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劉三姐是反映 什麼民族的生活故事
廣西壯族
《劉三姐》的主題是勞動人民與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抗,只是這種對抗卻沒有了血與火的殘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充滿了機智、詼諧、娛樂的元素,以及廣西民族歌舞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美。
⑵ 電影劉三姐裡面的原唱是演員本人嗎
不是。
1、電影《劉三姐》主演是黃婉秋,配音是傅錦華。
2、1960年5月是傅錦華命運的重大轉折點。因為她的歌喉讓中國的電影多了—部曠世經典。她和蔡秀英等人一起到長春為電影《劉三姐》配音。
3、當時傅錦華一到現場看到七八十人的龐大的長影樂隊陣容,真有點手足無措的感覺,當時已經起音了,指揮尹升山給了傅錦華幾個示意動作,但是傅錦華絲毫沒有反應。
4、尹升山覺得奇怪就問怎麼回事,傅錦華有點緊張地回答:「那麼多人,我不知道跟誰啊。」全場人都樂了。雷振邦笑了:「你不早說啊。」他告訴傅錦華只要跟著二胡等三大件就可以了。
5、沒想到傅錦華一開口就讓大家嚇了一跳,她的聲音甜美婉轉又帶有山野的味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對雷振邦的作曲增加了許多很有特色的裝飾音,讓歌曲更加美麗動聽,富有旋律感。
6、當時傅錦華很擔心她的歌聲太「野」,雷振邦不以為然,他誇獎傅錦華:「劉三姐的歌經常是在山頭田間唱的,你的野味就正好符合這個要求。我要是用我的樂團,他們還不敢喊呢。」就這樣,傅錦華三班倒地不停忙碌,終於在一個月里把所有的唱段都錄好了。
(2)廣西人唱歌歌曲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一般來說,一個人心裡藏著多少愛,就有多少恨。傅錦華心裡沒有過多的仇怨,有的只是對彩調的一片痴情的追尋。拋開世事的復雜,她的心一如從前那麼單純。戲劇舞台耀眼的燈光、華美的服裝離她越來越遠,歷史卻越來越清晰地記住了她的名字。
徐峻泰是當年電影《劉三姐》里「李秀才」的扮演者。他說,由於自己在電影里有角色,因此對劉三姐的歌聲是反復地聽,但是劉三姐的歌總是百聽不厭。它反映了壯鄉人民豐富的文化特徵,折射出廣西人民深厚的情感,應該成為廣西地域文化的象徵。而不誇張地說,傅錦華應該是地域文化的一面旗幟,—個標志。
⑶ 電影劉三姐對歌台詞
一、劉三姐出場:
劉三姐:
1、山頂有花山腳香,橋底有水橋面涼;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2、山歌又像泉水流,深山老林處處有;若還有人來阻擋,沖破長堤泡九州;若還有人來阻擋,沖破長堤泡九州;
3、虎死虎骨在深山,龍死龍鱗在深潭;唱歌不怕頭落地,閻王殿上唱三年;
4、如今世道實在難,好比灘頭上水船。唱起山歌膽氣壯,過了一灘又一灘;
5、財主囂,半夜舉起殺人刀,害我不死偏要唱,唱的大河起浪濤。
6、浪滔滔,河裡魚蝦都來朝,急水灘頭唱一句,風平浪靜姐逍遙。
二、首遇阿牛:
李老漢:腳下葡萄藤,手中青竹桿,請問姑娘是哪一家的神仙?
劉三姐:不是仙家不是神,我是山中砍柴人。只因生來愛唱歌,四方漂流難安身。
李老漢:砍柴的姑娘為什麼會流落到江上呢?
劉三姐:上山不怕石崖高,手攀青藤好砍樵;財主到來砍藤短,我落石崖順水漂。
李老漢:漁船雖小能安身,老漢不是陌路人;猛虎再起傷人意,老漢敲它牙三根。
劉三姐(心唱):
真像笨鳥不開聲,忽然變成分水龍;隔著船艙喊一聲,五尺漢子臉也紅。
阿牛:小小鯉魚不吞鉤,搖頭擺尾江中游;知道我家客來了,跳出水面碰船頭。
三、眾人來李老漢家會劉三姐:
眾:蜜蜂過嶺為花開,清潭起浪引魚來,一心來會劉三姐,八方歌手四路來。四路歌手會歌來,哪管船來是路來,船來搖斷幾支櫓,路來磨爛幾雙鞋。
劉三姐: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
鄉親:山歌好呢,好似熱茶暖頭心。世上千般咱無份,只有山歌屬窮人。
劉三姐:莫講窮,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趕烏雲走,下地能催五穀生。
鄉親:好歌聲呢,三姐開口賽洪鍾。歌聲還似鋼刀利,難怪四方都聞名。
劉三姐:取笑多,畫眉取笑小陽雀。我是嫩鳥才學唱,絨毛鴨子初下河。
(莫府管家來請李老漢)
李老漢:不欠租米不欠債,無親無故無往來。我家不是財神廟,財主哪會進香來。
(莫管家威脅李老漢)
劉三姐:天下怪事樣樣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山中老虎都見過,難道怕你這條狗。
劉三姐:不種芝麻他吃油,不種桑田他穿綢。窮人血汗他喝盡,他是人間強盜頭。
四、茶山採茶對歌:
採茶歌:
合:三月鷓鴣滿山游,四月江水到處流。採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向白雲頭。草中野兔竄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
江中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採茶歌。採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雲一層天;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喲依喲。春天採茶茶抽芽,快趁時光掐細茶,風吹茶樹香千里,賽過園中茉莉花喲依喲。採茶姑娘時時忙,早起採茶晚插秧。早起採茶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喲依喲。
劉三姐:採茶採到茶花開,滿山接嶺一片白。蜜蜂忘記回窩去,神仙聽歌下凡來喲依喲。
茶林對歌:
男方:好歌才呢,只有三姐唱得來。心想與姐唱幾句,不知金口開不開?
劉三姐:心想唱歌就唱歌,心想打魚就下河。你拿竹篙我拿網,隨你撐到哪條河。
男方:什麼水面打跟斗呢,什麼水面起高樓呢,什麼水面撐陽傘,什麼水面共白頭?
劉三姐:鴨子水面打跟斗呢,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男方:什麼結果抱娘頸呢,什麼結果一條心,什麼結果包梳子,什麼結果披魚鱗?
劉三姐:木瓜結果抱娘頸,香蕉結果一條心,柚子結果包梳子,菠蘿結果披魚鱗呢。
男方:什麼有嘴不講話,什麼無嘴鬧喳喳,什麼有腳不走路,什麼無腳走天下?
劉三姐:菩薩有嘴不講話,銅鑼無嘴鬧喳喳。財主有腳不走路,銅錢無腳走天下。
(莫懷仁下令封山嚴禁採茶,劉三姐帶領眾鄉親反抗)
(3)廣西人唱歌歌曲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劉三姐》有著精美的對歌,膾炙人口,鏗鏘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有民族氣質,宛如灕江水般清澈。劉三姐的歌是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產生的,所以能張口就來,渾然天成。
作為文藝作品,《劉三姐》的主題仍是勞動人民與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抗,只是這種對抗卻沒有了血與火的殘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進行,充滿了機智、詼諧、娛樂的元素,以及廣西民族歌舞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美。
這使得《劉三姐》從誕生之初就有別於當時多數文藝作品苦大仇深的特點,與生俱來地帶有輕松、優美的喜劇血統。正是這一特色,使得《劉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
⑷ 《唱山歌》是影片劉三姐的插曲,是哪族民歌
《唱山歌》是電影《劉三姐》的插曲。「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她用歌聲與財主作斗爭,用歌聲唱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聲。
⑸ 《廣西山歌好比春江水》完整版的是誰唱的
這段時間,我在回家的路上,總能在潭中高架橋下看到一群人圍著一輛高頂篷:那是有經營頭腦的人,將歌迷自己演唱的山歌刻錄成光碟在出售。 山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作。廣西聚集著壯、瑤、苗等少數民族,盛產各式各樣的山歌,且歷史悠久。而柳州出了個歌仙劉三姐,讓柳州處處是歌,俯首即是,堪稱歌鄉。這些山歌涉及人們生活、生產、感情等各領域,其中尤以情歌為盛。 每年農歷三月三,是居住在柳州的侗族、壯族同胞的山歌節,人們總會聚集起來趕歌墟,對山歌。舊時的歌墟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社交擇偶的重要場合,現在則演變成了一種風土人情,讓前來遊玩觀賞的遊人連連。 在柳州的大街小巷、集市公園,經常可以看到從各地聚集來的歌迷在對歌,就連本地的黨報《柳州日報》上,過去也設有「山歌台」欄目,刊載山歌愛好者的作品。許多愛好山歌的老百姓們即景喻事,用桂柳話、壯話詠歌代言,出口即成謠。 出自電影《劉三姐》中的山歌《連就連》:「連就連,我倆結交定百年,哪個97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奈何橋是柳州人想像中連接陰陽兩界的一座橋。情侶之間既定下盟誓,就要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生,在一起;死,誰先離開人世,誰就在奈何橋上耐心等待另一方的到來。這首山歌後來被改編用在了《印象?劉三姐》中,由歌星齊秦、齊豫兩人演唱,別有一番風味,纏綿感人。 有些山歌更成了柳州市民的俚語:如出自《劉三姐》的《藤纏樹》,「上山只有藤纏樹,下山哪有樹纏藤,藤死樹生纏到老,樹死藤生死也纏。」山歌前兩句,從常識世上只有藤纏樹開始起興,說開去,後兩句則從藤與樹的關系,說到了海枯石爛,通俗易懂,類似於那首有名的古樂府詩《上邪》。柳州人便也把男子喻為藤,把女子比成樹,「世上只有藤纏樹」之意,便和柳州人愛說的「一家有女百家求」,有相似的意思。 另一首壯族同胞用壯話唱的情歌,「妹穿藍衣藍幽幽,有件白衣襯里頭,藍衣挽起白衣袖,哥哥難舍又難丟。」也用隱晦的語言暗指男青年對女青年的愛戀,難舍難分。 外地來的朋友,有空不妨去江濱公園走走,每逢節假日,那裡總有山歌愛好者形成的歌圩,算是柳州獨特的一景。(賴雋群)
⑹ 廣西劉三姐是個什麼人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關於其身世,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版本,然而最廣泛流傳的當屬流傳在廣西[2] 一帶的傳說。
劉三姐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來,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文獻記載很多。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
電影《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攝制的故事片,著名導演蘇里代表作。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曾獲得巨大轟動,在港、澳及東南亞放映時,被譽為「山歌之王」。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當年它在香港放映時曾和好萊塢打擂台,創造了連映數十天至今無法突破的票房奇跡, 劉三姐的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僅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還為當地創造800萬的收益。
⑺ 劉三姐山歌歌詞唱山歌來
《山歌好比春江水》-黃興寧
唱山歌來
這邊唱來那邊合
那邊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灘險彎又多嘍彎又多
唱山歌來
這邊唱來那邊合
那邊合
山歌好比春江水也
不怕灘險彎又多嘍彎又多
不怕灘險彎又多嘍彎又多
(7)廣西人唱歌歌曲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廣西歌舞劇《劉三姐》的主題曲,其詞曲原創均出自廣西作者之手。《山歌好比春江水》成型於柳州彩調劇《劉三姐》,定型於廣西歌舞劇《劉三姐》。彩調劇和歌舞劇《劉三姐》反映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以山歌為武器帶領鄉親們與惡霸財主作斗爭的故事。
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節斯琴格日樂與600「劉三姐」共同演唱了一首重新編曲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至此,這首歌在新世紀又一次被大家熟知。
黃興寧,原廣西歌舞團(即現在的廣西歌舞劇院)的女高音。
1960年歌舞劇《劉三姐》首演。同年,該劇赴京演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都觀看了演出。隨後,該劇在全國巡演逾500場。「文革」後80年代該劇還到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該劇主要是由廣西彩調團、廣西歌舞團等聯合演出。演出中,劉三姐出場後所唱的歌,均由劉三姐扮演者自己唱,而劉三姐出場前在幕後所唱的歌,則一直全是由黃興寧配唱。
《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劉三姐唱的歌是全劇的序曲,是在開場時在幕後唱的,因此也是由黃興寧配唱的,而且從來沒有換過人。因此,黃興寧是《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劉三姐名曲的首唱和原唱者。傅錦華等劉三姐扮演者都沒有唱過這首歌。
1978年,歌舞劇《劉三姐》拍成舞台藝術片,主演是傅錦華,而傅錦華扮演的劉三姐的所有唱段,無論是幕前還是幕後唱的,則全部由黃興寧配唱。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僮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⑻ 在廣西賀州拍的電影《月光戀》為啥到現在還不上映,到底怎麼回事啊
提取碼:6bxd
《月光戀》是由姚言、方軍執導的愛情電影。陳楚河、賈青主演。影片講述了一位失去創作靈感的台灣青年音樂人,迷惘之際,他被一老人所唱的客家山歌吸引來到了內地廣西一個古鎮采風,在與小鎮上的人和事物相處的過程中,他體會到了唱歌的真正意義,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⑼ 電影《劉三姐》裡面的歌曲不是黃婉秋演唱的,那是誰唱的呀
黃婉秋不是原唱,她只是在電影里對口型。原唱是傅錦華、蔡秀英(因當時影片的需要,電影目錄表沒有顯示她倆的名字)。黃婉秋是劉三姐的扮演者,著名配音演員張桂蘭是劉三姐的配音者(因為黃婉秋普通話當時說得不好);傅錦華、蔡秀英是劉三姐的配唱者。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僮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9)廣西人唱歌歌曲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劉三姐的人物生平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城關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羅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 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包玉堂)。
劉三姐的故鄉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羅城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這足以證明劉三姐的故鄉在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