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①某的電影有什麼風格
一、改編類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活著》就是很典型的小說改編類。通過小說的手法講述電影內容。同類的電影還有《紅高粱》、《金陵十三釵》等。換了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肯定會帶有導演的個人風格,有時會對原著造成極大地改動,例如《白鹿原》電影,就出現了大幅度地變動,個人認為僅僅是套用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改編類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長篇類小說有較為龐大和復雜的故事和內容,如何將內容局限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例如《歸來》,因為時長限制,便弱化了對陸焉識以前生活的情節。重點表達陸焉識歸來之後的情節。 無論是《歸來》、《紅高粱》、還是《活著》,都高度還原的原著內容。雖然有刪減,但不失真,劇情緊湊而不缺失,高度還原作品。
二、時政類電影
《秋菊打官司》,《一個和八個》都是直接反應在社會問題,通過媒體的方式,讓大眾直接參與到時政問題的討論中。而且直接使用記錄片的拍攝手法,與之前的構圖意識強烈的電影截然不同。偷拍視角,停機再拍,靜止機位,高度還原的場景,大幅度的使用。這在當時整個電影事業在進行多元探索的時候是難得可貴的。
三、反思類電影
無論是《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等,都是討論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較量。討論著體制內人的掙扎和情慾的斗爭,而這些斗爭和掙扎帶走明顯的思想烙印,值得人們反思。
四、商業類電影
不能不說,張藝謀電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痕跡的就是商業電影類型。也是因為張藝謀,中國電影史上誕生了一個最為顯著的商業片類型——「大片」;從《英雄》開始,《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創了中國式大片美學和傳統武俠的結合,呈現了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張藝謀結合國際視野,使用大明星、大製作、大場面、高曝光、營銷手段等方式,將中國電影推向了經濟的前沿。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新變化給電影人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從這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雖然,做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但張藝謀並不局限於自己的風格和主題。當陳凱歌沉浸於歷史與人文的反思,當黃建新沉醉於對城市迷茫的反思,當田壯壯醉心於對宗教的詮釋,張藝謀已經不單單局限於「文化批判」了。
其實張藝謀的創新突破更多的表現在拍攝手法上,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現上。視聽語言是電影獨特的語言,那麼它的變換也就能直接反應導演的風格變換。
一開始的《紅高粱》大面積地使用紅色,相較與第四代導演大量使用自然光,這次變化是革命性的。為了表現出對生命的禮贊,大量使用紅色。也正是這種類似於中國畫的潑墨式的手段,成了大陸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緊接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摒棄了《紅高粱》那種大寫意的手筆,一切的故事鎖定在四面封閉的深宅大院中。利用這個封閉的空間, 將電影中封建禮制對人的壓製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後使用的連續疊化中的「囚」字形結構,直接表明了主題。張藝謀的拍攝手法其實更多的是對第四代導演的紀實類拍攝手法的顛覆,更多地打開了人們對電影的探索。
之後,《秋菊打官司》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偷拍視角的引用,紀錄片化的風格。徹底打開了人們對電影本質和內容的探索,不必拘泥於形式。也正是這種土的掉渣的表演直接反應中國農村的本質現象和對法制的思考。又一次引起了國際的注意。而後《一個都不能少》和《我的父親母親》都採用了非演員的方式,拍攝手法也更簡潔,直接用靜止鏡頭。使得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加真實。
而後的《活著》,小說式的講述方式,更加彰顯的張藝謀的功力。相較與陳凱歌執著於對歷史和人文的思考,張藝謀更多地在探索電影的多元化。可以說,陳凱歌研究了電影的深度,張藝謀探索了電影的廣度。
最後,我們來討論一下張藝謀電影中所承載的東西。
一、悲劇情節
這其實不算是張藝謀的個人風格,第五代導演都偏愛悲劇。可能是特殊的歷史時期導致的。 張藝謀電影中,直面個人人生悲劇的影片是其電影藝術的代表,比如講述個人英雄悲歌的《紅高粱》;女性悲劇視角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講述人生悲劇的史詩視角的《活著》等。
這些電影的內涵性和價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劇情節之上的,而其實第五代導演都喜好將人物放置在歷史的大環境中對其進行人性的拷問,去揭示人與社會,人與歷史還有人性的卑劣性。表達這些問題,悲劇的表達方式無疑是最恰當的了。
二、抗爭的女性形象
歷史上女性在社會中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失去了應有的話語權和地位。 女性的定位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 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而在張藝謀的電影中,女性形象多為抗爭的女性形象。從《紅高粱》到《金陵十三釵》 展現了中國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社會地位中的真實寫照,是按照不同時期男性的觀賞愉悅不同而安排女性的命運,由此表現出中國兩性關系雖具有隱蔽性,卻又不乏可見性。
三、濃烈的色彩
無論是《紅高粱》那種寫意式的大紅,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給人印象深刻的漫山遍野的菊花。都無不彰顯這位導演表現手法的彈性與張力。可以說,張藝謀的色彩運用成為一種辨識度,一種標簽。大量的、精準的使用色彩表達出導演對電影的掌控力。
其實總體來說,張藝謀一直在求變,不斷在突破,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個人烙印。張藝謀無論是對中國電影本體的創新,還是對電影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都有著顯著的貢獻。
參考資料:人民網-張藝謀:中國電影對抗好萊塢要有好作家
轉
Ⅱ 張藝謀的《影》所依靠的是調色,是不是中國第一部水墨畫電影
的確就是中國第1部水墨畫電影,這樣的電影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
Ⅲ 你是否還記得《導火線》這部經典電影
應該說葉偉信是香港一個值得重視的導演,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一種令人為之動容的人性情感思維蘊含其中,從某方面來說和日本的北野武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他以前的《爆裂刑警》、《茱麗葉與梁山伯》、《殺破狼》也都是很出色的具有張力、值得回味的殘酷、悲情而又溫暖的佳作。幾年前,由葉偉信和甄子丹合作的《殺破狼》一經問世便獲得了如潮的好評。該片無論是刑警間如同兄弟般的情誼,甄子丹個性鮮明的疾惡如仇,還是洪金寶扮演的大哥那種不可一世的囂張、吳京扮演的殺手那寒入骨髓般的陰冷,以及貫穿全片的親情,輔之以緊張激烈的動作場面。使文戲和武戲之間配合得相得益彰,時緩時急,沒有絲毫節奏拖迭的感覺。而著重刻劃正反派之間與各自同事及親人間的情誼同激烈血腥的打鬥場面形成了強烈並且鮮明的對比,這使全片充滿了莫名的壓抑氣氛。甄子丹和葉偉信的首次合作便讓人產生一種異常驚艷的感覺。
次年,兩人合作的第二部電影《龍虎門》搶在暑期檔強勢登陸全國各大院線。這部自詡十年難以超越的動作巨片,盡管鏡頭極具動感,打鬥極具張力,也很好的利用了光線和陰影製造漫畫氣氛,但在90分鍾的時間里,王小龍、王小虎的兄弟情誼,龍虎門和羅剎門的恩怨情仇,王家兄弟和石黑龍的友誼,還有那兩段朦朧曖昧的感情,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出來了。所以,該片被冠以武戲滿分文戲零分而被人們加以詬病。
面對上部作品引發的爭議,此次兩人第三度合作的《導火線》無疑在劇情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重新啟用了《殺破狼》的編劇司徒錦源精心打造劇本,期望能夠重現《殺破狼》的良好口碑。
雖然影片把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放在文戲方面來著重刻劃,但由於劇情的過於簡單,使大量的文戲未免讓人覺得有甬長拖沓之感。同時,古天樂與范冰冰之間的愛情;反派三兄弟與老母親之間的親情;以及甄子丹和古天樂之間的友情,這些方面的刻劃仍給人以流於表面程式化的膚淺感覺。
而古天樂扮演的卧底警察華生則勇猛有餘而智謀不足,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警方卧底竟然愚蠢到把打給同事的電話號碼留在自己的手機里,從而在全片進行到不過三分之一時就暴露了身份,這樣的情節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這部電影里,實在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再有,鄭則仕、林國斌、惠天賜等在老港片中個性鮮明的演員則大多剛一出場便匆匆掛掉,讓期盼這些老戲骨在本片中大展拳腳的觀眾未免失望。而范冰冰和許晴所扮演的角色則更淪為花瓶一般的可有可無。以處理人性細膩情感而著稱的葉偉信竟然擺不平這樣一個故事,不得不說是一件很讓人遺憾的事情。
武戲方面,《導火線》相對於《殺破狼》在動作場面上的展現則更為刻意的減少。全片給人留下印象的武戲,大概只有甄子丹和釋行宇以及甄子丹和鄒兆龍之間的打鬥比較出彩!甄子丹提出的MMA(Mixed Martial Arts,混合格鬥)那種拳拳到肉的打鬥模式確實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以真實的動作和凌厲的剪接把暴力演繹得淋漓盡致、異常血腥。但這種更接近於真打實斗的動作場面卻失去了以往港產動作片的那種美感,「蹂身摟腰過肩摔」、「壓頸制肩反拉肘」等等實戰技巧的過多運用,給人以一種兩個牛人在互毆一般的感覺。甄子丹對武戲的打造更注重真實性這一點確實也有點矯枉過正了,這反而丟掉了以往港產電影中那種讓歐美老外們都看得直傻眼的寫意風格。而這種真實的展現了暴力與血腥的實戰武打風格其實並不見得能讓觀眾買帳。動作電影里的動作場面如果沒有一些寫意的美感,那還不如直接去看老美的職業摔跤來得過癮呢!
當然,這部影片在鏡頭運用上、動作剪接上、音樂設置上、聲效配合上仍體現出了港產動作電影一貫的高水準。影片的最後,從甄子丹前去營救古天樂和范冰冰,到與鄒兆龍之間的終極決戰,近半個小時的時間內,成功運用了現代動作電影的各種手段,場面凌厲緊張刺激,拍出近年來港產電影少有的新意。草叢追殺那一場戲,甄子丹手持阻擊步槍與幾名悍匪周旋,在影像上則採用了長鏡頭、短鏡頭及廣角鏡頭的快速剪切。鏡頭的動感將緊張的氣氛表現得酣暢淋漓,碧綠的草叢和血腥的追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時配以節奏感強烈的音樂,讓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都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震憾。而葉偉信鏡頭語言中獨有的那種MV影像風格也隨處可見,搖臂掌控的長鏡頭中綠色的田野美倫美奐,鏡頭搖下,破敗的舊屋前面殺機四伏;經過一番惡戰後,正邪雙方較量得兩敗俱傷,鏡頭適時搖起,屋檐下掛的各種空酒瓶迎風舞動,此時鏡頭將觀眾的視線再次帶到了綠色的田野。為一部具有典型Cult風格的動作電影,《導火線》應該延續了《殺破狼》那種鮮明的影像風格和敘事手段,但相對於後者那種對人物和命運充滿灰色的警示,還有家庭細節的含蓄處理,以及讓人透不過氣的張力氛圍,《導火線》卻沒有能夠帶給觀眾同樣的驚喜。而相對於另一部同樣班底打造的《龍虎門》來講,《導火線》對劇情的處理則又給人一種矯枉過正的感覺。但不管怎樣,作為一部風格鮮明的動作電影,《導火線》畢竟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而它在香港電影乃至中國電影中所處的地位也絕不是現在簡單的三言兩語就可以界定的,那麼就讓時間來說明一切吧……
Ⅳ 張藝謀《影》定檔暑期,演員陣容如何
片名就取得莫名其妙!票房肯定不會超過五億!時代進步了!
Ⅳ 有沒有唯美感傷的電影
觸不到的戀人 挺好看的
Ⅵ 展現中國民俗的電影有哪些
1、《開場前的猴戲》
《開場前的猴戲》主要講述民間猴戲藝人過去遊走江湖的經歷與當今的生存現狀,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村落的建築環境之美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猴戲藝術的生動人文之美,新野猴鄉是《西遊記》的創作地,這成為本片的文化立足點,重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旨。
2、《居山》
《居山》以探討現代教育為主題,以終南山為背景,集國學、自然、修行、教育於一體,以紀錄片的手法客觀真實的再現終南山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表達了人們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所做的努力,對當下教育的思考,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以及人們對修行的體悟和對自由的嚮往。
3、《伏藏師》
《伏藏師》採用都市傳說風格,講述了從小在火鍋店長大的孤兒張二娃,被命運選中進入伏藏師組織,學習技能、追捕叛徒,卻在緊要關頭發現自己最信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敵人,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戰勝反派、化解危機,成為伏藏師英雄的故事。
故事從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入手,展現了當代年輕人如何跨過成長的迷茫,見證友情的可貴,品嘗愛情的甘甜,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希望觀眾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從中受到鼓舞,做自己的英雄,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4、《心燈》
《心燈》真正的內涵是喚醒我們內心的良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讓大家生恭敬之心,懂人知四孝。希望《心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成為一顆小火苗,為助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發出一絲光亮。
5、《那美》
該片圍繞著高二1班,幾位同學和兩位老師組織一次暑期戶外體驗遠行活動。一路上的幾段有趣經歷給大家帶去不同的體悟成長。《那美》帶給人們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孝親尊師、長幼有序、謙虛有禮、真誠信任、分工合作等這些做人做事基本且重要的德能素養。
Ⅶ 影片的光線風格:寫實,寫意,隨意,從這三方面給幾篇影片評論吧~
上www@mtime@com 把@換成.這個網站不錯 有很多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