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小丑電影講了怎麼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小丑電影講了怎麼

發布時間: 2022-12-27 04:31:19

A. 《小丑》電影-亞瑟的人格解析

《小丑》電影 -亞瑟的人格解析

文:李嵐嵐

      《小丑》的電影風靡一時,影片主要講述的是 一個邊緣人如何被冷漠的世界打擊,如何經歷痛苦和絕望後一步步墜入深淵的故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反社會人格的發展歷程。

      是什麼原因使一個生活在邊緣化的被人歧視、卑微的為生活掙扎而又努力的活著人變成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殺人不眨眼的殺手?

      那麼他的行為是由所處的環境還是由他本身的類型決定的呢?眾說紛紜,現在最普遍接受的回答是情景和個人這兩者共同決定著行為,除了環境還有個體的人格特質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克萊茵強調母親對孩子人格發展的關鍵性影響,而溫尼科特將兒童自我建構提升至社會化層次,乃至文化領域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生重大的作用。

    接下來我將採用邊敘述故事梗概邊對《小丑》電影的主角-亞瑟的人格特質進行剖析的方式展開。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底,居住的城市因為垃圾堆積和經濟蕭條而淪陷,小丑片中名字為亞瑟,亞瑟在外人看來是一個稀奇古怪的人,用他老闆的語氣講:」他們討厭跟你在一起,說你是他們眼中的怪胎,」這是多麼深的侮辱、蔑視、鄙視,亞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

      亞瑟的工作是扮成小丑,在街頭手舉廣告牌幫商家拉攏生意,偶爾去酒吧表演脫口秀,他心地善良,盡管家庭貧困依然努力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他會無微不至的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母親告訴他:」你是為了傳遞微笑而降生在人生的」,而他一直以來堅信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寒冷的黑暗的世界帶來笑聲。

    他十分熱愛工作,努力帶給別人快樂,他夢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病症使他註定無法成為一名好的脫口秀表演者。他的強迫狂笑症使他無法自主控制那出其不意的狂笑,往往引人側目鄙視,亞瑟狂笑出現的場合,往往是正遭受著:或尷尬、或憤怒、或傷心、或委屈感受的時候,似乎他在用狂笑宣洩著他內心萬馬奔騰雷鳴般的咆哮、委屈等復雜的各種情緒,像對這個世界不公平的抗爭,看到亞瑟怪異的不可抑制的狂笑,想控制又控制不住的窘迫,心中莫名會有一種心酸無奈,他在用狂笑迴避了帶給他痛苦的那一部分體驗。

        在沒有黑化之前,他是那麼的懦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活著,他為實現成為脫口秀演員的夢想,每天堅持寫日記,記錄一些精彩的笑話和日常的觀察想法,而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他的與眾不同和稀奇古怪的行為做派,招來他人的冷眼,並無數次的沖擊著他活著的底線,被毆打、被開除、被惡意詆毀、被鄙視、被拋棄。

        他問社工:」只是我這么覺得,還是這個世界太瘋狂?」在那個當下,可以體會到他內心深深的無力與掙扎,已經正在服用7種葯物的他,提出了加大葯量被社工直接拒絕了,並被回應:」他們根本不在乎你這種人」,

      相信這句話對於亞瑟的傷害是極其大的,遺憾的是他的治療師非但沒有協助到他,還把自己的情緒拋給了亞瑟,這無疑對亞瑟來講是不幸及不公平的,意味著他唯一的社會支持系統也拋棄了他,他在日記本里寫著:」我只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感覺到亞瑟的無能為力及內心無聲的吶喊。

        被同事誣陷並被老闆開除的亞瑟在地鐵上目睹了三名精英人士騷擾女乘客,引發了亞瑟的狂笑症,招來三人的侮辱、拳打腳踢,亞瑟扣動了扳機,三人成了亞瑟的槍下鬼。

        而接下來亞瑟的演繹堪稱經典,他沒有恐懼和不安,反而是在廁所里跳起舞來,這里可以理解為亞瑟開始向世人的冷眼,社會的冷漠,和他自己悲慘的命運發起反擊,就是破繭成蝶後的翩翩起舞,當他選擇不在壓抑自己放飛自我的時候,在他勁爆的舞姿中感覺到別樣的不同。

      他也開始勇敢的對社工說:  」沒有人注意到我,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我腦海里滿是消極的想法,但是你從來沒有關注過, 我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但是我確定了,現在人們開始注意我了,亞瑟似乎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存在的價值。

        惡運接踵而來, 他心目中的偶像那個被他幻想成父親的人在電視上公開嘲諷他使得亞瑟墮落到了黑暗的一面,然而真正使他崩潰,就是那個讓他一次次抬起頭微笑面對生活的母親,他曾經以為」親生」的母親是多麼愛著他,但是幻想總有破滅的時候,當得知他的狂笑症與養母和男友在他幼年時對他的虐待造成有很大關系時,他崩潰了,一切都是那麼的諷刺,所有以為的美好,在那個瞬間徹底的坍塌了。

      過往痛苦的生命經歷一樁樁,一件件在那個瞬間被喚起,被壓在潛意識深處的過去的記憶,是他一直不承認的,也不願意接納的那部分記憶是那麼的痛不欲生,在幼小的亞瑟心田裡是那麼的不堪回首。

    精神分析各學派關於人格形成具有一個普遍的假設,發育受挫越早,對今後的影響就會越大,早期的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基因表達。

    而亞瑟在他生命的最初期經受了極其大虐待和忽視的創傷性事件,在嬰幼兒時期就遭遇了被遺棄,後被精神病性的養母所撫養及被養母男友毆打,試想一個沒有辦法穩定自己情緒的精神病患者,如何有能力去照顧一個嬰兒?所以亞瑟的重要撫養客體所帶給亞瑟的無疑是是壞情感互動體驗。

      一直以來亞瑟將自尊和幻想維系在高貴的、愛他的,一直是把他稱呼為快樂的」親生」母親身上,盡管外面的日子風雨飄搖,亞瑟心中還有一個需要他呵護的溫暖的家。

    當看到這個家是幼小的亞瑟曾經的夢魘,溫暖至始至終都不存在的時候。他的幻想徹底的破滅了,心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攻擊的惡意,如果講地鐵上的三名精英亞瑟是出於自衛拿起的槍,而後面的殺戮是亞瑟有意識開始毀滅的行動。

        那是什麼讓亞瑟遺忘了童年時期悲慘事件呢?除了小時候被虐待頭有嚴重的創傷之外,過去的經歷實在太慘烈,太痛苦,為了更好的活下來,採用否認、壓抑的防禦機制能從讓他從意識中逃避痛苦,將過去的痛苦經歷全部封存在潛意識里,所以成人後的亞瑟完全不記得兒童經歷了的痛苦事件。

      據研究表明兒童年早期經受的,會是個體的前額頁葉體皮質發育產生影響,這一區域正是倫理的中心 ,亞瑟早期被虐待的痛苦經歷為亞瑟反社會人格特質形成奠定了基礎。

      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亞瑟反社會的人格是怎麼樣發展來的,自身的人格特質、環境共同決定了亞瑟的人生發展軌跡。亞瑟的早期客體關系的體驗無疑是糟糕的,為他反社會人格形成奠定了基礎。

      至始至終亞瑟生長在一個極度匱乏的環境當中,過程中他有發出求助、呼喊!遺憾的是周圍的環境充斥著對他的不接納、排斥,不論他怎麼努力,資源給予越來越匱乏,越來越糟糕,促使了他往畸形道路上發展。

      試想如果針對邊緣性弱勢群體,社會能夠施予幫助,創造可以讓他們生存下來的環境,亞瑟的悲劇就不可能發生,自然而然也不會催生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的連環殺手,也為社會避免許多悲劇的發生!

                                     

                             

                              2020年10月13號

B. 如何評價電影《小丑》

《小丑》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大多超級英雄的電影起源,都是從一名平凡人如何被命運點金之手碰到講起,又如何如何陰差陽錯輾轉反側地變成一位披風凜凜的大英雄。但鮮有反派角色是從頭到尾交代的,反派們多數是「已經完成式」,突然就冒出來,沒有來由地,就已經變態得不得了了。

最多用自白倒敘一下自己是如何到了這般田地。所以Joker這部以超英史可能最有名的反派為主角的電影,真的令人眼前一亮,終於知其所以然了。看畢這部電影,在影院燈還未亮起時,就已經屏息緊張,害怕有人突然開槍掃射,走出電影院,更覺得尋常街頭都危機四伏,像得被害妄想症。

因為這部電影的渲染力度真的太高,即使是優良公民,看完電影都覺得三觀短暫顛倒,大腦暈眩,險些要與主人公共情。這部電影盡管是由DC出品,卻不是被歸類為超級英雄片,因為裡面既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超能力。

不再是被一個無名無姓的亡命之徒莫名搶劫,而是,在小丑槍殺了電視喜劇主持人引發全城轟動之後,有一個人有樣學樣,對城中富豪開槍,以示憤怒。這一筆令我非常震動,簡直是把蝙蝠俠和小丑這段故事重新定義了。

小丑不再是一個突冒出來痛恨蝙蝠俠的反派,他們結下的梁子,命運的羈絆,原來從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蝙蝠俠父母的死,也不是一個意外,而變成了disadvantaged group憤怒累積直上雲霄之後最終爆發的結果。

(2)小丑電影講了怎麼擴展閱讀:

《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

《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該片是華納和DC所獨立開發的影片,與目前的DC擴展宇宙並無關聯。

該片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隨即以9620萬美元的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創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紀錄。截至2019年11月8日,《小丑》全球票房將超過9.57億美元,成為了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C. 電影《小丑》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社會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社會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社會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D. 《小丑》劇情解析

《小丑》是一部揭露的社會陰暗人心丑惡的電影,可以說這是DC這蝙蝠俠以來第二次成功的作品,這部電影反響很熱烈,那麼電影主要講述了什麼呢?

小丑講的是什麼?小丑的主要劇情是什麼?

前期,小丑總是不能自已的大笑,即使明明想哭卻依然無法控制住自己,造成了他當下的許多悲劇。但他賴以為生的職業迫使他要裝作開心大笑,他照顧了幾十年深愛的"母親"更是告訴他要去笑。

直到他發現了自己曾經相信的一切建立在謊言之上,直到他發現自己的整個人生更是不折不扣的joke。在地鐵的那幾槍,不僅解放了他的自我,也解放了哥譚市潛伏已久的肆無忌憚的暴力犯罪因子。

當Joker跳上滿是戴著小丑面具的地鐵而順利逃脫警察追捕時,我不禁覺得這場景和當下的香港何其相似。當制度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港人自治走不通),當階層極度分化底層人民的壓抑到達頂點,當他們發現有太多的人和自己一樣,而戴上面具便可以不計後果地暴露自己最真實的惡,這部分人便選擇試圖毀壞一切同歸於盡,哪怕有太多人又何其無辜。

誠然,現狀有太多問題,哥譚市政府並非真管底層死活,WSJ男調戲女士欺凌弱小,精神病主治醫生根本沒有認真聽病人的心聲,這些人死因看似有理,但暴力一定是唯一的出路嗎?也許在當時的哥譚是,也許根本不是。這是當下的人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2012年7月20日,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首映當晚,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一家電影院內,瘋狂槍手向正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的觀眾開槍掃射,最終釀成12死、58傷。第一時間,美國坊間便有傳說,兇手詹姆斯·霍爾姆斯犯案之際,打扮成了電影里「小丑」的樣子。

最早造成人們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是美國警方在紐約曼哈頓召開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一位警官表示,案犯將頭發染成了紅色,並且自稱「小丑」,「也就是《蝙蝠俠》里的反派」。此後,《紐約時報》的記者Kirk Johnsondan Frosch在並未復核事實的情況下,援引來自聯邦探員由當地警方那裡聽來的第三手消息,稱有現場目擊者表示,兇手犯案時曾經說過「我就是小丑」。

然而,事實上,負責偵辦此案的科羅拉多州檢察官不久之後便站出來推翻了這一說法。兇犯詹姆斯·霍爾姆斯從未表示過自己在模仿小丑,他將頭發染成紅色也與小丑無關,而且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小丑這個形象的頭發顏色都是綠色。事實上,這一切純粹只是湊巧,他選擇犯案的那一夜,在那家不幸的電影院里,正好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霍爾姆斯事後曾經表示,他自己第一次聽到別人管他叫「小丑」,那已經是他入獄之後了,他自己都覺得很納悶,明明自己從沒有過那樣的想法。然而,木已成舟,如今正在監獄中服無期徒刑的他,綽號早已成了「小丑」,而在大眾心目中,也早已將這起不幸事件與《蝙蝠俠》電影和小丑的形象,永遠聯系在了一起。

E. 高分電影《小丑》,究竟想要告訴人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想告訴人們,人性本善,所有的不公都是因為一點點小事積累而成,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善待我們身邊的人,盡可能的幫助他們。

F. 小丑電影劇情 小丑電影簡介

1、劇情: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里,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葯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

2、《小丑》是由托德·菲利普斯執導,傑昆·菲尼克斯、莎姬·貝茲、羅伯特·德尼羅、弗蘭西絲·康羅伊、布萊特·卡倫等聯袂出演的犯罪劇情片 。2019年8月31日在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

3、《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該片是華納和DC所獨立開發的影片,與DC擴展宇宙並無關聯。

G. 《小丑》上映一周年,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什麼

《小丑》上映一周年,記得當時關於這部影片分化兩級的評論可謂嗨翻了天,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這部電影的很多內容依然值得人們反復回味與討論。

由於哲學家齊澤克形容《小丑》講述的是「對 社會 政治秩序與虛無主義僵局的絕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認為這部電影歸根結底,就是一篇反 社會 無政府主義的戰斗檄文。

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說事,稱其為 社會 暴亂的根源和圖騰,從而變成了一場「狂歡」。

另外一種爭議是在影迷中進行的,覺得「小丑」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著「混亂無序的邪惡」這一象徵意義,而去尋根究底「小丑何其成為小丑的?」

很多影迷認為這一心理變化的過程,暗示關鍵點在於小丑的血緣來歷和伴隨之家族「遺傳」性的精神疾病,從而將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確定性剝奪干凈,這是對原著的一種無知褻瀆。

這些說法都有其合理之處,但關鍵有一點,「符號」和「站隊」並不是本片創作團隊立足的本意,他們其實最想刻畫的是向一切說NO的個人存在主義危機。

也就是說,在往其貼標簽之前,他們最想說的是其實是個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狀態,然後才是時代變革帶給個人的的沖擊和再塑。

如果本末倒置了這一點,那麼這片就會粗暴地貼上「空洞無力」和各色各抒己見的政治標簽。

在《小丑》開場的戲中,華金·菲利克斯飾演的小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無名之輩」,他甚至有名有姓——亞瑟·弗萊克。

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相依為命,冷眼旁觀著哥譚市的 社會 運動暗流涌動,在這一刻時,他既沒有想到將來會是這場運動的助燃劑和圖騰,也沒有喪失一個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

在這個時刻,雖然他窮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醫生輔導,排遣自己內心的絕望與孤獨,但總體來說,他並不是日後的「小丑」,他只是一個可憐的中年人。

轉折點在於地鐵站上發生的那起槍殺事件,注意這個事件的安排。

在這場戲之後,小丑才會真正關注「自己到底是誰」,「是什麼樣的人」,而在這場槍殺案之前,小丑並沒有關心自己的由來和 社會 屬性。

他只是卑微地想上檔喜劇脫口秀夜間節目,以取悅他人為己任,甚至幻想和漂亮的女鄰居談個戀愛,也就是說對人生還抱有期望。

被施暴後的意外反抗,然後槍殺三人讓亞瑟突然間看清楚了自己所處的黑暗深淵。

他是一個無人關懷的人,所寄予的夢想也被其偶像——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隨意踐踏,連戀愛都只能在顱中幻想,一切都是假象,但殺戮讓他體會到了另外一種人生,一種可能性。

否定今日的一切,成了小丑頓悟後的人生指南,而「否定」,也變成了本片的關鍵詞。

這是一部為了「否定」而拍的否定電影。

它不僅否定了超英電影的劇作套路和類型屬性,還否定了好萊塢 娛樂 至上的准則,是一部反好萊塢體制的電影。

進而,它還否定了主流 社會 秉持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它還否定了理解和站隊,否定了夢想與追求,它否定的是一切貼上的 社會 標簽和意義屬性。

它強調的是「否定」,它並不關心人權,自由,民主和其爭鋒相對的所有政治概念和秩序,所以它並不想提出什麼政治綱領,更沒有政治訴求,它連善惡都不想區分(電影中兩次殺人在現實世界都是極端邪惡的。)

甚至連虛無本身也否定,亞瑟的階梯之舞恰恰也是向虛無挑戰,亞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變身成為「小丑」。

《小丑》從頭到尾圍繞的是一個人的精神苦難和存在主義的難題。

恰好在於,它在DC和華納能夠提供資源的框架之內,把DC宇宙漫改電影的概念抽離,它依然成立,這就是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聰明之處,用「小丑」這一身份洞悉了庸碌大眾面對世事變遷和自身困境之內心的疑惑。

這一漂亮招數,它跳過了福柯的「文明與瘋癲」的二元指代,又直面了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和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所以,把它視為無政府主義或者單純的暴力運動的宣言,未免太過簡單。

這也是它區別《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地方。

它剝離了馬丁·西科塞斯強行塞加其上的 社會 屬性,它更接近保羅·施拉德(《計程車司機》編劇)想要闡述的「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人生困境」,所以說,與其說它是在致敬《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不如說它更抽離在 社會 運動和 歷史 變遷之外。

所以它必須存在和依附在一個抽象的世界裡,沒有比哥譚市這一場合更合適了——從抽象出發,它抽象討論了人的後現代主義困境。

另一個劇情關鍵點「與蝙蝠俠的血緣關系」,解讀豐富的人總視為《黑暗騎士》一個硬幣兩面的寓意,從而為光明和黑暗的斗爭鋪下墊腳,但個人並不同意這種淺顯的解讀。

托馬斯·韋恩是否是亞瑟之父為何要模糊處理,我覺得托德·菲利普斯和編劇斯科特·西爾弗的真實用意恰恰是摒棄蝙蝠俠和小丑在血緣上的聯想,但又能讓漫畫原著粉絲有找到彩蛋的樂趣。

其實《小丑》里更強調的是斬斷 社會 屬性的紐帶,因為人類 社會 里最強的紐帶恰恰是血緣,從血緣上否定父母,乃至殺害「父母」(間接殺害托馬斯·韋恩),否定血緣帶來的羈絆就是亞瑟轉變成「小丑」的終極象徵。

所以,所有持有派系斗爭觀念,為之辯護或者反對的人都可休矣。《小丑》這部電影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質疑和反抗性,從而各色派系都能找到與之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它不僅對弗朗西斯·福山所稱的「民主的終結」發出質疑,也對宗教信仰和媒體及資本的操縱提出了質疑。

你既可以在其中找到極端原教旨主義崛起的原因,也能找到唱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聲音。

你既能找到巴格達迪能成為ISIS的頭目的原因,也能找到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的深層動因。

它就像一枚照妖鏡,高明折射了現實中 社會 普遍性的各種痼疾,但它並不打算揭示 社會 動盪成因,也不提供 社會 困境的解決方法。

因為所有的主義,無非是人的選擇,是人選擇了主義和道路,而不是主義和道路選擇了人,最終的落腳處還是在於個人的憤怒和懷疑。

這在《小丑》的結尾就可以發現,小丑並不在乎街頭暴動和遊行示威,他完成了自己的訴求,擯棄了自己的一切,從血緣、親情和愛情,乃至理想,他獨自一人躺在街頭的熊熊大火之中。

哪怕其他的人視他為挑戰秩序的英雄,但他的孤獨還是無從排遣,他也不在乎,從嘴角牽動的是一抹標志性的小丑的微笑。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在亞瑟摒棄了其 社會 屬性時,他反倒成了富有象徵意義的圖騰,僅僅代表著反抗和混亂之神。

小丑的笑是《黑暗騎士》里邪惡與恐懼的化身,但《小丑》的笑其實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對 社會 對客體徹底的否定,從討他人歡喜的「笑」轉變成「我笑故我在」。

如果僅論其內涵,《小丑》的「笑」無疑比《黑暗騎士》豐富得多。

而「笑」也是小丑和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共同的武器,屎屁尿喜劇起家的托德·菲利普斯,曾用層出不窮的笑料讓自己變成了R級喜劇之王,但他這次的華麗轉身,讓「笑」附加了層悲愴的深意,讓人深深體會到小丑語錄中那句——

「我曾以為我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我現在意識到,它是一出喜劇」的反意同樣成立,最偉大的喜劇都是笑中帶淚的。

華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紀七十年代那些最偉大演員的精髓,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達斯汀·霍夫曼,他無疑從這些電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靈感——《教父》、《沖突》、《熱天午後》、《列尼傳》、《喜劇之王》、《計程車司機》。

但讓他區別於那些方法派演員唯一一點就是,對「笑」的闡釋。

從最開始的略帶哭腔的笑聲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無不嘲諷意味的笑,最終歸結到嘴角牽起的恐怖的笑,因為具有豐富層次的笑的表演,從而使得華金·菲利克斯同樣和方法派拉開了距離,就像本片和 社會 寫實派拉開了距離。

因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層抽象的味道,從而讓本片真正成為了「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的自畫像,等待世界新一輪變革的到來。

也因為這層表演上的新意,奧斯卡影帝,實至名歸。

H. 小丑電影講的什麼 小丑電影劇情介紹

【導讀】:電影《小丑》自上映以來就收獲了超高口碑,在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2分,那麼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呢?下面帶來電影《小丑》的劇情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小丑電影講的什麼

《小丑》是一部非常壓抑的電影,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讓人心疼,他的一些行為也許站在道德層面沒有辦法理解,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又情有可原。這樣的事情大概時刻發生在資本世界的角落裡,不同的主角,相同的故事,換個地點也沒有任何區別。也許這就是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真實寫照吧?窮山惡水出刁民,韋恩們和小丑們永遠不會互相理解。

電影《小丑》以同名DC漫畫角色為基礎,由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發行,計劃於2019年10月4日上映。本片的故事將獨立於DCEU之外,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本片由《宿醉》的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執導,他與編劇斯科特西爾弗一起撰寫了編劇。傑昆菲尼克斯本片中飾演主人公「小丑」,其他的主演包括羅伯特德尼羅、莎姬貝茲、馬克馬龍等。

小丑電影劇情介紹

《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2012年7月20日,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首映當晚,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一家電影院內,瘋狂槍手向正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的觀眾開槍掃射,最終釀成12死、58傷。第一時間,美國坊間便有傳說,兇手詹姆斯·霍爾姆斯犯案之際,打扮成了電影里「小丑」的樣子。

最早造成人們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是美國警方在紐約曼哈頓召開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一位警官表示,案犯將頭發染成了紅色,並且自稱「小丑」,「也就是《蝙蝠俠》里的反派」。此後,《紐約時報》的記者Kirk Johnsondan Frosch在並未復覈事實的情況下,援引來自聯邦探員由當地警方那裡聽來的第三手消息,稱有現場目擊者表示,兇手犯案時曾經說過「我就是小丑」。

然而,事實上,負責偵辦此案的科羅拉多州檢察官不久之後便站出來推翻了這一說法。兇犯詹姆斯·霍爾姆斯從未表示過自己在模仿小丑,他將頭發染成紅色也與小丑無關,而且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小丑這個形象的頭發顏色都是綠色。事實上,這一切純粹只是湊巧,他選擇犯案的那一夜,在那家不幸的電影院里,正好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霍爾姆斯事後曾經表示,他自己第一次聽到別人管他叫「小丑」,那已經是他入獄之後了,他自己都覺得很納悶,明明自己從沒有過那樣的想法。然而,木已成舟,如今正在監獄中服無期徒刑的他,綽號早已成了「小丑」,而在大眾心目中,也早已將這起不幸事件與《蝙蝠俠》電影和小丑的形象,永遠聯系在了一起。

I. 電影《小丑》主要想表達什麼意思(張宏偉美訴案)

主要是從一個極端的惡劣環境下用反派的角度展現現代人的內心世界。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的壓力從何而來?」
你有沒有幻想的朋友和伴侶?
你有沒有想過一些可怕的想法?
你有沒有恨一個人恨之入骨?
你有沒有覺得別人對你冷漠?
你有沒有覺得壞人比好人輕松?
——這些,小丑都有。那麼,你是小丑還是個壞人?可能都不是。
比起講述小丑這個角色和哥譚市的意義,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情感宣洩片。
小丑是個壞人,所以他該做壞事,所以對某些人來說小丑可以幫他們發泄一些東西。
比如說,遭遇性騷擾和惡作劇的不良少年不是抓他們起來,而是直接開槍射擊。
比如自己的朋友和愛人不理解自己,所以他們該被懲罰。
比如有錢有勢的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所以該被幹掉。
這樣的想法不該出現,但這就跟網路上的噴子一樣,他們認為有小丑的存在,這些邪惡的想法可以合理的宣洩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跟暴力游戲一樣可以發泄人的不良情緒。但是對於一些不懂世事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誤導。

J. 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

2019的《小丑》改編自Dc漫畫《蝙蝠俠》中的一個反派,這部電影是小丑的前傳,講述他為什麼會變成一個病態且瘋狂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