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卓別林走鋼絲是哪個電影里的品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卓別林走鋼絲是哪個電影里的品

發布時間: 2022-12-07 16:44:28

⑴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5篇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時代》早就看過,但印象已經有些模糊了。有幸在半層書店再次觀看,觀眾們的笑聲依然不斷,我想這應該就是卓別林的藝術魅力所在吧!

這部片子首次上映於1936年,距今恰好80周年。影片反映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然而,近百年過去了,美國社會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失業這個問題。行為和言論另類的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在2016年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恰好證明了美國中下層人民對其處境和現狀的強烈不滿。從這個角度來說,《摩登時代》今天依然摩登。

《摩登時代》能夠成為電影的經典作品,我認為這是卓別林非常敏銳地捕捉和恰如其分地聚焦了美國城市病的核心——失業問題。雖然,當年工人失業是由於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引發的,而當下美國社會的失業是因全球化、福利崩塌和種族矛盾等觸發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實質都是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深層次的和無法調和的矛盾。

另外、影片中更有卓別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和對命運的哲學思考。例如,查理和流浪女雖然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但又過於短暫。但最終兩人還是一起攜手去勇敢地面對城市生活的各種未知和挑戰。

臨了,我非常期待中國大陸能夠有類似《摩登時代》那樣勇於突破、敢於想像和創新思維的喜劇電影的出現,拍出比《摩登時代》更摩登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經典電影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片,他認為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因此,他只在影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這部電影也被稱為卓別林默片的收尾之作,那個時代是電影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卓別林雖然固守著一些老觀念,但這並不能說明他頑固不化,反而因為他的堅持,證明了《摩登時代》的偉大!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捲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令人哭笑不得。

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裡破爛卻又溫馨。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流浪女被警察通緝,好不容易兩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卻不得不因為警察的追捕而逃走,二人互相打氣,在筆直的公路上互相攙扶,走向前方。

七十多年過去了,《摩登時代》所具備的前瞻性在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時代的步伐有時或許太快,讓人們無所適從,在巨大的社會機械中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影片中那巨大的齒輪,嘈雜的機器聲,以及工廠里誇張重復的勞動,在今天看來也能引起共鳴。

人在社會的變革中是最渺小的個體,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風浪中我們顯得很無助,就像片中的流浪紳士與流浪女孩,只有找到能夠彼此慰藉,彼此依靠的人時,才能說自己是幸運的。

影片中有一組經典的蒙太奇,前一個鏡頭是一群羊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而後一個鏡頭則是一群工人爭先恐後的走出了工廠,或許其中一隻羊就是我們自己...

《摩登時代》還講述了一種人與機器的奇妙關系,在影片中,人像是被機器所控制,或者說,人在那個環境中就是一部機器,毫無人性可言的悲哀充斥著影片的每個角落。由此聯想到如今的世界中,人們不也是被網路、手機所束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慢慢變成了數字信號,情感的表達成了毫不值錢的二進制編碼,如今的摩登時代,人們依然在不斷重復著過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 Time”,而在我們現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保持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直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可以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間,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可以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後來,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間,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後來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愛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直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起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總體來講,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主導管理方式,工人簡單勞動與機器緊密結合是當時典型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的主要生產方式一方面緩解了勞資雙方的緊張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嚴重忽視工人人格,工人士氣低下的問題從而導致了新的勞資矛盾。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我想起影片一開始的一個片段,第一個鏡頭是許多羊群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隨後緊接著切入了一個許多工人下班擁擠的走出工廠的鏡頭。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站口,我隨著成千上萬的人群進進出出的場景。我認為摩登時代一開始的那兩個鏡頭完全有理由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蒙太奇。

摩登時代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Time”,而在我們此刻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好處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持續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向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能夠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光,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能夠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期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之後,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光,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之後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光能夠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感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向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齊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完美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明白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能夠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摩登時代觀後感

據可信資料,此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客觀講述了大蕭條對美國民眾乃至世界人民的影響和帶來的災難。更深層次地反映的資本主義的弊端與本質。

能夠說《摩登時代》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下方我想結合影片的具體片段談談我的感受。

影片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字幕:“ModernTimes。”Astoryofinstry,ofindivialenterprise—。我想這段話能夠這么理解,一個關於工業化和資然後呈現的情景是綿羊簇擁而行,工人蜂擁而至,人類已與動物無異,在巨大的資本剝削麵前,人性扭曲,毫無尊嚴。可為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關於這點,後面我們會提到關鍵原因在於以廣大勞動工人為代表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個過程被稱作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之後流水線工作呈此刻眼前,在那裡我們能夠討論一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依據教材資料,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光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光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光生產的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條件,片中資本家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片中老闆不停地給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光,變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擇手段想出了自動餵食機,妄圖壓榨工人最起碼的休息權,期望工人吃飯時也能工作,能夠說資本家為了金錢也喪失了人性。馬克思對這種做法作出了這樣的抨擊:“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最終卓別林飾演的夏洛爾不堪重負,精神失常,竟將別人的鼻子,紐扣都當成螺栓,被送進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間,我們還要留意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工友們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爾時,當看見傳送帶轉動時本能地回到流水線旁,放下追捕,我們概之以“條件反射。”能構成這樣的結果,我既感到悲哀,更為之同情。

其後讓人感覺人間還有真愛的場景是:夏洛爾與流浪女的相遇並在影片的後半段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兩始終不離不棄,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同時告訴人們世間最完美的莫過於真愛,即使是在最困難的境地,它也能支持你,鼓勵你,給你以充足的精神動力,讓你感到人間還有期望,這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

在那裡也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另一感觸:一部講述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的勵志電影,只要心中有夢,就該去追!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片中夏洛爾失業,入獄,就業,再失業,再入獄……可不管經歷了多少,始終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雖然我走的很慢,但我決不後退。”人生就需要這種用心的態度。

將電影的情節引申至相關的理論層面上,並結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相關分析,我們能夠得出以下結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佔有,工人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第二,勞動產品也屬於資本家所有。

而前面所提到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但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構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向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透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本質是惟利是圖。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僅是價值構成過程,而且務必是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我還想闡述的是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悲從喜中來。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揭露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⑵ 卓別林和猴子走鋼絲那個視頻

出自卓別林主演的電影《馬戲團》,又稱《大馬戲團》。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有此情節。
若是需要影片資源,可以再追問我。

⑶ 《摩登時代》演繹的是什麼時代

《摩登時代》的故事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影片攝制於1935年。 《摩登時代》是電影大師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片中喜劇手法和視覺手段都有著卓別林獨特的喜劇表演風格,獨居匠心。 而其主題則圍繞美國工業起步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辛辣詼諧的諷刺。 這部電影背景發生於1930年左右因工業革命因機器的大量使用而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從而引發的經濟浪潮和社會動盪危機。

這是一種枯燥無味的生活。所以最後卓別林還是對這樣的生活做出了反抗,最後工人與流浪女不再糾結工作,不再糾結生活,而是一起朝著遠方的美景走去。

⑷ 城市之光是什麼電影

提取碼:qpa6

《城市之光》(CityLights)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無聲影片,1931年3月7日上映,這也是他第74部作品。電影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影片誕生之時正是美國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期,卓別林也將此社會現實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中。《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本片也成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典藏珍品。

⑸ 《馬戲團》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馬戲團》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DTnJj-6YD4NAU-sye7F-Q

?pwd=pqt6 提取碼: pqt6
《馬戲團》
導演: 查理·卓別林
編劇: 查理·卓別林
主演: 查理·卓別林、阿爾·歐內斯特·加西亞、梅爾納·肯尼迪、哈里·克羅克、George Davis、亨利·伯格曼、蒂尼·桑福德、約翰蘭德、艾伯特·奧斯汀、斯坦利·布萊斯通、海尼·康克林、Toraichi Kono、貝蒂莫里西、L.J. O'Connor、傑克 P. 皮爾斯、Hugh Saxon、Armand Triller
類型: 喜劇、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28-01-06(美國)
片長: 71分鍾
又名: 大馬戲團
馬戲團的表演因為呆板無趣而失去了觀眾,他們面臨著破產和倒閉的危險,誰都不知道會不會有「救星」從天而降。流浪漢查理(查理·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飾)在游園會中被捲入了一個小偷的圈套中,招來警察的追捕。他像無頭的蒼蠅一樣鑽進了正在演出的馬戲團。舞台上,查理 躲避警察的各種肢體動作,被觀眾當成馬戲團的表演,他們非常喜歡查理的「表演」,熱烈地鼓掌來。馬戲團老闆想讓查理留下來,幫助馬戲團起死回生。雖然查理並不想以馬戲團為生,但是走投無路的他為了維持生計也只好接受了老闆的提議。很快,查理的喜劇表演天賦讓他成為了馬戲團的招牌演員。他愛上了善良柔弱的馬戲團老闆女兒,想盡辦法取悅她,但是,老闆的女兒真正愛上了的人卻是走鋼絲的男演員,為了成全所愛的人,傷心的查理默默地離開了喜歡他的觀眾。
查理·卓別林憑此片獲得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


⑹ 急需一篇有關於介紹「查理卓別林」的文章,要求是英文的介紹,側重於他對世界影壇的貢獻急!!!

In November 1924, Charlie had married his leading lady, Lita Grey. It was no wiser a marriage than his first had been. Despite the turmoil in his private life, Charlie went on and made a film called The Circus. Chaplin had done over seven hundred takes on that tightrope-- and all for a few minutes of film. The moment The Circus was completed, he launched into making City Lights. In the next few years Charlie was to make three of his finest films: City lights in 1931, Modern Times in 1936, and The Great Dictator in 1940.

After failure of the third marriage in 1942, He had met a young woman, the daughter of the great American playwright, Eugene O』Neill. She was only 17 years old and she and Charlie had fallen deeply in love. Her name was Oona. And now it was 1945, after the world II, America had become affected by a kind of madness, an obsessive fear and hatred of Communism. Charlie become the victim of this persecution. Against this atmosphere of persecution he set to work on a new film. The film was Limelight, the story of an aging music hall performer and the young girl he helps to success. Into it he put his memories of the London and the theatrical life he had known as a boy. America』s anti-communist emotions had found a new and more lunatic voice. On his way to London for its premiere. The US Attorney General had forbidden Chaplin re-entry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an exile.

He was received warmly in London and hailed as a genius. In the US, the vicious attacks continued, Charlie couldn』t go back, and the family left for Switzerland. In January 1953, they settled in the beautiful house at Corsier-sur-Vevey that was to be Charlie』s hom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If America had denounced Charlie, he had his family-- and the acclaim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1945 when McCarthy and his henchmen was discovered that they had been faking evidence. Now America opened its arms to Charlie once more and he showered with awards.

In 1975, just before his eighty-sixth birthday, Charlie, who had been one of the London』s "infant poor" was knighted by Queen Elizabeth II.

After a life of incredibly hard work, of great triumphs and great sorrows and trials, Charlie seemed to have entered a golden time. He was becoming frail, but loved to work as always.

"To work is to live-- and I love to live."

Christmas Eve, 1977 came and the house was brimming with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Charlie was settled in his room, they left the door open so that he could share in the sounds of excitement and happiness that ran through the house.

In the morning, when it was time to wake him and to wish him a Happy Christmas, it was found that Charlie had died in his sleep. He was eighty-eight years old.

It was a good day for someone who had given so much laughter and encouragement to the world to slip away.

1924年月11月,查理娶女主角麗苔·格雷為妻。這次婚姻與第一次同樣不夠明智。面對個人生活的風浪,查理堅強不屈,接著開拍新片《馬戲團》在這部片子里,拍了七百多次卓別林走鋼絲的鏡頭,而最後用於影片的僅有幾分鍾。《馬戲團》問世後,他馬上開拍《城市之光》以後數年間,查理完成了最出色的影片中的三部,即《城市之光》(1931)、《摩登時代》(1936)、和《大獨裁者》(1940年)。

第三次婚姻失敗以後,1942年他遇識了一位年輕的女郎,她是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她才17歲卻與查理相親相愛,難舍難分。她的名叫奧娜。1945年的美國已彌漫開對共產主義的瘋狂仇視和困惱。卓別林成為這次迫害的犧牲品。就是在這種受迫害的環境中,他著手攝制一部新影片,這部影片就是《舞台生涯》它講述一位年邁的戲院演員協助一位年輕女郎取得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他童年時代熟知的倫敦概況和演藝生活。50年代初美國的反共狂熱掀起了新的、更為癲狂的咆哮。在赴倫敦舉行《舞台生涯》首映典禮的路上,美國司法部長宣布禁止卓別林再度入境美國。他成了一位流亡者。

查理在倫敦受到盛情歡迎,被興高采烈的人們捧為天才。然而在美國,對他的惡毒攻擊仍在繼續。查理無法返回,於是合家遷居瑞士。1953年1月,他們在坐落於維也納威城科西爾的漂亮宅院里定居下來,查理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盡管美國對查理橫加指責,他卻擁有一個團聚的家庭,還享有世界其他各國的贊譽。1954年,麥卡錫及同夥,已經變得聲名狼藉,因為他們一直作偽證的事被揭發出來。於是美國又向查理展開了歡迎的雙臂,給予他的各種獎勵也紛至沓來。

1975年86歲前,過去曾是維多利亞時代倫敦「兒童濟貧院」小孩之一的查理,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加封爵位。

一生中異常勤奮地工作、取得輝煌成就和歷經艱難困苦的查理,好似步入了人生黃金時代。盡管他身體漸趨虛弱,但仍一如既往地熱愛工作。

他說:「生活的目的在於工作,因此我熱愛生活。」

1977年聖誕節除夕夜,卓別林家裡子孫滿堂。家裡人將查理安頓在他自己的房間里,讓門敞開著,以便他能聆聽到回盪在別墅內的快樂祥和、熱鬧非凡的喜慶之聲。

第二天早晨,該喚醒他並祝他聖誕快樂的時候,他被發現已在睡眠中安然溘世,享年88歲。

對一位曾給世界人民帶來如此之多的歡笑和鼓舞的人而言,這一天無疑是悄然謝世的好日子。

⑺ 能推薦一些卓別林的經典喜劇嗎

卓別林8部經典電影

1. 《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

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飾演一個落魄的流浪漢。在街頭他偶遇了一位漂亮的賣花女,並且對她一見鍾情,然而他發現這位賣花女子是個盲人。機會來自於他當晚在水邊救了一個試圖自殺的富翁,在富翁那裡,這個流浪漢得到了經濟上的援助,以幫助賣花女治療失明。

卡維羅對這個與自己一樣在藝術上受挫的女孩深懷同病相憐之感,於是他悉心照顧女孩,並試圖用自己的幽默技巧來改變女孩自殺的想法,終於,約半年過後,女孩勇敢地回到了舞台上。

康復後的塞瑞拉向卡維羅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卡維羅鑒於自己的年紀和病情,不願拖累塞瑞拉,婉言拒絕了她,選擇離開,孤身成為一名街頭表演者。幾經風雨後,他們再度重逢,在塞瑞拉的又一次勸說下,卡維羅終於重返舞台,重新贏得滿座的歡迎。然而在表演的高潮部分,卡維羅心臟病突發,掌聲過後,卡維羅與塞瑞拉短暫會面便與世長辭。

⑻ 卓別林走鋼絲是真的嗎

卓別林在拍攝前練了幾周走鋼絲,他居然在40英尺高的繩子上行走。但是,在影片處理過程中畫面已丟失,卓別林不得不重拍,但卓別林的認為新的版本沒有損壞的版本好。

⑼ 猴子走鋼絲打一字是啥字


解意:地支申屬猴,糹為
絞絲
部即為絲,合並為紳(kun)。即為猴子走鋼絲。

⑽ 關於查理卓別林的資料,可以到哪裡查找

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為查爾斯·斯潘塞·卓別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顛帝國勛章佩戴者),是一位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尤其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的一生是20世紀最引人矚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編輯]童年
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部地區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藝人。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與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西德尼·卓別林隨他們的母親生活。1896年他的母親失業,兄弟兩人被送入倫敦蘭貝斯區的一個少年感化院。幾周後他們又被送入一個收養孤兒的學校。卓別林12歲半時,父親酗酒去世,母親患精神病,最後被送入一個精神病院。當時西德尼和查理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被父親撫養大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後來這個兄弟在查理·卓別林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工作。1920年查理·卓別林將他的母親接到美國,1928年母親在好萊塢逝世。因父親早逝,母親又患神經病,年幼的卓別林被送進貧民孤兒學校。7歲後,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游藝場掃過地。

[編輯]舞台生涯
1894年卓別林五歲時在倫敦的大劇院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台表演。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啞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歇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里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里扮演小丑。

[編輯]美國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別林是於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啞劇劇團進入美國的。當時卡爾諾啞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裡分享一屋。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麥克·塞納特看到卓別林的表演後在僱用卓別林。卓別林在那裡與喜劇演員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別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電影。

[編輯]初探電影導演
1918年卓別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對自己的電影的藝術和經濟上的控制。在此後的35年中他使用這個獨立性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其中包括短喜劇《狗的生活》(1918年)和《發餉日》(1922年)。長的作品有《從軍記》(1918年)和《朝聖》(1923年)。此外還有他的無聲電影經典,其中包括《尋子遇仙記》(1921年)、《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和《馬戲團》(1928年)。

有聲電影被發明後他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時代》(1936年),此後他轉向有聲電影。在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中他自己配音樂和聲音效果。《城市之光》是卓別林喜劇因素與情感交配得最完美的一部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寫道,這部片子的結束部分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卓別林的有聲電影包括《大獨裁者》(1940年)、《凡杜爾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

《摩登時代》雖然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卓別林以此來幫助1930年代已經不習慣看無聲電影的觀眾來熟悉無聲電影中觀眾聽不到對話。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卓別林的上司觀察他在衛生間里偷偷地抽煙。這個情節比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早了十多年。奧威爾可能是受到卓別林電影中這個情節的啟發。《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無聲電影。

[編輯]聯美公司
1919年卓別林與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和戴衛·沃克·格里菲思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聯美公司。他們的意圖在於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製片公司系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利。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製片公司保障了卓別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制,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雖然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後就很快占據了電影主流,但是在整個1930年代內卓別林始終拒絕拍有聲電影。卓別林本人多才多藝,他為他1952年的《舞台生涯》編排舞蹈,為1928年的《馬戲團》寫了主題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後來納特·金·科爾演唱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台生涯》的主題歌也是他自己寫的。

[編輯]大獨裁者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所製作,並於美國放棄孤立主義參戰的前一年發表。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寫明納粹主義的丑惡,並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包括面目形狀上的類似)希特勒的納粹獨裁者和一位受納粹主義殘酷迫害的猶太理發師。酷愛電影的希特勒看了這部電影兩次(希特勒個人的影院徵求的影片的紀錄尚存)。此外希特勒與卓別林的生日只差四天(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4月20日)。

[編輯]政治
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傾向左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緩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國(加上他的影響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為一個外國僑民)許多人認為他的政治觀點是非常極端、非常危險的。在大蕭條前卓別林的無聲電影的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的角色只不過是貧困,有時與法律發生沖突。卓別林1930年代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態。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後的一段演講批評了愛國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卓別林於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辟一個第二戰場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爾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評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裡發生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別林在歐洲拍攝了《紐約王》,使用幽默的手段來諷刺五年前導致他被迫離開美國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這部影片後卓別林喪失了拍公開的政治性電影的興趣,他說喜劇演員和小丑應該不政治性,應該「站在政治之上」。

[編輯]麥卡錫主義
盡管卓別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著他的英國國籍。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非美行為」,並懷疑傾向共產黨。約翰·埃德加·胡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胡佛還試圖將卓別林驅逐出境。1942年卓別林呼籲打開第二歐洲戰場後聯邦調查局對卓別林的壓力加強。1940年代末這個壓力達到頂點,美國議會威脅要審問他。但是最後這個威脅沒有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反對他的政治家怕他諷刺和嘲弄審問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家鄉。胡佛聽到這個消息後與美國移民歸化局商議取消卓別林的入境允許。卓別林決定留在歐洲,他定居瑞士沃韋。期間游歷各國,受到了畢加索、英國女王、法國總統、赫魯曉夫、周恩來等人的接見。1972年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奧斯卡榮譽獎。盡管他是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只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眾里反對卓別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編輯]奧斯卡金像獎
卓別林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獎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模糊。卓別林本來因他的電影《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後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因他在「《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製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獎。唯一的另一部獲得特殊獎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後卓別林於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獎。卓別林重返美國,除了獲獎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眾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鍾。

卓別林還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卓別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里他對奧斯卡金像獎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寫道卓別林開玩笑將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獎當作制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卓別林最後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和索菲亞·羅蘭和馬龍·白蘭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卓別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獎,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克萊爾·布盧姆一起拍的《舞台生涯》獲得了最佳最佳原創音樂獎。片中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家唯一的一次同時露面。由於卓別林當時面臨的政治困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磯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才達到。

[編輯]關系

[編輯]埃德娜·普文斯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別林電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員。兩人在1916年到1917年間有過一段浪漫關系,這段關系可能於1918年中止。1918年末卓別林與米爾德里德·哈里斯結婚後兩人關系恢復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別林電影中的主要女演員。直到1958年她逝世普文斯受雇於卓別林。兩人說到對方時始終感情非常好。

[編輯]米爾德里德·哈里斯
1918年10月23日29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綠野仙蹤》的女主角米爾德里德·哈里斯結婚。婚姻是在哈里斯慌報說她懷孕後達成的。兩人有一個孩子,但他在嬰兒時期就死了。1920年兩人離婚。離婚時卓別林稱哈里斯與以勾引年輕女演員著稱的艾拉·內吉姆瓦有女同性戀關系,而哈里斯則稱卓別林嗜性成癮。

[編輯]寶拉·納格瑞
1922到23年間卓別林與女演員寶拉·納格瑞之間有過一段很公開的關系。納格瑞當時剛剛從波蘭到達好萊塢。這段時好時壞的關系在九個月後結束了。它有點像現代好萊塢影星的關系的前例。與他的其它關系相比卓別林與納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開。

[編輯]麗泰·格雷
在准備拍攝《淘金記》時35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麗泰·格雷發生了關系。格雷懷孕後兩人於1924年11月26日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小查理·卓別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爾·卓別林(1926年—)。1928年兩人離婚非常痛苦。卓別林必須向格雷付當時紀錄性的82.5萬美元。這場公眾矚目的離婚,加上一場稅收上的糾紛使得卓別林的頭發都變白了。法庭記錄被公布,其中含有許多隱私的細節,這導致了一場反對卓別林的運動。卓別林的傳記作者喬斯·米爾頓在卓別林的傳記中寫道說這場婚姻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的靈感來源。

[編輯]保利特·戈達德
從1932年到1940年卓別林與女演員保利特·戈達德之間有一段浪漫的和職業的關系。戈達德在這段時間里大多數時間里住在保利特·戈達德在比佛利山莊的家裡。卓別林「發現了」戈達德並讓她在《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中演女主角。據說由於戈達德拒絕闡明她與卓別林之間的關系是她沒有獲得扮演《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兩人關系於1940年結束後兩人公開說他們於1936年秘密結婚。後來卓別林在私下裡說他們從未正式結婚。不論怎麼說兩人之間的婚姻關系友善地於1942年正式結束。戈達德與卓別林正式離婚,戈達德還獲得了一筆離婚費。

[編輯]瓊·巴里
卓別林與瓊·巴里有過一段短暫的關系。本來卓別林想讓巴里扮演一個主角,但是過了不久巴里就開始對卓別林糾纏不休並有精神病的表現。兩人的關系因此終止。1943年5月巴里稱因卓別林懷孕。血液測試表明卓別林並非孩子的父親,但是法庭拒絕允許血液測試作為證據,因此卓別林被判直到孩子21歲為止每月要給孩子付75美元。

[編輯]烏娜·奧尼爾
此後不久卓別林遇到了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烏娜·奧尼爾。兩人於1943年6月16日結婚,當時卓別林54歲,而奧尼爾只有18歲,此後奧尼爾的父親沒有再與他女兒說過話。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長,也非常幸福,兩人在對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奧尼爾找到了一個愛自己的父親角色,而卓別林則找到了一個忠實於自己,並在他在公眾中的信譽不斷降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兩人共有八個孩子,三個兒子克里斯托弗、尤金和邁克爾和五個女兒傑拉爾丁、約瑟芬、簡、維多利亞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別林逝世後烏娜還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對卓別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開始酗酒。

其女兒維多利亞‧卓別林現為著名馬戲藝人,創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編輯]封爵
1975年3月9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別林不列顛帝國勛章,由此將他提升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經有人提名將卓別林封為爵士了,但當時的保守派政府反對此舉,因為他們怕這會影響到冷戰時期與美國的關系,此外當時英國正在准備入侵蘇伊士。

[編輯]逝世
1977年聖誕節卓別林在瑞士沃韋中風逝世,享年88歲。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蘇爾-沃韋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別林的遺體並以此試圖向他的遺人要錢。但是盜墓者被捕,十一周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編輯]其它爭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媒介批評卓別林沒有參軍。卓別林稱他報名了,但是在進行體格檢查時落選。卓別林在戰期內募捐了許多錢,並於1918年拍了一部喜劇性的宣傳片。據說關於他參軍的爭論導致他沒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別林一生中始終有關於他是否有猶太血統的爭論和斷言。1930年代納粹宣傳中稱卓別林為猶太人,1940年代聯邦調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這一點上(原因不明)。這個爭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於猶太人在電影工業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別林的同母異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猶太人,[1]但不信猶太教。卓別林本人有猶太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卓別林本人生前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也拒絕否定說他是猶太人。他說這樣做只是為「反猶分子提供了證據」。他常說假如他有猶太先裔的話他將感到驕傲,因為「所有天才均有猶太血統」。在《大獨裁者》中他大膽地描寫對猶太人的迫害就體現出了他的這個觀點。

在1924年製片人托馬斯·英斯死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的遊艇上的事件中卓別林被牽連在裡面。這個事件是好萊塢的一個未解之謎之一,也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了。2001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貓咪喵》。

卓別林畢生受年輕婦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他的傳記作家將這個習慣規於他青年時代在倫敦大劇院遇到的初戀海蒂·凱利。卓別林喜歡發現和引導年輕的女影星。除米爾德里德·哈里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關系都是這樣開始的。

[編輯]後事
在沃韋的卓別林紀念館前有一座卓別林像。倫敦的萊斯特廣場上的卓別林像是這座像的復製品。
卓別林除其它眾多榮譽外還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由於1950和60年代對卓別林的政治傾向的批評直到1970年代他才獲得這顆星)。1985年英國發行了一張紀念他的郵票。1994年美國也發行了一張郵票紀念他,這張郵票上卓別林的肖像是漫畫家阿爾·赫施費爾德畫的。
1992年理查德·阿頓伯羅導演了按照卓別林的傳記改編的電影《卓別林》,電影中羅伯特·唐尼飾卓別林,卓別林的女兒傑拉爾丁飾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別林的母親)。
2001年英國喜劇演員艾迪·伊扎德在《貓咪喵》中飾卓別林。
從196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人將卓別林的電影與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作比較。兩人的電影在風格上相差很大。卓別林的電影非常強調情感,而基頓的電影則非常詼諧。卓別林在製片上非常傳統,強調表演,而基頓則不斷創新,非常大膽。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卓別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頓)的先驅。除健康的同行之間的競爭外兩人對對方均非常尊重。基頓將卓別林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和喜劇導演。卓別林對基頓也非常贊賞,1928年他反對基頓參加米高梅公司,後來證明此舉非常糟糕。在《舞台生涯》中卓別林專門為基頓寫了一段情節,基頓是1915年以來卓別林的首位屏幕喜劇夥伴。
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0名。

[編輯]軼事
在《上海武士》(台譯:皇家威龍)中年輕的卓別林不但看到成龍在打鬥時利用場景和東西的退敵技巧,而啟發他日後利用場景的表演技巧,另外他躲在成龍和歐文·威爾遜扮演的角色所坐的馬車下一起回到美國,而且還塗上日後有名的小鬍子打扮。
卓別林在美國成名後在美國出現了許多「最像卓別林的人」的比賽。鮑勃·霍普曾在一次這樣的比賽中獲第一,卓別林本人則在一場這樣的比賽中失敗。
1930年代初卓別林與路易斯·布努埃爾是朋友。
在2005年的「喜劇家的喜劇家」的大選中卓別林被同行選為最偉大的20名喜劇家之一。
卓別林終身是無神論者。宗教在他眼裡只有被開玩笑的分。他有一次取笑說:「我願意扮演耶穌,我最適合這個角色了因為我是一名喜劇演員。」
卓別林晚年非常喜歡班尼·希爾的作品,希爾本人是卓別林作品的熱衷者。1991年希爾受卓別林家人之邀訪問卓別林的故居時發現卓別林收藏了許多他的錄像帶而大受感動。

[編輯]主要作品年表
美國 1915-流浪漢
美國 1917-安樂街
美國 1918-夏爾洛從軍記;狗的生活
美國 1921-尋子遇仙記
美國 1923-巴黎婦人
美國 1925-淘金記
美國 1928-大馬戲團
美國 1931-城市之光
美國 1936-摩登時代
美國 1940-大獨裁者
美國 1947-殺人狂時代;凡爾杜先生;殺人的喜劇
美國 1952-舞台生涯
美國 1963-三十歡樂世界
英國 1967-香港女伯爵
查理·卓別林
長篇電影:蒂麗戀情哀史, 小孩, 巴黎一婦人, 淘金記, 馬戲團, 城市之光, 摩登時代,
大獨裁者, 凡爾杜先生, 舞台生涯, 紐約王, 香港女伯爵

短片:新門房, 銀幕之後, 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