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沒有什麼主角有精神疾病的電視劇或電影
驚魂記 Psycho (1960)
布魯克斯先生 Mr. Brooks (2007)
癲佬正傳 (1986)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1999)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㈡ 跪求一部有關精神病的美國電影
《催眠屋的罪惡》(美國)
The Sleep Room
1998年出品
編劇:布魯斯·M·史密斯
導演:安妮·維勒
主演:萊奧·鮑納爾、馬卡·格勒農
故事梗概: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過五十的卡麥隆是澳大利亞一家精神病院的主任,在這里,每天都會有新的病人被送來,但令他頭痛的是目前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癒他們。醫院的研究更是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危機,這一切都給卡麥隆巨大的打擊,他做著退休回家的准備。但一個在精神病治療上的偶然發現,讓卡麥隆改變了主意,並且影響了他以後的生活。
在一次給病人治療的過程中,卡麥隆發現反復播放同一段話會刺激患者面對自己。這個發現讓他興奮不已,他開始進行全國巡迴演講,到處宣揚這個新發現的理論。卡麥隆的這個發現不僅吸引了很多精神病專家,更吸引了兩名神秘人物——兩名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重要工作人員。他們是為了政府研究的「洗腦計劃」而來的,目的是政府美國所有敵人的精神世界。而卡麥隆的這個研究恰恰有助於「洗腦計劃」的進行,很快,卡麥隆就得到了中央情報局的專項資助,一時聲名大振。
但很快,卡麥隆就發現,這種重復播放一段話給患者聽得方法並不管用。就在他為此苦惱的時候,一個醫生偶然的一句話給了他啟示,他決定使用大規模電擊療法。這種方法危害性極大,但卡麥隆一意孤行,並開除了反對他的古德曼醫生。於是,在沒有獲得病人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卡麥隆的實驗開始了,病人們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中央情報局雖然知道事情的危害性,但由於被實驗的患者都是
澳大利亞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繼續資助卡麥隆用活人做實驗。最終,實驗暴露,卡麥隆逃到了美國,不久心臟病突發去世。
三十多年以後,如今還倖存的受害者及其親人來到了美國,狀告當年資助卡麥隆實驗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並聘請了拉夫和康羅維一老一少兩位律師做自己的辯護人。而拉夫和康羅維更是沖破同事們反對的阻力,對整個事件展開了調查。但沒想到的是,案件前進困難重重,不僅有來自實力雄厚的中央情報局的阻止,連澳大利亞本國政府也極力反對這件事情。這中間到底有什麼秘密呢?這些受害者能打贏這場官司嗎?年老體弱的拉夫能堅持到這個案件的勝利嗎?
㈢ 有沒有極致變態和恐怖的電影
他們介紹的都是爛的,不是極至的
我介紹的才是:《豚鼠系列》《幻奇系列》《亂鬼龍系列》《青薔薇殘酷館》《器官》《異常》
《地下人體實驗系列》
以上是變態的
以下是恐怖的:
《怪談新耳袋》《咒怨》
㈣ 從「精神污染」到資本香餑餑,國產科幻電影什麼時候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創作到今天為止,已然有了百餘年歷史。
然而自魯迅時代及其後七八十年時間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學知識」的面目出現,故而在非文學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遠。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說總是具有相對強烈的科學啟蒙特質,故而在傳統主流文學創作領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將它歸類到少年讀物一類。
直到1978年以後,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葉永烈、鄭文光、劉興詩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體的涌現,幾乎可以稱作是中國科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這個階段的科幻作品逐漸從少兒化向成人化轉變,同時其中的科學元素從最初以體現傳播和教育的功能為主的前台向著以設置背景為主的後台轉變。也即從非文學的尷尬地位開始向著大眾文學轉移。盡管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殼,本質上依舊是冒險或者警匪小說(如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小說,科幻設置在其中不過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擁有真正科幻內涵的作品。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例,死光作為一種道具,他小說本身起到相當大的情節推進作用。盡管小說本身的語言並沒有任何出眾之處,然而既然文章能夠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並且被改編成電影就很能說明當時的社會主流已然認識到科幻小說這一游離於傳統文學類型之外的作品類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當時能夠獲得與他同時進入中國主流文壇的現代主義作品同等的地位,那麼在當時以改革開放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實現一次強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學市場,甚至開創一個中國式的「科幻黃金時代」也不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可以從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雜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證:目前該雜志作為一份實際上質量並不算太高的讀物,以平均三十萬份、最高四十萬份的月銷售量穩穩占據世界科幻歷史上科幻類雜志銷量第一的位置。這幾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國炙手可熱的時候,所有的科幻類刊物的月銷售量的總和。
自1979年開始,趙之、魯兵、甄朔南、陶世龍等科普作家以《中國青年報》「科普小議」專欄為陣地,對當時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批判。
1980年,錢學森在全國出版工作者會議上發表講話,表達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在文學理論界中展開。科幻作品被定義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聲稱:「一些掛上『科學幻想』的招牌的東西已經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並已造成科學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1]
與此同時,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也被提上桌面。該問題所關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種文學體裁,還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當時,在第一線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們,幾乎都認同科幻小說是一種文學樣式。而科普評論家、科學家和有關領導則判定科幻小說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他們以此為出發點,要求科幻小說更多地圍繞著科學內容展開,壓縮其中情節、背景描寫、人物刻畫等文藝成份,實質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
在現今回顧這一段歷史,搜尋這場爭辯的相關資料的時候,我們很快看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點:作為這樣一場咋政策上決定一種在國內現實存在,在國外正經歷著一場名為「賽伯朋克」革命的文體之生死存亡的討論,居然從來不曾有主流文學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學家、科普批評者、文學上的領導構成的爭論雙方所關注的焦點,從科幻小說中所設定或者預知的科學構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識形態傾向性問題,進行了漫長而沒有任何意義的爭辯。
當時的科幻作者面臨著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他們大多是理科出身,對文學尤其是科幻文學的認識大多本身就沒有太深刻和獨到的見解;然而他們筆下所涉及的領域又往往並非他們自己所擅長的部分。故而面對著質問和批判,他們能夠進行回應的,往往是在那些遠離文學范疇、他們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門類科學理論的詰問。同時,作為科學工作者,黨政的一次次審查給予他們的日常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當時科幻作者的「領頭羊」鄭文光突發腦溢血癱瘓,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業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幾乎所有的作者都選擇了妥協的方式。以撰寫科普作品出身,當時唯一的專業科幻作家葉永烈為例,1984年成為專業作家之後,不再進行科幻領域的創作,而是轉向紀實文學方面的寫作,算是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從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當時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徹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標簽。各類科普雜志上不再發表科幻作品,圖書市場無論是國外的作品引進還是本土作家的創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創性出版活動幾乎都被徹底停止。
其時,著名科幻理論家吳岩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感嘆:「現代科學精神在中國普羅大眾中從來就沒有生根。」
這一個階段,曾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科幻領域的斷裂期:沒有作品,沒有批評。彷彿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學精神的土壤里,作為承接和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無援的。而且以其內容的復雜性和思想的難以把握,它往往同時受到來自文學界和科學界兩方面的困難包圍。鑒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八十年代初期的這一批作者,在這兩重包夾之下,還多了一層無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後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隨著《科幻世界》的壯大,中國科幻才逐漸開始邁出回復元氣的步伐。但是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潛伏期之後:「當七十年代末中國文化百廢待興時,科幻文學與主流文學一起復興,一起學習國外創作的先進經驗。但是當九十年代中國科幻再一次復興時,主流文學已經「經歷了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小說、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等一個又一個文學思潮,作家們的寫作水準越來越高,趨向成熟。科幻小說在這期間一直是一個零生產狀態。到了九十年代,當純文學將國外的各種文藝思潮操練了一遍,出現多元化格局的時候,剛剛復甦的中國科幻小說在審美和藝術水準上只能望其項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藝術性上還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過顯然,科幻作者和讀者大多有些理想主義的傾向。甚至於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對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存在抱著類似於宗教精神的依戀和責任感。很多活躍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讀者,以及在90年代之後為科幻之復興所吸引的評論者開始對科幻批評以及科幻理論研究方面進行學理性的研究。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吳岩、星河、姚海軍等。
從此開始,中國科幻逐漸走向世界。《科幻世界》雜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別承辦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會。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讀者之外,它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推進了科幻理論的發展。科幻,不僅僅是小說和電影。
縱觀中國科幻的百年發展歷程,總得說起來,大約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紀之初,科幻作為一種來自於西方,承載著「啟蒙」的大潮奔涌而來,不過它的發展很快就在民族運動當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個時代的一切文學幾乎都伴隨著口號式的意識形態的束縛;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的興盛,然而本來應該是進入最為純粹發展階段的科幻作品,卻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壓迫;第四次便是當下,落後於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決的問題從來不只在於創作。
別處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㈤ 有沒有什麼惡心恐怖變態的電影啊
我唾棄你的墳墓、香水、電鋸驚魂系列、異次元殺陣系列、夜魔、無人生還,這幾部電影都算得上是比較重口味的電影了,並且劇情很不錯,即使重口味也是很經典的電影,值得一看
還有下水道的美人魚、人體蜈蚣、血肉之花之類的,是純粹的重口,劇情渣得很,可看性不高。
㈥ 有沒有中國出的好看的精神病電影呀(不要外國的)像《救我》,顛佬正傳,天水圍的夜與霧
一天下午,我同學在建設銀行十分無聊的上班,一個穿得很糟糕的女士 ( 神經病患者 ) 來到他窗口,給了他一張紙條要提款。 紙條上赫然寫著 " 茲派 XX 同志於貴銀行處提取人民幣 ". 然後是 l 後面 N 多個零元。 落款是 ***C.P 中央辦公廳 *** 。
---我同學本來想報警 , 可看該神經病患者女子很認真的樣子 , 想想還是打發給保果然,看了五遍,笑了三天,保安對該女子說:"你這張條子想要提款,必須先到對面派出所,找所長蓋一個章,祛斑的小竅門,他蓋完章,你再來取錢就沒問題啦。"
該女子想都沒想,直接就向派出所走去了。(這保安還真不一般,平時有點小看他了).
大概十多分鍾,排隊的顧客慢慢多起來的時候,那個女子興高采烈的回來了,舉著那個條子,說:"人家說啦,辦公程序簡化了,不用所長批條直接就可以取錢啦。"
我這個同學一聽到這就不住的感嘆:police隊伍里真有高人,一句"高調"就給打發回來了。
我這個同學和保安當時就有點傻了,營業大廳有很多人都在,怕她精神病發作起來影響正常的秩序,只好把值班主管找來了。
主管和女患者在一邊聊了幾句,問你取錢做什麼用呀,女患者說:"取錢買麵包,蛋糕,吃的,買穿的"主管指了指不遠處的地方,該女子就又高高興興地走了。
保安去請教"高招",主管當時是這樣對女患者說的: "我們這里是建行,只有建房子才能到這里取錢。你取錢買吃的,那肯定是糧食了,要去農行,買穿的等東西,你就收藏吧 絕對有價值!!,取錢要到工商銀行才行!"
我同學打心眼裡佩服呀,到底是當主管的啊!!!!
…………
…………
過了一會兒,該女士又回來了.而且帶來了工行的回答:"農行的人說了,這里是農行,只有農民能取錢,我是城市人口,工行的人說了,我們這里是公行,只能公的來取,母的不行!!!!,說我是賤人,要到建行取錢"
.......
㈦ 閱後即瞎 27歲剩女慘遭外星人精神污染是什麼電影
蜜桃成熟時3
㈧ 聽說午夜凶鈴是科幻片
和科幻也沾邊,畢竟故事的開始是因為特異功能,因為特異功能才有了後來經由視頻媒體病毒式傳播的所謂「詛咒(或者說是精神污染?)「。比起電影,好像原著真的就是貨真價實的科幻小說來的,小說里的腦洞也更大,而電影只是拍出了小說里表面的一層故事,雖然我沒看過原著。
㈨ 電影《夏洛特煩惱》有哪些隱藏起來不容易發現的笑點
夏洛一開始去婚宴的情況下胸口別著雞毛.之後比較發達了衣服上別著雞毛.游泳館前的那一場戲博柏利的睡袍上別著雞毛.在中國最好嗓子當評審團那時候就別一個大到像鴕鳥毛的「雞毛」去四十平小房子找馬冬梅的情況下衣服上還別著雞毛.生病住院治療了 病服上竟然別著深藍色的雞毛.(見到深藍色雞毛我確實笑了)
關鍵點1.袁華去告校領導回家,大家都往坐位上跑,一個同學們坐著後欠欠的外伸腳絆後邊的同學們,一如大家念書的情況下一樣。2.凱哥的牙疑是四環素牙,不清楚是否算時代特點。3.凱哥的一個尤其壯的小兄弟,的身上紋的是流氓兔,應當不明白錯。4.大春拿著向日葵遇到馬冬梅的情況下,不僅是秋衣秋褲掖到秋衣里邊,並且高於外邊的外褲一大截。5.馬冬梅給夏洛養胃順時針揉肚子的情況下,夏洛放了個屁。6.大春說大家都認為我傻,實際上我不會傻,隨後就喝過碗夏洛剩的面條湯,說你又幹了小茴香湯了。
由於眼眉緊蹙是個萬能表情,思索也行,惱怒也行,憂傷也行。換做就是我演袁華,很有可能這一個攝像鏡頭就都是緊蹙眼眉了。捶樹也不進行講了,較為顯著,袁華的小表情依然豐富多彩和及時。袁華還有一個地區能夠評價,便是在看黃片的情況下,那一個看見一本正經,一不小心被自身戳穿後驚懼的小表情,大家是否機緣巧合。
㈩ 《愛樂之城》到底好不好看呢
後面的劇情聰明的你一定已經猜到了,就是女主順利走紅,成為電影明星,躋身上流社會,實現自己最初來好萊塢的夢想。而男主也拿著巡演賺來的錢開了一家自己想要的爵士樂酒吧,so happy ending!!但是!!重點是但是!!王子和公主並沒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女主嫁給了別人,某天跟老公出門吃飯,隨意走進路邊一酒吧,進去發現啊嘞嘞,酒吧老闆竟然就是男主角,瞬間憶起平生往事,翻起雨恨雲愁。男主也發現女主來了,於是親自上台彈了一首當初他們的定情曲。女主沒有上前相認抱頭痛哭(那當然,吃瓜老公還在身邊呢),而是一曲終了,走出酒吧,出門之前回眸一沒笑,電影落幕,戛然而止。觀眾表示看到這里流下了兩行心疼電影票錢的清淚。
好了,劇情大概就是這么個爛俗芭樂的愛情故事,跟古往今來的所有相愛但沒有在一起的愛情故事一毛一樣。因為這是一部歌舞片,所以開場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備,畢竟歌舞片這一類型片在我朝都不叫小眾而叫絕跡,所以看之前我已經心理建設過無數遍想著無非就是迪斯尼動畫片的格式,一言不合就開唱而已。然而事實證明我簡直圖樣圖森破,《愛樂之城》何止一言不合就開啟唱跳廣場舞模式,簡直是男女主聯合用非常不過關的舞技強行跳各種類型的舞蹈對我進行精神污染。我直到現在想起這部電影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就是男女主哪怕只有兩個人也無法跳整齊的動作,怎麼說呢,大概就是辣眼睛呵呵。
(舞技不夠,舞台來湊,摸著良心說,星空起舞這段還是蠻美的)
開場前坐我旁邊的女的,跟她朋友說,「據說這個電影一開始就有長達四分鍾的唱跳」,聽到這句話我趕緊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然而四分鍾過去了,除了給我留下「哦這是個長達四分鍾的長鏡頭,編排很用心」的印象之外,我並不知道這段開場舞的作用是啥,因為裡面既沒有男主也沒有女主,整整四分鍾,連TM個配角都沒露臉,全是群演在那裡群魔亂舞,更諷刺的是群演的舞技秒殺了男女主角。。。。可能這四分鍾只是為了襯題目——《愛樂之城》(英文名為la la land),講真,一看這英文名再看這段開場舞,我止不住的腦補到曾經快樂大本營的開場舞啦啦歌是怎麼回事。。。。
跟我一起去的夏小姐,全程都在數女主穿了幾套衣服,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女主每一次出鏡都換了衣服!說好的是窮打工仔呢,說好的是窮女追夢勵志片呢,難不成好漂都是出手七八十套衣服??一個歌舞片,為了配合歌舞場景,女主要換不同的裙紙這件事我理解,但是我無法理解這種突破人設的任性換裝,果然跑龍套的最後能不能紅並不是決定於演技而是決定於衣服夠不夠多。
雖然劇情和歌舞槽點滿滿,但不得不稱贊一把導演的構圖,這部電影里但凡是中遠景的鏡頭或者是空鏡頭,那都是美到分分鍾設置成桌面的節奏。
(你們隨意感受一下這個不真實的舞台,舞技不夠舞台來湊真是貫穿本片始終)
(感受一下這個中景鏡頭,有沒有從男女主的背影里看到浪漫兩個字!)
吐槽完基本劇情,下面我要開始吐槽這部電影的情感設置了,請坐穩。豆瓣短評最高贊的說「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沒錯,這條短評是以裝逼的繁體字發出來的。想跟那些日常裝逼繁體字,沒事影院藝術片,看完豆瓣打高分,再配一句張嘉佳的豆瓣逼客們說一句我理解你崇洋媚外的心情,但請你不要眼瞎。這部電影看完我只想起了影院保潔大媽,心疼她要來打掃這間坐滿了人,丟滿了可樂杯和米花桶的放映廳。我看完啥人都沒想起來,全程找不到淚點,那也是怪我咯,怪我沒像你們哭得死去活來的人那般愛得天崩地裂過咯。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這部電影是一部歧視單身狗的片子!在電影院看的時候周圍都是雙雙對對,在朋友圈刷的時候全屏都是羅曼蒂克,在豆瓣看評論的時候居然還要被看完想起了「那個人」的小清新們深深傷害,我表示我很森氣,但還是要保持圍笑。
講真,試問幾個人能一見鍾情,求剛好在路邊聽到鋼琴曲打動心靈,走過去發現彈琴的恰好是異性,恰好年齡相當,恰好單身的概率是多少??試問幾個人分開之後能巧合重逢,以為世界真的那麼小??試問幾個人分開之後再重逢能心平氣和,你們真的有那麼容易與往事和解??所以女主最後在酒吧又聽了一遍定情曲,反應是聽完起身走,這我覺得無可厚非,但她走了又突然一回頭,我就覺得莫名其妙。要不你就摔門而去,要不你就喜極而泣,這些我都覺得合情合理,你目不轉睛演技為零地聽完全曲,抬屁股就走,完事兒還回眸,回眸又捨不得笑一個(哪怕是無奈的苦笑也好過女主麻木的僵硬臉,她可能是想用這個表情來表達一言難盡的心情,但可惜她演技欠火候,這個表情看得我真是一言難盡)不理解這一連串的動作代表啥。無非是想說,來,你來當我的備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