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說您是博士後我都覺得你顯老這是哪個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說您是博士後我都覺得你顯老這是哪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2-06 15:55:12

㈠ 這是哪個電影的圖片

天使與魔鬼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是美國作家丹·布朗出版於2000年的懸疑小說。此書為丹·布朗家喻戶曉的另一部作品《達·芬奇密碼》的前傳,其主要角色羅伯特·蘭登教授,也是在此首度登場。這部小說的的故事內容,牽扯到一個古老組織光照派與羅馬天主教會之間的沖突。
目錄

簡介
劇情介紹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前言
書評
2009版圖書信息
編輯本段
簡介

00 《天使與魔鬼》中文版小說封面丹·布朗的一部小說,寫在《達芬奇密碼》之前,中國引進的第三部丹·布朗小說。前兩部分別是《達·芬奇密碼》《數字城堡》,之後還引進了《騙局》、《失落的秘符》。
00丹·布朗的小說以精彩的懸疑著名,本小說也不例外。以反物質為題材描寫的人物之間的故事。
00《天使與魔鬼》是美國知名作家丹布朗在2000年出版的作品,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之一,也是達芬奇密碼的前傳,內容描述《達芬奇密碼》的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伯蘭登在教廷意外被捲入一場圍繞古老神秘的會社——光照派(小說的譯法,英文Illuminati,也可譯為光明會、光明幫等等)與梵蒂岡天主教教廷之間的紛爭當中,而其背後隱藏的是一連串科學與宗教的沖突,蘭登是否能救出四位離奇失蹤的教宗候選人,攸關到擁有10億信徒的天主教的生死存亡,然而他只有6個小時拯救這個即將被毀滅的宗教,因為教廷坐落在一顆定時炸彈上……
00本書內容曲折離奇,劇情緊湊懸疑,讓人非把他一口氣看完不可,其精彩及內容深度更甚"達芬奇密碼",結局令人拍案叫絕,不到最後關頭,絕對不會讓你知道主謀者是誰。
00作者清晰而內斂,爐火純青的筆法及其豐富多元的知識,精彩刺激的故事,構築成一個龐大且錯綜復雜的體系,讓人讀來余韻悠長,久久難以自拔,實為難得一見的「有深度小說」.本書繁體中譯本由尤傳莉翻譯,已於2006年出版,喜愛推理懸疑的讀者絕不可錯過。
編輯本段
劇情介紹

00虔誠的上帝信徒――歐洲原子核研究組織的傑出科學家列奧納多·維特勒畢生致力於以科學的手段證明神的存在。他和其養女、神秘嫵媚的科學家維多利亞在實驗室里進行高度機密的試驗,成功地製造出了一種極其強大的能量――「反物質」。
00在這個重大發現尚未對外公布時,列奧納多在實驗室里慘遭殺害,一顆眼珠被兇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著一個神秘的標記――「光照派」!更令人震驚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質不翼而飛。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受歐洲原子核研究組織首領之邀,前來調查這個神秘的符號。就在他到達的當天,失蹤的反物質在梵蒂岡城地下某處被人發現。離開了實驗室的反物質,會在二十四小時之後因為缺電而爆炸。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選舉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領會聚在梵蒂岡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質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如不能及時找到,整個梵蒂岡城便會在頃刻間灰飛煙滅。
00形勢刻不容緩,蘭登與維多利亞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岡的冒險之旅……
00 電影宣傳海報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00丹布朗(Dan Brown)出生於1964年,是當今美國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現在仍然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榜首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也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之一。2004年初的某一周,丹布朗的四部小說同時出現在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他的小說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00丹布朗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畢業之後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教授英語。1996年,對密碼破譯和秘密政府組織的興趣促使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數字城堡》,這本書很快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暢銷電子書。小說中寫到了國安局,對個人隱私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界限進行了探討。丹布朗在這之後的另一部小說《騙局》(為避開黑市上先此而出的那本標著同樣出版社和主譯者的盜版《圈套》)也延續了政治、國家安全與高科技的主題。
00丹布朗的父親是一位知名的數學教授,曾榮獲總統數學獎,母親是一位宗教音樂家。這樣一個科學與宗教相沖突的家庭環境,後來成為他創作《天使與魔鬼》的靈感之源。這部以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為主題的懸疑驚悚小說既寫到了一個位於瑞士的歐洲核物理研究中心,又寫到了梵蒂岡,他的備受歡迎的男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他接下去的小說中還將現身於巴黎、倫敦、華盛頓……
00 《天使與魔鬼》劇照
編輯本段
譯者簡介

00朱振武,外語教授,博士後,主要致力於英美小說美學研究和小說翻譯,其著作有《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威廉輰克納小說創作論》,主要譯著有《達芬奇密碼》、《數字城堡》,《破解〈達芬奇密碼〉》,《騙局》,《失落的秘符》等。
00《天使與魔鬼》是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之前創作的暢銷小說,在2004年全美圖書銷量排行榜中,僅次於《達·芬奇密碼》和一本食譜。與《達·芬奇密碼》一樣,小說主人公也是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該書秉承作者一貫風格,在跌宕起伏的情節背後探討嚴肅的主題,即人性與神性、宗教與科學的碰撞與融合
編輯本段
前言

00二○○三年,美國書界新寵丹.布朗(DanBrown,1964--)的《達.芬奇密碼》(TheDaVinciCode)一經問世就高踞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創下書市奇跡,到目前為止,光是在美國本土就已經創下了近千萬冊的銷量,作者也因之名聲大噪。丹.布朗旋風迅速刮遍全球,在中國也掀起了一陣熱潮。二○○四年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達.芬奇密碼》僅在三個月內就創下三十萬冊的銷售佳績。丹.布朗的處女作,出版後旋即成為美國暢銷電子書第一名的《數字城堡》(DigitalFortress)的中譯本,也於二○○四年九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從而將中國大陸的丹.布朗熱又推向了一個新高。這兩部知識型懸疑小說似乎開辟了小說創作的新時代。在目前正在熱賣的包括《騙局》(DeceptionPoint)在內的四部長篇小說里,作者幾乎都嫻熟地、不留斧鑿痕跡地將宗教、科學、歷史、藝術、符號學、電腦等不同領域的知識糅進作品中。如果說《達.芬奇密碼》是宗教與懸疑、藝術與驚悚的天衣無縫的結合的產物,《數字城堡》是信息時代的高科技驚悚小說的話,那麼,他的這一部同樣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榜首、與《達.芬奇密碼》有著相同主人公的作品《天使與魔鬼》(AngelsandDemons)在作為知識型懸疑小說方面則兼有兩部小說的特點,此書直接將科學和宗教的論戰作為小說的主題,把人性與神性、宗教與科學的碰撞與融合揭櫫得淋漓盡致。
00《天使與魔鬼》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作者的一次梵蒂岡之旅。丹.布朗在游覽梵蒂岡的地下通道時得知,這個秘密地道就是早期的天主教教皇躲避敵人追趕時的藏身之所,而幾百年前,最讓梵蒂岡畏懼的敵人就是一個名為「光照派」的秘密組織。這個組織由一些受到宗教迫害的科學家組成,他們發誓要對梵蒂岡進行復仇。時至今日,當代許多歷史學家還對這個組織的存在深信不疑,而且認為它是全球勢力最強大的組織之一,它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為人知……丹.布朗受此啟發,創作出這部以科學和宗教的關系為主題的驚悚懸疑小說。
00虔誠的上帝信徒「歐核中心」的傑出科學家列奧納多.維特勒畢生致力於以科學的手段證明神的存在。他和其養女、神秘嫵媚的科學家維多利亞在實驗室里進行了高度機密的試驗,成功地製造出了一種極其強大的能量「反物質」。在這個重大發現尚未對外公布時,列奧納多就在實驗室里慘遭殺害,一顆眼珠被兇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著一個神秘的標記「光照派」。更令人震驚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質不翼而飛,而這些反物質一旦與物質相遇便會產生巨大的能量,足以摧毀一座城市。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應「歐核中心」負責人之邀,前來調查這個神秘的符號。就在當天,失蹤的反物質被人發現位於梵蒂岡城地下某處。離開了實驗中心的反物質,在二十四小時之後就會自行爆炸,而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選舉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紅衣主教會聚在梵蒂岡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質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如不能及時找到,整個梵蒂岡城便會成為一片廢墟。還有六個鍾頭,刻不容緩,蘭登與列奧納多之女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岡的冒險之旅。兩人在查找反物質的過程中,競發現傳說中幾十年前就消亡的光照派還活躍於世,而且歷史上許多科學家皆是其成員。光照派沉寂了幾十年之後,竟然瞄準教皇選舉日這天對天主教進行復仇,而尋找殺人兇手及光照派的線索競藏在伽利略和彌爾頓的作品中!兩人與神秘的幕後操縱者鬥智斗勇,足跡遍布古老廢棄的教堂、巷道、地下室,還有陰森可怖的地下墓穴,一個個驚世之謎也隨著情節的深入而被揭開。
00科學與宗教的論戰成了這部小說的主題。這一論戰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幾百年前不計其數的科學家遭到教廷迫害,時至今日,是講授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宣傳上帝創世說仍是西方大學里爭論不休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世界的起源到底在哪裡,這一直是科學與宗教試圖解決的問題。小說中的科學家列奧納多通過模擬宇宙大爆炸來證明物質從「無」中產生,從而論證了上帝的創世說。他認為,神、佛、耶和華都是指的同一種事物,科學和宗教說明的都是一個道理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純粹的能量創造出來的。當記者問丹.布朗如何看待科學與宗教的論戰時,他說:「在許多方面,我將科學和宗教視為同一事物,二者都是人對神性的追問,不同之處在於,宗教訴諸問題本身,而科學側重對答案的追尋。」丹.布朗認為,科學和宗教只是講述同一個故事的兩種語言而已。小說表達了對信仰喪失和科學萬能論的擔憂。人類的科學水平不斷提高,而心靈、道德的發展相對來說卻有些滯後,當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可能出現的後果就難免令人憂心忡忡。作者以「天使與魔鬼」作為小說的標題,寓意深刻而又豐富。「路西弗」(撒旦在墮落前的稱呼)被光照派視作光的使者,光照派的秘密集會地也是由「天使」的指引才能找到。被宗教迫害的人們將天主教視為魔鬼,而狂熱的宗教徒則認為科學是毀滅人類的力量,是反宗教的魔鬼。誰是天使誰是魔鬼,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去問個究竟,因為我們知道,天使與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科學與宗教,人性與神性,孰是孰非,至今沒有定論,而丹.布朗在小說中恰到好處地找到了處理二者的平衡點,留給了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00同《達.芬奇密碼》和《數字城堡》一樣,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也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嚴肅小說和通俗小說的界限,大量地借用通俗小說的創作手法,具有諸多後現代小說所具有的特徵,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真正達到了曲雖高而和者眾、雅俗共賞的美學效果。在敘述模式上,丹.布朗並不摒棄傳統的敘述模式,如偵探、科幻、哥特小說的敘述方式,但又不拘泥於任何一種,還將通俗小說特有的偵探、恐怖、懸疑、神秘、言情等暢銷因素恰到好處地運用到作品之中。丹『布朗的作品集各種體裁的優點於一身,打破了傳統體裁的束縛,從而獲得了最大的敘述自由。作者的表現手法既發展了後現代、後工業時期的小說創作,又擺脫了許多後現代小說的某些痼疾,小說在這里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前進路徑和發展空間。
00丹.布朗在一開始就聲稱,小說所涉及的羅馬的藝術品、陵墓、地道、建築都是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之上,「光照派」也是確有其事,絕非空穴來風。他在小說中還大量地引用歷史資料和歷史人物,將真實的人和事納入虛幻的空間中,製造出一種亦真亦幻、虛實難辨的氣氛,體現出帶有強烈浪漫主義傾向的晚期後現代小說風格。在體驗緊張、刺激、神秘以及甜蜜的閱讀快感時,讀者隨蘭登做了一次逼真且獨特的瑞士、梵蒂岡和羅馬之旅。在「歐核中心」,讀者可以聽到對最新的科學發現的描述。丹.布朗將高深莫測的物理知識像家常話一樣娓娓道來,讓科學的門外漢對其魅力也能窺見一二。梵蒂岡之行更是驚心動魄。隨著蘭登的腳步,讀者可以在地圖上找到書中主人公們「游覽」過的廣場、街道和教堂,而且,對鮮為人知的教皇的生活、教會的儀式也能有所涉獵。丹.布朗就像一位出色而奇特的導游,不是帶領讀者去日常的觀光點,而是膽大妄為地帶領讀者擅闖禁地,屢屢遇險又處處逢生。在旅程中,丹.布朗還旁徵博引,將符號學、歷史學、天文學、宗教、建築學的知識呈給讀者,讓不同口味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關照對象。
00小說用「引人入勝」一詞已遠不能表達讀者的閱讀感受,作者並不是僅以一個貫穿小說始終的懸念吸引讀者,而是隨著情節的開展,魔術般地生出一個又一個懸念,拋出一個又一個謎團,讓讀者不得不屏住呼吸來追逐他那多變的節奏。在一連串緊張的動作和場面描寫之間,往往還穿插著對哲學和史學的思考,對當下與過去的關懷。《出版者周刊》曾這樣評論此書:「將梵蒂岡陰謀和高科技藝術交織在一起,情節曲折,出人意表,讓讀者保持高度的興奮,一口氣讀到最後。」暢銷書作家戴爾.布朗說:「《天使與魔鬼》真是一本該死的書拿起這本書我就再也放不下,不把這本書讀完我就什麼事也做不成。」
00《天使與魔鬼》就像丹.布朗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戲,觀眾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那看似無意、實則精心設計的每一個動作,注視著他手上不斷翻新的每一個道具,而當演出結束,銀幕落下,觀眾尚在驚魂未定之際或托頤沉思之時,擔當編導兼表演者的小說家丹.布朗已心滿意足地頷首謝幕,留下一個神秘的微笑拂袖而去,把觀眾又拋回到喧囂、煩躁、孤寂、無奈、尷尬、頹唐、悵惘、彷徨的現實之中。
00朱振武
00二○○五年二月一日於上海成億家園
編輯本段
書評

00一次令人難以喘息的真實冒險
00激動人心,驚險不斷,有著不同尋常的高智商。——《舊金山紀事報》 《天使與魔鬼》真是本該死的書00
0魅力無窮,懸念迭起,想像豐富——《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戴爾。布朗 一次你將永難忘懷的閱讀體驗
00丹。布朗創作了又一部撲朔迷離的驚悚小說,足以與克蘭西和卡斯勒的最好作品像媲美。——《布魯瑟書評》 驚險的貓與鼠的角逐00
0生與死的驚險懸疑小說,傳奇,宗教,科學,謀殺,神秘主義,建築和激烈的打鬥。《天使與魔鬼》好極了!——《克科斯評論》 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作品之一00
《天使與魔鬼》驚悚有之,神秘有之,而刺激的打鬥則貫穿始末。一部娛樂性極強而又令人愛不釋手的驚悚小說。——戴維娜。摩根-維茨
00《天使與魔鬼》經典至極00
0一部讓人心跳不止坐卧不安的驚悚小說。《天使與魔鬼》就如昂貝多·艾柯的小說一樣引人注目 ,像湯姆·克蘭西的小說一樣魅力無窮,像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一樣緊湊驚險,並且足以和 托馬斯·哈里斯最好的驚悚小說相媲美。《天使與魔鬼》使丹。布朗躋身於這些文學巨匠之中,並贏得了一席之地。——辛迪加專業書評家喬·莫塞里
00一場令人悚然的貓捉老鼠式的較量,一個生死攸關、扣人心弦的驚險故事,一出離奇古怪的事件,一部集宗教、科學、謀殺、推理和建築學於一體、情節曲折的小說。《天使與魔鬼》獲得滿堂彩!」——《科克斯書評》
編輯本段
2009版圖書信息

00書 名:《天使與魔鬼》
00作0者:丹·布朗
00譯0者:朱振武 王巧俐 信艷
00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00出版時間: 2009年02月
00ISBN: 978-7-02-006710-7
00開本: 890×1240 毫米
00字數:440千字
00插頁: 1
00定價: 32.00 元

㈡ 最近看《我愛西蒙》被感動了,有哪些類似電影推薦我鍛煉一下淚點

《Love,Simon》直譯過來:我愛西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少數性取向的電影,而是一個溫暖得有如童話、但又無法套用到每個人身上的出櫃故事,鏡頭里滿滿的都是花樣年華里的青春活力,明媚的陽光、貼心的朋友、溫暖的家庭彷彿西蒙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烏托邦,電影所傳遞出的理念是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偉大的愛情。愛和種族無關,和性別無關。

以上幾部片子似乎都和夏天有關,每一部電影的定位都不是文藝片,立意也不是唯一,但就是切實的觸動到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位,希望愛與幸福像陽光一般亘古永恆。

㈢ 誰知道王小波的墓怎麼走 坐公交的話具體怎麼走

我喜歡他的有一篇叫做《肚子里的戰爭》。他寫的是在雲南插隊的時候,當時沒有正經醫生,正牌醫生都下放了以後,凈是一些獸醫在給大家看病。一旦來了闌尾病人,很少有在一個小時之內,能夠找到闌尾的。除了這個大夫之外,其他的人也上來幫著找,最後實在是找不到,病人自己掀開那個白布單子,也來幫著找。我想這個他就是對於那種荒誕年代的,那種荒誕的事情的一種諷刺吧,就是說希望這種荒誕的事再也不要發生了吧!

我一向覺得他有兩個東西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說他的那種已經形成了的個人的寫作風格,我覺得這個並不簡單。另外,我覺得他有一個思路,就是一種很與眾不同的思路,這從他的雜文里可以看出來。就是他想問題的那種方式、角度好像老跟別人不太一樣。我有時候也挺納悶的,就是他這一套從哪兒來的?當初我們談戀愛的時候,我這個人是比較正統的吧,用咱們的話說,老覺得他那兒有一種挺新鮮的思路似的。小波當初最早《黃金時代》在國內出了以後,給一位老同志看,他就提出這個是不是文學還是應該提升人的靈魂?小波始終對這句話有點耿耿於懷,他就是覺得… 怎麼說…我想他主要的不高興就是他這種看法,和他心目中的文學離得太遠了。就是他心目中的文學是美,就是美本身,是一種想像力,澎湃的想像力。什麼教育,什麼這些東西,都不關他的事。他也有一種觀點就是說:一切都不能夠強加於人,就是說你即使是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強加於人。你比如說他有一次講到「天鵝湖」,就是說有一個外交官在那兒看「天鵝湖」,看到第一百遍的時候,他還在一個藝術的層面,然後看到兩百遍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物理學的,就看到有一些物體在挪來挪去,然後看到第三百遍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哲學的層面了。就是這個東西…對於任何強加於人的東西,就算再好的東西,哪怕是烏托邦,他也是很反對烏托邦的。我覺得這個思想和羅素的思想也特別接近了。

他經常愛引用羅素,就是說一個設計得好好的一個社會,或者是…如果是強加於我們的,那麼裡面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我想他這個實際上還是一種反對傳統的這么樣的觀點吧。還是希望五四以來,咱們中國知識分子在一直做的這個事,就是希望把理性、民主、科學給介紹進來。還是做了這件事,而基本上還是這個思路。就是那種自有知識分子,那種思想傳統,就是覺得那些東西相當的誤國。就是它已經幾千年了,我原來也有一個想法就是說一個社會,它最可能有的東西就是它一向有的東西,它不太可能有的是它沒有過的東西。所以就是說西方的東西有好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學,而不是說不…我現在還是這么樣一個立場。

(1997年4月,非常有才華的北京作家王小波正准備出版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不幸的是,他突然發了心臟病在北京去世,自己也成為沉默的一員。當時他的妻子,社會學家李銀河正在英國劍橋大學作研究,從此兩個人陰陽相隔。不過王小波的身後並不寂寞,在他去世的一年當中,李銀河整理和出版了亡夫的文稿,引起了一股「王小波熱」,特別是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對他的思想非常感興趣。比如說,在北大校慶期間的書展當中,王小波的書就一路暢銷。那麼王小波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作家?又是怎樣的一位丈夫呢?就讓我們跟隨他的妻子一起走進他的精神家園。)

Y(楊瀾,下同):

在北京郊區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墓地,最後為什麼選在昌平的這個公墓里呢?

L(李銀河,下同):

在北京我們也找了好幾個墓地,比如說通惠靈園、八達嶺的靈園。但是最讓我們不滿意的就是說,他們非得要橫平豎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別整齊。後來我覺得這個特別不符合小波的個性,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是要特立獨行,稍微…怎麼也得與眾不同。然後我就跟他們靈園的負責人提這個要求,我說你們怎麼就不能理解別人稍微地想有點與眾不同的這種要求呢?後來他就給我們講了,說像我們這兒公安局長也有,縣委書記也有,都跟人家一樣…。

Y:大家還沒提特殊要求,你們一個平民百姓還想干什麼。

L:對,好像就是說人家覺悟那麼高,好像我們覺悟很低似的。聽了這個,我就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然後我就說要不然算了,就是說放在家裡,或者將來找一個機會海撒算了。後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朋友介紹這個浮山靈園,我們去看它有自然的山上的大石頭,我們就想直接選一塊天然的石頭,上面刻上幾個字,然後他們就同意了。最後這件事做成了,就現在這個樣子,在那個大花崗岩石頭上請一個書法家叫曾輝的,寫了「王小波之墓」五個字,生卒年月。然後就是底下鑿了一個洞,把骨灰盒放進去,一切都做得很簡單。

Y:對,很簡單。做這個墓穴花了多少錢?

L:就六千塊。

Y:在現在來說很便宜了。很多人要花好幾萬塊錢修一個規規正正的大理石的那種,上面還有各種頭銜,比如說黨委書記、研究室主任這些頭銜。小波在自己…因為他算是英年早逝,45歲都不到就突發心臟病。在過去你們兩個都沒有任何預感嗎?

L:對,就是一點都沒有,好像從來沒想到過。因為你看就是大概前年的時候,我們還一起上泰山,然後他從底下一直走到頂上,完全沒事。可是當時我都不行了,有點哮喘,我都拿那個直噴霧什麼的,他倒沒事,所以我們一點都想不到。

Y:有沒有想過他好像…有一些朋友說他一直就是唇色都比較發紫,很有可能是那種供血不足的一種表現,有沒有引起過你的注意?

L:對,我問過他。我說你嘴唇怎麼老是紫的,後來他還跟我講得頭頭是道,他說這個是什麼二尖瓣,可能閉鎖不全吧。是不是人靜脈血和動脈血一混,嘴唇就是紫的?可能他那個意思好像他從小就這樣,好像沒事一樣,他就給我這么一個印象,好像一直是這樣,一直也沒事。

Y:我聽到有些圈裡的朋友說,最後幾次見他,就覺得他臉色非常不好。他有沒有跟其他的朋友談到過,我可能有點不行了。

L:我想他當時可能有預感,一個是後來這個事出了以後,有一個記者告訴我,說他在一次開會的時候跟他說,說我現在得了一種病,我可能要死了。當時大家一聽王小波說話,就是那麼一個沒准備,特別隔著的一個人。對,大家就覺得他開玩笑,根本就沒當真,但是這個事事後回憶起來…。另外就是我當時在英國,他給我打電子郵件,我們用電子郵件通信的時候,他說最近特別顯老,他說都不敢往鏡子裡面看什麼的,然後我當時也說我也特別顯老,我也沒當一回事。

Y:你們一直就是沒有特別認真的,特別嚴肅的來考慮過這個健康的問題。

L:對,就是沒以為真的有一個…。

Y:那個時候你是在劍橋大學做研究,他去世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嗎?

L:對。

Y:情況是怎麼樣的?

L:當時旁邊沒人,就他一個人,當時就是夜裡11點半的時候,樓下的鄰居聽他叫了兩聲,當時他們有點害怕,因為叫的聲音太大,他們以為別出什麼事什麼的,也沒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帶著人上去,看得時候就發現了。

Y:所以他一晚上也沒有…即使要急救的話也沒有任何辦法。你有沒有自責過自己不在他身邊,他是死在電腦邊上的是不是?

L:不是,他當時已經睡下了…我想,如果要是我能在身邊的話可能好一點。當時我到英國去作訪問學者的時候,也想過是不是讓他去,我們正經商量過幾次讓他去,後來也沒去成。我想可能…但是後來好多朋友安慰我就說:即使你在也沒辦法,我覺得他的也是。

Y:因為他心臟突然的衰竭了。

L:對,這種情況。

Y:其實很多中年人這種早逝都是因為完全是心臟病。自己有心臟病但是一點都不知道,所以第一次爆發的時候,就特別容易就過去了。

L:不過也沒有帶著葯什麼的。

Y:也沒有準備。那是誰最先找到你,把這個消息告訴你的?你當時是怎麼一個…?

L:當時他們找我非常困難,因為我在那邊換了幾個地方,電話家裡不知道,我只是和小波通電子郵件。他們就通過系裡什麼的找我,最後還是一個朋友電話最先打到我,那時候已經過了一兩天了可能。當時他們沒有告訴我真話,他們就說出事了,你必須得馬上回來。但是我再問他們就不說了,我估計他們可能怕我路上受不了,不安全吧!

Y:你那時候想會出現什麼事呢?

L:我當時有點猜到,我當時是…因為他們那麼吞吞吐吐的,我反而更猜到。但是我還是抱著一線希望,是不是就是急病什麼的。我想他們也是故意的,就讓我猜不到,就不讓我得到最確切的那個消息。

Y:回來以後還跟他有一次遺體告別,還是算見了一面的,是吧?今年的4月11號,也是小波去世一周年。到現在去世一年多了,你覺得現在你的那種悲痛還很沉重嗎?

L:我覺得好像正好在一周年的時候,像是一個坎兒,就是心裡一下松下來了,就是這以前一直好像緊綳綳的那種感覺。

Y:你為什麼會這樣松下來?

L:可能是我覺得後來在這一年裡頭編了很多他的書,主要就是他那個三本書吧!一本是雜文隨筆全編,還有《沉默的大多數》,另外有一本就是他的《小說劇本集》,他最主要的著作是三部曲,時代三部曲。但是他還有一些散載別處發表,比如說「東宮西宮」,他那個就是中國第一部同性戀電影,是張元導演邀請他寫的。另外有一本就是早期作品和未盡稿集,一共是這三本書。用了很多時間在編他這個稿子。

Y:所以一周年的時候,你覺得你已經把這些事情完成了,可能心裡覺得鬆了一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紀念他。

L:對。

(在人們的眼中,李銀河和王小波都不是俊男靚女,而且李銀河說在生前,王小波也沒有送過她什麼禮物。在公共場所兩個人也很少有非常親昵的舉動,只有在她去英國前,王小波到機場送她,臨別的時候曾經用力地抱了抱她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之中,也沒有想到那一次竟會成為永訣。)

Y:有人也說,說王小波這樣走得也不拖泥帶水,就好像他的那種性格一樣。在他去世前,你們一直通過電子郵件來互相聯系,你有沒有記得你們有些什麼樣的內容,當然是適於公開的那一部分。

L:我們一般就是說點家常,有時候我也是有那種…比如我在那邊搞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材料,我就給他傳過來,也做過這個。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們就開始試在那個網上對話,其實網上對話有一種就是平台式的,直接你一句我一句,可以直接寫的。我們還沒找到這樣的東西,但是我們就試著他發一封,我發一封,因為每一封中間也就五分鍾,我們當時就可以這樣來…。我記得我給他寫的第一封就寫:地瓜地瓜,我是土豆。然後他回來就是說:土豆土豆,我是地瓜。這個可能得…對暗號了。看過大陸電影的那個什麼。

Y:過去那種反敵特的,什麼國民黨軍隊的了,用一些這種密碼。

L:對,那個聯絡方式。

Y:你覺得他是一個很有童心的人嗎?

L:對,我覺得他是。

Y:你在出國前的時候,你們有沒有一起出去玩或者是…?

L: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家旁邊有一個小公園,叫玲瓏園,我們經常上那散步什麼的,用小波的話說做傾心之談,然後也去放風箏。

Y:真的,你們兩個人在一群孩子中間放風箏?

L:對,好像當時就是我們歲數最大。

Y:他開心嗎?

L:對…特開心,好像是風箏的時候就返老還童了吧!

Y: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好像很羨慕你們倆這種情投意合的夫妻之間的關系。你們倆是什麼時候開始談戀愛的?

L:最早認識是1977年,1977年那時候我大學還沒畢業,他當時是一個街道廠的工人。但是我是從我們兩個的一個共同的朋友那兒先看到他的小說,就是手抄本的小說,然後才見到他人的。

Y:什麼樣的一本小說呢?

L:那個小說叫《綠毛水怪》,後來收在他的早期作品集里頭,當時看了印象很深。

Y: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因為我沒有看到過那本書。

L:那個小說寫的算是一個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就是男孩女孩都有點朦朦朧朧的。後來他們沒有講明白就是插隊去了,然後陰差陽錯,這個男孩找不到了。這個女孩一直等男孩,後來等不到,女孩就跳海而死。然後這個男孩再去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可是後來這個男孩就到海邊,就發現有一次就碰到這個女孩,已經變成一種全身都是綠毛的水怪,但是她在水底下有一種更自由的生活,後來那個男孩決定要跟女孩去,可是這個時候又因為他突然著涼了在海上,就沒去成。然後這個女孩就失望而走了,大概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Y:這個故事為什麼能觸動你呢?

L:我覺得好像很微妙的一種感覺。當時我記得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就是他裡面提到了杜斯托耶夫斯基的一個很偏的小說,叫《Netoo hka Nezvanova》。我記不太清那名,但是當時我正好看了這本小說,我對這個小說的那種感覺,正好是他書里寫的那種感覺。我當時就覺得…

Y:真想認識他。

L:對,我就想要跟這個人可能早晚會有點什麼事發生,就是有這種預感。

Y:那你覺得你現在自己是不是也有點像這個《綠毛水怪》里的那個 …,當然你這個角色有一個轉換,就好像他是那個姑娘,已經先走一步了。他可能現在生活在一個很自由的王國里,然而你好像是那個小說里的小夥子,留在這個世界上,並不能夠跟著他一起去。

L:對,後來我還寫過一個回憶文章,叫《綠色水怪和我們的愛情》,其中就提到:我說小波現在也許就在海里,或者是在天上,我不知道他在哪兒,但是我覺得他是幸福的。

Y:那後來你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怎麼見到他的?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樣子的?

L:第一次就是我在他們家看見他這個小說的這個朋友,他帶我…實際上說是去看他爸爸,他爸是一個邏輯學教授,當時他可能純粹是看他爸爸。我當時心裡就留了個心,就是說想去看看小波了,當時一看之下,就覺得這個人真夠難看的了。

Y:大失所望,原來想的是一個白馬王子?多才多藝。

L:後來看順眼了就不覺得難看了,當時就覺挺那個,這就是第一次。後來我們單獨見面的第一次,是當時我在《光明日報》當編輯,他去了,我們聊天,這等於是第一次單獨見面。聊了沒多久,他就問我說:你有朋友沒有?我當時沒朋友,我就說我沒有,然後他說你看我怎麼樣?

Y:你太丑了。

L:沒有,我沒有,我當時就說我得想想。不過能看出來他是相當的自信。

Y:當時他是一個街道廠的工人,而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又在日報社做編輯,應該說所謂的社會地位是很懸殊的,但是他很自信。

L:我還記得當時好像我跟他通信,我的信上不是有那個信封,好像寫什麼《光明日報》什麼國務院研究室,有一段時間,他們廠里的人就說 …好像就是覺得了不起了似的。

Y:小波攀上高枝了。

L:實際上他這個人,我覺得在智力上能夠讓我佩服的男人不多,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

Y:你們倆的愛情生活那個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你也專門把他過去寫給你的情書整理了一部分,然後出版了。你覺得那個時候最打動你心的是什麼?是不是那情書寫得太好了?所以你後來覺得…。

L:對,肯定抵擋不了。是…有個關系,當時後來剛認識不久,我就出差到南方,他自己實際上沒有發出的信就寫了好多好多,回來一看,我就頂不住了。你想想就是說一個小說家,他又動了真情之後,能寫出來什麼樣的東西,一般的人我想誰也頂不住。

Y:在給你的情書里,王小波也把你比作是一個無價之寶。你覺得他最欣賞你的是什麼?

L:我覺得可能主要還是智力方面吧,可能另外還有就是我的真摯他挺喜歡的。我這個人很真。說起智力吧,就打個比方他跟我說:有個朋友智商特別高,他老婆也特別漂亮,賢妻良母。但是老有一個感覺就是說,他扔一個球,對方老接不住。後來我問小波,我說你扔球我接住接不住?後來他說你還是接住了。

Y:你們倆球扔來扔去的,有一種交流。對,那你覺得你們倆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樣的,很平等嗎?

L:我覺得很平等,一種很平等的交流。

Y:你們倆有沒有吵過架呢?

L:我好像生來不太會吵架,他也不會你一句我一句那種吵架,所以我們基本上沒吵過架。但是有幾次吧,次數不多,可能我把他氣得有點那個,他一生起氣來就是出氣長進氣短。

Y:沒話,找不著話了。

L:他也不會那麼大吵什麼的。

Y:所以在鄰居聽起來,你們家還是比較安靜的。

L:對,從來。

Y:你看他有真正生氣的時候嗎?那種暴怒的時候,有沒有?

L:你看他平常脾氣很好的,可是他要怒起來的話挺嚇人的,就有一次我見過。我們倆上雁盪山去旅遊,當時我們買了對號入坐的長途車票,一些老農民根本就不管這一套,就坐上去了。我們上車以後,我們那個座上人家坐了就不起來,讓我就沒有辦法,忽然聽到王小波好像喊了一聲:我們走。打雷一樣,然後全車的老農民都嚇壞了。對,我也很意外,我說他真怒起來是那個樣子。

Y:他平時給我們的形象就是你看他的照片:一歪頭,咧嘴一笑,有一種無可奈何,又有一種不以為然,好像總有一種自己的個性在里邊。給我們的形象總是那樣的,蔫蔫的,但有時候倔起來也發一點讓人嚇一跳的話。

L:他這個人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他在熟人、朋友面前,好像是屬於那種侃侃而談的,是一個特好的朋友。要是他不喜歡的人,他就一句話沒有,是這么一個人。

Y:你們兩個為什麼決定不要孩子?對不起,這個話題太個人化了。在你們這個年紀想到不要孩子,兩個人自由自在這樣過日子的人,還不算太多。在你們那個年代,應該是80年結婚。

L:對,80年。我們婚前就說好了不要孩子的,我們可能是趕上第一撥做這種選擇的。在以前,大家都好像就沒想到有這種可能性。我們有一個好朋友詩歌畫家,他就說:當初我們怎麼就沒有想到過有這種可能性。就覺得結婚生孩子,自然而然就下來了,就沒想到有這么樣一種選擇的可能性。

Y:現在當王小波去世以後,你有沒有後悔過?就是想如果當年我們要一個小孩,好像就是他的骨血能夠留下來,然後你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寂寞。因為我知道你現在已經不住在你們原來的房子,搬回你母親家住。如果有一個孩子,也許你的感覺不一樣。

L:對,要說一點沒有好像也不對。但是我仔細想了想這事,如果他要是還活著,我們可能還不要,是會這樣的。

Y:剛才我們談到小波非常欣賞你的智力和你那種比較純朴的個性,那麼你欣賞他什麼呢?他是一個不修邊幅的男人,應該可以這么說。

L:我覺得他很男性,另外就是他的智力是很高的。我覺得他真正讓我佩服的,雖然我這個人挺前衛的,但是我還是有點隨俗,就是說我覺得在一對夫妻的關系裡面,好像男的應該比女的強。

Y:你還是這種…?但你是博士後,是吧?

L:對。就是從所有世俗的標准看,他才是一個碩士,我是博士後了。按世俗的標准我比他高似的,工資他好像也從來沒有高過我,但是我就覺得他在智力上確實是…他寫小說的才能是我特別佩服的,真正有值得我佩服的地方。

Y:好像你也談到過,他有這種非常獨特的文風,同時他還有非常犀利的一種思想。你覺得他這個人在人格上,你非常尊重他嗎?在我看來他好像不是那種為功利所左右的人,可以說他是一個比較清高的人。

L:對,也許可以用這個詞吧,清高,比如說他不入作協。後來他的小說在台灣得獎,就是《黃金年代》,在《聯合報》得了最佳小說獎,第十三屆,還有第十六屆的《未來世界》。後來我就想是不是應該入作協?

Y:你還是比他實際一點。

L:對,我比他世俗一點。他就說了這么一句話:連王朔都不入,我怎麼能入?好像這個意思就是,他非常特立獨行。

Y:那就是說他很喜歡王朔了?

Y:有人也說,說王小波這樣走得也不拖泥帶水,就好像他的那種性格一樣。在他去世前,你們一直通過電子郵件來互相聯系,你有沒有記得你們有些什麼樣的內容,當然是適於公開的那一部分。

L:我們一般就是說點家常,有時候我也是有那種…比如我在那邊搞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材料,我就給他傳過來,也做過這個。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們就開始試在那個網上對話,其實網上對話有一種就是平台式的,直接你一句我一句,可以直接寫的。我們還沒找到這樣的東西,但是我們就試著他發一封,我發一封,因為每一封中間也就五分鍾,我們當時就可以這樣來…。我記得我給他寫的第一封就寫:地瓜地瓜,我是土豆。然後他回來就是說:土豆土豆,我是地瓜。這個可能得…對暗號了。看過大陸電影的那個什麼。

Y:過去那種反敵特的,什麼國民黨軍隊的了,用一些這種密碼。

L:對,那個聯絡方式。

Y:你覺得他是一個很有童心的人嗎?

L:對,我覺得他是。

Y:你在出國前的時候,你們有沒有一起出去玩或者是…?

L: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家旁邊有一個小公園,叫玲瓏園,我們經常上那散步什麼的,用小波的話說做傾心之談,然後也去放風箏。

Y:真的,你們兩個人在一群孩子中間放風箏?

L:對,好像當時就是我們歲數最大。

Y:他開心嗎?

L:對…特開心,好像是風箏的時候就返老還童了吧!

Y: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好像很羨慕你們倆這種情投意合的夫妻之間的關系。你們倆是什麼時候開始談戀愛的?

L:最早認識是1977年,1977年那時候我大學還沒畢業,他當時是一個街道廠的工人。但是我是從我們兩個的一個共同的朋友那兒先看到他的小說,就是手抄本的小說,然後才見到他人的。

Y:什麼樣的一本小說呢?

L:那個小說叫《綠毛水怪》,後來收在他的早期作品集里頭,當時看了印象很深。

Y:什麼樣的一個故事?因為我沒有看到過那本書。

L:那個小說寫的算是一個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就是男孩女孩都有點朦朦朧朧的。後來他們沒有講明白就是插隊去了,然後陰差陽錯,這個男孩找不到了。這個女孩一直等男孩,後來等不到,女孩就跳海而死。然後這個男孩再去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可是後來這個男孩就到海邊,就發現有一次就碰到這個女孩,已經變成一種全身都是綠毛的水怪,但是她在水底下有一種更自由的生活,後來那個男孩決定要跟女孩去,可是這個時候又因為他突然著涼了在海上,就沒去成。然後這個女孩就失望而走了,大概就是這么一個故事。

Y:這個故事為什麼能觸動你呢?

L:我覺得好像很微妙的一種感覺。當時我記得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就是他裡面提到了杜斯托耶夫斯基的一個很偏的小說,叫《Netoo hka Nezvanova》。我記不太清那名,但是當時我正好看了這本小說,我對這個小說的那種感覺,正好是他書里寫的那種感覺。我當時就覺得…

Y:真想認識他。

L:對,我就想要跟這個人可能早晚會有點什麼事發生,就是有這種預感。

Y:那你覺得你現在自己是不是也有點像這個《綠毛水怪》里的那個 …,當然你這個角色有一個轉換,就好像他是那個姑娘,已經先走一步了。他可能現在生活在一個很自由的王國里,然而你好像是那個小說里的小夥子,留在這個世界上,並不能夠跟著他一起去。

L:對,後來我還寫過一個回憶文章,叫《綠色水怪和我們的愛情》,其中就提到:我說小波現在也許就在海里,或者是在天上,我不知道他在哪兒,但是我覺得他是幸福的。

Y:那後來你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怎麼見到他的?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樣子的?

L:第一次就是我在他們家看見他這個小說的這個朋友,他帶我…實際上說是去看他爸爸,他爸是一個邏輯學教授,當時他可能純粹是看他爸爸。我當時心裡就留了個心,就是說想去看看小波了,當時一看之下,就覺得這個人真夠難看的了。

Y:大失所望,原來想的是一個白馬王子?多才多藝。

L:後來看順眼了就不覺得難看了,當時就覺挺那個,這就是第一次。後來我們單獨見面的第一次,是當時我在《光明日報》當編輯,他去了,我們聊天,這等於是第一次單獨見面。聊了沒多久,他就問我說:你有朋友沒有?我當時沒朋友,我就說我沒有,然後他說你看我怎麼樣?

Y:你太丑了。

L:沒有,我沒有,我當時就說我得想想。不過能看出來他是相當的自信。

Y:當時他是一個街道廠的工人,而你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又在日報社做編輯,應該說所謂的社會地位是很懸殊的,但是他很自信。

L:我還記得當時好像我跟他通信,我的信上不是有那個信封,好像寫什麼《光明日報》什麼國務院研究室,有一段時間,他們廠里的人就說 …好像就是覺得了不起了似的。

Y:小波攀上高枝了。

L:實際上他這個人,我覺得在智力上能夠讓我佩服的男人不多,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

Y:你們倆的愛情生活那個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你也專門把他過去寫給你的情書整理了一部分,然後出版了。你覺得那個時候最打動你心的是什麼?是不是那情書寫得太好了?所以你後來覺得…。

L:對,肯定抵擋不了。是…有個關系,當時後來剛認識不久,我就出差到南方,他自己實際上沒有發出的信就寫了好多好多,回來一看,我就頂不住了。你想想就是說一個小說家,他又動了真情之後,能寫出來什麼樣的東西,一般的人我想誰也頂不住。

Y:在給你的情書里,王小波也把你比作是一個無價之寶。你覺得他最欣賞你的是什麼?

L:我覺得可能主要還是智力方面吧,可能

㈣ 【看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一、電影基本信息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由[盧卡·瓜達格尼諾]執導,[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漢莫][邁克爾·斯圖巴]主演的同性片,於2017年1月22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映。

該片改編自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4歲的美國博士生奧利弗在義大利結識了17歲的少年艾利歐,兩人從而發展出一段曖昧關系的故事 。

2017年11月,該片獲得第27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同年11月29日,被英國《帝國》雜志評選為2017年度十佳電影;同年12月,獲得美國電影學會2017十佳影片。,該片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電影類最佳劇本;同年3月5日,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中文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外文名

Call Me by Your Name

其它譯名

以你的名義呼喚我、喚吾汝名

出品公司

Frenesy Film Company

發行公司

索尼經典

導 演

盧卡·瓜達格尼諾

編 劇

盧卡·瓜達格尼諾、詹姆斯·伊沃里、沃爾特·法索

類 型

愛情、劇情、同性

主 演

提莫西·查拉梅,艾米·漢莫,邁克爾·斯圖巴

片 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17年1月22日(美國聖丹斯電影節)

對白語言

英語、義大利語

二、標題解讀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以自己的名字呼喚愛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概念?

按東方的思想理解就好比元曲《我儂詞》中的「你儂我儂」一樣,愛到無法分割。

導演也給出過自己的看法,這意味著自己在愛人面前,徹徹底底的投降。

小說還翻譯為《夏日終曲》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過去就困在過去,像夏日黃昏將近時原野上的螢火蟲。」下一個夏季還會有蟬鳴,但去年的鳴蟬已經死去。「夏日終曲」,彷彿讖言或總結,這是一個在夏天開始和結束的故事。呼應影片中在游泳池邊,奧利弗和埃利奧讀赫拉克利特的文字。

三、看電影的第一感覺

電影如同一首憂傷的愛情詩,把我的心都融化了,也讓我想起了許多愛情詩

如秦觀的《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如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如「一生至少該有一次, 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結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經擁有, 甚至不求你愛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 遇到你。」

那天,我初次遇見你

你閃亮得如同一顆星

我只是人群中的一點

一撮沙……

還讓我想起曾經最愛聽的梅艷芳的歌《一生愛你千百回》

四、情節

情節:奧利佛到來,相互認識,一起去小鎮開銀行賬戶,一起游泳,打排球,去酒吧。彈鋼琴調情試探,埃利奧寫紙條表達自己對奧利佛復雜的心緒,談海德格爾,舞會看奧利佛跳舞,與女孩瑪西亞幽會,游泳,早餐,兩人鬧別扭,打撈雕塑,兩人和解。埃利奧在家裡到處找奧利佛的氣息,看他的書,躺在他的床上。晚上媽媽讀故事,鼓勵埃利奧說出來。

第二天在雕塑前表白,兩人去埃利奧的秘密基地,第一次親吻。餐桌旁流鼻血,等奧利弗回來。與瑪西亞約會,寫情書,收到情書,與瑪西亞約會,接待父親的兩個同性戀朋友,與奧利佛徹底拋棄了猜忌,兩人水乳交融,度過了奧利佛在埃利奧家的最後三天。一起去羅馬旅行,送別奧利佛,回家與父親的對話,光明節接到奧利佛的電話知道奧利佛要結婚了,壁爐前流淚。

五、人物

爸爸、媽媽、埃利奧

奧利佛,瑪法爾達,老園丁

基婭拉,瑪西亞

先說說幾個配角:

1、爸爸媽媽:有知識,懂孩子的需求,知道了孩子的心事,有意無意撮合他們兩,為他們在一起創造條件。

媽媽,給他讀騎士和公主的故事,鼓勵埃利奧愛了就勇敢地告訴對方。看到埃利奧戴的項鏈,告訴埃利奧,奧利佛也喜歡他,讓埃利奧和奧利佛一起去羅馬旅行,接埃利奧回家,在車上默默撫慰傷心的埃利奧,光明節接到奧利佛電話,把電話讓給埃利奧和奧利佛說話。

爸爸,去打撈雕塑前看出他們二人鬧別扭,為避免尷尬,特意叫奧利佛做到前排來做向導,看到二人和好,說事情完了,他們還可以在海里游泳,創造條件讓二人在一起。二人在海邊互相呼喊對方的名字。奧利佛走後,父親對埃利奧說出了自己的對他們的兩在一起的羨慕。 「你們很幸運能遇見彼此,因為你也善良。在最猝不及防的時候,上天就狡詐的找到了我們最脆弱的地方。你只要記住,我在這里。現在你可能不想去感受什麼,或許你從來不希望去感受什麼,或許你不願意向我傾吐這些事情,但是請你感受你所感受的,你有過一段很美好的友誼,也許超越了友誼,我很羨慕你。在我看來多數父母會希望這一切煙消雲散,祈禱他們的孩子就此放手, 但是我不是這樣的父母,為了快速癒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在三十歲時,自己的感情就已破產,每開始一段新感情,我們能給予的便越少,但是為了讓自己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我也許曾經接近,但我從來沒擁有過你們擁有的,總有些什麼在阻撓我,或是擋在我面前,如何過你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記住,上次賜給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而在你領悟之前,你的心已經疲憊不堪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人願意再看它一眼,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你充滿了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2、像家人一樣的廚娘瑪法爾達和園丁安喀斯。默默關心著埃利奧一家人和奧利弗。在流鼻血事件中,安喀斯笑著看他們二人在桌子底下用腳調情,埃利奧送走奧利佛落寞地回來,安喀斯也是一副傷心的樣子為他們難過。

3、來自巴黎的法國女孩 瑪西亞 ,善良多情,和埃利奧一樣愛讀書,愛上埃利奧,雖然隱隱知道埃利奧可能並不愛自己,愛奧利佛,還是和埃利奧約會。在埃利奧和奧利佛在一起的三天,她同樣忍受著失戀的煎熬。最後看到,送奧利佛回來的埃利奧那麼傷心,她還是原諒了埃利奧,兩人約定永遠做朋友。

喜歡看書的人善於隱藏真實的自己,喜歡看書的瑪西亞,坦白自己在埃利奧面前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因為怕自己受到傷害。最後她說喜歡埃利奧送給她看的詩集,特別喜歡義大利女詩人,安東尼婭波齊的詩。

假如我永遠地走了

假如我永遠地走了 我的什麼東西總會留在

我的世界上——在一片喧囂中

留下沉默的淡淡的印痕——在一片藍色中

留下白色的細細的氣息

十一月的夜晚 一個瘦弱的小女孩

在大街的角落 叫賣一束束菊花

遠方閃爍的冰冷的綠色星辰好象有人在哭泣

誰曉得在什麼地方

當我應該走了 永遠地走了

這個世界總有人 為我 去尋找一枝菊花

——安東妮亞·波齊那

熱情開朗的基婭拉,愛上陽光帥氣的奧利佛,但或許只是捧場做戲,並沒有真正的感情。

主角:

埃利奧:十七歲的少年,有著一張消瘦清俊的臉龐,在遇到奧利佛之前,每年的暑假都和父母到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安靜的小鎮度暑假。讀書,譜曲,彈鋼琴,跳舞,打排球,游泳,談戀愛,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奧利弗的到來徹底打亂了埃利奧的生活,高大帥氣,陽光開朗的奧利弗一來就俘獲了埃利奧的心,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能在埃利奧的心中掀起波瀾。羞澀的他不敢向奧利佛表白心跡,他想盡辦法試探他,接近他,尋找著奧利佛在家裡留下的氣息,最終在父母的鼓勵下他鼓起勇氣,表白了,而奧利弗因為怕傷害他,而躲避他,這讓他深陷求之不得的痛苦之中,只能用各種辦法排遣痛苦,彈鋼琴,約會女朋友,寫了一張又一張的情書,得到了奧利弗的回信,他是那麼的開心,一天漫長的等待之後,終於迎來了夜晚,當真的面對奧利弗時,他卻說,我很緊張。互訴衷腸後的兩人,如魚得水,形影不得,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幾天相戀時光,車站送別愛人後的埃利奧,肝腸寸斷,幸好有父母,朋友的安慰。

奧利佛:善良溫柔,高大帥氣又博學多識,面對敏感多情的又同樣才華出眾的埃利奧,他當然也是心生好感,只是如他自己所說,在打排球時,與埃利奧有了第一次身體接觸,他以為埃利奧不喜歡他,後來慢慢知道了埃利奧對自己的愛,他處於對埃利奧的保護,覺得自己不應該接受這份感情,於是又疏遠他,這讓埃利奧備受煎熬,當然奧利佛也同樣是難過的,只是電影沒有呈現奧利佛疏遠埃利奧之後的畫面。兩人互訴衷腸之後,可以看到,奧利佛對埃利奧的愛絲毫不會比埃利奧對他的感情要少。即使分別之後,奧利佛要結婚了,他依舊愛著埃利奧,但現實無法逃避,悲劇無法避免。

六、細節:

1、兩處等待的情節都很動人

一是埃利奧流鼻血之後,奧利佛出門。埃利奧見人就問他們看到奧利佛嗎。顯示躺在兩個女孩的身邊,女孩邀他出去,他說媽媽會不放心的,隨口就問看到奧利佛了嗎?接著出門看到媽媽,也問看到奧利弗了嗎?傍晚,坐在院子里的樹下痴痴等著奧利弗,問廚娘,看到奧利弗了嗎?把六芒星含在嘴裡,默默思念半天不見的奧利佛。影片此時的音樂是Sufjan Stevens演唱的《Futile Devices》特別傷感,迷離,正契合埃利奧當時深陷不能見奧利弗的煎熬中,不能自拔。

二是兩人互通了紙條之後延續一天的等待,在奧利弗刻意躲避埃利奧的幾天後,埃利奧坐在書桌前斟酌再三,撕去了直白熱烈的告白,最終從門下遞給奧利佛的紙條上只寫著:「我難以忍受沉默,我需要和你說話。」 第二天,他看到書桌上奧利佛的留言:「成熟點,午夜見」。

埃利奧看了一眼手錶,將奧利佛的紙條放在唇上揉搓。這之後漫長的等待中,埃利奧看錶的動作重復出現,共有7次,隱隱表現出對時間流逝的不耐。即便一下午埃利奧都在與瑪西亞親熱,他也因為頻繁看錶而顯得分心,似乎他與瑪西亞纏綿只是為了試圖轉移注意力、熬過這漫長等待罷了。

「我讓自己圍著別的什麼事忙碌,我故意遲到;但在這種游戲里,我總輸,不管幹什麼,我還在老地方,什麼也沒做,十分准時,甚至提前。」巴特眼中戀人註定的角色便是:等待的一方。等待是戀愛的明證:「我在戀愛著?——是的,因為我在等待著。」

另一邊,奧利佛內心也同樣充滿焦灼感,為了側面體現出這一點,在中午埃利奧離開飯桌時,導演讓奧利佛握住埃利奧的手腕,看似漫不經心地詢問時間。

鏡頭對手錶的特寫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埃利奧在閣樓與瑪西亞親熱前小心翼翼地將手錶取下放在桌台上,一次是晚上埃利奧彈完琴後他的父親將手錶遞回給他,這一意味深長的動作也是這場等待接近尾聲的信號。

等待是一場醞釀,它克制慾望、銷蝕需求,讓情感和慾望一點點積蓄,直到獲得時間的許可。午夜,埃利奧來到陽台,夜色如水,奧利佛輕輕把手搭在埃利奧扶著欄桿的手上,結束了一場等待游戲。僅這一個淡淡的動作,就讓觀者內心也甜蜜不已,勝過親吻和擁抱。

2、電影中他兩次出現身體異樣,一次在飯桌上突然流鼻血,一次當奧利佛在夜晚教堂門前跳舞時突然嘔吐。小說中埃利奧流鼻血是因為奧利佛在桌下用腳觸碰他的緣故,電影里雖然沒有明確點出,但園丁安喀斯把這一切看在眼裡,露出微微的笑容,還有之後奧利佛和埃利奧獨處時,奧利佛邊將腳搭在埃利奧的腳上邊問:「你不會再流鼻血了吧?」也側面體現出了埃利奧流鼻血的原因。

電影中望著奧利弗和陌生女人跳舞時,埃利奧嘔吐的情節,是埃利奧面臨和愛人奧利弗的離別,難舍的情緒無法排遣的表現。

電影里埃利奧的異樣,本身就是一種愛情隱喻。愛情與疾病之間總是相互映照,一如蘇珊桑塔格對《魔山》的引用:「疾病的症狀無非是被掩飾起來的愛情力量的宣示;所有的疾病都只是變形的愛情」。

3、幾個意象

墨鏡

電影前半段里,埃利奧和奧利佛出場時頻繁戴著墨鏡。在愛情萌芽的初始,雙方互相揣度、試探又試圖克制。墨鏡如同一具隱藏情感的假面。在埃利奧假裝對奧利佛毫不動情、極力撮合他和基婭拉時,奧利佛冷言回應。之後,二人坐在狹小的車後座,雖然緊挨著對方,卻都戴起墨鏡,直到在沙灘上二人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埃利奧同奧利佛拿起的銅像殘臂握手,宣告和解。

香煙和六芒星

抽煙是埃利奧的嗜好。奧利佛與埃利奧騎車去鎮上時,曾在一間雜貨鋪門口停下買煙。當埃利奧一邊抽著他遞過的煙一邊說:「我以為你不抽煙」時,奧利佛轉頭說:「我確實不抽。」然後抿嘴一笑。抽煙是奧利佛內心接近埃利奧的一個跡象。午夜陽台的會面,奧利佛握住埃利奧的手時,手上便夾著一支燃著的香煙。

這種模仿行為也同樣出現在埃利奧身上。奧利佛第一次與埃利奧一家在灑滿陽光的院子里吃早餐時,電影就給了他胸前戴著的六芒星一個特寫。如果電影鏡頭代表埃利奧的視角,那麼埃利奧第一天就注意到了他的項鏈。當埃利奧和奧利佛互相表露心跡之後,埃利奧告訴奧利佛自己也有一個相同的六芒星,只是不常戴,因為母親說他們是謹慎的猶太人。但這段對話之後,埃利奧就戴上了六芒星項鏈,總含在嘴裡出神。母親坐在他身邊時,也注意到了他的項鏈,用一隻手捧起六芒星,看了看,什麼也沒說,又捂在他胸前。

因為愛慕與崇拜而模仿對方的言行舉止,這樣的行為再尋常不過。這也是對片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註解之一了吧

4、性感的殘缺雕塑

奧利弗撫摸剛打撈上來的雕塑的嘴唇,與他撫摸埃利奧的嘴唇呼應。看幻燈片時,他無意間說的「他們看起來都好性感。」雕塑就如同埃利奧赤裸的上身,渾身散發著情慾。但這里情慾表達得乾乾凈凈,甚至透著一種純真。

5、猶太人身份

六芒星,光明節

七、幾個問題

1、奧利佛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吸引了埃利奧,讓埃利奧為他著迷。

帥氣的像明星一樣,愛運動,有活力。豐富的學識,奧利弗是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年輕博士後研究員,專攻前蘇格拉底學派。爭辯「杏子」的詞源來自拉丁文或阿拉伯文,研讀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聊海德格爾。

而奧利佛其實也早就為埃利奧傾倒,他年輕愛閱讀,喜歡譜曲,鋼琴談得很好,雖然才十七歲,但也學識豐富,在皮亞韋戰役雕像前,埃利奧告訴奧利佛有關皮亞韋戰役的情況,奧利佛說,還有你不懂的事情嗎?

2、埃利奧表白之後,奧利弗為什麼要故意冷落埃利奧?

不想傷害埃利奧,不想攪亂他的生活。其實奧利弗對埃利奧的愛同樣炙熱,只是他更年長更成熟更善於掩飾自己。他怕自己的感情會給埃利奧帶來傷害,開始變現得很克制,中止接吻,說他們不應該這樣。有意躲避埃利奧。知道互通紙條之後,二人才敞開心扉,盡情訴說對彼此的愛慕。小鎮大街上的接吻,說自己是多麼高興埃利奧來找自己。離別時的擁抱,離別後的電話,訴說思念之情。

3、為什麼相愛的兩人不能在一起?

埃利奧的父母沒有問題,但奧利弗不一樣他在美國,與埃利奧遠隔重洋,他說,埃利奧很幸運,有這么開明的父母。而自己不一樣,如果父親知道了自己的同性戀情非把自己關進懲戒所,而且電影最後,他告訴埃利奧自己明年春天要結婚的消息時,也說的自己的未婚妻和自己分分合合已經有兩年時間了。也就是在認識埃利奧之前他就有女朋友了。

八、主題

這不是一個復雜的故事,夏天,兩個男人的短暫相愛,影片呈現了最原汁原味的愛情。這愛與性別無關,與年齡無關,與種族無關,即使是同性戀,卻沒有來自任何方面的阻力,甚至,各方面對他們的愛情都是支持的,父母看在眼裡,有意無意的支持他們,愛著埃利奧的女孩甚至都支持他們。還有美好古老的小鎮,陽光、果園,游泳池、舞會,同齡的朋友們,一切都那麼美好。盡管如此,電影訴說的卻是一個註定不完美的愛情故事。就如沈從文筆下如世外桃源般的邊城,主人的愛情卻是個悲劇。讓人心碎。

但導演並不悲觀,借奧利弗的父親之口說出了人生的真相,盡情去體驗你的人生。即便是痛苦,那也是你真實的人生,是你活著的證明。愛過便足以。

小說中的精彩語段

在我死去的時候,你是我唯一想要道別的人。唯有那時,我稱之為「我的人生」的這個東西才有意義。萬一我聽到你過世的信息,我所知道的我的人生,還有那個此刻正在跟你說話的我,將不存在。

那天晚上我剛吐過,在回酒店的路上你吻了我。人來人往,但我不在乎,你也是。那個吻仍然在那裡,謝天謝地。那個吻和你的襯衫,是我從你那裡得到的一切。

「喜歡看書的人善於隱藏真實的自己。隱藏自己的人未必喜歡自己。」

「再過八年,我四十七歲,你四十歲。之後再過五年,我五十二歲,你四十五歲。到時候你會來吃晚餐嗎?」 「會,我保證。」 「所以你真正的意思是,只有等你老得沒辦法在乎了才會來。」…… [我們會像小廣場上那些面對皮亞韋河紀念碑而坐的老人,談起兩個年輕人在短短幾周里發現了那麼多快樂,然後在往後的人生里將棉花糖浸入那一碗快樂,生怕用完,每逢周年紀念也只敢喝想頂針那麼大的一小杯。我想告訴他,未來那兩個人無法抹去,撤銷,忘卻或重溫過去。過去就困在過去,像夏日黃昏將近是原野上的螢火蟲,不斷說,你原本可以如此。但回頭是錯,向前是錯。看開是錯。努力糾正所有的錯,結果同樣是錯。]

關於電影音樂

三部分

1、埃利奧彈奏的鋼琴曲

2、三首Sufjan stevens創作的歌曲,片頭,片尾,和中間表白後的第二天,埃利奧流了鼻血,奧利弗出門,埃利奧見人就問你看到奧利佛嗎,在家裡院子的樹下等奧利佛到天黑,嘴裡含著那條和奧利佛一樣的項鏈。

等到自己陷入到神情恍惚,電影響起起了這首歌《Futile Devices》

瀑布遊玩《Mystery of love》

片尾曲《Visions of Gideon》

3、背景音樂

坂本龍一作曲
坂本龍一,1952年1月17日出生於日本東京都中野區,日本歌手、曲作者、音樂製作人、演員、鋼琴師,[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專業學士、音響研究科碩士。1983年,主演戰爭劇情片《[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並為其配樂,該配樂獲得了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配樂獎,《M.A.Y.in the Backyard》就是其中的配樂。

表白之前,埃利奧偷偷跑到奧利佛房間,尋找奧利佛的氣息,在陽台埃利奧緊盯著奧利佛離去的背影《M.A.Y.in the Backyard》

埃利奧給奧利佛寫小紙條《Germination》

埃利奧抽著煙看奧利佛跳舞《Lady lady lady》

羅馬街頭與陌生女人尬舞The Psychedelic Furs《Love My Way》

等,還有埃利奧向奧利佛示愛的彈奏的鋼琴曲

關於時間1983****年,電影處處有暗示

餐桌上談論大選,爸爸媽媽看電視出現克拉克西,克拉克西1983年8月4日至1987年4月17日擔[義大利總理]

皮亞韋河戰役紀念碑前表白之後,埃利奧帶奧利佛去自己的秘密基地一條小河邊,渴了向以為農婦討水喝,奧利佛看到牆上的畫,畫沒有出現,但他說了貝魯奇,是莫妮卡貝魯奇,義大利國寶級女演員,歐錦賽期間,被英國花邊雜志《男人幫》推薦為義大利國家隊寶貝,事實上,貝魯奇也是很多球員心中的性感女神。

背景音樂

收音機里傳來的當時的流行歌曲

舞會上,羅馬街頭聽到的理查德巴特勒的歌《Love My Way》成為樂隊的標志性歌曲,也是美榜上的第一名。

兩兄弟Butler所組的這支迷幻草皮樂隊。樂隊最初由提姆-巴特勒Tim Butler和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兩兄弟於1977年組建於英國倫敦,最早叫做RKO, 後來改為Radio,最後在The Psychedelic Furs 與The Europeans兩個名字中選擇了前者。

㈤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郭敬明發的說是一個的電影裡面的,你們知道嗎

出自美國電影《兄弟出頭天》,但台詞為「人會死兩次」。

1、台詞如下:

You
know ,they say,we die
twice.
就像他們說的人會死兩次
Once,
when the breath leaves our body,and once when the last person we
know says our
name.
一次是我們停止呼吸另一次是最後一個我們認識的人叫出我們的名字。

拓展知識:

1、《兄弟出頭天》是由美國獅門影業發行的動作喜劇片,由費舍·史蒂芬斯執導,阿爾·帕西諾、克里斯托弗·沃肯和艾倫·阿金主演,於2013年2月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罪犯之一的道克被黑幫指派殺害他的朋友瓦爾,但是兩人決定在大開殺戒前享受最後一夜狂歡的故事。

2、衛·伊格曼,貝勒醫學院神經醫學博士後,曾在牛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他是飽讀文藝作品、詩人氣質濃郁的科學家,在美國多家報紙開有專欄。《生命的清單》醞釀了7年,集中了他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心靈的洞見,甫一推出即驚艷英美圖書界。目前已經售出22國版權,並且被改編成歌劇,2009年9月在悉尼歌劇院上演,這在當代文學作品改編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㈥ 武大博士後在杭州小區做社工,你認為這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嗎

其實對我們來說,人才本身就是相對的,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工作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這是因為如此干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對於個人來說並不是個人的損失,而對於社會層面來講,一個人的教育確實社會賦予了很大的投資,所以這樣的人才在小區做社工,確實是整合社會的損失,也從某些方面上來講,確實是人才的浪費,所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來來思考問題。

3,對於我們來說博士後在社區做社工本身就無可厚非,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而對我們來說,經歷過社會頂端教育的人才不是用來做基層服務人員的。

其實不得不說是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對於博士後個人來說,在杭州小區做社工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因此無可厚非,但從社會層面來講國家的教育並不是讓一個博士後做基層服務工作,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就是整個社會教育的損失。

其實對我們來說,武大博士後選擇去杭州想去做社工,如果確實是自身選擇的結果,那麼也無可厚非,對我們來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要自己滿意,那麼便是極好的,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接受過社會高等教育的人,選擇做社會基層的工作,更是整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