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露天電影
我是一名30年前的鄉鎮放映員,按照你的年齡段,歸納一部分影片節目:《少林寺弟子》《武林志》《大刀王五》《黃河大俠》《浴血紅馬車》《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小子》《黃飛鴻》《東場喋血》《泰山恩仇記》《新方世玉》《七劍下天山》《媽媽再愛我一次》《歌星的故事》《焦裕祿》《精變》《紅牡丹》《黃英姑》《藍色檔案》《白蓮花》《黑面人》《五女拜壽》《斬盡殺絕》《女子別動隊》《蠟燭下的微笑》
Ⅱ 戶外露天電影可以放映哪些經典電影
靈魂戰車
是改編自漫威漫畫,由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行,尼古拉斯·凱奇、約翰尼·威特沃斯等主演的電影。故事講述自數年前的事件結束後,強尼·布雷茲始終認為自己的力量是個詛咒,將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盡頭,成為一個居無定所的遊魂。命運總是不請自來,一個隸屬戰爭天使麥可的修道會成員—莫魯找上了強尼。莫魯正在尋找一個守護者,任務是保護一對母子逃離一個被稱為洛亞克的神秘人追殺,回報是解開強尼身上的詛咒。據悉,這個被稱為洛亞克的人是地獄之王
Ⅲ 小時候看過的電影有哪些就是農村露天電影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就是在農村的打穀場上或空閑地點豎兩個桿子掛上影幕和喇叭,當夜幕將臨的時候開演,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的精神文化享受。記得小時候看過《閃閃紅星》《渡江偵察記》《三進山城》《神秘大佛》《平原游擊隊》《喜盈門》《少林寺》等影片。
尤其是少林寺,大家被李連傑那高超武藝所吸引,影片放完了,大家還不願離開。
Ⅳ 放一場露天電影需要哪些設備
1電腦(電影文件)+投影機+幕布
2放映機(磁帶)+幕布
3數碼相機或mp4或mp5+投影機+幕布
Ⅳ 露天電影
我上小學時,由於當時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最大的快樂是看電影。那時經常看的是露天電影,如果能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其感覺不亞於當下去ktv。
當時誰家孩子滿月或百天,就請放映隊放一次電影;有人結婚,還是放電影;老人去世後三周年,依然是放電影。到了後來,村裡有人建了新房,也開始放電影,甚至於有的人家母牛產了小牛,也要放電影。
露天電影通常是在打麥場或在空曠的地方放映,在地上栽上兩根木樁,將雪白的電影銀幕用繩子加以固定,旁邊懸上音箱,露天影院已初步成型。
夜幕降臨,村民陸陸續續來到露天影院,帶上椅子或者板凳,坐等電影開始。有鄰村的過來看電影,他們帶凳子太麻煩,有的搬來一塊石頭或是幾塊磚頭當凳子,照樣看的津津有味,這時場外有賣葵花籽的、夏天有賣冰糕的,一時間熱熱鬧鬧。只要白天看到打麥場遺留下大大小小的石頭,高高低低的磚頭散落在場地周圍,不用說就是剛放過露天電影。
通常電影即將開始前,大隊書記要講幾句,小時候也聽不懂,只恨他的廢話就像老嫗的裹腳——又臭又長。好不容易書記講完了,主角開始登場,通常都是幾句喜慶的話,今天是我的大喜日子,感謝各位父老鄉親捧場雲雲。
看露天電影最掃興的感覺是什麼?到了現在我依然記憶猶新,就是已經入戲正看的起勁,忽然間燈光大亮,一卷膠片放完了,在換膠片的時間段里,覺得時間過得真慢呀!其實現在回想起來,無非是不超過五分鍾。當時很疑惑,為什麼去電影院看電影沒有換膠片的時間?是一部電影一口氣看完,猶如夏天吃到一塊冰涼的冰糕那樣爽!到了後來才明白,電影院是兩部放映機交替放映,由於切換速度太快,觀眾根本沒感覺,悄無聲息就完成了切換。
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有鄰村的同學說他們村有電影,吃完晚飯我和哥哥匆忙趕到同學所在的村子,然而卻是冷冷清清,並沒有放電影的跡象。問及一個老大爺,老大爺手一指:「前面!」然後又趕往下一個陌生的村子,依然是烏漆麻黑的,又四處打聽,得到的答案依然是前面。最後跑了十幾里地,遠遠地聽到了親切的電影聲音,酸痛的腿腳瞬間也變得有勁起來。現在想起來,當時跑了十幾里地為了看一場電影,還真是有點好笑。
小時候把電影歸納為幾個類別,通常破案的稱為反特片,比如《神女峰的迷霧》、《保密局的槍聲》等,只要有戰爭的稱之為戰斗片,諸如《四渡赤水》、《閃閃的紅星》和《吉鴻昌》等,還有鬼怪神仙類恐怖片的叫做鬼片,《畫皮》和《神秘的大佛》就是這種類型。無論什麼題材的,都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記得第一次看《畫皮》,看完回家老覺得後面有什麼跟著,不停的往後面看。後來走到家的胡同口,看著黑漆漆的胡同,居然不敢再往裡面走!後來咬咬牙,閉上眼往家門口跑去,等進了門,心都快跳出來了!
直到1982年,看了第一部武俠片《少林寺》,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原來電影還有這種題材!被少林和尚出神入化的武功所震撼,為女主角貌美如花的容顏而贊嘆,連電影中的插曲《牧羊曲》也廣為傳唱。後來的一段時間,每逢晚飯後,村邊的小樹林里便響起了「嘿,哈」的練功聲,模仿少林和尚練功成了小夥伴們的時尚,也成為大人的笑料。
如今隨著生活的提高,文化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露天電影已銷聲匿跡,成為一個時代的回憶。但無論我到多麼高檔的影院看電影,仍會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的種種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