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經典電影~~ 介紹一下!!
好看的經典電影我覺得有很多啊,在這里也就簡單跟題主分享一部我覺得很經典的影片吧!
《阿甘正傳》是一部我認為比較經典的電影作品,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我讀中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是上的英語課,然後英語老師就利用那節課的時間,用多媒體播放這部影片來給我們看。那個時候我就感覺這部電影應該是出了很多年的吧,感覺那種影片的風格跟我們現在的很不像,但是電影裡面的劇情我覺得還是很好看的。
Ⅱ 《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完整劇情
五代十國間。中原大亂,盛唐滅亡.群雄擁兵自立。王(周潤發飾)以禁軍都尉身份,領兵造反.自立為王。為鞏固權力。他逐前妻,迎娶梁國公主(鞏俐飾)為後.從而得到梁王支持,穩定了政權。前妻留下一子元祥(劉燁飾)。王與後又先後生下二子元傑(周傑倫飾)、元成(秦俊傑飾)。王東征西戰國力漸盛。立元祥為太子,封元傑為將軍。王對前妻始終不忘.後宮內立其畫像,謊稱前妻已死。時時悼念。王與後的關系始終不好,後宮寂寞.終有一日後與大王子元祥通姦亂倫。[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故事.開始於王登基二十五年後重陽節的前一天……
王——關於規矩的故事
王是一個講「規矩」的男人。他最常說的話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他吃飯的桌子也是方圓搭配的圖案,一家人的位置從未亂過。他時時告誡王後與他的王子們,家所以為家是因為有規矩的存在。像大多數男人一樣.王的規矩其實就是他自己定下的。比如說他給王後定的規矩是「有病就得吃葯」.這聽上去天經地義,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王後是否有病得由王來決定。所以王後喝了二十幾年的葯。因為王認為她有「虛寒症」。男人會把問題簡單化,他們常常以此標榜,結論是吃葯就是規矩,不吃葯就是壞了規矩。對於兒子.王也定下了規矩。王不止一次對英勇神武的二王子元傑說:「你想要的,是我給的,但不能搶。」為了證明自己說話的正確性(這對男人很重要),他特意坐在椅子上與二王子元傑比武,並將之擊敗。然而王忘記了一點,他成為規矩的制定者的權力,正是他二十五年前搶來的。
然而悲劇不可避免的因素在於。所有的人都壞了「規矩」。太子元祥與王後通姦,二王子元傑起兵反叛殺入王宮,三王子元成殺太子逼王退位。王很受傷.也很痛苦。男人的傷痛可以忍受到什麼程度不在於受傷的輕重深淺。重要的是受傷的位置。比如臉是萬萬傷不得的。面子大於一切。王後與太子的錯誤自然是大大沒有面子的事情。於是王後得辦,太子得廢。王後自然辦得無聲無息為最好.例如用一種叫草烏頭的慢性毒葯將之變成植物人..男人對於「紅杏出牆」女人的恨遠高於「牆外」那個男人.在「牆內」出事也是一樣。二王子元傑的錯誤也是面子問題.本來王廢太子是准備立二王子元傑為新儲君的。可是王說過:「我不給,你不能搶。」不聽老子的話,老子就殺你一萬叛軍.只為告訴兒子一句話:「老爸說搶不得.就搶不得。」三王子元成更可惡了。殺太子就是殺我兒子。你殺我兒子我就殺你.哪怕你也是我的兒子。我的兒子。我殺得你卻不殺不得。王告訴兒子的道理。三王子只有來世再消化了....
能堅守規矩的男人,心理上都是驕傲的男人.驕傲的男人更多寂寞,寂寞是驕傲的代價。誰也搞不清是王撐起那一身黃金戰甲,還是戰甲本身支撐著王的身軀。脫掉戰甲後的王,把自己疲憊之軀置於蔣太醫特製的蒸汽葯浴之中.那時他只是一個無助的老男人,那是驕傲的代價。親人一個個死去後,老王依舊坐在方圓有序的裹子旁驕傲地說:「我不給,你不能搶」。
守規矩的男人,都是有些情懷的男人。二十五年來,王對前妻念念不忘.並將二十五年前的起居布置一直保存著,二十五年「守」的力量是令人感動的。但是二十五年後,王懷念的女人出現了。王的決定竟是——殺。很多偉大的愛情其實是我們愛上自己的愛情.而不是愛情中的那個對象。前妻的出現搶走了王二十五年的懷舊。只有殺才可以繼續自己的愛情。很遺憾,王是五代十國的大王。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沒規矩的年代,殺子奪媳,弒主屠父。北方53年間出現14個皇帝,只有非正常死亡才可以使之成為史實。其實也就兩百年後,有個叫朱熹的傢伙,發揚先賢(孔孟)儒學,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規矩推廣。這就是電影中王的理想,自此宋以後歷朝最少也有一百多年。明清更是各長達兩百多年。忍不住檢舉一下,其實朱熹其人有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評說如下:「虐待老母。不孝其親;與尼偕行,誘之為妾;開門授徒。厚素來;四方饋賂,動以萬計。」說著說著扯遠了,不過定規矩的人自己都不大守的,王太執著了。
有些女人天生就是不守規矩的,她們活著就是為了破壞規矩。可怕之處在於,十個意圖破壞規矩的女人中.可能有八九個的目的就在於破壞本身。只有一兩個是重建自己的規矩。武則天算一個。慈禧呂後之流只能算一半。王後是屬於那八九個當中的。她們在破壞的過程中.把自己也破壞掉了。
王後的破壞始於二十五年前,身為後梁國公主卻下嫁反叛的都尉,這應該是壞了規矩的事,註定了她的命運。其實王後也守了二十多年的,只是太子長大成人後。當後媽的沒守住。這一點。武則天聰明了許多。人家到廟里當尼姑等著去,於是成了正果。話又說回來,她是沒等二十多年.一個命字比規矩有力量。如果說這是愛情,那它的力量也是來源破壞規矩的原動力。反正出事了,王也知道了,按規矩你就該受罰的。比如把草烏頭毒葯當補品喝,這樣至少還有三個月有知覺的日子。
女人可以狠下心了,指使二王子元傑起兵攻入後宮逼王退位,可她又不讓動搖的情人(太子)也繫上作為叛軍標志的菊花圍巾。希望太子元祥可以逃過死劫。狠心與不狠心都不合規矩。王後都做了。最不按規矩辦事的部分是她在明知起兵的事敗露後,仍堅持起兵。這個女人似乎在表達一種意思.重陽節了,王不是要我死嗎?不妨用我的血澆澆你的菊花,不夠嗎?加上你的兒子怎樣?或者再加上一萬個士兵的血。
王後應該是一個浪漫的女人,因為即便是政變這樣血腥的殺戳行為。她也要給每一個叛軍將領親自綉上一條金菊圖案的白絲巾。這場註定失敗的兵變,對王後而言不過是生命中第一次像菊花般開放罷了,那是一場流血的儀式。她冒著敗露的風險。或者說毫不在意敗露。兵變也就像極一場浪漫的演出。當一萬人被大王的軍隊殲滅殆盡,廣場上的血水又被數萬朵黃菊覆蓋著,菊花好象多了些靈魂。比較喜歡關於絲巾的設計,無論環境與命運帶給我們什麼,有對美麗的渴望,就有希望。
大王子元祥從小就沒有母親。有心理學家認為沒有母愛的男孩大多喜歡年紀大的女人。在王後的胸懷里,他尋找的是愛情還是關懷?他沒能明白就恐懼了。他害怕他所有得到的東西,卻渴望得到他得不到的東西。他害怕與王後的私情,他甚至害怕太子位置有可能給他帶來的災難。他渴望蔣太醫的女兒蔣嬋(李曼飾)毫無保留的愛情,他更渴望王能讓他出宮,從而擁有心靈的自由。命運不會選擇懦弱者,因為懦弱者總是壓力前選擇背叛。他背叛父王,和王後通姦;他又背叛王後,將王後起兵的計劃告訴了王。他應該比《雷雨》中的周萍更懦弱,周萍至少要帶著四鳳私奔的。而元祥卻在明知蔣嬋要走的情況下一個人回宮報信。所以,老謀子的故事也沒有給他一個如周萍般自殺的勇氣,而通過三王子元成的劍讓他得以解脫。
二王子元傑是這個家庭的另類,也好似那個時代的另類。我喜歡他給自己做事找的理由,起兵造反,他說他只是想讓母後不再喝葯。他是三個王子中武藝最好的一個,他也是他們之中唯一願意也敢向父王說真話的人。這絕不是一部武俠電影,但二王子是唯一一個有武俠意境的人物。王其實最看重他,也多次給他機會讓他學會審時度勢,他卻放棄。只要過了重陽節,王就會改立他為太子。他卻陪著他的母後完成了一次美麗的瘋狂。
三王子元成的生活像一個玩笑,他只是一個孩子,卻把自己當成雄鷹。他也策劃了一次可笑的政變,卻被大王用皮帶解決了性命。沒有打過仗,沒有愛情的孩子心中卻生長黑暗與陰謀。因為在他生活的世界裡那是看得見的法則。他也是一種單純。邪惡的單純。他的父兄和母親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存在感是他渴望得到的。像現今那些父母因工作忙沒有教育好的不良少年,犯罪甚至死亡只是證明自己存在著。
[黃金甲]和《雷雨》人物的基本對應如下:大王——周朴園;王後——繁漪;元祥太子——周萍;二王子元傑——魯大海;三王子元成——周沖;醫女蔣嬋——四鳳;蔣太醫——魯貴;蔣氏——侍萍(魯媽)。電影改編自《雷雨》不假,但從一開始就沒人認為老謀子會真的原封不動地講原來的故事。自從有了萬方老師對劇本改編的優良評語之後,大家的期待都集中在一個變字上。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資產階級宅院和五代十國的帝王後宮的差異不用多說。最大的變數還是體現在人物上,魯大海的角色對應二王子元傑,老謀子千脆給他換了個媽,這下他和「魯家」毫無關聯,擁有了純粹的帝王血統。我想這里好處有二,第一。一家人的情感關聯更緊湊了,原來兩家階級對壘變成了一個大家庭成員間的陰謀,省出些講故事的時間正好展示賺錢的傢伙什兒。第二,魯大海的戲份原本弱於周萍、周沖,那兩個角色都不大適合酷酷的周傑倫。這樣一改,至少人氣鼎盛的周大少可以成為票房主打。我這樣猜測其實不大厚道,大言不慚地講出來因為我看元傑那小子比魯大海可愛多了。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動是沒了周沖與四鳳的愛情,原理大約和魯大海的差不多,枝蔓多了便什麼都顧不了。再說後宮最不少的就是女人,純真愛情的概率應該小到忽略不計了。更多的變化是來自人物氣質上,周朴園以資本家變大王當然少不了英雄之氣,發哥往那一站不變也得變!繁漪在《雷雨》中有點令人生厭,壓抑而陰暗。而王後雖然也有神經質的一面,但其高貴的血統讓其拼全力來一次驚艷的綻放。用一萬人的死完成一次行為藝術。前面也說了,太子其實把周萍的一生剛強分給二王子元傑了。小王子則完全顛覆了周沖這個陽光男孩。後宮長大的孩子哪見得了陽光呢?他當然單純,是單純的邪惡。他以為自己是為王位而生的,其實他只是為王位而死的。同樣可以稱為單純的邪惡的是蔣嬋,也就是四鳳。她一方面愛得毫無保留,另一方面調制給王後喝的毒葯時,又如此穩定從容,這和《雷雨》中的丫頭四鳳完全不同。蔣太醫比魯貴少了些無恥,所以老謀子在電影里讓他不知道老婆的秘密。結尾的變數也出人意料,但不能再說了……
我第一次用了3000多字才把故事人物掰扯清楚,不管你持什麼心態看這部[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會看到老謀子在電影中耐心地講著故事,而且態度誠懇。
通篇為數不多的幾場動作戲都體現出其為劇情服務的功能。節奏快、爆發力強,絕不做獨立情節之外的炫技。老謀子在看完電影後告訴我,看他剪片時,動作導演以及道具部門都心疼,往往一剪下去,幾十萬的製作費就沒了。但他一定堅持,因為老謀子知道這部電影的重點是和前兩部有區別的,故事是第一要素。
改編人們熟悉的故事就不要指望故事懸念會帶來張力,豐富的細節會給影片節奏上的推動。,這一點上[黃金甲]似乎又有了一些[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影子。主要角色的特點不談,片中一胖一瘦兩個太監的選擇。據說也頗下了一番功夫。不僅聲音到位,形體動作也很准確,足下碎步邁動,小腿帶動大腿,典型的女性運動方式。王後喝葯的動作要有四個宮女伺候,一人端葯,一人端漱口水,一人端空盞接王後吐出的水。最後一人執絲巾為王後拭口。四人動作肯定經過嚴格的訓練,進退動作速率一致,不急不徐卻有節奏上的壓迫,帶動喝葯人保持一樣的頻率。既有皇家奢華的表露,也表達了王後喝葯的身不由己。那是規矩的一部分。就一個喝葯還有更多的細節信息來展現,每日固定的時辰,更夫報時後,必是王後喝葯的時間,分毫不差。報時的太監唱腔也很有趣,什麼「四方來儀——子時」,除了表現王後吃葯的准時,這個發生在一天里的故事,被高亢唱腔推動著,哪怕血流成河時也不走樣,荒誕中透著冷酷。無論死的是誰,時間都不會停留。
除了認准一門心思的講故事之外,這部電影肯定顛覆了多年來對老謀子的一個最通俗的評價。那個講了二十年的說法是,老謀子無非是把中國落後的一面拍給外國人看。而[黃金甲]完全可以表達為他把民族最奢華的一面又拍給外國人,其實那些東西我們自己同樣沒看過。那完完全全是後宮的戲,拿出幾千萬甚至上億搞室內裝修,可以預料到我們得到的視覺享受。
還是離不開細節,如果不是事先訪問美術部門.單從影片你是無法區別數十種宮燈、扇子、宮服的差異。紅金色營造的暖色調中,上百的葯工在葯房制葯,上百的宮女更衣梳妝,鏡、物、人互相襯著華貴。老謀子的電影先不談好壞,你總會在兩小時內享受到一種獨特的視覺景象,這是從二十年前紅色高粱地開始的,[黃金甲]只是仍在繼續。
不要因為[黃金甲]的動作比例而低估了老謀子對於武打表現力的野心。西方影評人對於東方動作片的評價標准之一,就是你的動作場面是否有原創力。[英雄]和[十面埋伏]都不缺少這樣的元素,[黃金甲]仍然在沿襲傳統。除了一些短暫的殺戮和比武場面外,[黃金甲]主要有兩場大的動作場面,這兩場打鬥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作風格。
第一場發生在天坑。大王的衛隊高手在天福客棧殺死蔣太醫一家。衛隊高手們充分利用了地勢地況,從幾百米高處以飛索固定從坑口直飛坑底,數十條飛索如巨大的蛛網罩住客棧,好象一下罩住了生機。戰斗有幾個段落,客棧殺戮、飛索武士格殺逃跑的馬上騎士,飛索武士被埋伏好的士兵箭陣射殺。
其實現在再談動作場面的原創力是比較難的一件事,武術指導們的招數被用了二十多年,不會輕易再有什麼「子彈時間」了。[黃金甲]的動作原創性體現在它強調了不同兵種、不同武功方式的對抗。比如大王衛隊的飛索武士可以蝙蝠俠一樣高來高走,其機動性極強.對付陸地高手甚至騎兵時,他們的飛鐮可以從不同角度殺敵。但是當他們進入王後派來的軍隊的箭陣射程內,就只有做靶子的份了。
片尾一場叛軍與大王軍隊的戰斗。更把這一特點強化了。飛索武士在大王軍隊與叛軍的大戰中只是誘敵的角色。他們可以輕易擊敗持短兵器的叛軍戰士,然後被周傑倫的長刀與士兵的長矛擊潰。然而手持長兵器的黃金大軍與裝備了戰車、盾甲陣、箭陣的大王部隊一交手,武器決定了勝負,一萬人盡被殺盡。這場片尾的大戰或稱為殺戮,強調了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武器的運用超越了人的能力。我們相信程小東的技術能力。但這樣的理念肯定是張藝謀的。
大王軍隊防守時的盾甲陣,進攻時的箭陣,配合戰車有節奏地屠殺叛軍。戰法有序,動作到位。叛軍陣形混亂,片刻死傷滿地。位置、器械超過了人體的生理能力,這樣的理念足以震撼了。
Ⅲ 有哪些不錯的賀歲電影
從1997年《甲方乙方》開始,中國電影多了賀歲片這種類型。時至2018年春節,賀歲片已經陪我們度過了將近20幾個新年。下面就簡單推薦幾部我覺得不錯的:
1、《太平輪》(上)
Ⅳ 孤,寡人,本殿,本宮,哀家分別是什麼人的自稱
1、孤:古代帝王的自稱,如孤家,孤王。
2、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3、本宮:(1)皇後和擁有獨立宮殿的嬪妃的自稱(古代皇宮並不是所有的妃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宮殿)。
(2)皇太子(皇太子居住在東宮,可以自稱本宮)和成年的公主(公主在成年後,便擁有一座自己的宮殿,可以自稱本宮)。
(3)武俠小說經常出現某某宮,而那個一宮之主,便可自稱本宮(不分男女)。
4、本殿:是公主或郡主的對下自稱,對上自稱稱號或者名位。
5、哀家:是死了丈夫的皇後自稱。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後,皇後或太後才可以「哀家」自稱。
(4)十年來從未有人上殿近寡人百步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1、「寡人」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2、「哀家」
哀家,是古時候的戲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後自稱。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後,皇後或太後才可以「哀家」自稱。其含義是自稱可憐之人,無夫之哀。古人婦女以夫為綱。
哀家一詞僅用於喪夫的皇後,而且僅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裡出現,歷史真實中的皇後,無論何時都不自稱哀家。
哀家一詞為今人杜撰之詞,多出現在帝王將相內容的影視作品中,主要使用對象為古代死了丈夫的皇後或皇太後。哀家一詞主要由哀子一詞演變而來。《禮記.雜記上》: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
古時居父母喪者的自稱為哀子,後來,父在而居母喪者自稱哀子。歷史上不論皇家還是農家,死了丈夫的婦女沒有自稱為哀家,而多自謙為奴家或賤婦。
Ⅳ 求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文言文解釋
《桃花源記》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途的遠近。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長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桃花林)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十分詫異。又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剛開始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的,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到處都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各個都安閑快樂。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食物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了,於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都做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通往桃花源)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樣,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問路訪求(桃花源的人)。
《陋室銘》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奏樂的音樂擾亂耳鼓,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雲的亭子。(它們雖然簡陋,但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孔子說:「有什麼簡陋呢?」
《愛蓮說》
水上和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核舟記》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禮記}》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答謝中書書》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贊嘆的。巍峨的山峰高聳入雲,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樹林,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早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傍晚夕陽將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觀潮》
江洶涌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並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於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於海底。
浙江一帶善於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裡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誇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錢的巨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綵綢。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而遊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遊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這一天天剛剛亮,我劃著一隻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雲、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一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點,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一個小僕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痴,還有像你一樣痴的人。」
《石壕吏》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牆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麼兇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
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剛剛陣亡。活著的那些人只能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
家裡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
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徵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准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那個老婦人在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Ps:希望樓主能夠採納哦,謝謝拉。~
Ⅵ 寡人之於國也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寡人之於國也的結構特點是總分。這篇文章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整個過程可分成三個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很「盡心」了,可還是和鄰國之政無大差別,「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2.第二部分(從「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這里主要是用比喻論證的方法。
盂子聽到梁惠王的發問後,並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投其所好地以打仗為例,引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問題,讓梁惠王回答。
當梁惠王做出正確回答後,孟子順勢亮明了自己的觀點:「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第三部分(3~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3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這里運用了一個排比句,指出從「農」、「魚」、「林」三個方面達到使人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的地步就是「王道之始」。
第二層(第4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依然使用了排比。
第三層(第5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綜上,本文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後從三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Ⅶ 古代的稱謂都有什麼,「朕」和「寡人」有什麼區別
自古代帝王生活中,都習慣稱作朕,但有的朝代也不稱為朕,而是稱作寡人。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講究的都是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君主,皇帝,諸侯的權威都是上天賦予,只會把天下給有德之人,失德之後就會失去尊貴的身份和權利,所以他們都自稱為寡人。
臣妾指的是臣的妻妾,男人為臣,女人為妾,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奴隸,男的叫做臣,女的奴隸叫做妾。對於皇宮之後稱臣妾的說法是存在爭議的,有的說在古代沒有人自稱臣妾,皇後,嬪妃們都自稱妾,或者賤妾,或者是小妾。
Ⅷ 有一個大學生上網上到身上都臭了而校花卻不嫌棄的做到他身邊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好電影三原則:
1,觀影人在觀影後的七個自然日後,仍能對主線劇情記憶猶新,並能大致說出電影所表述故事大致脈絡的電影即為好電影。
2,觀影人曾在觀影中有過直觀的感官觸動,引發自身強烈共鳴的電影即為好電影。
3,觀影人曾發自內心,而非出於個人喜好,向世人強烈推崇的電影即為好電影。 備註: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如不滿足條件1,2和3可直接忽略。 其中,由於觀影過程或多或少會夾雜個人經歷及感受,故而,每個人的評判標準是不一的。
所以,在條件1下,又有能與不能的受眾比例。此比例,亦是客觀考量電影質量的重要指標。 主觀和客觀的界定很重要。 世人皆愛,與寡人獨鍾,皆有其理。 看電影無非只是圖個樂子。只不過,若是不自覺成了世人皆棄的寡人,那他們得好好考量。
一部好電影,或許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絕對是一部得到大眾認可的影片。
觀影感受是什麼?
說到現在,也許大家會覺得,觀影感受到底是什麼東西?
其實這是電影的特效、劇情、文戲、動作戲、節奏、分鏡、畫面、構圖、角色人設、演員演技等元素綜合起來的統稱。
這些元素雖有輕重之分,但整體來說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某一個環節如果無法做到配合另一個環節,那麼對整部電影很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Ⅸ 十七年間撤換殺害朝廷重臣近百人,崇禎為何嗜殺成性
1644年,崇禎十七年。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眼看已經支撐不了幾天了。崇禎皇帝召見內閣輔臣時悲鳴:“我不是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按說我對待你們文臣也不薄,但為啥到現在沒一個人肯跟著我干?”(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等到這年的正月,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把紫禁城圍得水泄不通,崇禎皇帝親自敲鍾,請大臣們來朝計議,可沒一個大臣來報道。崇禎真成了孤家寡人,就是尋死也只有一個小太監追隨,基本上相當於自助。
崇禎和文臣集團的斗爭是十分明顯的。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看著崇禎的屍體,他的老對手李自成就感嘆說,崇禎皇帝本人並非昏君,但文臣集團卻以私利為先,不肯盡忠國家,所以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而清朝張廷玉主持編修的《明史》則評價道:“嗚呼!庄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於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李自成和清政府都與崇禎有血海深仇,他們這番對崇禎君臣斗爭的評價,應該說是公允的。
Ⅹ 寡人之於國也中為什麼跑五十步的人要笑跑百步的人而後面又說只是沒有跑到百步呢這個邏輯關系有點不懂
就是B更糟糕,A同樣是糟糕,只是沒B糟糕,A就嘲笑B,比如戰場上AB兩個逃兵,B跑出100步被抓A跑了50步被抓,A嘲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