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侯淵 韓德 也使大刀 所以民間把朴刀叫關刀是不對的
朴刀和關刀完全是兩個概念 而且朴刀不算軍用武器 說穿了就是柴刀之類的農具上裝了個長桿
2. 小說中的英雄好漢都會隨身帶把朴刀,朴刀究竟是種什麼刀
朴刀之中的 “朴”字念“坡”,有人覺得朴刀是關刀的迷你版本。朴刀出現在水滸傳之中的次數之多,讓人不得不記住這個名字。朴刀的出現源於宋朝的一項政策,因為當時宋政府對民間的兵器嚴格禁止,不允許普通百姓保留長兵器。宋史之中有多處記載了這項規定,宋太祖時就有規定京城士庶人家不得私藏兵器。
在宋朝時期,倭刀的冶煉技術還沒發展好,交易到大陸之中的日本刀並不適合實戰而是作為一種工藝品,那時候的倭刀根本抵不上朴刀。而隨著時間發展,日本的鍛造工藝逐漸成熟,明史之中記載了戚繼光抗倭時倭刀的狀態:鋒利至極,明軍長矛當之即斷。因為有這種倭刀助陣,倭寇竟有以一對四個長槍兵最終還能勝利的記錄。後來戚繼光推出鴛鴦陣之後,戰局才有所扭轉。
而從朴刀的出現一直到清朝納入軍隊之中,它一直被兵學家遺忘在角落裡,覺得它難登大雅之堂,並不將它作為真正的兵器。所以朴刀一直流傳在民間,製作工藝也是以省時省料為主。
3. 關之琳演的一部老電影裡面她是穿著全黑色衣服還拿著關刀的
《俠聖》又名俠聖譚西敏,這部電影是「天皇巨星」劉德華和「大眼睛美女」關之琳在1992年聯袂主演的一部電影。影片中,眩目的武打動作、曲折的故事情節、搞笑的矛盾沖突都將讓喜歡這兩位巨星的觀眾再次一睹「天王巨星」和性感美女的無限魅力。[1]
中文名
俠聖
其它譯名
俠聖譚西敏
出品時間
1992年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
導 演
黃文雲
編 劇
李英傑,李炯楷
製片人
陳偉楊
類 型
劇情,動作
主 演
劉德華,關之琳,雷宇揚,秦豪
片 長
93分
上映時間
1992年11月19日
對白語言
國語 粵語
色 彩
彩色
出品人
君玲,小毛,劉吉華
1電影劇情
譚西敏,綽號「俠聖」,精通五行術數,是著名的私家偵探。[2] 一天,搭檔阿鍾替譚西敏接下一個一百萬的生
《俠聖》劇照合集(21張)
意,去保護會計師羅之的人身安全。可第二天,譚西敏就在報紙上看到羅之突然身亡的消息。鑒於羅之的意外死亡實屬蹊蹺,譚西敏就和阿鍾一起做起了羅太太的貼身保鏢。在警察局接受問詢時,羅太太才得知丈夫生前曾留下價值一億元的鑽石,而且羅之還與一起黑社會洗錢案有關。但羅太太卻表示,她根本就不知道鑽石到底在哪裡。
黑社會老大以生命相要挾,要羅太太限期交出鑽石。當譚西敏拿著羅太太給他的鑽石交還給黑社會老大時,檢測的結果表明這些鑽石全是贗品。經過這件事後,譚西敏斷定羅太太不僅知道鑽石的去處,而且還一而再的欺騙自己。譚西敏當即來找羅太太問個究竟,卻正趕上黑社會的殺手也找到了羅太太家。
經過一番拼殺,譚西敏將羅太太帶出黑社會團伙的圍攻後,繼續動員羅太太交出真正的鑽石。在接下來的一
關之琳
次較量中,羅太太被黑社會團抓走。幸運的是,譚西敏在羅太太落下的鞋裡發現了被羅太太私藏的鑽石。在拿鑽石和黑社會團伙交換羅太太時,譚西敏在同事的配合下,最終一舉摧毀了這個黑社會團伙。有過這一場生死的遭遇後,羅太太對譚西敏也產生了一絲感情。羅太太登上私人飛機臨走時,發現在譚西敏送給她的一個盒子中,還藏著一顆煜煜生輝的鑽石。
4. 假如把景陽岡打虎中的武松換成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會如何
如果是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面對景陽岡猛虎的話,在關羽眼裡老虎猶如病貓一般將其斬殺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兒。關羽是三國名將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曾經創下過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的經典戰例,後世尊其為武聖人,可見其武功實力之強大是舉世公認的。
連李逵這種武功頂多二流的好漢尚且能殺死四隻老虎,身為頂級戰將的關羽手使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虐殺景陽岡猛虎可以說是手到擒來的事兒。
5. 歷史上關羽真正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兵器不是刀,是矛、戟之類的直刺兵器,當然劍也會作為近身的防衛武器,自然也就更不會是所謂青龍偃月刀了。
拓展資料:
陳壽《三國志》中沒有提到關羽用什麼兵器。《三國志•關羽傳》中僅有這樣一段記載:「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通過這個「刺」字,很多人都認為關羽用的兵器屬於矛、戟之類的直刺兵器。有專家考證出漢代「戟制最盛,矛次之」,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象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
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通過專家的釋疑,終於可以將關刀杜撰說確定下來了。不但如此,綜合專家對各個時期兵器起源和各個時期發展使用的考證,小說中黃忠和魏延的大刀、徐晃的大斧、黃蓋的鐵鞭、武安國的鐵錘、呂布的方天畫戟也全都是虛構出來的。
6. 歷史上最厲害的軍刀是什麼
到了熱兵器的戰場上,刀劍這類冷兵器其實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士兵裝備的軍刀主要突出一個多功能的屬性。刺殺和格鬥功能實際上已經很弱了。在古代戰場上,刀其實也很少見,能夠使用刀的都是精銳部隊。因為古代談不上什麼工業,打造刀遠遠不如打造槍來的實在。打造槍只需要一個槍頭就行了,剩下的桿用木頭、用竹子都沒問題。但是刀對金屬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其實朴刀可以看作是比較古老的組合刀。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時候,用的就是朴刀。但是在樓裡面空間很小,所以武鬆手中的朴刀很有可能是還沒有裝上刀桿的朴刀。如果需要作戰,那麼就將刀桿連接上,這樣短刀就變成了長刀。古時候,對於冷兵器管制還是非常嚴格的。很多時候,所以人們都是將朴刀的刀頭藏在衣服裡面,不外露。將刀桿背在身上或者提在手裡,我使用棍棒,官府總不能說什麼吧。
7. 師父 - 津門舊武林善惡人性
「徐以南拳北上天津,為求拳名揚世為線索,言津門舊日武林善惡人性,繁復儀軌。言世風變轉,人皆如飄蓬。一個人的大事,一門拳的大事,在渾濁的江湖,都要拆解為猥瑣的小行徑,才能通達運轉。這不是因為事情不周密,人情不深厚。是世上從來,不容有真的英雄。」
陳識是個真英雄。沖出武館,被圍堵追殺之時,他對穿著護具的天津武館弟子說:「刀法我傳了,得多少,在你們。」 巷戰打出的,更是英雄氣;耿良辰連踢八家武館算不得英雄,卻死成了一個英雄。
陳識隻身一人北上揚名。要說是為了利,有些冤枉他。都說了是先報師恩,再振家業。開宗立派,名利自來。武人多想開宗立派。是人都知道名利是好東西,卻未必開宗立派的直接目的是名利雙收。只是入世爭名,水晶環入麵糊盆。
陳識收耿良辰,存了毀他的心。毀一個天才,成就一個門派。他開始是這么說,臨了心軟,沒做好准備。師徒之間有利益契約。我教你真東西,你替我揚名立萬——給我當靶子,替我擋槍子。徒弟心裡真沒數么?看上了師娘追進門的小子,被收成徒弟,難道沒有自己不受待見的自知?溫情脈脈單純美好的師徒情誼不適用於此。師徒之間,絕不止場面上的父慈子孝,往往有愛恨糾葛。功夫要發展,門派要立足,徒弟必然要超過師父。一代不如一代,哪裡還有功夫?有許多東西確實就這么沒了。算到傳承者頭上,要罵一句「對不起祖宗」。而徒弟學走真傳,立身揚名之際,師父也是垂垂老矣。人世之中沒有許多良心,遠近的利害,或許只有真正面對這些的人算得清。捱了謝師錘師父要請客,面子里子上都講得通。武行明面上是忠孝節悌,內里終究是鷹狼。
師父對徒弟的感情往往比徒弟對師父更深。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廢一個人比殺一個人難得多。《一代宗師》馬三投靠日本,宮寶森想廢了他,難,可是能殺之而不忍。陳識決心毀耿良辰,因為「他是個小人」。然而耿良辰死後,廖凡劈樁的戲表現出的是心痛到極處。徒弟是師父一生心血所系,如同鑄劍以人祭,自己親手成就的藝術品,寧可被他殺了,都不忍心毀了他。《師父》里林希文陰謀毀了鄭山傲一世英名,鄭山傲的兩根手指已然碰上了林希文的眼眶,卻最終沒能抹林希文一雙眼睛。有人說鄭山傲是怕報復,這想法很對,可未必見得是十成的原因。
第一次看《一代宗師》時是人生低谷,葉問一言不發,把練拳的木人樁劈成柴火。一個練拳的人,對樁的感情會很深。師父不在的時候,木人樁是師父。木人樁上記載的是一個人所有的過往和成長,樁手上每一處油亮的光澤都是自己一雙手千百次的摩挲。國破家亡,戰火之中顛沛流離,劈樁之痛,是摔琴焚稿或有不及。
片中也有毀樁。舊時詠春木人樁秘傳,不見人。原著中,是耿良辰臨死看著賣茶湯的女孩,想起自己沒來得及拆下的樁會被她看到,或許是泄露門派機密。電影中拆樁的則是陳識。耿良辰死了,陳識一身黑色西裝,拎一把斧子把他練功用的刀樁劈得七零八落。痛心徒弟,也恨自己。
此處帶人殺進來的蔣雯麗有一句台詞:「連踢八家武館的戰績就是這東西練出來的?」氣急敗壞,毫無風度可言。
鄒館長這個人物是電影中才有,有點題的功能。很有趣。從頭到腳,她沒什麼真功夫。武行以武立足,鄒館長的徒弟可真都是「師娘教的」。她有的本事,是做場面人。沒有立場,見風使舵,卻居高臨下儀態萬方,事兒都辦劈叉了話居然也能說得圓,一雙嘴皮子兜攏住整個分崩離析的武行。「男人打下的江山,女人要守住」。不管用什麼法子,她倒是做到了。
她把場面人做到極致。被陳識捅了一刀,雙手夾著刀刃,居然還能一句一句把話說下去。「你沒殺過人吧。你知道人肉有多結實?」劈頭一問直指人心。習武的多,見血的少。她算得上臨危不亂。聽見這句話,不知道陳識,我自己手軟。
再有,巷戰結束,她把新歸順的林希文的副手打發走,說「大人辦事」,一個原因是不願自己出醜。打不過陳識是板上釘釘的事,而料定陳識手下留情。她故作不屑,不起身,坐著,單手用刀。被陳識殺了威風,輸了也就輸了。
有個朋友問,鄒館長始終男裝,只有在見鄭山傲的時候穿了旗袍,二人是不是有什麼姦情?我的理解,柔弱是女人的武器。鄒館長的男裝是因為她的地位和要做的事情,不允許女性化,要撐得住場子,要有威壓。而見鄭山傲是去以寡婦的身份裝可憐,柔弱與性感是理所應當。服裝體現的不是二人的關系,而是女人的機心。
「活著,不就是裝裝樣子么。」這個角色把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讓人沒什麼贅言。
天津街面上不見鐵器,所有的長兵擎在手裡,卷著草席。撤了草席亮出青子來,像個儀式。鄒館長:「讓他看夠北方的刀」,陳識拎著一副八斬刀對戰各種兵器實在過癮。此處不作功力的高下之想,斧鉞關刀之類的長兵打不過八斬刀是合理的。這些長兵原本都是馬上兵器,武將用的。落到地下,當然不管使。八國聯軍侵華,槍炮替代冷兵器,武行沒落,從武器上能看出一個縮影。
再說,一寸長一寸強,但是一寸短一寸巧。巷子逼仄,長兵揮灑不開,弄不好會卡住,短兵卻可如魚得水。斧鉞與八斬刀的對戰讓我想起以前看到的詠春打孫臏拳。孫臏拳擅長遠攻,詠春專長貼身近戰。理論上詠春還沒看到孫臏就死透了,除非——除非在孫臏拳下手之前進入對方一步之內。八斬刀對長兵同樣。在巷子里,陳識很容易溜著那些大棍子直接貼上對方的臉。一步之內,那些個長兵還不如條棍子管事兒。所以不論功夫高下,長兵必敗。
不津門武人的三尖兩刃刀、朴刀都非長兵器,屬於長柄的雙手兵刃,它們和騎兵所用的,屬於不同型號,稱其馬上兵器,與實相悖,至少,不確切。長兵器,如槍棍等,在巷戰中有其益處,因為空間狹促,持短刃者反倒為夾道的兩壁阻礙,縮小了移動范圍,只能以高低起伏近身,所謂長兵不易施展的是掄舞的花活,長兵地道的用法是直來直去,刺、戳、扎,沒有大幅度的掄轉,自也不會受空間限制,對長兵使用有礙的,是密林場所,在巷道內,真長兵較短兵有利。
巷戰的本來目的是追殺,陳識跑了。是沒有人打得過陳識?個人之見未必。
天津武行,外表光鮮內里稀爛。口口聲聲說要擰成一股繩,實則各謀其利,一盤散沙。規矩也好,道義也罷,沒有共同利益,不能對人產生實際的約束——這會導致追殺陳識形式大於內容。陳識一旦跑不出去就是個死,而武館方面,任何人受了傷都是自己倒霉。貼身近戰,雙方必有所傷。捨不得一身剮,不如直接認輸。故而陳識在搏命,其他人還在希望全身而退。
每個輸家受的都是小傷,但其實死了很多次。一個細節是,陳識的刀背在許多人的要害上劃過,意思是能殺而不殺。
一刷的時候感覺節奏很快,許多地方不及思索。比如巷戰裡面莫名其妙出現的瘸子。
巷戰是追殺,追殺中不該出現沒有行動能力的人。
高手有很多種,上擂台你死我活的只是其中一種。許多武林名宿年老多病,站也站不起來,靠在床沿上推手照樣給少壯拳師來個「掛畫」,這是功大欺理。也就是說,只要不拉開打,技術,功力,這些都可以進行較量,都有其適用范圍。跟人是不是瘸子沒多大關系。
但是近戰之中,就是真正的功夫兩字一橫一豎,使用所有手段,技術,功力,計謀經驗,天時地利。用什麼都行,陰謀陽謀都是謀,反正最終,我得站著,您得趴下。說瘸子奇怪,是因為他是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出現的。怎麼打?沒法打。為什麼不幹脆一腳把自行車蹬倒算了。
這個人物出場,好節奏。前面是快打,此時陳識將巷子掃空。十八般兵器倒了一地,巷尾立著三扇鍘刀。巷頭是空的,遠處傳來自行車的鈴聲和人的喊聲:讓一讓,讓一讓。電影也好,小說也罷,優秀的作品講究箭不空發。這是一個緩沖,兩輛自行車閃進巷子,不突兀。騎車的是個學生裝,亮出兵器,腳下是八卦的步法。此人是戴立忍的學生。學生被陳識扔一邊去之後,八斬刀就對上了鴛鴦鉞。此處有特寫,瘸子與陳識,雙方都是試手的眼神,無殺意。高手相見,惺惺相惜。陳識輸了一招,贏了一招,見識鴛鴦鉞的厲害。傷了陳識,前提是不動步。但是在不動步的前提下,可見瘸子至少與陳識旗鼓相當。
戴立忍:好功夫。陳識:好兵器。
瘸子雙手把鴛鴦鉞往八斬刀上一掛——至此才明白這個人物的用意。此人出場不是為了追殺陳識,而是為了會會英雄。換句話說,這位是真正的看熱鬧不怕事大。就是想看看,連踢了七家武館的耿良辰的師父,是個什麼角色。這么一來,在探討性的兩招過後,此人把一副鴛鴦鉞送給陳識才講得通。此時陳識的身後只剩三扇鍘刀,用鴛鴦鉞克制鍘刀,或許是一樁夙願。
那幾把開始威風凜凜,後來退了又退的鍘刀,有笑點,現場效果很好。八斬刀打不過鍘刀。這個在巷戰之前有暗示。四把鍘刀,別說一起上,就是單個上,陳識也非常吃力。兵器確有相剋,哪怕八斬刀的功力高出鍘刀一截,贏也是沒把握的事。
八斬刀打不過鍘刀,但是鴛鴦鉞是鍘刀的剋星。
至此神作出現。陳一拿上鴛鴦鉞,身上的功夫分分鍾全變成了八卦。詠春拳取中走直,八卦掌溜邊鑽縫,幾乎是陰陽雙生。換了鴛鴦鉞,就換了全套身法功架。順理成章,四位老鍘刀掛得銀瓶瀉水,毫無還手之力。
個人認為這是片中神來之筆。常規思路,一門功夫的兵器是拳法的延伸。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講,一門功夫的兵器本身就應該會說話,把這門功夫教給人。陳識握著鴛鴦鉞,悟了八卦掌,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鴛鴦鉞是陳識的師父。
陳識走時將鴛鴦鉞端端正正擺在巷子正中,是對武者的尊重。戴立忍演得很好,鏡頭就幾個,眼神里全是戲。為此人過往提供無數遐想和可能,確實是神來之筆。個人猜測,這個人怎麼瘸的不知道,但應該大有背景。否則一來這件事情容不得他出現,二來玩這么一下,回去也不用混了。再一個,老輩子里自行車不好弄,窮文富武,瘸子大概也很有錢。
徐浩峰的電影,是有俠的,男男女女,紅塵過往,就像廖凡手上的兵器,唯兵器爾,內里還是功夫,而徐浩峰的功夫就是「俠」。可惜的是,他把俠放在民國,寫的是俠的沒落。
「武行不是黑幫政客」,是鄒館長下的定論。規矩就是規矩,是無數人維系的面子,偌大江湖,靠的法度就是規矩,而規矩,就是人情。俠義,就在這份人情上。
徐浩峰是有野心的。
姜文拍女人大腿,那真是一種紙醉金迷的赤裸裸的肉身誘惑,徐浩峰拍女人大腿,看得是練舞的人對肌肉力量的控制,與練武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木見林。
這部戲里沒壞人,也沒一個好人。
最大的反派應算是黃覺飾演的督軍副官林希文,他插手是為了一統武行,這源於他的見識和身份,「武館必沒落,前途在軍界」,從這個角度看也沒什麼錯,而且他不下死手留有餘地,最後誇小耿的幾句倒是見了真意。
林副官對背後勢力督軍和師父鄭山傲評價准確,強者和聰明人。督軍雖然一直沒有露面,卻是這風雲詭變的背後之手。而金士傑老師飾演的津門武行老大鄭山傲,是個很復雜也很普通的角色,是武痴,也是識時務的「生意人」,老驥伏櫪,也是廉頗老矣。他對陳師父和傳真藝,雖然存了幾分狡黠,但,是真心的,後來的事情,他也看出來了,津門的老大早已不是他了,這是科技和武技龍頭位置的交替,所以他也認了。他是聰明人,但俠丟了。簡而言之,他是影片的內核,俠和沒落都在他肩上。
蔣雯麗看得透徹。這里也不會有挾持了女人逼主角出手相救的戲份。人心的軟弱,有了女人,貪了生,逃跑了,就算死。沒有俠義的武人,跟死沒兩樣。而她步步為營,所做一切不過是為了守住男人的大業。年紀輕輕嫁給天津武行大佬,男人死了,她以一己之力挑起重擔,「男人打天下,女人要守住」,個中辛酸血淚又豈是一部《師父》可言語。
真正「高貴」的倒是一開始賊眉鼠眼的徒弟,他輕佻,自負,但為了天津人一口氣,硬是走了死路,得了個「有骨氣」的評語。他喜歡的女孩子,臨死怕嚇著她,也遠遠看一眼走開。邪氣的笑容,前頭覺著心術不正,這里倒顯出暖意。沒有那麼多煽情,悲情都在《蜀山劍俠傳》的血內頁和最後推的幾下車里。
金老師寶刀未老,和廖凡對戲是酣暢淋漓;蔣雯麗是提名金馬最佳女主的戲,有勁兒,但我估摸著輸在勁兒拿得太足,反倒顯用力過度;演徒弟的宋洋很好,用師父廖凡的話說,是大才,查了一下,徐浩峰的兩部電影《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都是主角;
很喜歡自序里寫的一段,「北方理念,刀法是防禦技,刀背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武俠小說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處。」
開武館是陳師父的念想,電影明星瓦倫丁諾是師娘的念想,守天下是鄒館長的念想,看書攤是茶湯姑娘的念想,武俠世界是徐浩峰的念想。
「念念不忘」未必有回響,紛亂世道人如芻狗,唯有刀背藏身。
8. 青龍偃月刀的原型是什麼
青龍偃月刀作為武聖關羽的武器,是中國古代武器的重要象徵。當然,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類似青龍偃月刀的這種雙手使用的長柄大刀。而青龍偃月刀的實戰原型—偃月刀則要到宋代才會出現,並在明代被大量裝備,而且在兵書繪畫中多有展現,出土文物也不在少數。。比如《四鎮三關志》中的關刀,《武備要略》中叫大刀的,都是宋代那種被稱為偃月刀的武器。
▲出土的明代斬馬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9. 青龍偃月刀這件家喻戶曉的兵器,真的能在實戰中運用嗎
單手持握的長工具或兵器適合橢圓,因為這樣容易控制它的角度,而圓柄可能不利於控制角度。例如單刀、劍、斧子或者羽毛球拍。單手持握橢圓手柄很舒服,很容易抓牢握緊。但是如果雙手持握,因為雙手是通過不同的角度握住把柄,雙手臂大約行程30度到60度的角度差。這時如果不用圓柄,雙手都無法用舒服的握持。
或者一隻手握持舒服了,另外一隻手就握在柄的楞上了。所以需要雙手握持的更適合圓柄,無論從哪個角度握持,都沒差別。例如我們農民用的鋤頭、鐵鍬等長柄農具也是圓柄。也因為雙手握持在相當的程度上避免了手滑問題的存在。單手武器的指向性的確很重要,圓柄武器在使用者猛力揮砍的時候,握持部分會承受不少的沖擊,圓手柄會讓鋒刃的方向不穩,很大可能會影響砍切的效果——這都是我從《鍛刀大賽》裡面看回來的。
晚清照片中,偃月刀開始作為禮儀器械出現
偃月刀這種近兩米長的長柄大刀步戰用還可以,馬戰朴刀就是極限了,你要考慮重心問題,騎過馬的都知道,馬上是靠雙腿夾著穩住重心的,單手拿刀柄稍微長點舞起來人是穩不住的,更別說實戰時要砍人的,高速碰撞下帶來的反沖力能直接把你從馬上帶下來。
極限實戰重量也就50斤頂天了,而且,也分時代。宋朝那會是冷兵器戰爭的高峰期,這類武器做的很重。到了明朝,火器開始逐漸登場,冷兵器的重量也開始減輕了。明朝人標準的實戰重量是5斤—30斤之間。5斤的長桿鉤刀是給邊鎮的騎兵用的,15斤以上的是給軍官們用的了。
宋人砍騎兵馬腿似乎用的是大斧,金史中金人說最畏懼宋人的神臂弩,其次是斧。關刀這種在戰場上,如果揮舞劈砍,佔用的空間太大,不適合軍陣使用。用於刺擊又太昂貴笨重。似乎史料中這種劈砍型長刀主要還是在儀仗和練武中使用,很少用於軍陣批量裝備。
10. 古代戰爭
首先類似於長矛長槍這類長兵器使用相對簡單些,而且俗語謂「一寸長一寸強 一寸短一寸險」長兵器本身就有距離優勢。
古代戰爭中最重要的部隊往往是騎兵。騎兵作戰倚靠的除了高速的靈活性外,更重要的是戰馬高速奔跑所帶來的沖擊力,騎兵沖鋒之所以威力強大就是因為戰馬帶來的巨大慣性。在這種情況下刺殺類武器帶來的沖擊力自然比刀劍等劈砍類要好很多,刺殺類武器中最合適的自然是長矛長槍了。另外騎在馬上顯得比一般步兵高,也需要長兵器才方便攻擊,所以騎兵有很多使用長兵器的。但是這也不絕對,主要還是取決於武器的具體情況和採用的戰術,畢竟歷史上很多著名的騎兵用的是短兵(比如蒙古騎兵)。
因為騎兵的巨大作用,如何克制騎兵自然也成了古代戰場的重要目的。騎兵對騎兵就不說了,步兵面對騎兵在速度和高度上的劣勢恰好可以用長兵器彌補。長矛一舉,騎兵的慣性優勢就會反過來傷害自己,纏斗時長柄也能讓本就矮了不少的步兵更容易攻擊騎兵。在步兵對步兵的戰斗中長兵器還佔有距離優勢,所以在步兵中使用更為廣泛。
至於你問的為色和那麼不大量裝備「關刀」,首先,如果你說的關刀是青龍偃月刀那種長柄刀的話,在刺得效果上不如槍矛,劈砍上面對重甲不如長柄戰斧,騎兵不好用,步兵作戰也不方便,裝備自然不多。水滸傳里提到的「朴刀」倒是有長柄,單遠不是關刀那麼長,方便掄砍,而且使用的也多是旅行者而非士兵。其次如果你說的是一般的短柄大刀,那裝備的確實不少,考慮到長兵器在一些特殊地形或狹小空間使用不利,以及靈活性的問題,短柄在古代戰場上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