韓國》2000春季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漢城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權淑仁教授在《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一文中,探討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韓國文化論」缺失的原因。筆者借用這段話是想說明:韓國電影作為「大眾性消費品」具備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90年代這一時期。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出現,正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圍環境的成熟,和電影產業內部製作、發行、放映諸環節的合理營造——其中電影製作人對類型片的有意識的推進和發展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大資本的介入改變韓國電影產業格局
電影資金傳統上有兩大來源,但進入90年代,製片投資發生了兩次大變化,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電影產業及電影形態。
1.產業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韓國電影工業基本上是以美國好萊塢電影消費市場為演變主導的。1986年韓國電影市場開放進口外國影片,迅速成為繼日本之後的亞洲第二大市場,一年即發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為本土影片,300部是進口影片。其中僅好萊塢和香港兩地的娛樂片即佔70%多(註:全陽駿(韓):《韓國:電影工業、美學、新潮流》,李蓮英譯,《新亞洲電影面面觀》,焦雄屏編,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頁。)。80年代,韓國大電影公司將利潤由對本土電影的投資全面轉向進口好萊塢電影。政府雖然制定了「電影放映限額制」,但好萊塢利用美韓貿易談判的機會,強制韓國政府採取自由化的電影政策。美國電影公司不須經過壟斷進口的韓國電影公司,長驅直入韓國市場。
忠武路(註:忠武路是漢城市中心的一個地名,上世紀20年代韓國電影開始以來,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主要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既是韓國電影的搖籃,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韓國電影製作方的代名詞。)是自2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製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以中小資本對抗好萊塢電影,勉強維持生產。電影資金的兩大來源,一是地方發行人的預付款,二是錄像版稅。80年代末期的「電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電影公司壟斷本土電影的局面,一時間有一百家電影公司成立,活潑多姿,自由競爭,但規模既小,秩序全無,根本無力回天。
韓國的電影文化也深受好萊塢電影模式影響。忠武路電影街製片模式下的商業片,多運用好萊塢的敘事策略,來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悅觀眾,一方面不觸犯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類型基本是通俗情節劇、古裝歷史劇、B級動作片和軟性色情片。
2.大企業涉足電影業
財閥體制是韓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現代、大宇等等大企業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樣支持它們對文化事業的擴張。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絕無僅有的高票房電影,1991年是李明世執導的《我的愛,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義錫執導的《結婚的故事》,1993年是創造了100萬觀眾人次的《西篇記》。這三個由新導演創造出的票房神話,賦予了大企業信心。他們相信只要方式得當,投資電影一定可以盈利。
韓國大財團紛紛投資電影業。他們首先買斷版權,繼而染指影院的運營、製作、流通、配送等相關環節,參與步驟比較有序。如三星、大宇、鮮京都從錄像帶的營銷開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國外電影公司的錄像帶版權,在製作領域,他們則首先以購買韓國電影的錄像帶版權的方式來參與。
大企業為迎接多媒體時代而忙於興建新劇場或租賃已有劇場。三星、大宇、鮮京和壁山等大企業在大城市裡買入主要電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復合電影院,來形成連鎖的放映系統。以1997年為例,剛剛成立電影事業公司的現代集團就租賃了漢城名寶劇場的5個電影館。
有的大企業則通過與國外的電影公司聯手來進軍電影業。第一製糖公司向美國的夢工場投資三億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亞洲地區版權;並和香港的嘉禾電影公司合作,在韓國設立了JACOM電影製作公司。
大企業的介入對於只有好的創意卻沒有足夠資金的新導演和獨立製片人來說,無疑相當於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製片體系中「論資排輩、熬年頭」的慣例被打破,那些從電影學校畢業或者留學歸來的新導演,獲得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懷才不遇的副導演、商業廣告的導演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機會。李光熏由此導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國產影片;李民勇導演了《炎熱的下午》——一部風格獨特的女性主義影片。
1994-1996年間,大企業在電影業的投資蓬勃發展,完全激活了電影市場(也為日後的不穩定埋下隱患)。電影製作體系迅速分化,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電影製作體系:原有忠武路製片方式,獨立製片人制,大企業直接製作方式以及獨立電影。不少年輕的導演和製作人脫離了忠武路製作系統,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獨立製片人制度,如朴光洙製片、企劃時代、張宇錫製片等公司。
大企業都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注重迎合年輕一代觀眾的興趣,對這樣的電影不僅投入資金,並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製作以創意為主的新電影的獨立製片人能夠紮下根來。他們既製作出了相對高投資的商業電影,也促使獨立製作方式的低成本電影向商業領域邁進。這三年間電影面貌為之一新,既有大製作、高票房的動作喜劇片《兩個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劇片《封大夫》(李光勛)、以特技製作聞名的《銀杏木床》(姜齊奎)、科幻片《木槿花開》,也有票房評論雙豐收的低成本之作《時間長久持續》(金應壽)、《豬掉進井裡的那一天》(洪尚秀)、《鱷魚》(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愛》,也有藝術電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張善宇),女性電影如《像犀牛角一樣一個人走》(吳丙哲)、《炎熱的下午》(李民勇)、《媽媽有了男朋友》(金東斌)。大企業的進入,最重要的後果是,直接促成了韓國製片人制度的形成。
3.風險投資進入電影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大企業自身難保,對電影的投入迅速減少,很多大企業紛紛退出電影業。只有三星是個例外,在1998年投資了6部影片,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金融危機後,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政府積極扶植中小企業。尤其是在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逐步開始取代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以高科技密集為特徵的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給韓國以往比較臃腫與僵化的產業結構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業部宣布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屬於風險投資產業。這意味著電影融資比較容易,並且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風險投資公司迅速占據了大企業撤資後的空缺。他們帶來全新的投資概念,同時引導獨立製作公司製作題材更集中的片子,並加強營銷概念,電影市場日趨專業化。
日信創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資公司。它不僅作投資還充當投資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當優惠:5∶5,而一般大企業都是6∶4。僅在1996年到1998年間,他們投資的電影就有《銀杏木床》《上網》《哈利路亞》《八月聖誕節》《安靜的家庭》《驅魔錄》。
電影政策及電影文化對電影的影響
1.電影政策
電影審查制度
韓國電影審查制度形成於20年代日佔期。八九十年代嚴格的審查制度嚴重阻礙了電影的健康發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電影公映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違反憲法。這結束了70多年的電影審查制度,同時提出了新的迫切問題:建立等級分類制度。1998年,圍繞新的電影法(1994年制定的《電影振興法》),年輕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來越大,問題焦點在於等級外電影專用館和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設立。
對於韓國電影來說,目前的等級分類制度畢竟提供了更寬廣的題材空間和表現空間。《兩個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違法勾當,《美麗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軍事獨裁體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眾遭到鎮壓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兩部影片《黃頭發》和《謊言》(張先禹),因暴露鏡頭被禁,引起廣泛爭議。但是影片經修改勉強通過審查後,卻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朴正熙的軍政府在1966年開始施行限額放映制度,本意是過濾掉西方的某些影響,但在以後的數年中,它卻成了保護民族電影的一張安全網——政府立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體天數後有變化)的本國電影,這就是所謂「電影季節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譯為「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電影放映限額制度的論調。1998年12月2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從2002年起將106天的限額降至92天。電影界擔心,如果這項提議獲通過,好萊塢洪水猛獸般的商業大片將逐漸淹沒本土電影。由此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電影界大規模遊行示威。1999年6月電影界又兩次舉行示威活動。韓國政府被迫讓步,暫定在本土電影佔有市場40%的份額之前,維持限額制度。
盡管限額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損害韓國電影業的利益——韓國的電影放映量從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產量從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性極強、國家民族特性濃厚的特殊文化產品,電影應獨立於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似乎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已達成一種共識。
經濟政策調控
為振興民族電影,韓國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啟動政策調控。90年代初期為鼓勵大財團進入電影界制定了減免稅收的電影振興政策。1997年後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比如1998年,國有的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這10部電影其中就有林權澤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春香傳》。第三種舉措同樣重要,即是在1997年將電影業列入風險投資行業。
2.電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簡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眾文化及其他娛樂媒介對電影的雙重影響。流行音樂、電視劇等大眾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觀眾普遍的文化素質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對電影呼喚與支持的一面畢竟大於搶奪電影觀眾的一面。從1995開始,韓國電影文化迎來充滿活力的時期。借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機會,進入90年代後一直在上升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
1995年3月大鍾獎電影節上放映了7部國外藝術電影。同年11月,電影製作公司「白頭大桿」設立藝術電影專業館,放映了前蘇聯電影《犧牲》、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等國際一流的藝術電影。僅僅《犧牲》一片,在一個月內就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觀眾。電影發行商開始注意「藝術電影」商業化的可能。這一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韓國上映,每部電影的觀眾人次都達到十萬以上。同時期開始,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通過有線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藉助於這些積極的市場引導與開發,以前只熟悉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的觀眾,對電影的印象和理解開始改變。
大眾媒體開始積極報道電影新聞和介紹電影知識。就在這一年,電影月刊《KINO》和電影周刊《CINE21》創刊,他們把韓國和國際電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介紹給韓國民眾。《KINO》目前已經成為韓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
90年代中期以後在韓國掀起的電影熱演變成一種電影文化熱,韓國各大學相繼開設了四十多個與電影相關的專業。大學里的電影講座擠滿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韓國國立綜合藝術學院設立了電影學校,購買了完備的電影製作設備。
電影節
在短時期內韓國還舉辦了釜山和富川兩個大型的電影節以及數十個小型電影節。其中釜山電影節至今已舉辦6屆,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96年,由釜山藝術學校、中央大學二校的電影系提議,在釜山電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獲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就達到18.4萬觀眾人次的良好效果。(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4頁。)

在諸多亞洲國家的電影節中,釜山電影節與眾不同的戰略值得重視。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於「非競賽性電影節」,避開了與其他電影節(如國際一流電影節和同時間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之間不必要的競爭,而專注於作為亞洲電影展台和展映國際最優秀電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兩項特別計劃。「新浪潮電影」及其扶持制度:選擇亞洲新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們推向國際舞台,並為保障這些影片在韓國境內的發行放映,給予發行商3萬美元的資助;釜山振興計劃(PPP計劃,開始於1998年第三屆釜山電影節):為有電影製作計劃的亞洲導演和世界級的發行公司、製片人、贊助商創造合作機會,促成合作投資或共同製作或對影片後期製作提供贊助。香港的陳果、台灣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誠、中國大陸的賈樟柯、張元、王小帥等導演都從PPP計劃中獲益。釜山電影節對亞洲電影新人的成長,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釜山電影節不僅為韓國電影和亞洲藝術電影提供了製作機會、拓展了電影市場,還和眾多的國際電影節達至溝通,使韓國電影大批進軍國際展台。僅1999年就有80部韓國電影計150次在73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此外,釜山電影節本身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為釜山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釜山市政府選擇影視業為戰略產業,組建釜山電影委員會,推動了釜山文獻電影館、數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繼建成,陸續籌建影視信息城、主題公園、動畫片中心,並對與釜山相關的電影行政和財政的支持。(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9頁。)其中包括以釜山為影片背景的《朋友》。
總體來說,電影節最根本的作用在於它成為韓國大眾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事件」。與報刊、電視、流行音樂等大眾傳媒一起,它們構築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得以發生、發展的意識形態背景。
3.紀錄片與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紀錄片的發展,是90年代韓國電影界一個異乎尋常的重要現象。截至1999年,韓國年產短故事片300多部,並通過國內外各種電影節上映。
紀錄片
80年代韓國曾出現一批源自大學校園的電影團體,他們標榜「獨立」和「進步」,既反對官方和商業電影,也反對實驗電影和作者電影,而是試圖與進步的文化團體、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拍攝紀錄片,並以錄像帶的流通來代替商業電影發行。
政治動盪的80年代末,他們在政治活躍團體、進步工會、學生會等群眾團體的支持下,製作出了一批反映韓國社會矛盾的影片。「電影製作所」(1987年成立)和「勞動者製作團」(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地下電影團體。前者拍攝的《理想國》(16mm,110分鍾),第一次以劇情片方式處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罷工前夕》(16mm,100分鍾)則是以忠實刻畫工人運動為內容的劇情片,成為獨立電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該片通過校園和工會禮堂自辦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動直升機投擲催淚彈來驅散觀眾。「勞動者製作團」則是進步紀錄片的突破,他們製作了十數集每集1小時的《新聞電影》,專注於韓國工人運動的最新話題。事實上,這些電影團體建立了校園、工廠放映和錄像帶流通的獨立發行渠道。
如果說80年代的獨立影片內容上著眼於工人運動,政治導向上具有強烈的反政府性,價值取向偏於集體價值、共同空間優先個人、日常空間。那麼自90年代開始的獨立電影則遠為多元和復雜,嘗試著以多種方式去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
在紀錄片方面,邊英珠的《囁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戰期間淪為日軍慰安婦的婦女證詞來揭露性暴力和軍國主義問題;李慶順的《蒲公英》(1999)表現一位父親在民主化斗爭中痛失愛子的悲傷和勇氣;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寫一位旅日韓僑的流浪經歷;朴基福的《別管我們》(1999)則以離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為素材,描寫體制和反體制勢力都漠然無視的社會邊緣階層。這些紀錄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訪來引導觀眾,而代之以客觀紀錄的方式來試圖還原生活本身。
導演金東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蹤城市開發區拆遷戶的居住權問題,已拍出《上溪洞奧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們》(1995)和《另一個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個世界》拍攝了拆遷戶爭取到開發區居住權之後的生活,關心的焦點從特權化的意識形態轉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學,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乃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溝通。筆者認為,不了解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認識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不可能細致讀解韓國的類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幫片《綠魚》、《搏動》。
短片
短片的繁榮是9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電影現象。80年代的年均產量不超過50部,而90年代卻達到300部以上(註:南仁英(韓):《差別美學,日常生活的政治學——評90年代韓國電影短片和紀錄片》,(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30—35頁。),其中大部分出自電影專業學生和業余電影愛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資舉辦的漢城短片電影節,既是短片的盛會,也是商業電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資在北京舉辦了DV短片電影節。)90年代後期,韓國短片電影節增多,主要有獨立電影論壇、獨立短片電影節、釜山亞洲短片電影節等,很多韓國短片還參展戛納等大量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韓國90年代的紀錄片和短片具有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1.為主流電影業提供新的電影人才和活化電影氛圍,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並刺激其發展;2.在題材和表現領域上有效彌補了商業影片不敢涉足的領域,與主流商業片互為補充,並成為新的電影美學的催化劑;3.使電影產業和社會文化、藝術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平衡著電影作為產業、藝術和意識形態的三重功效,是韓國電影能夠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之一。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❻ 急求一篇影視鑒賞的論文,3000左右,關於如何欣賞電影的。

影視鑒賞論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影視鑒賞論文,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影視鑒賞論文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影視鑒賞論文」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視鑒賞論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影視鑒賞論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影視鑒賞論文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影視鑒賞論文。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
隨著寫影視鑒賞論文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影視鑒賞論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寫影評,應該影視鑒賞論文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
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影視鑒賞論文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視鑒賞論文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影視鑒賞論文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影視鑒賞論文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
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影視鑒賞論文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影視鑒賞論文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
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影視鑒賞論文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影視鑒賞論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影視鑒賞論文――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
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影視鑒賞論文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影視鑒賞論文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影視鑒賞論文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
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影視鑒賞論文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
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影視鑒賞論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影視鑒賞論文幕上的共**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影視鑒賞論文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❼ 高分急求關於外國電影的英語論文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6

❽ 請問誰知道哪些外國電影中用到中國諺語習語的啊寫論文急需資料,謝謝!

琢磨2012-4-14 13:26 熱心網友 雕琢、打磨(玉石);比喻對待詩文等反復加工,精益求精

❾ 伊朗電影《天空的顏色》的作文素材

白色是和平的象徵,是純凈的帶名詞,出淤泥而不染的本性使我畏然。

早上的天空往往都免不了薄霧的侵蝕,粗看上去筆茫茫的一片,總使人有一種說不清的寒意。我,向來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但其實我並不想這么做,因為如今正直而純潔的人總會讓人認為是虛偽的人。

清晨,美好而純潔的空氣總使人清醒著大腦,把所有內心的不滿意等瀟灑的拋在一旁,用自己的純凈感悟所有。

蔚藍而深邃的天空,總不會放棄幾絲浮雲的飄過,然後就是死一般的沉寂,藍色是神王的象徵,然而也有人說藍色會給人帶來寧靜,我從不喜歡待在喧鬧的市區,所以每一次和同學出去玩都不會忘了說:「去找個安靜的地方聊聊!」他們偶爾笑一笑,但都認為提議不錯。也許他們也想讓自己的耳朵寧靜一些罷了。

一陣微風從藍色的屏障中撫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傾聽著大自然的靜瀾,閉上眼睛,片刻,我沉睡了……

我是一個不喜歡去追求完美的人,總是會給某件事帶里或多或少的麻煩,因此有人曰:此乃殘美,嗚呼!殘美,我大笑。是的,夕陽常常被人們用來寄託悲傷和憂郁。夕陽也毫不客氣的平靜的把湖面撕得支離破碎。也許,就在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原來殘缺也是一種美。人生在世何必把每件事做得完美呢?這樣豈不是很沒趣?

夜晚是我很喜歡的,我喜歡夜晚帶給我的憂傷,也喜歡夜晚帶給我的靈感,更喜歡夜晚帶給我的孤獨。我喜歡有事沒事的坐在窗邊,每當這時,我總感到世界上只剩我一人,靜靜地坐在窗邊,想像著自己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裡急疾,然後愜意的一轉身,望著自己走過的腳印,其實我並不孤獨。天空中沒有一顆星星,顯得如此蒼悴而孤獨,一道流行從天空劃過,我許下了美好的願望。

也深了,我關掉了燈,望著窗外的天空,又有一顆流星從天空劃過。有時候自己並不需要過多的束縛,自由是天空的本性,把自己的放縱當作生命中最美麗的天空。

❿ 急求英美電影欣賞論文(英文的)

Men of Honor

《斯蒂文森小說精華》下卷收錄《黑箭》及《綁架》,這兩部長篇都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歷史小說。在介紹二書各自的時代背景以前,不妨讓我們先來鳥瞰一下英國歷史,它的大脈絡,那是很有趣的。

提起英國,人們只知道是個老牌帝國主義,十九世紀首先就是這匹惡狼闖進我們的家園。但是,在不列顛(聯合王國除開北愛爾蘭)那片土地(約略相當於我國湖南省)上,曾經多少次遭受外族血與火的蹂躪?多少次山河變色、國破家亡?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個入侵者、殺人兇犯,又有多少個英奸、賣國賊,最後都成了他們民族英雄和歷史偉人,我們中有幾位能夠說瞭然於胸呢?一筆一筆血淋淋的陳年舊帳,整個的英國歷史我們可以大體上概括為:三次種族大換血,三次淪為殖民地(即文化大換血或輸血),三次開門揖盜,引狼入室,認賊作父——其中兩回全國都成了我們中國的吳三桂。這就是一部英國史!

大約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顛諸島與歐洲大陸還是連成一體的,那裡居住著中石器時代的地中海人和阿爾卑斯人。約五千年前,伊比利亞人自地中海地區西遷,是首批從大陸渡海過來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蠻悲慘,使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跡了。著名文化古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亞人留下來的。是為第一次換血。

到了約兩千五百年以前,有凱爾特人自今天德國南部一路砍殺過來,先後佔領了今日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接著又越海占據了不列顛諸島,殘酷屠戮伊比利亞人。是為第二次換血。

自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對不列顛進行了長達四百年的殖民統治。政府、法律和商業都使用拉丁語,只剩下鄉下人才說凱爾特話。鋪石的公路自此四通八達,繁榮城鎮星羅棋布,羅馬人還帶來了基督教,其文化、習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滲入,整個社會生活都羅馬化了。直到五世紀初老家起火,他們才開始撤離。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前門去狼,後門進虎。緊接著於五世紀中葉,原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野蠻部族——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橫渡北海,所謂「條頓人的征服」,(嚴格地講,可以說是四次引狼入室。因為羅馬軍團撤離以後,軟弱的不列顛暴露於北方野蠻蘇格蘭人同皮克人的侵擾之下。據說首先是一位凱爾特部族領袖,主動邀請朱特人前來協辦國防的;而朱特人見有隙可乘,後來才反客為主,並引發盎格魯及撒克遜人也來大舉入侵。)耗時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凱爾特整個一個民族的成年男子幾乎打殺干凈啦(第三次換血)!他們這些劊子手構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體。自然,殘留的婦孺免不了繁衍生息,於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種橫空出世。

金庸歷史小說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亞於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說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氣,非得要報伊比利亞人同凱爾特人,還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將那些屠夫的孽種——今日的英國人,殺個精光不可!

歷三四百年七國並存(類春秋戰國)的局面,遲到九世紀初,延伸至十一世紀初,日耳曼野蠻人終於從自身各個部族紛亂稱雄之中名義上得到統一,演繹出英國統治世系的第一個朝代——撒克遜系。

就在撒克遜系統御國家的同時,九至十一世紀,來自北歐的維京海盜——其中主要是丹麥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除了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區」,進行直接赤裸裸的統治之外,以後又向南方擴張。到十一世紀上半葉,雖說不斷受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個英格蘭都已置於了丹麥國王卡紐特統治之下 ——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第二系,丹麥系。前後歷三百年,語言、文化、司法、度量衡……無不受到深深的影響。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了國祚的正統。

十一世紀中葉卡紐特帝國瓦解以後,政權重歸撒克遜人的手中,是謂西撒克遜系。但是新王愛德華之母卻是個諾曼底人(所謂諾曼底人本來也不是諾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於北歐的諾曼人,於九世紀南徙至今法國西北部、由於他們到來才稱做諾曼底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操法語,與法國同化了。當時受封於國王的公爵,其領地叫公國,伯爵的叫伯國。十世紀初建立了諾曼底公國,為法國封建諸侯中最強大的;名份上為法王屬下,實際有相當的獨立性),國王本人是個半撒克遜半諾曼底的雜種,他自幼在諾曼底長大,長期流亡於茲,三十八歲才回國。即位以後便大量起用諾曼底人,還跟其表弟諾曼底公爵結為聯盟,以抗衡國內的貴族,並使法語成為社會上層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謂里通外國、引狼入室之先聲。

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根據表哥生前有讓他繼位之願望,率兵五千乘艦隊入侵英國,打敗並殺死了新王哈羅德。英國大主教於西敏寺為之加冕,憑著聖經將英格蘭交付與之,不久他便攜著一批歸順的大主教、王孫貴族,返回諾曼底去也。勝利的法國人幾年以內不斷焚毀村莊,殺戮平民,掠奪英國貴族的土地以犒賞親屬及隨從,統治上層換成了諾曼人的天下,新貴族取代了盎格魯撒克遜的老貴族,諾曼底——法蘭西語和諾曼——法蘭西法律成了英格蘭宮廷、英格蘭貴族的語言和法律。教會也由法國來的義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而,正是這位建立了諾曼底王朝的外國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繼位者)們,於司法制度、興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議院、文化……等等方面諸多建樹,即是說從世俗(硬體)同靈魂(軟體)兩個方面,為社會公正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不朽的盛世基業,很有一點漢武帝的氣象哩!原先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每個人只有一個單名,現今這樣名字後邊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們法國貴族來的,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業的情事了。君主世襲制度也是從威廉肇始,故被英國人大捧特捧為「征服者威廉」,幾乎被當成我們的堯舜禹湯(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亡國奴)![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說起堯舜禹湯,要提一下英國朝代遞嬗的歷史,那是遲到九世紀之初,自撒克遜國王埃格伯特開端的;較之我國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年以來劃為三個系、九代王朝,九朝當中還夾著一個共和政體。三系前邊已經交代過了,第一代王朝便是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後,安茹(法國地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孫,又是一個外國人)跑到英國來,創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試設想一下,中國歷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個約克(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國上邦的文人們會不出來文飾一番,聽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嗎?兩朝共歷三個半世紀之久,其中很長一段時間英國都是在法國國王的指揮棒下,讓法國人或其後裔黃袍加身,君臨英土。他們既是英國的一國之主,又在法國享有大片封地,作為法國藩鎮,法王的附庸,其實心裡只把英國當成一塊殖民地,諾曼底才是他們的老巢,他們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們對英國只是遙領而已,大部分時間仍舊都呆在諾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國還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關,滿人主宰天下以後,表現比他們還要好一些。盡管如此,英國人不去卧薪嘗膽,不去做伯夷叔齊,偏還要把亨利二世這個法國拐子,也看作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復到英國血統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嘗,又經歷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

剩下來還有兩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國的吳三桂剛剛於十年前閉上眼睛,英國大多數宗教徒出於強烈反對天主教國王掌政,不顧不久前荷蘭海軍駛入泰晤士河奇襲英皇家艦艇的國恥(1666年6月,荷蘭海軍迅雷不及掩耳沖入泰晤士河,炮毀英國艦只無數,王家船塢付諸一炬,尤為奇恥大辱者海軍旗艦「皇家查爾斯號」竟被虜走。炮聲隆隆,倫敦震撼,實實在在預演了一場珍珠港事變),請求國王的女兒瑪麗同她的丈夫、荷蘭統治者威廉(威廉不僅是國王的女婿,還是他的親外甥)前來承繼王位。於是女兒偕同女婿率軍登陸英國,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當時瑪麗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麥丈夫,倒向姐姐、姐夫一邊,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後來安繼威廉三世為女王,這個忤逆不孝的女人惡有善報,極富政聲)。群臣請命:「瑪麗女王,威廉攝政,如何?」「不幹!」於是這位既有德國也有英國血統的荷蘭雜種威廉三世,英國話都說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龍椅(瑪麗為王後)。中國人要質問:倫理焉在,仁義何存?簡直豈有此理!可是,沿襲至今虛君實相的民主政治體制——議會高於國王、平民院高於貴族院 ——正是此時確立,兩黨制格局也自茲形成;還有大敗法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國等等功業。因此,英國人把這次不怎麼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當亡國奴,十分自豪地稱之為「光榮革命」,看得比中國人心目中的唐宗宋祖,還要高出許多頭哩。

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後,安女王仙逝無嗣,同樣出於英國國教對天主教的排斥,遵照國會法案,舉國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國番佬、漢諾威公爵喬治登基,稱喬治一世。根本不會說英語,又在德國土生土長的他(其太子,後來繼位的國王也一樣),開始了史書上倒數第二個王朝,那又是一個以外國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傳到了維多利亞。嘩,這位十八歲少女直到白發蒼蒼八十二歲老太太,金鑾殿上龍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們康熙老皇帝還要長哇!可這個維多利亞不也是個雜種嗎,原來她的母親本是德意志一個小公國的寡婦,後來嫁到了英國王室。女王從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養下長大,母語說德語,英語一輩子也說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後又嫁給她所狂熱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弟——不消說,那是個純種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類無疑的嘍!此後更加封親王,倚之為左右手,批閱公文,干預朝政,(嗚呼,大權旁落,一至於斯!)然而天哪,正是這一對野夫婦,文治武功,創造出英國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醫科大……已經夠多的啦,而以她維多利亞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亞、非諸多地域,還要多得多啊。英國人拿勝利、勇氣、恆心、真理、母性、正義、科學與文藝、和平與進步……幾乎所有想得到的頌辭,都奉獻給了她,親王也同樣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們瞧這個國民有多賤!其實,維多利亞的意義不僅限於英國。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

以上這一類故事並不僅限於英國。我們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精壯男子去外邊打仗,不斷奪取新的土地,然後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不斷地易地遷居。他們極其重視榮譽,而這種榮譽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邊,認為掠奪、流血得來的財物,遠比誠實勞動——流汗得來的光榮。所以打仗——掠奪,便成了生活的至高目的。為了搶劫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壯!公元前一○二年,二十萬條頓人於今法國馬賽附近幾乎全數被殲,死屍之多,居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園的藩籬。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義大利北部犧牲更為慘烈,不單男人個個戰死不屈,婦女們也成群先殺死自己的孩子,然後自刎。而歐洲人脈管中涌動著的,正是古羅馬人(也是好戰的種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們得知,如同漢民族這樣死守著東亞一大片腹地,老子說「夫唯兵者不詳之器」,墨子主張「非攻」,勤勤懇懇地從事農耕;三千年來各種民族成份無太大變動地延續了下來,雖足堪自豪,卻並非世界人類史的唯一模式。

固然,王室皇族之間跨國互通嫁娶在歐洲的歷史中據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經與民族國家之逐步形成同步進行,這一點本來同中國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從以上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英國人是把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的現實利益,以及實際政績,看得高於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漢族這樣,將對民族的忠貞當作超乎一切最高的價值標准,不惜擲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譬如從明末無數忠義之士壯烈殉國,清初到處反清復明,直鬧到秋瑾,乃至孫中山還要靠黑社會排滿起家,並不是人類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中國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行善的人喜歡說「將心比心」,將心比心無疑是非常之好的;但是若認為鄰村的善惡標准、價值取向,也應當同自己的一模一樣,那便要謬誤千里了。今天,跨在廿一世紀門檻上的我國青少年理應知己知彼,對這個多元的世界,對其他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具更博大的眼光,更寬闊的胸懷,以便當一個不至於丟人現眼的地球公民。愛國主義源於普遍的人性,民族沙文主義則要不得。

歷史家皮名舉有言「不學本國史不知道中國的偉大,不學西洋史不知道中國的落後」。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