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國影視 » 人與野氂牛的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人與野氂牛的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7-10 13:14:08

① 有部寫傑桑·索南達傑的電影叫什麼

好像就叫《傑桑.索南達傑》,孔繁森是他的妹夫,保護藏羚羊的野氂牛隊就是傑桑組建的!~~~他死得太壯烈了!~~~真是好樣的!!!

② 電影《可可西里》的故事原型是什麼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

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氂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

在前後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氂牛隊的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陸川看到民間巡山保護隊的故事後,他覺得這個線索非常適合拍成一部電影

陸川不僅是《可可西里》的導演,還親自負責劇本的創作,這期間他多次跟隨可可西里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和巡山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劇本,陸川忽然覺得劇本和現實生活相差得那麼遠,而陸川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所以陸川對劇本改了又改。

(2)人與野氂牛的外國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日泰

日泰是可可西里巡山隊的隊長,他帶領一幫人以堅定的毅力戰斗在可可西里的生命禁區,他有著堅毅不屈的強大內心,即便面對寡不敵眾的局面,依舊神色自若地與不法分子作斗爭。盜獵販子許諾給巡山隊汽車和房子,也遭到日泰的堅決回絕。最後巡山隊長日泰被一群盜獵者殘忍的殺害。

2、尕玉

本來是個警察,為了調查藏羚羊獵殺狀況,他假扮記者身份,隨考察團來到可可西里,那裡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含氧量極低。就在這個人類生存的「禁區」,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貪婪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狂暴沖突。

3、劉棟

可可西里巡山隊的隊員。在追捕盜獵販子的過程中,日泰命令劉棟帶著傷者下山找醫生。劉棟把傷者送到衛生所後就去找自己的女友借錢,女友哭著離開了他,卻給他留下了一疊錢。

劉棟用這些錢買了些補給物資就獨自一人進山了,半路上車輪陷進了沙坑,在搬東西的時候劉棟不幸踩到一處流沙,短短幾分鍾就被流沙吞噬了。

③ 票房只有604萬,豆瓣卻高達8.7分,全片只有3個職業演員,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

是一部講西部大開發的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裡面他們辛苦造林。

④ <<可可西里>>電影賞析

一、
可可西里,在藏語中是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之意。名如其地,這里雲朵籠罩著山頭,露出些許雪白,乾涸的河道伸向遠方。藏族民居、尼瑪堆、綠色草原、成群的藏羚羊在一望無垠的戈壁上奔跑,美麗盡顯無遺。然而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因而被稱為「人類生存的禁區」。當北京來的警察尕玉走入傳聞中神奇的可可西里巡山隊駐地的時候,他從面前這群黝黑而平靜的康巴漢子們臉上,絲毫看不出即將開始的巡山路是怎樣的遍布危險懸疑:志願者神秘失蹤……藏羚羊群慘遭屠殺……傳聞中巡山隊勾結槍匪盜殺羚羊……
一切為了真相!尕玉隱姓埋名,加入了追捕盜獵者的巡山隊,走進了四萬平方公里茫茫無人戈壁;盜獵者如同空曠山區游盪的厲鬼,他們似乎可以藏匿在每一個石縫間,似乎可以彌散在稀薄的空氣中,他們像陰影緊緊嚙咬著巡山隊員的神經,並尋覓機會向隊員們射出致使的子彈……
美麗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寧靜中。突然,槍聲打破寧靜,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鮮血染紅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慘遭屠戮……
一定要抓到盜獵者!巡山隊長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闖進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
巡山隊員在遍布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盜獵者出現在冰河對岸,隊員們不顧一切地沖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場生死搏鬥之後,只捕獲了一些盜獵分子,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
風雪中,繼續追趕盜獵分子的巡山隊員已瀕臨絕境: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不斷倒在冷槍之下……連最頑強的藏族漢子也哭喊道:我們走不出去了!
打擊盜獵,是巡山隊義不容辭的責任;守護家園,是巡山隊不可動搖的信仰。巡山隊員頑強地在風雪戈壁中追捕盜獵者,槍聲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長久地回響――這不只是一次巡山,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歷險。

二、
《可可西里》——被當代著名美學大師李澤厚稱贊為「中國電影的一次美學革命」的影片,用它堅實的敘事、真誠的心性、神秘懸疑的氣質、簡潔有力的影像,打動了每一個觀看者。或許矛盾混合體這一詞就是形容可可西里的最佳用語。美麗與荒涼在這里結合得如此融洽,讓人於陶冶美景時內心卻泛起無限的悲情。正如陸川所說: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與信仰的聖地?因為,可可西里的故事難以訴說,只有真正走過的人才能體會!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悲劇的基調,男主角日泰無心一語「我們藏族人吃肉刀口是對著自己的」就像一條紅線貫穿整部影片,盜獵者的冷槍,防不勝防的流沙,不可預測的大雪都是巡山隊員隨時的索命棍。自古紅顏多薄命,似乎這句古語也能印證這有美麗少女之意的可可西里的悲慘。美麗與荒涼並存,註定這里一定是危險的,註定這里要被慾望、罪惡、死亡籠罩!
看完整部影片我們該好好的深思:這部影片到底反映了什麼?為了渲染這里的死亡恐怖氣息?我不願意將這里想像成死亡的高原,這里的人們純朴,善良,即使如盜獵者馬占林類也善良的告訴記者跟著他的腳印就能走出大雪封住的雪山。
巡山隊員是英雄嗎?是的,但他們身上凸現的更多的卻是普通人民大眾的影子,他們為了維持經費也會違法賣出繳回來的藏羚羊皮,也會在被雪困住的車里悲呼「我們走不出去了」。
盜獵者殘忍嗎?的確,他們很殘忍,正是他們用機槍掃射美麗的藏羚羊,也正是他們無情的將子彈射入手無寸鐵,毫無反抗能力的巡山隊員。然而盜獵者的組成人員中大部分卻是如馬占林般的牧民。曾經他們也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支撐起生命,然而土地沙漠化,牧地越來越少,羊群很難再成活。在如此荒涼的高原,他們該怎麼辦?等著餓死嗎?當然不可能。此時歐洲和美洲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亦隨之暴漲,而這正是他們生存的機會。這樣的生存理念,讓他們將罪惡之手伸向了美麗的藏羚羊,不顧國家嚴禁捕獵藏羚羊的規定,也不管藏羚羊的數量是否由一百萬只銳減到只剩不到二萬只。他們既是可惡的盜獵者,也是與自然抗爭的可憐人。
經濟的落後向來是罪惡的根源。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扼止因飢餓而產生的犯罪;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讓那裡的人們保護珍貴的藏羚羊。或許這就是導演陸川在這部影片中要表達的思想。總之,這部影片震撼了許多人,許多的良知被喚醒。可可西里除了所展現的美麗,它的荒涼跟落後也深深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相信它的未來在國家跟人們的幫助下只展示美麗的一面,成為見證生命與信仰的聖地,成為人類的天堂。

⑤ 誰知道《可可西里》講的是什麼

可可西里故事梗概或分集劇情
當北京來的秘密警察尕玉走入傳聞中神奇的可可西里巡山隊駐地的時候,他從面前這群黝黑而平靜的康巴漢子們臉上,絲毫看不出即將開始的巡山路是怎樣的遍布危險懸疑……志願者神秘失蹤……藏羚羊群慘遭屠殺……傳聞中巡山隊勾結槍匪盜殺羚羊…… 一切是為了真相!尕玉隱姓埋名,加入了追捕盜獵者的巡山隊,走進了四萬平方公里茫茫無人戈壁; 盜獵者如同空曠山區游盪的歷鬼,他們似乎可以藏匿在每一個石縫間,似乎可以彌散在稀薄的空氣中,他們像陰影緊緊嚙咬著巡山隊員的神經,並尋覓機會向隊員們射出致命的子彈…… 美麗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寧靜中。突然,槍聲打破寧靜,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鮮血染紅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慘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盜獵者!巡山隊長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闖進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巡山隊員在遍布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盜獵者出現在冰河對岸,隊員們不顧一切地沖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場生死搏鬥之後,只捕獲了一些盜獵分子,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風雪中,繼續追趕盜獵分子的巡山隊員已瀕臨絕境: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不斷倒在冷槍之下……連最頑強的藏族漢子也哭喊道:我們走不出去了!打擊盜獵,是巡山隊義不容辭的責任;守護家園,是巡山隊不可動搖的信仰。巡山隊員頑強地在風雪戈壁中追捕盜獵者,槍聲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長久地回響——這不只是一次巡山,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歷險。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珍貴的高原動藏羚羊,但隨著歐美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嗇,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湧入,幾年間,百萬只藏羚羊被殺戮至不到兩萬只。1993年起,一支名為「野氂牛」的武裝反盜獵隊,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這支由「臨時工」組成的隊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盜獵分子展開了浴血奮戰。

故事

故事發生在可可西里,位於中國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帶。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存有大約100萬只珍貴的高原動物藏羚羊,隨著盜獵者紛紛湧入可可西里血腥屠殺,短短幾年間,藏羚羊幾乎被殺戮殆盡。影片講述當地的志願巡山保護隊在隊長日泰帶領下的一次追擊盜獵者的行動,最終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包括日泰在內的絕大多數隊員在行動過程中犧牲,巡山保護隊全軍覆沒。

可可西里

在陸川的影片里,以藏文書法書寫的四個漢字"可可西里"彷彿也於瞬間獲得了神聖的意義,讓人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雪山、荒原、無人區和藏羚羊,油然而生一股景仰之情。這種景仰之情是條件反射式的: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乃至西方人而言,鮮有涉足那遙遠的雪域高原者,因為沒有到達,所以神秘。而作為電影作者,以影像表達中國神秘的西部,特別是青藏高原,表現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這項工作本身也足以讓人尊敬。當陸川敢於走進可可西里拍攝這樣一部影片時,他就已經讓我敬佩了。

陸川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不斷丟下各種包袱,也就是盜獵者不斷在旅途中留下的各種痕跡,藏羚羊的屍骨、拋棄的汽車、掩埋的藏羚羊皮……最終到底能不能追擊到盜獵者?這種追尋的結構本身也是扣人心弦的。

屠殺

是不斷的屠殺事件讓可可西里在一片純美的基調中平添一種肅殺之氣,變得凄美。

首先是"殺羊"。夜晚的藏羚羊一動不動,盜獵者上來就是一槍,槍聲不誇張,悶悶的,一聲聲的槍響以後,是一隻只羊的被屠殺。然後,負責剝羊皮的人會上來扒皮,遺棄下藏羚羊的肉身。天亮了,四面八方的禿鷲又蜂擁而至,啄食腐肉。最後,我們看見成百上千具藏羚羊的白骨,堆積在荒原上。

其次,就是"殺人"了。隊員們有的死於可可西里險惡的自然環境,有的死於盜獵者的槍口,我們看到很多死亡的場景,有的被活活凍死,有的被流沙活埋而死,結局是隊長日泰被殺死。人與人之間的屠殺竟然和人對於羊的屠殺別無二致,上來就是一槍,然後應聲倒下,這種死的過程絲毫沒有誇張與做作,卻刻骨銘心。影片中所表現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殺戮和人與人之間的殺戮,又同時在兩個層面上形成並列的結構,突出強調了死亡的主題。

陸川在影片中所表現的這種死亡,是海明威式的,是科波拉式的。他不懼怕死亡,他不誇張死亡,面對屠殺,他的態度甚至是冷漠的、視而不見的,面對死亡像是面對自己的宿命一樣。死,成為生命無可避免的歸宿。我讀過陸川的碩士論文,他對科波拉研究很多,在他的影片中所出現的許多中近景的鏡頭、構圖,以及黑色影調,不能不讓我聯想到科波拉的《教父》和《現代啟示錄》。那種面對一個人的死亡的鏡頭,既不熱切也不過於冷漠,只是靜靜地旁觀,有時候給你一個鮮血淋漓的傷口的特寫,有著科波拉的風格。

信仰

面對死亡時的陸川,我想到了警察"馬川"式的視死如歸。只要尋到了那把槍,哪怕是死亡,那麼死亡以後依舊可以找尋到自己的魂魄。《尋槍》里的姜文笑了,笑的那麼陽光燦爛,以一個靈魂的面容。當陸川遇見可可西里,這是一個悲劇性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死亡,彌漫著信仰的味道。當生命無所依託,那麼只能仰仗於信仰。影片一前一後的兩次"天葬",是信仰對於死亡的最好詮釋。讓自己的肉身祭奠於天,當靈魂皈依信仰,那麼即使是死亡也無所掛念。

最後,陸川眼裡的可可西里,不僅有雪山、荒原、無人區和藏羚羊。有著神奇自然風光和古老宗教文化的雪域高原,只是陸川的敘事的外衣和背景。陸川眼裡可可西里,更有子彈、鮮血、死亡和信仰。

⑥ 可可西里主要講述了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提取碼:cnaw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壘、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2006年獲得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

⑦ 電影《可可西里》主要講了什麼

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

劇情簡介

北京來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記者身份做掩護,來到傳聞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麗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寧靜中,但突然出現的槍聲打破了這片寧靜。藏羚羊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巡山隊長日泰帶領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誓要抓到盜獵者。

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巡山隊員在遍布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抓到一部分盜獵分子。經過殊死搏鬥,盜獵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

巡山隊員冒著風雪繼續追趕盜獵分子,但此時,環境越來越惡劣,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一個又一個的犧牲,日泰隊長迫於無奈,將藏羚羊的皮毛買出以換取必須的生存用品。

終於,尕玉和日泰隊長追上了兇殘的盜獵者,日泰拒絕了盜獵頭目的收買,倒在了盜獵分子的槍下,尕玉死裡逃生,帶回了已經冰冷了的日泰隊長的遺體。

(7)人與野氂牛的外國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

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氂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氂牛隊的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 。

陸川看到民間巡山保護隊的故事後,他覺得這個線索非常適合拍成一部電影 。陸川不僅是《可可西里》的導演,還親自負責劇本的創作。

這期間他多次跟隨可可西里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和巡山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劇本,陸川忽然覺得劇本和現實生活相差得那麼遠,而陸川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所以陸川對劇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時,終於覺得可以拍了 。

    ⑧ 電影《可可西里》大概是說什麼的

    劇情簡介:

    北京來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記者身份做掩護,來到傳聞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麗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寧靜中,但突然出現的槍聲打破了這片寧靜。

    藏羚羊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巡山隊長日泰帶領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誓要抓到盜獵者。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去皮毛的藏羚羊屍骨。

    巡山隊員在遍布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抓到一部分盜獵分子。經過殊死搏鬥,盜獵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

    巡山隊員冒著風雪繼續追趕盜獵分子,但此時,環境越來越惡劣,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一個又一個的犧牲,日泰隊長迫於無奈,將藏羚羊的皮毛買出以換取必須的生存用品。

    終於,尕玉和日泰隊長追上了兇殘的盜獵者,日泰拒絕了盜獵頭目的收買,倒在了盜獵分子的槍下,尕玉死裡逃生,帶回了已經冰冷了的日泰隊長的遺體 。

    電影名:可可西里

    導演:陸川

    編劇:陸川

    主演:多布傑,張磊,奇道

    (8)人與野氂牛的外國電影擴展閱讀:

    《可可西里》是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了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藏羚羊絨的價格暴漲,可可西里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氂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5年多的時間中,兩任野氂牛隊的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 。

    陸川看到民間巡山保護隊的故事後,他覺得這個線索非常適合拍成一部電影 。陸川不僅是《可可西里》的導演,還親自負責劇本的創作,這期間他多次跟隨可可西里當地的巡山隊員進入無人區巡邏,和巡山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再看自己的劇本,陸川忽然覺得劇本和現實生活相差得那麼遠,而陸川最迫切要表達的就是真實,所以陸川對劇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時,終於覺得可以拍了 。

    拍攝過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開拍。導演陸川為完成此片,率領100多人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將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可可西里》拍攝過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戲是在無人區拍的。

    為了追求真實效果,劇組還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達爾峰6200米處取景拍攝。在布格達爾峰,劇組遇到了電影里巡山隊經常碰到的事:在風雪中露宿,極度缺氧,頭痛、頭暈、嘔吐、高原反應強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臟病發作。一些後勤人員紛紛開小差逃離劇組,一位主創錢也沒要就跑回了北京。電影拍到最後,劇組從一百多人變成了最後只剩下六十多人。電影的拍攝也進行得異常緩慢,原計劃3個月,結果超期一個多月。

    影片評價:

    《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該片不僅在國內國際獲獎,而且也感動了不少觀眾。《可可西里》的震撼在於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由生到死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出來(《競報》評)。

    這部電影帶著一種絕對的淳樸和陽剛,以及被無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則。影片並沒有用慷慨激昂的宣傳台詞向觀眾喊話,也沒有用常見的宣傳語氣說「殺死藏羚羊剝皮的行為是無恥的」,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畫面和巡山隊員朴實的話語,讓觀眾自己感受到那種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評)。

    陸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種國產片中從未有過的極度洗練、殘酷的紀實美學風格,雖然這種風格在世界影壇並非罕見,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經常出現突如其來的暴力和沒有鋪墊的死亡,這些在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和日本導演北野武的電影中亦屬常見,但與他們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徹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決絕。

    在可可西里嚴酷的生存環境里,這種描述方法表達了對生命的最大尊重(《京華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