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發布時間: 2022-09-25 17:23:45

㈠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影片《末代皇帝》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拍攝於1987年,以一個文化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跌宕起伏的一生。

該片獲得1988年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溥儀的一生也許僅僅是一粒微塵;對於溥儀來說,這便是他孤獨、惶恐、悲愴、荒誕的一生。


影片除故事的敘事結構、視角外,其畫面、鏡頭、道具以及配樂都完美的完成了整部影片的表達,給人帶來了極為震撼的觀感體驗,以及引發的對歷史和自我的深思。

㈡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 觀後感 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1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末代皇帝》。電影講述了中國末代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自三歲登基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從唯我獨尊的萬世皇到一個鬢微霜的園丁的傳奇經歷。這是唯一一部在故宮拍攝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據說拍攝期間英國女王訪華卻因為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無法參觀故宮。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九個奧斯卡獎項。影片在中國宮廷式的背景、莊重蕭殺的配樂以及黑與暗紅相結合的色調下緩緩拉開帷幕,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

慈禧太後咽下最後一口氣時,蓋在她慘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塊紗也封住了溥儀的自由。三歲的溥儀從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單純天真善良的他開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裡的生活,讓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專橫性格。後來,中華民國建立,宣統帝退位。再後來張勛復辟,溥儀又一次稱帝,但在幾年後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當溥儀得知他家祖墳被盜挖後悲憤交加,為了洗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恥,他決定與日本人合作,復辟滿清。於是,他在長春建立「滿洲國」並稱帝。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淪為階下囚,在監獄里進行勞動改造,十年後獲特赦。之後年近六十的溥儀成了一名園丁,過著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儀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 清明 變得冷漠滄桑。

溥儀被軟禁在紫禁城內,無法走出這個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建築,每天在紫禁城這一方狹小的土地上看著藍天白雲在頭頂上飄去,他的靈魂早已飛出城外。

他的額娘離開他、奶媽被人帶走、皇後悄然離開,他跟在後面追,在黃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樣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樣倔強。然而,一扇門在他身前關上……「Open the door!」這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說出,從最初的吶喊到請求再到喃喃低語,從最初的憤怒不甘到無助再到絕望……這不正是他被封閉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實寫照嗎?

誰說溥儀是懦弱的?在中國古代,皇帝也許是最危險的職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謀殺。可是站在這個位置上的他卻從不恐懼。沒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復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敵人的陰謀被日本人利用。

誰說溥儀是無情的?他對胞弟溥傑一直念念不忘,始終關心著他;母親死後他推著自行車竭盡全力想出城;奶媽被帶走後他跟侍女說:「她不只是我的奶媽。」他對老師庄士頓先生敞開心扉,庄士頓先生離開時他戴上了眼鏡目送著老師的身影一點點變小直至消失……

誰說溥儀沒有主見?他希望改革,他想改變他身邊的一切,為此他親手把自己的辮子割了。他也試圖利用日本人,但失敗了。他想改變,但歷史的波濤阻礙了他,他終究不能改變什麼,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後婉容因內心的孤寂漸漸染上了毒癮,監獄長在---期間被打成右派的凄慘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也許就像貝托魯奇接受采訪時所說:「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那樣的年代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到了影片的結局,溥儀度過了清末到---這段歷史教科書中最動盪不安、暴亂頻繁的時期,最終過上了平凡卻自由的生活。輕風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園里緩緩修剪枝條,嘴角微微上揚。也許,這算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2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於《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為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麼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台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台。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命運,拚命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並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麼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3

由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制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

貝爾托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說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著迷,他願意用的的能力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符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浦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托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儀在看守所接受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彷彿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浦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脫時,陽光才回到了浦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可以清楚的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以門為引子,用門的視覺形象來表現浦儀在前半生中充當傀儡被禁錮的歷史悲劇,表達了他人是歷史的人質的歷史觀。在回憶與現實轉換時也運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輯技巧,比如相似物轉場,相似音轉場,人物的相關性等等,如不是採用這種高超的時空轉換式,是很難自由轉換的。

電影不僅可以還原再現歷史,也可以表達和解釋歷史。因為這就是電影!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後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曆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牆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於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後,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後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後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他什麼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後感篇5

一個小男孩兒,頭上壓著沉重的帽子,眉頭緊縮,表情嚴肅,額頭的青筋突出,背後是滿朝文武的大臣對他頂禮膜拜。小小的年紀還在懵懂無知,就承擔起了一個國家委以的重任。他還不知道,他現在的國家以是國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齊指導,該片分為前後兩部分,以幼年的溥儀和被共產黨抓到後的溥儀為時間點穿插敘述。一點點為觀影人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從萬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復大清的傀儡,到共產黨的戰俘,再到說自己只是一個花匠。

溥儀,戰戰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儀在車站決定割腕自殺被共產黨救下調換到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慈溪老佛爺召進宮與家人分開,小溥儀一臉陌生的走到慈溪身邊,當慈溪對他宣布大清交給他的時候,小溥儀並不能理解自己將要承擔一些什麼,在哪一刻,命運將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日本人迫害的滿目瘡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將鴉片帶入中國,處心積慮引導中國人吸食鴉片從中獲得利益。而鴉片損害了中國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毀中國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土地,屠殺中國百姓,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國。中國被迫一次次妥協,一次次與各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小溥儀接受的實質上晚清早已不復存在,可以說,晚清造成這樣的局面,不能怪溥儀的無能,只是溥儀以無力改變這樣的事實。

末代皇帝觀後感5篇相關 文章 :

★ 最新《誤殺》電影觀後感心得影評範文5篇

★ 2020最新央視鼠年春晚觀後感素材5篇精選大全

★ 紅色電影《西安事變》觀後感1000字5篇

★ 《百家講壇》觀後感5篇

★ 甲申三百年祭讀後感範文5篇

★ 優秀紅樓夢讀書心得感悟5篇

★ 我的前半生讀後感精選6篇500字

★ 《鄉土中國》讀後感心得範文十篇

★ 關於《音樂之聲》觀後感

★ 九一八事變感想文章

㈢ 如何評價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的傳記電影,講述的是我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影片表現了社會的復雜和人性的扭曲,溥儀的一生就是扭曲的一生。

本部電影以倒敘的獨特手法來描述,影片一開始就是溥儀作為戰犯被押回中國,他感到此行危機重重,甚至有可能會失去生命,因此,他躲在衛生間中想要自殺,在自殺之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

溥儀三歲的時候,就被慈禧太後從醇親王府接進了宮中,自此,成為了最後一位皇帝。但是,此時的溥儀還真真的就是一個小孩子,不知道皇帝這個位置到底好還是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滿朝文武,而且,這些在他看來還不如小小的蟈蟈好玩。當然,溥儀也不需要怎麼處理朝政,他只需要乖乖的當個傀儡就行了,一切有慈禧太後和大臣來處理。

溥儀慢慢的長大了,可以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妻妾,但他還是只能當個傀儡,不能插手朝政。再後來,清廷被滅,他也從皇帝變為庶人了。這時候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能接受自己不再擁有皇帝的身份,從而開始了復辟清朝的道路,為此,他與日本合作,成為了偽滿洲的「皇帝」,成為了日本的傀儡。

與此同時,他也與自己的妻子越行越遠。日本侵華終究失敗了,溥儀逃到了蘇聯,被蘇聯政府抓住,後又被遣送回國,這又是影片的開始。溥儀自殺沒有成功,後被改造,改造成功後又被放了出來,和普通人一樣生活著。

㈣ 末代皇帝影評

很多時候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肯定會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化了溥儀。其實與其說是美化,不如說是西方習慣性的「個人視角」而並不注重大背景下的時代敘事,他們對於中國的理解,更容易從人切入,而並不能了解這個國度的復雜性。

《末代皇帝》其實重點切了溥儀一生的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作為切片要來講述溥儀的一生肯定是不夠的,甚至於台詞的描述都很少。

而這部電影高明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是台詞,表演,燈光,服化道,攝影等全方位的綜合敘述。

不是現在常見的台詞合集來呈現內核。也正是因為這關鍵性的一點,仰仗並不算多的台詞,尊龍在這部電影里貢獻了細致精湛的表演。

他比較完整地敘述了溥儀的悲劇,更關鍵的是他也在有限的戲劇空間里夾雜了溥儀的扭曲成分。在高清版本的幫助下,其實能多看到很多細節。

㈤ 怎麼評價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評分還是很高的。而且這部電影也獲得了不少的奧斯卡大獎,可以說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影片。電影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也講述了一個人從高貴到平凡的人生經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

除了人物之外,電影的色彩和配樂也是值得一提的。音樂的運用和溥儀的起起伏伏配合的恰到好處。而電影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故事的采景地就是紫禁城本身的緣故。

㈥ 電影末代皇帝好不好看

電影《末代皇帝》製作精良,故事引人入勝,值得看。

但是,評價一部電影好不好看,是因人而異的。這部電影,給人的沖擊很大,要看了才知道。

㈦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個人來說整部劇還是可以的。

從電影意象上來看,牢籠和門的反復出現,其實可能預示著這個片子真正將到的是自由與束縛的主題。溥儀生在一個外在紫禁城,內在皇權的牢籠之內,這是大家為他打造的。他一開始總想要出去看看,獲得自由,大家卻不讓。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離開了這個牢籠,卻發現自己內心在乎的,是這個他童年時代拚命想要掙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當日本人找到他時,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願的走向了偽滿洲國的皇宮,重新被關了起來。但隨著日本戰敗,一切成為了泡影,他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但他仍覺得自己是皇帝,執意要擔負起日軍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長的生活後,當他被放出來時,不管是被迫、被監獄長感召或是自願,他終於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門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蟈蟈放出來,臉上卻充滿了釋懷的微笑。因為此時他已經和蟈蟈一樣,從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來,終於自由。

遺憾的是,他那時候距離生命的結束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