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80年代沒有電腦怎麼拍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80年代沒有電腦怎麼拍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20 09:00:26

㈠ 沒有電腦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議的電影場景,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沒有電腦的年代,那些不可思議的電影場景,都是怎麼做出來的?——美術師們變出來的。普通觀眾說到電影,首先想到的是這是誰主演的?導演是誰?影片放映完,那滿滿一屏幕的幕後工作人員名字,習慣看完的人卻寥寥無幾。除非,宣傳里說的異常精彩的影片彩蛋預告放在幕後工作人員之後。

楊占家老先生現在早已不再出入片場,他用自己的經歷,通過口述,整理,寫成了一本非常有生活氣息的從藝錄——《因為我有生活》,通過老電影美術師的匠心,告訴現在的我們,沒有電腦,只有手繪的年代,他是怎麼讓一部電影順利完成的。

㈡ 沒有WINDOWS的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做的

其實不光80年代沒電腦的時候,就連90年代前後也沒有多少使用電腦的特級。大部分都是膠片疊合的,比如,藍背景的你加上大山的圖片,然後把你的藍背景去掉,就是你在山前的效果了。那時候的技術只能去掉藍色的背景。這是那時候常用的手段。

㈢ 80年代的日本動畫是怎樣做出來的啊那個時候沒電腦怎樣做動畫

是手繪的``然後就像翻頁一樣的快速的```恩``以前不是還有賣那種小本子```就是可以變換表情的那種```就是那樣出來的``貌似吧```

㈣ 80年代 西遊記的「電腦特技」怎麼拍的那時沒有電腦

新白的我用製作人曹景德話回答你,他自己寫的:「劇中一些特技的處理及畫面的表現,也一改以往簡陋粗糙的攝影及剪接技巧,專程從美國購置了美金六萬元的「變形」軟體來做電腦特效,以期讓觀眾獲得最新、最逼真的視覺享受。」

西遊記的從西遊記貼吧找的
西遊記特技:
不是電腦的功勞,都是在對編機上完成的——對編機:即傳統編輯系統、線性編輯機,也簡稱編輯機。

孫悟空在高空飛行的鏡頭,是採用「摳像」來完成的。首先,一方面藉助飛機,拍攝出在天空飛行時所能看到的景象的電視素材;一方面在室內搭建的藍色背景前,拍攝演員在高空飛行時的動作的電視素材——根據實際需要,有的時候演員會被吊鋼絲、有的時候攝像機也會被架在一個可以翻轉的架子上。之後在後期製作的時候,使用兩台放像機同時播放「背景」和「主景」兩盤帶子,在編輯機上把兩個視頻信號「重疊」,再使用編輯機的「摳像」功能,將主景中的籃背景顏色「摳掉」,即使之變得透明、露出「背景」中的高空景象畫面,經過適當調整後,輸出並錄制。則完成了高空飛行的特技製作。

《西遊記》中還有一些「低空」飛行鏡頭不是用的摳像,而是現場掉的鋼絲,或用人拉,或用吊車吊,演員經常掉下拉,十分辛苦和危險。

「摳像」是電視編輯設備的一個基本的功能,它在《西遊記》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孫悟空被切成兩半、頭身分離等特技,都是藉助摳像來完成的。比如頭身分離,其實與高空飛行差不多。一方面在現場把「背景」拍攝好——畫面中的景物和人物都假想孫悟空是存在的。然後在籃背景前分別拍攝兩個孫悟空的電視素材,一個是「身體」,即把演員的頭用藍布遮起來,「摳像」的時候頭連同籃背景一同「摳掉」;一個是「頭」,即把演員的身體用藍布遮起來,摳像的時候身體連同籃背景一同摳掉。這樣再後期製作時,使用三台放像機同時播放一個「背景」和一頭、一身兩個主景,摳掉藍色,錄制出來,就OK啦。《鬥法降三怪》那一集孫悟空的頭身分離就是這樣幹得。不過《三調芭蕉扇》那一集鐵扇公主把孫悟空劈成兩半的鏡頭,看樣子沒有上面說得那麼麻煩,應該就是拍了一個主景,然後再後期製作的時候,使用編輯機直接把主景撕成了兩半。

還有,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也是摳像,石頭是被炸葯炸起來的。人變大變小也是摳像,拍攝主景時,推拉攝像機鏡頭。發光、閃電等是畫的,然後疊加上去。

人變老虎、孫悟空變成別人和手裡變出變沒東西,這些更簡單。比如手裡變出個東西,先拍攝沒有東西的鏡頭,再拍攝手裡的有東西的鏡頭,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就OK啦。不過唐僧變的那個虎顯然還是摳像上去的。

至於龍宮里的泡泡,是兩層玻璃中間裝了清水,吹出來的泡泡。應該也是放在籃背景前做摳像,疊加的畫面上的。別的變化舉一反三,你自己琢磨吧,或者我們再一起探討。

前兩天這里出現了兩個關於《西遊記》電視信號的帖子,我很高興,並跟據我的知識給予了簡單的答復。本想寫一個專門論述《西遊記》有關技術的帖子,晚上使用手機上網就又發現了這個帖子,忍不住根據我自身有限的知識給予解答,如有不妥之處請指正,必定我沒有參加《西遊記》的拍攝和後期製作——想的美呀!也希望樓主能夠滿意。

㈤ 80幾年代的彩色電影電視劇是怎麼製作的,當時好像還沒有普及電腦,怎麼剪輯的呢

電影膠片,一秒12張,有點像醫院拍的X光片,用剪刀手工剪。

㈥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電影是否有合成技術

有。而且還有很多,包括最實用的背景合成技術——活動遮片,最早的幻境技術——疊印。另外,最早電影人用的各種曝光技術,遠近交替技術都是很不錯的合成剪輯技術。並且很多都在一些常用的視頻編輯軟體有所保存,如果想具體了解,也可以去試試這些軟體,如會身會影。我們看到的2000年以前絕大多數常用的電影特效都有非數字化技術製作版本。數字電影特效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傳統特級的數字化。三維技術是最重要的一個替換傳統特級的電腦特效類別,但即便今天三維技術如此發達,仍然無法替代所有的傳統特技。有一天確有可能有完全電腦製作的擁有令人無法分辨的真實感的電影,但幾乎可以斷言,這種電影不會完全替代傳統電影技術。

㈦ 在沒有電腦的時候,電影特效還有字幕是怎樣弄的

特效是通過一幀一幀的剪接出來的,如《西遊記》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字幕是在菲林上用人手寫上去的。一秒鍾是24幀,以前的剪接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㈧ 七八十年代的老電影是怎麼編輯的 煩勞知情之士不吝賜教!

如果是特別老的,一定就是用所謂膠片機編輯的。就是一台機器, 可以直接把沖洗好的膠片放在上面,手動調節前後,用裁刀剪輯、連接,很費事的。
成龍在自己做導演、做剪輯的時候,就是用的這種機器,初到好萊塢時,同樣用此方法,把美國人嚇了一跳呢!
那時候的特效基本上都是手工製作的,沒有 現在那麼多大場面、絢麗的畫面,只是簡單的特效而已,全部能夠通過用手工操作完成。

㈨ 沒有電腦以前那些電影是怎麼剪切視頻的

膠卷剪輯。剪輯這個詞是真正「剪」出來的。
那是光學攝像機,必須有膠卷。實際上,光學攝像一直都比現在一統天下的數碼照相質量要高,即使直到現在也都一樣。不過,差距在慢慢縮小。

㈩ 那些年沒有電腦的電影特效是怎麼拍的

那時候靠的布景,這些布景有的是畫的,有的是做出來的實物,有的是用等比例模型,還有的是採用借位的方式,比如有一個黑白時期的老電影,拍一個人掛在大樓上的鍾表指針上,則是做了一個等比例的鍾表和樓房一部分的模型,然後在面對一條大街的樓頂上拍攝的,上映後,人們看到的只有一個人在大樓的鍾表上驚險一幕。卓別林有一部電影,是他穿著輪滑鞋,多次滑到一個樓上沒有欄桿的平台邊緣,而樓下看上去有十幾米高,這個樓下的景物就是畫在一個布景上,布景其實是前景,卓別林在布景的右側表演,觀眾看上去就好像他真的是在一個沒欄桿的平台上滑旱冰。