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電影是如何製作
3D電影 3D電影D是英文Dimension(線度、維)的字頭,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是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 人的視覺之所以能分辨遠近,是靠兩隻眼睛的差距。人的兩眼分開約5公分,兩隻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一隻眼睛雖然能看到物體,但對物體遠近的距離卻不易分辨。根據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也多是運用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目前在電影院里主要是播放採用兩種不同原理的3D影片: 一種以imax大屏幕立體電影為代表的,這種技術是效果最好的,即所謂的偏振光技術,在播放是,用兩部帶偏振鏡的放映機同步放映兩路視差影像,即左右眼分別應該看到的影像。因此如不帶電3d偏振光眼鏡的話,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重影影像,而觀眾配帶的3d眼鏡就是兩個偏振光鏡片,通過它們,就能讓我們的左右眼分別看到屏幕上放映的左右眼視差圖像,產生立體效果。imax影院的屏幕有高達七米高的,圖象非常清晰,3d效果強烈,音響也很棒,是目前立體影院中最好的。 另外一種稱為紅藍補色立體電影,中國以前放的都是這種電影,觀看影片時,影院會給觀眾發一個幾塊錢就能買到的左紅右藍的濾色眼鏡,帶上後左眼就能看到屏幕上的紅影圖象,右眼看到藍影圖像,從而產生立體影像,這種立體電影比imax要差很多,立體感要差一些,但它的成本較低,也可以在普通的電影銀幕上放映,可以讓更多的人體會到立體電影帶來的視覺魔術,同時由於這種電影對屏幕沒有限制,所以我們只要買一副幾塊錢的紅藍立體眼鏡,就能在電腦上觀看立體電影。 還有一種常用的技術是立體眼鏡的原理,這種立體眼鏡採用時分方式,交替關閉左右液晶鏡片,而與之想配套的播放軟體分別在屏幕上同步交替播放左右眼視差影像,因此我們的左右眼就能分別看到左右的視差影像。只要這個交替的速度足夠快,就能讓我們看到立體影像,並且不會有閃爍感。因此對電腦顯示器的要求較高,需要CRT顯示器,並且刷新頻率至少達到100mhz以上,不過由於其便於與電腦一起配合使用。
Ⅱ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Ⅲ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Ⅳ 如何把2d電影轉換成3d
首選,我們隨便觀看一個正常2D模式的電影,看一下畫面效果情況。
接下來,跟著我的操作,一步一步來設置模式的轉換。
右鍵點擊播放界面--」播放「--」3D播放模式「--」3D播放模式「
進入3D播放模式的設置的界面
「轉換模式」---「2D轉3D」
完成之後,我們來看一下畫面信息。
效果很明顯。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沒有相應的3D眼睛看起來很不習慣的,請在有3D眼鏡的情況下進行觀看,效果更好。
http://jingyan..com/article/fec4bce2254863f2618d8bcb.html
Ⅳ 3D影視拍攝製作技巧
導語:3D立體影視製作與普通的2D視頻一樣,同樣是分為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兩部分,相對於2D視頻,他們既有相同性也有不同性,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3D影視拍攝製作技巧,歡迎大家參考!
一、舒適度
3D 立體影視製作首先要保證的是觀看舒適度。這個舒適度簡單來講就是不眩暈、不脹眼、輕微或者盡可能的沒有重影、出入屏合理、全片立體效果統一等等;觀看舒適度因人而異,不同的觀看者可能有不同的視覺反應,要以大眾化的觀看能力作為平衡點,寧可保守,也不要刻意的去強調立體感。
二、與普通2D的差異
3D 立體拍攝製作是基於2D影視製作而發展的,但是有些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宏觀來講,不能以2D拍攝製作的模式去進行3D立體拍攝,技術方式不盡相同,拍攝製作理念也有所不同,在2D與3D之間,肯定會有所取捨。例如在3D立體拍攝時的變焦問題,我們建議盡量少用甚至是不用變焦,以運動機位代替變焦。這種方式與普通2D拍攝模式有較大出入,其原因就是要考慮到雙機同步變焦的一致性。就目前立體拍攝設備的同步控制系統而言,實現毫無差異的同步變焦還是有些勉強,即便是國外頂級的無線激光跟焦、同步變焦控制系統,也不能夠保證完全一致。再比如後期製作剪輯方面,傳統的2D視頻製作可以使用快切等剪輯手法,象一秒鍾換一個鏡頭;而3D立體的視頻製作剪輯則不能使用此種手法,遠景接遠景還可以,如果是遠景接近景或者是近景接近景,快速的切換鏡頭是無法讓眼睛適應的。
三、雙機匹配性
確切來講是雙機鏡頭的匹配性。如果認為隨便弄兩台同樣型號的攝像機或者電影機就能進行立體拍攝的話,那麼是不可能拍出完美立體效果的。世界上沒有兩只完全一樣的鏡頭,也就是說沒有成像完全一致的兩只鏡頭。這就造成了在3D立體拍攝過程中的雙機鏡頭匹配問題。在拍攝畫面中,尤其是四個邊角,因為鏡頭畸變等問題會有某個或者某些邊角變形,這就使得兩支鏡頭拍攝畫面不可能完全一致;選擇高端的鏡頭尤其是電影鏡頭會減少這種現象,而通過3D立體拍攝架進行匹配性調節也是必須的。我們在進行雙機匹配時使用專用的校正圖,通過校正圖可以快速直觀的完成雙機匹配。
四、同步控制系統
3D立體拍攝用到兩台機器,那麼同步控制尤為重要。目前的同步控制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
1、同步錄制。此功能實現雙機同步錄制與暫停。
2、同步變、聚焦。此功能實現雙機同步變、聚焦,功能與價位的區別分為四大類,一類是鏡頭電路控制,這類控制系統是通過數據介面連接鏡頭,傳送邏輯控制指令,實現鏡頭的變焦,適用於佳能、富士類鏡頭。令一類是鏡頭機械伺服控制,此類使用伺服電機馬達,卡在鏡頭調節環上面,變焦和聚焦分別使用一組馬達,適合所有的鏡頭使用,包括電影鏡頭。還有一類是無線激光控制,此類屬於目前最為高端的控制系統,也可以說是專門為3D立體拍攝開發的,四通道八馬達,無線控制,激光跟焦,技術先機,同步效果最好,但是價位也最高。最後一類是攝像機、電影機廠商出品的配套控制系統,比如redone、arri等電影機的立體鏡頭以及同步控制單元;這種控制系統能夠與拍攝設備完美融合,缺點就是對機型的指定性強,同樣也是天價。
五、3D立體拍攝設備的重要性
這里指的3D立體拍攝設備是立體拍攝架、現場監視器等3D立體設備。3D立體拍攝架目前分為上下垂直和左右平行兩種;左右平行方式的立體拍攝架由於機身體積問題,兩台機器的間距(以下簡稱為機距)不可能很小,這樣兩支鏡頭的距離很難達到6cm左右的最佳距離,因此在拍攝近距離場景的時候會出現重影以及脹眼等不適感,所以平行式立體拍攝架不適合拍攝近景。以sony ex1為例,3米以內基本上就不適合了。上下垂直式立體拍攝架的構造不存在機距問題,可以將兩台機器的鏡頭完全重合,6cm的黃金機距更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拍攝遠景同樣沒有問題。目前來講,上下垂直方式的立體拍攝架是比較全能的一種拍攝支架,而拍攝效果也是目前最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垂直拍攝架必須使用分光鏡,而分光鏡的質量以及成像效果不一,在理論上來講是會影響拍攝畫面質量;極為挑剔的拍攝者可能會比較排斥,但是我們認為,眼睛是最好的檢驗工具,眼鏡看不到的畫面損失何必非要用數據去評判呢;再者說,目前立體拍攝技術與設備只能如此。
3D立體拍攝架要具有多種調節功能。調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機距以及雙機夾角(以下簡稱夾角)的調節;另一類是雙機匹配性的調節。雙機匹配性的調節,主要就是XYZR四軸向角度的調節,通過這些角度的調節,提高兩台拍攝機器鏡頭的匹配性,簡單來說就是將兩台拍攝機器的高度、水平、傾斜、旋轉進行最佳匹配,以確保拍攝畫面的立體效果。3D立體拍攝時的兩個畫面,只存在水平交錯的差異,而垂直、傾斜等等都應該是一致的。雙機夾角的調節是用來控制正負視差,所謂正負視差就是常說的出入屏。雙機夾角需要根據拍攝場景不同實時調節,這是拍攝3D立體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與技術。
立體監視器是比較重要的拍攝設備。有些拍攝者使用普通的雙屏幕配合觀屏器監視立體效果,有些直接就是盲拍。這些做法可以說是不科學也不負責任的,盲拍就不說了,估計十之八九的拍攝素材是不能用的,除非拍攝者是經驗豐富,技術超群。而用觀屏器來充當監視器,只能通過觀看立體感來確定拍攝場景的立體效果,這種情況下個人的主觀視覺因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具備科學性。我們進行3D立體拍攝製作時一直推崇科學性、合理性,我們使用的立體監視器為偏振式液晶,具有主通道、次通道、相差、立體合成等功能,這些准確的顯示數據為3D立體拍攝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六、正負視差
上面介紹了正負視差就是常說的出入屏。眾所周知,3D立體是通過兩台機器進行拍攝的,而這兩台機器之間有著一定關系的機距與夾角,機距是控制兩個畫面的重疊交錯幅度,也就是立體感的強弱;夾角是兩台攝像機拍攝視角呈射線延伸後的交叉點,這個交叉點稱之為視覺點,視覺點靠近鏡頭的一端稱之為正視差,反之為負視差。正視差表現的出屏立體效果,而負視差表現的則是縱深效果。在3D立體拍攝中,每一個場景的視差都不一樣,需要根據拍攝場景與主題確定要哪一種效果。而機距與夾角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說兩種調節要同步進行,具體的原理與調節方式只能在實際拍攝中進行體會與總結,積累相關經驗。
七、立體成像原理
立體成像,是因為左右兩隻眼睛看到不同兩幅畫面,通過大腦合成,呈現立體效果。而3D立體拍攝就是模擬雙眼視物成像的原理。除了雙眼視物原理之外,就是畫面的布局結構;富有明顯層次的畫面才能顯現較好的立體效果,簡單來講就是拍攝的畫面必須要有前景與背景,這是基本要求。一般來講合理的立體布局是前景、中間景、背景;過多的層次沒有必要,反而會讓畫面凌亂影響立體效果。比如,在綠背景前面的一組人物,正面拍攝;如果人物呈水平橫向一排站立,那麼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立體感的,因為人物與背景層次不明顯,雖然存在物理空間,但是這個空間與層次對於3D拍攝來說相當於拍攝普通的2D,拍攝完成的畫面很難被大腦計算出立體效果;如果換一種方式,人物呈「品」字形站立或者是縱向成行站立,那麼這個立體感就非常明顯了,因為人物站立的方式形成了明顯的層次,這種層次是非常適合3D立體表現的。
人的眼睛結構復雜,功能超強,基於雙眼視物原理的3D立體拍攝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只能說是盡量去模擬眼睛的功能,但是永遠都不可能超越。既然如此,那麼就要理性看待3D立體拍攝中存在的瑕疵,而這些瑕疵不是技術與設備的問題,而是人眼視物的基本規律,或者說是不可能突破的自然規律。比如在3D拍攝中常見的重影現象,就是戴上眼鏡觀看的時候,某些畫面或者是畫面中的某些元素存在輕微重影。絕大部分重影現象是拍攝中不嚴謹造成的,但是也有一部分重影是無可避免的。請大家一起做個試驗:
請將食指豎起,放在兩眼之間,指尖高度與眉毛持平,以鼻尖為基本點向前10cm,然後看遠處的景物。如果將眼睛的焦點放在遠處的景物上面,那麼眼睛餘光看到的食指是兩個;反之,將眼睛焦點放在食指上面,那麼遠處景物也是兩組,這就是重影。離食指越遠的景物重影越大,離食指越近重影越小,跟食指貼在一起就沒有重影。
請大家做完這個實驗自行總結原因,並以此延伸對3D立體拍攝的理解。人眼睛看事物原本如此,那麼3D立體拍攝是不可能突破這種規律的。在3D立體拍攝中,我們建議盡量減少拍攝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將機距調節到最佳位置,對正負視差有一個較好的平衡點,這是減少重影的有效方法。但是,某些場景,因為物體形狀、整體環境等等現實情況的制約,無論是怎樣調節,都不可能避免重影。我們設計一個拍攝場景來說明一下:拍攝場景為機場,整體空曠,畫面清爽,拍攝主體是飛機,以機頭前45度拍攝,體現飛機縱深修長,機頭出屏的立體效果,但是飛機背景有一根路燈桿。就這個畫面來說,拍攝中需要將視覺點放在飛機機身的中段,也就是機翼部位,這樣形成的正負視差可以完美的表現飛機整體縱深感以及機頭的出屏感,畫面立體效果堪稱完美。視覺點在機翼處,機尾以及背景中的燈桿呈現越遠交叉幅度越大的現象,這樣一來,飛機整體立體效果是完美的,但是背景中的燈桿是有重影的。這是因為飛機體積巨大,燈桿相對較小,機距以及夾角增加或者減少幾度對飛機來說影響不大,而對遠處的燈桿來講,則是影響巨大的。而正負視差的交叉幅度是固定的,不可能隨著拍攝物體體積比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
八、正確看待立體效果
在與客戶以及同行的接觸中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喜歡跟《阿凡達》相比。《阿凡達》立體版整片效果完美,畫面無重影。確切來講,《阿凡達》是「做」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場景是做出來的立體效果,尤其是遠景,以合理的重疊幅度與實拍的人物主體進行融合,這樣整體看上去畫面完美,毫無重影。換句話說,《阿凡達》裡面的場景如果能拍得到,並且是實際3D拍攝的話,一樣有重影。《阿凡達》的拍攝製作技術,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學習的價值,提供給我們的價值是怎樣去看待與探索3D立體技術,而不是對設備器材技術的攀比。《阿凡達》是用幾億美金匯集了全球頂尖影視製作科技耗時多年打造的巨作,僅憑這一點,目前無人能抗衡。但是不管是多麼先進的技術,也是無法超越物理與自然的極限,不可能凌駕於人眼與大腦的分辨能力之上。以科學眼光正確看待3D,以技術手段完善立體效果,這是從事 3D立體影視製作拍攝的基本准則。不能憑空想像所以然,更不能毫無依據的要求效果。直白一點,任何一種影片,無論是3D還是2D,效果與預算是成正比的,十幾、幾十萬的預算拍個3D視頻想達到《阿凡達》效果,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Ⅵ 怎樣可以讓電影的畫面轉換成3D畫面呢
電影拍攝是必須是運用特殊的方法拍攝
然後帶上特殊的眼睛
才能看到3d效果影片
如果是普通的就沒辦法了
(以上指的是真人電影)
若果是3d動畫,就要用相關軟體去製作了
當然無論是什麼電影
都不是隨意轉換的
Ⅶ 如何將普通的2d電影轉換成3d
要實現觀看立體電影大概有這么幾種方法:
1、時分式 主要通過立體液晶眼鏡實現,效果出眾,但顯示器要求是CRT的顯示器,刷新率120以上
2、互補色 主要是紅藍、紅綠立體眼鏡,造價低,對顯示器無要求,也可在電視,投影上播放,略有重影,不適合長時間觀看
3、偏振光 要佩戴偏振眼鏡,效果杠杠的,只能在影院中觀看,或者有米者可以購雙投影系統,但造價不菲
4、光柵式 需要在大尺寸電視上觀看,清晰度略差
5、全真式 由德國人托馬斯·侯亨賴克發明的當今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全真立體電視技術,但節目源少,立體效果並不是非常出色
6、觀屏式 利用觀屏鏡可觀看左右型立體電影。缺點:看圖像或電影時最多隻能是屏幕一半大小;優點:非常清晰
全息式 在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立體的,不用立體眼鏡。價格是貴得出奇,只在科技館有展示,目前無法推廣。
這里我們就是要用互補色的方法,也是現在比較成熟的方法,有紅青、紅綠等多種模式,但採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就是將兩個不同視角上拍攝的影像分別以兩種不同的顏色印製在同一副畫面中。這樣視頻在放映時僅憑肉眼觀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過對應的紅青立體眼鏡就可以看到立體效果,以紅青眼鏡為例,紅色鏡片下只能看到紅色的影像,青色鏡片只能看到藍色的影像,兩隻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腦中重疊呈現出3D立體效果。
原理明白了,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方法,還需要一個工具,就是AVS,只要是壓片的兄弟都會用到的,除了我們常用的功能,其實他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大。
下面來看一段代碼:
directshowsource("I:\電影\歐美電影\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
Transformers.Revenge.of.the.Fallen.2009.IMAX.Edition.Blu-Ray.720p.DTS.x264-CHD.mkv",23.976)convertToYV12()video2d
=directshowsource("I:\電影\歐美電影\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變形金剛2:墮落者的復仇].Transformers.Revenge.of.the.Fallen.2009.IMAX.Edition.Blu-Ray.720p.DTS.x264-CHD.mkv",23.976).Tweak(Bright=10).ConvertToRGB32()
#Bright
用來調整影片的亮度,ConvertToRGB32() 用來改變成32位RGB顏色環境
Sharpen(video2d,1.0)
Sharpen(video2d,1.0)
VideoW
= width(video2d)
VideoH = height(video2d)
P=4
#通過改變P值,來調整3D效果。一般在2-10之間,不要超過20,太大的話,虛影會比較明顯
ResizeW
= VideoW + P
ResizeH
= VideoH + P
f1
= video2d
f2 = DeleteFrame(video2d, 0)
f1
= LanczosResize(f1, ResizeW, ResizeH)
f1
= Crop(f1, 0, P, VideoW, VideoH)
f2
= LanczosResize(f2, ResizeW, ResizeH)
f2
= Crop(f2, P, 0, VideoW, VideoH)
f3=MergeRGB(f2.ShowRed, f1.ShowGreen,
f1.ShowBlue)
Merge(f3,weight=3.0)
#這里weight的數值不要太大,否則畫面的縱深距離感會失真
convertToYV12()
#轉換回YV12顏色環境,因為我們常用的亮度濾鏡等是在YV12顏色環境下使用的
在這段代碼之後,就是我們壓片常用的濾鏡了,比如:顏色的調整,畫面比例等。接下來就戴上你的紅藍眼鏡,華麗的3D吧!!
注意事項
不過大家要有心理准備,這個的轉換時間會比較漫長,應該說是相當漫長,我的電腦配置一般,E2140雙核CPU
2G內存 轉換一部2pass的480P的《變2》大概28-30小時,放棄了。所以用Q22模式轉的,話說回來,還是大屏幕看立體影片過癮啊。
Ⅷ 3D電影是怎麼實現的立體感是如何產生的
人們看到的世界是3d是的,因為你能真正感受到每個物體的距離、幾何形狀和大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計算過程,3D電影原理 3D這部電影通過兩個鏡頭從兩個不同的方向拍攝場景,然後用兩個放映機同時放映兩組膠片,使兩組圖像在屏幕上重疊。通過特殊的3D眼鏡,兩隻眼睛看到不同的圖像,大腦會自動產生三維視覺效果。
顏色實現3D效果會使最終圖像失去一些顏色,看起來非常不真實。所以人們想出了其他方法,除了顏色,還有其他我們無法察覺的區別,比如方向,有些光「橫」還有一些光「豎」是的,雖然這對我們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顏色沒有影響,但我們可以製作只能通過水平或垂直光的鏡頭,然後拍攝鏡頭和3D這種鏡片可以讓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畫面,產生眼鏡3D效果。不管怎樣,3D電影給了我們一種平面圖像深度的錯覺。雖然這些方法相對簡單,但效果仍然有限。我們只能盯著特定方向的屏幕,而不能全面地觀察物體。
Ⅸ 有什麼軟體可以將2D電影轉換成3D
會聲會影。
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再確定好需要的轉場3D的視頻,然後到3D網站上去下載影片,影片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5、點擊預覽窗口的播放按鈕,預覽最終效果,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