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攝影機的取景器有哪些類型
取景器類型
1.光學取景器
光學取景器直接安裝在攝影機旁邊或上方。取景器本身有一物鏡,並應使其盡量靠近攝影機鏡頭。這種取景器能使攝影者直接觀看毛玻璃(或膠片)上的影像,選取拍攝范圍、校正影像清晰程度,其缺點就是所見的影像不很明亮。
2.光學反射取景器
將透過攝影機主鏡頭射入的一部分光,反射到取景器內成象,使攝影機的操作者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景物的影像。
3.電子監視取景器
是用電視攝像管的熒光屏取代反射取景器的觀察屏。它一般由一個小型平面管組成,在該管的對角線長度130 毫米或180 毫米的屏幕上能夠形成一個清晰明亮的影像。它不僅能顯示片門外拍攝的全部影像,而且還能顯示出由信號處理裝置產生的一個明亮的畫格線框,因此能精確地進行構圖設計。
電影攝影機上除以上所介紹的裝置外,還有調焦裝置、調節光圈的曝光控制裝置、變焦距的選擇和調節裝置、尺數(或米數)表、轉速表等裝置。
電影攝影機雖然型號很多,但就其基本構造而言,不外乎以上介紹種種,大家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觸類旁通,這里不再贅言。
雖然數字攝影已逐漸取代膠片,但膠片對色彩的掌握能力和對畫面細節的刻畫仍優於目前所開發出來的任何一款數字攝影機,在預算許可的情況下,以膠片做為前期拍攝仍是最佳選擇。譬如說在以膠片攝制時有使用ARRI535攝影機的,它用的是Kodak vision2系列膠片,Carl Zeiss鏡頭。
膠片的拍攝製作必須仰賴精良的電影膠片攝影機,但攝影機只是控制畫面水平的一個因素。畫面的好壞還和攝影師的創作功力、膠片的特性、鏡頭的優劣、後期的水平等等息息相關。現在主流的電影攝影機主要有美國的潘那維辛和德國的阿里弗萊克斯兩種,(法國的阿通和瑞士的摩維康等等也是非常好的機器但現在不常見了)。好萊塢主要用潘那維辛,歐洲和亞洲的攝影師則習慣用阿里弗萊克斯攝影機。
世界電影工業中使用的35mm電影攝影機的主要生產廠家有美國的潘納維申(Panavision)公司,德國的阿萊(ARRI)集團和法國的阿通(AATON)公司。這三家公司中,阿通公司的35mm攝影機35III型多用於紀錄片、專題片、宣傳片拍攝,美國影片大多使用潘納維申攝影機,其系列中最新,最高級的型號為千禧型。潘納維申攝影機使用其公司自己設計組裝的潘納鏡頭,其質量極為出色。特別是變型寬銀幕鏡頭,質量極佳。德國阿萊集團現今生產的攝影機中,最新最先進的型號是ARRICAM ST型(見下面附圖)。阿萊集團自己不生產鏡頭,但與蔡司公司合作生產PL卡口的UP系列鏡頭,成像質量極為出色。而拍電影、電視廣告使用的膠片則大多都是美國柯達伊斯曼公司的電影膠片,感光度從ISO50-800的都有。35mm電影使用的膠片規格和照相用135膠片是一樣的。當年,萊卡相機的發明者奧斯卡·巴納克就是直接借用的35mm電影膠片。但是現在的35mm電影膠片雖然從規格和基本結構上和照相用135底片是一樣的外,在處理工藝和具體的性能指標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
拍攝技巧之如何使用取景器
對於拿相機的人而言,眼睛和取景器之間有著十分曖昧的關系,我們通常在98%的情況下將眼睛貼近它們來獲取圖像;當我們從取景器里進行構圖拍攝時,是否根本忽略掉了在取景器中顯示的這些數據、符號呢?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小玩意兒到底有什麼用處!
你認識它們嗎?
A選擇好你的焦點位置
B檢查取景框里的畫面邊緣
C檢查主體是否在畫面中心位置
D查看是否需要加減曝光
E確定你是否需要開啟閃光燈
F查看快門設置是否適合捕捉畫面
G看是否需要用光圈控制景深
H以拍攝現場光線調整ISO數值
i在光線變換時注意調整白平衡
A.如何確定主體?
錯過拍攝時機會讓作品不夠精彩,但沒有任何結果比拍出一張主體模糊的作品更失敗!按快門前,請確定你要體現主題的物體是否在對焦點上。如無法精準進行手動對焦,自動對焦是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它不僅能彌補大家視力上的缺陷,還能避免因失誤導致的畫面模糊;不過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總按機械計算確定將什麼物體做焦點中心,如果相機對焦點並不是你所想要的,就需要你手動調整,直到對焦到你想表現的主體為止。
B.畫面邊緣上的物體是什麼?
畫面邊緣的物體是為讓畫面結構更完整,更能說明主題;一般構圖來說,我們會在這個位置擺一些不搶眼、不擾亂主體表現的元素。構圖時,別只著眼去除畫面中干擾視線的多餘部分,找出幫助體現主題,並引導讀者視線的`物體;如你熱衷拍微距小品,可嘗試帶入更多周圍環境,如水滴、花朵等,這可比孤單的一隻昆蟲來得生動。
C.作品主體是否放在視覺中心?
透過取景器構圖,如發現對畫面表現很重要的大部分物體處於構圖中心,就必須移動拍攝點了!想創作一幅通常意義上的好作品方法是讓主體偏離構圖中心位置;此方法一般適用於單反上的方形構圖,如果你需要拍攝正方形尺寸作品,或計劃製作方尺寸畫面,抑或眼前景色就適合這樣的構圖,那麼不要猶豫,勇敢地將主體放在畫面中間吧!
D.拍攝景物是否過亮,或者過暗?
冬天拍雪景,你是否遇過把潔白雪景拍成灰濛一片的情況?或是拍黃昏時,發現畫面跟白天光線一樣明亮?這時調整一下曝光補償,加大幾擋曝光,能讓相機允許進入更多光線;拍城市夜景時,不想讓景物處於黑暗影子下,可對黑暗到明亮部分的過渡地帶測光,並減低幾擋曝光補償。
E.你是否需要進行補光?
當你想在某個最需要用閃燈時,閃燈卻鬧脾氣地沒有彈出,是否是一個遺憾?要用閃燈拍攝時,先在取景器里看看閃燈是否開啟,再按動快門;
我們如何決定是否用閃燈?通常在背景明亮,前景黑暗的大反差環境下拍攝,可開啟閃燈調節場景亮度平衡;例如逆光情況下拍樹葉,不用閃燈,葉片會較黑,或天空會曝光過度;這時用閃燈小范圍補光,會讓葉片和天空都能正常曝光;
另外你可用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練習在室外用閃燈對人物臉部補光,讓被攝者眼睛下方陰影減少;作品亮度過強或過弱時,可調整閃燈功率改變整體效果。
F.被攝物是否在以高速前進?
在你想拍一個動作的凝固畫面時,沒什麼比焦點模糊更讓人惋惜了!假設你想拍自行車賽,但顯示屏只能讓你看到一閃而過的虛影,你就必須調整好快門速度,設置在1/500秒以上凝固瞬間動作。
如果想拍平靜如絲綢般的瀑布作品,卻總得到十分不自然的水流圖,這就告訴你,你要讓快門時間變長;拍攝前,將相機安在腳架上,讓它支在平穩地方,利用快門線拍攝,避免相機晃動引起畫面模糊;最後將快門速度調到1/2秒甚至更長時間拍攝。
G.主體是否區別於其它元素?
用取景器拍攝小寶貝在公園玩耍的模樣時,四周總有很多遊人就那麼不湊巧地進入聚焦清晰范圍,從一大群人中找一個小孩可不是件容易事!經過這個教訓,下次拍攝時可開大光圈,在畫面中模糊掉擾亂視線的元素;我們知道,越小的光圈數值,光圈就越大,意味著圖像上的清晰范圍更小。
另外,別將光圈調到f1.4以下拍人物,你只會得到一張只有嘴巴,或鼻子清晰的作品;不妨聚焦到人物眼睛處,把光圈調到f2.8拍攝;f3.5的光圈通常適合拍靜物,例如美食、花卉等;另一方面,如你不想錯過陽光燦爛的風景,你可讓光圈維持在f16。
H.你是否喜歡現在的光線?
清晨和傍晚的太陽給整個城市帶來夢幻的光彩,這時一般不用閃燈,但作品總呈現出灰暗的感覺;這時你可根據現場光線調整相應的ISO數值,例如調高ISO到400,那麼畫面就更清晰。精確的判斷不同場景下的ISO設置數值能夠幫助你控制所需要進入鏡頭的光,如果作品呈現出過亮的效果,那麼調低ISO再拍攝一張試試看!
I.畫面的色彩是否是你想要的?
本應是金色余暉的作品,可自己一拍就成了藍色,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相機設置在了自動白平衡,這下該怎麼辦?我們可反復調整白平衡,直到得到一張色彩最真實的圖像。
如果一直得不到最真實的色彩怎麼辦?拍攝時,相機一般自動設定在開爾文溫度,這個色溫會造成色彩偏藍;我們可將色溫設定在5000k或更高,以確保畫面的色調更暖。
索尼A7 II取景器類型是電子取景器。
索尼微單A7II沒有採用前一代的光滑表面,而是採用了噴塑處理的磨砂表面,也很多高端相機一樣,質感變強了,但看上去沒有上一代那麼華麗。而使用磨砂表面的最大好處在於再也不用擔心指紋摸得機身油膩膩的。磨砂表面不管怎麼摸,都很難留下指紋印。
索尼微單A7II加入了A7S上首次支持的高比特率XAVC S錄制,最高數據流50Mbps,提高了視頻畫質。另外S-Log2伽馬、時間碼/用戶位、同步錄制控制、標記顯示/標記設置等專業視頻拍攝功能也在A7II上看到。
A7II上的按鍵,鍵程都作了修改,更短的鍵程按起來清脆很多,直接給人的感受就是操作爽了。不過滾輪改為粗獷的窄滾輪,而且滾輪阻尼較大,撥動起來很生硬,咔咔響,檔位倒是很清晰,這需要一些時間去習慣下。
索尼A7 II支持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和多重測光的測光方式。
索尼微單A7II的數據介面保護蓋採用了縱向打開的方式,分開兩個軟膠保護蓋使用起來更靈活一些。索尼用的是機身直充的方式充電,所以數據介面的使用率還是很高的,軟膠保護蓋多少讓人對耐用性有所擔憂。這樣設計很可能是機身內部結構的需要,而非索尼自發的設計改進。
A7II上最大的賣點是5軸防抖功能,這是索尼為新一代全畫幅微單相機上搭載的最重要的配置,相信以後也會沿用在其他的A7系列產品上,5軸防抖功能是通過感測器位移來實現機身的防抖。
根據提供的消息資料,就能了解到索尼A7 II取景器類型是什麼。索尼微單A7II內置增強型混合自動對焦系統,保持了117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系統加25點快速智能自動對焦系統的組合方式,對焦速度上則提升了約30%。同時通過優化演算法使跟蹤對焦的准確度提升了約1.5倍,並且可以在EV -1的低光照環境下准確對焦。在連續自動對焦模式下啟用廣域對焦,117點相位檢測點可以顯示並跟蹤物體合焦。
2. 一般拍電影用的什麼牌子什麼型號的攝像機
Arri D-21
Dalsa Origin
Panavision Genesis
Red One
Sony F35
主要的就是這幾個類型。
關於數字電影攝像機,你可以參考我得網路空間。
3. 拍電影一般用的都是什麼樣的攝像機
拍電影一般是用35mm膠片攝像機,例如 阿潘。
隨著數字攝像技術的發展,現在部分電影開始使用攝像機拍攝
常用的的數字電視攝像機有
艾爾莎、F35、RED等
關於攝像機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我的網路空間。
4. 35mm井崗山電影放映機是哪生產的,最後一批出廠的是哪個型號
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生產。井岡山104-X2型號放映機。
後來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改為上海八一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移動放映機有105型、2000型(沒有井岡山)
5. 105型35毫米放映機多少流明
35毫米放映機多少流明
巢婀0Cm
超過139用戶採納過TA的回答
成為第NaN位粉絲 刪除
流動的電影院:華鎣牌35毫米電影放映機
小平故裏手機台
2020-10-09 18:20
關注
(原標題:【三線記憶】流動的電影院:華鎣牌35毫米電影放映機)
有一種情懷叫露天電影,對於出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露天電影是他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塊寬敞的場地,掛上電影幕布,再架一台電影放映機,天黑後便可享受一場精神大餐。在廣安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內,陳列著兩台華鎣牌35毫米電影放映機。這兩台電影放映機均長70cm、寬70cm、高170cm、重120kg,是從原三四八廠,也就是原國營紅光儀器廠徵集而來的。作為當時廣安10家軍工企業之一的紅光廠,是一家在廢墟上建設起來的三線軍工企業,具有較強的軍品研製、生產能力,和較強的技術、設備優勢和加工能力,為軍品的研製、生產和民品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四八廠它是集光學、機器加工,還有電器裝配、光、機、電於一體的軍工企業。主要是要專業相通、行業相近,因為它生產軍品的這種特殊性,更適宜生產電影放映機,加上當時的市場需求又比較大,就決定電影放映機由三四八廠來生產。」據市博物館館員歐嚴艷介紹,從1973年開始,為響應國家號召,三四八廠從單一的軍品生產過渡到以軍品為主、兼顧民品的「軍民結合」階段。本著「專業相近、工藝相通」的原則,利用現有設備條件和工藝,適當調整、增加措施,發揮行業優勢,形成民品生產力,首先便是開發試生產華鎣牌FL-35毫米電影放映機。
電影放映機看似簡單,但整機零件達812種,部件279種,光學件14種,共需工藝裝備1156種,是典型的精密型儀器。為加快試制步伐,廣大技術人員深入車間,同工人、幹部相結合,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反復實踐,他們化繁為簡,將380多種機加零件所需的400多副夾具精簡為120副,除24種機加零件、115種沖壓件和37種塑料件必須製作工裝外,其餘的零件都採用「以土代洋」、「土洋結合」的辦法,發動工人群眾動腦筋、想辦法,自製簡易工裝。就這樣,終於攻下了試制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1973年4月,在借用2601廠零部件毛坯的基礎上,三四八廠試制出電影放映機樣機三套。樣機經幾個月的試映,性能穩定,主要技術指標基本達到2601廠原設計標准。樣機試制出來後,經報請三機部批准,三四八廠生產的電影放映機正式定名為「華鎣FL-35毫米移動式電影放映機」。此後,三四八廠便一直沿用此種品牌型號進行批量生產。
從1976年5月開始,三四八廠對Ⅰ型移動式電影放映機進行改進設計。針對Ⅰ型電影機放映亮度較差的缺點,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反復實踐,採用澳鎢燈取代白熾燈作光源,使有效光通量從原來的350流明達到800流明。1976年11月,三四八廠試制出Ⅱ型移動式電影放映機樣機,經試用並組織有關單位鑒定,於1977年3月正式投入批生產。到了1980年下半年,根據市場動態,工廠又試製成功了華鎣牌35毫米Ⅲ型電影機。「首先就是用氙氣燈取代了澳鎢燈,有效光通量從800流明直接提升到了2400流明;第二個方面,它的整機外形得到了大大改善,由木製的外殼改成了鐵殼,木製的三腳架就改成了鐵制的三腳架,它就更為結實;它增加了一個自動交接的放映機構,它能夠上百個小時自動放映,不需要我們人工人為地去操作 去轉換。也正因為它的這個特點優於了國內當時的同類產品,基本上實現了創優的目標。在1981年,它就獲得了五機部表彰的優質產品的這個嘉獎 。」
作為三線軍工企業的代表性民品之一,華鎣FL-35毫米電影放映機,不僅滿足了電影放映機市場的更高要求,而且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每一部流動的電影放映機都承載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熊曉康 段鑫濤 歐嚴艷)
6. 很想知道35mm電影放映機價格
那是2006年的價格,現在估計很高了,兩三萬,電影機逐漸淪落為收藏古董了,很多收藏家喜歡,很多有錢人也喜歡買上一兩個放在家裡或者酒吧里做裝飾擺設
7. 我的老相機有4個鏡頭,都是做什麼用的
呃。。。以上回答,讓人十分無語。
首先,這不是相機,而是電影機。而且是非常出名的一款35mm電影機——Bell & Howell 2709。這台電影機1911年面世,在1915-1930年之間美國境內幾乎所有著名電影都是用這台電影機拍攝的,直至1950年代仍有商業電影使用這台電影機拍攝。如卓別林一生拍攝的80多部喜劇影片,大部分都是使用該機拍攝的。
目前不含鏡頭的機身(鏡頭和機身本身是一體的,但有人把鏡頭拆下來賣)售價在3-5萬美元之間,全套應該在8萬美元以上。
四個鏡頭都是英國庫克(Cooke)生產,而不是什麼萊卡。你可以搜一下庫克鏡頭的價格,16mm像場鏡頭的價格都可以輕松上萬。
焦距的區別就是視角不同,說白了就是在同一位置拍人,人的大小不同。
補充:
我看到了你找到的資料的原文:Charles M. Minor (Chicago) made an attempt the Triplet for 1916 more brightly to make by inserting a positivlinse into the first lens gap. This objective of Gundlach as f/1.9 Ultrastigmat (40, 50, 75mm) proced for Film cameras (moving pictures) and 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網上找到的中文翻譯好像只有一個版本,都把「distinguished only a narrow picture angle」錯誤的翻譯成了「這幾個電影鏡頭可以表現出一種很狹長的視角」,而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只能用於表現一個較小的視角」。
這個視角究竟有多小呢?考慮到35mm膠片電影的畫幅:35mm電影和35mm攝影都使用35mm寬的膠片;電影膠片是縱走,寬高比4:3;攝影膠片是橫走,寬高比3:2;攝影膠片的去齒寬度為24mm,電影膠片比這個還窄一些。簡單計算一下可以得到攝影膠片畫幅略小於24mm*18mm,對角線長度略小於30,與35mm膠片攝影的等效焦距比約為1.44。
也就是說,文中所提到的這三個鏡頭的視角分別相當於35mm膠片攝影中使用的58mm、72mm和108mm,基本屬於中焦到中長焦段了,肯定是一點廣角效果也體現不出來的。
關於製造年代,很多資料表明第一台B&H 2709確實是在1911年售出的,並且當時已經擁有4鏡頭的切換鏡組,甚至連照片都有(http://www.cinematographers.nl/CAMERAS1.htm)。但是Ultrastigmat f/1.9 50mm這個頭是否是在之後生產的2709機身上才有的,替換了之前的某個頭?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考慮到你查到的資料只表明1916年Minor設計並生產了Gundlach Ultrastigmat f/1.9的三個成品頭,這並不能否定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使用這種鏡頭的機身。而且幾乎所有新的鏡頭結構都是先在固定鏡頭的機身上實現,若干年後才有成品頭生產。如著名的Hologon結構,使用Hologon結構鏡頭的機身和成品頭的生產年代相差10餘年。
P.S. 普及一下常識,所有鏡頭的像場都是圓形的,與膠片裁切比例無關。另外,目前為止,歷史上所有電影的畫幅長寬比只有兩種——4:3和2.35:1。16:9是寬幅電視的長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